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8825U - 空调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18825U
CN212618825U CN202020176435.2U CN202020176435U CN212618825U CN 212618825 U CN212618825 U CN 212618825U CN 202020176435 U CN202020176435 U CN 202020176435U CN 212618825 U CN212618825 U CN 212618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outdoor unit
side plate
plat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7643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爱川
丁鹏垒
李宝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7643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18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18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18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底盘、左侧板、右侧板和换热器,所述左侧板设于所述底盘的左端,所述左侧板上设有左透风孔,所述右侧板设于所述底盘的右端,所述右侧板上设有右透风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所述换热器包括主体段、左侧段和右侧段,所述左侧段和所述右侧段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段的左端和右端,所述左侧段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透风孔相对,所述右侧段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右透风孔相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可以加大室外机内的通风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的使用能效,同时室外机在工作时噪音较低,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由于空调室外机中的换热器在压缩机端需要留有配管空间,使得换热器无法向右继续加长,从而使换热器通常为L型,但L型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且只在机壳的后侧板和左侧板上设有进风口,使整体进风量偏小,室外机在工作时噪音大,影响用户使用的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可以加大室外机内的通风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的使用能效,同时室外机在工作时噪音较低,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底盘、左侧板、右侧板和换热器,所述左侧板设于所述底盘的左端,所述左侧板上设有左透风孔,所述右侧板设于所述底盘的右端,所述右侧板上设有右透风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所述换热器包括主体段、左侧段和右侧段,所述左侧段和所述右侧段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段的左端和右端,所述左侧段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透风孔相对,所述右侧段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右透风孔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在左侧板上设有多个左透风孔、在右侧板上设有多个右透风孔,使得空气可以从多个左透风孔和多个右透风孔进入室外机,从而可以增大室外机的进风量,进而使室外机在同等进风量下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外机的风机转速较低,从而可以降低室外机工作时的噪音,进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此外,将换热器设计为U型,不仅可以增大换热器换热的面积,提高空调的换热效率,还可以使室外机的结构更紧凑,提高室外机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将换热器的左侧段与左透风孔相对、右侧段与右透风孔相对。由此,空气穿过左透风孔可以与左侧段进行换热,空气穿过右透风孔可以与右侧段进行换热,从而提高空气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的使用能效。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外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的右侧段的自由端处设有换热器边板,所述换热器边板与所述右侧板相连。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于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所述中隔板与所述换热器边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隔板与所述换热器边板之间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凸耳和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凸耳设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换热器边板中的一个上,所述固定凸耳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形成在所述中隔板和所述换热器边板中的另一个上,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对应,且通过连接件彼此相连。
可选地,所述中隔板与所述换热器边板之间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挂孔和定位挂钩,所述定位挂孔形成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换热器边板中的一个上,所述定位挂钩设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换热器边板中的另一个上,所述定位挂钩挂设于所述定位挂孔内。
可选地,所述中隔板与所述换热器边板之间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于所述中隔板上且沿前后和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翻边设于所述换热器边板上且沿前后和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贴合。
可选地,所述右透风孔形成在所述右侧板的位于所述换热器边板后侧的位置上,所述右侧板的位于所述换热器边板前侧的部分上设有电控端子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上设有: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和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所述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一电机支架,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上可设有两个风机,两个所述风机沿前后方向设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上,所述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二电机支架,所述第二电机支架上可设有一个风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安装卡扣和第一限位槽,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卡扣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卡扣与所述安装凸台的上表面之间具有第一容纳间隙,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的底板配合在所述第一容纳间隙内,所述第一限位槽形成在所述两个第一安装卡扣之间,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舌,所述第一限位舌配合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卡扣和第二限位槽,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卡扣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卡扣与所述安装凸台的上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容纳间隙,所述第二电机支架的底板配合在所述第二容纳间隙内,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卡扣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卡扣的后侧,所述第二限位槽形成在所述两个第二安装卡扣之间,所述第二电机支架上设有第二限位舌,所述第二限位舌配合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和所述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均包括形成在所述安装凸台侧壁上的螺钉孔,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的底板上设有与所述螺钉孔对应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电机支架的底板上设有与所述螺钉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去除部分机壳后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去除部分机壳的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去除部分机壳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去除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8是图6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安装凸台安装在底盘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第一电机支架配合在安装凸台的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第二电机支架配合在安装凸台的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D区域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室外机;
1:底盘;
2:左侧板;21:左透风孔;
3:右侧板;31:右透风孔;
4:换热器;41:主体段;42:左侧段;43:右侧段;44:换热器边板;
5:中隔板;
6:固定结构;61:固定凸耳;611:第一固定孔;
7:定位结构;71:定位挂孔;72:定位挂钩;
8:限位结构;81:第一翻边;82:第二翻边;
9:安装凸台;91: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11:第一安装卡扣;9111:第一容纳间隙;912:第一限位槽;92: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21:第二安装卡扣;9211:第二容纳间隙;922:第二限位槽;93:螺钉孔;
10:第一电机支架;101:第一限位舌;102:第一连接孔;
11:第二电机支架;111:第二限位舌;112:第二连接孔;
12: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
如图1-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包括:底盘1、左侧板2、右侧板3和换热器4。
具体的,左侧板2设于底盘1的左端,左侧板2上可以设有左透风孔21,例如图4所示,左侧板2配合在底盘1的左端,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左侧板2上可以设有多个左透风孔21,由此,左侧板2可以保护换热器4,而室外机100外的空气可以通过左透风孔21进入室外机100内,并与换热器4进行换热,进一步地,空气通过多个左透风孔21进入室外机100内,可以提高室外机100内的通风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
右侧板3设于底盘1的右端,右侧板3上设有右透风孔31,例如图5所示,右侧板3配合在底盘1的右端,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右侧板3上可以设有多个右透风孔31,由此,右侧板3可以保护换热器4,而室外机100外的空气可以通过右透风孔31进入室外机100内,并与换热器4进行换热,进一步地,空气通过多个右透风孔31进入室外机100内,可以提高室外机100内的通风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作具体限制。
还可以理解的是,左透风孔21、右透风孔31的外形可以形成为矩形、圆形、平行四边形、长条形等,且多个左透风孔21、多个右透风孔31的外形可以为多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作限制,满足需要即可。
换热器4设于底盘1上且位于左侧板2和右侧板3之间,换热器4包括主体段41、左侧段42和右侧段43,左侧段42和右侧段43分别连接在主体段41的左端和右端,左侧段42的至少一部分与左透风孔21相对,右侧段43的至少一部分与右透风孔31相对。
也就是说,换热器4左侧段42的配合在主体段41的左侧,右侧段43配合在主体段41的右侧,则换热器4形成为近似U型,换热器4的换热面积增大。另外,左侧段42和右侧段43可以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左侧段42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与左透风孔21相对、右侧段43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与右透风孔31相对,由此,当空气从左透风孔21和右透风孔31进入室外机100时,可以增大室外机100内的进风量,同时可以较好地与左侧段42和右侧段43进行换热,从而提高空气与换热器4换热的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的使用性能。
其中,相较于现有技术增加的右侧段43在装配时,需要调整室外机100内如压缩机、配管等结构的位置,以减小压缩机、配管等结构之间的间隙,从而留有空间以方便右侧段43配合安装,进而使室外机100的结构紧凑,提高室外机100的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换热器4为L型,在左侧板2上设有左透风孔21,而右侧板3上不设右透风孔31,由于进入室外机100的风量较小,使得L型换热器4换热效率低,从而影响空调的使用能效,且空气进入室外机100时噪声较大,由此,通过在右侧板3上设有多个右透风孔31,使得空气可以从右透风孔31进入室外机100,从而可以增加室外机100的进风面积,进而使风机12在同转速下,室外机100的进风量可以增加,换言之,在室外机100进风量相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外机100的风机12转速较低,从而可以降低室外机100在工作时的噪音,进而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同时,室外机100的进风量增加,还可以提高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的使用能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通过在左侧板2上设有多个左透风孔21、在右侧板3上设有多个右透风孔31,使得空气可以从多个左透风孔21和多个右透风孔31进入室外机100,从而可以增大室外机100的进风量,进而使室外机100在同等进风量下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外机100的风机12转速较低,从而可以降低室外机100工作时的噪音,进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此外,将换热器4设计为U型,不仅可以增大换热器4换热的面积,提高空调的换热效率,还可以使室外机100的结构更紧凑,提高室外机100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将换热器4的左侧段42与左透风孔21相对、右侧段43与右透风孔31相对。由此,空气穿过左透风孔21可以与左侧段42进行换热,空气穿过右透风孔31可以与右侧段43进行换热,从而提高空气与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的使用能效。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内的风机12可以为单轴风机,也可以为对旋风机,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当1.5匹的室外机100的风机12为对旋风机时,相较于单轴风机的通风量为2700m3/h对旋风机的通风量可增加到3700m3/h,那么,同箱体的对旋风机可以增加室外机100的进风量,通过在右侧板3上设有多个右透风孔31可以进一步增加室外机100的进风量,则在相同的进风量下,对旋风机的转速可以进一步降低,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室外机100工作的噪音,进而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4的右侧段43的自由端处设有换热器边板44,换热器边板44与右侧板3相连,例如图6所示,换热器边板44与换热器4的右侧段43的前端配合连接,换热器边板44可以朝向如图6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通过将换热器边板44的右端与右侧板3相连,使得换热器边板44可以较牢固地配合在右侧段43的前侧,从而使装配在换热器边板44上零部件可以较稳定地进行工作。
在一个示例中,换热器边板44上可以设有多个通孔,由此,换热器4的冷凝管、换热器4与压缩机之间的连接管、其他配管及电源线可以穿过该通孔,并较好地放置在换热器边板44的前侧,从而使室外机100内的结构紧凑。这里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作具体限制。
可选地,空调室外机100包括中隔板5,中隔板5设于底盘1上且位于左侧板2和右侧板3之间,中隔板5与换热器边板44相连,也就是说,中隔板5可以安装在底盘1上,具体的,中隔板5的一端可以与换热器边板44相连,中隔板5的另一端可以朝向围绕压缩机、配管及其他结构延伸,以使中隔板5可以将其分离、保护,从而使中隔板5内的结构和中隔板5外的结构可以较好地进行工作,而不会相互干涉,同时也使室外机100的结构更紧凑。
在图2具体的示例中,中隔板5的右端与换热器边板44相连,L型中隔板5与室外机100配合以将压缩机、配管及其他结构限制在右前方,换热器4的右侧段43设于中隔板5的后端与换热器4的主体段41之间,中隔板5的后端面与换热器4的主体段41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可以形成风道,进而使从右透风孔31进入的空气可以经过该风道进入室外机100内,从而可以增加室外机100内的进风量,提高空调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中隔板5与换热器边板44之间设有固定结构6,固定结构6可以将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较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固定结构6包括:固定凸耳61和第二固定孔,具体的,固定凸耳61设于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中的一个上,固定凸耳61上设有第一固定孔611,第二固定孔形成在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中的另一个上,第一固定孔611与第二固定孔对应,且通过连接件彼此相连。
在一个示例中,固定凸耳61设于中隔板5上,第二固定孔设于换热器边板44上。在另一个示例中,固定凸耳61设于换热器边板44上,第二固定孔设于中隔板5上。通过将固定凸耳61上第一固定孔611与第二固定孔对应配合,使得连接件可以穿过第一固定孔611和第二固定孔,以将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中隔板5可以较好地将压缩机、配管及其他结构包围,进而使压缩机等结构可以较好地工作,同时,换热器边板44可以较稳固地支撑穿过其的管、线、部件等。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可以为螺钉,也可以为螺栓,还可以为其他连接件,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中隔板5与换热器边板44之间设有定位结构7,由此,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可以快速定位,从而使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较方便地固定在一起。
定位结构7包括:定位挂孔71和定位挂钩72,定位挂孔71形成于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中的一个上,定位挂钩72设于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中的另一个上,定位挂钩72挂设于定位挂孔71内。
在一个示例中,定位挂孔71形成在中隔板5上,定位挂钩72设于换热器边板44上。在另一个示例中,定位挂孔71形成在换热器边板44上,定位挂钩72形成在中隔板5上。通过将定位挂钩72穿过定位挂孔71,以使定位挂钩72可以对定位挂孔71限位,从而使得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可以较快地配合在一起,从而使连接件可以较方便地将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固定在一起,进而提高组装室外机100的组装效率。
如图6-图8所示,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之间的固定结构6和定位结构7可以分别设有多个,且在上下方向上固定结构6和定位结构7可以间隔设置,通过定位结构7可以将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较快速地被定位并配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方便固定结构6进行固定。进一步地,通过设有多个固定位结构7可以使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较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隔板5与换热器边板44之间设有限位结构8,限位结构8包括:第一翻边81和第二翻边82,第一翻边81设于中隔板5上且沿前后和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翻边82设于换热器边板44上且沿前后和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翻边81和第二翻边8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贴合。
例如图7所述,第一翻边81和第二翻边82相对,通过将第一翻边81与第二翻边82配合在一起,使得第一翻边81可以对第二翻边82产生向右的作用力,以使换热器边板44可以与右侧板3抵接,从而使中隔板5可以对换热器边板44限位,进而使换热器边板44不会朝向前、后方向倾斜,从而可以较方便地对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之间限位结构8可以设有多个,这里的多个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过在中隔板5和换热器边板44之间设有多个限位结构8,使得换热器边板44可以较好地限位,且换热器边板44限位后在三维空间内不会发生偏转、移动。
可选地,右透风孔31形成在右侧板3的位于换热器边板44后侧的位置上,右侧板3的位于换热器边板44前侧的部分上设有电控端子安装孔,由此,位于换热器边板44后侧的右侧板3可以保护换热器4的右侧段43,位于换热器边板44前侧的右侧板3可以保护压缩机等结构,进一步地,在右侧板3的后侧设有右透风孔31,使得从右透风孔31的进入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器4相对,并与换热器4进行换热,而通过在右侧板3的前侧设有安装孔,使得电控端子可以较方便地进行安装,且在电控端子安装后可以通过安装孔对其进行操控。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孔可以设有多个,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盘1上设有安装凸台9,安装凸台9上设有: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1和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2,具体的,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1用于安装第一电机支架10,第一电机支架10上可设有两个风机12,两个风机12沿前后方向设于第一电机支架10上,也就是说,安装凸台9可以安装在底盘1上,安装凸台9安装在底盘1上后,第一电机支架10可以安装在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1上,通过在第一电机支架10上沿前后方向设有两个相背地风机12,使得两个风机12可以共同作用加大进入室外机100的通风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
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2用于安装第二电机支架11,第二电机支架11上可设有一个风机12,也就是说第二电机支架11可以安装在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2上,第二电机支架11安装在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2上后,第二电机支架11可以较好地支撑设于其上的风机12工作,从而使风机12可以较稳定地送风,进而使空气可以与换热器4换热。
由此,安装凸台9上可以安装两种电机支架,从而使安装凸台9的通用性较高,从而在生产安装凸台9时可以节省新开模具的成本、生产换型时间,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安装有一个风机12的电机支架和两个风机12的电机支架需要分别安装配合在两种不同种类的底盘1上,在实际应用中,若增或减风机12的个数,则室外机100的底盘1也需要更换,以使更换风机12后的电机支架可以安装在底盘1上。如此,不仅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生产效率,也在安装、维修室外机100时也提高了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1包括: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和第一限位槽912,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第一安装卡扣911与安装凸台9的上表面之间具有第一容纳间隙9111,第一电机支架10的底板配合在第一容纳间隙9111内。
例如图9所示,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之间一定距离,第一电机支架10的底板与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配合安装后,两个安装卡扣可以对第一电机支架10限位,从而使第一电机支架10不会在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上移动、转动。具体的,第一电机支架10的底板可以配合在第一安装卡扣911与安装凸台9之间的第一容纳间隙9111内,第一电机支架10配合在第一容纳间隙9111内后,使得围绕第一容纳间隙9111设置的第一安装卡扣911可以对第一电机支架10的底板限位,从而对第一电机支架10限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容纳间隙9111与第一电机支架10的底板的厚度需适配,以使底板可以较方便地插入第一容纳间隙9111内。
第一限位槽912形成在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之间,第一电机支架10上设有第一限位舌101,第一限位舌101配合在第一限位槽912内,由此,第一限位舌101配合在第一限位槽912内后,第一电机支架10可以较快、准确地定位,同时,第一限位槽912也可以对第一电机支架10限位,以使得第一电机支架10配合在安装凸台9上后不会发生转动、移动,从而使得安装在第一电机支架10上的两个风机12可以较稳定地进行工作。
可选地,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2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卡扣921和第二限位槽922,两个第二安装卡扣921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第二安装卡扣921与安装凸台9的上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容纳间隙9211,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配合在第二容纳间隙9211内。
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两个第二安装卡扣921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两个第二安装卡扣921之间一定距离,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与两个第二安装卡扣921配合安装后,两个安装卡扣可以对第二电机支架11限位,从而使第二电机支架11不会在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上移动、转动。具体的,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可以配合在第二安装卡扣921与安装凸台9之间的第二容纳间隙9211内,第二电机支架11配合在第二容纳间隙9211内后,使得围绕第二容纳间隙9211设置的第二安装卡扣921可以对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限位,从而对第二电机支架11限位。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容纳间隙9211与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的厚度需适配,以使底板可以较方便地插入第二容纳间隙9211内。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安装卡扣921可以位于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的后侧,如图9所示,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两个第二安装卡扣921之间的间隔距离,以使得两个第一安装卡扣911位于第二电机支架11的安装路径之外,从而可以防止第一安装卡扣911阻碍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与第二安装卡扣921的配合安装。
第二限位槽922形成在两个第二安装卡扣921之间,第二电机支架11上设有第二限位舌111,第二限位舌111配合在第二限位槽922内,由此,第二限位舌111配合在第二限位槽922内后,第二电机支架11可以较快、准确地定位,同时,第二限位槽922也可以对第二电机支架11限位,以使得第二电机支架11配合在安装凸台9上后不会发生转动、移动,从而使得安装在第二电机支架11上的风机12可以较稳定地进行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1和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92均包括形成在安装凸台9侧壁上的螺钉孔93,第一电机支架10的底板上设有与螺钉孔93对应的第一连接孔102,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上设有与螺钉孔93对应的第二连接孔112。
例如图10-图13所示,在安装凸台9的前侧设有多个螺钉孔93,通过在第一电机支架10的底板上设有与多个螺钉孔93对应的多个第一连接孔102,使得第一电机支架10的底板与第一安装卡扣911配合后,多个第一连接孔102可以与多个螺钉孔93连通,从而使连接件可以穿过螺钉孔93和第一连接孔102,以将第一电机支架10固定在安装凸台9上,进而使第一电机支架10上的两个风机12可以较稳定地进行工作。相应地,通过在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上设有与多个螺钉孔93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孔112,使得第二电机支架11的底板与第二安装卡扣921配合后,多个第二连接孔112可以与多个螺钉孔93连通,从而使连接件可以穿过螺钉孔93和第二连接孔112,以将第二电机支架11固定在安装凸台9上,进而使第二电机支架11上的风机12可以较稳定地进行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
左侧板,所述左侧板设于所述底盘的左端,所述左侧板上设有左透风孔;
右侧板,所述右侧板设于所述底盘的右端,所述右侧板上设有右透风孔;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所述换热器包括主体段、左侧段和右侧段,所述左侧段和所述右侧段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段的左端和右端,所述左侧段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透风孔相对,所述右侧段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右透风孔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右侧段的自由端处设有换热器边板,所述换热器边板与所述右侧板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于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所述中隔板与所述换热器边板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与所述换热器边板之间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
固定凸耳,所述固定凸耳设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换热器边板中的一个上,所述固定凸耳上设有第一固定孔;
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形成在所述中隔板和所述换热器边板中的另一个上,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对应,且通过连接件彼此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与所述换热器边板之间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
定位挂孔,所述定位挂孔形成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换热器边板中的一个上;
定位挂钩,所述定位挂钩设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换热器边板中的另一个上,所述定位挂钩挂设于所述定位挂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与所述换热器边板之间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于所述中隔板上且沿前后和上下方向延伸;
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设于所述换热器边板上且沿前后和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透风孔形成在所述右侧板的位于所述换热器边板后侧的位置上,所述右侧板的位于所述换热器边板前侧的部分上设有电控端子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上设有:
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所述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一电机支架,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上可设有两个风机,两个所述风机沿前后方向设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上;
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所述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二电机支架,所述第二电机支架上可设有一个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包括:
两个第一安装卡扣,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卡扣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卡扣与所述安装凸台的上表面之间具有第一容纳间隙,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的底板配合在所述第一容纳间隙内;
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形成在所述两个第一安装卡扣之间,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舌,所述第一限位舌配合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包括:
两个第二安装卡扣,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卡扣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卡扣与所述安装凸台的上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容纳间隙,所述第二电机支架的底板配合在所述第二容纳间隙内,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卡扣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卡扣的后侧;
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形成在所述两个第二安装卡扣之间,所述第二电机支架上设有第二限位舌,所述第二限位舌配合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和所述第二电机支架安装结构均包括形成在所述安装凸台侧壁上的螺钉孔,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的底板上设有与所述螺钉孔对应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电机支架的底板上设有与所述螺钉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
CN202020176435.2U 2020-02-17 2020-02-17 空调室外机 Active CN212618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76435.2U CN212618825U (zh) 2020-02-17 2020-02-17 空调室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76435.2U CN212618825U (zh) 2020-02-17 2020-02-17 空调室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18825U true CN212618825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28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76435.2U Active CN212618825U (zh) 2020-02-17 2020-02-17 空调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188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4490A (zh) * 2021-04-06 2021-06-11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装配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4490A (zh) * 2021-04-06 2021-06-11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装配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84368B (zh) 空调器
CN21261882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0441336U (zh) 空调器
CN213272923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3266885A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157525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63476U (zh) 用于空调器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763310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5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03687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303013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组的支架组件、空调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CN112503643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9572081U (zh) 空调器
CN21957209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575325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112325390A (zh) 移动空调
CN117685673B (zh) 暖通设备
CN21327283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34554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747030U (zh) 用于空调器的固定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740U (zh) 落地式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落地式空调器
CN215260178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1261871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462659U (zh) 离心风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