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56938U - 背光贴膜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贴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56938U
CN214356938U CN202023100754.4U CN202023100754U CN214356938U CN 214356938 U CN214356938 U CN 214356938U CN 202023100754 U CN202023100754 U CN 202023100754U CN 214356938 U CN214356938 U CN 2143569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irection
membrane
sliding
semi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0075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光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eihong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eihong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eihong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eihong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0075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569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569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569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背光源组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贴膜设备。该背光贴膜设备中,支撑台的上料位、工位与卸料位沿Y轴方向分布,移送顶升装置能将半成品在支撑台上同步转移。放置架的放置位、膜片对位装置、支撑台的工位一一对应设置并沿X轴方向分布。膜片转移装置将膜片由放置位转移至膜片对位装置进行精定位,并将精定位后的膜片转移至工位的半成品上,实现半成品贴膜。该背光贴膜设备采用直线方式转移半成品,适用于大中小不同尺寸半成品的贴膜与转移,无需配置传统的转盘机构,使得整机体积可制作得较小。

Description

背光贴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背光源组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贴膜设备。
背景技术
背光贴膜机主要用于背光源产品后段组装,具体是将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遮光膜等膜片贴合在由框架与导光板组成的半成品上。膜片呈矩形。传统的背光贴膜机,采用转盘机构对多工位的半成品进行同步传送,每个工位均要配置对位装置与贴膜装置先后进行对位与贴膜作业,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小尺寸(7寸以下)背光产品的贴膜作业。传统的背光贴膜机对于中大尺寸(7寸以上)背光产品,需要配置较大体积的转盘机构,调试难度加大,难以适用于中大尺寸背光产品的制作,而且整机体积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贴膜设备,以解决现有背光贴膜机难以适用于中大尺寸背光产品制作、整机体积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贴膜设备,包括:
放置架,具有放置位;
膜片对位装置,用于对膜片精定位;
同步传送装置,包括移送顶升装置及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具有依次沿Y轴方向分布的上料位、工位与卸料位,所述工位用于支撑半成品以供膜片贴合在半成品上,所述移送顶升装置用于在所述支撑台上同步转移半成品;所述放置位、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与所述工位一一对应设置且依次沿X轴方向分布;
膜片转移装置,用于将膜片由所述放置位转移至与所述放置位对应的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上,并将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上的膜片转移至位于与所述膜片对位装置对应的所述工位的半成品上。
可选地,所述放置位的数量、所述膜片对位装置的数量与所述工位的数量均设为一个;
或,所述放置位的数量、所述膜片对位装置的数量与所述工位的数量相等且均设为多个,多个所述放置位沿Y轴方向分布,多个所述膜片对位装置沿Y轴方向分布,多个所述工位沿Y轴方向分布。
可选地,所述膜片对位装置包括:
第一驱动组件;
连接台,由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直线移动;
第二驱动组件,设于所述连接台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设有导向块;
活动定位件,具有支撑面及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一定位面,所述活动定位件滑动装配于所述连接台上,所述连接台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活动定位件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活动定位件具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活动定位件的滑动方向之间呈锐角,所述导向块滑动装配于所述导向槽以使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活动定位件直线移动;
固定定位件,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二定位面,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面与两个所述第二定位面一一对应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活动定位件包括支撑板及设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L型挡臂,所述支撑面形成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定位面形成于所述第一L型挡臂上,所述导向槽设于所述支撑板上;
和/或,所述固定定位件包括支撑脚及连接于所述支撑脚的第二L型挡臂,所述第二定位面形成于所述第二L型挡臂上。
可选地,所述移送顶升装置包括:
移送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组件及由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驱动沿Y轴方向移动的第一滑座;
顶升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座上的第四驱动组件、沿Y轴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座上且由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沿Y轴方向移动的第二滑座,以及多个沿Y轴方向等距分布的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的数量比所述工位的数量多一个;每个所述换向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座的换向座、沿预定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换向座的活动架,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座上且用于限定所述活动架沿Z轴方向移动的限位架,所述活动架相对于所述换向座的滑动方向与Y轴方向之间呈锐角,Y轴方向与Z轴方向相互垂直;
多个吸附机构,一一对应地安装于所述活动架上,所述吸附机构具有朝上设置的半成品吸嘴;
所述支撑台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且供所述活动架穿过的条形间隙,所述活动架与所述条形间隙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架与所述活动架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所述直线导轨机构的导轨沿Z轴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限位架连接,所述直线导轨机构的滑块与所述活动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膜片转移装置包括:
前后驱动机构,包括第五驱动组件及由所述第五驱动组件驱动沿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支座;
上下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支座上的第六驱动组件、沿X轴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座上且由所述第六驱动组件驱动沿X轴方向移动的第二支座,以及一个或多个变向组件;每个所述变向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支座的变向座、沿预定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变向座的安装架,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支座上且用于限定所述安装架沿Z轴方向移动的限位件,所述安装架相对于所述变向座的滑动方向与X轴方向之间呈锐角,X轴方向与Z轴方向相互垂直;
吸附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其具有朝下设置的膜片吸嘴。
可选地,所述变向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变向组件沿Y轴方向间隔布置,X轴方向、Y轴方向与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可选地,每个所述安装架上的所述吸附组件成对布置,每对所述吸附组件中的两个所述吸附组件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在一一对应设置的所述放置位、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与所述工位中,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位于所述放置位与所述工位之间的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背光贴膜设备还包括基座,所述放置架、所述膜片对位装置、所述同步传送装置与所述膜片转移装置均设于所述基座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贴膜设备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该背光贴膜设备中,支撑台的上料位、工位与卸料位沿Y轴方向分布,移送顶升装置能将半成品在支撑台上同步转移。放置架的放置位、膜片对位装置、支撑台的工位一一对应设置并沿X轴方向分布。膜片转移装置将膜片由放置位转移至膜片对位装置进行精定位,并将精定位后的膜片转移至工位的半成品上,实现半成品贴膜。该背光贴膜设备采用直线方式转移半成品,适用于大中小不同尺寸半成品的贴膜与转移,无需配置传统的转盘机构,使得整机体积可制作得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贴膜设备的立体装配图;
图2为图1的背光贴膜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的背光贴膜设备中的膜片对位装置的立体装配图;
图4为图3的膜片对位装置的另一角度立体装配图;
图5为图3的膜片对位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3的膜片对位装置在放置有膜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背光贴膜设备中的移送顶升装置的立体装配图;
图8为图7的移送顶升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7的移送顶升装置的另一角度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1的背光贴膜设备中的支撑台的立体装配图;
图11为图1的背光贴膜设备中的同步传送装置的立体装配图;
图12为图1的背光贴膜设备中的膜片转移装置的立体装配图;
图13为图12的膜片转移装置在拆卸吸附组件时的立体装配图;
图14为图13的膜片转移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5为图12的膜片转移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贴膜设备,其包括放置架400、膜片对位装置100、同步传送装置200与膜片转移装置300。放置架400具有放置位401。膜片对位装置100用于对膜片精定位。同步传送装置200包括移送顶升装置及支撑台250,结合图10、图11,支撑台250具有依次沿Y轴方向分布的上料位253、工位251与卸料位254,工位251用于支撑半成品20以供膜片10贴合在半成品20上,移送顶升装置用于在支撑台250上同步转移半成品20。放置位401、膜片对位装置100与工位251一一对应设置且依次沿X轴方向分布。膜片转移装置300用于将膜片10由放置位401转移至与放置位401对应的膜片对位装置100上,并将膜片对位装置100上的膜片10转移至位于与膜片对位装置100对应的工位251的半成品20上。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贴膜设备,与相关技术相比,支撑台250的上料位253、工位251与卸料位254沿Y轴方向分布,移送顶升装置能将半成品20在支撑台250上同步转移。放置架400的放置位401、膜片对位装置100、支撑台250的工位251一一对应设置并沿X轴方向分布。膜片转移装置300将膜片10由放置位401转移至膜片对位装置100进行精定位,并将精定位后的膜片10转移至工位251的半成品20上,实现半成品20贴膜。该背光贴膜设备采用直线方式转移半成品20,适用于大中小不同尺寸半成品20的贴膜与转移,无需配置传统的转盘机构,使得整机体积可制作得较小。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放置位401的数量、膜片对位装置100的数量与工位251的数量相等且均设为多个,多个放置位401沿Y轴方向分布,多个膜片对位装置100沿Y轴方向分布,多个工位251沿Y轴方向分布。这个方案适用于给半成品贴合多张膜片。示例性的,每个放置位401放置一种膜片;膜片转移装置300将膜片由放置位401转移至对应的膜片对位装置100进行精定位,再将精定位的膜片转移至对应工位251上的半成品,实现半成品贴膜;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在支撑台250的上料位253放置待贴膜的半成品,通过移送顶升装置将不同位置的半成品沿Y轴方向在支撑台250上转移,上料位253的半成品转移至邻近的工位251上,一个工位251的半成品转移至邻近的另一工位251上,半成品在各个工位251依次转移;在支撑台250的不同工位251上,分别给半成品贴设不同的膜片;最后已经贴好膜的半成品转移至卸料位254上,卸料位254上的半成品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转移走,这样就实现半成品贴合多张膜片。
此外,放置位401的数量、膜片对位装置100的数量与工位251的数量均设为一个。这个方案适用于给半成品贴合一张膜片,具体过程是类似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膜片对位装置100包括:第一驱动组件110、连接台120、第二驱动组件130、活动定位件140与固定定位件150。连接台120由第一驱动组件110驱动直线移动。第二驱动组件130设于连接台120上,第一驱动组件110的轴线与第二驱动组件130的轴线相互平行,第二驱动组件130的输出端设有导向块130a。活动定位件140具有支撑面140a及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一定位面140c,活动定位件140滑动装配于连接台120上,连接台120的滑动方向与活动定位件140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活动定位件140具有导向槽140b,导向槽140b的延伸方向与活动定位件140的滑动方向之间呈锐角,导向块130a滑动装配于导向槽140b以使第二驱动组件130驱动活动定位件140直线移动。固定定位件150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二定位面150a,两个第一定位面140c与两个第二定位面150a一一对应平行设置。连接台120的滑动方向与活动定位件140的滑动方向相垂直,使得连接台120能在两个相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结合图3、图6,需要对膜片10定位时,将膜片10放置在活动定位件140的支撑面140a上。初始放置在活动定位件140支撑面140a上的膜片10,在水平面两个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范围内的位置偏差。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10与第二驱动组件130输出一定的位移,带动活动定位件140在两个相垂直的方向移动预定位移,使活动定位件140逐渐靠近固定定位件150,使两个第一定位面140c与两个第二定位面150a分别抵设于膜片10的四边,即可实现膜片10的精定位。该膜片对位装置零件较少,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成本较低。
其中,第一驱动组件110的轴线与第二驱动组件130的轴线可以同时沿X轴方向延伸,或者同时沿Y轴方向延伸,这两种方式均能实现膜片的精定位。导向槽140b的延伸方向就是导向槽140b的长度方向。连接台120呈板状,第一驱动组件110与第二驱动组件130分别位于连接台120的相对两侧。这样充分利用上下方向的位置,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连接台120与基座之间设有第一直线导轨机构161。设置第一直线导轨便于连接台120稳定可靠地直线滑动。其中,导轨161a可安装在基座上,滑块161b安装在连接台120上,滑块161b滑动装配在导轨161a上。连接台120与活动定位件140之间设有第二直线导轨机构162。设置第二直线导轨便于活动定位件140稳定可靠地直线滑动。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膜片对位装置100还包括设于基座且用于支撑第一直线导轨机构161的第一支撑体1611,以及设于连接台120且用于支撑第二直线导轨机构162的第二支撑体1621。设置第一支撑体1611使第一直线导轨机构161抬升一定高度,便于将第一驱动组件110至少部分容置于基座与连接台120之间。设置第二支撑体1621便于将第二驱动组件130至少部分容置于连接台120与活动定位件140之间。这样利于结构紧凑。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第一驱动组件110包括第一电机111及用于将第一电机111的动力传递至连接台120的第一丝杠螺母机构112;第二驱动组件130包括第二电机131及用于将第二电机131的动力传递至活动定位件140的第二丝杠螺母机构132。驱动组件采用控制电机与丝杠螺母机构组合的方式,容易装配,便于控制输出位移以调整执行件的位置。具体的,电机输出轴连接于丝杠的一端,丝杠与螺母螺纹传动,螺母作为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执行件连接,电机工作时丝杠的转动转换为螺母的直线位移以带动执行件直线移动。这里执行件是指连接台120或活动定位件140。此外,第一电机111与第二电机131同向且相邻设置,这样便于电机的接线操作。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活动定位件140包括支撑板141及设于支撑板141的第一L型挡臂142,支撑面140a形成于支撑板141上,第一定位面140c形成于第一L型挡臂142上,导向槽140b设于支撑板141上。该活动定位件140容易成型。支撑板141与第一L型挡臂142可以直接成型或组装而成。固定定位件150包括支撑脚151及连接于支撑脚151的第二L型挡臂152,第二定位面150a形成于第二L型挡臂152上。该固定定位件150容易成型。支撑脚151可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基座上。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5,导向块130a转动安装于第二驱动组件130的输出端,以使导向块130a能够相对导向槽140b的内壁滚动。采用这个方案,利于导向块130a在导向槽140b内移动,便于导向块130a带动活动定位件140相对连接台120直线滑动。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9,移送顶升装置包括:移送驱动机构210、顶升驱动机构220与多个吸附机构230。移送驱动机构210包括第三驱动组件211及由第三驱动组件211驱动沿Y轴方向移动的第一滑座212。顶升驱动机构220包括安装于第一滑座212上的第四驱动组件221、沿Y轴方向滑动安装于第一滑座212上且由第四驱动组件221驱动沿Y轴方向移动的第二滑座222,以及多个沿Y轴方向等距分布的换向组件223。换向组件223的数量比工位251的数量多一个。每个换向组件223包括固定于第二滑座222的换向座2231、沿预定方向滑动安装于换向座2231的活动架2232,以及安装于第一滑座212上且用于限定活动架2232沿Z轴方向移动的限位架2234,活动架2232相对于换向座2231的滑动方向与Y轴方向之间呈锐角,Y轴方向与Z轴方向相互垂直。吸附机构230一一对应地安装于各个活动架2232上,每个吸附机构230具有朝上设置的半成品吸嘴231。支撑台250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且供活动架2232穿过的条形间隙252,活动架2232与条形间隙252对应设置。
换向组件223中的换向座2231、活动架2232与限位架2234配合,将换向座2231的Y轴方向移动转换为活动架2232的Z轴方向移动。参阅图7、图9,在换向组件223中,限位架2234与第四驱动组件221安装在第一滑座212上,第二滑座222沿Y轴方向滑动安装在第一滑座212上,当第三驱动组件211驱动第一滑座212沿Y轴方向移动时,第一滑座212带动限位架2234、第四驱动组件221以及设于第二滑座222上的所有结构沿Y轴方向移动。换向座2231固定在第二滑座222上,当第四驱动组件221驱动第二滑座222沿Y轴方向移动时,第二滑座222带动换向座2231沿Y轴方向移动,此时,活动架2232在换向座2231上沿预定方向滑动,活动架2232相对于换向座2231的滑动方向与Y轴方向之间呈锐角,限位架2234限定活动架2232沿Z轴方向移动,实现活动架2232沿Z轴方向移动。
通过第三驱动组件211与第四驱动组件221,使设于各个活动架2232上的吸附机构230能在Y轴与Z轴方向上移动,进而使由各个吸附机构230吸附的半成品同步转移。结合图11,将第三驱动组件211与第四驱动组件221设置为按预定时间间隔输出位移,即可实现活动架2232上的吸附机构230按预定路径移动,吸附机构230能够吸附或释放半成品20。在各个换向组件223的上方沿Y轴方向设置有多个工位251。比如,首先吸附机构230吸附一个半成品20,并使吸附机构230沿Z轴方向向上移动预定位移,接着沿Y轴方向移动预定位移,然后沿Z轴方向向下移动预定位移,吸附机构230释放半成品,这个过程用于将半成品由一个工位251转移至相邻的另一个工位251;最后使吸附机构230沿Y轴方向反向移动返回至前一个工位251,这样就完成一个移动循环;后面进行同样的步骤,就能不断地使吸附机构230在两个工位251之间循环移动,实现半成品20由一个工位251转移至相邻的另一个工位251。
支撑台250呈板状,支撑台250连接有支撑腿259,支撑腿259安装在基座上。支撑台250设置在移送顶升装置的上方。活动架2232可穿过支撑台250的条形间隙252,便于吸附机构230沿Z轴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动,以及在吸附机构230在工位251上方时吸附机构230沿Y轴方向移动。如上所述,移送顶升装置能实现半成品20由一个工位251转移至相邻的另一个工位251。在支撑台250不同工位251均放置有半成品20时,移送顶升装置能将支撑台250不同工位251的半成品20同步传送至相邻的另一个工位251,以配合膜片转移装置进行相应的贴膜作业。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9,第一滑座212与基座设有直线导轨机构2121。设置直线导轨机构2121便于第一滑座212稳定可靠地直线滑动。其中,导轨2121a可安装在基座上,滑块2121b安装在第一滑座212上,滑块2121b滑动装配在导轨2121a上。在第一滑座212设置得比较长时,可在第一滑座212上配置多个滑块2121b,所有滑块2121b滑动装配在同一导轨2121a上,这样利于第一滑座212稳定移动。第一滑座212与第二滑座222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2221。换向座2231与活动架2232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2235。这些方案利于两个结构件之间滑动装配,具体装配方式可参考第一滑座212与基座之间设置直线导轨机构2121的情况。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限位架2234与活动架2232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2236,直线导轨机构的导轨2236a沿Z轴方向延伸并与限位架2234连接,直线导轨机构的滑块2236b与活动架2232连接。这样便于限位架2234与活动架2232的制作,利于活动架2232与限位架2234之间稳定地滑动,以限定活动架2232沿Z轴方向上下移动。限位架2234可设置为条形板,便于与导轨2236a连接。限位架2234底端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二滑座222上。活动架2232与滑块2236b之间连接有连接块2233。这样利于滑块2236b与活动架2232的制作与装配。活动架2232、连接块2233与滑块2236b之间可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8,第三驱动组件211包括第一电机2111及用于将第一电机211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滑座212的第一丝杠螺母机构2112;第四驱动组件221包括第二电机2211及用于将第二电机2211的动力传递至第二滑座222的第二丝杠螺母机构2212。驱动组件采用控制电机与丝杆螺母机构组合的方式,容易装配,便于控制输出位移以调整执行件的位置。第三驱动组件211的轴线、第四驱动组件221的轴线与Y轴方向相互平行,第三驱动组件211与第四驱动组件221分别位于第二滑座222的两端。这样有利于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此外,第三驱动组件211与第四驱动组件221位于第二滑座222的同一侧,这样便于给第三驱动组件211与第四驱动组件221接线,利于结构紧凑。第一滑座212与第二滑座222均呈条形板状且间隔设置。多个换向组件223沿Y轴方向排布,第一滑座212与第二滑座222沿Y轴方向延伸,多个换向组件223相应结构布置在一滑座212与第二滑座222上,整体结构紧凑。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9,换向座2231具有供活动架2232的底端滑动装配的倾斜滑动面2231a,倾斜滑动面2231a与Y轴方向之间呈锐角。这样利于活动架2232沿预定方向滑动装配在换向座2231上。示例性的,换向座2231可设置为一个三角形结构,其底面安装在第二滑座222上,斜面作为倾斜滑动面2231a。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9,每个吸附机构230中的半成品吸嘴231设置为多个,多个半成品吸嘴231间隔设置在活动架2232的顶端。这样利于可靠地对半成品进行真空吸附。半成品吸嘴231与负压源连接,以对半成品进行真空吸附。其中,负压源可以是负压真空泵。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至图15,膜片转移装置300包括:前后驱动机构310、上下驱动机构320与吸附组件330。前后驱动机构310包括第五驱动组件311及由第五驱动组件311驱动沿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支座312。上下驱动机构320包括安装于第一支座312上的第六驱动组件321、沿X轴方向滑动安装于第一支座312上且由第六驱动组件321驱动沿X轴方向移动的第二支座322,以及变向组件323;每个变向组件323包括固定于第二支座322的变向座3231、沿预定方向滑动安装于变向座3231的安装架3232,以及安装于第一支座312上且用于限定安装架3232沿Z轴方向移动的限位件3233,安装架3232相对于变向座3231的滑动方向与X轴方向之间呈锐角,X轴方向与Z轴方向相互垂直。多个吸附组件330安装于安装架3232上,每个吸附组件330具有朝下设置的膜片吸嘴331。
变向组件323中的变向座3231、安装架3232与限位件3233配合,将变向座3231的X轴方向移动转换为安装架3232的沿Z轴方向移动。在变向组件323中,限位件3233与第六驱动组件321安装在第一支座312上,第二支座322沿X轴方向滑动安装在第一支座312上,当第五驱动组件311驱动第一支座312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一支座312带动限位件3233、第六驱动组件321以及设于第二支座322上的所有结构沿X轴方向移动。变向座3231固定在第二支座322上,当第六驱动组件321驱动第二支座322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二支座322带动变向座3231沿X轴方向移动,此时,安装架3232在变向座3231上沿预定方向滑动,安装架3232相对于变向座3231的滑动方向与X轴方向之间呈锐角,限位件3233限定安装架3232沿Z轴方向移动,实现安装架3232沿Z轴方向移动。
通过第五驱动组件311与第六驱动组件321输出预定位移,使设于安装架3232上的多个吸附组件330能在X轴与Z轴方向上移动,实现多个膜片的同步转移。将第五驱动组件311与第六驱动组件321设置为按预定时间间隔输出位移,即可实现安装架3232上的吸附组件330按预定路径移动,吸附组件330能够吸附或释放膜片。比如,首先吸附组件330吸附膜片,并使吸附组件330沿Z轴方向向上移动预定位移,接着沿X轴方向移动预定位移,然后沿Z轴方向向下移动预定位移,吸附组件330释放膜片,这个过程能实现膜片由一个位置转移至相邻的另一个位置;最后使吸附组件330沿X轴方向反向移动返回至前一个位置,这样就完成一个移动循环;后面进行同样的步骤,就能不断地使吸附组件330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实现膜片由一个位置转移至相邻的另一个位置。该膜片转移装置300结构简单,使用成本较低。
前后驱动机构310中的第五驱动组件311与第一支座312,上下驱动机构320中的第六驱动组件321与第二支座322,这些结构可设置在放置架400与膜片对位装置100的下方,这样能充分利用Z轴方向空间,使整机结构紧凑。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至图14,第一支座312与基座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3121。设置直线导轨机构3121便于第一支座312稳定可靠地直线滑动。其中,导轨3121a可安装在基座上,滑块3121b安装在第一支座312上,滑块3121b滑动装配在导轨3121a上。在第一支座312设置得比较长时,可在第一支座312上配置多个滑块3121b,所有滑块3121b滑动装配在同一导轨3121a上,这样利于第一支座312稳定移动。第一支座312与第二支座322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3221。变向座3231与安装架3232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3234。这些方案利于两个结构件之间滑动装配。
参阅图14,限位件3233与安装架3232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3235。直线导轨机构的导轨3235a沿Z轴方向延伸并与限位件3233连接,直线导轨机构的滑块3235b与安装架3232连接。这样便于限位件3233与安装架3232的制作,利于安装架3232与限位件3233之间稳定地滑动,以限定安装架3232沿Z轴方向上下移动。限位件3233可设置为条形板,便于与直线导轨机构3221连接。限位件3233的底端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支座312上。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至图14,第五驱动组件311包括第一电机3111及用于将第一电机311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支座312的第一丝杠螺母机构3112;第六驱动组件321包括第二电机3211及用于将第二电机3211的动力传递至第二支座322的第二丝杠螺母机构3212。驱动组件采用控制电机与丝杠螺母机构组合的方式,容易装配,便于控制输出位移以调整执行件的位置。此外,第一电机3111与第二电机3211相邻设置,这样便于给第一电机3111与第二电机3211接线,使得结构紧凑。第五驱动组件311的轴线、第六驱动组件321的轴线与X轴方向相互平行;第五驱动组件311与第六驱动组件321分别位于第一支座312的相对两侧。这样有利于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至图14,变向组件32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变向组件323沿Y轴方向间隔布置,X轴方向、Y轴方向与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设置多个变向组件323,相应有多个安装架3232,不同的安装架3232可分别设置吸附组件330,多个吸附组件330就能吸附更多的膜片,从而实现更多膜片的同步转移,提高效率。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图15,每个安装架3232上的吸附组件330成对布置,每对吸附组件330中的两个吸附组件330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在一一对应设置的放置位401、膜片对位装置与工位中,膜片对位装置位于放置位401与工位之间的中间位置。这个方案适用于在三个位置之间两个膜片的同步转移。结合图1、图2,吸附组件330的对数与工位251的数量相等,不同对的吸附组件330对应于一组放置位401、膜片对位装置100与工位251,同一对吸附组件330在同一组的放置位401、膜片对位装置100与工位251之间移动,这样能提高膜片的转移效率。
将同一对吸附组件330中的两个吸附组件330分别命名为第一吸附组件330与第二吸附组件330。在初始时,只有放置位401上有膜片,第一吸附组件330与第二吸附组件330分别对应放置位401与膜片对位装置100,第一吸附组件330吸附放置位401的膜片并向前移动将其转移至膜片对位装置100上,同时,第二吸附组件330由膜片对位装置100转移至工位251上。工位251的膜片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转移走。接着,放置位401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放置一个膜片,两个吸附组件330返回初始位置,第一吸附组件330吸附放置位401的新膜片,第二吸附组件330吸附膜片对位装置100的膜片,然后第一吸附组件330与第二吸附组件330同步向前移动,使放置位401的膜片转移至膜片对位装置100,膜片对位装置100的膜片转移至工位251。放置位401再次放置一个新的膜片,两个吸附组件330返回初始位置,重复两个吸附组件330转移膜片的步骤,实现不同膜片依次由放置位401、膜片对位装置100、工位251的转移,而且放置位401的膜片转移至膜片对位装置100,膜片对位装置100的膜片转移至工位251,这两个动作可以同时进行,这样可提高膜片的转移效率。
此外,每个安装架3232上设置有一对吸附组件330。这个方案适用于在两个位置或三个位置之间膜片的转移,具体过程是类似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每个安装架3232上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对吸附组件330,X轴方向、Y轴方向与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这样可对多个膜片在相应区域进行同步移送,提高作业效率。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安装架3232包括沿Z轴方向延伸的竖向臂3232a、连接于竖向臂3232a的连接臂3232b,以及与连接臂3232b连接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横向臂3232c,竖向臂3232a的底端滑动安装于变向座3231上,同一对吸附组件330布置在横向臂3232c上。竖向臂3232a、连接臂3232b与横向臂3232c可以采用杆状结构组装而成,该安装架3232容易制作,也便于将同一对吸附组件330装配在横向臂3232c上,实现同一对吸附组件330的同步移动。此外,在同一安装架3232上设置有至少两对吸附组件330时,连接臂3232b上可连接多个横向臂3232c,每对吸附组件330设于同一横向臂3232c上,这样便于扩展更多的吸附组件330以适应多个工位的情况。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变向座3231具有供安装架3232的底端滑动装配的倾斜导向面3231a,倾斜导向面3231a与X轴方向之间呈锐角。这样利于安装架3232沿预定方向滑动装配在变向座3231上。示例性的,变向座3231可设置为一个三角形结构,其底面安装在第二支座322上,斜面作为倾斜导向面3231a。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图15,每个吸附组件330中的膜片吸嘴331设置为多个,多个膜片吸嘴331阵列设置在安装架3232上。这样利于可靠地对膜片进行真空吸附。膜片吸嘴331与负压源连接,以对膜片进行真空吸附。其中,负压源可以是负压真空泵。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背光贴膜设备还包括基座500,放置架400、膜片对位装置100、同步传送装置200与膜片转移装置300均设于基座500上。这样便于背光贴膜设备的使用。基座500包括基板501及设置在基板501上的支撑架502,支撑架502可安装放置架400与膜片对位装置100,便于将放置架400、膜片对位装置100与支撑台250大致设置在一个水平面上,便于膜片转移装置300对膜片在不同位置的转移。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置架,具有放置位;
膜片对位装置,用于对膜片精定位;
同步传送装置,包括移送顶升装置及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具有依次沿Y轴方向分布的上料位、工位与卸料位,所述工位用于支撑半成品以供膜片贴合在半成品上,所述移送顶升装置用于在所述支撑台上同步转移半成品;所述放置位、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与所述工位一一对应设置且依次沿X轴方向分布;
膜片转移装置,用于将膜片由所述放置位转移至与所述放置位对应的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上,并将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上的膜片转移至位于与所述膜片对位装置对应的所述工位的半成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位的数量、所述膜片对位装置的数量与所述工位的数量均设为一个;
或,所述放置位的数量、所述膜片对位装置的数量与所述工位的数量相等且均设为多个,多个所述放置位沿Y轴方向分布,多个所述膜片对位装置沿Y轴方向分布,多个所述工位沿Y轴方向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对位装置包括:
第一驱动组件;
连接台,由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直线移动;
第二驱动组件,设于所述连接台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设有导向块;
活动定位件,具有支撑面及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一定位面,所述活动定位件滑动装配于所述连接台上,所述连接台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活动定位件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活动定位件具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活动定位件的滑动方向之间呈锐角,所述导向块滑动装配于所述导向槽以使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活动定位件直线移动;
固定定位件,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二定位面,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面与两个所述第二定位面一一对应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定位件包括支撑板及设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L型挡臂,所述支撑面形成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定位面形成于所述第一L型挡臂上,所述导向槽设于所述支撑板上;
和/或,所述固定定位件包括支撑脚及连接于所述支撑脚的第二L型挡臂,所述第二定位面形成于所述第二L型挡臂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送顶升装置包括:
移送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组件及由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驱动沿Y轴方向移动的第一滑座;
顶升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座上的第四驱动组件、沿Y轴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座上且由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沿Y轴方向移动的第二滑座,以及多个沿Y轴方向等距分布的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的数量比所述工位的数量多一个;每个所述换向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座的换向座、沿预定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换向座的活动架,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座上且用于限定所述活动架沿Z轴方向移动的限位架,所述活动架相对于所述换向座的滑动方向与Y轴方向之间呈锐角,Y轴方向与Z轴方向相互垂直;
多个吸附机构,一一对应地安装于所述活动架上,所述吸附机构具有朝上设置的半成品吸嘴;
所述支撑台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且供所述活动架穿过的条形间隙,所述活动架与所述条形间隙对应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架与所述活动架之间设有直线导轨机构,所述直线导轨机构的导轨沿Z轴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限位架连接,所述直线导轨机构的滑块与所述活动架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转移装置包括:
前后驱动机构,包括第五驱动组件及由所述第五驱动组件驱动沿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支座;
上下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支座上的第六驱动组件、沿X轴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座上且由所述第六驱动组件驱动沿X轴方向移动的第二支座,以及一个或多个变向组件;每个所述变向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支座的变向座、沿预定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变向座的安装架,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支座上且用于限定所述安装架沿Z轴方向移动的限位件,所述安装架相对于所述变向座的滑动方向与X轴方向之间呈锐角,X轴方向与Z轴方向相互垂直;
吸附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其具有朝下设置的膜片吸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向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变向组件沿Y轴方向间隔布置,X轴方向、Y轴方向与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架上的所述吸附组件成对布置,每对所述吸附组件中的两个所述吸附组件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在一一对应设置的所述放置位、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与所述工位中,所述膜片对位装置位于所述放置位与所述工位之间的中间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贴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贴膜设备还包括基座,所述放置架、所述膜片对位装置、所述同步传送装置与所述膜片转移装置均设于所述基座上。
CN202023100754.4U 2020-12-21 2020-12-21 背光贴膜设备 Active CN2143569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00754.4U CN214356938U (zh) 2020-12-21 2020-12-21 背光贴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00754.4U CN214356938U (zh) 2020-12-21 2020-12-21 背光贴膜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56938U true CN214356938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87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00754.4U Active CN214356938U (zh) 2020-12-21 2020-12-21 背光贴膜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569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9144B (zh) 双工位自动压装机构
CN109335083B (zh) 一种多方向曲面贴膜装置
CN112550816A (zh) 背光贴膜设备
TW201408487A (zh) 定位機構及採用該定位機構之貼合設備
CN214356938U (zh) 背光贴膜设备
CN214358864U (zh) 移送顶升装置及同步传送装置
JP2013186315A (ja) 平坦物品の貼着装置
CN113772383A (zh) 双面贴膜设备及方法
CN211128420U (zh) 用于柔性电路板自动组装线的盖板及载具转移机构
CN210415836U (zh) 一种自动uv光固化贴膜机
CN112209076A (zh) 贴装输送装置及贴装设备
CN217263721U (zh) 一种运送机械手及贴胶机
CN214354765U (zh) 膜片转移装置及背光贴膜机
CN215773018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平面整体调整式组框机
CN114043732B (zh) 大面积镂空金属片表面的覆膜工艺
CN214354766U (zh) 膜片对位装置及背光贴膜机
CN112590349A (zh) 膜片转移装置及背光贴膜机
CN112158555B (zh) 纠偏机构及纠偏装置
CN110972401A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捋平机构
CN209822787U (zh) 电池软包整形装置
CN214507501U (zh) 一种电路板调整治具
CN220965305U (zh) 一种线路板自动化双线拼板设备
CN220595305U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加工用贴膜装置
CN217295898U (zh) 定位成像机构及检测设备
CN221115994U (zh) 板状凭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