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94151U - 一种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94151U
CN217294151U CN202220344257.9U CN202220344257U CN217294151U CN 217294151 U CN217294151 U CN 217294151U CN 202220344257 U CN202220344257 U CN 202220344257U CN 217294151 U CN217294151 U CN 217294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d
tire
reinforcement
bead reinforcement
inner l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442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阮汶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 Shin Rubber Xiamen Ind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 Shin Rubber Xiamen In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 Shin Rubber Xiamen Ind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 Shin Rubber Xiamen Ind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4425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94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94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94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充气轮胎,具有胎面部、胎侧部、内衬层、胎圈部、胎体帘布及胎圈增强件;所述胎侧部与所述胎面部连接;所述胎圈部与所述胎侧部连接,具有胎圈芯,配置成与轮辋相互抵触;所述内衬层位于轮胎径向内侧并与胎体帘布层叠;所述胎体帘布层叠于内衬层径向外侧并绕卷所述胎圈芯;所述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并包覆部分所述胎体帘布,且所述胎圈增强件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处夹持部分所述内衬层。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轮胎胎圈部缺陷,提升轮胎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胎圈部改进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充气轮胎具有胎面部、与胎面部连接的胎侧部以及与胎侧部连接的胎圈部,胎圈部具有胎圈芯,构成轮胎的胎体帘布在胎圈芯处绕卷形成胎圈芯轴向两侧的帘布主体部、帘布绕卷部和胎圈芯径向内侧的帘布芯底部;轮胎具有内衬层和胎圈增强件,内衬层和胎圈增强件在胎圈芯处绕卷并往胎侧部径向延伸。胎圈增强件一般采用有别于胎体帘布的增强元件并且在增强元件的两表面附着橡胶材质;同时胎圈增强件位于内衬层的轴向内侧并与内衬层局部贴合。
通常构成轮胎的所有材料通过成型作业形成半成品,即形成生胎;生胎通过硫化定型后形成轮胎成品。在硫化定型过程中,生胎的形状和材料经过一系列变化,胎体帘布、内衬层和胎圈增强件等橡胶材质经过挤压流动等一系列变化后,其胎圈部的橡胶材质可能以非预期的方式变化,尤其是内衬层在胎圈部容易发生无序挤压流动,容易在胎圈部产生缺陷,例如局部鼓起、表面不平整等现象。
由于胎圈部各种材料的变形和橡胶材质流动变化以及挤压变形过程的空气挤压速度差异性等导致胎圈部缺陷的产生;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增加内衬层厚度或者胎圈增强件厚度的方式来降低橡胶材质在胎圈部的流动速度,以期待胎圈部缺陷降低或者消除,然而,所述方式对减少胎圈部缺陷效果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气轮胎,以减少轮胎胎圈部缺陷,提升轮胎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充气轮胎,具有胎面部、胎侧部、胎圈部、内衬层、胎体帘布及胎圈增强件;所述胎侧部与所述胎面部连接;所述胎圈部与所述胎侧部连接,具有胎圈芯,配置成与轮辋相互抵触;所述内衬层位于轮胎径向内侧并与胎体帘布层叠;所述胎体帘布层叠于内衬层径向外侧并绕卷所述胎圈芯;所述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并包覆部分所述胎体帘布,且所述胎圈增强件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处夹持部分所述内衬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充气轮胎,由于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并包覆部分胎体帘布,且胎圈增强件包覆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处夹持部分内衬层,内衬层为橡胶材质,使得胎圈部在硫化定型作业中内衬层在胎圈增强件的夹持作用下挤压流动变形小且流动方向以预期的方式顺着胎圈增强件在胎圈部的绕卷方向进行,减少胎圈部橡胶材质等在挤压变形中无序紊流,从而降低胎圈部的缺陷产生几率,提升轮胎品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气轮胎,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胎圈增强件包括第一胎圈增强件和第二胎圈增强件,所述第一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所述第一胎圈增强件与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之间夹持部分所述内衬层。
进一步,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位于内衬层的轴向外侧,第二端沿胎圈部绕卷终止于所述胎圈部的径向底部与所述第一胎圈增强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轴向方向的宽度小于等于第一胎圈增强件在轴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轴向方向的宽度大于等于15mm。
进一步,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径向方向的上下两表面其中之一附着橡胶材质。
进一步,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胎圈增强件在径向方向的厚度;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大于等于0.5mm。
可选地,所述胎圈增强件设为一层,具有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大于所述内衬层在径向方向的厚度的高厚度区域,所述高厚度区域位于所述内衬层的径向内侧。
进一步,所述胎圈增强件的高厚度区域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大于1mm。
进一步,所述胎圈增强件具有标识区域,所述标识区域具有凸出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轮胎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轮胎成型工序中胎圈增强件和内衬层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轮胎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轮胎成型工序胎圈增强件和内衬层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胎面部1、胎侧部2、内衬层3、胎圈部4、胎圈芯41、填充体42、胎体帘布5、帘布主体部51、帘布绕卷部52、帘布芯底部53、胎圈增强件6、第一端6a、第二端6b、第一胎圈增强件61、第一端61a、第二端61b、第二胎圈增强件62、第一端62a、第二端62b、高厚度区域63、标识区域64、凸出部64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由于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并包覆部分胎体帘布,且胎圈增强件包覆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处夹持部分内衬层,内衬层为橡胶材质,使得胎圈部在硫化定型作业中内衬层在胎圈增强件的夹持作用下挤压流动变形小且流动方向以预期的方式顺着胎圈增强件在胎圈部的绕卷方向进行,减少胎圈部橡胶材质等在挤压变形中无序紊流,从而降低胎圈部的缺陷产生几率,提升轮胎品质。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示意图对轮胎的方位进行定义:CL表示轮胎中心平面;水平方向表示轮胎的轴向,在轴向上靠近轮胎中心平面CL表示内侧,远离轮胎中心平面CL表示外侧;竖直方向表示轮胎的径向;轮胎具有旋转中心,在径向上靠近轮胎旋转中心表示内侧,在径向上远离轮胎旋转中心表示外侧;垂直纸面方向表示轮胎的周向,即轮胎圆周方向。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充气轮胎,具有胎面部1、胎侧部2、内衬层3、胎圈部4、胎体帘布5及胎圈增强件6。
胎面部1布置胎面花纹,位于轮胎径向外侧并配置成与地面直接接触。胎侧部2为一对胎侧部2,位于胎面部1两侧并分别与胎面部1和胎圈部4连接。内衬层3位于轮胎径向内侧并与胎体帘布5层叠。内衬层3用于形成轮胎内表面并于轮胎装胎充气后保持轮胎内部气压。胎圈部4为一对胎圈部,胎圈部4与胎侧部2连接,具有胎圈芯41,位于轮胎径向内侧并配置成与轮辋相互抵触。胎体帘布5层叠于内衬层3径向外侧并绕卷胎圈芯41,胎体帘布5在胎圈芯41处绕卷形成帘布主体部51、帘布绕卷部52和帘布芯底部53。胎圈增强件6依次包覆胎圈部4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并包覆部分胎体帘布5,且胎圈增强件6包覆胎圈部4的轴向内侧处夹持部分内衬层3。胎圈增强件6配置成直接与轮辋抵触,确保轮胎使用时胎圈部4与轮辋抵触时的耐磨性能。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胎圈增强件6包括第一胎圈增强件61和第二胎圈增强件62,第一胎圈增强件61依次包覆胎圈部4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第二胎圈增强件62依次包覆胎圈部4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第一胎圈增强件61与第二胎圈增强件62之间夹持部分内衬层3。
具体地,第一胎圈增强件61部分位于内衬层3的轴向内侧;第一胎圈增强件61具有第一端61a和第二端61b,第一端61a位于内衬层3的轴向内侧,即第一胎圈增强件61的第一端61a位于内衬层3的轴向内侧同时沿着胎圈部4绕卷延伸至轴向外侧终止于第二端61b。第二胎圈增强件62部分位于内衬层3的轴向外侧;第二胎圈增强件62具有第一端62a和第二端62b,第二胎圈增强件62的第一端62a位于内衬层3的轴向外侧同时沿着胎圈部4绕圈延伸并终止于第二端62b,第二端62b沿胎圈部4绕卷终止于胎圈部4的径向底部与第一胎圈增强件61连接。如此,第一胎圈增强件61和第二胎圈增强件62将内衬层3局部夹持。当胎圈部4在硫化定型作业中内衬层3在第一胎圈增强件61和第二胎圈增强件62的夹持作用下挤压流动变形小且流动方向以预期的方式顺着胎圈增强件6在胎圈部4的绕卷方向进行,减少胎圈部4橡胶材质等在挤压变形中无序紊流,从而降低胎圈部4的缺陷产生几率,提升轮胎品质。
为进一步加强胎圈增强件6对内衬层3的夹持作用,减少胎圈部4橡胶材质在挤压变形中无序紊流,第二胎圈增强件62的第一端62a位于内衬层3的轴向外侧,第二端62b沿着胎圈部4绕卷终止于胎体帘布5的帘布芯底部53。第二胎圈增强件62可以采用和第一胎圈增强件61相同的材质,也可以采用和第一胎圈增强件61不同的材质。通常情况下,第一胎圈增强件61的增强元件采用双面覆胶,即增强元件在径向的上下两表面都附着橡胶材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胎圈增强件62的增强元件采用单面覆胶的实施方式,即增强元件在径向的上下两表面中只有一个表面附着橡胶材质,即第二胎圈增强件62在径向方向的上下两表面其中之一附着橡胶材质。当然,第二胎圈增强件62也可以采用和第一胎圈增强件61相同的材质,即胎圈增强件6设置两层第一胎圈增强件61,两层第一胎圈增强件61将内衬层3局部夹持并在胎圈部4绕卷,同样能够减少胎圈部4橡胶材质等在挤压变化中无序紊流,从而降低胎圈部4的缺陷产生几率,提升轮胎的品质。
进一步,第二胎圈增强件62在轴向方向的宽度W2小于等于第一胎圈增强件61在轴向方向的宽度W1;第二胎圈增强件62在轴向方向的宽度W2大于等于15mm。第二胎圈增强件62在径向方向的厚度h2小于等于第一胎圈增强件61在径向方向的厚度h1;第二胎圈增强件62在径向方向的厚度h2大于等于0.5mm。
胎圈芯41的径向外侧布置填充体42,用于填充胎圈部4同时可以有效支撑胎侧部2。当然,胎圈部4也可以不布置填充体42。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轮胎成型工序中胎圈部4的胎圈增强件6和内衬层3布置结构示意图,进一步清晰展示出胎圈增强件6将内衬层3局部夹持后贴合于成型鼓D上的示意图。在轮胎的径向上,第一胎圈增强件61位于内衬层3的径向内侧,第二胎圈增强件62位于内衬层3的径向外侧,第一胎圈增强件61和第二胎圈增强件62将内衬层3局部夹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胎圈增强件62的轴向宽度W2小于等于第一胎圈增强件61的轴向宽度W1,第二胎圈增强件62在径向上的厚度h2小于等于第一胎圈增强件61的厚度h1;第二胎圈增强件62在径向上的厚度h2大于等于为0.5mm。
实施例二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充气轮胎,与实施例一同之处在于:胎圈增强件6设为一层,具有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大于内衬层3在径向方向的厚度的高厚度区域63,高厚度区域63位于内衬层3的轴向内侧。胎圈增强件6部分位于内衬层3的轴向内侧,且胎圈部4的胎圈增强件6为橡胶材质并通过口型制备形成。胎圈增强件6的第一端6a位于胎圈部4的轴向内侧并且沿着胎体帘布5的帘布芯底部53绕卷往轴向外侧延伸终止于第二端6b。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轮胎成型工序中胎圈部4胎圈增强件6和内衬层3布置结构示意图,进一步清晰展示出胎圈增强件6与内衬层3配置贴合于成型鼓D上的示意图,同时结合图6,胎圈增强件6设置高厚度区域63,高厚度区域63的径向厚度W4大于内衬层3的厚度W3,并且高厚度区域63的厚度W4大于1.0mm,如此高厚度区域63的橡胶材质能够在硫化定型中充分填充胎圈部4,减少胎圈部4橡胶材质等在挤压时无序紊流,从而降低胎圈部4的缺陷产生几率,提升轮胎的品质。
胎圈增强件6设置标识区域64,用于标识在成型鼓D上胎圈增强件6与内衬层3贴合时的高厚度区域63的正确方位,确保在硫化定型定后高厚度区域63的橡胶材质能有效填充胎圈部4,减少胎圈部4橡胶材质等在挤压时无序紊流而造成轮胎外观缺陷。在本实施例中,标识区域64由凸出部凸出部64a形成,凸出部凸出部64a由三条凸条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胎面部、胎侧部、胎圈部、内衬层、胎体帘布及胎圈增强件;所述胎侧部与所述胎面部连接;所述胎圈部与所述胎侧部连接,具有胎圈芯,配置成与轮辋相互抵触;所述内衬层位于轮胎径向内侧并与胎体帘布层叠;所述胎体帘布层叠于内衬层径向外侧并绕卷所述胎圈芯;所述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并包覆部分所述胎体帘布,且所述胎圈增强件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处夹持部分所述内衬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增强件包括第一胎圈增强件和第二胎圈增强件,所述第一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及轴向外侧,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依次包覆所述胎圈部的轴向内侧、径向底部;所述第一胎圈增强件与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之间夹持部分所述内衬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位于内衬层的轴向外侧,第二端沿胎圈部绕卷终止于所述胎圈部的径向底部与所述第一胎圈增强件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轴向方向的宽度小于等于第一胎圈增强件在轴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轴向方向的宽度大于等于15m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径向方向的上下两表面其中之一附着橡胶材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胎圈增强件在径向方向的厚度;所述第二胎圈增强件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大于等于0.5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增强件设为一层,具有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大于所述内衬层在径向方向的厚度的高厚度区域,所述高厚度区域位于所述内衬层的径向内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增强件的高厚度区域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大于1m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增强件具有标识区域,所述标识区域具有凸出部。
CN202220344257.9U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充气轮胎 Active CN217294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44257.9U CN217294151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充气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44257.9U CN217294151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充气轮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94151U true CN217294151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28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44257.9U Active CN217294151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94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95376B1 (en) Run flat ti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un flat tire
CN106994865B (zh) 充气轮胎
JP629911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753336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11356598B (zh) 充气轮胎
JP491264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629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253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07920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3116044B2 (ja) 重荷重、小型トラック用の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7294151U (zh) 一种充气轮胎
JP36670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14549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5949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340738B (zh)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JP4507921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371374A1 (en) Pneumatic tire
JP4399849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の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US10232668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carcass ply overlap
JPH1129172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115402B2 (zh)
JP596514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用帯状部材
CN213322521U (zh) 充气轮胎
JP42441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148392A (ja) タイヤ用チュー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