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50924U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50924U
CN211950924U CN202020437014.0U CN202020437014U CN211950924U CN 211950924 U CN211950924 U CN 211950924U CN 202020437014 U CN202020437014 U CN 202020437014U CN 211950924 U CN211950924 U CN 2119509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wind
guiding
cycl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370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嘉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370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509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509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509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筐体、进风口、扇叶、出风口和导风部,其中:导风部包括: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出风口;其中,每个导风片包括:曲线部和直线部,曲线部迎着旋风设置,具有向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直线部从曲线部的下游端向出风口延设。因此,本实用新型送风装置,因导风部结构使其能够在提供大风量的同时抑制出风偏向,实现均匀送风,从而使得从该送风装置吹出的气流为用户带来更佳的舒适感,用户体验较好。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的暖风换气扇,如图1和图2所示,该暖风换气扇包括:机壳1、安装在机壳1上的风机组件21,机壳1上设有与风机组件21的进风端24相连通的进风口,通过导风机构与风机组件21的出风端212相连通的换气出风口7和暖风出风口13。风机组件21包括风机壳211、风机盖、风轮213以及风机。风机壳211在机壳2内部形成具有进风端24和出风端212的蜗壳通道。暖风出风口13上设有摆风机构62。摆风机构62包括摆风电机、摆风叶620。摆风叶620上设有呈放射状的若干摆风百叶621。摆风百叶621与摆风叶620的转动中心垂直。
空气在蜗壳通道的引导下,沿扇叶旋转的方向呈螺旋状吹出风机壳211的出风端212,相对于暖风出风口13将可能偏向一侧。
此时,从风机组件21的出风端212被吹向摆风机构62的空气,在摆风百叶621的引导下,能够改变方向后吹出暖风出风口13。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现有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暖风换气扇,为提供更大的风量,必须提高从风机壳211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当风速较高时,空气在从风机壳211的出风端212吹出时,将沿扇叶的旋转方向、向相对于摆风机构62更加偏旋转方向一侧吹出,使得从风机壳211吹出的空气相对于摆风机构62偏向一侧,因此,将与对称设置的摆风百叶621发生干涉,从而更加偏向一侧。由此,从暖风出风口13高速吹出的偏向气流将可能为用户带来不舒适感,用户体验较差。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在提供大风量的同时能够抑制出风偏向的送风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筐体、进风口、扇叶、出风口和导风部,
筐体,用于形成送风装置的外廓;
进风口设于筐体上的开口,用于供空气进入筐体内;
扇叶,用于以垂直于进风口所在平面的转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使得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在相对于进风口所在平面的平行方向上呈旋涡状吹出,形成以转轴为中心的旋风,从而进行送风;
出风口为用于供旋风向筐体外吹出的开口,在转轴的径向方向上与进风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导风部设于出风口;
其中:导风部包括:
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出风口;其中,每个导风片包括:曲线部和直线部,
曲线部迎着旋风设置,具有向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
直线部从曲线部的下游端向出风口延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导风部至少包括: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
第一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一曲率;
第二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二曲率;
其中,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相邻设置,第一曲率和第二曲率不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至少两个导风片在导风部上的相邻的方向上,越靠近导风部的两端,导风片的曲线部的曲率越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导风部包括:至少三个导风片,
至少三个导风片在导风部上的相邻的方向上,越靠近导风部的两端,相邻的两个导风片之间的距离越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直线部与曲线部的下游端的切线相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导风部包括:
导流片,位于相邻的两个导风片之间;
其中,导流片的上游端与导风片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的区域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导流片包括:
内曲面迎着旋风设置的曲面,向旋风的对面弯曲设置;以及
外曲面位于内曲面的背面一侧;
其中,越靠近导流片的下游侧,内曲面与外曲面之间的距离越小。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筐体、进风口、扇叶、出风口和导风部,筐体形成送风装置的外廓;进风口设于筐体上的开口,用于供空气进入筐体内;扇叶以垂直于进风口所在平面的转轴为旋转中心,用于在相对于平面的平行方向上,以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使得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呈旋涡状吹出,形成以转轴为中心的旋风,从而进行送风;出风口设置在转轴的径向方向上的开口,与进风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用于供旋风向筐体外吹出;导风部设于出风口;其中:导风部包括: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出风口;其中,每个导风片包括:曲线部和直线部,曲线部迎着旋风设置,具有向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直线部从曲线部的下游端向出风口延设。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装置,由于导风部结构使其能够在提供大风量的同时抑制出风偏向,实现均匀送风,从而使得从该送风装置吹出的气流为用户带来更佳的舒适感,用户体验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暖风换气扇的结构组成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暖风换气扇的摆风机构的结构组成图;
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截面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一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平面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一立体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另一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现有技术>
机壳1,换气出风口7,暖风出风口13,风机组件21,进风端24,摆风机构62,风机壳211,出风端212,风轮213,摆风叶620,摆风百叶621
<本实用新型>
送风装置100
筐体101,送风单元102,导风部103,空气处理单元104
顶面110,底面120,侧壁130,进风口140,出风口150
扇叶210,转轴220,马达230,蜗牛壳240
扇叶进风口211,扇叶出风口212
第一卷板241,第二卷板242,蜗牛壳进风口243,蜗牛壳侧壁244,蜗牛壳出风口245
导风部进风口310,导风部出风口320,导风部侧壁330,导风部转轴340,导风片350,导流片360,
曲线部351,直线部352
内曲面361,外曲面362
内周面410,外周面4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明确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效果,以下将参考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
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公开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将省略或简略。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平行、垂直等方位词语,均以本公开中的送风装置的运行为准进行说明。送风装置的运行状态,是指能够使得送风装置正常运作的状态,以下简称为运行状态。
以图3和图4作为参考,首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截面结构组成示意图。
送风装置100为将装置内的空气向目标空间吹出的装置。当目标空间为室内时,即为向室内送风的装置,当目标空间为室外时,即为向室外送风的装置,例如暖风换气设备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能够将室内空间内的空气吸入送风装置的内部,并再向室内空间吹出的送风装置。
如图3所示,送风装置100包括筐体101、送风单元102以及导风部103。
筐体101,为呈箱状的多面体结构,可以形成送风装置的外廓,具有用于容纳送风单元102的中空的内部空间。筐体101包括:顶面110,以及设于顶面的底面120、侧壁130、进风口140以及出风口150。
顶面110为具有四边形状的平板结构。
底面120为与顶面110相对的平板结构。
侧壁130为从顶面110的外周边缘向底面120一侧突出延设的壁。在运行状态下,顶面110位于底面120的上方。
进风口140设于底面120上,为用于使得空气进入筐体101内部空间的开口。
出风口150将在后续详述。
送风单元102设于筐体101内,将空气吸入并吹出筐体101。送风单元102包括扇叶210、转轴220、马达230以及蜗牛壳240。
转轴220为垂直于进风口140所在平面的圆柱状结构,连接扇叶210与马达230。
扇叶210包括:扇叶进风口211和扇叶出风口212,扇叶进风口211在转轴220的轴方向上与进风口140相对设置,用于将空气吸入。扇叶出风口212位于转轴220的径向方向上,用于将空气吹出。在马达230的驱动下,扇叶210以转轴220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由此将从进风口140吸入的空气在相对于进风口140所在平面的平行方向上呈旋涡状吹出,以形成以转轴220为中心的旋风,从而进行送风。
蜗牛壳240包括:第一卷板241、第二卷板242和蜗牛壳侧壁244,第一卷板241用于供空气进入蜗牛壳进风口243。第二卷板242与第一卷板241相对设置。蜗牛壳侧壁244与第一卷板241与第二卷板242连接。蜗牛壳进风口243位于进风口140与扇叶进风口211之间。另外,第一卷板241、第二卷板242及蜗牛壳侧壁244围成供空气吹出蜗牛壳240的蜗牛壳出风口245。其中,蜗牛壳240的第一卷板241与筐体101的底面120一体成型设置。
出风口150,位于底面120上,为在转轴220的径向方向上与进风口14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的开口,以供旋风向筐体外吹出。出风口150与蜗牛壳出风口245连通。
当送风装置100运转时,形成使空气经由进风口140进入筐体101内,并依次经过蜗牛壳进风口243、扇叶进风口211、扇叶出风口212、蜗牛壳出风口245之后,经由出风口150向筐体101之外吹出的风路。
如图3~6所示,送风装置100还包括设于出风口150的导风部103。其中,图5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一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6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平面示意图。
如图5~6所示,导风部103是呈中空的四角筒状结构,用于将旋风引导至出风口,包括:导风部进风口310和导风部出风口320,导风部进风口310为用以供从蜗牛壳出风口245吹出的空气进入导风部103的开口。导风部出风口320位于导风部进风口310的对面侧,用以供经过导风部103的空气向出风口150吹出。
另外,导风部103还包括:导风部侧壁330、导风部转轴340、导风片350和导流片360,其中:
导风部侧壁330与导风部进风口310及导风部出风口320连接。
导风部转轴340设于导风部侧壁330上,用于使导风部103转动。
至少两个的导风片350并排设置,具体地,至少两个的导风片350沿导风部103的长度方向排列设于导风部进风口310与导风部出风口320之间的导风部103上,该长度方向即至少两个的导风片350的排列方向。
与上述导风片350的设置结构类似,至少三个的导流片360并排设置,具体地,至少三个的导流片360沿导风部103的长度方向排列设于导风部进风口310与导风部出风口320之间的导风部103上,该长度方向即至少三个的导流片360的排列方向。
导风片350为板状结构,用于将空气向出风口150引导,包括:曲线部351及直线部352。
曲线部351迎着旋风设置,具有向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曲线部351包括内周面410和外周面420,外周面420位于内周面410的背面。所谓迎着旋风,即当旋风流经某一导风片350时,先接触内周面410,即迎着旋风的曲面为内周面410。所谓向旋风的对面弯曲,即内周面410向旋风的下游侧突出弯曲。
直线部352从曲线部351的下游端向出风口150延设,为与曲线部351在下游端的切线相重合的平板结构。直线部352垂直于出风口150。在运行状态下,曲线部351位于直线部352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风部103至少包括: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第一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一曲率;第二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二曲率;其中,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相邻设置,第一曲率和第二曲率不相等。换言之,如图6所示,不同导风片350上的曲线部351的曲率不同。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的导风片350相邻的方向上,越靠近导风部103的两端的导风片350上的曲线部351的曲率越小。即越靠近导风部103上位于导风片350相邻的方向上的两端,导风片350上的曲线部351的曲率越小。所谓导风片350相邻的方向,即从一导风片350面向其相邻的另一导风片350的方向。换言之,并排设置的三个以上的导风片350之中,与导风部103的端部距离越小,该导风片350的曲线部351的曲率越小。当曲线部351的曲率越小,曲线部351的上游端的切线与导风部103进风口140所属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越小。
另外,越靠近导风部103的两端,相邻的导风片350之间的距离越小,请参照图6及如下实施例说明:
至少三个的导风片350可以包括:导风片350A,导风片350B,导风片350C、导风片350D。如图6所示,导风片350A、350B、350C、350D从导风部103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并排设置。导风片350A的曲率为Ca,导风片350B的曲率为Cb,导风片350C的曲率为Cc,导风片350D的曲率为Cd,那么Cb≥Cc,且Cb>Ca,Cb>Cd。其中,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可以是导风片350A、导风片350B、导风片350C和导风片350D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导风片。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导风部上相邻设置的两个导风片,其曲率也可以相同,即相邻的两个导风片并不一定符合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未对其进行任何限制。
另外,导风片350B与导风片350C之间的距离为L1,导风片350B与导风片350A之间的距离为L2,导风片350C与导风片350D之间的距离为L3,那么L1>L2且L1>L3
如图7所示,导风部103还包括导流片360。图7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一立体示意图。
导流片360设于相邻两个导风片350之间,其上游端与导风片350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的区域对应设置。即在运行状态下,导流片360的上游端位于导风片350的上游端的下方,并且导流片360与导风片350相互交错设置。
图8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另一立体示意图。如图8所示,导流片360包括:内曲面361与外曲面362。内曲面361迎着旋风设置,为向着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所谓迎着旋风,即当旋风与导流片360接触时,先接触内曲面361。且内曲面361由旋风的上游侧向外曲面362一侧突出弯曲。外曲面362位于内曲面361的背面一侧,且为连续顺畅的曲面。
并且,越靠近下游侧,内曲面361与外曲面362之间的距离越小,内曲面361和外曲面362之间的距离反映的是导流片360的厚度。换言之,在运行状态下,导流片360在厚度上呈上大下小的水滴状。
以下结合附图图3-图8,针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送风装置的实施例的运行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当送风装置100处于运行状态下,在扇叶210的吸引下,筐体101外的空气经由进风口140进入筐体101内部空间,依次通过蜗牛壳进风口243、扇叶进风口211、扇叶出风口212、蜗牛壳出风口245之后,进入导风部进风口310,并且在导风片350的引导下,经过导风部出风口320,最终经由出风口150向筐体101外吹出。
当空气从蜗牛壳出风口245被高速呈旋涡状吹出时,相对于导风部进风口310将更加偏向导风部103的一端。换言之,相对于导风部进风口310,单位时间内,靠近导风部103的一端侧经过的空气多于另一端侧。
由于导风片350设有曲线部351与直线部352,且均由旋风的上游侧向导风片350的外周面420一侧突出弯曲。并且,直线部352与曲线部351的在下游端的切线相重合设置。当空气经过导风部进风口310时,偏向导风部103一端侧的空气的一部分,在流向导风部103一端侧之前,将撞击到导风片350的曲线部351的上游端,在导风片350的曲线部351的上游端的引导下,向导风部103的另一端侧吹去。使空气能够更加均匀地被吹向出风口150。
并且,由于曲线部351为曲面,撞击到曲线部351上的空气将被更顺畅地引导向导风部103的另一端侧。
另外,由于直线部352与曲线部351的在下游端的切线相重合设置,当空气从曲线部351的下游端吹出时,能够抑制空气与直线部352的干涉,在顺畅地沿直线部352向出风口150吹出的同时,防止相邻直线部352之间的空气形成乱流。
空气从扇叶出风口212向出风口150呈旋涡状高速吹出时,越靠近导风部103的一端,气流与导风部进风口310之间形成的夹角越大,即气流相对于导风部进风口310所属平面越倾斜。由于越靠近导风部103的两端,导风片350的曲线部351的曲率越小。由此,曲线部351在其上游端的切线方向可能将与偏向吹向导风部进风口310的气流方向重合。偏向地吹向导风部103的一端侧的空气在吹至导风部103的一端之前,其中的更多部分将沿着曲线部351被引导向导风部103的另一端侧。从而能够使空气更均匀地吹向出风口150。
另外,越靠近导风部103的两端,相邻导风片350之间的距离越小。因此,当空气偏向地吹向导风部进风口310的一端侧时,偏向导风部103一端侧的空气中的大部分将被分割为多个小气流,且在导风片350的引导下,更均匀地吹向出风口150。
当导风片350的数量越多,导风部103上单位长度里能够并排设置的导风片350越多,能够将偏向导风部进风口310的一端侧的空气分割为更多部分,从而将更多空气引导至导风部进风口310的另一端,与此同时,相邻的导风片350之间的距离越小,将可能增加压损,导致风量减少或噪音产生。
因此,在相邻导风片350之间设置导流片360。并且,导流片360的上游端位于导风片350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由此,当空气从蜗牛壳出风口245吹至导风部进风口310时,先在导风片350的曲线部351的作用下,被分割为几大部分,并被引导从相邻导风片350之间向导风部出风口320吹出。此时,流经相邻导风片350之间的空气,将在导流片360的引导下,被分割为两股气流,并在导流片360的引导下,经过导流片360与导风片350之间,以进一步矫正气流的方向。由于导流片360的上游端与位于导风片350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的区域对应,因此,空气与导流片360的干涉较小,压损较低。由此,在抑制噪音产生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使空气更加均匀地从出风口150被吹出。
同时,导流片360设有弯曲的内曲面361与外曲面362,且越靠近下游侧,内曲面361与外曲面362之间的距离越小。此时,导流片360上游端与导风片350之间的距离小于导流片360的下游端与导风片350之间的距离,由此,导流片360上游端与导风片350之间的压损大于导流片360下游端与导风片350之间的压损。当空气被导流片360的上游端分割后,在导流片360的引导下向导流片360的下游端吹出时,减少与导流片360的干涉,抑制压损对风量的影响及噪音的产生。
另外,导流片360与空气接触的内曲面361与外曲面362均为连续的曲面,因此,空气能够更加顺畅地沿导流片360的表面流动。
与本实施例不同,在其他实施例中,送风装置100也可以包括空气处理单元104。空气处理单元104,即对空气的质量、温度、湿度等至少其中之一进行处理,可以包括过滤空气的过滤网,以及调整空气温度的加热器等。又或者,送风装置100的出风口可以设置于筐体101的侧面,在该出风口上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导风部103,同样具有均匀导风的效果。再者,导风部103也可以不包括导风部转轴340,使其固定不转动设置,在该导风部103上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导风片350,同样具有均匀导风的效果。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送风装置,在提供大风量的同时,能够均匀送风,从而使得从该送风装置吹出的气流为用户带来更佳的舒适感,用户体验较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
筐体,用于形成所述送风装置的外廓;
进风口,设于所述筐体上的开口,用于供空气进入所述筐体内;
扇叶,用于以垂直于所述进风口所在平面的转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使得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在相对于所述平面的平行方向上呈旋涡状吹出,形成以所述转轴为中心的旋风,从而进行送风;
出风口,为用于供所述旋风向所述筐体外吹出的开口,在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上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及
导风部,设于所述出风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包括:
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所述出风口,且设于所述出风口上;其中,所述每个导风片包括:
曲线部,迎着所述旋风设置,具有向所述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以及
直线部,从所述曲线部的下游端向所述出风口延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至少包括:
第一导风片,所述第一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一曲率;
第二导风片,所述第二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二曲率;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片和所述第二导风片相邻设置,第一曲率和第二曲率不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导风片在所述导风部上的相邻的方向上,越靠近所述导风部的两端,所述导风片的曲线部的曲率越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包括:至少三个所述导风片,
所述至少三个导风片在所述导风部上的相邻的方向上,越靠近所述导风部的两端,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片之间的距离越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线部与所述曲线部的下游端的切线相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包括:
导流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片之间;
其中,所述导流片的上游端与所述导风片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的区域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片包括:
内曲面,迎着所述旋风设置的曲面,向所述旋风的对面弯曲设置;以及
外曲面,位于所述内曲面的背面一侧;
其中,越靠近所述导流片的下游侧,所述内曲面与所述外曲面之间的距离越小。
CN202020437014.0U 2020-03-31 2020-03-31 送风装置 Active CN2119509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7014.0U CN211950924U (zh) 2020-03-31 2020-03-31 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7014.0U CN211950924U (zh) 2020-03-31 2020-03-31 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50924U true CN211950924U (zh) 2020-11-17

Family

ID=73168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37014.0U Active CN211950924U (zh) 2020-03-31 2020-03-31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509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2333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深圳市艾溹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2333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深圳市艾溹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5697B2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JP4760411B2 (ja) 送風装置
CN105987022B (zh)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JP7163567B2 (ja) 送風装置
JPH0689907B2 (ja) 空調装置
WO2022218009A1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CN211950924U (zh) 送风装置
KR20040073370A (ko) 분리형 공기 조화기
CN210832217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919686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3550931A (zh)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JP2007205641A (ja) 送風装置
CN210165519U (zh) 一种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换气装置
JP2001124359A (ja) 空気調和機
JP29563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H0558897U (ja) 空調用ブロア
JP4738584B2 (ja) 送風機と浴室乾燥機
JP3767022B2 (ja) 壁掛け式空気調和装置
CN101957026A (zh) 室外侧带有冷却水防溅结构的窗式空调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850081B (zh) 涡轮风扇及使用了该涡轮风扇的空调
CN212337684U (zh) 送风装置
JP3812467B2 (ja) 遠心送風機の羽根車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遠心送風機
CN21768547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987419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