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56023U -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56023U
CN214356023U CN202120010526.3U CN202120010526U CN214356023U CN 214356023 U CN214356023 U CN 214356023U CN 202120010526 U CN202120010526 U CN 202120010526U CN 214356023 U CN214356023 U CN 2143560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ail vehicle
boundary beam
riser
top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105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岗
王小杰
赵思聪
刘建伟
梁文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105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560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560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560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包括:边梁,所述边梁为凹槽梁,包括第一顶板、第一竖板和第一底板;横梁,所述横梁的一端插接装入边梁的凹槽内,包括第二顶板、第二竖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一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板;补强件,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竖板的侧板,侧板与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车辆底架通过将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和侧板固定连接,增大了边梁的侧面厚度,提高了边梁特定区域的强度和刚度,特别是边梁与横梁的连接处固定补强件,形成垂向支撑,保证了轨道车辆底架的承载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铁和高铁相继问世,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在国家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国内外高铁线路以及地铁的筹建飞速发展,轨道车辆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这同时也对各轨道交通客车车体的制造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产过程更加可持续,产品质量更符合现代轨道交通的安全要求。
现有轨道车辆的车体主要由底架、侧墙、端墙及车顶组成,其中轨道车辆底架的边梁和横梁的连接结构是主要的承载结构,横梁与边梁通过角铁使边梁与横梁的两端连接,然而横梁仅与边梁的边部焊接,横梁与边梁连接处无内部无支撑,导致轨道车辆底架的强度和刚度低,承载能力受到限制,同时通过焊接的方式使横梁与边梁固定,边梁易出现焊接变形,从而影响轨道车辆底架的美观性。随着轨道车辆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对于轨道车辆的强度、刚度和质量外观要求进一步提升。
如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下边梁和设置在两个下边梁之间的多个横梁,至少一个下边梁上设有连接座,横梁的至少一端通过连接座与下边梁连接,下边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板、竖板和第二平板,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竖板连接,第二连接板与横梁连接,第三连接板与第一平板或第二平板连接,实现连接座与横梁面面接触,且连接座与下边梁面面接触,增加了横梁与下边梁之间的连接强度,但是下边梁与横梁连接处无垂向支撑,从而导致轨道车辆的侧墙与边梁焊缝应力过大,特别是门体立柱与边梁焊缝应力通常超过许用应力,使得整个底架的刚度不足,容易发生变形,在危险路况或者轨道车辆满员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底架,以实现提高底架强度、刚度和质量外观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包括:
边梁,所述边梁为凹槽梁,包括第一顶板、第一竖板和第一底板;
横梁,所述横梁的一端插接装入边梁的凹槽内,包括第二顶板、第二竖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一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板;
补强件,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竖板的侧板,侧板与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和侧板固定连接,以使边梁侧面的厚度增大,从而提高了边梁特定区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了轨道车辆底架的承载能力,以使轨道车辆底架的强度和刚度满足承载要求。
进一步,侧板与第一竖板朝向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竖板垂直连接于侧板。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竖板与侧板平行设置,第二竖板与侧板垂直设置,第二竖板经侧板与第一竖板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侧板与边梁与横梁的连接处固定连接以形成垂向支撑,提高了横梁与边梁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进一步,补强件还包括与侧板呈倒置L型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水平朝向与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同,第一连接板的顶端与第一顶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底端与第二竖板的顶端固定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侧板与第一连接板呈倒置L型连接,在侧板与第一竖板固定连接的基础上,第一连接板与第一顶板和第二竖板分别固定连接,增加了边梁特定区域的厚度,使得横梁与边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大,保证了整个轨道车辆底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进一步,第二顶板平行于第一顶板,第二底板平行于第一底板,第二顶板的水平朝向与第二底板的水平朝向相背离。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顶板的水平朝向与第二底板的水平朝向相背离,第二顶板、第二竖板和第二底板一体连接形成Z型横梁,增大了横梁对边梁水平方向的支撑面积,使得整个边梁的强度和刚度得到提升,以避免边梁局部承载过大而发生变形。
进一步,第二底板的端部和第二竖板的端部突出于第二顶板的端部,第二底板的突出部和第二竖板的突出部插接装入边梁的凹槽内。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底板的突出部和第二竖板的突出部插接装入边梁的凹槽内,使得第二竖板的顶端与第一连接板的底端紧密贴合,第二底板的底端与第一底板的顶端紧密贴合,从而横梁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与边梁都是直接密贴,没有间隙,起到对侧墙高强度支撑的目的。
进一步,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同向延伸且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对接,第二顶板的顶面与第一顶板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对接且第二顶板的顶面与第一顶板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使得边梁的顶部和横梁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以方便操作人员将轨道车辆的侧墙安装在该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形成的水平面上,从而提高了侧墙与边梁的安装效果。
进一步,侧板与第一竖板背离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竖板与第一竖板朝向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垂直连接,第二竖板经第一竖板垂直连接于侧板。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竖板经第一竖板垂直连接于侧板,侧板、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固定连接形成整体,通过将侧板与边梁与横梁的连接处固定,形成垂向支撑,降低轨道车辆的侧墙与边梁焊缝应力,以防止门体立柱与边梁焊缝应力超过许用应力,以保证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进一步,补强件还包括与侧板垂直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水平朝向与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同,第二连接板与第一顶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连接板与第一顶板固定连接,使得边梁顶部的特定区域厚度增大,进而增强了整个边梁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轨道车辆的承载能力,使轨道车辆具有刚度大、强度高、安全系数高的优点。
进一步,补强件还包括与侧板垂直连接的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朝向相同,第三连接板与第一底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第三连接板与第一底板固定连接,使得边梁底部的特定区域厚度增大,而第二连接板、侧板和第三连接板一体连接形成U型补强件,U型补强件与边梁的凹槽结构相配合,增强了整个边梁的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边梁与补强件的固定连接方式为点焊,边梁与横梁的固定连接方式为满焊。
在上述方案中,边梁与补强件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连接而形成整体后,横梁的一端插接装入边梁的凹槽内,边梁与横梁再通过满焊的方式固定连接,补强件、边梁和横梁形成整体,解决了边梁和横梁直接满焊而引起的边梁表面焊接变形,提高了轨道车辆底架的美观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车辆底架通过将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和侧板固定连接,增大了边梁的侧面厚度,提高了边梁特定区域的强度和刚度,特别是补强件与边梁和横梁的连接处固定,形成垂向支撑,保证了轨道车辆底架的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中横梁嵌入式插接装入边梁内,横梁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与边梁都是直接密贴,没有间隙,第二竖板经侧板与第一竖板垂直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横梁对凹槽型边梁的顶面、侧面和底面的三面支撑,保证了边梁的承载能力,实现对侧墙高强度支撑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补强件、边梁和横梁形成整体,通过点焊的方式使补强件与边梁固定连接而形成整体后,横梁嵌入式插接装入边梁内,再通过满焊的方式使补强件、边梁和横梁形成整体,避免边梁和横梁直接满焊而引起边梁焊接变形,保证轨道车辆底架的美观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轨道车辆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轨道车辆底架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轨道车辆底架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轨道车辆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轨道车辆底架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边梁;11、第一顶板;12、第一竖板;13、第一底板;2、横梁;21、第二顶板;22、第二竖板;23、第二底板;24、加强板;26、翻边;3、补强件;31、第一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33、第三连接板;34、侧板;4、第一豁口;5、第二豁口。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包括:边梁1,所述边梁1为凹槽梁,包括第一顶板11、第一竖板12和第一底板13;横梁2,所述横梁2的一端插接装入边梁1的凹槽内,包括第二顶板21、第二竖板22和第二底板23,所述第二顶板21与所述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23与所述第一底板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22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板12;补强件3,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竖板12的侧板34,侧板34与第一竖板12和第二竖板22固定连接。通过第一竖板12、第二竖板22和侧板34固定连接,不仅能够增加边梁1侧面的厚度,提高边梁1特定区域的强度和刚度,还能形成侧板34对第一竖板12和第二竖板22的连接处的垂向支撑,保证了轨道车辆底架的承载能力,以使轨道车辆底架的强度和刚度满足承载要求。
本实施例中,轨道车辆底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边梁1和设置在两个边梁1之间的若干个横梁2,多个横梁2沿边梁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一条边梁1与每条横梁2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条边梁1与每条横梁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而边梁1与各横梁2之间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或者其他的连接方式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边梁1包括第一顶板11、第一竖板12和第一底板13,第一顶板11、第一竖板12和第一底板13一体连接形成U型凹槽梁;横梁2包括第二顶板21、第二竖板22和第二底板23,第二顶板21、第二竖板22和第二底板23一体连接,第二顶板21与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第二底板23与所述第一底板13固定连接,第二竖板22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板12;补强件3包括平行于第一竖板12的侧板34,侧板34与第一竖板12朝向边梁1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竖板22垂直连接于侧板34,第一竖板12和第二竖板22经侧板34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侧板34与边梁1与横梁2的连接处固定连接以形成垂向支撑,边梁1、补强件3和横梁2固定连接形成整体,提高了横梁2与边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补强件3还包括与侧板34呈倒置L型连接的第一连接板31,所述第一连接板31的水平朝向与边梁1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同,第一连接板31的顶端与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31的底端与第二竖板22的顶端固定连接。通过侧板34与第一连接板31呈倒置L型连接,在侧板34与第一竖板12固定连接的基础上,第一连接板31与第一顶板11和第二竖板22分别固定连接,增加了边梁1特定区域的厚度,使得横梁2与边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大,保证了整个轨道车辆底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顶板21平行于第一顶板11,第二底板23平行于第一底板13,第二顶板21的水平朝向与第二底板23的水平朝向相背离,使得第二顶板21、第二竖板22和第二底板23一体连接形成Z型横梁2,增大了横梁2对边梁1水平方向的支撑面积,使得整个边梁1的强度和刚度得到提升,以避免边梁1局部承载过大而发生变形。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竖板22和第二底板23转弯过渡连接,连接处开设有第一豁口4,方便边梁1、补强件3和横梁2固定连接,以使第二竖板22与侧板34垂直设置且面面接触进而固定连接,第二底板23与第一底板13平行设置且面面接触进而固定连接,增加了横梁2与边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了轨道车辆底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板23的端部和第二竖板22的端部突出于第二顶板21的端部,第二底板23的突出部和第二竖板22的突出部插接装入边梁1的凹槽内,使得第二竖板22的顶端与第一连接板31的底端紧密贴合,第二底板23的底端与第一底板13的顶端紧密贴合,从而横梁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与边梁1都是直接密贴,没有间隙,起到对侧墙高强度支撑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顶板21与第一顶板11同向延伸且第二顶板21与第一顶板11对接,第二顶板21的顶面与第一顶板11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使得边梁1的顶部和横梁2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以方便操作人员将轨道车辆的侧墙安装在该第一顶板11与第二顶板21形成的水平面上,从而提高了侧墙与边梁1的安装效果。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顶板21和第二竖板22转弯过渡连接,连接处开设有第二豁口5,以方便操作人员将第二顶板21朝向边梁1的端面与第一顶板11朝向边梁1的凹槽开口方向的端面对接,进而边梁1的顶部和横梁2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提高了侧墙与边梁1的安装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横梁2还包括向下延伸的加强板24,加强板24与第二顶板21转弯过渡连接呈倒置的L型,加强板24的向下延伸端向水平方向弯折形成翻边25。横梁2的加强板24能够进一步加强横梁2对边梁1的支撑效果,提高整个边梁1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边梁1与补强件3的固定连接方式为点焊,边梁1与横梁2的固定连接方式为满焊。边梁1与补强件3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连接而形成整体后,横梁2的一端插接装入边梁1的凹槽内,边梁1与横梁2再通过满焊的方式固定连接,补强件3、边梁1和横梁2形成整体,解决了边梁1和横梁2直接满焊而引起的边梁1表面焊接变形,提高了轨道车辆底架的美观性。
通过上述轨道车辆底架,第一竖板12、第二竖板22和侧板34固定连接,增大了边梁1的侧面厚度,提高了边梁1特定区域的强度和刚度,特别是补强件3与边梁1和横梁2的连接处固定,形成垂向支撑,保证了轨道车辆底架的承载能力;横梁2嵌入式插接装入边梁1内,横梁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与边梁1都是直接密贴,没有间隙,第二竖板22经侧板34与第一竖板12垂直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横梁2对凹槽型边梁1的顶面、侧面和底面的三面支撑,保证了边梁1的承载能力,实现对侧墙高强度支撑的目的。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侧板34与第一竖板12背离边梁1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竖板22与第一竖板12朝向边梁1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垂直连接,第二竖板22经第一竖板12垂直连接于侧板34。第二竖板22经第一竖板12垂直连接于侧板34,侧板34、第一竖板12和第二竖板22固定连接形成整体,通过将侧板34与边梁1与横梁2的连接处固定,形成垂向支撑,降低轨道车辆的侧墙与边梁1焊缝应力,以防止门体立柱与边梁1焊缝应力超过许用应力,以保证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补强件3还包括与侧板34垂直连接的第二连接板32,所述第二连接板32的水平朝向与边梁1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同,第二连接板32与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32与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使得边梁1顶部的特定区域厚度增大,进而增强了整个边梁1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轨道车辆的承载能力,使轨道车辆具有刚度大、强度高、安全系数高的优点。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补强件3还包括与侧板34垂直连接的第三连接板33,第三连接板33与第二连接板32朝向相同,第三连接板33与第一底板13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33与第一底板13固定连接,使得边梁1底部的特定区域厚度增大,而第二连接板32、侧板34和第三连接板33一体连接形成U型补强件3,U型补强件3与边梁1的凹槽结构相配合,增强了整个边梁1的强度和刚度。
通过上述轨道车辆底架,与第一竖板12背离边梁1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32与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33与第一底板13固定连接,进而第二连接板32、侧板34和第三连接板33一体连接形成U型补强件3,U型补强件3与边梁1的凹槽结构相配合,增强了整个边梁1的强度和刚度,进而提高了侧墙与边梁1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整个轨道车辆的强度和刚度,保证了轨道车辆的安全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梁,所述边梁为凹槽梁,包括第一顶板、第一竖板和第一底板;
横梁,所述横梁的一端插接装入边梁的凹槽内,包括第二顶板、第二竖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一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板;
补强件,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竖板的侧板,侧板与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侧板与第一竖板朝向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竖板垂直连接于侧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补强件还包括与侧板呈倒置L型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水平朝向与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同,第一连接板的顶端与第一顶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底端与第二竖板的顶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第二顶板平行于第一顶板,第二底板平行于第一底板,第二顶板的水平朝向与第二底板的水平朝向相背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第二底板的端部和第二竖板的端部突出于第二顶板的端部,第二底板的突出部和第二竖板的突出部插接装入边梁的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同向延伸且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对接,第二顶板的顶面与第一顶板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侧板与第一竖板背离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竖板与第一竖板朝向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的一面垂直连接,第二竖板经第一竖板垂直连接于侧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补强件还包括与侧板垂直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水平朝向与边梁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同,第二连接板与第一顶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补强件还包括与侧板垂直连接的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朝向相同,第三连接板与第一底板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边梁与补强件的固定连接方式为点焊,边梁与横梁的固定连接方式为满焊。
CN202120010526.3U 2021-01-04 2021-01-04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Active CN2143560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0526.3U CN214356023U (zh) 2021-01-04 2021-01-04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0526.3U CN214356023U (zh) 2021-01-04 2021-01-04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56023U true CN214356023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52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10526.3U Active CN214356023U (zh) 2021-01-04 2021-01-04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560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9249B (zh) 一种轨道车辆不锈钢车体
CN110027586B (zh) 一种车体底架边梁结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CN106428053B (zh) 一种铁道客车车体钢结构框架
EP3816011B1 (en) Light rail vehicle bogie
CN110466550B (zh) 轨道车辆侧墙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13292296U (zh) 一种铁路车辆、铁路车辆的底架及侧梁
CN112937624A (zh) 一种底架牵枕缓结构
CN213168079U (zh) 前端底架、车体底架及轨道车辆
CN214356023U (zh)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
CN210680732U (zh) 用于悬挂式单轨列车的牵枕缓结构
CN110027578B (zh) 司机室车顶结构、司机室及轨道列车
CN110065509B (zh) 车体门角结构、车体及轨道列车
CN201856769U (zh) 不锈钢轨道车辆侧墙盲窗结构
CN211281011U (zh) 一种不锈钢侧墙结构及列车
CN205292652U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体门角结构
CN114084182A (zh) 一种无侧梁和端梁的敞车底架
CN112249067A (zh) 一种适用于鼓形车体的轨道车辆底架边梁连接结构
CN112026809A (zh) 端部侧墙结构、车体及轨道车辆
CN218172262U (zh) 一种车体底架前端结构
CN211617705U (zh) 一种新型磁悬浮车体底架
CN218519678U (zh)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边梁连接结构
CN113306585B (zh) 一种车体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15553189U (zh) 一种底架边梁、车体底架及其轨道车辆
CN219312893U (zh) U型自卸车侧厢板、侧厢、车厢及自卸车
CN217575186U (zh) 一种脚踏安装座及脚踏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