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80979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80979U
CN212280979U CN202020661175.8U CN202020661175U CN212280979U CN 212280979 U CN212280979 U CN 212280979U CN 202020661175 U CN202020661175 U CN 202020661175U CN 212280979 U CN212280979 U CN 212280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water
blanking
pot
po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6117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忠宝
杨保民
邢胜华
何新华
瞿月红
黄廷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6117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80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80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80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mercial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座,机座上设置有储存装置,储存装置适于容纳一个或多个储存有待烹饪食材的胶囊;煲体,位于机座上,煲体与机座为分体结构,并可与机座分离;加料装置,加料装置能够与煲体相连通,以供胶囊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中;清洗组件,设于机座上,清洗组件与加料装置相连,以对至少部分加料装置进行清洗。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对加料装置的自行清洗,无需人工清洗,操作方便,有助于改善加料装置中的清洁程度,同时,煲体与机座为分体结构,便于胶囊的安装与储存,增大了可容纳胶囊的体积和数量,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便捷性。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电饭煲在使用时,需要人工加入水和食材(例如米),操作不方便,为此,市场上提供了一种胶囊饭煲,通过在电饭煲上设置容纳有待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以在使用时通过内部机构将胶囊中的食材投入煲体内,以便于加料。但现有的胶囊饭煲中,内部的下料机构与食材接触,容易造成清洁程度下降,影响食材的卫生状况,需通过人工对下料机构进行拆洗,费时费力,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座,机座上设置有储存装置,储存装置适于容纳一个或多个储存有待烹饪食材的胶囊;煲体,位于机座上,煲体与机座为分体结构,并可与机座分离,加料装置,加料装置能够与煲体相连通,以供胶囊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中;清洗组件,设于机座上,清洗组件与加料装置相连,以对至少部分加料装置进行清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烹饪器具包括机座、煲体和加料装置。机座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用于承载煲体。机座上设置有储存装置,储存装置可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的胶囊。胶囊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可根据储存装置的具体尺寸不同,放置不同数量的胶囊。煲体设置于机座上,用于容纳食材,以通过煲体对食材进行加热,完成烹饪过程。其中,煲体与机座为分体结构,煲体可与机座分离,无需在煲体上设置储存胶囊的空间,使得储存装置不受煲体的空间限制,以便于胶囊的安装和储存,同时可增大储存装置可容纳的胶囊的量,有利于减少胶囊的补充操作的次数。此外,加料装置能够与煲体相连通,以在加料装置与煲体处于连通状态时,使胶囊中的待烹饪食材能够投放至煲体中,从而可减少人工投放操作,使用便捷。
通过在机座上设置清洗组件,且清洗组件与加料装置相连,以通过清洗组件对至少部分加料装置进行清洗,使得烹饪器具可实现自行清洗,可进一步减少人工清洗操作,使用更加方便。可以理解,加料装置需与食材进行接触,需进行清洗,但若通过人工进行清洗,需要对机座以及储存装置进行拆卸,流程复杂,费时费力,通过本方案中的清洗装置进行清洗,则无需对机座以及储存装置进行拆卸,简化了清洗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胶囊为封闭式包装,可防止胶囊内的待烹饪食材受潮或变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清洗组件具体包括:水箱,设于机座上;水泵,设于机座内,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水箱连通,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加料装置相连通;蒸汽发生器,设于机座内,蒸汽发生器接入至第二管路中,适于对流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加热并形成蒸汽,以通过蒸汽对至少部分加料装置进行蒸汽清洗。
在该技术方案中,清洗组件具体包括水箱、水泵和蒸汽发生器。水箱设于机座上,用以储水。水泵设于机座内,用以对水箱中的水进行泵送。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水箱相连通,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加料装置相连通,以通过水泵的作用,使水箱中的水向加料装置流动。蒸汽发生器设于机座内,通过将蒸汽发生器接入至第二管路中,使得流向加料装置的水必须先经过蒸汽发生器;通过设置蒸汽发生器能够对流过的水进行加热,并产生蒸汽,从而通过向加料装置中通入蒸汽,以对至少部分加料装置进行蒸汽清洗,使得烹饪器具实现自行清洗。此外,相对于直接通过水流冲洗,蒸汽清洗的清洁程度更高。其中,蒸汽发生器的功率可以为1000W-2200W,蒸汽的温度范围为100℃ -150℃。
需要说明的是,在蒸汽发生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二管路中的水流可以经过蒸汽发生器正常向加料装置中流动,实现正常供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管;过水管,过水管接入至第二管路中,并适于使第二管路中的水流入加料装置;导热件,与发热管和过水管相连接,适于将发热管的热量向过水管传递,以使过水管中的水转化为蒸汽。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管、过水管和导热件。过水管接入至第二管路中,使得第二管路中的水流可以经过过水管正常向加料装置流动。发热管能够发热,以在蒸汽发生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发热管对过水管中的水加热,以产生蒸汽。导热件与发热管和过水管相连接,以通过导热件传递热量,以扩大过水管的受热面积,有利于对过水管均匀加热。其中,导热件可以使铝制,并通过压铸工艺与发热管以及过水管形成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清洗组件还包括:温控器,设于蒸汽发生器上,温控器与发热管电连接,温控器根据发热管的温度控制发热管的工作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蒸汽发生器上设置温控器,且温控器与发热管电连接,用以控制发热管的通断电,以使温控器根据发热管的温度控制发热管的工作状态。在发热管的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控制发热管断电,实现断电保护,防止产生安全隐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的蒸汽管道之间形成间距。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的蒸汽管道之间形成间距,以防止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直接接触,以在蒸汽发生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减少蒸汽发生器的热量向加料装置传递,从而减少温度对加料装置中的胶囊的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间距的范围为5mm至21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的蒸汽管道的间距的范围为5mm至210mm,以便于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之间的连接,同时可使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进一步地,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的蒸汽管道的间距的范围可以为10mm至200mm。可以理解,若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的蒸汽管道之间的距离过小,不利于管路的设置,同时使得加料装置容易受到蒸汽发生器的温度影响;若蒸汽发生器与加料装置的蒸汽管道之间的距离过大,则会导致连接管路长度增加,同时增大了空间占用,不利于机座内的空间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清洗组件还包括:流量计,设于第一管路中或第二管路中,以检测流过水泵的水流流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清洗组件中还包括流量计,用以检测流过水泵的水流流量,以根据水流流量对水泵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使得清洗组件可根据清洗需要向蒸汽发生器中供水,以通过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用以对加料装置的内部进行蒸汽清洗。其中,流量计可以设于第一管路中或第二管路中,均可实现对流过水泵的水流流量的检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煲体设有贯通的落料通道,落料通道内设有活动件加料装置具体包括:落料仓,与储存装置相连通,落料仓设有落料口,落料口与落料通道对应设置;滑杆机构,可滑动地设于落料仓内,滑杆机构由落料口伸出并与活动件相连接;驱动机构,设于机座内,驱动机构与滑杆机构相连接,其中,滑杆机构能够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滑动,并推动活动件沿落料通道移动,使落料仓与煲体实现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煲体上设置贯通的落料通道,以通过落料通道向煲体内投放食材。其中,落料通道内设有活动件,至少部分活动件能够沿落料通道移动,以打开或关闭落料通道,以在投放食材时通过活动件打开落料通道,在投放完成后通过活动件关闭落料通道,以防止烹饪过程中煲体内的热量流失。加料装置具体包括落料仓、滑杆机构和驱动机构。落料仓与储存装置相连通,以使胶囊中的食材可以进入落料仓;落料仓内设有与落料通道对应设置的落料口,以在落料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时,落料仓通过落料口和落料通道与煲体形成连通。其中,落料口设于落料仓底部时,可以利用食材自身重力使食材通过落料口进入落料通道,有利于食材的投放。滑杆机构设于落料仓内,并可沿落料通道的轴向方向滑动;通过设置滑杆机构由落料口伸出并与活动件相连接,以在滑杆机构朝向煲体内的方向滑动时,推动活动件沿落料通道移动,进而打开落料通道,使得落料仓与煲体实现连通,以便于食材向煲体内投放。此外,机座内还设置有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与滑杆机构相连接,以通过驱动机构为滑杆机构提供动力,驱动滑杆机构滑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机构为电磁铁,电磁铁通过磁力作用驱动滑杆机构滑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机构为电磁铁,以通过电磁铁的磁力作用驱动滑杆机构滑动,实现滑杆机构的电驱动,有利于减小驱动机构的体积,同时便于控制。其中,电磁铁对滑杆机构产生的磁力可以是吸引力,也可以是排斥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胶囊开启机构,设于机座内,胶囊开启机构与储存装置对应设置,并适于打开胶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机座内设置有胶囊开启机构,且胶囊开启机构与储存装置对应设置,以通过胶囊开启机构打开胶囊,使胶囊中的食材流出,以便于食材向煲体内投放,且无需人工进行开启操作,有利于简化烹饪流程,使得烹饪器具的使用更加便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线圈盘,设于机座内,线圈盘上绕设有电磁线圈,适于对煲体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机座内设有线圈盘,且线圈盘上绕射有电磁线圈,电磁线圈在通电状态下可产生电磁场,通过电磁线圈对煲体产生电磁作用对煲体加热,进而对煲体内的食材加热。具体地,线圈盘为IH(Induction Heat,电磁加热)线圈盘,升温迅速,热效率更高,加热更加均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测温组件,测温组件具体包括:测温器,与煲体相连接,以检测煲体的温度;信号发射器,设于煲体上,信号发射器与测温器电连接;信号接收器,设于机座内,信号接收器与信号发射器对应设置,通过信号接收器与信号发射器之间的耦合,实现机座与煲体之间的温度信号的传输。
在该技术方案中,测温组件具体包括测温器、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测温器与煲体相连接,以在烹饪过程中,检测煲体的温度。进一步地,测温器还可以伸入煲体内,以检测煲体内的温度。煲体上设置有与测温器电连接的信号发射器,可对外发射与测温器检测的温度相对应的温度信号;在机座内设置有信号接收器,用以接收信号发射器发出的温度信号。通过信号接收器与信号发射器之间的耦合,可实现机座与煲体之间的温度信号的传输。进一步地,信号发射器与信号接收器之间为无线信号传输,无需通过线路连接,减少了机座与煲体之间的穿孔引线。信号接收器与信号发射器对应设置,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地准确性。其中,信号发射器与信号接收器之间无线信号包括但不限于红外信号、射频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器具可以设置一组或多组测温组件,在设置多组测温组件时,可以将多组测温组件设置于煲体的不同位置,以检测煲体不同位置的温度,通过多组温度数据确定煲体的烹饪进度,准确性更高。此外,信号接收器和信号发射器还可以设置为信号收发器,能够实现双向信号传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线圈,设于机座内;第二线圈,设于煲体上,第二线圈与测温器电连接,第二线圈通过与第一线圈之间的耦合产生电能,以向测温器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机座内设置第一线圈,在煲体上设置第二线圈,以通过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的耦合产生电能。具体地,第一线圈能够产生无线振荡波,第二线圈能够接收到无线振荡波,并将无线震荡波转化为电能。通过设置第二线圈与测温器电连接,以向测温器供电,从而实现无线供电,无需在煲体与机座之间设置供电线路,简化了线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座包括:座体;盖体,与座体相连,且盖体与座体围成可容纳煲体的容纳空间,其中,煲体设于容纳空间,盖体设置有储存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机座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和盖体。通过盖体与座体围成可容纳煲体的容纳空间,煲体设于容纳空间,以为通过盖体和座体为煲体提供装配空间。具体地,底座用以承载煲体,盖体位于煲体远离底座的一端,有利于减小烹饪器具的整体体积,减少空间占用。其中,通过在盖体内设置有储存装置,以便于胶囊中的待烹饪食材向煲体中投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座体为台阶状,座体朝向盖体的一侧形成有凸台,凸台朝向盖体延伸,并与盖体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座体为台阶状,以便于座体与盖体之间的连接。具体地,座体朝向盖体的一侧形成有凸台,且凸台朝向盖体延伸,使得底座通过凸台与盖体相连接,一方面可通过凸台对盖体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可使底座与盖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以容置煲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储存装置具有开口,盖体设置有盖板,盖板相对于盖体可开合以打开或遮挡开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存装置具有开口,用于向储存装置中投放胶囊。通过在盖体上设置相对于盖体可开合的盖板,使得可通过盖板的开合打开或遮挡储存装置的开口,一方面便于胶囊的投放操作,另一方面可通过盖板对储存装置形成遮挡,防止外界物体通过开口进入储存装置中影响胶囊的正常储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座设有蒸汽通道;煲体设有排气结构,当煲体装配于机座,蒸汽通道与排气结构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机座上设有蒸汽通道,以供气体流动。煲体上设有排气结构,用于将煲体内的蒸汽排出煲体外。当煲体装配与机座,蒸汽通道与排气结构配合,以便于烹饪过程中煲体内产生的蒸汽通过排气结构和蒸汽通道向外排出,一方面可以防止盖体对排气结构形成遮挡而影响煲体正常排气,另一方面可防止煲体中的蒸汽在盖体内随意流动,减少储存装置中的胶囊与蒸汽接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排气结构包括出气口和出气盖,出气盖配置为适于封挡出气口,并适于在出气口处的气压作用下打开出气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排气结构包括出气口和出气盖,出气盖配置为适于封挡出气口,以在非烹饪状态时,通过出气盖封挡出气口,以防止外界杂物或灰尘通过出气口落入煲体内,而在烹饪过程中,出气盖适于在出气口处的气压作用下打开出气口,使得煲体内所产生的蒸汽可正常向外排出,以降低煲体内的压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煲体具体包括:煲体部;烹饪锅,设于煲体部内;煲盖,适于封盖煲体部和烹饪锅。
在该技术方案中,煲体具体包括煲体部、烹饪锅和煲盖。烹饪锅用于容纳食材,并对食材加热。烹饪锅设于煲体部内,以通过煲体部承载烹饪锅,同时,使烹饪锅与外界物体隔绝,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可以理解,在烹饪过程中,烹饪锅温度较高,若无保护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煲盖适于封盖煲体部和烹饪锅,以在烹饪过程中减少烹饪锅内的热量流失,同时可对烹饪锅的顶部进行封挡,以进一步防止烹饪锅与外界物体接触,以提高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煲盖具体包括:第一煲盖,第一煲盖与煲体部的尺寸相适配,适于封盖煲体部;第二煲盖,连接于第一煲盖的底部,第二煲盖与烹饪锅的尺寸相适配,并适于封盖烹饪锅。
在该技术方案中,煲盖具体包括第一煲盖和第二煲盖。通过设置第一煲盖与煲体部的尺寸相适配,且第一煲盖适于封盖煲体部,以通过第一煲盖和煲体部对烹饪锅形成包围,使烹饪锅与外界物体隔绝。通过在第一煲盖的底部连接有第二煲盖,且第二煲盖与烹饪锅的尺寸相适配,并适于封盖烹饪锅,以在烹饪过程中,减少烹饪锅内的热量流失,有利于加速烹饪过程。此外,还可减少烹饪锅内产生的蒸汽流入煲体部内,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可以理解,煲体部与第一煲盖并非完全密封结构,蒸汽流入煲体部内后容易造成泄露,容易导致用户烫伤。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煲盖上设有密封圈,当第二煲盖封盖于烹饪锅,密封圈适于密封烹饪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煲盖上设有密封圈,以在第二煲盖封盖于烹饪锅上时,通过密封圈对第二煲盖与烹饪锅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进一步防止烹饪锅内的蒸汽泄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煲体设有贯通的落料通道,落料通道内设有活动件,其中,至少部分活动件能够沿落料通道移动,以打开或关闭落料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煲体上设置贯通的落料通道,以通过落料通道向煲体内投放食材。其中,落料通道内设有活动件,且至少部分活动件能够沿落料通道移动,以打开或关闭落料通道,以在投放食材时通过活动件打开落料通道,在投放完成后通过活动件关闭落料通道,以防止烹饪过程中煲体内的热量流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活动件具体包括:支撑部,沿落料通道的轴向设置;第一密封件,设于支撑部上靠近煲体外侧的位置,适于封闭落料通道;第二密封件,设于支撑部上远离煲体内侧的位置,适于封闭落料通道;限位套,套设于支撑部上,限位套与煲体固定连接;复位弹簧,套设于支撑部上,并位于第一密封件与限位套之间,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密封件相连接,其中,限位套能够与复位弹簧远离第一密封件的一端相抵,以限制活动件沿落料通道移动的位移量,且活动件能够通过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实现复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活动件具体包括支撑部、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限位套和复位弹簧。支撑部沿落料通道的轴向设置,并能够沿沿落料通道的轴向移动。第一密封件设于支撑部上靠近煲体外侧的位置,第二密封件设于支撑部上靠近煲体内侧的位置,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均能够封闭落料通道,并能够在支撑部的带动下沿落料通道的轴向移动,以打开落料通道。限位套套设于支撑部上,并与煲体固定连接,以对活动件的移动进行限位。复位弹簧套设于支撑部上,并位于第一密封件与限位套之间,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密封件相连接,以在支撑部受外力作用向煲体内移动时,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套和第一密封件相抵,对支撑部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第一密封件与限位套发生碰撞;在支撑部所受外力消除后,复位弹簧利用弹力作用推动第一密封件向煲体外的方向移动,并带动支撑部一同移动,使活动件实现复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件的顶面高度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降低,并与第一密封件的底面之间呈第一角度;第二密封件的顶面高度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降低,并与第二密封件的底面之间呈第二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的顶面高度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降低,并与第一密封件的底面之间呈第一角度,使得第一密封件的顶面沿径向方向形成由内向外的倾斜结构。类似地,第二密封件的顶面高度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降低,并与第二密封件的底面之间呈第二角度,使得第二密封件的顶面也形成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的倾斜结构。在胶囊中的待烹饪食材通过落料通道向煲体内投放时,利用第一密封件的倾斜结构对食材起到导向作用,使得食材能够落入煲体的边缘位置,从而防止食材落入煲体内之后在中部堆积,进而堵塞落料通道,有利于充分利用煲体内的空间,以容纳更多的食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角度范围均为25°至75°。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角度范围均为25°至 75°,使得食材在投放过程中,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能够对食材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使得食材经过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的引导,能够以合适的角度落入煲体内。可以理解,若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角度范围过大,食材容易在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上堆积,容易影响食材正常向煲体内投放;若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角度范围过小,食材落入煲体内的位置过于集中,在食材堆积至一定的高度时容易堵塞落料通道,导致煲体的内部空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在加热过程中,容易造成食材受热不均匀。进一步地,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角度范围可以是30°至7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密封件为中空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为中空结构,一方面可以减轻活动件的整体重量,使得活动件的移动更加灵活,可降低驱动活动件移动的外力的大小,便于操作,另一方面可减少煲体内的热量通过活动件向外传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落料通道的侧壁上沿周向设有折弯板,折弯板朝向落料通道内延伸,其中,第一密封件的径向尺寸小于落料通道的径向尺寸,第一密封件能够通过与折弯板相抵封闭落料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落料通道的侧壁上沿周向设置有折弯板,且折弯板朝向落料通道内延伸,使得折弯板与落料通道的侧壁之间形成倾斜角度,以在食材通过落料通道向煲体内投放时,可通过折弯板对食材进行引导。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的径向尺寸小于落料通道的径向尺寸,以在第一密封件随支撑部向煲体内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密封件与落料通道的侧壁之间形成径向间隙,以便于食材通过,而在第一密封件随支撑部向煲体外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密封件能够通过与折弯板相抵封闭落料通道,以对落料通道形成密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落料通道为圆柱形筒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落料通道为圆柱形筒状结构,一方面便于在加工过程中对落料通道进行造型加工,另一方面可使得落料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有利于对落料通道进行密封。可以理解,活动件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转动,若落料通道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活动件发生转动后容易与落料通道的侧壁之间产生缝隙,影响对落料通道的密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操作设备,设于机座上;电路板,设于机座内,电路板与操作设备电连接,以根据操作设备的操作指令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机座上设置有操作设备,用以发送操作指令。机座内设置有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控制电路,通过电路板与操作设备电连接,使得电路板根据操作设备的操作指令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以便于用户对烹饪器具的操控。其中,操作设备可以设于机座的顶部或侧壁上,以便于用户进行观测和输入操作,有利于提高操作舒适性。操作设备的形式可以是触摸式、按键式、旋钮式或语音输入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供水组件,设于机座上,供水组件能够与加料装置相连通,以通过加料装置向煲体内供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机座上设置供水组件,且供水组件能够与加料装置相连通,以根据烹饪需要,通过加料装置向煲体内供水,以促进食材的加热。可以理解,部分食材(例如米)需要通过煲体内的水进行热量的传导,或者通过蒸汽对食材进行加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供水组件具体包括:水箱,设于机座上;水泵,设于机座内,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水箱连通,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加料装置相连通,水泵通过加料装置向煲体内供水。
在该技术方案中,供水组件具体包括水箱和水泵。水箱设于机座上,用以储水。水泵设于机座内,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水箱连通,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加料装置相连通,以在加料装置与煲体处于连通状态时,通过水泵的工作,将水箱中的水泵送至加料装置中,水通过加料装置流入煲体内,以供烹饪使用。本方案使得烹饪器具在使用时无需人工进行加水操作,进一步简化了烹饪操作过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供水组件还包括:流量计,设于第一管路中或第二管路中,以检测流过水泵的水流流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供水组件中还包括流量计,用以检测流过水泵的水流流量,以根据水流流量对水泵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使得供水组件可根据烹饪需要向煲体内供应相应的水,以准确控制煲体内的食材与水的配比。其中,流量计可以设于第一管路中或第二管路中,均可实现对流过水泵的水流流量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煲体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煲体的剖视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煲体的剖视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活动件与落料通道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0示出了图19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21示出了图19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2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2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机座,11储存装置,111开口,12座体,121凸台,13盖体,131 盖板,132蒸汽通道,133进气口,134排气口,2煲体,21煲体部,22烹饪锅,23煲盖,231第一煲盖,232第二煲盖,234排气结构,2341出气口,2342出气盖,235落料通道,2351折弯板,236活动件,2361支撑部, 2362第一密封件,2363第二密封件,2364限位套,2365复位弹簧,3加料装置,31落料仓,311落料口,312进水嘴,32滑杆机构,33电磁铁, 34刀具,4胶囊,51线圈盘,52操作设备,53电路板,61第一测温组件, 611第一测温器,612第一信号发射器,613第一信号接收器,62第二测温组件,621第二测温器,622第二信号发射器,623第二信号接收器,71第一线圈,72第二线圈,73第三线圈,74第四线圈,81水箱,811补水口, 812排水口,82水泵,821水泵进水口,822水泵出水口,83流量计,84 蒸汽发生器,841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2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5温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3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器具包括机座 1、煲体2、加料装置3和清洗组件。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煲体2设置于机座1上,煲体2能够容纳食材。机座1能够通过煲体2对食材进行加热,以完成烹饪过程。机座1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
加料装置3设于机座1内,加料装置3能够与煲体2相连通,以供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2中,实现食材的自行投放。其中,煲体 2与机座1为可相互分离的分体结构,从而无需在煲体2上储存胶囊4,使得储存装置11不受煲体2的空间限制,有利于增大储存装置11的储存空间,便于胶囊4的安装和储存,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方便使用。储存装置11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胶囊4,具体可根据储存装置11的具体尺寸不同,放置不同数量的胶囊4。
清洗组件设于机座上,并与加料装置3相连,用于对至少部分加料装置3 进行清洗,使得烹饪器具可实现自行清洗,无需人工进行清洗操作,有利于降低人工操作的工作量,使用更加方便。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3所示,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煲体2、加料装置3和清洗组件。
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煲体2设置于机座1 上,煲体2能够容纳食材。机座1能够通过煲体2对食材进行加热,以完成烹饪过程。机座1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
加料装置3设于机座1内,加料装置3能够与煲体2相连通,以供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2中,实现食材的自行投放。其中,煲体 2与机座1为可相互分离的分体结构,从而无需在煲体2上储存胶囊4,使得储存装置11不受煲体2的空间限制,有利于增大储存装置11的储存空间,便于胶囊4的安装和储存,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方便使用。储存装置11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胶囊4,具体可根据储存装置11的具体尺寸不同,放置不同数量的胶囊4。
清洗组件包括水箱81、水泵82和蒸汽发生器84。水箱81设于座体 12上,用于储水。水箱81的一侧设有补水口811,水箱81的底部设有排水口812。水泵82设于座体12内,水泵82上设有水泵进水口821和水泵出水口822。水泵进水口821通过第一管路与水箱81的排水口812相连,水泵出水口822通过第二管路与加料装置相连。蒸汽发生器84设于盖体 13内,并接入至第二管路中。在蒸汽发生器84处于工作状态时,蒸汽发生器84对流经蒸汽发生器84的水加热,使水转化为蒸汽,并进入加料装置3中,以通过蒸汽对至少部分加料装置3进行清洗。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蒸汽发生器84具体包括发热管、过水管和导热件。如图3所示,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和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设于过水管的两端,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接入至第二管路中连接水泵82的一端,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接入至第二管路中连接加料装置3的一端,以使第二管路中的水先经过蒸汽发生器84再流向加料装置。发热管能够发热,以在蒸汽发生器84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发热管对流经过水管的水加热,以产生蒸汽。导热件为铝制材料,通过压铸与发热管和过水管相连接,在发热管与过水管之间传递热量。其中,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和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的管道耐温均达到100℃以上。蒸汽发生器84与加料装置的蒸汽管道之间形成间距,间距的范围为 5mm至210mm。具体地,间距的范围为10mm至200mm。
进一步地,清洗组件还包括温控器85。如图4所示,温控器85设于蒸汽发生器84上。温控器85与发热管电连接,用以控制发热管的通断电,在发热管的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断开发热管的供电线路,实现断电保护。
更进一步地,清洗组件还包括流量计83。如图5所示,流量计83设于第一管路中,以检测流过水泵82的水流流量,使得烹饪器具可对清洗组件的供水量进行准确控制。需要说明的是,流量计83也可以设于第二管路中。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6所示,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煲体2和加料装置3。
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机座1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12和盖体13。座体12呈台阶状,座体12朝向盖体13的一侧形成有凸台121,凸台121朝向盖体13延伸并与盖体13相连接,座体12与盖体13围成可容纳煲体2的容纳空间。其中,在使用状态下,盖体13位于座体12上方。
煲体2设置于座体12与盖体13之间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食材。座体12能够通过煲体2对食材进行加热,以完成烹饪过程。盖体13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储存装置11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胶囊4,具体可根据储存装置11的具体尺寸不同,放置不同数量的胶囊4。
加料装置3设于盖体13内,并能够与煲体2相连通,以供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2中,实现食材的自行投放。其中,煲体2与机座 1为可相互分离的分体结构,从而无需在煲体2上储存胶囊4,使得储存装置11不受煲体2的空间限制,便于胶囊4的安装和储存,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方便使用,且在机座1中设置储存装置11有利于增大储存装置11 的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储存装置11的顶部设有开口111,用以向储存装置11中放置胶囊4。盖体13的顶部设置有可开合的盖板131,盖板 131位于储存装置11的开口111处,以打开或遮挡储存装置11的开口111,一方面便于胶囊4的投放操作,另一方面可通过盖板131对储存装置11形成遮挡,防止外界物体通过开口111进入储存装置11中影响胶囊的正常储存。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如图 9所示,盖体13上设有蒸汽通道132,沿储存装置11的外侧延伸。蒸汽通道 132的一端延伸至盖体13的底部,并通过进气口133与外界连通;蒸汽通道 132的另一端延伸至盖体13顶部,并通过排气口134与外界连通。煲体2上设有排气结构234,位于煲体2的顶部。当煲体2装配于机座1上,蒸汽通道 132能够与排气结构234相配合,使煲体2内的蒸汽通过排气结构234进入蒸汽通道132,进而由排气口134向外排出,一方面可以防止盖体13对排气结构234形成遮挡而影响煲体2正常排气,另一方面可防止煲体2中的蒸汽在盖体13内随意流动,减少储存装置11中的胶囊4与蒸汽接触。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排气结构234包括出气口2341和出气盖2342,出气口2341与盖体13上的进气口133对应设置,出气盖2342能够封挡出气口2341。在烹饪过程中,煲体2内的气压增大,出气盖2342可在出气口2341 处的气压作用下打开出气口2341,使蒸汽通过出气口2341和盖体13的进气口133进入蒸汽通道132,蒸汽沿蒸汽通道132流向盖体13顶部的排气口134,并向外排出。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11所示,包括机座1、煲体2和加料装置3。
煲体2设置于机座1上,用以容纳食材。煲体2包括煲体部21、烹饪锅22和煲盖23。煲体部21作为煲体2的外壳,烹饪锅22设于煲体部21 内;煲盖23适于封盖煲体部21和烹饪锅22。烹饪锅22可容纳食材,并能够在机座1的作用下发热,以对食材加热,完成烹饪过程。通过煲盖23 和煲体部21将烹饪锅22与外界物体隔绝,以在烹饪过程中减少烹饪锅22 内的热量流失,同时可对烹饪锅22的顶部进行封挡,防止烹饪锅22与外界物体接触,以在烹饪过程中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机座1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储存装置11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胶囊4,具体可根据储存装置11的具体尺寸不同,放置不同数量的胶囊4。加料装置3设于机座1内,加料装置3能够与煲体2 相连通,以供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2中,实现食材的自行投放。
其中,煲体2与机座1为可相互分离的分体结构,从而无需在煲体2 上储存胶囊4,使得储存装置11不受煲体2的空间限制,有利于增大储存装置11的储存空间,便于胶囊4的安装和储存,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方便使用。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如图12所示,煲盖23包括第一煲盖231和第二煲盖232。第一煲盖231与煲体部21的尺寸相适配,并能够封盖煲体部21。第二煲盖232连接于第一煲盖231的底部,并与烹饪锅22的尺寸相适配,在第一煲盖231封盖于煲体部21 上时,第二煲盖232封盖于烹饪锅22上。
进一步地,第二煲盖232上还设有密封圈,具体地,密封圈设于第二煲盖 232的边缘处。在第二煲盖232封盖于烹饪锅22上时,密封圈能够对第二煲盖232与烹饪锅22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如图13所示,煲盖23上设有贯通的落料通道235,落料通道235内设有活动件236,至少部分活动件236可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落料通道235,在落料通道235打开时实现加料装置3与煲体2的连通,以便于胶囊4中的食材向煲体2内投放。
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活动件236包括支撑部2361、第一密封件2362、第二密封件2363、限位套2364和复位弹簧2365。支撑部2361作为活动件236的基体,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方向设置,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方向移动。第一密封件2362和第二密封件2363均连接于支撑部2361上。其中,第一密封件2362设于支撑部2361靠近煲体2外侧的位置,第二密封件2363设于支撑部2361靠近煲体2内侧的位置,第一密封件 2362和第二密封件2363均能够封闭落料通道235(如图13所示的状态),并能够随支撑部2361一同移动。在支撑部2361沿落料通道235朝向煲体2内侧移动时,第一密封件2362和第二密封件2363与落料通道235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使落料通道235打开(如图15所示的状态),以便于落料。限位套2364 和复位弹簧2365套设于支撑部2361上,复位弹簧2365位于限位套2364与第一密封件2362之间,以在第一密封件2362受外力作用向限位套2364移动时,通过复位弹簧2365对第一密封件2362形成缓冲,并通过限位套2364对第一密封件2362形成阻挡,以限制活动件236的位移量。此外,复位弹簧2365 的弹性形变可对第一密封件2362形成反方向的弹力,以在外力减弱或消除时,通过复位弹簧2365的弹力作用使第一密封件2362朝向煲体2外侧移动,并带动活动件236复位。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如图 15所示,落料通道235为圆柱形筒状结构,落料通道235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有折弯板2351,折弯板2351朝向落料通道235内侧延伸,且折弯板2351 与落料通道235的侧壁之间呈锐角。相应地,第一密封件2362的顶面和第二密封件2363的顶面均为圆锥形结构,且顶面高度均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第一密封件2362的径向尺寸小于落料通道235的内径,且第一密封件 2362的顶面能够与折弯板2351的边缘相抵,以封闭落料通道235;第二密封件2363的径向尺寸大于落料通道235的内径,并能够封闭落料通道235的底部开口。其中,如图16所示,第一密封件2362的顶面与底面之间形成第一角度a,第二密封件2363的顶面与底面之间形成第二角度b。
进一步地,第一角度a的角度范围为25°至75°,第二角度b的角度范围也为25°至75°。具体地,第一角度a的角度范围为30°至72°,第二角度b的角度范围也为30°至72°。食材在投放过程中,第一密封件2362 和第二密封件2363能够对食材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使得食材经过第一密封件2362和第二密封件2363的引导,能够以合适的角度落入煲体内。
更进一步地,第二密封件2363为中空结构,可以减轻活动件236的整体重量,使得活动件236的移动更加灵活,降低驱动活动件236移动的外力的大小,便于操作,同时可减少煲体2内的热量通过活动件236向外传递。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17所示,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煲体2和加料装置3。
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机座1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12和盖体13。座体12呈台阶状,座体12朝向盖体13的一侧形成有凸台121,凸台121朝向盖体13延伸并与盖体13相连接,座体12与盖体13围成可容纳煲体2的容纳空间。其中,在使用状态下,盖体13位于座体12上方。
煲体2设置于座体12与盖体13之间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食材。座体12能够通过煲体2对食材进行加热,以完成烹饪过程。盖体13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储存装置11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胶囊4,具体可根据储存装置11的具体尺寸不同,放置不同数量的胶囊4。
加料装置3设于盖体13内,如图17所示,包括落料仓31、滑杆机构 32和驱动机构。落料仓31的侧壁与储存装置11相连通;落料仓31的底部设有与落料通过到相对应的落料口311;落料仓31顶部形成向内凹陷的凹槽,用以设置驱动机构。滑杆机构32可滑动地设于落料仓31内,滑杆机构32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方向设置,滑杆机构32的一端由落料口311 伸出并与活动件236相连接,滑杆机构32的另一端由落料仓31的顶部伸出至凹槽内。驱动装置具体为电磁铁33,设于落料仓31顶部的凹槽内,利用电磁铁33通电产生的磁力作用,驱动滑杆机构32滑动。其中,在胶囊4中的食材进行投放时,滑杆机构32在电磁铁33的磁力作用下沿落料通电的轴向方向朝向煲体2滑动时,推动活动件236朝向煲体2内移动,从而打开落料通道235,使落料仓31与煲体2相连通,以供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2中,实现食材的自行投放。
进一步地,落料仓31上靠近落料口311的部分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呈缩口状。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设有胶囊4开启机构,如图17所示,胶囊4开启机构具体为刀具34,连接于滑杆机构32上朝向储存装置11的一侧。刀具34 能够与储存装置11中的胶囊4相接触,以在刀具34随滑杆机构32朝向煲体 2滑动时,划开胶囊4的外包装,使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例如米)落入落料仓31中,进而通过落料通道235进入煲体2内。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18所示,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煲体2、加料装置3、操作设备52和电路板53。
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机座1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12和盖体13。座体12呈台阶状,座体12朝向盖体13的一侧形成有凸台121,凸台121朝向盖体13延伸并与盖体13相连接,座体12与盖体13围成可容纳煲体2的容纳空间。其中,在使用状态下,盖体13位于座体12上方。操作设备52设于盖体13上,用于接收操作指令。具体地,操作设备52为触摸式设备,包括触摸屏,设于盖体13的顶部。电路板53 设于底座内,电路板53上设有控制电路。电路板53与操作设备52电连接,以根据操作设备52的操作指令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
煲体2设置于座体12与盖体13之间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食材。座体12能够通过煲体2对食材进行加热,以完成烹饪过程。盖体13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储存装置11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胶囊4,具体可根据储存装置11的具体尺寸不同,放置不同数量的胶囊4。
加料装置3设于盖体13内,并能够与煲体2相连通,以供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2中,实现食材的自行投放。其中,煲体2与机座 1为可相互分离的分体结构,从而无需在煲体2上储存胶囊4,使得储存装置11不受煲体2的空间限制,便于胶囊4的安装和储存,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方便使用,且在机座1中设置储存装置11有利于增大储存装置11 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设备52的形式还可以是按键式、旋钮式或语音输入式。
实施例十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在实施例十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18所示,煲体2包括煲体部21、烹饪锅22和煲盖23。煲体部 21作为煲体2的外壳;烹饪锅22设于煲体部21内,用于容纳食材;煲盖 23适于封盖煲体部21和烹饪锅22。
烹饪器具还包括线圈盘51,设于座体12内,并与座体12上用于承载煲体2的位置对应设置。具体地,线圈盘51为IH(Induction Heat,电磁加热) 线圈盘。在线圈盘51处于工作状态时,能够产生电磁场,线圈盘51的电磁场能够穿过座体12和煲体部21并作用于烹饪锅22,使得烹饪锅22发热,以对烹饪锅22内的食材加热。其中,线圈盘51于电路板53电连接,电路板53 根据操作设备52的操作指令控制线圈盘51的运行状态,例如控制线圈盘51 的通断电或加热功率的调整。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在实施例十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烹饪器具还包括测温组件。
如图19所示,测温组件具体包括第一测温组件61和第二测温组件62,分别用于检测烹饪锅22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如图20所示,第一测温组件61 包括第一测温器611、第一信号发射器612、第一信号接收器613。第一测温器611设于煲盖23上,且第一测温器611的测温端伸入烹饪锅22内,以检测烹饪锅22的顶部的温度。第一信号发射器612设于煲盖23内,并与第一测温器611电连接。第一信号接收器613设于盖体13内,并与电路板53电连接。第一信号发射器612能够向第一信号接收器613发送红外信号,以在第一测温器611检测到烹饪锅22内的温度后,通过第一信号发射器612向第一信号接收器613发送与第一测温器611检测到的温度相对应的温度信号,电路板53 可根据该温度信号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状态。
类似地,如图21所示,第二测温组件62包括第二测温器621、第二信号发射器622、第二信号接收器623。第二测温器621设于烹饪锅22侧壁的底部,以检测烹饪锅22的底部的温度。第二信号发射器622设于煲体部21的内壁上,并与第二测温器621电连接。第二信号接收器623设于机座1内,并与电路板 53电连接。第二信号发射器622能够向第二信号接收器623发送红外信号,以在第二测温器621检测到烹饪锅22的温度后,通过第二信号发射器622向第二信号接收器623发送与第二测温器621检测到的温度相对应的温度信号,电路板53可根据该温度信号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测温组件,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实现无线测温,可减少在机座1与煲体2之间进行穿孔引线。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器具也可以仅设置一组测温组件或多组测温组件,且测温组件还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以检测烹饪锅22不同位置的温度。此外,第一信号发射器612、第一信号接收器613、第二信号发射器622、第二信号接收器623均可设置为信号收发器,以实现双向信号传输。其中,第一信号发射器612以及第二信号发射器622也可以通过射频信号或其他形式的无线信号实现通信。
进一步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供电线圈,包括第一供电线圈和第二供电线圈,以分别向第一测温器611和第二测温器621供电。具体地,第一供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71和第二线圈72,第一线圈71设于盖体 13内,并与电路板53电连接;第二线圈72设于煲盖23内,并与第一测温器 611电连接。第一线圈71能够在电路板53的控制下发射无线振荡波,以与第二线圈72耦合,使第二线圈72产生电能,以向第一测温器611供电。第二供电线圈包括第三线圈73和第四线圈74,第三线圈73设于座体12内,并与电路板53电连接;第四线圈74设于煲体部21内,并与第二测温器621电连接。第三线圈73能够在电路板53的控制下发射无线振荡波,以与第四线圈74耦合,使第四线圈74产生电能,以向第二测温器621供电。本实施例可实现无线供电,无需在煲体2与机座1之间设置供电线路,简化了线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测温器611也可以与第四线圈74电连接,通过第四线圈74同时向第一测温器611和第二测温器621供电,从而节省第一供电线圈。
实施例十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22所示,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煲体2、加料装置3和供水组件。
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机座1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12和盖体13。座体12呈台阶状,座体12朝向盖体13的一侧形成有凸台121,凸台121朝向盖体13延伸并与盖体13相连接,座体12与盖体13围成可容纳煲体2的容纳空间。其中,在使用状态下,盖体13位于座体12上方。
煲体2设置于座体12与盖体13之间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食材。座体12能够通过煲体2对食材进行加热,以完成烹饪过程。盖体13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
加料装置3设于盖体13内,如图22所示,包括落料仓31、滑杆机构 32和驱动机构。落料仓31的侧壁与储存装置11相连通;落料仓31的底部设有与落料通过到相对应的落料口311;落料仓31的一侧设有进水嘴312,用于连接供水管路。落料仓31顶部形成向内凹陷的凹槽,用以设置驱动机构。滑杆机构32可滑动地设于落料仓31内,滑杆机构32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方向设置,滑杆机构32的一端由落料口311伸出并与活动件236相连接,滑杆机构32的另一端由落料仓31的顶部伸出至凹槽内。驱动装置具体为电磁铁33,设于落料仓31顶部的凹槽内,利用电磁铁33通电产生的磁力作用,驱动滑杆机构32滑动。其中,在胶囊4中的食材进行投放时,滑杆机构32在电磁铁33的磁力作用下沿落料通电的轴向方向朝向煲体2 滑动时,推动活动件236朝向煲体2内移动,从而打开落料通道235,使落料仓31与煲体2相连通,以供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2中,实现食材的自行投放。
如图22所示,供水组件包括水箱81和水泵82。水箱81设于座体12 上,用于储水。水箱81的一侧设有补水口811,水箱81的底部设有排水口812。水泵82设于座体12内,水泵82上设有水泵进水口821和水泵出水口822。水泵进水口821通过第一管路与水箱81的排水口812相连,水泵出水口822通过第二管路与落料仓31的进水嘴312相连,以通过水泵 82将水箱81中的水泵送至落料仓31中,进而通过煲体2上的落料通道235 流入煲体2内,以供烹饪使用。
进一步地,供水组件还包括流量计83,设于第一管路中,以检测流过水泵82的水流流量,使得烹饪器具可对供水组件的供水量进行准确控制。需要说明的是,流量计83也可以设于第二管路中。
实施例十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23所示,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煲体2、加料装置3和清洗组件。
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机座1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12和盖体13。座体12呈台阶状,座体12朝向盖体13的一侧形成有凸台121,凸台121朝向盖体13延伸并与盖体13相连接,座体12与盖体13围成可容纳煲体2的容纳空间。其中,在使用状态下,盖体13位于座体12上方。
煲体2设置于座体12与盖体13之间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食材。座体12能够通过煲体2对食材进行加热,以完成烹饪过程。盖体13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
加料装置3设于盖体13内,如图23所示,包括落料仓31、滑杆机构 32和驱动机构。落料仓31的侧壁与储存装置11相连通;落料仓31的底部设有与落料通过到相对应的落料口311;落料仓31的一侧设有进水嘴312,用于连接清洗管路。落料仓31顶部形成向内凹陷的凹槽,用以设置驱动机构。滑杆机构32可滑动地设于落料仓31内,滑杆机构32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方向设置,滑杆机构32的一端由落料口311伸出并与活动件236相连接,滑杆机构32的另一端由落料仓31的顶部伸出至凹槽内。驱动装置具体为电磁铁33,设于落料仓31顶部的凹槽内,利用电磁铁33通电产生的磁力作用,驱动滑杆机构32滑动。其中,在胶囊4中的食材进行投放时,滑杆机构32在电磁铁33的磁力作用下沿落料通电的轴向方向朝向煲体2 滑动时,推动活动件236朝向煲体2内移动,从而打开落料通道235,使落料仓31与煲体2相连通,以供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煲体2中,实现食材的自行投放。
如图23所示,清洗组件包括水箱81、水泵82和蒸汽发生器84。水箱 81设于座体12上,用于储水。水箱81的一侧设有补水口811,水箱81的底部设有排水口812。水泵82设于座体12内,水泵82上设有水泵进水口 821和水泵出水口822。水泵进水口821通过第一管路与水箱81的排水口 812相连,水泵出水口822通过第二管路与落料仓31的进水嘴312相连。蒸汽发生器84设于盖体13内,并接入至第二管路中。蒸汽发生器84上设有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和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 接入至第二管路中连接水泵82的一端,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接入至第二管路中连接落料仓31的进水嘴312的一端,以使第二管路中的水先经过蒸汽发生器84再流向落料仓31。其中,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和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的管道耐温均达到100℃以上。
在蒸汽发生器84处于工作状态时,蒸汽发生器84对流经蒸汽发生器 84的水加热,使水转化为蒸汽,并经进水嘴312进入落料仓31中,以通过蒸汽对落料仓31进行清洗。在蒸汽发生器84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一管路中的水仍然可以经蒸汽发生器84流入落料仓31中,实现正常供水,以供烹饪使用。其中,蒸汽发生器84的功率可以为1000W-2200W,蒸汽的温度范围为100℃-150℃。
本实施例中通过清洗组件对加料装置3进行清洗,使烹饪器具可实现自行清洗,有利于减少人工清洗操作,且无需对机座1以及储存装置11进行拆卸,简化了清洗流程,使用便捷。
实施例十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在实施例十五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蒸汽发生器84具体包括发热管、过水管和导热件。蒸汽发生器进水口 841和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设于过水管的两端,过水管接入至第二管路中。发热管能够发热,以在蒸汽发生器84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发热管对流经过水管的水加热,以产生蒸汽。导热件为铝制材料,通过压铸与发热管和过水管相连接,在发热管与过水管之间传递热量。
进一步地,清洗组件还包括流量计83,设于第一管路中,以检测流过水泵82的水流流量,使得烹饪器具可对清洗组件的供水量进行准确控制。需要说明的是,流量计83也可以设于第二管路中。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清洗组件还包括温控器85,设于蒸汽发生器84 上。温控器85与发热管电连接,用以控制发热管的通断电,在发热管的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控制发热管断电,实现断电保护,以降低安全隐患。
更进一步地,蒸汽发生器84与落料仓31的进水嘴312之间形成间距。
更进一步地,蒸汽发生器84与落料仓31的进水嘴312之间的间距的范围为5mm至210mm。具体地,间距的范围为10mm至200mm。可使蒸汽发生器84与加料装置3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以便于蒸汽发生器84与加料装置3之间的连接。
实施例十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煲体2、加料装置3、胶囊4开启机构、操作设备52、电路板53、线圈盘51、测温组件、供电线圈和清洗组件。
如图7和图8所示,机座1作为烹饪器具的基体,能够承载煲体2。机座1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12和盖体13。座体12呈台阶状,座体12朝向盖体13的一侧形成有凸台121,凸台121朝向盖体13延伸并与盖体13 相连接,座体12与盖体13围成可容纳煲体2的容纳空间。其中,在使用状态下,盖体13位于座体12上方。盖体13内设置有储存装置11,用以容纳储存有带烹饪食材(例如米)的胶囊4。储存装置11的顶部设有开口 111,用以向储存装置11中放置胶囊4。盖体13的顶部设置有可开合的盖板 131,盖板131位于储存装置11的开口111处,以打开或遮挡储存装置11的开口111。
如图9所示,盖体13上设有蒸汽通道132,沿储存装置11的外侧延伸。蒸汽通道132的一端延伸至盖体13的底部,并通过进气口133与外界连通;蒸汽通道132的另一端延伸至盖体13顶部,并通过排气口134与外界连通。煲体2上设有排气结构234,位于煲体2的顶部。如图10所示,排气结构234 包括出气口2341和出气盖2342,出气口2341与盖体13上的进气口133对应设置,出气盖2342能够封挡出气口2341。当煲体2装配与机座1上,排气结构234能够与蒸汽通道132相配合,使煲体2内的蒸汽通过排气结构234进入蒸汽通道132,进而由排气口134向外排出。
如图11所示,煲体2设置于座体12上,用以容纳食材。煲体2包括煲体部21、烹饪锅22和煲盖23。煲体部21作为煲体2的外壳,烹饪锅 22设于煲体部21内;煲盖23适于封盖煲体部21和烹饪锅22。烹饪锅22 可容纳食材,并能够在机座1的作用下发热,以对食材加热,完成烹饪过程。如图12所示,煲盖23包括第一煲盖231和第二煲盖232。第一煲盖231 与煲体部21的尺寸相适配,并能够封盖煲体部21。第二煲盖232连接于第一煲盖231的底部,并与烹饪锅22的尺寸相适配,在第一煲盖231封盖于煲体部21上时,第二煲盖232封盖于烹饪锅22上。第二煲盖232的边缘处设有密封圈,以对烹饪锅22与第二煲盖232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
如图13和图14所示,煲盖23上设有贯通的落料通道235,落料通道235 内设有活动件236,至少部分活动件236可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落料通道235。具体地,落料通道235为圆柱形筒状结构,落料通道 235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有折弯板2351,折弯板2351朝向落料通道235内侧延伸,且折弯板2351与落料通道235的侧壁之间呈锐角。活动件236包括支撑部2361、第一密封件2362、第二密封件2363、限位套2364和复位弹簧2365。支撑部2361作为活动件236的基体,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方向设置,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方向移动。第一密封件2362和第二密封件2363均连接于支撑部2361上。其中,第一密封件2362设于支撑部2361 靠近煲体2外侧的位置,第二密封件2363设于支撑部2361靠近煲体2内侧的位置。第一密封件2362的顶面和第二密封件2363的顶面均为圆锥形结构,且顶面高度均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第一密封件2362的径向尺寸小于落料通道235的内径,且第一密封件2362的顶面能够与折弯板2351的边缘相抵,以封闭落料通道235;第二密封件2363为中空结构,第二密封件2363的径向尺寸大于落料通道235的内径,并能够封闭落料通道235的底部开口。其中,如图16所示,第一密封件2362的顶面与底面之间形成第一角度a,第二密封件2363的顶面与底面之间形成第二角度b。第一角度a和第二角度b的角度范围均为25°至75°,进一步地,第一角度a和第二角度b的角度范围均为30°至72°。
第一密封件2362和第二密封件2363均能够随支撑部2361一同移动。如图16所示,在支撑部2361沿落料通道235朝向煲体2内侧移动时,第一密封件2362和第二密封件2363与落料通道235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使落料通道 235打开,以便于落料。限位套2364和复位弹簧2365套设于支撑部2361上,复位弹簧2365位于限位套2364与第一密封件2362之间,以在第一密封件2362 受外力作用向限位套2364移动时,通过复位弹簧2365对第一密封件2362形成缓冲,并通过限位套2364对第一密封件2362形成阻挡,以限制活动件236 的位移量。此外,复位弹簧2365的弹性形变可对第一密封件2362形成反方向的弹力,以在外力减弱或消除时,通过复位弹簧2365的弹力作用使第一密封件2362朝向煲体2外侧移动,并带动活动件236复位。
如图17所示,加料装置3设于盖体13内,包括落料仓31、滑杆机构 32和驱动机构。落料仓31的侧壁与储存装置11相连通;落料仓31的底部设有与落料通过到相对应的落料口311。落料仓31上靠近落料口311的部分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呈缩口状。落料仓31顶部形成向内凹陷的凹槽,用以设置驱动机构。滑杆机构32可滑动地设于落料仓31内,滑杆机构32沿落料通道235的轴向方向设置,滑杆机构32的一端由落料口311伸出并与活动件236相连接,滑杆机构32的另一端由落料仓31的顶部伸出至凹槽内。驱动装置具体为电磁铁33,设于落料仓31顶部的凹槽内,利用电磁铁33通电产生的磁力作用,驱动滑杆机构32滑动。胶囊4开启机构具体为刀具34,连接于滑杆机构32上朝向储存装置11的一侧,且刀具34能够与储存装置11中的胶囊4相接触。在胶囊4中的食材进行投放时,滑杆机构 32在电磁铁33的磁力作用下沿落料通电的轴向方向朝向煲体2滑动时,推动活动件236朝向煲体2内移动,从而打开落料通道235,使落料仓31 与煲体2相连通,刀具34随滑杆机构32移动并划开胶囊4的外包装,使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落入落料仓31中,进而通过落料通道235进入烹饪锅22内,以供烹饪。
如图18所示,操作设备52设于盖体13上,用于接收操作指令。具体地,操作设备52为触摸式设备,包括触摸屏,设于盖体13的顶部。电路板53设于底座内,电路板53上设有控制电路。电路板53与操作设备52 电连接,以根据操作设备52的操作指令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
如图18所示,线圈盘51设于座体12内,并与座体12上用于承载煲体 2的位置对应设置。具体地,线圈盘51为IH(Induction Heat,电磁加热)线圈盘。在线圈盘51处于工作状态时,能够产生电磁场,线圈盘51的电磁场能够穿过座体12和煲体部21并作用于烹饪锅22,使得烹饪锅22发热,以对烹饪锅22内的食材加热。其中,线圈盘51于电路板53电连接,电路板53根据操作设备52的操作指令控制线圈盘51的运行状态,例如控制线圈盘51的通断电或加热功率的调整。
如图19所示,测温组件具体包括第一测温组件61和第二测温组件62,分别用于检测烹饪锅22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如图20所示,第一测温组件61 包括第一测温器611、第一信号发射器612、第一信号接收器613。第一测温器611设于煲盖23上,且第一测温器611的测温端伸入烹饪锅22内,以检测烹饪锅22的顶部的温度。第一信号发射器612设于煲盖23内,并与第一测温器611电连接。第一信号接收器613设于盖体13内,并与电路板53电连接。第一信号发射器612能够向第一信号接收器613发送红外信号,以在第一测温器611检测到烹饪锅22内的温度后,通过第一信号发射器612向第一信号接收器613发送与第一测温器611检测到的温度相对应的温度信号,电路板53 可根据该温度信号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状态。第一供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71 和第二线圈72,第一线圈71设于盖体13内,并与电路板53电连接;第二线圈72设于煲盖23内,并与第一测温器611电连接。第一线圈71能够在电路板53的控制下发射无线振荡波,以与第二线圈72耦合,使第二线圈72产生电能,以向第一测温器611供电。
类似地,如图21所示,第二测温组件62包括第二测温器621、第二信号发射器622、第二信号接收器623。第二测温器621设于烹饪锅22侧壁的底部,以检测烹饪锅22的底部的温度。第二信号发射器622设于煲体部21的内壁上,并与第二测温器621电连接。第二信号接收器623设于机座1内,并与电路板 53电连接。第二信号发射器622能够向第二信号接收器623发送红外信号,以在第二测温器621检测到烹饪锅22的温度后,通过第二信号发射器622向第二信号接收器623发送与第二测温器621检测到的温度相对应的温度信号,电路板53可根据该温度信号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状态。第二供电线圈包括第三线圈73和第四线圈74,第三线圈73设于座体12内,并与电路板53电连接;第四线圈74设于煲体部21内,并与第二测温器621电连接。第三线圈 73能够在电路板53的控制下发射无线振荡波,以与第四线圈74耦合,使第四线圈74产生电能,以向第二测温器621供电。
如图23所示,清洗组件包括水箱81、水泵82、蒸汽发生器84、温控器85和流量计83。水箱81设于座体12上,用于储水。水箱81的一侧设有补水口811,水箱81的底部设有排水口812。水泵82设于座体12内,水泵82上设有水泵进水口821和水泵出水口822。水泵进水口821通过第一管路与水箱81的排水口812相连,水泵出水口822通过第二管路与落料仓31的进水嘴312相连。蒸汽发生器84设于盖体13内,并接入至第二管路中。具体地,蒸汽发生器84包括发热管、过水管和导热件。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和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设于过水管的两端,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接入至第二管路中连接水泵82的一端,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接入至第二管路中连接落料仓31的进水嘴312的一端,以使第二管路中的水先经过蒸汽发生器84再流向落料仓31。发热管能够发热,以在蒸汽发生器84 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发热管对流经过水管的水加热,以产生蒸汽。导热件为铝制材料,通过压铸与发热管和过水管相连接,在发热管与过水管之间传递热量。其中,蒸汽发生器进水口841和蒸汽发生器出水口842的管道耐温均达到100℃以上。蒸汽发生器84与落料仓31的进水嘴312之间形成间距,间距的范围为5mm至210mm。具体地,间距的范围为10mm至200mm。
温控器85设于蒸汽发生器84上。温控器85与发热管电连接,用以控制发热管的通断电,在发热管的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断开发热管的供电线路,实现断电保护。流量计83设于第一管路中,以检测流过水泵82的水流流量,使得烹饪器具可对清洗组件的供水量进行准确控制。其中,水泵82、流量计83、和温控器85均与电路板53电连接。
在蒸汽发生器84处于工作状态时,蒸汽发生器84对流经蒸汽发生器 84的水加热,使水转化为蒸汽,并经进水嘴312进入落料仓31中,以通过蒸汽对落料仓31进行清洗。在蒸汽发生器84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一管路中的水仍然可以经蒸汽发生器84流入落料仓31中,进而通过落料通道235流入烹饪锅22内,以供烹饪使用。其中,蒸汽发生器84的功率可以为1000W-2200W,蒸汽的温度范围为100℃-150℃。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对加料装置的自行清洗,无需人工清洗,操作方便,有助于改善加料装置中的清洁程度,同时,煲体与机座为分体结构,便于胶囊的安装与储存,增大了可容纳胶囊的体积和数量,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座(1),所述机座(1)上设置有储存装置(11),所述储存装置(11)适于容纳一个或多个储存有待烹饪食材的胶囊(4);
煲体(2),位于所述机座(1)上,所述煲体(2)与所述机座(1)为分体结构,并可与所述机座(1)分离;
加料装置(3),所述加料装置(3)能够与所述煲体(2)相连通,以供所述胶囊(4)中的待烹饪食材投放至所述煲体(2)中;
清洗组件,设于所述机座(1)上,所述清洗组件与所述加料装置(3)相连,以对至少部分所述加料装置(3)进行清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组件具体包括:
水箱(81),设于所述机座(1)上;
水泵(82),设于所述机座(1)内,所述水泵(82)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水箱(81)连通,所述水泵(82)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加料装置(3)相连通;
蒸汽发生器(84),设于所述机座(1)内,所述蒸汽发生器(84)接入至所述第二管路中,适于对流入所述蒸汽发生器(84)中的水加热并形成蒸汽,以通过蒸汽对至少部分所述加料装置(3)进行蒸汽清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84)包括:
发热管;
过水管,所述过水管接入至所述第二管路中,并适于使所述第二管路中的水流入所述加料装置(3);
导热件,与所述发热管和所述过水管相连接,适于将所述发热管的热量向所述过水管传递,以使所述过水管中的水转化为蒸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组件还包括:
温控器(85),设于所述蒸汽发生器(84)上,所述温控器(85)与所述发热管电连接,所述温控器(85)根据所述发热管的温度控制所述发热管的工作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发生器(84)与所述加料装置(3)的蒸汽管道之间形成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距的范围为5mm至210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组件还包括:
流量计(83),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中或所述第二管路中,以检测流过所述水泵(82)的水流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2)设有贯通的落料通道(235),所述落料通道(235)内设有活动件(236),所述加料装置(3)具体包括:
落料仓(31),与所述储存装置(11)相连通,所述落料仓(31)设有落料口(311),所述落料口(311)与所述落料通道(235)对应设置;
滑杆机构(32),可滑动地设于所述落料仓(31)内,所述滑杆机构(32)由所述落料口(311)伸出并与所述活动件(236)相连接;
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机座(1)内,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滑杆机构(32)相连接,
其中,所述滑杆机构(32)能够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滑动,并推动所述活动件(236)沿所述落料通道(235)移动,使所述落料仓(31)与所述煲体(2)实现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测温组件,所述测温组件具体包括:
测温器,与所述煲体(2)相连接,以检测所述煲体(2)的温度;
信号发射器,设于所述煲体(2)上,所述信号发射器与所述测温器电连接;
信号接收器,设于所述机座(1)内,所述信号接收器与所述信号发射器对应设置,通过所述信号接收器与所述信号发射器之间的耦合实现所述机座(1)与所述煲体(2)之间的温度信号的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线圈(71),设于所述机座(1)内;
第二线圈(72),设于所述煲体(2)上,所述第二线圈(72)与所述测温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72)通过与所述第一线圈(71)之间的耦合产生电能,以向所述测温器供电。
CN202020661175.8U 2020-04-27 2020-04-27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2280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61175.8U CN212280979U (zh) 2020-04-27 2020-04-27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61175.8U CN212280979U (zh) 2020-04-27 2020-04-27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80979U true CN212280979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63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61175.8U Active CN212280979U (zh) 2020-04-27 2020-04-27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80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98513U (zh) 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系统
CN204813499U (zh) 无油空气炸锅
CN212280979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531U (zh) 物料清洗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1673844U (zh) 具有热风烹饪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05697422U (zh) 一种蒸汽加热、消毒的食物搅拌装置
CN204970952U (zh) 无油空气炸锅
CN212546587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装置
CN215502456U (zh) 一种用于烹饪设备的水箱结构及烹饪设备
CN209315616U (zh) 一种蒸汽食物盒及具有蒸汽食物盒的蒸汽烤箱/蒸箱
CN215502458U (zh)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烹饪设备
CN208435241U (zh) 电蒸装置
CN113143040A (zh) 具有热风烹饪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13993223U (zh) 烹饪器具
CN217365363U (zh) 一种蒸汽锅
CN218832577U (zh) 一种高温蒸汽控制温湿度的烤箱
CN219069948U (zh) 一种电饭煲下米机构
CN219020874U (zh) 空气炸锅
CN220713635U (zh) 一种多功能煮饭机
CN213237646U (zh) 一种具有灶具的蒸制烹饪设备
CN109527973A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单元及含有该烹饪单元的烹饪装置
CN210408121U (zh) 一种烹饪器具用的加水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8128054U (zh) 烹饪器具
CN211609171U (zh) 一种蒸汽烹饪设备
CN211459763U (zh) 一种净水、烧水、蒸煮一体式电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