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29490U -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29490U
CN211929490U CN202020451671.0U CN202020451671U CN211929490U CN 211929490 U CN211929490 U CN 211929490U CN 202020451671 U CN202020451671 U CN 202020451671U CN 211929490 U CN211929490 U CN 211929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
isolation
substrat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516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富强
赵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5167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29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29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29490U/zh
Priority to US17/618,475 priority patent/US20220359632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74884 priority patent/WO2021196868A1/zh
Priority to EP21772937.5A priority patent/EP4131405A4/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1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基板,其具有开孔区、环绕所述开孔区的过渡区,以及环绕所述过渡区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基底,隔离柱、围堰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基底上,位于所述过渡区且环绕所述开孔区;其中,至少一圈隔离柱位于所述围堰结构靠近所述过渡区的一侧;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第三封装层,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底上,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显示区;其中,位于所述围堰结构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且与所述围堰结构相邻的所述隔离柱背离所述基底一侧的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厚度,与所述隔离柱的厚度比包括2:1~6:1。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的对产品要求的日益增长以及行业内激烈的竞争环境,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在追求更高的屏幕屏占比,以期给用户带来更炫的视觉冲击,赢得市场竞争。但是,对于摄像头及一些感应器来说,却限制着屏幕往更高的屏占比发展,将摄像头及一些感应器放于屏内正备受业内的高度关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其具有开孔区、环绕所述开孔区的过渡区,以及环绕所述过渡区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基板包括:
基底,
隔离柱、围堰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基底上,位于所述过渡区且环绕所述开孔区;其中,所述隔离柱包括第一隔离柱,所述第一隔离柱位于所述围堰结构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第三封装层,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底上,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封装层和所述第三封装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过渡区;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过渡区的所述第一隔离柱;其中,
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柱上的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隔离柱的厚度比为2:1~6:1。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离柱包括第一子隔离柱,所述第一子隔离柱与所述围堰结构相邻,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重叠的区域的平均厚度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的厚度比为2:1~6:1。
可选地,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重叠的区域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的厚度比为6:1。
可选地,所述第二封装层从所述显示区到所述过渡区的厚度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隔离柱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子隔离层、第二子隔离层、第三子隔离层;
所述第一子隔离层和所述第三子隔离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二子隔离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子隔离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隔离层和所述第三子隔离层的厚度为0.04μm-0.08μm;所述第二子隔离层的厚度为0.4μm-0.6μm。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隔离层和所述第三子隔离层的材料包括钛,所述第二隔离柱的材料包括铝。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子隔离层靠近所述第三子隔离层的表面附着有颗粒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三子隔离层相对于所述基底所在平面上翘。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隔离柱的侧边设置有凹槽。
可选地,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至少包括驱动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与所述隔离柱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可选地,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所在层之间设置有平坦化层;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通过贯穿所述平坦化层的过孔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所在层之间依次设置有钝化层、转接电极、第一子平坦化层、第二子平坦化层;所述转接电极通过贯穿所述钝化层和所述第一子平坦化层的过孔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连接,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子平坦化层的过孔与所述转接电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过渡区设置有多圈围堰结构,且所述多圈围堰结构相邻设置;所述多圈围堰结构中至少靠近开孔区的围堰结构的下方设置有辅助结构,以使在两相邻的所述围堰结构中靠近开孔区的一者在背离所述基底的方向上突出于另一者;所述辅助结构与所述平坦化层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可选地,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的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至少包括驱动晶体管和层间介质层;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设置所述基底靠近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一侧,第一栅绝缘层所述有源层,栅极设置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背离所述有源层的一侧,第二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栅极和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层间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栅绝缘层;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形成在所述层间介质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柱包括与围堰结构相邻的第一子隔离柱,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第二子隔离柱;
在所述第一子隔离柱与第二子隔离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开槽,在所述第一子隔离柱与所述围堰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二开槽;所述第一开槽和所述第二开槽贯穿所述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中的至少一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厚度为1μm-2μm;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厚度为 10μm-15μm;所述第三封装层的厚度为0.5μm-1μm。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上述的显示基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基板区域分布区。
图2为图1的显示基板中A-A的一种截面图。
图3为图1的显示基板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4为图1的显示基板中B-B的一种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一种隔离柱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另一种隔离柱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基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步骤S11的具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第一方面,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该显示基板划分为显示区Q1、过渡区Q2、开孔区Q3;其中,过渡区Q2环绕过孔区Q3、显示区 Q1环绕过渡区Q2。显示基板包括基底101、设置在基底101上位于显示区Q1 的像素结构,像素结构至少包括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器件,驱动电路层通常至少包括开关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存储电容(也即现有的2T1C的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器件包括但不限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1d。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过渡区Q2的隔离柱120;在隔离柱120所在层背离基底101的一侧形成有平坦化层117,并在显示区Q1对应驱动电路层中驱动晶体管的漏极111的位置刻蚀过孔,以使形成在平坦化层117之上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可以通过过孔与驱动晶体管的漏极111连接。由于隔离柱120形成在了过渡区Q2,故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114和第二极115在显示区Q1和过孔区Q3之间的过渡区Q2断开,以避免过孔区中的过孔的存在,导致水、氧等侵蚀显示区中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而引起显示不良;当然,显示基板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二极115 之上的第一封装层118a、第二封装层118b、第三封装层118c。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开孔区Q3,贯穿显示基板的通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基板中开孔区Q3在开孔处理后形成通孔,用于组装摄像头、传感器、HOME键、听筒或扬声器等器件。对于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基板,开孔区Q3未进行开孔处理,在组装摄像头等器件前,再进行开口处理即可。此外,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基板,在开孔区Q3已进行了开孔处理,在此情况下,该显示基板可直接拿来进行后续组装。
以下分别对显示区Q1、过渡区Q2、过孔区Q3的各个区域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电路层可以形成在缓冲层102上。其中,其中,此驱动电路层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区Q1和过渡区Q2的层间介质层103,此层间介质层103采用无机材料制作而成,例如:氧化硅、氮化硅等无机材料,以达到阻水氧和阻隔碱性离子的效果;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显示区的驱动晶体管、存储电容,当然还包括开关晶体管等开关元件,其结构与驱动晶体管的结构相同,且可以在一次工艺中制备,故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如图3所示,驱动晶体管可为顶栅型,此驱动晶体管可包括有源层104、第一栅绝缘层105、栅极106、第二栅绝缘层108、层间介质层103、源极110、漏极111。具体地,有源层104可形成在缓冲层102上,第一栅绝缘层105覆盖缓冲层102及有源层104,栅极106形成在第一栅绝缘层105背离有源层104的一侧,第二栅绝缘层108覆盖栅极106和第一栅绝缘层105,层间介质层103覆盖第二栅绝缘层108,源极110和漏极111形成在层间介质层103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栅极106的相对两侧,该源极110和漏极111可分别通过过孔(例如:金属过孔)分别与有源层104的相对两侧的源极接触区和漏极接触区接触。应当理解的是,此驱动晶体管也可为底栅型。
如图3所示,电容结构可包括第一极板130和第二极板131,此第一极板 130与栅极103同层设置,第二极板131位于第二栅绝缘层105与层间介质层 103之间,并与第一极板130相对设置。
举例而言,栅极103和第一极板130、第二极板131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例如包括钼、铝及钛等。源极110和漏极111可以包括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例如由钼、铝及钛等形成的金属单层或多层结构,例如,该多层结构为多金属层叠层,例如钛、铝、钛三层金属叠层(Al/Ti/Al)等。
如图2所示,在驱动晶体管背离基底101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117,平坦化层117位于显示区Q1。其中,平坦化层117通常采用有机材料制作而成,例如:光刻胶、丙烯酸基聚合物、硅基聚合物等材料。
如图2所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位于显示区Q1,该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可以包括依次形成在平坦化层117上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和像素限定层113,应当理解的是,该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还可包括发光层114和第二极115。
其中,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可通过贯穿平坦化层117的过孔与驱动晶体管的漏极111电性连接,该第一极112可为阳极,此阳极可为ITO (氧化铟锡)、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等材料制作而成;像素限定层113可覆盖平坦化层117,此像素限定层113可为有机材料制作而成,例如:光刻胶等有机材料,且像素限定层113可具有露出第一电极112的容纳部;发光层位于容纳部内并形成在第一极112上,该发光层114可包括小分子有机材料或聚合物分子有机材料,可以为荧光发光材料或磷光发光材料,可以发红光、绿光、蓝光,或可以发白光等;并且,根据实际不同需要,在不同的示例中,发光层114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等功能层;第二极115覆盖发光层,且该第二极115的极性与第一极112 的极性相反;此第二极115可为阴极,此阴极可为锂(Li)、铝(Al)、镁(Mg)、银(Ag)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第一极112、发光层和第二极115可构成一个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其中,显示区Q1中包括呈阵列排布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此外,还需说明的是,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相互独立,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二极115可整面连接;即第二电极115为设置在显示基板10上的整面结构,为用于多个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公共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还可通过转接电极133与漏极111电性连接。当第一极112通过转接电极133与漏极 111电性连接时,该平坦化部117可为双层结构,具体可包括依次形成的第一子平坦化(PLN1)层117a及第二子平坦化(PLN2)层117b,此外,在第一子平坦化层117a与层间介质层103之间还可形成钝化(PVX)层116,该钝化层116 可由氧化硅、氮化硅或者氮氧化硅等材料形成;该钝化层116覆盖源极110、漏极111;而转接电极133形成在第一子平坦化层117a与第二子平坦化层117b之间,并依次通过第一子平坦化层117a及钝化层116上的过孔(例如金属过孔) 与漏极111电性连接;而第一极112可通过第二子平坦化层117b上的过孔(例如金属过孔)与转接电极133电性连接,以此完成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与驱动晶体管的漏极111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3所示,像素限定层113背离层间介质层103的一侧还可设置支撑部132,该支撑部132 可起到支撑保护膜层(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以避免保护膜层与第一极112或其他走线接触而导致第一极112或其他走线容易损坏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此保护膜层主要出现在半成品转移的过程中,以避免转移过程中半成品出现损坏的情况,具体地:在将制作完支撑部132的基板转移到蒸镀产线的过程中,可覆盖一层保护膜层,当需要进行发光材料的蒸镀时,而将保护膜层移除。
其中,支撑部132的材料可与像素限定层113的材料相同,且支撑部132 与像素限定层113可采用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但不限于此,支撑部132的材料也可与像素限定层113的材料不同,且支撑部132与像素限定层113也可采用不同构图工艺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隔离柱120位于过渡区Q2、环绕开孔区Q3设置,且设置在钝化层116背离基底101的一侧。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 的发光层114和第二极115在过渡区Q2的隔离柱120与隔离柱120之间断开,以避免过孔区Q3中的过孔的存在,导致水、氧等侵蚀显示区中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而引起显示不良。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没有钝化层116和有机发光二极管1d的第二极115。
如图4所示,在过渡区Q4还设置有围堰结构150,在通过封装层118对此显示基板进行封装时,该围堰结构150能够对封装层118中的有机封装薄膜层材料的流动形成限制,避免封装层118中的有机封装薄膜层材料流动至开孔区 Q3引起封装失效的问题,也就是说,该围堰结构150可与封装层118配合,以有效阻隔水、氧通过开孔区Q3进入到显示区Q1,从而可避免显示区Q1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失效而导致显示效果差的情况,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详细说明,如图3至5所示,显示基板10的封装层118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118a、第二封装层118b和第三封装层118c。此第一封装层118a 和第三封装层118c封装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隔离柱120和围堰结构150,第二封装层118b封装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并在围堰结构150靠近显示区 Q1的一侧阻断。第一封装层118a、第三封装118c层用于防止水、氧从显示功能的显示侧及开孔区Q3进入到显示区Q1的发光层114中;该第一封装层118a、第三封装层118c可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制作而成。第二封装层118b 用于实现平坦化作用,以便于第三封装薄膜层118c层的制作,此第二封装层118b 可采用丙烯酸基聚合物、硅基聚合物等材料制作而成。
其中,此第一封装层118a和第三封装层118c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作而成,但不限于此,也可采用物理气相沉积工艺等;而第二封装层118b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制作,但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喷涂工艺等。在制作第二封装层118b 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封装层118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通过设置围堰结构 150可对第二封装层118b材料的流动形成限制,避免第二封装层118b材料流动至开孔区Q3引起封装失效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围堰结构150与像素限定层113同层设置,即: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即可同时形成围堰结构150和像素限定层113,可减少加工步骤及掩膜板的使用,从而可降低成本。此外,应当理解的是,该围堰结构与像素限定层113应相互断开。当然,围堰结构150也可以为由堆叠的绝缘材料形成的结构,例如可以为采用与像素限定层113同层设置第一子围堰层和与支撑部132同层设置的第二子围堰层堆叠形成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隔离柱包括位于围堰结构靠近显示区Q1一侧的第一隔离柱120;其中,第一隔离柱120包括与围堰结构150相邻设置的第一子隔离柱120a。对于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数量为一个为例。当然,第一隔离柱120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子隔离柱120a靠近显示区Q1的第二子隔离柱 120b,第二子隔离柱120b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第二子隔离柱120b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二子隔离柱120b的数量也可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子隔离柱120b的数量为一个为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柱还可以包括位于围堰结构靠近过渡区Q2一侧的第二隔离柱121,其中,第二隔离柱1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其结构可以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和第二子隔离柱120b结构一致,当然二者的结构不一致也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第二隔离柱121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和第二子隔离柱120b结构一致为例。图4中示意出隔离柱包括两个第二隔离柱 121,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6所示,提供一种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具体结构,该种结构的第一子隔离柱120a用于保证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发光层 114在过渡区Q2的第一隔离柱120a结构的边缘完全断开,该第一子隔离柱120a 可以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二子隔离层120a2、第三子隔离层 120a3三层结构,其中,第一子隔离层120a1和第三子隔离层120a3在基底110 上的投影可以是重合的,第二子隔离层120a2在基底上的投影落在第一子隔离层120a1在基底101上的投影内;也即,第一子隔离柱120a垂直于基底101方向的截面具有凹槽(如图5和6所示,第二子隔离层120a2的侧面,相较于第一子隔离层120a1和第三子隔离层120a2内陷,也即形成隔离柱的侧面凹槽)。隔离柱120的第一子隔离层120a1和第三子隔离层120a3的材料采用钛Ti,第二子隔离层120a2的材料采用铝Al。在第二子隔离层120a2形成过程中,金属 Al材料和刻蚀液里的Ag离子在湿刻时发生置换反应,形成1~5um左右的大小的Ag颗粒,这种颗粒具有很强粘附性,不易清除,最终成为导电的颗粒,表现为暗点。而在刻蚀形成第二子隔离层120a2的结构时,可能会将刻蚀液中银Ag 离子置换出来,以使第二子隔离层120a2的上表面附着一层银颗粒(如图5所示),同时,由于工艺的原因也可能导致所形成的第一隔离柱120a中的第三子隔离层120a3的出现上翘等问题(如图6所示)。这样一来,将会导致在形成隔离柱上方的第三封装层118c对应隔离柱的位置出现断裂的风险,而一旦第三封装层118c断裂将会导致显示基板的封装失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中的位于围堰结构150靠近显示区Q1一侧,且与围堰结构150相邻的第一隔离柱120背离基底101一侧的第二封装层118b的厚度,与第一隔离柱120的厚度比包括2:1~6:1,以使形成的第二封装层118b的背离基底101的表面大致平坦,从而避免形成在第二封装层118b背离基底101表面的第三封装层118c发生断裂,而出现显示基板封装失效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封装层118b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重叠的区域的平均厚度D1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厚度 D2比为2:1~6:1。之所以如此是设置是因为,对于第二封装层118b而言,由于其材料的流动性,第二封装层118b越是靠近围堰结构150的厚度越薄,也即,第二封装层118b从显示区Q1到过渡区Q2的厚度逐渐减小,同时第一子隔离柱与围堰结构150相邻设置,一旦第二封装层118b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重叠的区域的平均厚度D1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厚度D2比为2:1~6:1,那么过渡区Q2其余位置的厚度第二封装层118b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厚度D2比一定大于2:1~6:1,因此可以完全避免形成在第二封装层 118b背离基底101表面的第三封装层118c发生断裂,而出现显示基板封装失效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封装层118b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重叠的区域的平均厚度D1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厚度D2比为 6:1。这样一来,通过合理设计第二封装层118b的厚度以避免形成在第二封装层 118b之上的第三封装层118c发生断裂的同时,还可能避免第二封装层118b过厚,影响显示基板的轻薄化。当然,根据产品需求采用相应厚度比例的第二封装层118b和第一子隔离柱120a,例如:第二封装层6的厚度D1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厚度D2比为2:1、3:1、4:1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柱的厚度包括但不限于0.4μm-0.7μm。当然,也可以根据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发光层114的厚度选用不同厚度的隔离柱120,隔离柱的厚度只要满足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发光层114在过渡区Q2可以断开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隔离柱可与驱动晶体管的源极110、漏极111同层设置,即:隔离柱与源极110、漏极111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形成,这样设计还可减少加工步骤及掩膜板的使用,从而可降低成本。此外,应当理解的是,该隔离柱可与驱动晶体管的源极110、漏极111应相互断开,以避免隔离柱124在显示时通电的情况。
由于前述提到隔离柱可与显示区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110和漏极111同层设置,因此,该隔离柱的结构、材料可与源极110和漏极111的结构和材料相同,例如,在源极110和漏极111为三层金属结构时,该隔离柱也可为三层金属结构。
具体地,如图5和6所示,隔离柱中的第一子隔离柱120a可包括依次层叠在层间介质层103上的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二子隔离层120a2及第三子隔离层120a3,第二子隔离层120a2在层间介质层103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位于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三子隔离层120a3在层间介质层103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内侧,以在隔离柱120的侧壁形成凹槽,使得隔离柱120的纵截面成“工字形”结构。
其中,第一子隔离层120a1与第三子隔离层120a3的材料可为钛层,即:第一子隔离层120a1和第三子隔离层120a3可采用钛(Ti)材料制作而成,第二子隔离层120a2,即:第二子隔离层120a2可采用铝(Al)材料制作而成,这样可保证第二子隔离层120a2在进行侧蚀时,第一子隔离层120a1和第三子隔离层120a3不会受到刻蚀的影响。但不限于此,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二子隔离层 120a2及第三子隔离层120a3也可采用其它材料制作而成,例如:钼、铝等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只要能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即可,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子隔离柱120a包括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二子隔离层120a2、第三子隔离层120a3时,第一子隔离层120a1和第三子隔离层 120a3的厚度包括但不限于0.04μm-0.08μm;第二子隔离层120a2的厚度包括但不限于0.4μm-0.6μm。当然,也可以根据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发光层114 的厚度选用不同厚度的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二子隔离层120a2、第三子隔离层120a3,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二子隔离层120a2、第三子隔离层120a3的总厚度只要满足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发光层114在过渡区Q2的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边缘可以断开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驱动电路层具有位于过渡区Q2的第一开槽 125和第二开槽126;第一开槽125位于第一子隔离柱120a与第二子隔离柱120b 之间,第一开槽125环绕第一子隔离柱120a设置;第二开槽126位于第一子隔离柱120a与围堰结构150,第二开槽126环绕围堰结构设置,这样设计可增大发光材料在隔离柱120的侧面断开的概率。
其中,第一开槽125和第二开槽126可贯穿位于过渡区Q2的介质层103、第一栅绝缘层105、第二栅绝缘层108中的至少一层,例如,第一开槽125和第二开槽126可贯穿过渡区Q2的介质层103、第一栅绝缘层105、第二栅绝缘层 108、钝化层116,即:开槽可延伸至缓冲层102。
如图4所示,第一开槽125和第二开槽126可贯穿整个驱动电路层,以进一步增大发光材料或阴极材料在隔离柱124的侧面断开的概率;此外,在显示基板10具有柔性并进行弯曲时,这样设计还可缓解驱动电路层位于显示区10a 的部分所受到的应力,保证驱动电路层中各元件的连接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隔离柱121和第二隔离柱121之间设置第三开槽127,第三开槽127与第一开槽125和第二开槽126的结构可以相同;在开孔区Q3为圆形时,第一开槽125、第二开槽126、隔离柱 120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也可为圆环;在开孔区Q3为矩形时,第一开槽125、第二开槽126、第一子隔离柱120a、第二子隔离柱120b、第二隔离柱121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也可为矩形环;但不限于此开孔区Q3还可为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第一开槽125、第二开槽126、第三开槽127、第一子隔离柱120a、第二子隔离柱120b、第二隔离柱121可与之相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封装层118a的厚度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μm-2μm,第二封装层118b的厚度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0μm-15μm,第三封装层118c的厚度范围包括但不限于0.5μm-1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围堰结构150为多圈,且多圈围堰结构150相邻设置;多圈围堰结构150中至少靠近开孔区Q3的围堰结构150的下方设置有辅助结构 140,以使在两相邻的围堰结构150中靠近开孔区Q3的一者在背离基底101的方向上突出于另一者。
具体的,如图4所示,以显示基板包括两圈围堰结构150为例,这两圈围堰结构150设置在由显示区Q1指向开孔区方向上的第二圈隔离柱120与第三圈隔离柱120之间,其中靠近过孔区Q3的围堰结构150靠近基底101的一侧设置有辅助结构130,以使该围堰结构120在在背离基底101的方向上突出于远离开孔区Q3的围堰结构150。之所以如此设置,在沿显示区Q1指向开孔区Q3方向上,即使第一个围堰结构150不能够将第二封装层118b材料阻挡,也可以通过第二个围堰结构150将第二封装层118b材料阻挡。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结构130可以与平坦化层117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这样一来,可以在形成平坦化层117的同时形成辅助结构130,从而可以简化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当然,辅助结构130也可以与介质层103、第一栅绝缘层105、第二栅绝缘层108中的至少一层中的至少一层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基底101可为柔性基板,以提高显示基板的柔性,使得显示基板1能够具有可弯曲、可弯折等性能,以便于扩大显示基板的适用范围;但不限于此,该基底也可设置为刚性,具体该衬底基板的性能可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而定。
此外,该基底101可为单层结构,也可为多层结构。例如,如图8所示,该衬底基板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聚酰亚胺层101a、缓冲层101b、聚酰亚胺层 101c,其中,缓冲层101b可为氮化硅、氧化硅等材料制作而成,以达到阻水氧和阻隔碱性离子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该衬底基板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制备上述的显示基板。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Q1、过渡区Q2、开孔区Q3;如图 9所示,该方法包括:
S01、在基底101上形成驱动电路层、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隔离柱和围堰结构150。其中,隔离柱包括位于围堰结构150靠近显示区Q1一侧的第一隔离柱120,用于使得有机发光层在显示区Q1和开孔区Q3之间的过渡区Q2断开,以避免开孔区Q3的通孔处的水、氧等侵蚀显示区Q1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而影响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性能。
S02、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二极115所在层上方,依次形成第一封装层118a、第二封装层118b、第三封装层118c,以对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 进行密封。第一隔离柱120背离基底101一侧的第二封装层118b的厚度,与第一隔离柱120的厚度比包括2:1~6:1,以使形成的第二封装层118b的背离基底 101的表面大致平坦,从而避免形成在第二封装层118b背离基底表面的第三封装层118c发生断裂,而出现显示基板封装失效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封装层118b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重叠的区域的平均厚度D1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厚度 D2比为2:1~6:1。例如当D1:D2为2:1时可以使形成第二封装层118b的背离基底101的表面大致平坦,当D1:D2为6:1时可以使的第二封装层118b的厚度以避免形成在第二封装层118b之上的第三封装层118c发生断裂的同时,还可能避免第二封装层118b过厚,影响显示基板的轻薄化。之所以如此是设置是因为,对于第二封装层118b而言,由于其材料的流动性,第二封装层118b越是靠近围堰结构150的厚度越薄,也即,第二封装层118b从显示区Q1到过渡区 Q2的厚度逐渐减小,同时第一子隔离柱与围堰结构150相邻设置,一旦第二封装层118b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隔离柱120a重叠的区域的平均厚度D1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厚度D2比为2:1~6:1,那么过渡区Q2其余位置的厚度第二封装层118b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厚度D2比一定大于 2:1~6:1,因此可以完全避免形成在第二封装层118b背离基底101表面的第三封装层118c发生断裂,而出现显示基板封装失效的问题。
以下为了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给出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的示例,但该示例并不够呈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如图10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提供一基底101,在基底101上形成像素结构中的驱动电路层、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和隔离柱120。
具体的,如图10所示,步骤S11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11、在基底101上形成位于显示区Q1和过渡区Q2的缓冲层102;以及形成缓冲层102之,且位于显示区Q1的驱动电路层(开关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存储电容等)的各层结构和位于过渡区Q2的隔离柱,例如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104、第一栅绝缘层105、栅极106、第二栅绝缘层108、层间介质层103、源极 110、漏极111。具体地,有源层104可形成在缓冲层102上,第一栅绝缘层105 覆盖缓冲层102及有源层104,栅极106形成在第一栅绝缘层105背离有源层 104的一侧,第二栅绝缘层108覆盖栅极106和第一栅绝缘层105,层间介质层 103覆盖第二栅绝缘层108,源极110和漏极111形成在层间介质层103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栅极106的相对两侧,该源极110和漏极111可分别通过过孔(例如:金属过孔)分别与有源层104的相对两侧的源极接触区和漏极接触区接触。应当理解的是,此驱动晶体管也可为底栅型。如图3所示,电容结构可包括第一极板130和第二极板131,此第一极板130与栅极103同层设置,第二极板131位于第二栅绝缘层105与层间介质层103之间,并与第一极板130相对设置。
其中,如图4所示,隔离柱包括第一隔离柱120和第二隔离柱121;其中,第一隔离柱120包括第一子隔离柱120a和第二子隔离柱120b。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隔离柱120a、第二子隔离柱120b和第二隔离柱121可以与驱动晶体管的源极110和漏极111可以在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具体的,源极110和漏极111 为三层金属结构时,第一子隔离柱120a、第二子隔离柱120b和第二隔离柱121 也可为三层金属结构。也即,第一子隔离柱120a、第二子隔离柱120b和第二隔离柱121均包括由背离基底101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二子隔离层120a2及第三子隔离层120a3。
其中,形成三层结构的第一子隔离柱120a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磁控溅射、物理气相沉积等工艺,在层间之上依次形成第一子隔离材料层、通过湿法刻蚀形成第一子隔离层120a1。
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磁控溅射、物理气相沉积等工艺,在层间之上依次形成第二子隔离材料层、通过湿法刻蚀形成第二子隔离层120a2。
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磁控溅射、物理气相沉积等工艺,在层间之上依次形成第三子隔离材料层、通过湿法刻蚀形成第三子隔离层120a3。
第一子隔离层120a1和第三子隔离层120a3在基底101上的投影重合,第二隔离柱120a2在基底101上的投影落在第一子隔离层120a1在基底101上的投影内,也即第一子隔离柱120a垂直于基底101方向的截面具有凹槽。其中,第一子隔离层120a1和第三子隔离层120a3的材料采用钛Ti,第二子隔离层120a2 的材料采用铝Al。当然,隔离柱2不局限于三层结构的隔离柱120,隔离柱120 也可以是四层结构,甚至更多层结构。其中,隔离柱120包括上述的第一子隔离层120a1、第二子隔离层120a2、第三子隔离层120a3三层结构时,其中,由于刻蚀工艺的原因,第二子隔离层120a2靠近第三子隔离层120a3的的表面上附着有颗粒结构,具体可以是在刻蚀形成第一子隔离柱120a的结构时,刻蚀液中所置换出的银离子;当然,由于工艺的原因第三子隔离层120a3相对于基底101 所在平面上翘(也即朝向背离基底101的方向翘起)。
S112、在形成隔离柱、驱动晶体管的源极110和漏极111的基底101上,形成位于显示区Q1的平坦化层117和位于过渡区的辅助结构140,并在显示区Q1 的驱动电路层中的驱动晶体管的漏极111对应的位置形成贯穿平坦化层116和层间绝缘层117的过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12中所形成的平坦化层117和辅助结构140同层设置、且材料形同,也即二者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形成。
S113、在形成平坦化层117和辅助结构140的基底101上,形成位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且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的第一极112通过步骤S112中所形成过孔与驱动晶体管的漏极111连接。
S114、在形成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的基底101上,形成位于显示区Q1的像素限定层113和位于过渡区Q2的围堰结构150;其中,像素限定层113在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容纳部,围堰结构150靠近过孔区Q3的一者设置在辅助结构140之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14中形成的像素限定层113和围堰结构150同层设置、且材料形同,也即二者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形成。
S115、在形成像素限定层113和围堰结构150的基底101上,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喷墨打印的方式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1d的发光层114,由于在过渡区Q2 形成隔离柱120,故形成在隔离柱120之上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d的发光层断开。
S116、在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1d的发光层114的基底101,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蒸镀工艺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1d的第二极115。
至此完成了驱动电路层、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隔离柱120的制备。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步骤S112中可以先形成钝化116层,在钝化层116对应驱动晶体管漏极111的位置形成过孔,在钝化层116背离基底 101的一侧形成转接电极133,以使转接电极133通过贯穿钝化层116的过孔与驱动晶体管的漏极111连接,之后依次形成的第一子平坦化层117a及第二子平坦化层117b,并在第一子平坦化层117a及第二子平坦化层117b对应转接电极 133的位置形成过孔。之后再执行步骤S113,以使步骤S113中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一极112通过贯穿第一子平坦化层117a及第二子平坦化层 117b的过孔与转接电极133连接。
S12、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1d的第二极115的基底101上,形成第一封装层118a。
其中,第一封装层118a上的材料可以为SiNx、SiON、SiOx等,第一封装层 118a上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原子力沉积等方式形成。
S13、在形成有第一封装层118a的基底101上,形成位于开孔区Q3的支撑结构(图中未示)。
具体地,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原子力沉积、喷墨打印、喷涂等方式在开孔区上形成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材料可为为聚酰胺、聚酯、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采用这些固化速率快的材料,能够直接避免材料流淌
S14、在形成有支撑结构的基底101上,形成位于围堰结构150靠近显示区 Q1一侧的第二封装层118b。
其中,第二封装层118b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位于部分过渡区Q3与显示区Q1内。第二封装层118b的材料可包括丙烯酸基聚合物、硅基聚合物等。第二封装层118b可采用喷墨打印、喷涂等方式形成于第一封装层118a上。
S15、在形成有第二封装层118b的基底101上,形成第三封装层118c。
其中,第三封装层118c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位于过渡区Q2与显示区Q1 内。其中,第三封装层7的材料可以为SiNx、SiCN、SiO2等,第三封装层118c 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原子力沉积等方式形成。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2中所形成第一封装层118a与步骤S15中所形成的第三封装层118c为无机封装层,步骤S14中所形成第二封装层118b为有机封装层。
S16、在形成有第三封装层118c的基底101上,形成保护层(图中未示),其中,支撑结构支撑保护层。
具体地,在第三封装层118c远离基底101的一侧形成保护层,支撑结构8 支撑保护层。保护层被支撑结构顶起,避免了保护层在开孔区Q3与显示区Q1 膜层落差过大,提高了保护层的平坦度,从而在撕掉保护层时,第三封装层118c 不会被带起,避免了第三封装层118c从第二封装层118b上剥离,保证了封装效果,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产品良率。
S17、剥离保护层。
具体地,在MDL工艺段中,需要先剥离保护层然后再贴POL,通过支撑结构,在剥离保护层时第三封装层118c不会被带起,避免了第三封装层118c从第二封装层118b上剥离。
S18、在与开孔区Q3对应的区域形成通孔。
具体地,剥离保护层后,在开孔区Q3形成通孔,从而实现屏幕上开孔的目的。在开孔区形成通孔时,由于支撑结构位于开孔区上,可通过同一次工艺将显示基板的开孔区对应区域与支撑结构同时去除。当然,也可通过两次工艺分别显示基板上开孔区与支撑结构去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显示基板。该显示面板例如可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手表、运动手环、笔记本电脑等具有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该显示装置具有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对显示面板的技术效果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显示基板,其具有开孔区、环绕所述开孔区的过渡区,以及环绕所述过渡区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基板包括:
基底,
隔离柱、围堰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基底上,位于所述过渡区且环绕所述开孔区;其中,所述隔离柱包括第一隔离柱,所述第一隔离柱位于所述围堰结构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第三封装层,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底上,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封装层和所述第三封装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过渡区;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过渡区的所述第一隔离柱;其中,
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柱上的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隔离柱的厚度比为2:1~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隔离柱包括第一子隔离柱,所述第一子隔离柱与所述围堰结构相邻,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重叠的区域的平均厚度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的厚度比为2:1~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封装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重叠的区域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的厚度比为6: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封装层从所述显示区到所述过渡区的厚度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隔离柱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子隔离层、第二子隔离层、第三子隔离层;
所述第一子隔离层和所述第三子隔离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二子隔离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子隔离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隔离层和所述第三子隔离层的厚度为0.04μm-0.08μm;所述第二子隔离层的厚度为0.4μm-0.6μ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隔离层和所述第三子隔离层的材料包括钛,所述第二子隔离柱的材料包括铝。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在所述第二子隔离层靠近所述第三子隔离层的表面附着有颗粒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三子隔离层相对于所述基底所在平面上翘。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隔离柱的侧边设置有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至少包括驱动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与所述隔离柱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所在层之间设置有平坦化层;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通过贯穿所述平坦化层的过孔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所在层之间依次设置有钝化层、转接电极、第一子平坦化层、第二子平坦化层;所述转接电极通过贯穿所述钝化层和所述第一子平坦化层的过孔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连接,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子平坦化层的过孔与所述转接电极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过渡区设置有多圈围堰结构,且所述多圈围堰结构相邻设置;所述多圈围堰结构中至少靠近开孔区的围堰结构的下方设置有辅助结构,以使在两相邻的所述围堰结构中靠近开孔区的一者在背离所述基底的方向上突出于另一者;所述辅助结构与所述平坦化层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的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至少包括驱动晶体管和层间介质层;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设置在所述基底靠近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一侧,第一栅绝缘层所述有源层,栅极设置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背离所述有源层的一侧,第二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栅极和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层间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栅绝缘层;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形成在所述层间介质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柱包括与围堰结构相邻的第一子隔离柱,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子隔离柱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第二子隔离柱;
在所述第一子隔离柱与第二子隔离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开槽,在所述第一子隔离柱与所述围堰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二开槽;所述第一开槽和所述第二开槽贯穿所述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中的至少一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封装层的厚度为1μm-2μm;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厚度为10μm-15μm;所述第三封装层的厚度为0.5μm-1μm。
17.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2020451671.0U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Active CN211929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51671.0U CN211929490U (zh)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US17/618,475 US20220359632A1 (en) 2020-03-31 2021-02-02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PCT/CN2021/074884 WO2021196868A1 (zh) 2020-03-31 2021-02-02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EP21772937.5A EP4131405A4 (en) 2020-03-31 2021-02-02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BOAR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51671.0U CN211929490U (zh)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29490U true CN211929490U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50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51671.0U Active CN211929490U (zh)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59632A1 (zh)
EP (1) EP4131405A4 (zh)
CN (1) CN211929490U (zh)
WO (1) WO2021196868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1002A (zh) * 2020-12-04 2021-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基板、显示装置以及制作方法
CN112768499A (zh) * 2021-01-13 2021-05-07 重庆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WO2021196868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WO2022133769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004647A1 (zh) * 2021-07-28 2023-0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WO2023092566A1 (zh) * 2021-11-29 2023-06-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206164A1 (zh) * 2022-04-27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544653U (zh) * 2021-12-22 2022-10-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智能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27249B1 (ko) * 2015-10-16 2022-08-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946341B (zh) * 2017-11-10 2020-05-2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9119446B (zh) * 2018-08-28 2020-12-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10665A (zh) * 2019-03-27 2019-07-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CN110265583B (zh) * 2019-07-26 2022-08-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1929490U (zh) * 2020-03-31 2020-11-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96868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2531002A (zh) * 2020-12-04 2021-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基板、显示装置以及制作方法
CN112531002B (zh) * 2020-12-04 2024-03-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基板、显示装置以及制作方法
WO2022133769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768499A (zh) * 2021-01-13 2021-05-07 重庆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2768499B (zh) * 2021-01-13 2023-01-24 重庆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WO2023004647A1 (zh) * 2021-07-28 2023-0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WO2023092566A1 (zh) * 2021-11-29 2023-06-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206164A1 (zh) * 2022-04-27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31405A1 (en) 2023-02-08
US20220359632A1 (en) 2022-11-10
EP4131405A4 (en) 2023-07-26
WO2021196868A1 (zh)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29490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US1060099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WO2020238467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3339167U (zh) 有机发光显示系统
US865351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TWI629778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CN113838994B (zh) 显示面板、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KR20200002051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302016B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05399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54722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27673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937236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84458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10335959A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112820838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KR10223069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CN216389370U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212874544U (zh) 一种显示面板
KR20160059818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WO2023184609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1062984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4019672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19666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18139451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