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88868U - 折叠式包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88868U
CN212488868U CN202020808045.2U CN202020808045U CN212488868U CN 212488868 U CN212488868 U CN 212488868U CN 202020808045 U CN202020808045 U CN 202020808045U CN 212488868 U CN212488868 U CN 212488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ing
bag
sheet material
folded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80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菊田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na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rn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rna Inc filed Critical Marna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88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8886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3/00Flexible luggage; Handba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7/00Collapsible or extensible purses, luggage, bag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折叠式包(A)具备:把手开口部(D),包括沿矩形的片材料(1)的一对短边(3)形成的立起部(f);折叠端(6),以片材料(1)的长边(2)的垂直二等分线为对称轴(CL),以使得相对向的把手开口部(D)在对称轴(CL)上抵接或接近的方式,从对称轴(CL)以等间隔(S2)互相折回,并形成于两侧;收纳部(B),将折叠端(6)从两侧朝向把手开口部(D)形成多个卷折线(RL)同时卷入而形成;以及集束端部(C),对卷入而形成的收纳部(B)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折叠式包(A)能够通过从使用状态使集束端部(C)沿拉开方向拉紧来将收纳部(B)卷入并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

Description

折叠式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包,特别是涉及一种仅通过从使用状态将两侧部沿拉开方向拉拽即可形成为矩形扁平形状的折叠式包。
背景技术
对于由片材料构成、考虑不使用时的携带而能够折叠变小的折叠式包,以往以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
作为这样的包的一例,以往以来已知有由片材料构成、使用后仅通过将两端部沿拉开方向拉拽即可形成为将长度方向的两端封闭的预定的矩形扁平带状形态的可折叠的包围体,所述包围体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所述包围体呈带状形态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或一方的侧缘呈直线状从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来用于取放对象物;和蛇腹构造的包围体主体,所述包围体主体隔着该开口部位于其一侧一半和另一侧一半,并由通过以预定的宽度重复山折(凸折)、谷折(凹折)而形成的多个褶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以来已知有具有小型的可扩展的单一袖珍袋(英文:pocket pouch)的腰包(英文:belt),所述袋具有根据内容物而非对称地扩展的织物及褶,所述腰包具有在袋为空时在重叠的形状下以折叠织物的方式使用褶来固定于腰包,在使用中,能够紧贴佩戴者的身体,牢固地保持小的物体,另外,可进行扩展以保持更大的物体的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33902号小册子(日文:パンフレット)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51772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折叠的包围体中,存在如下问题:虽然仅通过在使用后将两端部沿拉开方向拉拽即可形成为使长度方向的两端封闭的形态,但在制作蛇腹构造的包围体主体时,需要进行热压以使得褶不会消失,可折叠的包围体的制作需要成本。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具有袋的腰包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制作袋时,虽然不需要对褶进行热压,但需要准备在与腰包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织物作为制作袋的材料,与上述专利文献1同样,制作具有袋的腰包需要成本。
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折叠式包:将1张矩形的片材料从折叠端进行卷入,不使用热压地进行制作,并且仅通过从使用状态使两侧部沿拉开方向拉紧即可卷入成矩形扁平形状。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作为折叠式包,采用如下结构:一种卷入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折叠式包,具备:把手开口部,包括从矩形的片材料的一对短边平行地以预定的间隔折弯而形成的立起部;折叠端,以所述片材料的长边的垂直二等分线为对称轴,以使得相对向的所述把手开口部在该对称轴上抵接或接近的方式,从该对称轴以等间隔互相折回,并形成于两侧;收纳部,将所述折叠端从两侧朝向所述把手开口部形成多个卷折线同时卷入而形成;以及集束端部,对卷入而形成的所述收纳部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所述折叠式包通过从使用状态使所述集束端部沿拉开方向拉紧来卷入并折叠所述收纳部。
而且,作为折叠式包的实施方式,所述把手开口部采用具有沿所述一对短边形成的把手部的结构,另外,所述把手部采用具有在靠近所述一对短边处形成的挖空开口部的结构,另外,所述收纳部采用具有与所述把手开口部平行地形成的内袋的结构。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从而准备1张矩形的片材料,以对称轴为中心,从形成于左右的折叠端依次卷入,由此能够不进行使用热压的打褶(日文:ヒダ付け)地进行制作,并且能够仅通过从使用状态使集束端部沿拉开方向拉紧即可将收纳部卷入并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折叠状态的图,(a)是正视图,(b)是(a)的X-X方向向视截面示意图。
图2是示出制作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片材料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折叠图2的片材料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图3的工序起将折叠了的片材料卷入的状态的图,(a) 是示出卷入2次后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示出卷入3次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精加工工序的立体图,(a)是示出缝合了侧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示出在侧端部缝制带状材料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将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实施例的折叠式包展开了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将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实施例的折叠式包折叠时的步骤的说明图,(a)是示出使两端的集束端部沿拉开方向拉紧的状态的图,(b) 是示出将对折后的收纳部沿长度方向卷取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制作实施方式涉及的第2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片材料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制作实施方式涉及的第3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片材料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第3实施例的折叠式包的图,(a)是示出折叠状态的正视图,(b)是示出展开了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A:折叠式包;
B、Ba:收纳部;
C:集束端部;
D:把手开口部;
E、Ea:捆扎部;
CL:对称轴(中心线);
FL:折回线;
ML:山折线;
OL:重叠线;
P:内袋;
RL1、RL2:卷折线;
R1、R2、R3:卷绕宽度;
S1、S2、S3:间隔;
VL:谷折线;
d:深度;
f:立起部;
w:宽度;
1、21:片材料;
2、22:长边;
3、23:短边;
4:切割部(日文:カット部);
5、25:把手部;
6:折叠端;
7:底面;
8:折叠上边;
9:侧端部;
10、28:针脚;
11:带状材料;
12、15:折痕;
13:躯干部(日文:胴部);
14:顶部角撑部(日文:天マチ部);
24:挖空开口部;
26:加强带;
27:附加片材料;
29:收纳物品;
30:瓶。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折叠式包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从图1的(a)的正视图观察,将纵向设为“上下”,将横向设为“左右”,将从纸面跟前向深度方向设为“前后”。
【实施例1】
在图1中,A是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包,B是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收纳部,C是对所述收纳部B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的集束端部,D是设置于所述收纳部B的最内方来取放收纳物品的把手开口部,E是在将所述收纳部B沿长度方向折叠变小的状态下进行捆扎的捆扎部。
如图2所示,收纳部B及把手开口部D由具有长边2和短边3的1张矩形的片材料1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片材料1的材质,使用了聚酯的无伸缩性的布料(织物),但只要是由尼龙或棉花等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构成的布料、或在所述布料上涂布合成树脂而得到的层压材料等、具有所需强度和弯曲性的可挠性的片材料,则可以任意选择。
展开了的片材料1通过沿与一对短边3平行且与一对短边3隔开形成立起部f所需的预定的间隔S1的山折线ML向下方折弯(山折)而分别形成把手开口部D。
在本实施例中,在把手开口部D,从短边3朝向内侧分别形成有V字状的切割部4,在所述切割部4的短边3侧形成(缝合)有由宽度比所述间隔S1小的带状材料构成的把手部5。但是,只要把手开口部D是从片材料1的短边3平行地以所需的间隔S1折弯而形成立起部f的构件,则不需要如本实施例那样缝合片材料1以外的材料,可以作为替代,如后述的第2实施例所示那样,通过对片材料1的形成把手开口部D的部位实施必要的加工来形成把手部。
接着,片材料1为了隔着长边2的垂直二等分线即对称轴CL线对称地形成收纳部B,以使得山折了的把手开口部D的立起部f在对称轴CL 上互相面对的方式,沿距对称轴CL和山折线ML等间隔S2的折回线FL 并向箭头方向(上方)折回(谷折),如图3所示,在片材料1的两侧形成与对称轴CL平行的折叠端6。此时,在所述对称轴CL上互相面对的把手开口部D彼此优选抵接,但也可以只是接近。
接着,形成有折叠端6的片材料1如图3所示的箭头那样将所述折叠端6从两侧朝向所述把手开口部D、沿第1卷折线RL1、第2卷折线RL2 依次卷入。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有折叠端6的片材料1,形成有距折叠端6的卷绕宽度为R1的第1卷折线RL1、和距第1卷折线RL1的卷绕宽度为 R2且距山折线ML的卷绕宽度为R3的第2卷折线RL2,各个卷绕宽度以满足R1<R2<R3的关系被设定为逐渐变大。
在此,对形成有折叠端6的片材料1的卷入工序进行说明,当从图3 所示的状态起如图4的(a)所示的箭头那样将形成于片材料1的折叠端6 从两侧依次沿第1卷折线RL1及第2卷折线RL2卷入时,以对称轴CL 为界,以各自的卷绕宽度为R3的方式进行卷入。
而且,当被卷入成图4的(a)所示的状态的片材料1从两侧沿山折线ML向上方折弯时,如图4的(b)所示,形成以将把手开口部D夹在内方的状态折叠了的收纳部B。此时,折叠了的收纳部B具有由沿对称轴 CL形成的底面7、沿第2卷折线RL2形成的一对折叠上边8、以及以重叠的状态在长度方向两侧部形成的侧端部9构成的矩形扁平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收纳部B,形成于片材料1的折叠端6如图 1的(b)所示的截面示意图那样沿第1卷折线RL1、第2卷折线RL2、以及山折线ML被卷入3次,但片材料1的卷入工序也可以根据折叠式包 A的大小来增减卷入次数。
接着,如图5的(a)所示,折叠成图4的(b)所示的状态的收纳部 B沿形成于长度方向两侧部的侧端部9如针脚10那样被缝合,并且在一方的侧端部9,从中央附近朝向外方,为了沿长度方向折叠捆扎收纳部B,缝制有环状的橡胶制的捆扎部E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捆扎部E,使用了环状的橡胶制品,但捆扎部E 不限于这种类型,例如,也可以在从侧端部9延伸设置的带状带的端部安装纽扣,在收纳部B的表面安装与该纽扣协作的接受部。
如图5的(b)所示,集束端部C由一对带状材料11构成,该一对带状材料11的全长被设定为折叠了的收纳部B的宽度即卷绕宽度R3的两倍以上,为了对形成于收纳部B的侧端部9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将各个带状材料11从折痕12折回,并缝合成夹持折叠了的收纳部B的侧端部9。
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折叠式包A是以折叠状态制作的,因此参照图6对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的外观进行说明。
展开成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整体上具有肩包那样的形态,且由具有卷绕宽度R3(从对称轴CL到折叠上边8之间)的大约2倍的宽度的底面 7、从底面7的前后立起的以前后的折叠端6为中间线的躯干部13、以及从躯干部13连续至连接有上方的把手部5的把手开口部D并形成有切割部4的顶部角撑部14构成。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包A通过对图2所示的矩形的展开了的片材料1进行卷入,从而如图1所示那样以折叠状态被制作,因此对使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包A成为可使用状态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从由橡胶制的捆扎部E捆扎了的收纳部B解开捆扎部E,如图 1的(a)所示,在将底面7朝下的状态下向左右方向展开,此时,收纳部 B如图1的(b)所示的截面示意图所示,底面7为封闭的状态,与此相对,折叠上边8成为可前后分离的状态。
然后,当将折叠上边8向前后打开,从收纳部B中将缝合到把手开口部D的把手部5向上方上拉,并且将底面7向下方下拉时,如图6所示,折叠式包A成为可使用状态,因此,在从把手开口部D放入收纳物品后,可以用手把持把手部5、或者挂在肩上使用。此时,折叠式包A的集束端部C被折叠上边8等躯干部13隐藏,因此能够整理作为包的外形。
接着,参照图7对将使用后的折叠式包A折叠变小的步骤进行说明,在从图6所示的状态起将折叠式包A的把手开口部D完全打开并取出收纳物品后,用双手分别把持设置于收纳部B的两侧的集束端部C,如图7的 (a)所示,用双手将两侧的集束端部C沿拉开方向(箭头方向)拉拽,若未能一次折叠好,则通过再次重新将集束端部C沿箭头方向拉拽,可将收纳部B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
然后,如图7的(b)所示,在将收纳部B沿长度方向以折痕15对折后,以从折痕15折叠变小的方式折叠,最后,用橡胶制的捆扎部E进行捆扎,由此,折叠式包A的折叠完成。
如以上所述,关于本实施例的折叠式包A,通过准备1张矩形的片材料1,以对称轴CL为中心,从形成于左右的折叠端6依次卷入,能够不进行使用了热压的打褶地简便地制作收纳部B。
【实施例2】
接着,对变更了第1实施例中的把手部5的结构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
以下,对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同的构成部分标注不同的附图标记并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8中,21是具有长边22和短边23的矩形的片材料,构成图1所示的折叠式包A的收纳部B及把手开口部D。片材料21与第1实施例的片材料1相比,短边23的尺寸与片材料1相同,但长边22的尺寸比片材料1的长边2长出在上下部分分别设定的间隔S3。
展开了的片材料21在靠近一对短边23处分别形成有半椭圆形状的挖空开口部24。片材料21通过沿与短边23平行且与短边23隔开预定的间隔S3的谷折线VL谷折,从而使短边23与和挖空开口部24的直线部分相接的重叠线OL对齐,通过在两张重叠部分进行缝合,形成把手部25。在本实施例中,挖空开口部24在周围缝制加强带26来进行加强。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同样,通过将图8所示的矩形的片材料 21展开并卷入,从而以折叠状态制作图1所示的折叠式包A,但形成于把手开口部D的把手部25与第1实施例的把手部5不同,因此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图8所示的矩形的展开了的片材料21通过在靠近一对短边23处分别挖出挖空开口部24后,在与短边23隔开间隔 S3的谷折线VL处谷折,从而使短边23与重叠线OL对齐并在两张重叠部分进行缝合,形成把手部25。
片材料21在形成把手部25后,通过沿与一对短边23平行并与一对短边23隔开预定的间隔S1的山折线ML向下方折弯,从而与图3所示的把手开口部D同样地,分别形成立起部f。然后,按与图3~图5所示的第1 实施例同样的工序来制作折叠式包A。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仅通过准备1张矩形的片材料21,即可通过在片材料21的各个短边23侧,形成挖空开口部24并在两张重叠部分进行缝合,而在成为把手开口部D的部分形成把手部25。
【实施例3】
接着,对变更了第1实施例中的收纳部B及捆扎部E的结构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
以下,对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不同的构成部分标注不同的附图标记并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10的(a)中,A是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包,Ba是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收纳部,C是对所述收纳部Ba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的集束端部,D是设置于所述收纳部Ba的最内方来取放收纳物品的把手开口部(参照图10的(b)),Ea是在将所述收纳部Ba沿长度方向折叠变小的状态下进行捆扎的捆扎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不同,捆扎部Ea设置于集束端部C的收纳部Ba侧,但捆扎部Ea只要能够在将收纳部Ba沿长度方向折叠的状态下进行捆扎,则可以设置在任意部位。
在图9中,1是具有长边2和短边3的矩形的片材料,构成图10所示的折叠式包A的收纳部Ba及把手开口部D。在本实施例中,在把手开口部D,从短边3朝向内侧分别形成有V字状的切割部4,在切割部4的短边3侧缝合有由宽度比间隔S1小的带状材料构成的把手部5。
在展开了的片材料1中,以使得附加片材料27的上端与切割部4的顶端相接的方式,以针脚28进行缝合,由此形成内袋P。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内袋P,使用了横向尺寸与短边3相同、纵向尺寸比内袋P的深度 d大出窝边宽度的附加片材料27,但形成内袋P的附加片材料27的大小可以根据所需的内袋P的宽度w及深度d来适当选择。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同样,通过对图9所示的矩形的展开了的片材料1进行卷入,从而以折叠状态制作图10的(a)所示的折叠式包 A,但在收纳部Ba的内侧形成有内袋P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例的收纳部B 不同,因此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将附加片材料27的上端配置在与形成于矩形的展开了的片材料1的切割部4的顶端相接的位置后,通过以针脚 28将附加片材料27缝合于片材料1,从而在收纳部Ba的内侧形成内袋P。此时,能够通过变更缝合的针脚28的位置来适当设定内袋P的宽度w。
片材料1在形成内袋P后,通过沿与一对短边3平行并与一对短边3 隔开预定的间隔S1的山折线ML向下方折弯,从而与图3所示的把手开口部D同样地,分别形成立起部f。然后,以与图3~图5所示的第1实施例同样的工序来制作折叠式包A。
折叠式包A是以折叠状态制作的,因此当参照图10的(b)对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的外观进行说明时,展开成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能够从把手开口部D将餐盒等收纳物品29收纳到收纳部Ba的内部,并且能够在形成于收纳部Ba的内侧的内袋P中,将饮料的瓶30等以如载置于吊床那样的状态收纳于与收纳物品29分开的位置。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构成折叠式包A的收纳部Ba及把手开口部D的1张矩形的片材料1缝合附加片材料27,在收纳部Ba的内侧形成内袋P,能够在收纳部Ba内以将餐盒等收纳物品29与瓶30分离的状态进行收纳。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包,作为使用时的外观,由于集束端部被躯干部隐藏,因此能够整理作为包的外形,并且仅通过从使用状态使集束端部沿拉开方向拉紧,即可将收纳部卷入并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包能够在携带时简单地折叠,特别是适合用作购物时收纳购买的商品的环保袋等。

Claims (4)

1.一种折叠式包,所述折叠式包卷入成矩形扁平形状,其特征在于,具备:
把手开口部,包括从矩形的片材料的一对短边平行地以预定的间隔折弯而形成的立起部;
折叠端,以所述片材料的长边的垂直二等分线为对称轴,以使得相对向的所述把手开口部在该对称轴上抵接或接近的方式,从该对称轴以等间隔互相折回,并形成于两侧;
收纳部,将所述折叠端从两侧朝向所述把手开口部形成多个卷折线同时卷入而形成;以及
集束端部,对卷入而形成的所述收纳部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
所述折叠式包通过从使用状态使所述集束端部沿拉开方向拉紧来卷入并折叠所述收纳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开口部具有沿所述一对短边形成的把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部具有在靠近所述一对短边处形成的挖空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式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具有与所述把手开口部平行地形成的内袋。
CN202020808045.2U 2019-05-31 2020-05-15 折叠式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4888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2489 2019-05-31
JP2019102489 2019-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88868U true CN212488868U (zh) 2021-02-09

Family

ID=735529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804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488868U (zh) 2019-05-31 2020-05-15 折叠式包
CN202080012997.6A Active CN113423303B (zh) 2019-05-31 2020-05-15 折叠式包及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2997.6A Active CN113423303B (zh) 2019-05-31 2020-05-15 折叠式包及折叠式包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908796B2 (zh)
CN (2) CN212488868U (zh)
SG (1) SG11202108146YA (zh)
TW (1) TWI766278B (zh)
WO (1) WO20202413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9280B2 (ja) * 2021-02-16 2024-01-22 株式会社ニトリ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手提げ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3319U (ja) * 1982-05-14 1983-11-19 日本合成樹脂創業株式会社 バツグ
JP2542431Y2 (ja) * 1991-08-23 1997-07-30 株式会社クイーポ 底を以て巻き包み可能としたバッグ
JPH07308215A (ja) * 1994-05-17 1995-11-28 Remiko Usui バッグ
JP3049733U (ja) * 1997-12-12 1998-06-26 株式会社シカタ 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専用のショッピングバッグ
JP2957535B2 (ja) * 1998-01-26 1999-10-04 昌芳 松本 盤状物用手提げ袋の製造方法
US6390260B1 (en) * 1999-11-03 2002-05-21 Roegner Deanna Baby carrying case and traveling bed
JP2002010817A (ja) * 2000-06-27 2002-01-15 Tabuchi Shoji Kk 手提げ袋
JP3115557U (ja) * 2005-08-05 2005-11-10 株式会社ラックンドック 袋物
JP2009165598A (ja) * 2008-01-15 2009-07-30 Masami Mikami バッグ、バッグの製造方法及びバッグの使用方法
JP2009022801A (ja) * 2008-11-04 2009-02-05 雄太 ▲斉▼藤 洗濯ネット及び洗濯ネットの製造方法
JP3148496U (ja) * 2008-11-07 2009-02-19 麻子 瀧波 携帯用バック
JPWO2017033902A1 (ja) * 2015-08-26 2017-09-21 株式会社マーナ 折り畳み可能な包囲体
JP3203359U (ja) * 2016-01-14 2016-03-24 株式会社コレモ 小物入れ
JP6468542B1 (ja) * 2017-11-30 2019-02-13 株式会社マーナ 折り畳みかば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1202108146YA (en) 2021-08-30
WO2020241307A1 (ja) 2020-12-03
CN113423303A (zh) 2021-09-21
CN113423303B (zh) 2023-03-03
TWI766278B (zh) 2022-06-01
JPWO2020241307A1 (ja) 2021-09-13
TW202106198A (zh) 2021-02-16
JP6908796B2 (ja) 2021-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618907S1 (en) Belt with expandable pouch
US2038952A (en) Combined shopping bag and purse
CN112638198B (zh) 折叠立式包
US10306970B2 (en) Hair extension storage organizer
US11160342B2 (en) Foldable bag
CN212488868U (zh) 折叠式包
JP3227256U (ja) 折りたたみかばん
JP3130529U (ja) 買い物袋
CN101321673A (zh) 服装袋
CN212814888U (zh) 一种可折叠的储物袋
JP3231274U (ja) バッグ
US9462862B2 (en) Reusable shopping bag storage and dispensing system
KR102553829B1 (ko) 가방
JP3237825U (ja) バッグ
CN214904492U (zh) 一种折叠背包
JP3247010U (ja) ユーティリティーラッピングクロス
JP3157890U (ja) 提げ手付きバッグ
CN216875322U (zh) 一种折叠式多功能包
CN213550186U (zh) 一种可折叠的储物袋
JP3049275U (ja) バッグ
JP3142937U (ja) バッグ
JP2024015355A (ja) バッグ
JP2003125826A (ja) 折り畳み自在な収納袋
JP3157114U (ja) 手提げバッグ
JP3017056U (ja) ナップサ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