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06660U -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06660U
CN215706660U CN202121758857.1U CN202121758857U CN215706660U CN 215706660 U CN215706660 U CN 215706660U CN 202121758857 U CN202121758857 U CN 202121758857U CN 215706660 U CN215706660 U CN 2157066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inner
inner column
panel
groov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588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哲
李亚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ANCHI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ANCH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ANCHI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ANCH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588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066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066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066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包括内柱;所述的后内柱设有连接翻边,连接翻边延伸连接设有柱面板;所述的柱面板为具有弧度的曲面结构,该曲面结构为横向弯曲,使柱面板构成内柱的直立柱状结构;柱面板的右侧设有连接边,连接边与连接翻位于后内柱顶部处形成有夹角,后内柱整体呈上窄下宽的结构;柱面板的中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加强槽和第二加强槽;后内柱设有的连接翻边可加强于车架的连接紧密性,上窄下宽具有弧面结构的柱面板连接于车顶和车架侧板之间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和稳定性;设置有第一加强槽、第二加强槽、翻边槽等错落的凹槽或凸面使后内柱的抗撞击性能大大提升,等厚度的一体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具有轻量化、受力均匀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背景技术
汽车后内柱又称为C柱,是汽车后排座椅两侧的车架部分,后内柱连接车顶和车身的柱体,是汽车顶部和车身的支撑柱;目前汽车生产技术中往往比较重视前内柱和中内柱的结构安全性研发,部分后内柱的结构过于简单,强度不足,当汽车的相应位置受到撞击时,会严重变形,缓冲性能不足容易对车架整体造成不良影响,最终导致车架严重损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重视的安全性,也有相对高强度的后内柱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工艺繁琐且厚度过大,降低车体的轻量化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包括后内柱;所述的后内柱设有连接翻边,连接翻边延伸连接设有柱面板;所述的柱面板为具有弧度的曲面结构,该曲面结构为横向弯曲,使柱面板构成内柱的直立柱状结构;柱面板的右侧设有连接边,连接边与连接翻位于后内柱顶部处形成有夹角,后内柱整体呈上窄下宽的结构;柱面板的中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加强槽和第二加强槽。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连接翻边设有多段折弯结构,连接翻边的内侧设有贯通两侧的翻边槽。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连接翻边设有至少两个左凹部和右凹部,左凹部和右凹部间隔排列在连接翻边上,左凹部与连接翻边的左侧边相连接,右凹部与连接翻边的右侧边相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翻边槽接近顶部的位置设有槽凸体,槽凸体中央设有凸体孔。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加强槽设于柱面板的中部,第一加强槽向柱面板外侧延伸并与连接边相连接,第一加强槽与连接翻边之间连接设有连接凸体。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加强槽设于柱面板的底部,第二加强槽顶部边缘为圆弧结构,该圆弧结构的边缘分别与连接边和柱面板底部的边沿相连;第二加强槽底部设有向上凸起的槽边。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后内柱顶部设有顶凸体,位于顶凸体下方的连接翻边与柱面板交接设有斜向结构的交接槽,交接槽上斜向设有交接凸体。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柱面板上设有多个面板槽。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后内柱设有的连接翻边可加强于车架的连接紧密性,上窄下宽具有弧面结构的柱面板连接于车顶和车架侧板之间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和稳定性;设置有第一加强槽、第二加强槽、翻边槽等错落的凹槽或凸面使后内柱的抗撞击性能大大提升,等厚度的一体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具有轻量化、受力均匀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后内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0、后内柱;110、连接翻边;120、柱面板;130、连接边;140、第一加强槽;150、第二加强槽;111、翻边槽;112、左凹部;113、右凹部;115、槽凸体;116、凸体孔;160、连接凸体;170、槽边;180、交接槽;181、交接凸体;190、面板槽;121、顶凸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请参阅图1,包括后内柱100,所述的内柱设有连接翻边110、连接边130、柱面板120;随着汽车生产工业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车体的碰撞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车架要有足够高的强度,特别是作为车架主要支撑的后内柱,在碰撞时后内柱不但要有足够高的强度抵抗变形和吸能性能,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后内柱100设有的连接翻边110、连接边130、柱面板120由等厚的整体金属板块通过裁切、冲压、折弯等工艺加工形成;在实际应用中,后内柱100顶部与车顶车架连接,连接翻边110与门框梁体连接,连接边130和底边与翼子板连接,整体结构的后内柱100降低了重量和生产成本;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后内柱100为正向结构,安装于汽车的架体左后侧,车体右侧安装的则是镜像规格的后内柱100,为图中后内柱100的反向结构;所述的柱面板120通过折弯工艺加工形成有具有弧度的曲面结构,该曲面结构为横向弯曲,使柱面板120构成后内柱100的直立柱状结构,且该结构加强了后内柱100在纵向上的支撑强度;柱面板120的右侧设有连接边130,连接边130与连接翻边110位于后内柱100顶部处形成有夹角,后内柱整体呈上窄下宽的结构,夹角的角度不限于本实施例,根据生产不同车型匹配对应夹角的后内柱100,上窄下宽结构使后内柱100呈三角形或梯形;柱面板120的中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加强槽140和第二加强槽150,使后内柱100的强度得以提升。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翻边110设有多段折弯结构,多段的正反折弯使连接翻边110的内部形成有翻边槽111,翻遍槽111贯通连接翻边110的两侧,连接翻边110的结构提高后内柱100与门框梁体的连接强度;所述的连接翻边110设有至少两个左凹部112和右凹部113,本实施例中的左凹部112和右凹部各为两个,但其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左凹部112和右凹部113从上到下间隔排列,左凹部112和右凹部113间隔排列在连接翻边上,左凹部112与连接翻边110的左侧边相连接,右凹部113与连接翻边110的右侧边相连接,左凹部112和右凹部113为漏斗状结构,横向设于翻遍槽111上,间隔排列和漏斗状结构极大提升了连接翻边110的强度和刚度;翻遍槽111接近顶部的位置设有槽凸体115,槽凸体115中央设有凸体孔116,槽凸体强化后内柱100的防碰撞性能,凸体孔116有在不影响的情况下利于后内柱的轻量化。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柱面板120中部设有第一加强槽140,第一加强槽140以较大面积凹陷于柱面板120上,并向连接边130延伸,使该段连接边130成为第一加强槽140的一部分,第一加强槽140于连接翻边110之间连接设有向上凸起的连接凸体160,第一加强槽140、连接凸体160、连接翻边110三者形成横向高低错落的结构,当受到撞击时,能提供良好的缓冲性能;所述的第二加强槽150位于柱面板120的底部,第二加强槽150为下凹结构,顶部与相对凸起柱面板120形成有一边缘,该边缘为圆弧结构,分别与连接边130和柱面板120底部的边缘相连,第二加强槽150底部设有向上凸起的槽边170,槽边170具有一定弧形,上下弧边使第二加强槽150呈扇形结构,从而提高后内柱100多个面向受力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后内柱100顶部设有顶凸体121,顶凸体121下方的连接翻边110与柱面板120交接设有斜向结构的交接槽180,交接槽180上设斜向设有交接凸体181,交接凸体181为长方体结构,与交接槽180相交;所述的柱面板120上设有多个面板槽190,面板槽190的大小与形状不作限定,旨在使面板槽分布设置于柱面板110的各处,提升其强度并平衡受力,同时可供用于安装时的定位。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包括后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内柱设有连接翻边,连接翻边延伸连接设有柱面板;所述的柱面板为具有弧度的曲面结构,该曲面结构为横向弯曲,使柱面板构成内柱的直立柱状结构;柱面板的右侧设有连接边,连接边与连接翻位于后内柱顶部处形成有夹角,后内柱整体呈上窄下宽的结构;柱面板的中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加强槽和第二加强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翻边设有多段折弯结构,连接翻边的内侧设有贯通两侧的翻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翻边设有至少两个左凹部和右凹部,左凹部和右凹部间隔排列在连接翻边上,左凹部与连接翻边的左侧边相连接,右凹部与连接翻边的右侧边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边槽接近顶部的位置设有槽凸体,槽凸体中央设有凸体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后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强槽设于柱面板的中部,第一加强槽向柱面板外侧延伸并与连接边相连接,第一加强槽与连接翻边之间连接设有连接凸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后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加强槽设于柱面板的底部,第二加强槽顶部边缘为圆弧结构,该圆弧结构的边缘分别与连接边和柱面板底部的边沿相连;第二加强槽底部设有向上凸起的槽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后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内柱顶部设有顶凸体,位于顶凸体下方的连接翻边与柱面板交接设有斜向结构的交接槽,交接槽上斜向设有交接凸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后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面板上设有多个面板槽。
CN202121758857.1U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Active CN2157066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58857.1U CN215706660U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58857.1U CN215706660U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06660U true CN215706660U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91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58857.1U Active CN215706660U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066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1300C (zh) 保险杠横梁结构体
EP2591987B1 (en) Vehicle hood structure
JP5459054B2 (ja) 車両用ボデー部材
CN215706660U (zh) 一种汽车轻量化后内柱
CN211731598U (zh) 一种纵梁后段连接结构
CN210212536U (zh) 顶盖横梁连接板及顶盖总成与侧围总成的连接结构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353019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5154083U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座椅横梁
CN209938734U (zh) 高强度一体式车厢板
CN210793364U (zh) 一种汽车后座椅安装横梁
CN215204683U (zh) 一种汽车行李箱搁物板
CN109638201B (zh) 电池固定结构、电动车底盘和电动车
CN210027608U (zh) 一种立柱连接件及汽车
CN213974191U (zh) 用于车辆的顶盖后立梁和车辆
CN217170819U (zh) 一种门槛内板总成
CN220764512U (zh) 门槛梁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5922337U (zh) 一种中立柱内板总成
CN212828240U (zh)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和白车身
CN107444494B (zh) 顶盖支撑横梁及车身和汽车
CN213799904U (zh) 一种b柱结构及汽车车身框架
CN211731574U (zh) 侧围外板、侧围外板与立柱总成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5284985U (zh) 高可靠性的中心横梁加强件
CN220220909U (zh) 侧围板、侧围板总成和车辆
CN210762339U (zh) 一种集装箱底侧梁以及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