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28693U -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28693U
CN212828693U CN202021785684.8U CN202021785684U CN212828693U CN 212828693 U CN212828693 U CN 212828693U CN 202021785684 U CN202021785684 U CN 202021785684U CN 212828693 U CN212828693 U CN 212828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bing
energy absorbing
absorbing structure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856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丁丁
贺志杰
单文华
徐辰强
梁新宇
马国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856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28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28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28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能结构,属于汽车防撞技术领域,包括吸能构件。吸能构件用于设置在A柱的下部,吸能构件具备多个吸能孔,多个吸能孔的轴向与A柱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车辆发生正面25%偏置碰撞时,冲击力通过轮胎和轮罩传递至A柱,在传递到A柱下部的吸能构件上,吸能构件上的多个与A柱长度方向垂直的吸能孔能够有效吸收冲击力,减少A柱下部的变形,无需增加料厚,无需采用高强度材料,降低了车身重量,减少了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防撞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吸能结构及使用该一种吸能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在发生正面25%偏置碰撞时,轮罩边梁和轮胎传递受力后传递至A柱,造成A柱下段变形,钣金结构侵入乘员舱,挤压车内乘员空间,对乘员腿部以上部位造成撞击,将直接危害乘员生命,甚至乘员死亡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往往在A柱上尤其是在其下部设置加强板,增加料厚或选用高强度材质,导致车身重量增加,提高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能结构,旨在解决为了解决A柱下段变形,在A柱上尤其是在其下部设置加强板,增加料厚或选用高强度材质,导致车身重量增加,提高制造成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吸能结构,包括:
吸能构件,用于设置在A柱的下部,所述吸能构件具备多个吸能孔,多个所述吸能孔的轴向与所述A柱长度方向垂直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吸能构件用于连接侧围总成的一侧具有弧形面。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吸能孔为正六边形,且多个所述吸能孔呈蜂窝状排布。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正六边形内接圆直径为φ23mm。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吸能孔的孔壁厚度为1.5mm。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吸能构件上设有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用于沿X向和沿Y向连接侧围总成。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吸能构件为铝合金制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吸能结构,车辆发生正面25%偏置碰撞时,冲击力通过轮胎和轮罩传递至A柱,在传递到A柱下部的吸能构件上,吸能构件上的多个与A柱长度方向垂直的吸能孔能够有效吸收冲击力,减少A柱下部的变形,无需增加料厚,无需采用高强度材料,降低了车身重量,减少了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一种吸能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由于使用了上述的吸能结构,因此,汽车具备与上述吸能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轴测图。
图中:100、吸能构件;101、吸能孔;10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进行说明。一种吸能结构,包括吸能构件100。
吸能构件100用于设置在A柱的下部,吸能构件100具备多个吸能孔101,多个吸能孔101的轴向与A柱长度方向垂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车辆发生正面25%偏置碰撞时,冲击力通过轮胎和轮罩传递至A柱,在传递到A柱下部的吸能构件100上,吸能构件100上的多个与A柱长度方向垂直的吸能孔101能够有效吸收冲击力,减少A柱下部的变形,无需增加料厚,无需采用高强度材料,降低了车身重量,减少了制造成本。
其中,吸能构件100一体成型在A柱的下部,或焊接在A柱的下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吸能构件100用于连接侧围总成的一侧具有弧形面。本实施例中,吸能构件100通过其弧形面与侧围总成连接,弧形面能够增加连接面积,且能降低材料使用,降低车身重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吸能孔101为正六边形,且多个吸能孔101呈蜂窝状排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正六边形内接圆直径为φ2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吸能孔101的孔壁厚度为1.5mm。
可选的,吸能构件100的重量约为0.587kg。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3,吸能构件100上设有两个连接板102,两个连接板102分别通过螺栓用于沿X向和沿Y向连接侧围总成。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板102均与吸能构件100一体成型,两个连接板102分别位于吸能构件100的上端和下端,二者呈90°夹角设置并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侧围总成,从而实现吸能构件100与侧围总成X向和Y向的连接,能够提高吸能构件100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吸能构件100为铝合金制件。本实施例中,铝合金制件的吸能构件100能够有效降低其自重,有利于车身的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一种吸能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由于使用了上述的吸能结构,因此,汽车具备与上述吸能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能构件,用于设置在A柱的下部,所述吸能构件具备多个吸能孔,多个所述吸能孔的轴向与所述A柱长度方向垂直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构件用于连接侧围总成的一侧具有弧形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孔为正六边形,且多个所述吸能孔呈蜂窝状排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六边形内接圆直径为φ23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孔的孔壁厚度为1.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构件上设有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用于沿X向和沿Y向连接侧围总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构件为铝合金制件。
8.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吸能结构。
CN202021785684.8U 2020-08-24 2020-08-24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2828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85684.8U CN212828693U (zh) 2020-08-24 2020-08-24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85684.8U CN212828693U (zh) 2020-08-24 2020-08-24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28693U true CN212828693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40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85684.8U Active CN212828693U (zh) 2020-08-24 2020-08-24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286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82348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门槛梁
CN215622274U (zh) 一种汽车车身c柱结构
CN201923053U (zh) 汽车车门防撞杆
CN212828693U (zh) 一种吸能结构及汽车
CN108556919A (zh)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车架
CN216886901U (zh) 一种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和车辆
CN106827960B (zh) 一种汽车后桥与纵梁的安装结构
CN212386436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结构
CN212473047U (zh) 一种汽车车门加强结构及车门
CN210652991U (zh) 新型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111845941A (zh) 车辆
CN219312875U (zh) 一种车身门槛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20577199U (zh) 一种后防撞梁总成结构
CN210364045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
CN216269525U (zh) 一种汽车纵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16102387U (zh) 一种汽车前横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10652622U (zh) 一种车门防撞杆
CN219821364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
CN221068001U (zh) 新型铝型材汽车防撞梁
CN113771951B (zh) 一种后纵梁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CN211223345U (zh) 一种车门防撞杆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842702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12098736U (zh) 防撞梁及车辆
CN217496055U (zh) 一种能够提高车辆小偏置碰撞安全性的防撞梁结构
CN220826530U (zh) 一种轻量化前下防护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