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8759U - 烹煮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煮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08759U CN212408759U CN202020888104.1U CN202020888104U CN212408759U CN 212408759 U CN212408759 U CN 212408759U CN 202020888104 U CN202020888104 U CN 202020888104U CN 212408759 U CN212408759 U CN 2124087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handle
- pan
- concave
- suppor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06010053615 Thermal burn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04350 Strabism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煮器具,包括电磁炉和设有至少一个手柄组件的锅具,锅具与电磁炉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部以及可供支撑部的一端伸入的凹陷部,至少一组支撑组件的支撑部或凹陷部设置在手柄组件上,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其中一者位于锅具上,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另一者位于电磁炉上,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时,支撑部的一端伸入凹陷部,且支撑部对锅具进行支撑,以使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锅底形状为弧形的锅具相对于电磁炉产生晃动或偏移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使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避免高温的锅具烫坏电磁炉的加热面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煮器具。
背景技术
烹煮器具是常用的家用电器,能够快速加热食物,且使用过程安全方便,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电磁炉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对放置在其面板上方的锅具进行加热,可以实现对锅具内食物的烹饪。但是,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时,很容易发生晃动,偏移等情况。
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电磁炉的面板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支撑件,然后将锅具的底部抵接在支撑件上,以此实现对锅具的支撑,降低锅具对面板的作用力。
然而,当锅底形状为弧形的锅具抵接在支撑件上时,支撑件对锅具的支撑不稳固,容易使锅具相对于电磁炉产生晃动或偏移。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煮器具,对直筒状的锅具或锅底形状为弧形面的锅具都能够进行稳固支撑,从而能够解决锅底形状为弧形的锅具相对于电磁炉产生晃动或偏移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使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避免高温的锅具烫坏电磁炉的加热面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煮器具,包括电磁炉和设有至少一个手柄组件的锅具;所述锅具与所述电磁炉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部以及可供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伸入的凹陷部,至少一组所述支撑组件的所述支撑部或所述凹陷部设置在所述手柄组件上;
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凹陷部中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锅具上,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凹陷部中的另一者位于所述电磁炉上;
所述锅具放置在所述电磁炉上时,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伸入所述凹陷部,且所述支撑部对所述锅具进行支撑,以使至少部分所述锅具与所述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煮器具,通过锅具与电磁炉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部以及可供支撑部的一端伸入的凹陷部,至少一组支撑组件的支撑部或凹陷部设置在手柄组件上,支撑部和所述凹陷部中的其中一者位于锅具上,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另一者位于电磁炉,这样,当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时,支撑部的一端伸入凹陷部,且支撑部对锅具进行支撑,以使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对直筒状的锅具或锅底形状为弧形面的锅具都能够进行稳固支撑,从而能够解决锅底形状为弧形的锅具相对于电磁炉产生晃动或偏移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使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能够避免高温的锅具烫坏电磁炉的加热面板,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不同的锅具的适配性。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手柄组件上且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锅具的锅底方向延伸;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电磁炉上。
这样,当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时,手柄组件上的支撑部的一端伸入电磁炉上的凹陷部,支撑部对锅具进行支撑,以使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从而能够避免高温的锅具烫坏电磁炉的加热面板。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电磁炉包括:面板和壳体,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线圈盘、风机和电路板;所述面板为凹形面板,所述线圈盘为凹形线圈盘。这样,电磁炉能够对锅具实现立体加热,即线圈盘和面板的形状可以与锅具的形状更匹配,从而使得加热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凹形面板与所述锅具的外侧面匹配,且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凹形面板的外边缘处;和/或,所述面板为塑料面板。
由于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高温的锅具不会烫坏电磁炉的加热面板,因而将面板设置为塑料面板,相比于微晶面板,塑料面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制作成本,另外塑料面板较轻,减轻了电磁炉的重量。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凹陷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凹入部,所述凹陷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凹入部配合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凹入部中;
或者,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凹陷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凹陷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出部配合的凹入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凹入部中。
通过在支撑部上设置凹入部或凸出部,在凹陷部上设置与支撑部上的凹入部配合的凸出部或与支撑部上的凸出部配合的凹入部,可以更加稳固的实现手柄组件上的支撑部与电磁炉上的凹陷部的插合,起到了进一步的定位作用,使得锅具在凹形面板上不易发生转动。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还包括:所述锅具上还设置有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用于检测锅具的烹饪信息,所述功能器件至少一端沿着所述锅具的外侧面伸入所述手柄组件内。
通过设置功能器件,功能器件用于检测锅具的烹饪信息,功能器件至少一端沿着锅具的外侧面伸入手柄组件内能够对锅具的锅底温度进行实现检测,从而便于调整电磁炉的相关参数。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至少一个所述支撑部内设有第一电连接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功能器件伸入所述手柄组件内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一端从所述支撑部伸出;
至少一个所述凹陷部上设有第二电连接件,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与所述电磁炉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支撑部伸入所述凹陷部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电接触,以使所述功能器件检测的烹饪信息传输给所述电路板。
这样,当支撑部伸入凹陷部时,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电接触,从而可以将功能器件检测到的烹饪信息传输给电磁炉内的电路板,使电磁炉根据所得到的烹饪信息灵活调节相关参数。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功能器件为测温组件;
所述测温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测温组件的测温端延伸到所述锅具的锅底,另一个所述测温组件的测温端与所述锅具的侧壁接触;
和/或,所述测温组件为热电偶,所述锅具的锅体上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一端延伸到所述锅具的锅底,所述热电偶的一端沿着所述凹槽伸到所述锅具的锅底处。
通过设置两个测温组件,其中一个测温组件的测温端延伸到锅具的锅底且该测温组件的另一端沿着锅具的外侧面伸入第一手柄组件内,另外一个测温组件的测温端与锅具的侧壁接触,这样实现了对锅具不同位置温度的检测,电磁炉根据锅具的锅底温度和侧壁温度实现准确控制。通过热电偶对锅体温度进行测试,能够提高测温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锅具上设有第一手柄组件和第二手柄组件;
所述第一手柄组件上具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手柄组件上具有第二支撑部;
所述电磁炉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配合的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
通过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与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的配合,使得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的凹形面板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凹形面板与锅具之间不直接接触,能够避免高温的锅具烫坏电磁炉的凹形面板。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第一手柄组件包括第一手柄部,所述第一手柄部的一端与所述锅具相连,所述第一手柄部的另一端远离所述锅具向外延伸;
且所述第一手柄部靠近所述锅具的一端朝向所述锅具的锅底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或,
所述第二手柄组件包括第二手柄部,所述第二手柄部的一端与所述锅具相连,所述第二手柄部的另一端远离所述锅具向外延伸;
且所述第二手柄部靠近所述锅具的一端朝向所述锅具的锅底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第一手柄组件还包括第一手柄座,所述第一手柄座与所述锅具相连,所述第一手柄部通过与所述第一手柄座相连设置在所述锅具上,和/或,
所述第二手柄组件还包括第二手柄座,所述第二手柄座与所述锅具相连,所述第二手柄部通过与所述第二手柄座相连设置在所述锅具上。
这样,第一手柄部通过第一手柄座与锅具相连,第一手柄座能够增大第一手柄组件与锅具的连接强度,避免发生持握第一手柄部时第一手柄部与锅具的连接处连接不稳固或者断裂等问题。同样,第二手柄部通过第二手柄座与锅具相连,第二手柄座能够增大第二手柄组件与锅具的连接强度,避免发生持握第二手柄部时第二手柄部与锅具的连接处连接不稳固或者断裂等问题。
在上述的烹煮器具中,可选的是,所述第一手柄座的一端朝向所述锅具的底部延伸;
所述电磁炉上设有第三凹陷部,所述第三凹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通;
所述锅具在所述电磁炉上放置时,所述第一手柄座靠近所述锅具底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凹陷部中。
通过在电磁炉上设有第三凹陷部,第一手柄座朝向锅具的底部延伸的一端位于第三凹陷部中,能够对第一手柄座起到固定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煮器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煮器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煮器具;
10-锅具;
101-第一手柄组件;
1011-第一手柄部;
1012-第一手柄座;
102-第二手柄组件;
1021-第二手柄部;
1022-第二手柄座;
103-第一支撑部;
1031-第一凹入部;
104-第二支撑部;
20-电磁炉;
21-面板;
22-壳体;
201-腔体;
2011-线圈盘;
202-第一凹陷部;
2021-第一凸出部;
203-第二凹陷部;
204-第三凹陷部;
30-定位凸点;
40-测温组件;
401-测温端;
50-第一电连接件;
60-第二电连接件;
70-第一盖体;
80-第二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煮器具,目前的烹煮器具为了避免锅具相对于电磁炉的加热面板发生大幅度偏移,通常是在电磁炉的加热面板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支撑件,然后将锅具的底部抵接在支撑件上,以此实现对锅具的支撑,但是由于不同形状的锅具对支撑件的要求是有差异的,例如,支撑件可以对直筒状的锅具进行稳固的支撑,但是当锅底形状为弧形的锅具抵接在支撑件上时,支撑件对锅具的支撑不稳固,仍然容易使锅具相对于电磁炉产生晃动或偏移,即该电磁炉对不同形状的锅具的适配性低下。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煮器具100,可以包括锅具10和电磁炉20,锅具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手柄组件(例如可以为图1中的第一手柄组件101或第二手柄组件102),锅具10与电磁炉20之间可以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组件。
其中,支撑组件可以包括支撑部(例如图2中的第一支撑部103或第二支撑部104)以及可供支撑部的一端伸入的凹陷部(例如图2中的第一凹陷部202或第二凹陷部203),至少一组支撑组件的支撑部或凹陷部设置在手柄组件上,例如至少一个手柄组件上具有支撑部或凹陷部。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其中一者位于锅具10上,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另一者位于电磁炉20上。具体地,支撑部和凹陷部的设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如图2所示,支撑部位于手柄组件上且支撑部朝向锅具10的锅底方向延伸,凹陷部位于电磁炉20上。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图中未示出)支撑部位于电磁炉20上且朝向锅具10的方向延伸,凹陷部位于手柄组件上。
在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基础上,当锅具10放置在电磁炉20上时,支撑部的一端可以伸入凹陷部(参见图4所示),且支撑部对锅具10进行支撑,从而可以使至少部分锅具10与电磁炉20之间存在间隙。这样,能够避免高温的锅具10烫坏电磁炉20的面板21,同时还能够提高该电磁炉20对不同的锅具10的适配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煮器具除了采用电磁炉20加热外,还可以电陶炉或电热膜代替电磁炉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电磁炉20的具体类型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本实施例具体以电磁炉2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电磁炉20可以包括:面板21和壳体22,面板21盖设在壳体22上,面板21与壳体22之间形成有腔体201(参见图4所示),腔体201内可以设置有线圈盘2011、风机(图中未示出)和电路板(图中未示出)。
其中,面板21可以为凹形面板,线圈盘2011可以为凹形线圈盘,这样,电磁炉20能够对锅具10实现立体加热,即线圈盘2011和面板21的形状可以与锅具10的形状更匹配,从而使得加热效果更好。
在实际使用时,向线圈盘2011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盘2011周围会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会传输并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风机可以起到对线圈盘2011的散热作用,进而提高电磁炉2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当锅具10放置在电磁炉20上时,锅具10与面板21之间具有3mm-6mm的间隙,例如,锅具10与面板21之间可以具有4mm的间隙,或者锅具10与面板21之间的间隙可以为5.5mm,在实际应用中,优选的,锅具10与面板21之间的间隙可以为5mm。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21为凹形面板时,凹形面板与锅具10的外侧面匹配,且凹陷部可以位于凹形面板的外边缘处。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至少部分锅具10与电磁炉20之间存在间隙,高温的锅具10不会烫坏电磁炉20的面板21,因而可以将面板21设置为塑料面板,与微晶面板相比,塑料面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制作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锅具10上设有第一手柄组件101和第二手柄组件102,即,锅具10上设有两个手柄组件,第一手柄组件101和第二手柄组件102可以在锅具10上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手柄组件101和第二手柄组件102可以对称设置在锅具10上,也可以不对称的设置在锅具10上。第一手柄组件101和第二手柄组件102对称设置可以使两只手对锅具10的拿取更加平稳,且拿取的过程中锅具10不易发生倾斜。
如图2所示,第一手柄组件101上具有第一支撑部103,电磁炉20上设有与第一支撑部103配合的第一凹陷部202。第二手柄组件102上具有第二支撑部104,电磁炉20上设有与第二支撑部104配合的第二凹陷部203。通过第一支撑部103和第二支撑部104与第一凹陷部202和第二凹陷部203的配合,使得至少部分锅具10与电磁炉的凹形面板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凹形面板与锅具10之间不直接接触,能够避免高温的锅具10烫坏电磁炉20的凹形面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手柄组件101可以包括第一手柄部1011,第一手柄部1011的一端与锅具10相连,第一手柄部1011的另一端远离锅具10向外延伸,且第一手柄部1011靠近锅具10的一端朝向锅具10的锅底延伸形成第一支撑部103。
第二手柄组件102可以包括第二手柄部1021,第二手柄部1021的一端与锅具10相连,第二手柄部1021的另一端远离锅具10向外延伸,且第二手柄部1021靠近锅具10的一端朝向锅具10的锅底延伸形成第二支撑部104。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手柄部1011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二手柄部1021的长度,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手柄部1011的长度大于第二手柄部1021的长度。或者,第一手柄部1011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二手柄部1021的长度。当然,在一些示例,第一手柄部1011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二手柄部1021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凹形面板上还可以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凸点30,至少部分锅具10与电磁炉20之间存在间隙时,定位凸点30与锅具10的外侧面接触,从而可以对锅具10起到支撑作用,这样对锅具10周向进行辅助定位,防止锅具周向大幅偏位。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凸点30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定位凸点30可以沿着凹形面板的周向分布,且定位凸点30靠近凹形面板的外边缘设置。这样多个定位凸点30可以对锅具10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进行定位,确保了烹煮过程中锅具10在电磁炉20上不易偏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第一手柄组件101还可以包括第一手柄座1012,第一手柄座1012与锅具10相连,第一手柄部1011通过与第一手柄座1012相连设置在锅具10上。
第二手柄组件102还包括第二手柄座1022,第二手柄座1022与锅具10相连,第二手柄部1021通过与第二手柄座1022相连设置在锅具10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手柄座1012与锅具10之间以及第二手柄座1022与锅具10可以通过铆接连接或者焊接连接。
继续参照附图3,第一手柄座1012的一端可以朝向锅具10的底部延伸,电磁炉20上设有第三凹陷部204,且第三凹陷部204与第一凹陷部202相通。因此,如图4所示,当锅具10放置在电磁炉20上时,第一手柄座1012靠近锅具10底部的一端位于第三凹陷部204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部103可以设置在第一手柄座1012上,第二支撑部104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手柄座1022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煮器具100的锅具10上还可以设置有功能器件,功能器件用于检测锅具10的烹饪信息,功能器件的至少一端靠近锅具10的锅底,这样功能器件40可以对锅具10的烹饪信息实现检测,当然,在一些示例中,功能器件的至少一端也可以与锅具10的侧壁接触,这样实现对锅具10侧壁的检测。其中,功能器件的另一端沿着锅具10的外侧面伸入手柄组件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功能器件可以为测温组件40,例如,如图3所示,测温组件40位于第一手柄组件101一侧,测温组件40的测温端401靠近锅具10的锅底,且测温组件40的另一端沿着锅具10的外侧面伸入第一手柄组件101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支撑部内可以设有第一电连接件50,第一电连接件50与测温组件40伸入手柄组件内的一端相连,且第一电连接件50的一端从支撑部伸出。至少一个凹陷部上设有第二电连接件60,第二电连接件60与电磁炉20内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
例如,测温组件40的一端可以伸入第一手柄组件101内,第一支撑部103内设有第一电连接件50,第一电连接件50与测温组件40伸入第一手柄组件101内的一端相连,且第一电连接件50的一端从第一支撑部103伸出。第一凹陷部202上设有第二电连接件60,第二电连接件60与电磁炉20内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这样,如图4所示,当第一支撑部103伸入第一凹陷部202时,第一电连接件50与第二电连接件60电接触,从而可以将测温组件40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给电磁炉20内的电路板,使电磁炉20根据所得到的锅底温度灵活调节加热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中的其中一者上具有插针,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中的另一者上具有与该插针相适配的插孔,这样,通过将插针插入插孔中,使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电接触,即可实现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之间的信号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可以但不限于只将测温组件40检测的温度信号传输电磁炉20,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手柄组件内还可以设置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防溢检测件中的至少一个,这样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防溢检测件可以均与第一电连接件50电连接。当手柄组件内还可以设置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防溢检测件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一电连接件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插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支撑部内还可以设有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电连接件50和测温组件40电连接。这样,测温组件40将测得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温度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当第一电连接件50与第二电连接件60电接触,该控制信号可以传输给电磁炉20内的电路板,从而使电磁炉20根据所得到的锅底温度灵活调节加热温度。这样,第一电连接件50设置一个插针,第二电连接件60设置一个插孔即可实现控制信号的传输,这样避免了第一电连接件50设置多个插针以及第二电连接件60设置多个插孔。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测温组件40靠近第一手柄组件101一侧,另一个测温组件40位于第二手柄组件102一侧,其中一个测温组件40的测温端401可以延伸到锅具10的锅底,另一个测温组件40可以位于第二支撑部104内且测温组件40的测温端401与锅具10的侧壁接触,第一支撑部103和第二支撑部104内均设有第一电连接件50,第一凹陷部202和第二凹陷部203上均设有第二电连接件60。这样实现了对锅具10不同位置温度的检测,电磁炉20根据锅具10的锅底温度和侧壁温度实现准确控制。
示例性地,第一支撑部103内设有第一电连接件50,其中一个测温组件40的测温端401延伸到锅具10的锅底,且测温组件40的另一端沿着锅具10的外侧面伸入第一手柄组件101内,第一电连接件50与测温组件40伸入第一手柄组件101内的一端相连,且第一电连接件50的一端从第一支撑部103伸出。第一凹陷部202上设有第二电连接件60,这样,当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电接触时,可以通过该测温组件40测试锅底处的温度,然后将检测到的锅底的温度信号传输给电磁炉20。
示例性地,第二支撑部104内设有第一电连接件50,另外一个测温组件40可以位于第二支撑部104内且测温组件40的测温端401与锅具10的侧壁接触,第一电连接件50与位于第二支撑部104内的测温组件40的一端相连,且第一电连接件50的一端从第二支撑部104伸出,第二凹陷部203上设有第二电连接件60,这样,当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电接触时,可以通过该测温组件40测试锅具10的侧壁处的温度,然后将检测到的锅具10的侧壁处的温度信号传输给电磁炉20。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两个测温组件40可以设置在一个手柄组件的一侧,例如,靠近第一手柄组件101处可以设置两个测温组件40,两个测温组件40的测温端一个位于锅底处,一个位于锅具10的侧壁处,两个测温组件40的另一端延伸到第一手柄组件101内,并分别与第一电连接件50的不同插针电连接。这样只需在第一手柄组件101和第一凹陷部202处分别设置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
或者,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在第一支撑部103内设置第一电连接件50,在第一凹陷部202和第二凹陷部203内分别设置第二电连接件60,这样锅具10在电磁炉20上放置后,便可以实现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的电接触,避免了锅具10在电磁炉20上未正确放置时出现第一电连接件50与第二电连接件60不对应而无法实现信号传输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可以为热电偶,锅具10的锅体上可以开设有凹槽(图中未示出),凹槽的一端延伸到锅具10的锅底,热电偶的一端可以沿着凹槽伸到锅具10的锅底处。通过热电偶对锅体温度进行测试,能够提高测温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或者,在本实施例中,功能器件为测温组件40,测温组件4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一个,且两个或一个测温组件40可以为热电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热电偶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热电偶靠近第一手柄组件101一侧,另一个热电偶位于第二手柄组件102一侧。
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功能器件也可以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或者其它能够实现测温功能的电子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功能器件的具体类型并不加以限定,也不限于上述示例。
此外,如图3所示,烹煮器具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盖体70,第一盖体70覆盖在凹槽上,热电偶的部分区域可以位于凹槽和第一盖体70之间。通过设置第一盖体70能够避免热电偶裸露在锅具10上,而且能够避免热电偶与电磁炉20的凹形面板直接接触,影响对锅具10的测温效果。
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部103朝向第一手柄座1012的一侧可以为敞口端,敞口端上盖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盖体80。这样,可以便于对第一电连接件50的安装和拆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煮器具,通过锅具与电磁炉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部以及可供支撑部的一端伸入的凹陷部,至少一组支撑组件的支撑部或凹陷部设置在手柄组件上,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其中一者位于锅具上,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另一者位于电磁炉,这样,当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时,支撑部的一端伸入凹陷部,且支撑部对锅具进行支撑,以使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这样,能够避免高温的锅具烫坏电磁炉的加热面板,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不同的锅具的适配性。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煮器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煮器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参照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另一种烹煮器具100,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两者的区别之处在于:支撑部朝向凹陷部的一端上还设置有凹入部,凹陷部上设置有与凹入部配合的凸出部,凸出部可以插入凹入部中。或者,支撑部朝向凹陷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凸出部,凹陷部上设置有与凸出部配合的凹入部,凸出部插入凹入部中。
通过在支撑部上设置凹入部或凸出部,在凹陷部上设置与支撑部上的凹入部配合的凸出部或与支撑部上的凸出部配合的凹入部,可以更加稳固的实现手柄组件上的支撑部与电磁炉上的凹陷部的插合,起到了进一步的定位作用,使得锅具10在凹形面板上不易发生转动。
具体地,实施例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参照附图5和附图6,第一支撑部103朝向第一凹陷部202的一端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凹入部1031,第一凹陷部202上设置有与第一凹入部1031配合的第一凸出部2021,第一凸出部2021可以插入第一凹入部1031中。
同样,第二支撑部104朝向第二凹陷部203的一端上也可以设置有第二凹入部(图中未示出),第二凹陷部203上设置有与第二凹入部配合的第二凸出部(图中未示出),第二凸出部可以插入第二凹入部中。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未示出)第一支撑部103朝向第一凹陷部202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凸出部2021,第一凹陷部202上设置有与第一凸出部2021配合的第一凹入部1031,第一凸出部2021可以插入第一凹入部1031中。
同样,第二支撑部104朝向第二凹陷部203的一端上也可以设置有第二凸出部(未示出),第二凹陷部203上设置有与第二凸出部配合的第二凹入部(未示出),第二凸出部可以插入第二凹入部中。
通过在支撑部上设置凹入部或凸出部,在凹陷部上设置与支撑部上的凹入部配合的凸出部或与支撑部上的凸出部配合的凹入部,可以对第一电连接件50上的插针在插入第二电连接件60上的插孔或者第二电连接件60上的插针在插入第一电连接件50上的插孔时,使插针的定位范围更小,使其定位更加容易。
而且,将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中的其中一者设置在凹入部上,将第一电连接件50和第二电连接件60中的另一者设置在凸出部上时,这样能够使插针不外露于手柄组件的轮廓外,从而能够使插针不易受到碰伤,起到了保护插针的作用。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取得相同或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煮器具,通过锅具与电磁炉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部以及可供支撑部的一端伸入的凹陷部,至少一组支撑组件的支撑部或凹陷部设置在手柄组件上,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其中一者位于锅具上,支撑部和凹陷部中的另一者位于电磁炉,这样,当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时,支撑部的一端伸入凹陷部,且支撑部对锅具进行支撑,以使至少部分锅具与电磁炉之间存在间隙。这样,能够避免高温的锅具烫坏电磁炉的加热面板,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不同的锅具的适配性。
此外,通过在支撑部上设置凹入部或凸出部,在凹陷部上设置与支撑部上的凹入部配合的凸出部或与支撑部上的凸出部配合的凹入部,可以更加稳固的实现手柄组件上的支撑部与电磁炉上的凹陷部的插合,起到了进一步的定位作用,使得锅具在凹形面板上不易发生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炉(20)和设有至少一个手柄组件的锅具(10);
所述锅具(10)与所述电磁炉(20)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部以及可供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伸入的凹陷部,至少一组所述支撑组件的所述支撑部或所述凹陷部设置在所述手柄组件上;
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凹陷部中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锅具(10)上,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凹陷部中的另一者位于所述电磁炉(20)上;
所述锅具(10)放置在所述电磁炉(20)上时,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伸入所述凹陷部,且所述支撑部对所述锅具(10)进行支撑,以使至少部分所述锅具(10)与所述电磁炉(20)之间存在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手柄组件上且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锅具(10)的锅底方向延伸;
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电磁炉(2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炉(20)包括:面板(21)和壳体(22),所述面板(21)盖设在所述壳体(22)上与所述壳体(22)之间形成腔体(201),所述腔体(201)内设置有线圈盘(2011)、风机和电路板;
所述面板(21)为凹形面板,所述线圈盘(2011)为凹形线圈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面板与所述锅具(10)的外侧面匹配,且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凹形面板的外边缘处;
和/或,所述面板(21)为塑料面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凹陷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凹入部,所述凹陷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凹入部配合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凹入部中;
或者,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凹陷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凹陷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出部配合的凹入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凹入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上还设置有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用于检测锅具的烹饪信息,所述功能器件至少一端沿着所述锅具(10)的外侧面伸入所述手柄组件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部内设有第一电连接件(50),所述第一电连接件(50)与所述功能器件伸入所述手柄组件内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电连接件(50)的一端从所述支撑部伸出;
至少一个所述凹陷部上设有第二电连接件(60),所述第二电连接件(60)与所述电磁炉(20)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支撑部伸入所述凹陷部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50)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60)电接触,以使所述功能器件检测的烹饪信息传输给所述电路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为测温组件(40);
所述测温组件(4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测温组件(40)的测温端(401)延伸到所述锅具(10)的锅底,另一个所述测温组件(40)的测温端(401)与所述锅具(10)的侧壁接触;和/或,
所述测温组件(40)为热电偶,所述锅具(10)的锅体上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一端延伸到所述锅具(10)的锅底,所述热电偶的一端沿着所述凹槽伸到所述锅具(10)的锅底处。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10)上设有第一手柄组件(101)和第二手柄组件(102),
所述第一手柄组件(101)上具有第一支撑部(103),所述第二手柄组件(102)上具有第二支撑部(104);
所述电磁炉(20)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3)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04)配合的第一凹陷部(202)和第二凹陷部(20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组件(101)包括第一手柄部(1011),所述第一手柄部(1011)的一端与所述锅具(10)相连,所述第一手柄部(1011)的另一端远离所述锅具(10)向外延伸;
且所述第一手柄部(1011)靠近所述锅具(10)的一端朝向所述锅具(10)的锅底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03),和/或,
所述第二手柄组件(102)包括第二手柄部(1021),所述第二手柄部(1021)的一端与所述锅具(10)相连,所述第二手柄部(1021)的另一端远离所述锅具(10)向外延伸;
且所述第二手柄部(1021)靠近所述锅具(10)的一端朝向所述锅具(10)的锅底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10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组件(101)还包括第一手柄座(1012),所述第一手柄座(1012)与所述锅具(10)相连,所述第一手柄部(1011)通过与所述第一手柄座(1012)相连设置在所述锅具(10)上,和/或,
所述第二手柄组件(102)还包括第二手柄座(1022),所述第二手柄座(1022)与所述锅具(10)相连,所述第二手柄部(1021)通过与所述第二手柄座(1022)相连设置在所述锅具(10)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煮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座(1012)的一端朝向所述锅具(10)的底部延伸;
所述电磁炉(20)上设有第三凹陷部(204),所述第三凹陷部(204)与所述第一凹陷部(202)相通;
所述锅具(10)在所述电磁炉(20)上放置时,所述第一手柄座(1012)靠近所述锅具(10)底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凹陷部(204)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888104.1U CN212408759U (zh) | 2020-05-22 | 2020-05-22 | 烹煮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888104.1U CN212408759U (zh) | 2020-05-22 | 2020-05-22 | 烹煮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08759U true CN212408759U (zh) | 2021-01-26 |
Family
ID=74403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888104.1U Active CN212408759U (zh) | 2020-05-22 | 2020-05-22 | 烹煮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08759U (zh) |
-
2020
- 2020-05-22 CN CN202020888104.1U patent/CN2124087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160052639A (ko) | 전기 장치가 제공된 장착대를 포함하는 요리 용기의 보울 | |
CN108720550A (zh) | 烹饪用锅具及烹饪控制方法 | |
CN212408759U (zh) | 烹煮器具 | |
CN212939358U (zh) |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设备 | |
CN212546571U (zh) | 烹煮器具 | |
CN111685586A (zh) | 一种锅具识别方法、结构及具有锅具识别功能的烹饪器 | |
CN215524877U (zh) | 温度探针、厨具及智能烹饪系统 | |
CN116138624A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WO2022057570A1 (zh) | 分体式烹饪器具 | |
CN209899109U (zh) |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 |
CN210300603U (zh) | 烹调器 | |
CN209995914U (zh) | 锅具和电磁炉炊具 | |
CN208957623U (zh) | 烹饪用锅具 | |
CN213721351U (zh) | 锅具和烹饪器具 | |
CN212346202U (zh) | 一种锅具识别结构及具有锅具识别功能的烹饪器 | |
CN216954901U (zh) | 一种锅具测温装置及厨具 | |
CN213605785U (zh) | 锅具和烹饪器具 | |
CN210035606U (zh) | 电磁炉及电磁炉炊具 | |
CN218954947U (zh) |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 |
CN210035609U (zh) | 电磁炉及电磁炉炊具 | |
CN210573441U (zh) | 信号传输模块、锅具及烹饪套装 | |
CN217524848U (zh) | 一种具有温度显示功能的烹饪锅具 | |
CN21769610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161504U (zh) | 测温组件和烹饪设备 | |
CN214949244U (zh) | 一种具有锅具识别功能的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