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66351U - 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66351U
CN214366351U CN202120016994.1U CN202120016994U CN214366351U CN 214366351 U CN214366351 U CN 214366351U CN 202120016994 U CN202120016994 U CN 202120016994U CN 214366351 U CN214366351 U CN 2143663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wind
flange
air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1699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居锋
靳庆慧
田占勇
范明果
韩承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1699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663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663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663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用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通过包括:护风罩,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所述挡风罩用于阻挡所述风机出风侧吹出的风吹向地面。这样增加风机靠近地面部分的挡风区域,以避免风机部分区域的风吹向地面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用户驾乘体验。本实用新型通过反向延长护风罩,增加风机靠近地面部分的挡风区域,解决了冷却风机部分裸露在外而造成风机的一部分风吹向地面造成的尘土飞扬以及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Description

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散热器常位于汽车的前端汽车前进时的迎风处,上下端各有一个储水室,其间用众多细的冷却管相连。在散热器的后方,有一个或两个风机。风机扇叶转动时,将汽车前方的空气吸进,令其通过散热器芯,将芯内热水的热量带走。为了提高风机的冷却效果,风机外廓上常设有护风圈。护风圈作为汽车发动机风机与散热器的连通部件,其作用是将风机的风力全部作用于汽车冷凝器散热器,带走冷凝器散热器中多余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护风圈作为提高风机冷却效果的发动机风冷系统子部件,所以护风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发动机冷却风机的性能。
现有的铸铝护风圈在安装时,为了与冷却风机配合集中风力、起到良好的冷却效果,据试验结果表明,护风罩在包覆风机扇叶的2/3左右的厚度时起到的作用较好,同时扇叶与护风圈的径向间隙也必须较小,此时风力聚集效果较好,使散热器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然而,由于风机扇叶2/3左右的厚度被包裹,会使得有一部分扇叶还裸露在外,进入风机的气流会随着风机的摆动而吹向地面,对于行驶路面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气流经过风机吹向地面常会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会引起环境污染,用户驾乘体验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为了解决冷却风机有一部分裸露在外,所使得进入风机的一部分风吹向地面,所造成的尘土飞扬,进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风圈,用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包括:护风罩,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所述挡风罩用于阻挡所述风机出风侧吹出的风吹向地面。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挡风罩的宽度大于1/3L,所述L为所述风机轴向上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挡风罩为沿着所述护风罩的中心线向外凸出的弧形铝板。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翻边,所述挡风罩与所述翻边相连。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的底部设有第一翻边,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的顶部设有第二翻边,所述挡风罩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相连,所述挡风罩的另一端向外凸出。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垫块,所述垫块上开设安装孔,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开设通孔。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翻边上设有两个垫块,且两个所述垫块分别位于所述挡风罩的两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护风圈朝向所述风机进风侧的一端外周设有橡胶圈,且所述橡胶圈呈喇叭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其中,至少包括:本体、设置在本体上的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器一侧且与所述本体相连的风机以及上述护风圈;
所述护风圈位于所述风机的部分外侧,且所述护风圈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与本体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至少包括上述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通过包括护风罩,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所述挡风罩用于阻挡所述风机出风侧吹出的风吹向地面。这样增加风机靠近地面部分的挡风区域,以避免风机部分区域的风吹向地面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用户驾乘体验。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解决了冷却风机有部分裸露在外而造成风机的一部分风吹向地面造成的尘土飞扬以及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护风圈;
11:护风罩;
12:第一翻边;
121:挡风罩;
13:第二翻边;
14:垫块;
15:通孔;
16: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护风圈作为一种固定在散热器上用于引导风机进风的部件,可以提高风机的冷却效率,使通过散热器芯的气流均匀分布,并减少发动机舱内热空气回流。在实际工作中,护风圈常与发动机冷却风机配合使用,冷却散热器带来的热量。护风圈的作用是能够集中风力,为风机提供良好的进风条件,还可以使风机间隙的湍流减小,起到提升流量、降低噪音以及提高效率的作用。作为提高风机冷却效果的发动机风冷系统子部件,所以护风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发动机冷却风机的性能。
护风圈与风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护风圈包裹着部分风机,起到聚集风向的作用。由于风机扇叶2/3左右的厚度被包裹,会使得有一部分扇叶还裸露在外,进入风机的气流会随着风机的摆动而吹向地面,对于行驶路面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气流经过风机吹向地面常会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会引起环境污染,用户驾乘体验差等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用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包括:护风罩,护风罩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挡风罩用于阻挡风机出风侧吹出的风吹向地面。这样增加风机靠近地面部分的挡风区域,以避免风机部分区域的风吹向地面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用户驾乘体验。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行驶路况差,进入风机的气流随着风机的摆动而吹向地面造成尘土飞扬,进而引起环境污染,用户驾乘体验差等问题。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和发动机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反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立体结构示意图。
护风圈10安装在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与风机之间,护风圈10与风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风机固定在汽车发动机上,护风圈10包裹着部分风机,起到聚集风向的作用,使风机尽可能地与发动机散热器进行热交换,确保汽车发动机能在一个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实践证明,护风圈10若要起到良好的进风效果,护风圈10须包裹风机扇叶的2/3左右的厚度,同时风机扇叶与护风圈10的径向间隙也须较小。此时,风机扇叶还有1/3部分裸露在外,就会导致经过风机扇叶的部分气流会吹向地面而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10侧面结构示意图,护风圈10主要包括套设在风机外轮廓上且与风机相配合的护风罩11,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121,挡风罩121用于阻挡经过风机的气流吹向地面。这样通过增加风机靠近地面部分的挡风区域,以避免风机部分区域的风吹向地面。
在本实施例中,护风罩11的材质为金属材质,材质例如是铝,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一端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121,挡风罩121为沿着护风罩11的中心线向外凸出的弧形铝板。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护风罩11罩设在风机的外侧时,风机还有1/3部分裸露在外,所以,为了对风机扇叶裸露在外的部分起到挡风作用,以阻挡风机吹出的气流吹向地面而导致尘土飞扬。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挡风罩121的宽度尺寸需大于1/3L,L为风机轴向上的厚度尺寸,当挡风罩121的宽度尺寸大于1/3L时,这样可以对风机裸露在外的部分起到遮挡作用,避免风机的气流吹向地面而造成尘土飞扬。
当然,在挡风罩121在与其他零部件不发生干涉的情况,挡风罩121的宽度尺寸越大挡风效果越好。由于护风罩11与散热器之间还设有其他零部件,所以挡风罩121的宽度尺寸在大于1/3L且与其他零部件不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延伸,包裹风机的下部边缘,以防止经过风机的气流吹向地面。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风圈10,通过包括护风罩11,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121,挡风罩121用于阻挡风机出风侧吹出的风吹向地面。这样增加风机靠近地面部分的挡风区域,以避免风机部分区域的风吹向地面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用户驾乘体验。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风圈10,解决了冷却风机有部分裸露在外而造成风机的一部分风吹向地面造成的尘土飞扬以及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护风罩11朝向风机进风侧的一端外侧设有环形的橡胶圈16,橡胶圈16的结构为喇叭口形状,橡胶圈16与护风罩11为一体式连接,橡胶圈16与护风罩11之间为软连接,以适应不同的振动源,不同震源发生的震动均不影响橡胶圈16与护风罩11之间的集风效果。
图2和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护风圈10正面和反面结构示意图,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翻边结构,该翻边结构与护风罩11为一体式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底部设有翻边结构,上部可以设有翻边结构,也可以不设有翻边结构;该翻边结构可以为弧形翻边结构,也可以为环形翻边结构。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翻边结构。具体地,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的底部设有第一翻边12,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的顶部设有第二翻边13。其中,第一翻边12与第二翻边13之间互不连续,其翻边设置的作用是通过发动机支架绑定于发动机上。
挡风罩121与翻边结构相连,设于翻边结构的下方,沿着护风罩11的中心线向外凸出。也即是说,挡风罩121的一端与第一翻边12相连,挡风罩121的另一端向外凸出,以遮挡进入风机后吹向地面的气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一端的第一翻边12与第二翻边13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垫块14,垫块14上开设有安装孔,第一翻边12、第二翻边13与垫块14上的安装孔对应位置处开设有通孔15。由于护风罩11材质为铝,而发动机支架为铸铁材质,两者材质不同,通过垫块14连接固定在一起,不会发生护风罩11与发动机支架刮花的现象,而且连接也更为紧固。该垫块14与翻边结构上的通孔15作用在于:紧固件可以通过安装孔、通孔15穿过垫块14、翻边结构将护风圈10固定于发动机支架上,再经发动机支架固定在发动机上,具体可参见图2和图3所示。
其中,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一端的第一翻边12与第二翻边13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垫块1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翻边12上可以设有一个垫块14,也可以设有多个垫块14,第二翻边13上可以设有一个垫块14,也可以设有多个垫块14,当然,第一翻边12与第二翻边13上垫块1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3上通孔15数量、位置与垫块14的数量、位置保持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一端设有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3,其中,第一翻边12上设有两个垫块14,且两个垫块14分别位于第一翻边12的两侧位置处,紧固件穿过垫块14上的安装孔和第一翻边12上的通孔15固定在发动机支架上,然后将发动机支架固定于发动机上,通过发动机支架绑定与发动机的连接。
护风圈10上的第一翻边12经过发动机支架连接于发动机上,假设风机轴向上的厚度为L,而护风圈10除去包裹风机扇叶的2/3L部分外,还有一部分裸露在外,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前提下,则容易造成经过风机的气流吹向地面,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自卸车辆,随着汽车马力的不断提升,加上车辆行驶速度过快,行驶到路况环境不好的泥土路面,极易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引起环境污染。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风圈10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护风圈10通过反向延伸护风罩11以形成挡风罩121,挡风罩121与冷却风机配合,通过将挡风罩121设置为凸出的弧形结构,从而使得用于挡风罩121可以遮挡风机吹出的气流吹向地面。
通常情况下,护风圈10是由型材板料卷圆成成品,然后在经过焊接、翻边成型、冲孔等加工工序。在本实施例中,护风圈10在加工成成品之前,再其第一翻边12位置处就提前预留出一块板材区域,用于加工挡风罩121。这样板材再经过板料卷圆、焊接、翻边成型、冲孔等加工工序加工出成品时,第一翻边12位置处就设有挡风罩121,挡风罩121与护风罩11也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简化加工工序。
在本实施例中,挡风罩121设在护风罩11的第一翻边12上,方向为沿着护风罩11的中心线向外凸出,以包裹住风机的下部边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翻边12结构为弧形结构,两端均截止于护风罩11位置处,而挡风罩121是在第一翻边12结构上做出的延伸,所以挡风罩121的弧长尺寸小于等于第一翻边12的弧长尺寸。也即是说,挡风罩121的弧长可以与第一翻边12的弧长相同,挡风罩121的弧长也可以小于第一翻边12的弧长。当然,挡风罩121的弧长与第一翻边12的弧长相同时,其挡风效果更佳,可以更加充分的遮挡住经过风机而吹向地面的气流。
进一步地,由于护风罩11上第一翻边12两侧位置处还设有垫块14,护风圈10通过紧固件穿过垫块14上的安装孔和第一翻边12上的通孔15固定于发动机支架上,而发动机支架安装时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挡风罩121的两端位置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做成倒角,以对发动机支架做出空间避让。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护风圈10预先通过螺钉以及螺母与发动机支架相连接,然后将护风圈10上的橡胶圈16沿轴向翻边拉直压配于散热器上,并紧密贴合在散热器风罩上。橡胶圈16喇叭口的设置用于针对不同车型的散热器风罩,在装配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弹性张力的作用下还能与散热器形成过盈配合,使得橡胶圈16更好地贴合在散热器上,达到很好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至少包括:发动机本体、设置在发动机本体上的散热器、位于散热器一侧且与本体相连的风机以及上述护风圈10。护风圈10用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包括:护风罩11,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121,挡风罩121用于阻挡风机出风侧吹出的风吹向地面。护风圈10位于风机的部分外侧,作用是能够集中风力,为风机提供良好的进风条件,还可以使风机间隙的湍流减小,起到提升流量、降低噪音以及提高效率的作用。护风圈10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通过发动机支架固定于汽车发动机上。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通过护风圈10上的护风罩11反向延长形成挡风罩121,这样增加了风机靠近地面部分的挡风区域,以避免风机部分区域的风吹向地面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用户驾乘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至少包括上述的发动机。发动机中的护风圈10上设有护风罩11,护风罩11朝向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121,挡风罩121用于遮挡经过风机的气流,阻挡风机出风侧吹出的风吹向地面。随着汽车马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自卸车辆,加上车辆行驶速度过快,行驶到路况环境不好的泥土路面,极易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发生,进而引起环境污染的现象。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通过包括上述护风圈10,且护风圈10上的护风罩11反向延长形成挡风罩121,增加了风机靠近地面部分的挡风区域,从而降低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造成尘土飞扬的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行驶路况差,进入风机的气流随着风机的摆动而吹向地面造成尘土飞扬,进而引起环境污染,用户驾乘体验差等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还包括”等等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部件或组成部分,而未排除其它部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护风圈,用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其特征在于:包括:护风罩,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挡风罩,所述挡风罩用于阻挡所述风机出风侧吹出的风吹向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罩的宽度大于1/3L,所述L为所述风机轴向上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罩为沿着所述护风罩的中心线向外凸出的弧形铝板。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护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至少底部设有翻边,所述挡风罩与所述翻边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的底部设有第一翻边,所述护风罩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的顶部设有第二翻边,所述挡风罩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相连,所述挡风罩的另一端向外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垫块,所述垫块上开设安装孔,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开设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上设有两个垫块,且两个所述垫块分别位于所述挡风罩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风圈朝向所述风机进风侧的一端外周设有橡胶圈,且所述橡胶圈呈喇叭状结构。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本体、设置在本体上的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器一侧且与所述本体相连的风机以及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护风圈;
所述护风圈位于所述风机的部分外侧,且所述护风圈朝向所述风机出风侧的一端与本体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上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
CN202120016994.1U 2021-01-04 2021-01-04 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Active CN2143663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6994.1U CN214366351U (zh) 2021-01-04 2021-01-04 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6994.1U CN214366351U (zh) 2021-01-04 2021-01-04 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66351U true CN214366351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53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16994.1U Active CN214366351U (zh) 2021-01-04 2021-01-04 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663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57738B2 (ja) 燃料電池車の冷却装置
JP4076099B2 (ja) 自動車機関冷却用ファンの送風整流装置
CN214366351U (zh) 护风圈、发动机和车辆
JP5196113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7004732B2 (en) Fan shroud assembly
JP2009208745A (ja) 吸気ダクトの配置構造
JP2008075597A (ja) 車載風力発電装置
US6099247A (en) Fan shrou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53920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空冷エンジン構造
JPH1111360A (ja) 車両床下部品冷却装置
CN220507322U (zh) 工程机械冷凝器装置和工程机械
JP2569200B2 (ja) 自動車フロント部の冷却風取入構造
JP5029591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0128027A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及び同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2004019487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211942893U (zh) 导风结构、导风装置和车辆
JP3528019B2 (ja) ラジエータのファンシュラウド構造
JPH07205667A (ja) 産業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2000238687A (ja)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CN218948932U (zh) 一种汽车冷却风扇安装结构
JPS6329085B2 (zh)
JP3433480B2 (ja) エンジンの掃気ファン取付構造
CN211174314U (zh) 一种新型导风罩
JPH09195744A (ja) オイルフィルタの取付構造
JPS6034489Y2 (ja) ラジエ−タ冷却用エアダク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