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93410U - 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93410U
CN211893410U CN201922418249.5U CN201922418249U CN211893410U CN 211893410 U CN211893410 U CN 211893410U CN 201922418249 U CN201922418249 U CN 201922418249U CN 211893410 U CN211893410 U CN 211893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end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fixed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1824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苟金远
黄秋平
欧阳军
刘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1824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93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93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93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包括后端上板、后端下板和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与后端板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二空腔,所述后端上板的横截面为倒“L”形,所述后端下板的截面为“Z”字形结构,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围设有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由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中间处延伸至后地板。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结构简单、显著提高背门锁扣的刚度、明显改善整车路噪、满足NVH性能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加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背门因为存放、拿取物品的缘故,经常需要开启、闭合,而后背门在闭合时,后背门上的锁会对后端板上的锁扣产生撞击,现有技术的后端板结构如图1所示,后端板1和后地板2之间并无Z向加强板连接、支撑,进而后端板上的锁扣刚度以及强度较弱,噪声传函值较高,不能满足NVH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显著提高背门锁扣的刚度、明显改善整车路噪、满足NVH性能要求的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包括后端上板、后端下板和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与后端板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二空腔,所述后端上板的横截面为倒“L”形,所述后端上板的一端与所述后端板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上板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的截面为“Z”字形结构,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后端下板的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围设有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由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中间处延伸至后地板,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地板在所述第一空腔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还可以是:
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二空腔的下部后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上板在所述第二空腔的下部前侧两层式固定。
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上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所述上加强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上加强板的顶端沿所述后端下板纵向向上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边缘处,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所述上加强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上加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沿所述后端板向左右两侧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后端下板有重叠部分,所述上加强板、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板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后端板有重叠部分,所述上加强板和所述后端板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所述后端板在所述上加强板下部对应位置处设置凹槽,所述上加强板和所述后端板在所述凹槽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所述加强板本体还包括下加强板,所述下加强板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下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上加强板的底部两层式可拆卸固定,所述下加强板的上部左右两侧均与所述后端板两层式固定,所述下加强板的下部左右两侧和底部均与所述后地板两层式固定。
所述下加强板和所述上加强板上分别设置两个定位孔,所述下加强板和所述上加强板通过螺栓穿过所述定位孔进行螺接固定。
所述下加强板的上部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从所述下加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沿所述后端板向左右两侧延伸,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三延伸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所述下加强板的下部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和底部设置有第四延伸部,所述第四延伸部从所述下加强板的底部沿所述后地板水平向前延伸,所述下加强板、所述后地板在所述第四延伸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包括后端上板、后端下板和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与后端板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二空腔,所述后端上板的横截面为倒“L”形,所述后端上板的一端与所述后端板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上板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的截面为“Z”字形结构,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后端下板的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围设有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由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中间处延伸至后地板,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地板在所述第一空腔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后端上板的横截面为倒“L”形,所述后端上板的一端与所述后端板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上板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的截面为“Z”字形结构,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后端下板的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因此所述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与后端板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二空腔,所述后端上板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后端下板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三面,所述后端板具有第二空腔的第四面,这四个面将锁扣包覆在第二空腔内部,当后背门的门锁撞击锁扣时,水平方向的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因为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上板均和所述后端板两层式固定,进而所述后端上板、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板围设有的第二空腔给锁扣提供反向的支撑力,进而增加了锁扣的刚度。而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围设有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由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中间处延伸至后地板,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地板在所述第一空腔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一空腔基本是一个封闭的腔体,当汽车后背门的门锁撞击锁扣时,锁扣将垂直方向的撞击力向下传导至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板上,而所述后端下板将此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加强板本体上,因为所述加强板本体和所述后端板围设有封闭的所述第一空腔,进而垂直方向的撞击力继续沿所述加强板本体和所述后端板向下传导,而所述加强板本体的底部和所述后端板的底部均和所述后地板两层式固定,这样,垂直方向的撞击力经过一层一层的传递而逐渐衰减,进而显著提高背门锁扣的刚度,并且所述第一空腔的封闭结构将锁扣的位置牢牢固定在对应位置处,明显改善了整车路噪,进而满足NVH性能要求。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显著提高背门锁扣的刚度、明显改善整车路噪、满足NVH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图2A-A剖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上加强板搭接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下加强板搭接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后端板 2…后地板 3…后端上板
4…上加强板 5…下加强板 6…后端下板
7…凹槽 8…第一延伸部 9…第二延伸部
10…后地加强板 11…第三延伸部 12…第四延伸部
13…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垂直”、“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2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中相关各图,包括后端上板3、后端下板6和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6、所述后端上板3与后端板1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二空腔,所述后端上板3的横截面为倒“L”形,所述后端上板3的一端与所述后端板1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上板3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下板6在所述后端下板6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6的截面为“Z”字形结构,所述后端下板6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后端下板6的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1围设有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由所述后端下板6的顶部中间处延伸至后地板2,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下板6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6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地板2在所述第一空腔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后端下板6、所述后端上板3与后端板1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二空腔,所述后端上板3的横截面为倒“L”形,所述后端上板3的一端与所述后端板1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上板3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下板6在所述后端下板6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6的截面为“Z”字形结构,所述后端下板6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后端下板6的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因此所述后端上板3、所述后端下板6和所述后端板1围设成一个横截面为矩形容纳锁扣的第二空腔,所述后端上板3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后端下板6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三面,所述后端板1具有第二空腔的第四面,这四个面均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将锁扣包覆在第二空腔内部,当后背门的门锁撞击锁扣时,水平方向的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后端下板6、所述后端上板3,因为所述后端下板6和所述后端上板3均和所述后端板1两层式固定,进而所述后端上板3、所述后端下板6和所述后端板1围设有的第二空腔给锁扣提供反向的支撑力,进而增加了锁扣的刚度。而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1围设有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由所述后端下板6的顶部中间处延伸至后地板2,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下板6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6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地板2在所述第一空腔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一空腔基本是一个封闭的腔体,当汽车后背门的门锁撞击锁扣时,锁扣将垂直方向的撞击力向下传导至所述后端下板6和所述后端板1上,而所述后端下板6将此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加强板本体上,因为所述加强板本体和所述后端板1围设有封闭的所述第一空腔,进而垂直方向的撞击力继续沿所述加强板本体和所述后端板1向下传导,而所述加强板本体的底部和所述后端板1的底部均和所述后地板2两层式固定,这样,垂直方向的撞击力经过一层一层的传递而逐渐衰减,进而显著提高背门锁扣的刚度,并且所述第一空腔的封闭结构将锁扣的位置牢牢固定在对应位置处,明显改善了整车路噪,进而满足NVH性能要求。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显著提高背门锁扣的刚度、明显改善整车路噪、满足NVH性能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地板2的下侧还设置有后地加强板10,所述后地板2、所述后地加强板10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后端板1的底部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在所述后地板2底部对应位置处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三空腔。这样,当垂直方向的撞击力由所述后端板1传导至所述后地板2时,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同时反向给予所述后端板1支撑力。而所述后地板2由于有所述后地加强板10的加入,且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在所述后地板2底部对应位置处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三空腔,这样,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后地板2时,再由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板2加强板分别传递,进而撞击力进一步被减弱。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后地板2具有所述第三空腔的第一面,所述后地加强板10具有所述第三空腔的另三面。这样,经过所述后地板2的那一部分撞击力直接经过所述后地板2传导至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两层式固定的另一个固定点,而经过所述后地加强板10的那一部分撞击力经过所述第三空腔的三个面传递,因为增加了撞击力所经过过的路径,所述撞击力的大部分被弱化,进而提高了所述撞击力的衰减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下板6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二空腔的下部后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6与所述后端上板3在所述第二空腔的下部前侧两层式固定。这样,当汽车后背门上的门锁撞击锁扣时,锁扣所受到的撞击力向下传递时,一部分通过所述后端下板6传递至所述加强板本体然后传递至所述后地板2,一部分通过所述后端下板6传递至所述后端板1然后传递至所述后地板2,一部分通过所述后端板1直接传递至所述后地板2,这样将撞击力向下分三部分传递,没经过一层传递撞击力便会被进一步衰减,进而优化了撞击力的传递路径,提高了锁扣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上加强板4,所述上加强板4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上加强板4与所述后端下板6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4、所述后端下板6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4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上加强板4的上部与所述后端板1和所述后端下板6三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4的下部与所述后端板1两层式固定,使得所述上加强板4固定于所述后端下板6和所述后端板1的过渡连接处,不但在所述后端板1和所述后端下板6的连接处加厚了连接处的厚度,使撞击力在传递到所述后端下板6和所述后端板1的连接处时进一步分散所述撞击力的一部分到所述上加强板4上,这样,在所述上加强板4与所述后端下板6、所述后端板1的重叠处,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载荷进一步加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加强板4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延伸部8,所述第一延伸部8从所述上加强板4的顶端沿所述后端下板6纵向向上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6边缘处,所述上加强板4与所述后端下板6在所述第一延伸部8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后端下板6在所述第一延伸部8对应位置处的接触面积增大,使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后端下板6的连接更加紧密,且在撞击力传递过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8与所述后端下板6和后端板1的重叠部分的受力横截面积增大,单位面积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上加强板4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延伸部9,所述第二延伸部9从所述上加强板4的左右两侧分别沿所述后端板1向左右两侧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9与所述后端下板6有重叠部分,所述上加强板4、所述后端下板6和所述后端板1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第二延伸部9与所述后端板1有重叠部分,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后端板1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二延伸部9对应位置处的接触面积增大,使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后端板1的连接更加紧密,且在撞击力传递过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9和所述后端板1重叠部分的受力横截面积增大,单位面积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延伸部8和所述第二延伸部9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延伸部8沿所述第一台阶延伸至所述第二延伸部9。这样,所述上加强板4与所述后端下板6和所受端板的固定点沿着所述第一台阶从所述第一延伸部8平稳过渡到所述第二延伸部9,使所述上加强板4的上部和所述后端下板6紧密贴合,所述上加强板4的下部和所述后端板1紧密贴合,优化了力传递的路径,使力传递的路径有了延续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上加强板4下部对应位置处设置凹槽7,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凹槽7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后端板1可能会因为避让或者加大承重能力而出现部分所述凹槽7,所述上加强板4的下部还可以沿着所述凹槽7部分延伸并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凹槽7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加强板本体还包括下加强板5,所述下加强板5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下加强板5的顶部与所述上加强板4的底部两层式可拆卸固定,所述下加强板5的上部左右两侧均与所述后端板1两层式固定,所述下加强板5的下部左右两侧和底部均与所述后地板2两层式固定。这样,可以先将所述上加强板4与所述后端下板6、所述后端板1进行两层式固定,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后地板2、所述后地加强板10进行两层式固定,最后再将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端板1进行两层式固定,并同时将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后端板1进行两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下加强板5进行可拆卸式固定,这样可以使所述加强板本体在各个对应位置处与所述后端下板6、所述后端板1和所述后地板2更加贴合方便焊接。所述下加强板5的上部两侧与所述后端板1两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4的下部左右两侧和底部均与所述后地板2两层式固定,使得所述上加强板4固定于所述后端板1和所述后地板2的过渡连接处,不但在所述后端板1和所述后地板2的连接处加厚了连接处的厚度,使撞击力在传递到所述后板和所述后地板2的连接处时进一步分散所述撞击力的一部分到所述下加强板5上,这样,在所述下加强板5与所述后端板1、所述后地板2的重叠处,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载荷进一步加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上加强板4上分别设置两个定位孔13,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上加强板4通过螺栓穿过所述定位孔13进行螺接固定。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下加强板5的底部与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有重叠部分,所述下加强板5、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这样,在所述下加强板5、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的固定点处,因为要承受沿所述下加强板5、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三个方向传递过来的撞击力,进而所述下加强板5、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在此处三层式固定可以增加受力的横截面积,进而使固定点的单位面积的载荷增加,进而增加可以承受的载荷量。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下加强板5的顶部与所述上加强板4的底部有重叠部分,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上加强板4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可拆卸式螺接固定。这样,将所述加强板本体分解为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下加强板5,并将所述上加强板4延伸至所述下加强板5的内侧或外侧,使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下加强板5有重叠部分,且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下加强板5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可拆卸式螺接固定,这样可以减少所述加强板本体从所述后端下板6延伸到所述后地板2所需要贴合的位置,进而使所述加强板本体可以更好的贴合所需要装配的表面,优化力传递的路径,使力传递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并且,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所述上加强板4、所述后端下板6、所述后端板1三层式固定,再将所述下加强板5、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三层式固定,最后将所述上加强板4和所述下加强板5可拆卸式螺接固定,使装配变得更加贴合简单。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下加强板5的上部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三延伸部11,所述第三延伸部11从所述下加强板5的左右两侧分别沿所述后端板1向左右两侧延伸,所述下加强板5与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三延伸部11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后端板1在所述第三延伸部11对应位置处的接触面积增大,使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后端板1的连接更加紧密,且在撞击力传递过程中,所述第三延伸部11与所述后端板1的重叠部分的受力横截面积增大,单位面积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加强板5的下部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和底部设置有第四延伸部12,所述第四延伸部12从所述下加强板5的底部沿所述后地板2水平向前延伸,所述下加强板5、所述后地板2在所述第四延伸部12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后地板2在所述第四延伸部12对应位置处的接触面积增大,使所述下加强板5和所述后地板2的连接更加紧密,且所述后地板2和所述后地加强板10在此处也固定,因此在撞击力传递过程中,所述第四延伸部12与所述后地板2和后地加强板10的重叠部分的受力横截面积增大,单位面积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上板、后端下板和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与后端板围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二空腔,所述后端上板的横截面为倒“L”形,所述后端上板的一端与所述后端板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上板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的截面为“Z”字形结构,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后端下板的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围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由所述后端下板的顶部中间处延伸至后地板,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后地板在所述第一空腔底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二空腔的下部后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上板在所述第二空腔的下部前侧两层式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上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上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一空腔下部左右两侧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上加强板的顶端沿所述后端下板纵向向上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边缘处,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后端下板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上加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沿所述后端板向左右两侧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后端下板有重叠部分,所述上加强板、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板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三层式固定,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后端板有重叠部分,所述上加强板和所述后端板在重叠部分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上加强板下部对应位置处设置凹槽,所述上加强板和所述后端板在所述凹槽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还包括下加强板,所述下加强板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下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上加强板的底部两层式可拆卸固定,所述下加强板的上部左右两侧均与所述后端板两层式固定,所述下加强板的下部左右两侧和底部均与所述后地板两层式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和所述上加强板上分别设置两个定位孔,所述下加强板和所述上加强板通过螺栓穿过所述定位孔进行螺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的上部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从所述下加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沿所述后端板向左右两侧延伸,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后端板在所述第三延伸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的下部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和底部设置有第四延伸部,所述第四延伸部从所述下加强板的底部沿所述后地板水平向前延伸,所述下加强板、所述后地板在所述第四延伸部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
CN201922418249.5U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Active CN211893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18249.5U CN211893410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18249.5U CN211893410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93410U true CN211893410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94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18249.5U Active CN211893410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93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538907Y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101522507B (zh) 管状b柱和冲压的槛板结合件以及装配二者的方法
JPS6218492Y2 (zh)
WO2021073356A1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JP5201442B2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US20140232141A1 (en) Floor structure i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JP4483680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WO2008068860A1 (ja) 鉄道車両の構体骨構造
WO2021114345A1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JP383846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7622334A (zh) 一种后围连接结构及白车身
CN211893410U (zh) 一种汽车后端板加强组件
JP2002308145A (ja) パネル結合構造
JPH082438A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JPH0122784Y2 (zh)
CN215706661U (zh)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CN111497948A (zh) 一种车身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12685749U (zh) 一种后纵梁和横梁连接组件
CN212685730U (zh) 一种汽车b柱传力组件
JP2009067228A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1391455U (zh) 侧围内板总成、侧围结构及汽车框架结构
JP2000142466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サイド部の構造
JP3315915B2 (ja) 自動車車体の下側部補強構造
JP2000062646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4122837B2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