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3199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3199A
CN113383199A CN202080012080.6A CN202080012080A CN113383199A CN 113383199 A CN113383199 A CN 113383199A CN 202080012080 A CN202080012080 A CN 202080012080A CN 113383199 A CN113383199 A CN 1133831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ter
path
flow path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20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83199B (zh
Inventor
坂野雄治
吉田茂树
市桥昌志
大泽直胜
白井学
饭岛龙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83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31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831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31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Abstract

提供一种抑制向空调机的外部排出未蒸发的散布水的空调机。空调机具备:散布部,该散布部散布要气化的水;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供由所述散布部散布的水的气化热冷却的第一空气流动;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供向被空调空间吹出的第二空气流动;以及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空气与所述第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所述第二空气,所述热交换器包含:形成所述第一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路径和形成所述第二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路径,在所述第一流路设置有分支部,该分支部在所述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一路径的下游侧向上下分支,在所述分支部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该排水盘与所述分支部连通。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吸入室内的空气,利用水的气化热使环境温度降低而将冷却后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气化冷却式的空调机(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冷风扇)具备:配置于壳体内的送风构件;将吸入口与第一吹出口连通,将由送风构件产生的空气流导向第一吹出口的第一流路;将吸入口与第二吹出口连通,将由送风构件产生的空气流导向第二吹出口的第二流路;以及配置于第二流路,通过水的气化热来冷却在第二流路流动的空气的气化构件。并设置有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被第二流路的气化构件冷却后的空气流与在第一流路流动的空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具备气化构件的第二流路中,在气化构件的下游侧流动由气化构件散布的雾状的水(未蒸发的散布水)和因气化后的水(蒸发后的散布水)而绝对湿度增加后的空气。该湿度增加后的空气从作为第二流路的出口的第二吹出口向室内吹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92338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冷风扇)由于将通过气化构件散布的雾状的水(未蒸发的散布水)向作为被空调空间的室内吹出,因而存在进一步增加该室内的绝对湿度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向空调机的外部排出未蒸发的散布水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具备:散布部,该散布部散布要气化的水;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供由所述散布部散布的水的气化热冷却的第一空气流动;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供向被空调空间吹出的第二空气流动;以及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空气与所述第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所述第二空气,所述热交换器包含:形成所述第一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路径和形成所述第二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路径,在所述第一流路设置有分支部,该分支部在所述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一路径的下游侧向上下分支,在所述分支部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该排水盘与所述分支部连通。
在本方式中,在第一流路设置有分支部,该分支部在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第一路径的下游侧向上下分支,因此,能够通过重力使热交换器内未蒸发的散布水从该分支部朝向下方滴下。滴下的散布水流入与分支部连通的排水盘,因此,能够有效地回收未蒸发的散布水,能够抑制该未蒸发的散布水向被空调空间排出,从而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的绝对湿度增加。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所述第一流路在所述分支部的前后朝向上方形成,并形成为U字状。
在本方式中,第一流路在分支部的前后形成为U字状,即分支部设置于U字的圆弧的部分。因此,在设置于U字的圆弧的部分的分支部中,在空气和未蒸发的散布水流动时,能够通过离心力有效地使比重较大的未蒸发的散布水向外周侧分离,从而从该分支部朝向下方滴下。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在所述第一流路中,从所述散布部到所述分支部为止的距离比从所述分支部到吹出所述第一空气的第一吹出口为止的距离短。
在本方式中,从散布部到分支部为止的距离比从分支部到供所述第一空气吹的第一吹出口为止的距离短,由此,能够抑制未蒸发的散布水的吹起,使从第一路径的出口向室内排出的未蒸发的散布水的量减少,从而能够抑制室内的绝对湿度增加。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在所述第一流路设置有第一风扇,该第一风扇用于输送所述第一空气,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吹出口的附近。
在本方式中,将第一风扇设置于第一吹出口的附近,由此,能够将第一风扇配置于分支部的下游侧,并且延长散布部与第一风扇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少来自散布部的散布水(水滴)导致的短路损坏,能够抑制该散布水的吹起。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在所述第二流路设置有第二风扇,该第二风扇用于输送所述第二空气,在所述热交换器内,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层叠地形成,以使所述第一空气与所述第二空气成为相对流动。
在本方式中,在热交换器内形成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以使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成为相对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的显热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在所述分支部与所述排水盘之间设置有吸湿部件,该吸湿部件覆盖所述排水盘的开口部。
在本方式中,在分支部与排水盘之间设置有覆盖排水盘的开口部的吸湿部件,因此,从分支部向下方滴下的散布水被吸湿部件吸收。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分支部向下方滴下的散布水被吹起而向被空调空间排出。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在所述第一流路中,在所述散布部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过滤器,所述吸湿部件的压力损失值比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压力损失值大。
在本方式中,吸湿部件设置为覆盖排水盘的开口部,吸湿部件的压力损失值比第一过滤器的压力损失值大。因此,即使在通过吸湿部件而流入排水盘内的水在排水盘内气化而成为水蒸气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该水蒸气在吸湿部件内倒流而返回第一流路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在所述排水盘的下方设置有蓄水部,该蓄水部积蓄向所述散布部供给的散布水,所述排水盘与所述蓄水部连通。
在本方式中,将被排水盘回收的未蒸发的散布水积蓄在蓄水部,并将回收后的散布水向散布部供给,由此,能够再利用该回收后的散布水。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空调机中,具备:箱,该箱保持从外部供给的水;电磁阀,该电磁阀设置于所述箱与所述蓄水部之间;控制部,该控制部对所述电磁阀的开闭进行控制;以及传感器,该传感器输出与所述蓄水部内的水的水位相关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在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与水位相关的信息判定为所述水位变得比将所述排水盘与所述蓄水部连通的连通路的下方端部低的情况下,打开所述电磁阀,直到所述水位变得比所述下方端部高。
在本方式中,控制部在判断为蓄水部内的水位变得比连通路的下方端部低的情况下打开电磁阀,直到水位变得比下方端部高,因此,以使连通路的下方端部位于水中的方式进行电磁阀的开闭控制。因此,能够抑制排水盘内的空气从连通路的下方端部向第一流路倒流。
发明的效果
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向空调机的外部排出未蒸发的散布水的空调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一个结构例(排气侧L:供气侧U)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控制器的一个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控制器的控制部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变形例1(排气侧L:供气侧L)的显热交换器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2(排气侧L:供气侧Z)的显热交换器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3(排气侧I:供气侧U)的显热交换器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4(排气侧I:供气侧Z)的显热交换器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5(排气侧Z:供气侧Z)的显热交换器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的一个结构例(排气侧L:供气侧U)的示意图。空调机1具备箱状的框体15,并通过设置于该框体15的底部的脚轮151而载置于例如工厂等被空调空间的地面。将图1所示的空调机1的载置状态作为该空调机1的通常的使用方式来表示上下左右。空调机1具备显热交换器2和散布部5,利用从散布部5散布的散布水的气化热使环境温度降低,从而冷却被空调空间,该空调机1例如是间接气化冷却式的空调机1。
在空调机1设置有:第一流路3,该第一流路3供由从散布部5散布的散布水的气化热直接冷却的第一空气流动;以及第二流路4,该第二流路4供第二空气流动,该第二空气通过显热交换器2与在第一流路3流动而被冷却后的第一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冷却。
在第二流路4流动的第二空气作为供气(SA:service air)向被空调空间吹出,从而向该被空调空间供给。因此,第二流路4作为供气流路发挥功能。在第一流路3流动的第一空气作为排气(EA:exhaust air)向被空调空间吹出,从而向该被空调空间排出。因此,第一流路3作为排气流路发挥功能。
将在之后详细叙述,在第一流路3(排气流路)设置有分支部6,通过从该分支部6分支的散布水回收路61来回收来自散布部5的散布水中的未蒸发的散布水,即回收未气化而没有成为水蒸气的水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使从第一流路3排出的第一空气中的未成为水蒸气的雾状的水的含有量减少,从而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的绝对湿度因排出的第一空气而增加。
显热交换器2设置为跨过第一流路3(排气流路)和第二流路4(供气流路)。在显热交换器2形成有:形成第一流路3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路径21和形成第二流路4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路径22。显热交换器2可以具备例如铝等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箱状的外壳,并在该外壳的外周面设置有隔热部件,由此限制在显热交换器2的内部流动的第一空气或第二空气与显热交换器2的周边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形成于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和第二路径22例如通过排列设置多个具有供第一空气或第二空气流动的中空构造的金属板而构成。具有该中空构造的金属板例如通过多片翅片构成,或者也可以是扁平管。通过将该板由传热性优良的金属(例如铝、铜等,或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制成,能够提高显热交换的效率。第一路径21和第二路径22分别通过这些具有中空构造的多个金属板的每一个构成为多个排气通道和多个供气通道。
构成第一路径21的多个排气通道与构成第二路径22的多个供气通道以相对于纸面平行(相对于供气/排气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地彼此交替的方式层叠地设置,在显热交换器2内,设置为供气和排气不会混合。第一路径21和第二路径22各自中的空气(供气和排气)的流动通过后述的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41形成了成为相反方向的相对流动。
在第一路径21与第二路径22以彼此交替的方式层叠的部位间等,在第一路径21(排气通道)流动的第一空气(排气)与在第二路径22(供气通道)流动的第二空气(供气)之间进行显热的交换。如上所述,由散布水的气化热冷却后的第一空气在第一路径21(排气通道)流动。在第二路径22(供气通道)流动的第二空气通过与该第一空气之间交换显热而被冷却。
第一路径21是以显热交换器2的上表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下方的右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结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L字状。第二路径22是以显热交换器2的下方的左侧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上方的左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结构,早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U字状。像这样,通过将第二路径22的终点(出口)设于上方的左侧面侧,能够与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的上表面侧的散布部5分开距离,从而能够防止来自散布部5的散布水进入第二路径22。
散布部5包含散布(喷雾)雾状的水的散布喷嘴(喷雾喷嘴),该散布喷嘴通过配管与后述的蓄水部9连通。散布部5设置于第一流路3(排气流路),在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中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因此,由散布部5散布的成为雾状的散布水流入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此时,作为散布水的散布方向的散布喷嘴的顶端方向越是以更接近与第一流路3平行的角度朝向下游方向,则散布水向第一路径21的流入效率越高。
第一流路3包含位于空调机1的上表面侧的第一吸入口33和第一吹出口34,并构成为以该第一吸入口33为起点,并以第一吹出口34为终点的U字状。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的最下端部位于U字状的顶点的附近。因此,第一流路3在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的最下端部,即在第一路径21的出口形成为朝向上方折返。
在第一吸入口33以覆盖第一吸入口33的方式设置有第一过滤器32。第一过滤器32由例如聚酯纤维或烯烃系纤维形成,并收集从第一吸入口33吸入的空气内的尘埃。
在第一吹出口34的附近设置有第一风扇31,该第一风扇31输送在第一流路3(第一路径21)流动的第一空气(排气),作为排气风扇发挥功能。第一空气(排气)从第一吹出口34向空调机1外吹出(排出)。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吹出口34的附近是指如图1所示那样第一流路3中的第一吹出口34的正前方的位置。另外,在其他例中,第一吹出口34的附近是至少与后述的分支部6相比靠近第一吹出口34的位置即可。
第二流路4包含:位于空调机1的下方的左侧面侧的第二吸入口43和位于空调机1的上表面侧的第二吹出口44,并构成为以第二吸入口43为起点,并以第二吹出口44为终点的U字状(在空调机1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中,是将该U字状向左旋转90°的状态的倒C字状)。
在第二吸入口43以覆盖第二吸入口43的方式设置有第二过滤器42。第二过滤器42由例如聚酯纤维或烯烃系纤维形成,并收集从第二吸入口43吸入的空气内的尘埃。
在第二吹出口44的附近设置有第二风扇41,该第二风扇41输送在第二流路4(第二路径22)流动的第二空气(供气),作为供气风扇发挥功能。此外,设置有第二风扇41的位置不限于第二吹出口44的附近,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吸入口43侧,即设置于第二过滤器42与显热交换器2的第二路径22的入口之间。
由第一风扇31输送的第一空气(排气)在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中从上方向下方流动。由第二风扇41输送的第二空气(供气)在显热交换器2的第二路径22中从下方向上方流动。因此,在显热交换器2中,在第一路径21流动的第一空气(排气)与在第二路径22流动的第二空气(供气)形成相对流动,能够提高第一空气(排气)与第二空气(供气)之间的显热交换的热交换率。
如上所述,在第一路径21流动的第一空气(排气)与在第二流路4流动的第二空气(供气)之间进行显热交换,由此,第二空气被第一空气冷却。另外,从散布部5散水的雾状的散布水也在第一路径21流动,也可以通过该散布水在第一路径21内气化,从而通过该气化热(潜热)来冷却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更具体而言,作为一例,可以考虑附着于第一路径21的壁面的散布水与第二路径22的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第二空气气化冷却的物理现象。另外,在通过散布水冷却第二空气的情况下,作为气化热冷却以外的物理现象,可以考虑通过基于散布水与第二空气的温度差的热交换(显热交换)来冷却第二空气。在该情况下,散布水与第二空气的温度差越大则冷却效率越高,因此,作为散布水,将冰水或地下水等温度较低的水贮存于后述的蓄水部9或箱14是有效的。上述的物理现象是根据与空调机1内部的热交换相关的构成部的物理状态而复合发生的。
空调机1还具备排水盘8、蓄水部9以及箱14。这些排水盘8、蓄水部9以及箱14收容于框体15内,与设置有第一路径21、第二路径22以及显热交换器2的区域(空气室)相比设置于下方。
箱14是贮存从空调机1的外部的水道管供给的水的容器。在箱14设置有例如供水阀(未图示),通过使该供水阀与水道管连通并打开供水阀,从而贮存从水管供给的水。在贮存一定量的水之后,通过关闭供水阀,并从水管拆下,能够将空调机1移动到任意的地方。
蓄水部9与箱14相同,是贮存水的容器,并设置于箱14的下方。蓄水部9和箱14通过电磁阀13连通。通过打开电磁阀13,箱14内的水流入蓄水部9,从而蓄积于蓄水部9的水的水位上升。
在蓄水部9的上表面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空气孔91。通过设置空气孔91,在蓄积于蓄水部9的水的水位上升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蓄水部9的内压增加。
在蓄水部9的内部插入有与散布部5的散布喷嘴连通的配管,蓄水部9内的水经由该配管向散布部5的散布喷嘴供给。在配管连接有泵11,通过该泵11进行驱动,从而将水向散布部5供给,被供给的水从散布喷嘴散布(喷雾)而成为雾状的水,并和从第一吸入口33吸入的第一空气一起在第一路径21流动。
在蓄水部9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蓄积于蓄水部9的水的水位进行检测的传感器10。该传感器10设置于蓄水部9的内周面的成为规定的水位的位置,通过传感器10的端子与水接触而输出规定的信号的水位传感器10,或是具备浮在水上的浮标,并基于该浮标的高度位置输出规定的信号的传感器10。传感器10根据设置于后述的排水盘8的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的高度位置而设置,并基于蓄积于蓄水部9的水的水位与该下方端部82的高低关系来输出规定的信号。作为一例,具备传感器10,以在与下方端部82的高度位置相比高了规定量的位置检测水位。由此,通过后述的控制部121的控制,控制为蓄水部9的水位与下方端部82的高度相比总是处于高的位置。
在第一流路3设置有分支部6,该分支部6以第一空气(排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在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的下游侧向上下分支。如图1所示,分支部6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的出口,通过分支部6形成了相对于第一路径21朝向下方分支的散布水回收路61。即,通过分支部6而从第一流路3分支的散布水回收路61构成为从分支部6朝向下方。
分支部6的下游侧,即成为第一路径21的出口的下游侧的第一流路3形成于显热交换器2的外壳的外周面与空调机1的框体15的内周面之间,并构成为相对于分支部6朝向上方。
如上所述,第一流路3构成为U字状,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的最下端部位于U字状中的顶点的附近。第一路径21的出口位于第一路径21的最下端部,因此,分支部6位于U字状的顶点的附近(最下端部的附近)。即,在高度方向上,分支部6与第一路径21的最下端部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第一流路3将分支部6的前后作为最下端部而朝向上方折返,由此形成U字状。如图1所示,分支部6也可以与第一路径21的U字状的顶点,即与第一空气的折返部位相比设置于下游侧。
第一流路3不限于形成于分支部6的正后方,即不限于在分支部6的下游侧立即朝向上方形成。第一流路3也可以在分支部6的下游侧以规定距离向横向(纸面上是右方,相对于重力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形成,之后向上方向形成。
分支部6不限于第一路径21中的一个部位,也可以构成为具备规定的容量的分支室。即,在图1中,将第一路径21的出口的正后方的空间作为分支部6(分支室),在该分支室的下游侧向朝向上方形成的第一路径21(相当于U字状的右侧的直线部)和朝向下方形成的散布水回收路61分支。
分支部6设置于第一路径21的出口之后,即与显热交换器2相比设置于下游侧,但不限于此。分支部6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路径21中的出口侧(下游侧),即设置于第一路径21的中途(显热交换器2的内部)。例如,也可以将分支部6设置于第一路径21中的下游侧且与第二空气通过相对流动进行显热交换之后的第一路径21的部位。
散布水回收路61构成为以分支部6为起点,并与排水盘8连通,该排水盘8与分支部6相比位于下方。散布水回收路61形成于分隔板62与空调机1的框体15的内周面之间,并构成为相对于分支部6朝向下方,该分隔板62设置于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的出口的下部与排水盘8的开口部之间。
排水盘8是在上表面具备开口部的例如盘状的容器。在排水盘8的底面设置有用于与蓄水部9与连通的连通路81。
连通路81以排水盘8的底面为基端,并朝向位于下方的蓄水部9延伸设置,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位于排水盘8的内部。
在设置于排水盘8的上表面的开口部以覆盖该开口部的方式设置有吸湿部件7。吸湿部件7由例如PET、聚烯烃、烯烃、人造丝、聚酯或改性丙烯酸等亲水性的素材构成,吸收未蒸发的散布水,并将吸收到的散布水朝向排水盘8滴下,由此回收未蒸发的散布水。通过由亲水性的素材构成吸湿部件7,能够有效地吸收散布水,并朝向排水盘8滴下。吸湿部件7也作为过滤器发挥功能,即使在从分隔板62流落的散布水含有尘埃的情况下,也能够收集该尘埃。
吸湿部件7的压力损失的值比第一过滤器32的压力损失的值大。由于第一风扇31设置于第一流路3的第一吹出口34(第一流路3的出口),因此第一流路3成为比大气压低的负压的环境。与此相对,由于吸湿部件7的压力损失的值比第一过滤器32的压力损失的值大,因此能够抑制排水盘8内的空气向第一流路3倒流。排水盘8内的空气的绝对湿度因排水盘8内或蓄积于蓄水部9的水而较高。与此相对,通过抑制该排水盘8内的空气向第一流路3倒流,能够抑制在第一流路3流动而从第一吹出口34排出的第一空气的绝对湿度提高。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流路3,从散布部5散布的雾状的散布水与从第一吸入口33吸入的第一空气混合,在散布部5的周边和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内气化而成为水蒸气。被该气化热冷却后的第一空气和未气化而未蒸发的雾状的散布水在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朝向下方流动。
未气化而未蒸发的雾状的散布水的一部分在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路径21的内壁面水滴化,该水滴因重力而沿着第一路径21的内壁面和分隔板62流落,被吸湿部件7吸收,从而被排水盘8回收。没有在第一路径21的内壁面水滴化,而和第一空气一起流动的未蒸发的雾状的散布水的一部分经由从分支部6向下方分支的散布水回收路61而被吸湿部件7吸收,从而被排水盘8回收。通过像这样将未气化而未蒸发的雾状的散布水经由散布水回收路61回收到排水盘8,能够抑制从第一吹出口34排出的第一空气的绝对湿度增加。
如图1所示,分支部6优选设置于U字状的顶点,即与第一空气的折返部位相比设置于下游侧。在U字状中的弯曲部中,当第一空气折返(从向下方的流动方向变化为向上方的流动方向)时会产生离心力。和第一空气一起流动的未蒸发的散布水的比重比空气大,因此因离心力而偏向弯曲部的外周侧,从而从第一空气分离(气液分离)。因此,能够经由位于弯曲部的外周侧的分隔板62来有效地回收未蒸发的散布水。
U字状的弯曲部中的上游侧的第一流路3(第一路径21)的流路截面积也可以比U字状的弯曲部中的下游侧的第一流路3的流路截面积小。此外,第一路径21如上述那样由层叠的多个排气通道构成,第一路径21的流路截面积当然是这些多个排气通道各自的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通过将U字状的弯曲部的上游侧的第一流路3的流路截面积设为比U字状的弯曲部的下游侧的第一流路3的流路截面积小,能够使该上游侧的第一流路3中的第一空气的流速比该下游侧的第一流路3中的第一空气的流速快。通过提高该上游侧的第一流路3中的第一空气的流速,能够使在弯曲部产生的离心力增加,从而能够有效地使和第一空气一起流动的未蒸发的散布水偏向弯曲部的外周侧而分离,能够提高未蒸发的散布水的回收效率。另外,通过降低该下游侧的第一流路3中的第一空气的流速,能够抑制通过分支部6后的未蒸发的散布水被吹起而从第一吹出口34排出。
在第一路径21中,从散布部5到分支部6为止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L1比从分支部6到第一吹出口34为止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L2短。通过使从散布部5到分支部6为止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L1比从分支部6到第一吹出口34为止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L2短,能够抑制通过分支部6后的未蒸发的散布水被吹起。在实施方式1中,分支部6是最下端部的附近,因此,将从最下端部到散布部5为止的距离设为距离L1,并将从最下端部到第一吹出口34为止的距离设为距离L2。而且,从散布部5到分支部6为止的距离L1和从分支部6到第一吹出口34为止的距离L2也可以将从散布部5到分支部6的最下端部(吸湿部件7)的高度方向的距离设为距离L1,并将从分支部6的最下端部(吸湿部件7)到第一吹出口34为止的高度方向的距离设为距离L2。
在第一路径21中,第一风扇31设置于第一吹出口34的附近,因此,能够将第一风扇31配置于分支部6的上方且下游侧。而且,进而,能够加长与设置于第一吸入口33的附近的散布部5的距离,能够减少由散布部5的散布水对第一风扇31所含的电机等电气部件的影响。从散布部5到分支部6为止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优选比从分支部6到第一风扇31为止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短。能够进一步抑制通过分支部6后的未蒸发的散布水被吹起。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显热交换器2内部,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成为相对流动,因此,成为了第一流路3从上方取入空气且第二流路4从下方取入空气的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冷却在被空调空间中相对的温度较低的被空调空间下方的空气而进行供气。由此,与从第二吸入口43吸入温暖的空气的情况相比,冷却效率变高。
排水盘8与蓄水部9通过设置于排水盘8的底面的连通路81而连通。因此,被排水盘8回收的未蒸发的散布水经由连通路81而流入蓄水部9,并蓄积于该蓄水部9。蓄积于蓄水部9的水通过散布部5而被散布,因此,通过再利用回收的未蒸发的散布水,能够抑制水的消耗量。
在排水盘8的开口部设置有发挥过滤器功能的吸湿部件7,因此,即使在该未蒸发的散布水混有尘埃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吸湿部件7收集该尘埃。因此,能够再利用去除了该尘埃后的未蒸发的散布水,能够防止散布部5的散布喷嘴堵塞。
图2使表示控制器12的一个结构的框图。空调机1具有由例如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器12。控制器12包含控:制部121、存储部122以及输入输出I/F123,并进行例如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41的开、关控制或转速控制、从散布部5将散布水散布时的将蓄水部9的水向散布部5供给的泵11的驱动、停止或能力控制。
控制部121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等构成,读取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22的程序和数据并执行,由此,能够进行各种控制处理和运算处理等。
存储部122由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的存储元件或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闪存等非易失性的存储元件构成,预先存储控制程序和处理时参照的数据。
输入输出I/F123是用于连接来自第一风扇31、第二风扇41、泵11、电磁阀13以及传感器10的串行线缆等的接口组,并经由控制器12内的内部总线将控制部121与电磁阀13等及传感器10连接为能够通信。
图3使表示控制器12的控制部121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控制器12的控制部121在空调机1的运转时周期性或总是执行以下的处理。
控制部121获取与蓄水部9的水位相关的信息(S10)。控制部121从经由输入输出I/F123连接的传感器10获取与蓄积于蓄水部9的水的水位相关的信息。
控制部121对蓄水部9的水位是否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低进行判定(S11)。控制部121基于从传感器10输出的信号来判定蓄水部9的水位是否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低。例如,在蓄水部9的水位比下方端部82高的情况下,传感器10输出高的信号,在蓄水部9的水位比下方端部82低的情况下,传感器10输出低的信号。控制部121基于传感器10输出的信号来判定蓄水部9的水位是否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低。
在由控制部121判定为蓄水部9的水位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高的情况下(S11:否),即水位为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的高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21为了再次执行S10的处理而进行循环处理。
在由控制部121判断为蓄水部9的水位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低的情况下(S11:是),控制部121输出将电磁阀13打开的信号(S12)。电磁阀13设置与箱14与蓄水部9之间,经由电磁阀13而将箱14与蓄水部9连通。电磁阀13基于来自控制部121的打开的信号而打开,箱14内的水经由电磁阀13而流入蓄水部9,从而蓄水部9的水的水位上升。
控制部121与S10的处理相同地获取与蓄水部9的水位相关的信息(S13)。
控制部121对蓄水部9的水位是否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高进行判定(S14)。控制部121与S11的处理相同地,基于从传感器10输出的信号来判定蓄水部9的水位是否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高。为了防止电磁阀13的振动,控制部121也可以对蓄水部9的水位是否比下方端部82高规定值以上进行判定。
在由控制部121判断为蓄水部9的水位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低的情况下(S14:否),控制部121为了再次执行S13处理,而进行循环处理。即,箱14内的水经由电磁阀13而向蓄水部9供给的状态持续。
在由控制部121判断为蓄水部9的水位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高的情况下(S14:是),控制部121输出将电磁阀13关闭的信号(S15)。电磁阀13基于来自控制部121的关闭的信号而关闭,从而从箱14向蓄水部9的供水停止。
在判定为蓄水部9内的水位变得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低的情况下,为了将电磁阀13打开直到水位变得比下方端部82高,控制部121进行电磁阀13的开闭控制,以使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位于水中。因此,能够抑制蓄水部9和排水盘8内的空气从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向第一流路3倒流。
在实施方式1中,对控制部121通过循环处理定期或周期性地进行作为S10或S13的处理的获取与水位相关的信息(传感器10的输出值)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传感器10仅在水位变得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低的情况下输出信号,并且控制部121在获取到该信号的情况下,输出将电磁阀13打开的信号。并且,也可以是,通过水位变得比连通路81的下方端部82高,传感器10停止信号的输出,从而无法获取该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121输出将电磁阀13关闭的信号。
(变形例1)
图4是表示变形例1(排气侧L:供气侧L)的显热交换器2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变形例1的显热交换器2与实施方式1的显热交换器2相同地,设置有第一路径21(多个排气通道)和第二路径22(多个供气通道),并且在该第一路径21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路径22流动的第二空气形成相对流动。
第一路径21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上表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下方的右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L字状。
第二路径22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下表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上方的左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倒L字状。
通过将第一路径21和第二路径22一起设为L字状,能够减少第一路径21和第二路径22中的弯曲数(弯曲部的个数),从而减少流路阻力(压力损失)。通过减少流路阻力,能够提高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41的效率。
(变形例2)
图5是表示变形例2(排气侧L:供气侧Z)的显热交换器2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变形例2的显热交换器2与实施方式1的显热交换器2相同地,设置有第一路径21(多个排气通道)和第二路径22(多个供气通道),并且在该第一路径21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路径22流动的第二空气形成相对流动。
第一路径21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上表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下方的右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L字状。
第二路径22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下方的左侧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上方的右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Z字状。
通过将第二路径22设为Z字状,并设为使第二路径22的终点(出口)的附近的部位与第一路径21的起点(入口)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重合的结构,能够提高热交换率。但是,图5所示的变形例2并比表示第一流路3与第二流路4连通,而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分别具备第一流路3和第二流路4作为独立的流路。
(变形例3)
图6是表示变形例3(排气侧I:供气侧U)的显热交换器2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变形例3的显热交换器2与实施方式1的显热交换器2相同地,设置有第一路径21(多个排气通道)和第二路径22(多个供气通道),并且在该第一路径21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路径22流动的第二空气形成相对流动。
第一路径21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上表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下表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剖视中,呈I字状。
第二路径22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下方的左侧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上方的左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U字状。
通过将第一路径21设为I字状,能够减少第一路径21中的弯曲数(弯曲部的个数),从而减少流路阻力(压力损失)。通过减少流路阻力,能够提高第一风扇31的效率。另外,能够通过重力来防止未蒸发的散布水残留于显热交换器2内。由此,还能够抑制以残留于第一路径21的散布水为起因的杂菌的繁殖。
分隔板62以从下方覆盖第一路径21的出口的方式设置,分隔板62的显热交换器2侧的端部设于与第一路径21的出口相比成为第二路径22侧的位置。
分支部6与第一路径21的出口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一路径21的出口的下游侧,在通过显热交换器2的下表面与分隔板62之间后设置有分支部6,通过该分支部6形成了从第一路径21分支的散布水回收路61。
通过分隔板62形成了包含第一路径21的U字状的顶点(第一空气的折返部位)的弯曲部。在该弯曲部,能够有效地使通过离心力向弯曲部的外周侧分离的未蒸发的散布水在分隔板62水滴化。分隔板62通过从第一路径21的出口侧朝向吸湿部件7侧而向下方倾斜而形成了散布水回收路61,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水滴化后的未蒸发的散布水导向吸湿部件7(排水盘8),从而回收。
(变形例4)
图7是表示变形例4(排气侧I:供气侧Z)的显热交换器2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变形例4的显热交换器2与实施方式1的显热交换器2相同地,设置有第一路径21(多个排气通道)和第二路径22(多个供气通道),并且在该第一路径21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路径22流动的第二空气形成相对流动。
第一路径21与变形例3相同地,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上表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下表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I字状,起到与变形例3相同的效果。
第二路径22与变形例2相同地,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下方的左侧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上方的右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Z字状,起到与变形例2相同的效果。图7所示的变形例4并不表示第一流路3与第二流路4连通,而是与变形例2相同地,分别具备第一流路3和第二流路4作为独立的流路。
分隔板62与变形例3相同地,以从下方覆盖第一路径21的出口的方式设置,分隔板62的显热交换器2侧的端部与第一路径21的出口相比设置于成为第二路径22侧的位置,起到与变形例3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5)
图8是表示变形例5(排气侧Z:供气侧Z)的显热交换器2的一个结构的示意图。变形例5的显热交换器2与实施方式1的显热交换器2相同地,设置有第一路径21(多个排气通道)和第二路径22(多个供气通道),并且在该第一路径21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路径22流动的第二空气形成相对流动。
显热交换器2在剖视中呈六边形。
第一路径21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上方的左侧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下方的右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Z字状。
第二路径22构成以显热交换器2的下方的左侧面侧为起点(入口),并以上方的右侧面侧为终点(出口)的路径,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呈Z字状。
通过将第一路径21和第二路径22一起设为Z字状,并设为在显热交换器2的剖视中,在该显热交换器2的中央部,第一路径21与第二路径22重合的结构,能够提高热交换率。另外,能够通过重力来防止未蒸发的散布水残留于显热交换器2内。由此,还能够抑制以残留于第一路径21的散布水为起因的杂菌的繁殖。在与变形例5对应的图8中,第一路径21从左上方朝向右下方而形成,第二路径22从左下方朝向右上方而形成。但是,在变形例5中包含了在未图示的第一路径21从右上方朝向右下方形成,且第二路径22从左下方朝向左上方形成的情况下也起到相同的效果的情况。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点都是示例,应当认为并不限于此。本发明的范围并非如上所述,而意在包含由请求保护的范围所示的、与请求保护的范围相当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符号说明
1 空调机
2 显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21 第一路径
22 第二路径
3 第一流路(排气流路)
31 第一风扇(排气风扇)
32 第一过滤器
33 第一吸入口
34 第一吹出口
4 第二流路(供气流路)
41 第二风扇(供气风扇)
42 第二过滤器
43 第二吸入口
44 第二吹出口
5 散布部
6 分支部
61 散布水回收路
62 分隔板
7 吸湿部件
8 排水盘
81 连通路
82 下方端部
9 蓄水部
91 空气孔
10 传感器
11 泵
12 控制器
121 控制部
122 存储部
123输入输出I/F
13 电磁阀
14 箱
15 框体
151 脚轮

Claims (9)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散布部,该散布部散布要气化的水;
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供由所述散布部散布的水的气化热冷却的第一空气流动;
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供向被空调空间吹出的第二空气流动;以及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空气与所述第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所述第二空气,
所述热交换器包含:形成所述第一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路径和形成所述第二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路径,
在所述第一流路设置有分支部,该分支部在所述第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一路径的下游侧向上下分支,
在所述分支部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该排水盘与所述分支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在所述分支部的前后朝向上方形成,并形成为U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流路中,从所述散布部到所述分支部为止的距离比从所述分支部到吹出所述第一空气的第一吹出口为止的距离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流路设置有第一风扇,该第一风扇用于输送所述第一空气,
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吹出口的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流路设置有第二风扇,该第二风扇用于输送所述第二空气,
在所述热交换器内,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层叠地形成,以使所述第一空气与所述第二空气成为相对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支部与所述排水盘之间设置有吸湿部件,该吸湿部件覆盖所述排水盘的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流路中,在所述散布部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过滤器,
所述吸湿部件的压力损失值比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压力损失值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水盘的下方设置有蓄水部,该蓄水部积蓄向所述散布部供给的散布水,
所述排水盘与所述蓄水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箱,该箱保持从外部供给的水;
电磁阀,该电磁阀设置于所述箱与所述蓄水部之间;
控制部,该控制部对所述电磁阀的开闭进行控制;以及
传感器,该传感器输出与所述蓄水部内的水的水位相关的信息,
所述控制部在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与水位相关的信息判定为所述水位变得比将所述排水盘与所述蓄水部连通的连通路的下方端部低的情况下,打开所述电磁阀,直到所述水位变得比所述下方端部高。
CN202080012080.6A 2019-01-30 2020-01-23 空调机 Active CN1133831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4515 2019-01-30
JP2019014515A JP6835108B2 (ja) 2019-01-30 2019-01-30 空調機
PCT/JP2020/002280 WO2020158561A1 (ja) 2019-01-30 2020-01-23 空調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3199A true CN113383199A (zh) 2021-09-10
CN113383199B CN113383199B (zh) 2023-04-25

Family

ID=71840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2080.6A Active CN113383199B (zh) 2019-01-30 2020-01-23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35108B2 (zh)
CN (1) CN113383199B (zh)
WO (1) WO2020158561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3017A (ja) * 2002-08-30 2004-03-25 Seibu Giken Co Ltd 除湿空調装置
CN104534604A (zh) * 2015-01-23 2015-04-22 天津大学 外置分流结构的逆流板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及通道隔板
CN204746036U (zh) * 2015-05-13 2015-11-11 常娟 室内除湿器
CN105222260A (zh) * 2015-11-10 2016-01-06 上海理工大学 干湿通道结合的单元式蒸发冷却装置
EP3156751A1 (en) * 2015-10-15 2017-04-19 Energy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 Foundation Heat dissipation systems with hygroscopic working fluid
CN207422472U (zh) * 2017-11-23 2018-05-29 宁波感微知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回流功能的室内空气净化器
CN207922445U (zh) * 2018-01-23 2018-09-28 嘉兴新国浩喷织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车间生产用降温装置
CN208238308U (zh) * 2018-04-16 2018-12-14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间接蒸发冷却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0883A (en) * 1980-02-06 1981-09-02 Kawamoto Kogyo Kk Cooling method
JP3540107B2 (ja) * 1995-11-07 2004-07-07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流体の冷却および気体の除湿冷却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201277817Y (zh) * 2008-09-12 2009-07-22 黄荣锋 一种板式蒸发冷却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3017A (ja) * 2002-08-30 2004-03-25 Seibu Giken Co Ltd 除湿空調装置
CN104534604A (zh) * 2015-01-23 2015-04-22 天津大学 外置分流结构的逆流板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及通道隔板
CN204746036U (zh) * 2015-05-13 2015-11-11 常娟 室内除湿器
EP3156751A1 (en) * 2015-10-15 2017-04-19 Energy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 Foundation Heat dissipation systems with hygroscopic working fluid
CN105222260A (zh) * 2015-11-10 2016-01-06 上海理工大学 干湿通道结合的单元式蒸发冷却装置
CN207422472U (zh) * 2017-11-23 2018-05-29 宁波感微知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回流功能的室内空气净化器
CN207922445U (zh) * 2018-01-23 2018-09-28 嘉兴新国浩喷织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车间生产用降温装置
CN208238308U (zh) * 2018-04-16 2018-12-14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间接蒸发冷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35108B2 (ja) 2021-02-24
CN113383199B (zh) 2023-04-25
WO2020158561A1 (ja) 2020-08-06
JP2020122614A (ja) 2020-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234282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50001653A (ko) 제습 장치
CN113383199A (zh) 空调机
US20220349614A1 (en) Air conditioner
JP7302613B2 (ja) 空調機
CN113137675B (zh) 供水体、热交换器单元以及空调机
KR101069944B1 (ko) 고효율 기화식 가습기 및 이를 활용한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215982945U (zh) 一种防积水除湿器
CN114127482B (zh) 空调机
KR20140074705A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111902218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
CN114127477A (zh) 空调机
JP7070648B1 (ja) 空調機
CN107218677B (zh) 冷风扇
WO2022124225A1 (ja) 空調機
WO2023026974A1 (ja) 空調機
JP7469973B2 (ja) 加湿フィルタ用ホルダ、加湿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および加湿装置
JP2022093495A (ja) 空調機
JP2010503955A (ja) ガス流の加湿装置
JP2022090455A (ja) 空調機
JP2022090457A (ja) 冷却ユニット及び空調機
CN115614872A (zh) 加湿过滤器用支架、加湿过滤器及加湿装置
JP2023013364A (ja) 加湿フィルタ用ホルダ、加湿フィルタ、及び加湿装置
KR20190140302A (ko) 선택적으로 구획되는 공간이 구비되는 제습장치
JP2008136706A (ja) サウ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