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65774U - 保险杠固定结构 - Google Patents

保险杠固定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65774U
CN213565774U CN202021784919.1U CN202021784919U CN213565774U CN 213565774 U CN213565774 U CN 213565774U CN 202021784919 U CN202021784919 U CN 202021784919U CN 213565774 U CN213565774 U CN 213565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bumper
main body
frame mai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849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日比野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178491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65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65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657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险杠固定结构。该保险杠固定结构中,通过支撑架将保险杠固定在车体侧构件上,支撑架与保险杠构成为一体,支撑架包括:从保险杠向后方延伸、且后端部与车体侧构件固定连接的平板状的支撑架主体部;和从支撑架主体部的周缘部向上方或下方延伸、且前端部与保险杠相连的筋部,在上下方向上,筋部的前端部的延伸长度大于该筋部的其它部位的延伸长度,在支撑架主体部上,形成有用于使该支撑架主体部在车长方向上的刚性减小的开口。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用一个部件就能保护与车辆碰撞的行人、并能抑制保险杠因自重而下垂。

Description

保险杠固定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支撑架将保险杠固定到车体侧构件上的保险杠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在车辆的前端部将保险杠连接并支撑在车体侧构件上的保险杠固定结构。
该保险杠固定结构中,为了在车辆与行人碰撞时保护高度与保险杠高度大致相同的行人的大腿部,多采用在车长方向上刚性较低的固定结构。具体而言,在车辆前部另外设置有在受到来自前方的冲击时向后方弯曲的托架,保险杠通过该托架被固定到车体侧构件上,从而,当车辆与行人碰撞时,保险杠容易向后方位移而有效地吸收冲击载荷。
但是,在这样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由于要另外设置托架,所以部件数量增加,从而存在组装作业繁琐、车体重量增加、制造成本升高的问题。
另外,在这样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还存在难以抑制保险杠因自重而下垂(所谓保险杠自重下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一个部件就能保护与车辆碰撞的行人、并能抑制保险杠因自重而下垂的保险杠固定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险杠固定结构,该保险杠固定结构的特征在于:通过支撑架将保险杠固定在车体侧构件上,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保险杠构成为一体,所述支撑架包括,从所述保险杠向后方延伸、且后端部与所述车体侧构件固定连接的平板状的支撑架主体部;和从所述支撑架主体部的周缘部向上方或下方延伸、且前端部与所述保险杠相连的筋部,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筋部的前端部的延伸长度大于该筋部的其它部位的延伸长度,在所述支撑架主体部上,形成有用于使该支撑架主体部在车长方向上的刚性减小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保险杠固定结构的优点在于,由于支撑架与保险杠构成为一体,所以用保险杠就能保护与车辆碰撞的行人、并能抑制保险杠自重下垂。具体而言,由于在支撑架主体部上形成有用于使该支撑架主体部在车长方向上的刚性减小的开口,所以与行人碰撞时将保险杠与车体侧构件连接的支撑架主体部易于在车长方向上变形。同时,由于筋部的前端部以外的其它部位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较短,所以与行人碰撞时,从支撑架主体部的周缘部延伸出的筋部不会阻碍支撑架主体部的变形,从而支撑架主体部易于在车长方向上变形。因此,具有支撑架主体部和筋部的支撑架易于在车长方向上变形而有效地吸收冲击载荷,由此,能够有效地保护行人的大腿部。另一方面,由于从支撑架主体部的周缘部向上方或者下方延伸出的筋部的前端部的延伸长度大于该筋部的其它部位的延伸长度,所以,与保险杠相连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的刚性较高,从而能够抑制保险杠因自重而下垂。
如此,由于具有支撑架主体部和筋部的支撑架与保险杠构成为一体,可用一个模具来进行保险杠和支撑架的成型,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其它部件,能够简化组装作业、并能抑制车体重量增加和制造成本升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保险杠固定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开口的面积为所述支撑架主体部的面积的一半以上。基于该结构,由于在支撑架主体部上形成的开口面积较大,所以支撑架主体部易于变形,并能使车体重量减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于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的第一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于车宽方向的端部的第二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支撑架的通常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支撑架的变形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等)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各图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长方向的前侧,箭头Rh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右侧,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侧。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固定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该保险杠固定结构中,前保险杠1通过三个支撑架(10、20、30)被固定到车体侧构件(41、42、43)上。
前保险杠1为树脂制,沿车宽方向延伸。在前保险杠1的下部安装有用于将空气导入到未图示的发动机、散热器内的前格栅3。此外,在前保险杠1的前表面上安装有用于覆盖隐藏前保险杠1与前格栅3之间的安装部分等的外饰板5(图1中仅示出上端部)。
如图1所示,该保险杠固定结构包括:在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将前保险杠1固定到车体侧构件41上的第一支撑架10、在车宽方向右侧的端部将前保险杠1固定到车体侧构件42上的第二支撑架20、和在车宽方向左侧的端部将前保险杠1固定到车体侧构件43上的第三支撑架30。
第一支撑架10、第二支撑架20、第三支撑架30均与前保险杠1构成为一体。具体而言,如图1及后述的图2、图3所示,第一支撑架10、第二支撑架20、第三支撑架30分别具有支撑架主体部11、支撑架主体部21、支撑架主体部31;及筋部13、筋部23、筋部33。支撑架主体部11、支撑架主体部21、支撑架主体部31各自的前端部及筋部13、筋部23、筋部33各自的前端部分别与前保险杠1的上端部1a相连,从而各支撑架(10、20、30)与前保险杠1构成为一体。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于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的第一支撑架10的立体图。第一支撑架10具有从前保险杠1的上端部1a向后方延伸的平板状的支撑架主体部11、和从支撑架主体部11的周缘部11a向上方延伸的筋部13。
支撑架主体部11被构成为俯视为舌形。如图2所示,在支撑架主体部11的后端部11b上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螺栓孔17。如图1所示,通过插入到螺栓孔17中的螺栓19,支撑架主体部11的后端部11b与车体侧构件41固定连接,由此,前保险杠1受到车体40支撑。另外,在支撑架主体部11的中间部位形成有开口15。
筋部13从舌形的支撑架主体部11的周缘部11a向上方延伸,俯视为U字形。此外,筋部13的延伸长度为,越靠后侧越短。即,与前保险杠1相连的筋部13的前端部13a的延伸长度大于筋部13的其它部位13b的延伸长度(如图2中的实心箭头所示)。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于车宽方向的端部(右端部)的第二支撑架20的立体图。第二支撑架20与第一支撑架10一样,也具有从前保险杠1的上端部1a向后方延伸的平板状的支撑架主体部21、和从支撑架主体部21的周缘部21a向上方延伸的筋部23。另外,第二支撑架20与设置在左端部的第三支撑架30结构基本相同,因而在此省略对第三支撑架30的说明。
第二支撑架20的支撑架主体部21与第一支撑架10的支撑架主体部11一样,俯视为舌形。如图3所示,在支撑架主体部21的后端部21b的车宽方向右侧,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螺栓孔27。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插入到螺栓孔27中的螺栓29,支撑架主体部21的后端部21b被固定连接在车体侧构件42上,由此,前保险杠1受到车体40支撑。另外,在支撑架主体部21的中间部位形成有开口25。
第二支撑架20的筋部23与第一支撑架10的筋部13一样,俯视为U字形。此外,第二支撑架20的筋部23虽然整体上比第一支撑架10的筋部13延伸长度短,但是与第一支撑架10的筋部13一样,其延伸长度为越靠后侧越短。即,第二支撑架20的筋部23也同样是,与前保险杠1相连的前端部23a的延伸长度大于筋部23的其它部位23b的延伸长度(如图3中的实心箭头所示)。
在此,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易于理解,对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的截面图。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包括:保险杠主体101、设置在保险杠主体101的上部的格栅103、覆盖着格栅103的上部的上板105、和独立于这些部件而另外设置的托架110。该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通过将在车体侧构件140上安装的托架110的前侧纵壁部110a上形成的插入销111插入到格栅103上形成的插入孔103a中,保险杠主体101和格栅103受到车体支撑。
具有上述结构的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托架110被构成为以平面部110b为顶部的大致凸形,因而,安装有格栅103的前侧纵壁部110a容易以与平面部110b连接的连接部分为支点倒向后方。即,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当车辆与行人碰撞时,保险杠主体101和格栅103容易向后侧位移,从而能有效地吸收冲击载荷。
但是,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即,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由于需要另外设置托架110,所以部件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组装作业繁琐、车体重量增加、及制造成本升高。而且,现有技术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还存在难以抑制保险杠(保险杠主体101和格栅103)因自重而下垂(即,保险杠自重下垂)的问题。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固定结构中,如上所述那样,与前保险杠1相连的筋部13的前端部13a、筋部23的前端部23a、筋部33的前端部各自的延伸长度分别被设定得高于筋部13、筋部23、筋部33的其它部位,并在支撑架主体部11、支撑架主体部21、支撑架主体部31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使它们在车长方向上的刚性减小的开口15、开口25、开口35。另外,各开口(15、25、35)的面积为各支撑架主体部(11、21、31)的面积的一半以上。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支撑架10的通常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第一支撑架10的变形状态的立体图。基于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固定结构,由于在支撑架主体部11上形成有较大的开口15,所以车长方向上的刚性减小,当与行人碰撞时,如图5所示那样,开口15溃缩,从而支撑架主体部11易于在车长方向上发生变形。此外,由于筋部13的前端部13a以外的其它部位13b的延伸长度较短,所以,当与行人碰撞时,从支撑架主体部11的周缘部11a延伸的筋部13不会阻碍支撑架主体部11的变形,从而支撑架主体部11易于在车长方向上产生变形。由此,如图5所示,将前保险杠1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与车体侧构件41连接的第一支撑架10易于在车长方向上产生变形,从而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载荷。同时,由于将前保险杠1的车宽方向的右端部、左端部分别与车体侧构件42、车体侧构件43连接的第二支撑架20、第三支撑架30与第一支撑架10结构相同,所以也易于在车长方向上产生变形。因此,当与行人碰撞时,前保险杠1容易向后方位移,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行人的大腿部。
此外,从支撑架主体部11的周缘部11a、支撑架主体部21的周缘部21a、支撑架主体部31的周缘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筋部13、筋部23、筋部33均被构成为,其前端部的延伸长度大于其它部位的延伸长度。因此,与前保险杠1相连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的刚性较高,从而能够抑制保险杠因自重而下垂。
如此,具有支撑架主体部11、支撑架主体部21、支撑架主体部31及筋部13、筋部23、筋部33的第一支撑架10、第二支撑架20、第三支撑架30与前保险杠1构成为一体,因而,不需要设置其它部件,从而能简化组装作业,并能抑制车体重量增加。而且,由于形成在支撑架主体部11、支撑架主体部21、支撑架主体部31上的开口15、开口25、开口35的面积为支撑架主体部11、支撑架主体部21、支撑架主体部31的面积的一半以上,所以能使车体重量进一步减轻。
另外,由于第一支撑架10、第二支撑架20、第三支撑架30与前保险杠1构成为一体,所以能够使用一个模具来进行前保险杠1和第一支撑架10、第二支撑架20、第三支撑架30的成型,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以从支撑架主体部11的周缘部11a、支撑架主体部21的周缘部21a、支撑架主体部31的周缘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了筋部13、筋部23、筋部33,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以从支撑架主体部11的周缘部11a、支撑架主体部21的周缘部21a、支撑架主体部31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来形成各筋部。

Claims (2)

1.一种保险杠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通过支撑架将保险杠固定在车体侧构件上,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保险杠构成为一体,
所述支撑架包括,从所述保险杠向后方延伸、且后端部与所述车体侧构件固定连接的平板状的支撑架主体部;和从所述支撑架主体部的周缘部向上方或下方延伸、且前端部与所述保险杠相连的筋部,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筋部的前端部的延伸长度大于该筋部的其它部位的延伸长度,
在所述支撑架主体部上,形成有用于使该支撑架主体部在车长方向上的刚性减小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的面积为所述支撑架主体部的面积的一半以上。
CN202021784919.1U 2020-08-24 2020-08-24 保险杠固定结构 Active CN213565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84919.1U CN213565774U (zh) 2020-08-24 2020-08-24 保险杠固定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84919.1U CN213565774U (zh) 2020-08-24 2020-08-24 保险杠固定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65774U true CN213565774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56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84919.1U Active CN213565774U (zh) 2020-08-24 2020-08-24 保险杠固定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657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08092B2 (en) Front grill impact-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479772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8911007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6443469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630721B2 (ja) 車体前部の構造
JP395684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4003864B2 (ja)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JP4351957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3956845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構造
CN213565774U (zh) 保险杠固定结构
JP4447712B2 (ja) バンパービーム構造
KR101318637B1 (ko) 보행자 안전을 위한 자동차용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KR100946483B1 (ko) 프런트 엔드 모듈의 범퍼백빔 장착구조
JP2001138840A (ja) バンパ配設部構造
JP6024429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5966895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WO2023182315A1 (ja) 車両前端部構造
JP6558384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H106887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バンパー構造
CN219969617U (zh) 主动进气格栅、车辆前保组件和车辆
CN218141805U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216636395U (zh) 后车身结构
JP7467879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354734B2 (ja) ブラケット
JP2021088240A (ja) 車両前部の衝撃吸収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