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28240U -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28240U
CN212828240U CN202020786538.0U CN202020786538U CN212828240U CN 212828240 U CN212828240 U CN 212828240U CN 202020786538 U CN202020786538 U CN 202020786538U CN 212828240 U CN212828240 U CN 212828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automobile
collision beam
rear anti
circular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865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东锋
李虎
张作泳
姚帅
王威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ma Motor Corp
Haima New Energy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ma Motor Corp
Haima New Energy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ma Motor Corp, Haima New Energy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m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78653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28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28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282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该汽车后防撞梁包括一体成型且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凸设部及第二连接部。白车身包括后地板后横梁和汽车后防撞梁,汽车后防撞梁通过连接件与后地板后横梁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用于和白车身的相应位置固定连接,凸设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凸出设置,且用于吸收和缓解外界冲击力。通过汽车后防撞梁一体化设计,简化后防撞梁的安装结构,提高装配效率,简化成型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防撞梁一般由钢制钣金件拼焊而成,通过吸能盒与车身纵梁相连。主要作用在于吸收和缓解外界冲击力,为防护车身、减少变形的重要安全装置。
然而,现有的后防撞梁安装复杂,装配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其能够简化后防撞梁,提高白车身的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包括一体成型且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凸设部及第二连接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凸设部朝向同一侧弯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汽车后防撞梁由铝型材拉弯成型。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平直段,所述凸设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平滑过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凸设部之间依次通过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弧形连接;
所述第一圆弧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相切设置,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凸设部相切设置,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分别位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厚度方向的两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圆弧段和所述第二圆弧段之间还包括直线段,所述第一圆弧段与所述直线段的第一端相切设置,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直线段的第二端相切设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设部为第三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位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尺寸。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开设有用于和后地板后横梁固定连接的连接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铝型材的材料为6082/T6、6005A/T6或6061/T6。
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白车身,包括后地板后横梁和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
所述汽车后防撞梁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汽车后防撞梁设计为一体成型且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凸设部及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用于和白车身的相应位置固定连接,凸设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凸出设置,且用于吸收和缓解外界冲击力。
通过一体化设计简化后防撞梁的安装结构,提高装配效率,且成型工艺简单,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安装于后地板后横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标:
01-连接件;10-汽车后防撞梁;11-第一连接部;12-第一圆弧段;13-第二圆弧段;14-直线段;15-凸设部;19-第二连接部;20-后地板后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该汽车后防撞梁应用于白车身。
其中,白车身包括后地板后横梁20。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汽车后防撞梁10安装于后地板后横梁20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汽车后防撞梁10通过连接件01与后地板后横梁20固定连接。
现有汽车中,后防撞梁一般是由冷轧钢板冲压而成,后防撞梁相连在白车身的纵梁上。后防撞梁的主要作用在于吸收和缓解外界冲击力,为防护车身、减少变形的重要安全装置。
由于,传统的后防撞梁为钢制钣金件,且由多个零部件拼焊而成。导致后防撞梁的成型工艺复杂,且整体重量大,在各个零部件的成型过程中,模具投资成本高。另外,传统的后防撞梁必须通过吸能盒与车身纵梁相连,从而造成安装占用空间较大,影响后反射器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10,通过对后防撞梁的结构和成型工艺进行优化,简化汽车后防撞梁10的成型工艺,简化后防撞梁安装于白车身的装配过程,提高装配效率。另外,通过对后防撞梁与白车身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优化后防撞梁的安装空间,且不影响后放射器的布置。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10的具体结构和对应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1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
汽车后防撞梁10包括一体成型且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凸设部15及第二连接部19。
其中,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用于和后地板后横梁20固定连接,凸设部15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朝向远离后地板后横梁20的一侧凸出设置。以使凸设部15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吸收和缓解外界的冲击力。
如图2所示,凸设部15可以为平直段,也可以为弧形段,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均为平直段,且凸设部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平滑过渡。且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相对于凸设部15朝向同一侧弯折设置。
由第一连接部11、凸设部15及第二连接部19形成的汽车后防撞梁10为凹槽结构。
进一步地,汽车后防撞梁10由铝型材拉弯成型。即将传统的钢制冲压件拼焊结构优化为铝合金型材结构,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要求。且采用铝型材拉弯成型的汽车后防撞梁10,成型工艺简化,在安装于白车身的后地板后横梁20上时,不需要吸能盒和安装板,直接将汽车后防撞梁10通过连接件01(例如,螺栓、螺钉等)固定连接于后地板后横梁20上,简化安装过程。
另外,铝型材拉弯成型的模具成本远低于传统冲压模具成本,降低了汽车后防撞梁10的开发费用,减少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中的至少一个与凸设部15之间依次通过第一圆弧段12和第二圆弧段13弧形连接。具体的,第一圆弧段12远离第二圆弧段1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中的至少一个相切设置,第二圆弧段13远离第一圆弧段12的一端与凸设部15相切设置。
且第一圆弧段12的弯曲方向和第二圆弧段13的弯曲方向相反,也就是第一圆弧段12的圆心和第二圆弧段13的圆心分别位于汽车后防撞梁10厚度方向的两侧。从而实现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中的至少一个与凸设部15平滑过渡的目的。
可选的,第一圆弧段12和第二圆弧段13之间还包括直线段14。第一圆弧段12靠近直线段14的一端与直线段14的第一端相切设置,第二圆弧段13靠近于直线段14的一端与直线段14的第二端相切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和凸设部15之间依次通过第一圆弧段12、直线段14及第二圆弧段13平滑过渡连接。第二连接部19和凸设部15之间也依次通过第一圆弧段12、直线段14及第二圆弧段13平滑过渡连接。且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相对于凸设部15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凸设部15为第三圆弧段,第三圆弧段的弯曲方向和第二圆弧段13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第三圆弧段的圆心与第二圆弧段13的圆心位于汽车后防撞梁10的同一侧,且第三圆弧段的半径尺寸大于第二圆弧段13的半径尺寸。
汽车后防撞梁10通过上述结构设计,简化了后防撞梁的结构组成,通用化程度高,且占用空间小。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汽车后防撞梁10通过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与后地板后横梁20固定连接。可选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9均开设有连接孔,相对应的,通过连接件01穿过汽车后防撞梁10与后地板后横梁20的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图3为图2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汽车后防撞梁10和后地板后横梁20的实际尺寸,连接件01采用螺栓,汽车后防撞梁10的外侧面板开设工艺过孔,内侧面板的一端开设主定位孔,另一侧开设辅助定位孔。
可以理解的是,该汽车后防撞梁10通过连接件01固定连接于后地板后横梁20上。传统的汽车后防撞梁10是通过吸能盒和安装板连接在白车身的车身纵梁上,占用空间较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10占用车体Y向空间较小。另外,凸设部15与两端的连接部之间平滑弧度过渡,可以满足后反射器布置在车身纵梁的方向时,不会出现角碰问题,从而降低车辆低速碰撞时的维修费用。
可选的,汽车后防撞梁10除了采用上述铝型材之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后碰吸能效果的不同,汽车后防撞梁10也可以采用6082/T6、6005A/T6、6061/T6等不同的型材材料。
进一步地,根据汽车后防撞梁10后碰吸能效果的不同,汽车后防撞梁10的截面形状和壁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型材截面可以是“口”、“日”、“田”字型等,型材壁厚可以是2mm、2.5mm、3mm等。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汽车后防撞梁10整体由一根型材拉弯成型,在降低自身重量的同时,保证了汽车后防撞梁10的原有功能的有效性。
另外,汽车后防撞梁10的拉弯弧度根据车体内部空间及碰撞效果进行设计。该汽车后防撞梁10的凸设部15朝向远离后地板后横梁20的一侧凸出较大,凸设部15与两端的连接部之间的弧度设计要有利于吸能和碰撞要求,尤其满足角碰要求,具体弧形结构可以但不限于本实施例中上述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10和白车身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设计合理,通过将传统的由多个零部件拼焊组成结构,优化为一根型材拉弯成型的结构,且由于拉弯弧度与传统弧度差异较大,本实施例中取消吸能盒、安装板等结构,进而简化了成型工艺,简化安装,提高装配效率。另外,通过将汽车后防撞梁10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即传统车的防撞梁安装在车身纵梁的位置上,调整为安装在后地板后横梁20上,从而减小了占用Y向空间,且该汽车后防撞梁10通用化程度高,有利于汽车轻量化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且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凸设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凸设部朝向同一侧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由铝型材拉弯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平直段,所述凸设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平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凸设部之间依次通过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弧形连接;
所述第一圆弧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相切设置,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凸设部相切设置,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分别位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厚度方向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段和所述第二圆弧段之间还包括直线段,所述第一圆弧段与所述直线段的第一端相切设置,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直线段的第二端相切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设部为第三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位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开设有用于和后地板后横梁固定连接的连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型材的材料为6082/T6、6005A/T6或6061/T6。
9.一种白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后横梁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
所述汽车后防撞梁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固定连接。
CN202020786538.0U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Active CN212828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86538.0U CN212828240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86538.0U CN212828240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28240U true CN212828240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60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86538.0U Active CN212828240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282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1957A (zh) 保险杠加强件和用于车辆的保险杠装置
CN101920685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212828240U (zh)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CN212556131U (zh) 一种汽车后雾灯的保护支架
CN212950852U (zh) 一种机盖的加强板结构、机盖及车辆
CN214240722U (zh) 一种发动机罩缓冲支架及车辆
CN204801697U (zh) 防撞梁
WO2022061625A1 (zh) 一种后防撞梁总成结构及车辆
CN211731564U (zh) 一种支撑件和汽车前框体结构
CN212220138U (zh) 后防撞梁及含其的汽车
CN209833565U (zh) 一种汽车门槛防撞盒总成
US9302712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210970973U (zh) 一种行人保护横梁结构
CN215706660U (zh)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CN220164002U (zh) 减震塔、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CN210284157U (zh) 一种车辆及车辆防撞梁
CN217705733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盒结构
CN219584126U (zh) 一种前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CN217804342U (zh) 电池防撞保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12022567U (zh) 一种防撞梁总成
CN209987879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装置
CN218661568U (zh) 大灯安装支架、大灯总成和汽车
CN210454953U (zh) 汽车前防撞结构及汽车
CN212828693U (zh)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CN211032756U (zh) 一种电动物流车发动机盖锁安装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