CN214701007U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01007U
CN214701007U CN202120140871.9U CN202120140871U CN214701007U CN 214701007 U CN214701007 U CN 214701007U CN 202120140871 U CN202120140871 U CN 202120140871U CN 214701007 U CN214701007 U CN 214701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ter
heat exchanger
sensible hea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408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野雄治
饭岛龙太
吉田茂树
大泽直胜
市桥昌志
白井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01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01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3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evapo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9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using water to enhance cooling, e.g. spraying onto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2006/008Air-humidifier with water reservo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Abstract

一种空调机,具备:具有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的壳体、与所述第一吹出口连通的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吹出口连通的第二流路、保持用于冷却在所述第一流路流动的第一空气和在所述第二流路流动的第二空气的水的箱单元、通过被所述箱单元保持的水的气化热对第一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单元、用于将被所述箱单元保持的水向所述冷却单元的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供给的供给水路、该第二供水部配置于从所述箱单元到所述显热交换器之间的供给水路且设置在所述显热交换器的上部,并且接受由所述供给水路供给的水而向所述显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路径供水的第二供水部。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气化冷却式的空调机(例如专利文献1),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并利用水的气化热使环境温度降低而将冷却后的空气向室内吹出。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冷风扇)具备:配置于外壳内的送风构件、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第一流路将外壳的吸入口与第一吹出口连通,并将送风构件所产生的空气流导向第一吹出口。第二流路将外壳的吸入口与第二吹出口连通,并将送风构件所产生的空气流导向第二吹出口。气化构件配置于第二流路,并通过水的气化热将在第二流路流动的空气冷却。
设置有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进行被第二流路的气化构件冷却后的空气流与在第一流路流动的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在具备气化构件的第二流路中,在气化构件的下游侧流动有被气化构件散布的雾状的水(未蒸发的散布水)以及绝对湿度因气化后的水(蒸发后的散布水)而增加的空气。湿度增加后的空气从作为第二流路的出口的第二吹出口作为排气吹出。经由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在第一流路流动的空气流从第一吹出口作为供气向被空调空间吹出。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送风构件而在第二流路流动的空气通过显热交换器的多个管内,通过送风构件而在第一流路流动的空气通过该多个管的周围,因此,在第二流路流动的空气与在第一流路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9233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中,通过气化构件所包含的气化过滤器后的空气在通过显热交换器而与向室内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从第二吹出口被排出,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冷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却能力的空调机。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空调机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一吹出口连通;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二吹出口连通;箱单元,该箱单元保持用于冷却在所述第一流路流动的第一空气和在所述第二流路流动的第二空气的水;以及冷却单元,该冷却单元通过被所述箱单元保持的水的气化热对第一空气进行冷却。
该空调机的所述冷却单元具备:显热交换器,该显热交换器具备供所述第一空气流动的第一路径和供所述第二空气流动的第二路径,通过与从所述箱单元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将第二空气冷却,并通过在第一空气与冷却后的第二空气之间进行显热交换而将第一空气冷却;以及气化过滤器,该气化过滤器在所述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显热交换器相比设置在下游侧,并通过从所述箱单元供给的水的潜热而将第一空气冷却。
而且,空调机具备:供给水路,该供给水路用于将被所述箱单元保持的水向所述冷却单元的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供给;以及第二供水部,该第二供水部配置于从所述箱单元到所述显热交换器之间的供给水路,且设置在所述显热交换器的上部,并且,该第二供水部接受由所述供给水路供给的水而向所述显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路径供水。
本方式的空调机将第一空气冷却而从第一吹出口向被空调空间供气。用于冷却第一空气的冷却单元进行基于显热交换器的冷却和基于气化过滤器的冷却。在显热交换器中,第一空气在第一路径流动,第二空气在第二路径流动。箱单元的水向第二路径供给,从而冷却第二空气。在第一路径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路径流动的第二空气进行显热交换而被冷却。在显热交换器中被冷却的第一空气通过气化过滤器。由于从所述箱单元向该气化过滤器供给水,因此,第一空气因水的气化热,换言之因水的潜热而进一步被冷却。
在气化过滤器中被冷却的第一空气从第一吹出口向被空调空间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显热交换器的第二路径之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吹出口排出。
这样,冷却单元进行首先在显热交换器冷却第一空气,然后在气化过滤器进一步冷却第一空气的二阶段的冷却。
第二供水部配置于从所述箱单元到所述显热交换器之间的供给水路,且设置在所述显热交换器的上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来自箱单元的水供给到供第二空气流动的第二路径,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所述箱单元设置于所述显热交换器的下方,该空调机具备回收水路,该回收水路用于将残存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的水回收到所述箱单元。
通过供给水路向显热交换器和气化过滤器供给水从而冷却第一空气,被供给的水中残存的水被回收水路回收到箱单元。在显热交换器的上方设置第二供水部,在显热交换器的下方设置箱单元,因此,通过回收水路容易地将残存水回收到箱单元。
对于残存于冷却单元的水,和第一空气相同地,因气化后的水的气化热而被冷却,通过将该残存于冷却单元的水回收到箱单元,能够降低保持在箱单元内的水的温度。通过使用这样温度降低了的箱单元内的水,能够提高冷却单元中的冷却效率。
这样,通过将残存于该冷却单元的水作为冷热介质来回收在冷却单元中产生的气化热,从而循环再利用,能够提高空调机的冷却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所述壳体具有吸入第一空气的吸入口,所述壳体的吸入口、所述显热交换器以及所述气化过滤器在所述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依次配置,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在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相比靠上方的位置,沿着与从所述显热交换器朝向所述气化过滤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相比配置在上方的位置,而且,沿着与从所述显热交换器朝向所述气化过滤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依次设置。供第一空气从所述气化过滤器向第一吹出口流动的第一流路和供第二空气从所述显热交换器向第二吹出口流动的第二流路的配置变得简单,而且,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配置在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气化过滤器的上方,因此能够使空调机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气化过滤器相比配置于上方,在所述壳体内的与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相比的下方且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气化过滤器相比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通过所述气化过滤器后的第一空气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第一风扇、用于将通过所述显热交换器后的第二空气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第二风扇以及驱动两个风扇的电机。
将第一吹出口、第一风扇、第二吹出口、第二风扇以及电机配置于显热交换器和气化过滤器的上方。通过第一风扇,第一流路的第一空气通过显热交换器、气化过滤器而向被空调空间供给,因此,提高了空调机的冷却效率。通过第二风扇,第二空气通过显热交换器之后有效地排出。与将这些风扇和驱动风扇的电机配列在显热交换器和气化过滤器的排列方向上的情况相比,通过配置于上方能够使空调机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气化过滤器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显热交换器的第二供水部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第二供水部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图2是表示空调机1的外观的立体图。空调机1具备箱状的壳体14,并通过设置于该壳体14的底部的脚轮141而载置于例如工场等被空调空间的地面。将图1所示的空调机1的载置状态作为该空调机1的通常的使用方式而表示上下左右。此外,图1是从图2的右侧示意性的表示基于图2中的A-A线的剖面。
空调机1是具备贮存水的箱单元7和包含气化过滤器21及显热交换器22的冷却单元2,并且通过该气化过滤器21,利用从箱单元7供给的水的气化热而使环境温度降低,从而冷却被空调空间的设备,是例如气化冷却式的空调机1。而且,空调机1通过显热交换器22,主要使用从箱单元7供给的水的显热来使环境温度降低,从而冷却被空调空间。
在空调机1的壳体14设置有:吸入口3,该吸入口3将被空调空间的空气吸入;第一吹出口4,该第一吹出口4将通过包含显热交换器22及气化过滤器21的冷却单元2而被该冷却单元2冷却后的空气(第一空气)作为供气向被空调空间吹出;以及第二吹出口5,该第二吹出口5将通过显热交换器22而与水及第一空气进行显热交换后的空气(第二空气)作为排气吹出。
第一吹出口4及第二吹出口5设置于壳体14的上表面。空调机1具备用于输送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的风扇,该风扇包含输送第一空气的第一风扇61和输送第二空气的第二风扇62。
包含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的风扇可以是例如,西洛克风扇等离心风扇或螺旋桨式风扇。第一风扇61设置于第一吹出口4的附近,第二风扇62设置于第二吹出口5的附近。即,在作为空调机1的空气流,以吸入口3为最上游端,并以第一吹出口4及第二吹出口5为最下游端的情况下,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在该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下游侧。通过将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设置于下游侧,从而这些风扇作为所谓吸入风扇发挥功能,能够将空调机1中的空气的流通路径内保持为负压。
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共用单独的风扇电机6,并分别与分别设置于风扇电机6的两端的轴连结。在第二风扇62与第一风扇61之间设置有分隔板63。通过该分隔板63,能够可靠地防止被第一风扇61输送的第一空气与被第二风扇62输送的第二空气发生混合。
风扇电机6位于第二风扇62侧。因此,分隔板63设置于风扇电机6与第一风扇61之间。通过像这样将风扇电机6设置于第二风扇62侧,能够通过被第二风扇62输送的第二空气,即排气来冷却风扇电机6。因此,能够不使被第一风扇61输送的第一空气,即供气的温度上升,而利用基于排气的冷热来有效地冷却风扇电机6。
在空调机1,作为空气的流通路径设置有吸入流路32、第一流路41以及第二流路51。吸入流路32以吸入口3为起点,并与显热交换器22连通。即,在在吸入流路32流动的吸入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吸入流路32的下游设置有显热交换器22。
在显热交换器22设置有供第一空气流动的第一路径221和供第二空气流动的第二路径222。显热交换器22中的第一路径221和第二路径222由具有中空结构的多个金属板构成,并通过将这些金属板分别并列地设置而构成。该具有中空结构的金属板由例如多枚翅片构成,或者,也可以是扁平管。例如,该板由作为传热性好的金属的铝、铜等,或者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形成,由此,能够提高显热交换的效率。构成第一路径221的金属板与构成第二路径222的金属板以相对于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式层叠,并且经由这些金属板进行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之间的显热交换。第一路径221构成与第一吹出口4连通的第一流路41的一部分。第二路径222构成与第二吹出口5连通的第二流路51的一部分。第一路径221在图1的左右方向(横方向)上将显热交换器22连通,第二路径222在图1的上下方向(纵方向)上将显热交换器22连通。即,第一路径221与第二路径222相互正交。
通过吸入流路32后的吸入空气从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第一路径221和第二路径222的入口向显热交换器22内流入,并分流为流入第一路径221的第一空气和流入第二路径222的第二空气。即,通过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第一路径221和第二路径222形成了将吸入空气分流的分流机构。
如图示中例示的那样,第一路径221和第二路径222的入口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内的侧面(图示上是左侧面),同样地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内的侧面的吸入口3与第一路径221及第二路径222的入口通过吸入流路32连通。在吸入口3与第一路径221及第二路径222的入口之间或第一路径221的中途,介入设置有集尘过滤器31。
如图示中例示的那样,集尘过滤器31也可以是粘贴设置于形成有第一路径221和第二路径222的入口的显热交换器22内的侧面。通过设置集尘过滤器31,能够收集从吸入口3吸入的吸入空气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在空调机1内的供空气流动的流通路径中的尘埃的附着。
如图示中例示的那样,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第一路径221和第二路径222从这些路径各自的入口到该路径的中间地点为止形成为并列,并且在之后的区域中,通过在第一路径221流动的第一空气和在第二路径222流动的第二空气而形成正交流。第二路径222在通过形成有该正交流的区域之后,向显热交换器22的下方延伸设置。即,作为第二路径222的末端的出口在显热交换器22设置于下部。
在显热交换器22中的第二路径222的出口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13。从该排水盘13到第二吹出口5为止的第二流路51从排水盘13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在图示的纸面上,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内侧。因此,通过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以及从排水盘13到第二吹出口5为止的第二流路51形成了上下折返的流路。如上所述,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构成了第二流路51的一部分,包含于第二流路51。因此,第二流路51包含上下方向的折返部,该折返部从显热交换器22的上方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并在通过排水盘13所处的位置之后朝向上方延伸设置。
在从排水盘13到第二吹出口5为止的第二流路51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输送第二空气的第二风扇62。从排水盘13到第二吹出口5为止的第二流路51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并且第二风扇62与排水盘13相比设置于上部。被第二风扇62输送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吹出口5作为排气(EA)被吹出。
作为第一路径221的末端的出口相对于设置有第一路径221的入口的显热交换器22的侧面设置在相反侧的侧面。在图示上的例示中,第一路径221从显热交换器22的左侧面朝向右侧面设置为直线状。
在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显热交换器22的第一路径221的末端,即第一路径221的出口的下游侧设置有气化过滤器21。气化过滤器21设置于第一路径221的出口的下游侧,并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与第一风扇61之间。
气化过滤器21设置为,使矩形状的过滤器元件的一面与设置有第一路径221的出口的显热交换器22的侧面相对。从该气化过滤器21到第一吹出口4为止的第一流路41从气化过滤器21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在从气化过滤器21到第一吹出口4为止的第一流路41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输送第一空气的第一风扇61。第一风扇61与气化过滤器21相比设置于上部。被第一风扇61输送的第一空气从第一吹出口4作为供气(SA)向被空调空间吹出。
如上所述,空调机1具备贮存向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供给的水的箱单元7,该箱单元7包含第一箱71和第二箱72。第一箱71是例如在上部形成有开口部的矩形状的箱体,并且设置于气化过滤器21及排水盘13的下方。
在第一箱71贮存有经由回收水路9而回收的水,该回水水路9用于回收残存于冷却单元2的水。回收水路9包含第一回收水路91和第二回收水路92。第一箱71与气化过滤器21经由第一回收水路91连通。第一箱71与排水盘13经由第二回收水路92连通。第一回收水路91和第二回收水路92的第一箱71侧的端部,即第一回收水路91和第二回收水路92的出口朝向第一箱71的开口部。在之后将详细叙述,残存于冷却单元2的水是从第一箱71向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供给的水,是未气化而留在液体状态的水。
气化过滤器21和位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下方的排水盘13与第一箱71相比设置于上部。因此,在气化过滤器21中,未气化而留在液体状态的水因重力而经由第一回收水路91流入第一箱71的内部。在显热交换器22中,未气化而留在液体状态的水经由排水盘13和第二回收水路92流入第一箱71的内部。
在第一箱71的内部设置有泵11,该泵11用于将贮存于第一箱71的水向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供给。泵11不限于设置在第一箱71的内部的情况,也可以将泵11的主体设置在第一箱71的外部,并经由将该泵11与第一箱71连通的水路来输送第一箱71内的水。
泵11通过通信线与由例如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器12连接,并基于从控制器12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驱动或停止。在图示中,控制器12表示为设置在空调机1的下部,但不限于此。控制器12也可以是,例如设置在形成从显热交换器22到第二吹出口5为止的第二流路51的流路壁的外周面一侧,并经由该第二流路51的流路壁而被第二空气冷却。
泵11与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通过供给水路8而连通。因此,第一箱71与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经由泵11和供给水路8而连通。供给水路8包含第一供给水路81和第二供给水路82,并在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的附近分支为第一供给水路81和第二供给水路82。第一供给水路81与气化过滤器21连通。第二供给水路82与显热交换器22连通。
从第一供给水路81供给的水,被暂保留在设置于气化过滤器21的上部的第一供水部211,并从设置于第一供水部211的供水孔212向气化过滤器21滴下,从而浸透到气化过滤器21内。从第二供给水路82供给的水经由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上部的第二供水部223向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内部滴下。第一供水部211形成为气化过滤器21的一部分。作为一例,气化过滤器21可以采用能够从安装位置向壳体14外部安装拆卸的结构。即使因在单元内包含供水孔212而堵塞了供水孔212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单元从本体取下来进行清洁。
第二供水部223位于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入口上方的第一路径221的下游侧。即,第二供水部223与第一路径221的入口相比偏向于出口一侧,并设置于第二路径222的入口上方。在显热交换器22的第一路径221中,随着靠近第二供水部223,温度因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而降低。第一路径221的入口处的第一空气的温度相当于被空调空间的室温,并且是在第一路径221内的第一空气的温度分布中最高的温度。与此相对,通过将第二供水部223设置为偏向于第一路径221的下游侧,即第一路径221的出口侧,能够遍及第一路径221的整个区域增大第一空气与水的温度差,从而能够提高对第一空气的冷却效率。
如图示中例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供水部223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上部,因此,第二供给水路82分别对应于两个第二供水部223而二分支,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显热交换器上部具备一个第二供水部223,从而第二供给水路82不分支的结构。也可以是将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上部的第二供水部223设为三个以上,并对应于该第二供水部223的个数使第二供给水路82分支的结构。或者,将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上部的第二供水部223设为一个,从而不需要第二供水部223的分支的结构。
被设置于第一箱71的泵11从第一箱71向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输送,并且在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未气化而留在液体状态的残余的水因重力而向第一箱71回流。即,通过第一箱71、供给水路8、冷却单元2以及回收水路9形成水的循环水路。
供给水路8与包含于冷却单元2的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相对应地分支为第一供给水路81和第二供给水路82。回收水路9与包含于冷却单元2的气化过滤器21和显热交换器22相对应地分支为第一回收水路91和第二回收水路92。因此,循环水路包含由气化过滤器21系水路和显热交换器22系水路并列地构成的水路,气化过滤器21系水路由第一供给水路81、气化过滤器21以及第一回收水路91形成,显热交换器22系水路由第二供给水路82、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第二回收水路92形成。
在因泵11的驱动而被输送的水的每单位时间的体积流量中,作为气化过滤器21系水路的第一供给水路81的体积流量比作为显热交换器22系水路的第二供给水路82的体积流量少。例如,将第一供给水路81的体积流量设为0.3L/min,并将第二供给水路82的体积流量设为3L/min,第一供给水路81的体积流量可以是第二供给水路82的体积流量的1/10。由此,能够抑制和第一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吹出的水蒸气的量,并且使在显热交换器22中用于通过显热来冷却第二空气的水量增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单元2中的冷却效率。
也可以在第一箱71的外周面,即在第一箱71的底板及侧板的外表面粘贴隔热部件711。如上所述,在第一箱71贮存有从气化过滤器21回收的水,该水因气化热而被冷却。通过在第一箱71的外周面设置隔热部件711,能够抑制从气化过滤器21回收的水与第一箱71的周边空气之间经由第一箱71的底板及侧板的热交换,从而能够抑制该从气化过滤器21回收的水的水温上升。同样地,也可以在将气化过滤器21与第一箱71连通的第一回收水路91的外周面粘贴隔热部件711。
第二箱72是例如矩形状的箱体,并且将设置于底面的供水孔朝向下方,该第二箱72与第一箱71相比设置于上方。第二箱72可以是,例如相对于壳体14设置为能够安装拆卸,在从壳体14取下的状态下补充了自来水等之后,收纳于壳体14内。或者,也可以是,在第二箱72设置有接收来自壳体14的外部的水的补充的阀芯,并经由该阀芯补充自来水等。第二箱72的容积比第一箱71的容积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箱7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箱72的容积的合计值比第一箱71的容积大。第二箱72的个数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即,不论第二箱72的个数如何,第一箱71的容积比第二箱72的容积的合计值小即可。即,由于是循环的水的量少的状态,因此采用容易维持水的温度低的状态的结构。
第二箱72与第一箱71相比设置于上方,即第二箱72的底面与第一箱71的底面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一箱71的水位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第二箱72将规定量的水向第一箱71供给。即,通过在第一箱71所贮存的水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或者每一次上述情况下,第二箱72将规定量的水向第一箱71供给,能够防止第一箱71内的水不足或枯竭。作为一例,可以采用以下(A)和(B)的结构。
(A)在用于从第二箱72向第一箱71供水的开口部位于比第一箱71的水面低的位置的情况下,箱内部成为与大气压相比的负压,从而不会供水。
(B)在所述开口部位于比第一箱71的水面高的位置的情况下,空气从开口部进入第二箱72,从而向第一箱71供水。
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具备能够由控制器12控制的电磁阀和检测第一箱71的水面的高度的传感器,并且在通过传感器检测到水面的高度低于规定的高度的情况下,将电磁阀开放一定时间。
第二箱72在每次第一箱71的水位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向第一箱71供给的规定量的水,即,一次的供水量是第一箱71的容积与供给水路8和回收水路9的流路体积的合计值的一半以下。如上所述,在第一箱71贮存有从气化过滤器21回收的水,从气化过滤器21回收的水因气化热而被冷却。因此,通过将从第二箱72向第一箱71供给的一次的供水量设置为第一箱71的容积与供给水路8和回收水路9的流路体积的合计值的一半以下,能够使在第一箱71与冷却单元2之间循环的水的水温稳定为较低的温度。
空调机1将被空调空间的空气从吸入口3吸入,被吸入后的吸入空气通过吸入流路32和集尘过滤器31而流入显热交换器22。显热交换器22的第一路径221(SA:供气侧路径)和第二路径222(EA:排气侧路径)的入口与吸入流路32的出口相对应地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侧面,从而吸入空气分流为在第一路径221流动的第一空气(SA)和在第二路径222流动的第二空气(EA)。
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经由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上部的第二供水部223向第二路径222滴下。第二路径222成为第二空气和从第二供水部223滴下的水混合的状态。贮存于第一箱71的水是从气化过滤器21回收的水,是因气化热而被冷却的水。因此,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的水温比刚流入第二路径222后的第二空气的温度低。第二空气在与从第二供水部223滴下的水之间交换显热,从而被该水冷却。另外,关于第二供水部223的结构在之后详细叙述,从第二供水部223滴下的水分别被分配到构成第二路径222的金属板,并向该金属板的内部滴下,因此,与第二空气接触的水的表面积增加。从第二供水部223滴下的水的一部分气化,第二空气也因该气化热而被冷却。
在显热交换器22的第一路径221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路径222流动的第二空气形成正交流,从而在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之间进行显热交换。如上所述,在第二路径222流动的第二空气被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冷却,第一空气被由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冷却后的第二空气冷却。
通过显热交换器22的第一路径221后的第一空气流入从显热交换器22到第一吹出口4为止的第一流路41。在该第一流路41中,在显热交换器22的下游侧设置有气化过滤器21,第一空气通过气化过滤器21。
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经由设置于气化过滤器21的上部的第一供水部211向气化过滤器21滴下。由于第一流路41内保持为负压,因此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从设置于第一供水部211的底面的供水孔212被吸入气化过滤器21的内部,从而向气化过滤器21内浸透。浸透到气化过滤器21的水因第一空气通过气化过滤器21而被促进气化,从而气化,即蒸发而成为水蒸气包含于第一空气。通过该气化热,第一空气被冷却,从而第一空气的温度降低。被冷却后的第一空气被第一风扇61从第一吹出口4作为供气(SA)向被空调空间吹出。
通过设置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对作为供气(SA)向被空调空间吹出的第一空气进行包含基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一次冷却和基于气化过滤器21的二次冷却的二阶段的冷却。因此,与仅使用气化过滤器21的直接气化方式相比,能够使第一空气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从第一箱71向气化过滤器21供给的水的一部分不气化而作为液体的水残存于气化过滤器21内。对于该残存的水,也通过气化热冷却。残存于气化过滤器21内的水因重力而向气化过滤器21的下方移动,经由设置于气化过滤器21的下方的第一回收水路91被第一箱71回收。通过像这样将残存于气化过滤器21内的水回收,能够使贮存于第一箱71的水的温度降低,从而稳定为较低的温度。
如上所述,贮存于第一箱71的水向显热交换器22和气化过滤器21供给,通过使该贮存于第一箱71的水稳定为低温,能够提高显热交换器22和气化过滤器21的冷却能力。
流入到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第二空气与从第二供水部223滴下而被供给的水混合,并被朝向位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下方的第二路径222的出口输送。第二路径222在通过形成有与第一路径221的正交流的区域之后,朝向显热交换器22的下方延伸设置,因此,混合有从第二供水部223供给的水的第二空气从显热交换器22的上方朝向下方流动。
在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出口的下游侧设置有排水盘13,从排水盘13到第二吹出口5为止的第二流路51从排水盘13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第二流路51在作为图1的深度方向的后方向上形成。因此,混合有从第二供水部223供给的水的第二空气从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出口流出之后,以排水盘13所处的位置为最下点,上下折返而流动。即,包含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第二流路51包含上下方向的折返部,该折返部从显热交换器22的上方向下方延伸,在通过排水盘13所处的位置之后,朝向上方延伸设置。
混合有从第二供水部223供给的水的第二空气在通过该折返部时,即从向下方的流动方向变化为向上方的流动方向时,产生离心力。由于和第二空气一起流动的水的比重比空气大,因此因离心力而偏向折返部的外周侧,从而从第二空气分离,即被气液分离。
从第二空气分离(气液分离)出的水临时保留于排水盘13,并经由设置于排水盘13的下部的第二回收水路92被第一箱71回收。此外,附着于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内壁面的水也因重力而向第二路径222的出口移动,并从该出口滴下,由此被排水盘13保留,并经由第二回收水路92被第一箱71回收。
通过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中的从上方向下方延伸设置的部分、设置于第二路径222的出口的下方的排水盘13以及从排水盘13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第二流路51,构成了气液分离机构,该气液分离机构从混合有从第二供水部223供给的水的第二空气将该水分离。通过该气液分离机构从第二空气将水分离,由此,能够抑制该第二空气的绝对湿度增加。
通过排水盘13后的第二空气流入从排水盘13到第二吹出口5为止的第二流路51。第二流路51例如,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侧面和与该侧面相对的壳体14的内表面之间,第二空气经由第二流路51从排水盘13向载置有风扇电机6和第二风扇62的风扇室输送。即,风扇电机6由于设置于第二流路51的中途,因此被第二空气冷却。由于风扇电机6设置于气液分离机构的下游侧,因此能够通过水被分离之后的第二空气,有效地冷却该风扇电机6。将风扇电机6冷却后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吹出口5作为排气吹出。
图3是表示气化过滤器21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立体图。例如,气化过滤器21能够安装拆卸,图3是为了清洁气化过滤器21而从壳体14取下的状态。气化过滤器21是例如矩形的板状,并由人造丝涤纶、无纺布等成形。气化过滤器21具有吸水性,从第一供水部211供给的水浸透到气化过滤器21的整个面,由此,促进了该水的气化。
第一供水部211是在上侧具有开口部的箱体,并载置于气化过滤器21的上部。箱体的底板是矩形状,在该底板沿着长边方向设置有多个供水孔212。
在第一供水部211的开口部连通有第一供给水路81,该第一供给水路81是从供给水路8分支的,该供给水路8从第一箱71延伸设置。从第一供给水路81供给的水被呈箱体的第一供水部211临时保留,并从供水孔212向气化过滤器21滴下,从而向气化过滤器21内浸透。
气化过滤器21在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与第一风扇61相比设置于上游侧的第一流路41。因此,气化过滤器21内成为与大气压相比的负压,被第一供水部211临时保留的水从供水孔212被吸入气化过滤器21内。因此,能够使该水有效地浸透到气化过滤器21内。即,采用了能够通过基于风扇的转速及风速等的负压的程度来调节给水量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利用成为负压来供水的结构,但也能够采用通过水的自重来供水的结构等各种结构。
图4是表示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供水部223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5是说明第二供水部223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在显热交换器22的上表面并列设置有两个在俯视下呈矩形的箱状的第二供水部223。如上所述,第二供水部223分别设置于第一路径221的下游侧。第二供水部223分别以使上表面的长边方向相对于第一路径221和第二路径222的路径方向成直角的方式定位,并载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上表面。
在第二供水部223的上表面设置有圆筒状的受水部224和从受水部224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肋225。受水部224在该上表面中的长边方向上偏向于一方而设置。在受水部224连通有第二供给水路82,该第二供给水路82从供给水路8分支,该供给水路8从第一箱71延伸设置。
从第二供给水路82供给的水在被受水部224接受之后,沿着从该受水部224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肋225分流,分流后的水向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内部滴下。第二供水部223作为散水部发挥功能,该散水部将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分散到构成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的多个金属板的每一个。
从受水部224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肋225分别以等间隔的间距设置,该间距例如是6mm。多个肋225分别从受水部224朝向上表面中的长边侧的缘部,并通过弯折一回以上而形成为L字状、匚字状(C字状)或曲柄状。
多个肋225分别在接近上表面的长边侧的缘部的地点分支为两根平行的肋225。分支后的二个肋225从第二供水部223的上表面朝向侧面弯折,并从该侧面的上方朝向下方延伸设置。
在第二供水部223的上表面中,在与设置有受水部224的一侧的短边相反的短边一侧设置有V字状的切口部。从受水部224朝向设置有V字状的切口部的短边一侧延伸设置的一部分的肋225朝向由该V字状的切口部形成的内壁面弯折,并从该内壁面的上方朝向下方延伸设置。
将分别设置于成为长边侧的各侧面和由V字状的切口部形成的内壁面的平行的两根肋225作为纵肋。该纵肋以成为等间隔的方式在侧面和内壁面并列设置。如图5所示,在成为长边侧的各侧面中,设置于一方的侧面的纵肋和设置于另一方的侧面的纵肋以在侧视下不重合的方式设置为交错状。即,各侧面的纵肋以在侧视下,设置于另一方的侧面的纵肋位于设置于一方的侧面的纵肋和与该纵肋相邻的纵肋之间的方式设置。同样地,在由V字状的切口部形成的内壁面中,设置于相互相对的各内壁面的各纵肋设置为交错状。
由平行的两根肋225构成的纵肋与显热交换器22的第二路径222对应地设置。如图5所示,第二供水部223以纵肋的延伸方向与构成第一路径221及第二路径222的金属板各自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载置于显热交换器22的上部。第二供水部223设置成构成纵肋的两根肋225分别位于各相邻的两个第二路径222。第二供水部223以第一路径221位于构成纵肋的两根肋225之间的方式设置。
从受水部224分流的水在第二供水部223的上表面放射状地设置的肋225和与该肋225相邻的肋225之间流动。从第二供水部223的上表面沿着侧面或由V字状的切口部形成的内壁面向下方流落的水沿着构成纵肋的两根肋225的外面侧流落。构成纵肋的两根肋225分别位于各相邻的两个第二路径222,因此,能够使沿着两根肋225的外面侧流落的水向相邻的第二路径222的每一个滴下。
为了确保设置于上表面的肋225间的间距,能够形成于侧面的纵肋的个数也被限制。因此,在一方的侧面一侧产生没有水滴下的第二路径222。与此相对,如图5所示,设置于各侧面的纵肋形成在呈交错状的位置,因此,对于在一方的侧面一侧没有水滴下的第二路径222,能够通过设置于另一方的侧面的纵肋使水向该第二路径222滴下。同样地,在由V字状的切口部形成的内壁面的每一个中,通过设置在呈交错状的位置的纵肋,能够使水分别向对应的第二路径222滴下。通过像这样设置的纵肋,能够充分地确保设置于上表面的肋225间的间距,并且使从第一箱71供给的水向显热交换器22中的全部第二路径222滴下,从而能够提高显热交换器22中的冷却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单元2采用了通过第一回收水路91和第二回收水路92使残存的水返回第一箱71的结构。作为冷却单元2也可以采用通过将第一回收水路91连接于第二供水部223并且在第一回收水路91具备泵,从而仅将第二回收水路92连接于第一箱71的结构。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循环的水。同样地,对于冷却单元2和冷却单元2内的水的流路形状,也能够采用各种结构。冷却单元2能够应用各种方式的热交换器。作为一例,除了在至少第一空气或第二空气的任一个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方式之外,也能够用仅将水冷却的结构来代替气化过滤器21或显热交换器22,或者,设置为附加具备该结构的方式。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的点都是例示,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是上述的意思,而是意在包含由实用新型要保护的范围所示的,与实用新型要保护的范围相当的意思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7)

1.一种空调机,具备:
壳体,该壳体具有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
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一吹出口连通;
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二吹出口连通;
箱单元,该箱单元保持用于冷却在所述第一流路流动的第一空气和在所述第二流路流动的第二空气的水;以及
冷却单元,该冷却单元通过被所述箱单元保持的水的气化热对所述第一空气进行冷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具备:
显热交换器,该显热交换器具备供所述第一空气流动的第一路径和供所述第二空气流动的第二路径,通过与从所述箱单元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将所述第二空气冷却,并通过在所述第一空气与冷却后的所述第二空气之间进行显热交换而将所述第一空气冷却;以及
气化过滤器,该气化过滤器在所述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显热交换器相比设置在下游侧,并通过从所述箱单元供给的水的潜热而将所述第一空气冷却,
所述空调机还具备:
供给水路,该供给水路用于将被所述箱单元保持的水向所述冷却单元的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供给;以及
第二供水部,该第二供水部配置于从所述箱单元到所述显热交换器之间的供给水路,且设置在所述显热交换器的上部,并且,该第二供水部接受由所述供给水路供给的水而向所述显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路径供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单元设置于所述显热交换器的下方,
所述空调机具备回收水路,该回收水路用于将残存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的水回收到所述箱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吸入所述第一空气的吸入口,
所述壳体的吸入口、所述显热交换器以及所述气化过滤器在所述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依次配置,
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在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相比靠上方的位置,沿着与从所述显热交换器朝向所述气化过滤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吸入所述第一空气的吸入口,
所述壳体的吸入口、所述显热交换器以及所述气化过滤器在所述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依次配置,
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在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所述气化过滤器相比靠上方的位置,沿着与从所述显热交换器朝向所述气化过滤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依次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气化过滤器相比配置于上方,
在所述壳体内的与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相比的下方且与所述显热交换器和气化过滤器相比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通过所述气化过滤器后的所述第一空气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第一风扇、用于将通过所述显热交换器后的所述第二空气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第二风扇以及驱动两个风扇的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以及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二供水部相比设置于上方。
7.一种空调机,具备:
壳体,该壳体具有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
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一吹出口连通;
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二吹出口连通;
箱单元,该箱单元保持用于冷却在所述第一流路流动的第一空气和在所述第二流路流动的第二空气的水;
冷却单元,该冷却单元通过被所述箱单元保持的水的气化热对所述第一空气进行冷却;
供给水路,该供给水路用于将被所述箱单元保持的水向所述冷却单元供给;以及
回收水路,该回收水路用于将残存于所述冷却单元的水回收到所述箱单元。
CN202120140871.9U 2020-01-20 2021-01-19 空调机 Active CN2147010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6967 2020-01-20
JP2020006967A JP6881623B1 (ja) 2020-01-20 2020-01-20 空調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01007U true CN214701007U (zh) 2021-11-12

Family

ID=7608386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36893.8U Active CN214701047U (zh) 2020-01-20 2021-01-19 空调机
CN202110070933.8A Pending CN113137676A (zh) 2020-01-20 2021-01-19 空调机
CN202120140871.9U Active CN214701007U (zh) 2020-01-20 2021-01-19 空调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36893.8U Active CN214701047U (zh) 2020-01-20 2021-01-19 空调机
CN202110070933.8A Pending CN113137676A (zh) 2020-01-20 2021-01-19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9614A1 (zh)
EP (1) EP4095448A4 (zh)
JP (3) JP6881623B1 (zh)
CN (3) CN214701047U (zh)
WO (1) WO20211496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09956A (ja) 2021-07-08 2023-01-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5939B2 (ja) * 1976-02-06 1983-05-31 株式会社東芝 投光器
JPS5563334A (en) * 1978-11-07 1980-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er
JPS61107020A (ja) * 1984-10-30 1986-05-24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気調和機
US4771611A (en) * 1985-08-30 1988-09-20 Dricon Air Pty Limited Air conditioning means and method
JP2878774B2 (ja) * 1990-03-30 1999-04-05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EP0448935B1 (en) * 1990-03-30 1994-12-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ir conditioner
JPH10311691A (ja) * 1997-05-13 1998-11-24 Seibu Giken:Kk 気体の冷却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308717A (zh) * 1998-06-30 2001-08-15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热交换器、热泵、除湿装置和除湿方法
JP4466307B2 (ja) * 2004-09-30 2010-05-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及び建物
JP2007139334A (ja) * 2005-11-18 2007-06-07 Max Co Ltd 換気装置及び建物
JP2007139333A (ja) * 2005-11-18 2007-06-07 Max Co Ltd 換気装置及び建物
KR100773435B1 (ko) * 2007-02-01 2007-11-05 한국지역난방공사 지역난방용 제습냉방장치
JP3132118U (ja) * 2007-03-15 2007-05-31 亦瀬 信浩 空調排気冷却装置
JP2012042150A (ja) * 2010-08-20 2012-03-01 Kuwamoto Sogo Sekkei:Kk 冷風機
JP3193430U (ja) * 2012-01-25 2014-10-02 株式会社ニットー冷熱製作所 冷却装置
JP5818373B2 (ja) * 2013-02-04 2015-11-18 有限会社アクアテック 熱交換装置及びこの熱交換装置を用いた凝縮器の冷却装置
US9389000B2 (en) * 2013-03-13 2016-07-12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e-heating water with air conditioning unit or heat pump
JP6147537B2 (ja) * 2013-03-28 2017-06-14 オルガノ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203364321U (zh) * 2013-07-05 2013-12-25 南京佳力图空调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机房空调机组配套装置
JP2015034675A (ja) * 2013-08-09 2015-0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気化式冷却装置
JP6286660B2 (ja) * 2013-09-26 2018-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6805693B2 (ja) * 2016-09-30 2020-12-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8142607A1 (ja) * 2017-02-06 2018-08-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95448A4 (en) 2024-02-21
JP6881623B1 (ja) 2021-06-02
CN113137676A (zh) 2021-07-20
JP2021185336A (ja) 2021-12-09
CN214701047U (zh) 2021-11-12
JP2021113676A (ja) 2021-08-05
JP6940021B2 (ja) 2021-09-22
JP2021113652A (ja) 2021-08-05
US20220349614A1 (en) 2022-11-03
WO2021149608A1 (ja) 2021-07-29
EP4095448A1 (en) 2022-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27698B (zh) 热交换器
CN214701007U (zh) 空调机
CN113227697A (zh) 热交换器
CN214701209U (zh) 热交换器单元
CN113195997B (zh) 热交换器
CN114127482B (zh) 空调机
CN101014809A (zh) 换热器
JPH08332331A (ja) 暖房・換気・冷房用の局域型空調装置
WO2023026974A1 (ja) 空調機
WO2023149369A1 (ja) 空調機
CN113383199A (zh) 空调机
KR102512197B1 (ko) 모듈화된 엘리베이터용 에어컨
CN219415008U (zh) 空调室外机
JP7070648B1 (ja) 空調機
WO2022124225A1 (ja) 空調機
CN108413523B (zh) 空调机组
JP2023113426A (ja) 空調機
WO2019234872A1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022093495A (ja) 空調機
JP2023113424A (ja) 空調機
CN117366955A (zh) 冰箱
JP2023113425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調機
CN117663452A (zh) 空调器
JP2005211819A (ja) 多孔質エレメント及び空気浄化装置
JP2022090457A (ja) 冷却ユニット及び空調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