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73569U -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73569U
CN212073569U CN202020468333.8U CN202020468333U CN212073569U CN 212073569 U CN212073569 U CN 212073569U CN 202020468333 U CN202020468333 U CN 202020468333U CN 212073569 U CN212073569 U CN 212073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height
fabric layer
cord fabric
relations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683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俊杰
蔡莹莹
陈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Giti Radial Ti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Giti Radial Ti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Giti Radial Ti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Giti Radial Ti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683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73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73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735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包括胎体、胎面、胎侧、胎圈,所述胎圈包括三角胶和钢圈,所述胎体包括由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依次贴合的第一帘布层、第二帘布层及第三帘布层,所述第一帘布层的反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1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45≤H1/SH≤0.9的关系;所述第二帘布层的正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2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02≤H2/SH≤0.1的关系;所述第三帘布层的正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3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06≤H3/SH≤0.22的关系。本实用新型采用1层反包2层正包结构,使整个帘布层在堆放过程中应力由现有的弯曲变成拉伸,由此来减少存放过程中轮胎变形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背景技术
对以橡胶和纤维、金属骨架材料构成的轮胎来说,只要冲入一定的气压就会发生变形,而轮胎在行驶中,更因所施加的负荷、驱动力、制动力和横向力等作用,会使轮胎某一部位受力较大,通过FEA模拟工具分析,可以发现出子口部位轮胎所受的应力较大,尤其对于双负荷轮胎而言,子口设计更为复杂,导致胎圈区域重量高,当轮胎成品轮胎存放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胎侧变形,导致装胎困难,因此对于双负荷轮胎,减小轮胎存放变形,改善装胎困难亦是此类轮胎开发的重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包括胎体、胎面、胎侧、胎圈,所述胎圈包括三角胶和钢圈,所述胎体包括由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依次贴合的第一帘布层、第二帘布层及第三帘布层;
所述第一帘布层由轮胎轴向内侧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对所述胎圈反包,所述第二帘布层和第三帘布层经胎面的区间和胎侧的区间沿所述三角胶的轴向外侧向下延伸对所述胎圈正包;
所述第一帘布层的反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1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45≤H1/SH≤0.9的关系;
所述第二帘布层的正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2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02≤H2/SH≤0.1的关系;
所述第三帘布层的正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3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06≤H3/SH≤0.22的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高度H2与高度H3具有以下关系:H3≥2H2
进一步地,所述三角胶的高度H4与轮胎端面高度SH具有0.3≤H4/SH≤0.4的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帘布层和第三帘布层均采用聚酰胺帘线。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1层反包2层正包结构,使整个帘布层在堆放过程中应力由现有的弯曲变成拉伸,由此来减少存放过程中轮胎变形的问题;
同时两层正包结构的端点处于曲挠变形小的区域,外加反包端点与三角胶端点的设计,避免了应力集中产生的高生热,减小整个帘布层的脱层风险,有效提升轮胎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胎面;2、胎侧;3、三角胶;4、钢圈;5、第一帘布层;6、第二帘布层;7、第三帘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包括胎体、胎面、胎侧、胎圈,所述胎圈包括三角胶和钢圈,所述胎体包括由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依次贴合的第一帘布层、第二帘布层及第三帘布层,所述第二帘布层和第三帘布层均采用聚酰胺帘线、且每100mm含有帘线根数为104根;其中,所述第一帘布层由轮胎轴向内侧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对所述胎圈反包,所述第二帘布层和第三帘布层经胎面的区间和胎侧的区间沿所述三角胶的轴向外侧向下延伸对所述胎圈正包。
下面对第一帘布层、第二帘布层、第三帘布层及三角胶的端点进行设计:
其中,所述第一帘布层的反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1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45≤H1/SH≤0.9的关系;
其中,所述第二帘布层的正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2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02≤H2/SH≤0.1的关系;
其中,所述第三帘布层的正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3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06≤H3/SH≤0.22的关系;
优选地,其中所述高度H2与高度H3还具有以下关系:H3≥2H2
其中,所述三角胶的高度H4与轮胎端面高度SH具有0.3≤H4/SH≤0.4的关系。
由此使两层正包结构的正包端点低于三角胶上端点,使其处于曲挠变形小的区域,同时对第一帘布层的反包端点的位置进行限定,由此使第一帘布层、第二帘布层、第三帘布层及三角胶的端点得以分散。
根据上述对充气轮胎的限定,提供下述实施例与对比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轮胎进行说明,具体请见表1。
表1
H<sub>1</sub>/SH H<sub>2</sub>/SH H<sub>3</sub>/SH H<sub>4</sub>/SH
实施例1 0.9 0.02 0.06 0.4
实施例2 0.45 0.1 0.2 0.35
实施例3 0.7 0.05 0.14 0.3
对比例1 0.45 0.1(反包) 0.2(反包) 0.35
对比例2 0.45 0.1 0.2(反包) 0.35
对比例3 0.45 0.1(反包) 0.2 0.35
(1)堆放实验:对本实用新型制作的充气轮胎与对比例制作的轮胎进行堆放,根据实验时间观测轮胎胎圈区域胎踵之间的宽度W的变化,每个实施例和每个对比例均以9条轮胎进行堆放,为保证测量准确可靠,W的测量点为周向等分取固定三点,取平均值,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W(mm) 初始值 24h 48h 72h 168h
实施例1 130 115 113 112 107
实施例2 130 114 113 110 108
实施例3 130 117 114 109 108
对比例1 130 94 92 90 86
对比例2 130 103 97 93 89
对比例3 130 101 96 91 88
从表2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轮胎结构对改善轮胎变形效果非常明显,且堆放时间越久,改善变形的效果越明显。
(2)耐久实验:进行300h无损检查,实验以轮胎出现损坏为终点,具体表3所示。
表3
规格 235/65R16C 121/119R 10PR 6.50R16LT 107/102N 10PR
实施例3 300h外观完好 300h外观完好
对比例1 121h损坏 168h损坏
从表3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两种规格轮胎继续拧对比,相比于对比例1,两种规格的轮胎的耐久性均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实用新型用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仅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4)

1.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包括胎体、胎面(1)、胎侧(2)、胎圈(3),所述胎圈包括三角胶(4)和钢圈(5),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包括由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依次贴合的第一帘布层(6)、第二帘布层(7)及第三帘布层(8);
所述第一帘布层由轮胎轴向内侧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对所述胎圈反包,所述第二帘布层和第三帘布层经胎面的区间和胎侧的区间沿所述三角胶的轴向外侧向下延伸对所述胎圈正包;
所述第一帘布层的反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1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45≤H1/SH≤0.9的关系;
所述第二帘布层的正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2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02≤H2/SH≤0.1的关系;
所述第三帘布层的正包端点距轮胎胎趾点的高度H3与轮胎断面高度SH具有0.06≤H3/SH≤0.22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外观变形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H2与高度H3具有以下关系:H3≥2H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外观变形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胶的高度H4与轮胎端面高度SH具有0.3≤H4/SH≤0.4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外观变形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帘布层和第三帘布层均采用聚酰胺帘线。
CN202020468333.8U 2020-04-02 2020-04-02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Active CN212073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8333.8U CN212073569U (zh) 2020-04-02 2020-04-02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8333.8U CN212073569U (zh) 2020-04-02 2020-04-02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73569U true CN212073569U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64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68333.8U Active CN212073569U (zh) 2020-04-02 2020-04-02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735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57299B1 (en) Run-flat tire
JP6248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60108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US9308778B2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use on passenger cars
CN105764712A (zh) 充气轮胎
CN1827407A (zh) 重载轮胎
CN102858556A (zh) 充气轮胎
EP3109068B1 (en) Run-flat tire
JP572308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05144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3534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2073569U (zh) 一种抗外观变形的轮胎
JP20020022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189623A (zh) 一种缺气保用轮胎
JP4394292B2 (ja) 可動性が拡張されたタイヤ用の補強ウェッジインサート構造
JP4523702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514549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79781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127718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627201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8290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42389B2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306636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2441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7294151U (zh) 一种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