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97305U - 移动体 - Google Patents

移动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97305U
CN211797305U CN201921832266.7U CN201921832266U CN211797305U CN 211797305 U CN211797305 U CN 211797305U CN 201921832266 U CN201921832266 U CN 201921832266U CN 211797305 U CN211797305 U CN 2117973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eat
vehicle
movabl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226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拉贾·戈皮纳特
和田昌祥
百目鬼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973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973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42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convertible from one use to a different one
    • B60P3/423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convertible from one use to a different one from transport of persons to transport of go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5/00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 A61G5/08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foldable
    • A61G5/0808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foldable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folding direction
    • A61G5/0833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foldable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folding direction folding front to back, e.g. reducing or expanding the overall depth of the wheelch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4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of adjustable length or wid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5/00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 A61G5/04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motor-driv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体,能在折叠状态下高效地使用,能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本实用新型的移动体具备:移动基座(1、201、301),其包含具有前轮(11)的前侧基座(13、213、313)和具有后轮(12)的后侧基座(14、214、314);以及座位(2、302),其包含具有就坐面(21a)的就坐部(21)和支撑该就坐部的腿部(22、322),前侧基座和后侧基座能够彼此相对移动,由此轴距(H)能够被扩大和缩小,就坐部能通过由用于扩大和缩小轴距的前侧基座和后侧基座的相对移动引起的腿部的移动而分别向后方和前方移动。

Description

移动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体,该移动体具备:移动基座,其具有前轮和后轮;以及座位,其配置在该移动基座上。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轮椅、手推车等移动体被用作老年人、被护理人员等用户的移动工具。典型来说,移动体具备:移动基座,其具有前轮和后轮;以及座位,其设置在该移动基座上,用户能够在就坐于移动体的座位的状态下移动。并且,关于移动体,能通过马达等驱动单元而自主行走的电动轮椅、电动手推车等电动车辆正在普及。电动车辆有时也被称为“代步车”。
这种移动体在长距离移动的情况下大多通过汽车来搬运,在这种情况下,移动体被收纳在汽车的后备箱等狭窄空间。另外,移动体大多被收纳在玄关等狭窄空间。因此,移动体有时会构成为可折叠,具体来说,移动体有时构成为能变为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在展开状态下,使移动基座在前后方向上扩大以便能得到自主行走时的稳定性,在折叠状态下,使移动基座在前后方向上缩小以适合于收纳在狭窄空间。
作为可折叠的移动体的一例,能够举出一种电动轮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电动轮椅具备:车体前部,其具有前轮;以及车体后部,其具有后轮和座位,在使座位的就坐部的就坐面朝向上方并且使就坐部相对于车体后部固定在恒定的位置的状态下,使车体前部和车体后部能够彼此相对地前后移动以使前轮和后轮间的轴距伸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4887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移动体的一例中,在移动体的折叠状态下,座位的就坐部在使就坐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下相对于车体后部固定在恒定的位置,仅是使得移动体成为紧凑尺寸。但是,由于就坐部占据移动体中的较宽的范围以使用户能够稳定地就坐,因此,在使用折叠状态的移动体的情况下,这种就坐部大多成为障碍。即,上述移动体无法在折叠状态下高效地使用。另外,这种移动体难以拐小弯。因此,移动体的便利性低。
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况,希望的是,移动体在折叠状态下能高效地使用,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一个方式的移动体具备:移动基座,其包含前侧基座和后侧基座,上述前侧基座具有前轮,上述后侧基座相对于该前侧基座配置在后方并且具有后轮;以及座位,其包含具有就坐面的就坐部和支撑该就坐部的腿部,并且配置在上述移动基座上,在上述移动体中,上述前侧基座和上述后侧基座构成为能够彼此相对移动,由此上述前轮和上述后轮间的轴距能够被扩大和缩小,上述就坐部构成为:通过上述前侧基座和上述后侧基座的相对移动,上述轴距被缩小,由此引起的上述腿部的移动导致上述就坐部向前方移动,以及,通过上述前侧基座和上述后侧基座的相对移动,上述轴距被扩大,由此引起的上述腿部的移动导致上述就坐部向后方移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一个方式的移动体,能够在折叠状态下高效地使用,能够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性示出展开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图3是图1的B-B线截面图。
图4是概略性示出展开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搭载有车筐的电动车辆的后方立体图。
图5是概略性示出展开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搭载有车筐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图6是概略性示出处于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间过渡的中途的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搭载有车筐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图7是概略性示出折叠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搭载有车筐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图8是概略性示出折叠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搭载有车筐的电动车辆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概略性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的就坐状态的座位和立起状态的背板的前方立体图。
图10是概略性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的退避状态的座位和倒伏状态的背板的前方立体图。
图11是概略性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的扩大状态的移动基座的左视图。
图12是概略性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的缩小状态的移动基座的左视图。
图13是概略性示出展开状态下的第5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右视图。
图14是概略性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移动基座及其周边部分的前方立体图。
图15是概略性示出处于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间过渡的中途的状态下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搭载有车筐的电动车辆的后方立体图。
图16是概略性示出处于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间过渡的中途的状态下的第5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右视图。
图17是概略性示出折叠状态下的第5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01、301…移动基座,11…前轮,12…后轮,13、213、313…前侧基座,14、214、314…后侧基座,2、302…座位,21…就坐部,21a…就坐面,22、322…腿部,22a、322a…基座安装区域,3、303…框架,H…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第1~第5实施方式的移动体。这种移动体可以是单人座,而且,移动体可以构成为使其所设置的座位向移动体的外部开放。例如,移动体能够设为轮椅、手推车等,特别是,移动体能够设为单人座轮椅、单人座手推车等。但是,移动体不限于这些构成。
另外,移动体可以是构成为能通过电驱动而行驶的电动车辆,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移动体为电动车辆的情况。具体来说,各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是电动手推车,特别是单人座电动手推车。但是,电动车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电动手推车以外的电动车辆。例如,电动车辆也能够设为电动轮椅,特别是单人座电动轮椅。以下,根据需要将电动车辆简称为“车辆”。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在图1、图2以及图4~图17中,分别用箭头F和箭头R来表示车辆前方和车辆后方。即,车辆前后方向由箭头F和箭头R表示。在图1、图3、图4、图8~图10、图14以及图15中,箭头W用来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在图1~图17中,分别用箭头U和箭头L来表示车辆上方和车辆下方。即,车辆上下方向由箭头U和箭头L表示。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
“关于电动车辆的概略”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概略。如图1~图4所示,车辆具有构成为能通过电驱动而行驶的移动基座1。车辆具有配置在移动基座1上的1个座位2。特别是,这种座位2用于单人乘坐。但是,车辆的座位不限于此。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车辆在移动基座1上具有相对于座位2位于车辆后方的框架3。
车辆具有构成为能够用作搭乘该车辆的用户的靠背的背板4。背板4配置在移动基座1上。车辆具有相对于座位2分别位于座位宽度方向的两侧的2个扶手5。此外,座位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一致。另外,各扶手5也配置在移动基座1上。但是,车辆也能够相对于座位在座位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具有扶手。
如图1和图4所示,车辆具有构成为能对其进行操作的前侧操作装置6和后侧操作装置7。后侧操作装置7相对于前侧操作装置6配置在车辆后方。前侧操作装置6和后侧操作装置7分别构成为能够让用户、辅助者等进行用于驱动车辆而使其行驶的操作、用于使车辆转向的操作、用于调节车辆的速度的操作、用于对车辆进行制动的操作等。虽未特别明确图示出,但前侧操作装置6和后侧操作装置7也可以分别具有构成为能操作车辆的操纵杆、触摸面板、转向器等。如图2和图4所示,车辆具有构成为能检测座位2的位置的检测装置8。
如图1~图4所示,在这种电动车辆中,移动基座1具有:2个前轮11;以及2个后轮12,其相对于这些前轮11空开间隔地位于车辆后方。前轮11和后轮12是车辆的行驶轮。但是,移动基座只要具有至少1个前轮和2个以上的后轮、或是具有2个以上的前轮和至少1个后轮即可。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移动基座1还包含:前侧基座13,其具有上述前轮11;以及后侧基座14,其具有上述后轮12。后侧基座14相对于前侧基座13配置在车辆后方。如图1以及图5~图8所示,移动基座1构成为能以使前轮11和后轮12间的轴距H扩大和缩小的方式变化。换句话说,移动基座1的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构成为能够彼此相对移动以使轴距H能扩大和缩小。
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相对移动,移动基座1能够在扩大状态与缩小状态之间变化,其中,扩大状态是轴距H被扩大的状态,缩小状态是轴距H被缩小为比扩大状态小的状态。而且,在这种移动基座1中构成为,为了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后轮12被驱动且前轮11停止。即,在要扩大轴距H时,驱动后轮12旋转以使后侧基座14向车辆后方移动,并且使前轮11停止以使前侧基座13停留在恒定的位置。另外,在要缩小轴距H时,驱动后轮12旋转以使后侧基座14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使前轮11停止以使前侧基座13停留在恒定的位置。但是,移动基座也可以构成为,为了使轴距扩大和缩小,前轮被驱动且后轮停止。
如图1~图4所示,座位2包含:就坐部21,其具有就坐面21a;以及2个腿部22,其能够支撑该就坐部21。2个腿部22配置为彼此在座位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但是,座位也能够构成为具有至少1个腿部。
如图1以及图5~图8所示,座位2安装于移动基座1,且能与轴距H的扩大和缩小相应地移动。在这种座位2中,就坐部21构成为: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使轴距H被缩小,由此引起的腿部22的移动导致就坐部21向前方移动。就坐部21还构成为: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使轴距H被扩大,由此引起的腿部22的移动导致就坐部21向后方移动。
而且,座位2构成为能在就坐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就坐位置是就坐部21配置为使就坐面21a朝向车辆上方的位置,退避位置是就坐部21从就坐位置退避到车辆前方的位置。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就坐部21配置在就坐位置。另外,在移动基座1的缩小状态下,就坐部21配置在退避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腿部22具有基座安装区域22a,基座安装区域22a是以使该腿部22能相对于前侧基座13枢转的方式安装于前侧基座13的构成。如图1以及图5~图8所示,就坐部21向车辆前方侧的移动是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使轴距H缩小而引起的腿部22的基座安装区域22a向车辆后方侧的移动以及腿部22向车辆前方侧的枢转实现的。就坐部21能够通过其向车辆前方侧的移动而从就坐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并且,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使轴距H扩大来实现腿部22的基座安装区域22a向车辆前方侧的移动以及腿部22向车辆后方侧的枢转,由此实现就坐部21向车辆后方侧的移动。就坐部21能够通过其向车辆后方侧的移动而从退避位置向就坐位置移动。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框架3相对于处于就坐位置的情况下的就坐部21配置在车辆后方且与其相邻。框架3还构成为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支撑处于就坐位置的就坐部21。
背板4构成为能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移动,立起位置相对于处于就坐位置的情况下的就坐部21位于车辆后方并且位于车辆上方,倒伏位置相对于该立起位置位于车辆前方。如图7和图8所示,处于退避位置的就坐部21构成为支撑这样处于倒伏位置的背板4。而且,如图2所示,背板4安装于框架3并且能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枢转。
前侧操作装置6被2个扶手5中的一个扶手5支撑。但是,前侧操作装置也可以由2个扶手双方来支撑。后侧操作装置7相对于处于立起位置的情况下的背板4配置在车辆后方。前侧操作装置6能够在就坐部21处于就坐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对车辆进行操作。后侧操作装置7能够在就坐部21处于退避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对车辆进行操作。
如图1以及图5~图8所示,车辆构成为,在由检测装置8检测到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2发生了移动时,移动基座1开始进行用于使轴距H缩小的变化。车辆构成为,在由检测装置8检测到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发生了移动时,移动基座1开始进行用于使轴距H扩大的变化。
如图1、图2以及图4~图8所示,这种检测装置8具有:第1传感器8a,其配置为与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2对应;以及第2传感器8b,其配置为与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2对应。但是,在座位能与轴距的扩大和缩小相应地移动的情况下,第1传感器也可以配置为能够检测:处于扩大状态的移动基座开始了用于缩小轴距的变化。另外,第2传感器也可以配置为能够检测:处于缩小状态的移动基座开始了用于扩大轴距的变化。而且,也可以是,检测装置具有1个传感器,该1个传感器构成为能检测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的移动开始以及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的移动开始这两者。
如图1以及图5~图8所示,车辆在移动基座1处于扩大状态并且座位2处于就坐位置时变为展开状态。车辆在展开状态下能在搭乘有用户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前侧操作装置6而行驶。车辆在展开状态下能在用户、辅助者等位于车辆后方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后侧操作装置7而行驶。车辆在展开状态下也能在用户、辅助者等位于车辆后方的状态下通过用手推动车辆而行驶。这种车辆在展开状态下能够用作轮椅、手推车等。
另外,车辆在移动基座1处于缩小状态并且座位处于退避位置时变为折叠状态。车辆在折叠状态下能在用户位于车辆后方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后侧操作装置7而行驶。另外,车辆在折叠状态下也能在用户位于车辆后方的状态下通过用手推动车辆而行驶。这种车辆在折叠状态下能够用作步行辅助车、购物车、平板车等。
“关于移动基座的详细情况”
详细来说,移动基座1可以构成如下。如图5~图7所示,移动基座1的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能够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大致直线地相对滑动。特别是,移动基座的扩大状态和缩小状态间的轴距H的长度的差可以是相对于座位2的座位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为一半以上并且为该最大长度以下。在这种情况下,车辆在将移动基座1设为了扩大状态的展开状态下能够稳定地支承搭乘的用户并且稳定地行驶,且车辆在将移动基座设为了缩小状态的折叠状态下变得紧凑并且能够拐小弯。
如图1和图3所示,移动基座1的前侧基座13具有2个前侧纵梁13a,2个前侧纵梁13a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2个前轮11分别安装于2个前侧纵梁13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并且能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11a为中心而旋转。
虽未特别明确图示出,但在前侧基座13搭载有构成为能对2个前轮11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例如,制动装置能够具有与各前轮1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电磁锁定机构。可以是,电磁锁定机构具有能以直线状进退的可动件,可动件构成为能在卡定到前轮11的前进位置与从前轮11脱离的后退位置之间移动。但是,制动装置不限于此。
如图1~图3所示,前侧基座13还具有前侧横梁13b,前侧横梁13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结2个前侧纵梁13a的前端部。前侧基座13具有前侧板13c,前侧板13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结2个前侧纵梁13a的下表面。在前侧基座13搭载有:电池15,其作为车辆的电力供应源;以及控制装置16,其用于对车辆进行电控制。电池15和控制装置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配置在2个前侧纵梁13a间,并且相对于前侧横梁13b配置在车辆后方。电池15和控制装置16载置在前侧板13c上。
如图1和图3所示,移动基座1的后侧基座14具有2个后侧纵梁14a,2个后侧纵梁14a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2个后轮12分别安装于2个后侧纵梁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并且能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12a为中心而旋转。虽未特别明确图示出,但后侧基座14具有用于驱动各后轮12旋转的驱动马达。例如,驱动马达可以配置为与各后轮1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邻,或者驱动马达可以内置于各后轮12。但是,驱动马达不限于此。
电池15、控制装置16以及驱动马达相互电连接。另外,控制装置16与检测装置8电连接,特别是与检测装置8的第1传感器8a和第2传感器8b电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各后侧纵梁14a具有引导部14b,引导部14b形成为从该后侧纵梁14a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引导部14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引导部14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位于与后侧纵梁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大致一致的位置。引导部14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位于后轮12的附近。
如图2所示,在各后侧纵梁14a形成有引导长孔14c,并且引导长孔14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贯通该后侧纵梁14a。引导长孔14c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引导长孔14c与引导部14b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图1~图4所示,移动基座1具有基座引导件17,基座引导件17构成为引导前侧基座13相对于后侧基座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具体来说,移动基座1具有2个基座引导件17,这2个基座引导件17分别安装在2个前侧纵梁13a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
如图3所示,各基座引导件17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各基座引导件17具有:基部17a,其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侧臂部17b,其从该基部17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延伸;以及下侧臂部17c,其从该基部17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延伸。上侧臂部17b与下侧臂部17c在车辆下方空开间隔地配置。
在各基座引导件17中,基部17a安装于前侧纵梁13a的后端部。而且,当前侧基座13相对于后侧基座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基座引导件17沿着后侧纵梁14a的引导部14b移动。更具体来说,基座引导件17的上侧臂部17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引导长孔17c内滑动,并且下侧臂部17c沿着引导的下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
如图5所示,基座引导件17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位于后侧纵梁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如图7所示,基座引导件17在移动基座1的缩小状态下位于后轮12的附近。更具体来说,基座引导件17在移动基座1的缩小状态下相对于后轮12位于车辆前方,从而既能够防止与后轮12接触,又能够最接近后轮12。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后侧基座14具有架板18,架板18构成为能在车辆上搭载车筐K(如图4所示)。架板18架设于2个后侧纵梁14a之间,并且被2个后侧纵梁14a支撑。架板18相对于2个后侧纵梁14a配置在车辆上方。
“关于座位的详细情况”
详细来说,座位2可以构成如下。如图5所示,座位2在处于就坐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为使就坐部21的就坐面21a实质上沿着车辆水平方向。另外,就坐部21在处于就坐位置的状态下与架板18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并且位于架板18的正上方。在架板18与就坐部21之间形成有诸如能收纳车筐K的货物收纳空间S。
另外,座位2在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为使就坐部21的就坐面21a相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展的平面朝向规定的角度。这种角度的绝对值可以在约30°以下。但是,就坐面的角度不限于此。另外,就坐部21在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保持货物收纳空间S并且相对于架板18配置在车辆前方。
如图6和图7所示,就坐部21的座位前后方向的后端为自由端。此外,座位前后方向被设为与座位宽度方向大致正交、并且在就坐部21的正面间及背面间延伸的方向。
如图1~图4所示,就坐部21具有2个座位纵梁23,2个座位纵梁23彼此在座位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2个座位纵梁23分别在座位宽度方向位于与2个腿部22对应的位置。另外,2个座位纵梁23相对于就坐面21a位于座位上下方向的下方。此外,座位上下方向被设为与座位前后方向和座位宽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各座位纵梁23在座位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7和图8所示,座位2具有背板支撑机构24,背板支撑机构24构成为在该座位2处于退避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支撑背板4。背板支撑机构24形成为从各座位纵梁23向座位上下方向的下方突出。
就坐部21具有屏障区域21b,屏障区域21b在座位前后方向上在背板支撑机构24与座位纵梁23的后端之间延伸。在座位2处于退避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屏障区域21b从背板4向车辆上方突出,这种屏障区域21b能够作为载置于背板4上的货物的屏障发挥功能。
就坐部21具有拉手孔21c,拉手孔21c在座位上下方向上贯通该就坐部21的座位前后方向的后端区域。拉手孔21c是在座位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形状。用户能够在将手指插入拉手孔21c的状态下抓住就坐部21的后端区域。
如图1~图3所示,2个腿部22从就坐部21朝向座位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更具体来说,2个腿部22分别从2个座位纵梁23朝向座位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各腿部22的基座安装区域22a位于该腿部22的座位上下方向的下端。
如图2所示,基座安装区域22a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22b。基座安装区域22a使用枢转轴22b安装于前侧纵梁13a,并且使得腿部22能以枢转轴22b为中心相对于前侧纵梁13a枢转。更具体来说,基座安装区域22a可以安装于基座引导件17。
枢转轴22b安装于插入到后侧纵梁14a的引导长孔14c中的基座引导件17的上侧臂部17b。当前侧基座13相对于后侧基座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时,枢转轴22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引导长孔14c内移动。
如图1~图4所示,座位2具有连杆构件25,连杆构件25构成为使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与座位2的移动联动。具体来说,座位2具有2个连杆构件25。
连杆构件25具有安装于后侧基座14的后侧纵梁14a的基座侧安装部25a。基座侧安装部25a安装于后侧纵梁14a,并且能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25b为中心相对于后侧纵梁14a枢转。基座侧安装部25a相对于腿部22的基座安装区域22a位于车辆前方。基座侧安装部25a安装于后侧纵梁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
连杆构件25还具有安装于座位2的腿部22的座位侧安装部25c。座位侧安装部25c与基座侧安装部25a空开间隔地配置。座位侧安装部25c安装于腿部22,并且能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25d为中心相对于腿部22枢转。更具体来说,座位侧安装部25c安装于腿部22的座位上下方向的中间部。
如图5~图7所示,在由于就坐部21向车辆前方侧的移动从而腿部22的基座安装区域22a随着前侧基座13相对于后侧基座14向车辆后方侧的移动而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时,连杆构件25促使腿部22向车辆前方侧枢转。另外,在由于就坐部21向车辆后方侧的移动从而腿部22的基座安装区域22a随着前侧基座13相对于后侧基座14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向车辆前方侧移动时,连杆构件25促使腿部22向车辆后方侧枢转。
“关于框架的详细情况”
详细来说,框架3可以构成如下。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框架3配置为相对于座位2在车辆后方与座位2相邻。框架3具有2个支柱31,2个支柱31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2个支柱31分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配置为与后侧基座14的2个后侧纵梁14a对应。2个支柱31还分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配置为与座位2的就坐部21中的2个座位纵梁23对应。各支柱31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置。支柱3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安装于后侧纵梁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
框架3具有座位支撑机构32,座位支撑机构32构成为能支撑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2的就坐部21的后端。更具体来说,框架3具有2个座位支撑机构32,2个座位支撑机构32分别配置在2个支柱3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2个支撑机构32分别支撑就坐部21的2个座位纵梁23的座位前后方向的后端。而且,座位支撑机构32能够形成为从支柱31的中间部向车辆前方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座位支撑机构32从车辆下方朝向车辆上方支撑就坐部21的后端。
框架3具有连结构件33,连结构件3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结2个支柱3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在背板4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连结构件33相对于背板4位于车辆后方并且与该背板4抵接。后侧操作装置7安装于这种连结构件33。
“关于背板的详细情况”
详细来说,背板4可以构成如下。如图5所示,背板4在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沿着在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上延展的平面配置。另外,背板4在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沿着车辆水平方向配置。背板4在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与架板18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并且位于架板18的正上方。在背板4与架板18之间也保持有诸如能收纳车筐K的货物收纳空间S。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背板4形成为大致平板形状。背板4在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侧的基端部4a以及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侧的顶端部4b。背板4的基端部4a安装于框架3的2个支柱31,并且使背板4能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3c为中心枢转。更具体来说,背板4的基端部4a安装于2个支柱3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背板4的基端部4a相对于框架3的支柱31的座位支撑机构32位于车辆上方。
背板4的顶端部4b为自由端。这种背板4的顶端部4b能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以枢转轴线4c为中心枢转。而且,在座位2处于退避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背板4的顶端部4b被座位2的腿部22的背板支撑机构24支撑。
“关于扶手的详细情况”
详细来说,扶手5可以构成如下。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扶手5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扶手5相对于座位2的就坐部21空开间隔地位于车辆上方。2个扶手5分别安装于框架3的2个支柱31。更具体来说,扶手5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安装于支柱3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
扶手5的后端部相对于支柱31的座位支撑机构32和背板4的基端部4a位于车辆上方。2个扶手5中的一个扶手5具有用于安装前侧操作装置6的前侧安装部51。前侧安装部51安装于2个扶手中的一个扶手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
“关于检测装置的详细情况”
详细来说,检测装置8可以构成如下。如图2所示,检测装置8的第1传感器8a能够设为配置在框架3的座位支撑机构32的位置传感器8a。这种第1传感器8a可以构成为能检测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2的就坐部21的后端的位置,特别是就坐部21的座位纵梁23的后端的位置。
但是,第1传感器不限于此。例如,第1传感器也能够设为配置在腿部的基座安装区域的角度传感器。另外,在第1传感器配置为能够检测处于扩大状态的移动基座开始了用于缩小轴距的变化的情况下,例如,第1传感器能够配置在后侧基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以便能够检测处于扩大状态的移动基座的前侧基座的基座引导件的位置。而且,第1传感器也能够设为接触式的开关。
检测装置8的第2传感器8b能够设为配置在移动基座1的后侧基座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传感器8b。这种第2传感器8b可以构成为能检测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2的腿部22的上端部的位置。
但是,第2传感器不限于此。例如,第2传感器也能够设为配置在腿部的基座安装区域的角度传感器。另外,在第2传感器配置为能够检测处于缩小状态的移动基座开始了用于扩大轴距的变化的情况下,例如,第2传感器能够在后侧基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相对于后轮配置在车辆前方,以便能够检测处于缩小状态的移动基座的前侧基座的基座引导件的位置。而且,第2传感器也能够设为接触式的开关。
此外,在检测装置具有构成为能检测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的移动开始以及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的移动开始这两者的1个传感器的情况下,这样的1个传感器也可以是配置在腿部的基座安装区域的角度传感器。
“关于车辆的变形动作的一例”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变形动作的一例。首先,说明车辆从展开状态变形至折叠状态的动作。在车辆的展开状态下,移动基座1处于扩大状态,并且座位2处于就坐位置。当用户从就坐位置朝向退避位置手动开始了座位2的移动时,检测装置8特别是第1传感器8a会检测到座位2从就坐位置开始移动。这种检测装置8的检测被传递到控制装置16。
控制装置16为了使移动基座1从扩大状态变为缩小状态,而使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相对于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以使轴距H缩小。具体来说,例如,为了使轴距H缩小,控制装置16控制制动装置以使前轮11停止,并且控制驱动马达以驱动后轮12。这种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相对移动在移动基座1变为缩小状态时停止。
接下来,说明车辆从折叠状态变形至展开状态的动作。在车辆的折叠状态下,移动基座1处于缩小状态,并且座位2处于退避位置。当用户从退避位置朝向就坐位置手动开始了座位2的移动时,检测装置8特别是第2传感器8b会检测到座位2从退避位置开始移动。这种检测装置8的检测被传递到控制装置16。
控制装置16为了使移动基座1从缩小状态变为扩大状态,而使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相对于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以使轴距H扩大。具体来说,例如,为了使轴距H扩大,控制装置16控制制动装置以使前轮11停止,并且控制驱动马达以驱动后轮12。这种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相对移动在移动基座1变为扩大状态时停止。
以上,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的移动体具备:移动基座1,其包含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前侧基座13具有前轮11,后侧基座14相对于该前侧基座13配置在车辆后方并且具有后轮12;以及座位2,其包含具有就坐面21a的就坐部21和支撑该就坐部21的腿部22,并且配置在移动基座1上,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能够彼此相对地前后移动,由此前轮11和后轮12间的轴距H能够被扩大和缩小,就坐部21能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相对的前后移动使轴距H被缩小,由此引起的腿部22的移动导致就坐部21向前方移动,以及,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相对的前后移动使轴距H被扩大,由此引起的腿部22的移动导致就坐部21向后方移动。
在这种移动体中,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能够彼此相对地前后移动,以使得移动基座1能变为扩大状态和缩小状态,其中,扩大状态是轴距H被扩大以使移动体能稳定地行驶的状态,缩小状态是轴距H被缩小以使移动体能拐小弯的状态。并且,在这种移动基座1从缩小状态朝向扩大状态变化时,通过由前侧基座13的向前移动引起的座位的腿部22的移动,座位2的就坐部21能够从在移动基座1的缩小状态下所在的退避位置朝向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所在的就坐位置向后方移动。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就坐部21以占有移动体内的空间(以下称为“就坐空间”)的状态被稳定地保持,因此,用户能够稳定地就坐于就坐部21。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如下的移动体的展开状态:座位2的就坐部21处于就坐位置以便用户能够稳定地就坐,并且移动基座1处于扩大状态以便移动体能够稳定地行驶。
另一方面,在移动基座1从扩大状态朝向缩小状态变化时,通过由前侧基座13的向后移动引起的座位2的腿部22的移动,座位2的就坐部21能够从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所在的就坐位置朝向在移动基座1的缩小状态下所在的退避位置向前方移动。在这种移动基座1的缩小状态下,就坐部21向前方移动从而从就坐空间退避,因此,在缩小状态的移动基座1上,能够在就坐空间载置购物筐等货物。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如下的移动体的折叠状态:就坐部21处于退避位置以便能够确保能载置货物的空间,并且移动基座1处于缩小状态以便移动体能够拐小弯。另外,能够容易地切换移动体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因此,能够在折叠状态下将移动体作为步行辅助车、购物车、平板车等高效地使用,能够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的移动体中,座位2的腿部22具有基座安装区域22a,基座安装区域22a安装于前侧基座13,并且使该腿部22能相对于前侧基座13枢转,座位2的就坐部21的向前移动是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相对的前后移动使轴距H缩小而引起的腿部22的基座安装区域22a的向后移动以及腿部22的向前枢转实现的;以及,就坐部21的向后移动是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相对的前后移动使轴距H扩大而引起的腿部22的基座安装区域22a的向前移动以及腿部22的向后枢转实现的。
因此,能够使座位2在就坐位置和退避位置间的变化与移动基座1在扩大状态和缩小状态间的变化联动,因此,能够通过座位2的手动操作容易地切换移动体的展开状态和移动体的折叠状态,其中,在移动体的展开状态下,座位2处于就坐位置,并且移动基座1被设为扩大状态,在移动体的折叠状态下,座位2处于退避位置,并且移动基座1被设为缩小状态。因此,能够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的移动体中,通过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的相对的前后移动,移动基座1能够在扩大状态与缩小状态之间变化,其中,扩大状态是轴距被扩大的状态,缩小状态是轴距H被缩小为比扩大状态小的状态。因此,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移动体能够稳定地行驶,在移动基座1的缩小状态下,移动体能够拐小弯。因此,能够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的移动体中,座位2的就坐部21构成为在移动基座1的缩小状态下使就坐面21a朝向前方。因此,在移动体的折叠状态下,能够高效地配置就坐部21,使其以其就坐面21a朝向前方的方式立起并且避开就坐空间。而且,由于这种就坐部21配置在就坐空间的前方,因此,能够将就坐部21作为用于被载置到就坐空间的货物的屏障来使用。因此,在折叠状态下也能够高效地使用移动体,能够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
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的移动体在后侧基座14上具备配置在座位2的后方的框架3,座位2的就坐部21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使就坐面21a朝向上方,框架3在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下支撑就坐部21。因此,在移动体的展开状态下,能够通过框架3稳定地支撑座位2的就坐部21,因此,在移动体的行驶时,就坐部21也能够稳定地支承用户,其结果是,在展开状态下也能够稳定地使用移动体。因此,能够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
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具备:移动基座1,其构成为能通过电驱动而行驶;座位2,其包含具有就坐面21a的就坐部21,并且配置在移动基座1上;以及背板4,其构成为能够用作与就坐部21对应的靠背,并且配置在移动基座1上,就坐部21能在就坐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就坐位置是就坐部21配置为使就坐面21a朝向上方的位置,退避位置是就坐部21从就坐位置退避到前方的位置,背板4能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移动,立起位置相对于处于就坐位置的情况下的就坐部21位于后方并且位于上方,倒伏位置相对于立起位置位于前方,处于退避位置的就坐部21支撑处于倒伏位置的背板4。
因此,在座位2的就坐部21处于就坐位置时,就坐部21能够以占有电动车辆内的就坐空间的状态被稳定地保持,因此,用户能够稳定地就坐于就坐部21。而且,在背板4处于立起位置时,背板4相对于处于就坐位置的就坐部21配置在后方且上方的立起位置,因此,用户能够稳定地倚靠于背板4。并且,在像这样就坐部21处于就坐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立起位置时,能够实现诸如用户能就坐于座位2的就坐部21的电动车辆的展开状态。
另一方面,在就坐部21处于退避位置时,就坐部21向前方移动从而从就坐空间退避,并且处于退避位置的就坐部21支撑处于倒伏位置的背板4,因此,在电动车辆的就坐空间,能够在这种背板4上稳定地载置购物筐等货物。并且,在像这样就坐部21处于退避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倒伏位置时,实现能够诸如能将电动车辆用作步行辅助车、购物车、平板车等的电动车辆的折叠状态。因此,能够在折叠状态下将电动车辆作为步行辅助车、购物车、平板车等高效地使用。另外,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特别是,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操作性以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具备:扶手5,其相对于座位2的就坐部21位于座位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前侧操作装置6,其构成为能对电动车辆进行操作;以及后侧操作装置7,其构成为能对电动车辆进行操作,前侧操作装置6被扶手5支撑,后侧操作装置7相对于处于立起位置的情况下的背板4配置在后方,在就坐部21处于就坐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能通过前侧控制部6来操作电动车辆,并且,在就坐部21处于退避位置并且背板4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能通过后侧控制部7来操作电动车辆。
因此,在电动车辆的展开状态下,用户能够在就坐于如上所述的座位的就坐部21并且倚靠于如上所述的背板4的状态下,操作配置于扶手5的前侧操作装置6。此时,由于背板4位于用户与后侧操作装置7之间,因此,能够通过背板4来防止用户误触后侧操作装置7。因此,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操作性以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在移动基座1上具备配置在处于就坐位置的情况下的就坐部21的后方的框架3,背板4安装于框架3,并且能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枢转。因此,能够通过使背板4枢转这一简单的程序而使背板4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变化,因此,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操作性以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施方式的又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具备:移动基座1,其构成为能被电驱动,并且具有前轮11和后轮12;座位2,其包含具有就坐面21a的就坐部21;以及检测装置8,其构成为能检测该座位2的位置,移动基座1能进行变化以使前轮11和后轮12间的轴距H扩大和缩小,座位2能在就坐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就坐位置是就坐部21配置为使就坐面21a朝向上方的位置,退避位置是就坐部21从就坐位置退避到前方的位置,在由检测装置8检测到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2发生了移动时,移动基座1开始进行用于使轴距H缩小的变化,并且,在由检测装置8检测到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2发生了移动时,移动基座1开始进行用于使轴距H扩大的变化。
在这种电动车辆中,移动基座1能够变为扩大状态和缩小状态,其中,在扩大状态下,扩大轴距H以使电动车辆成为能稳定地行驶的展开状态,在缩小状态下,缩小轴距H以使电动车辆成为能拐小弯的折叠状态。另外,若是想要手动开始该座位2的移动以使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2变为处于退避位置,则检测装置8会检测座位2的移动开始,能够根据这种检测来驱动移动基座1以使轴距H缩小从而自动地实现电动车辆的折叠状态。而且,若是想要手动开始该座位2的移动以使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2变为处于就坐位置,则检测装置8会检测到座位2的移动开始,能够根据这种检测来驱动移动基座1以使轴距H扩大从而自动地实现电动车辆的展开状态。因此,能够通过座位2的手动操作容易地切换电动车辆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并且,若是在电动车辆的展开状态下将就坐部21配置在就坐位置而使其占有车辆内的就坐空间,则能够使车辆能稳定地行驶,而且能够使用户能稳定地就坐于就坐部21。另外,若是在电动车辆的折叠状态下将就坐部21配置在退避位置而使其从就坐空间退避,则能够使电动车辆能拐小弯,而且能够在就坐空间载置购物筐等货物。因此,能够在折叠状态下将电动车辆作为步行辅助车、购物车、平板车等高效地使用,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又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中,在移动基座1处于使轴距H扩大的扩大状态时,座位2处于就坐位置,并且,在移动基座1处于使轴距H缩小为比移动基座1的扩大状态短的缩小状态时,座位2处于退避位置,检测装置8具有:第1传感器8a,其配置为与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2对应,或是配置为能检测处于扩大状态的移动基座1开始了用于使轴距H缩小的变化;以及第2传感器8b,其配置为与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2对应,或是配置为能检测处于缩小状态的移动基座1开始了用于使轴距H扩大的变化。
因此,若是第1传感器8a检测到处于就坐位置的座位2的移动开始,或是检测到与座位2联动并且处于扩大状态的移动基座1的移动开始,则能够根据这种检测来可靠地驱动移动基座1以使轴距H缩小,能够可靠地实现电动车辆的折叠状态。另外,若是第2传感器检测到处于退避位置的座位2的移动开始,或是检测到与座位2联动并且处于缩小状态的移动基座1的移动开始,则能够根据这种检测来可靠地驱动移动基座1以使轴距H扩大,能够可靠地实现电动车辆的展开状态。因此,用户能够通过座位2的手动操作容易地切换电动车辆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又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中,为了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前轮11和后轮12中的一方被驱动,并且前轮11和后轮12中的另一方停止。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用于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的驱动机构,也能够通过使得为了驱动电动车辆的行驶而常设的前轮11和后轮12中的一方被驱动并且它们中的另一方被制动而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其结果是,能够在电动车辆中削减设置上述驱动机构的空间,因此,能够扩大载置购物筐等货物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第2实施方式”
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构成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构成要素构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情况下,标注与其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照图1~图8,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移动基座1构成为前轮11和后轮12能够彼此反向驱动以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即,在扩大轴距H时,驱动前轮11旋转以使前侧基座13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驱动后轮12旋转以使后侧基座14向车辆后方移动。另外,在要缩小轴距H时,驱动前轮11旋转以使前侧基座13向车辆后方移动,并且驱动后轮12旋转以使后侧基座14向车辆前方移动。
在这种电动车辆中,虽未特别明确图示出,但前侧基座13具有用于驱动各前轮11旋转的驱动马达。例如,驱动马达可以配置为与各前轮1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邻,或者驱动马达可以内置于各前轮11。但是,驱动马达不限于此。并且,这种前轮1的驱动马达与电池15及控制装置16电连接。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和另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除了基于前轮11和后轮12中的一方被驱动并且它们中的另一方停止以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的构成而得到的效果以外,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又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前轮11和后轮12能够彼此反向驱动以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用于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的驱动机构,也能够通过使得为了驱动电动车辆的行驶而常设的前轮11和后轮12被驱动而使轴距H扩大和缩小。其结果是,能够在电动车辆中削减设置上述驱动机构的空间,因此,能够扩大载置购物筐等货物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第3实施方式”
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构成以外,与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构成要素构成为与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情况下,标注与其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具有背板104,背板104构成为,除了能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沿着框架3移动这一点以外,与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背板4相同。并且,这种背板104还可以构成如下。背板104在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侧的基端部104a以及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侧的顶端部104b。背板104的基端部104a经由连结构件141连结到座位2的就坐部21的后端区域。
具体来说,2个连结构件141具有分别安装于背板104的基端部104a的座位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背板侧安装部141a。背板侧安装部141a安装于背板104的基端部104a,并且能以在座位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141b为中心相对于背板104的基端部104a枢转。
2个连结构件141还具有分别安装于就坐部21的后端部的座位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座位侧安装部141c。座位侧安装部141c与背板侧安装部141a空开间隔地配置。座位侧安装部141c安装于就坐部21的后端区域,并且能以在座位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141d为中心相对于就坐部21的后端区域枢转。
背板104的顶端部104b安装于框架3,并且能相对于框架3枢转以及滑动移动。具体来说,背板104的顶端部104b的座位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安装于2个支柱31,并且能以在座位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104c为中心相对于框架3的2个支柱31枢转,而且能与枢转轴线104c一同沿着2个支柱31滑动移动。
在这种背板104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背板104的基端部104a相对于框架3的支柱31的座位支撑机构32位于车辆上方。而且,在座位2处于退避位置并且背板104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背板104的基端部104a经由连结构件141被座位2的就坐部21的后端区域支撑,并且,背板104的顶端部104b被框架3的座位支撑机构32支撑。
这种背板104随着座位2在就坐位置和退避位置间的移动而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间移动。在背板104从立起位置向倒伏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背板104以其顶端部104b的枢转轴线104c为中心向车辆前方侧枢转,并且背板104的顶端部104b沿着支柱31从车辆上方向车辆下方移动。而且,当座位2到达退避位置并且背板104的顶端部104b到达框架3的座位支撑机构32时,背板104沿着车辆水平方向配置。此时,背板104到达倒伏位置。在背板104从倒伏位置向立起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进行与此相反的动作。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和又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除了基于将背板4安装于框架3以使其能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枢转的构成而得到的效果以外,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同样的效果。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在移动基座1上还具备配置在处于就坐位置的情况下的就坐部21的后方的框架3,背板104能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沿着框架3移动。因此,能够通过使背板104沿着框架3移动这一简单的程序而使背板104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变化,因此,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操作性以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第4实施方式”
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构成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意1个电动车辆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构成要素构成为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意1个电动车辆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情况下,标注与其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具有移动基座201,移动基座201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方面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移动基座1相同。移动基座201包含:前侧基座213,其具有前轮11;以及后侧基座214,其具有后轮12。后侧基座214相对于前侧基座213配置在车辆后方。
这种前侧基座213和后侧基座214还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方面以外,分别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移动基座1的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相同。移动基座201的前侧基座213和后侧基座214连结于彼此,并且能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201a为中心枢转。更具体来说,前侧基座213具有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2个前侧纵梁213a。后侧基座214具有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2个后侧纵梁214a。
前侧纵梁213a和后侧纵梁214a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方面以外,分别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前侧纵梁13a和后侧纵梁14a相同。2个前侧纵梁213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分别通过枢转连结机构217安装于后侧纵梁2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并且能分别以枢转轴线201a为中心相对于后侧纵梁2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枢转。这种移动基座201具有这种枢转连结机构217来取代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移动基座1的基座引导件17。
在这种移动基座201从扩大状态向缩小状态变化时,前侧基座21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以前轮11的旋转轴线11a为中心进行枢转从而被抬起至车辆上方。另外,后侧基座2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以后轮12的旋转轴线12a为中心进行枢转从而被抬起至车辆上方。其结果是,前侧基座213和后侧基座214弯折成以枢转连结机构217为顶点的大致山型。在移动基座201从缩小状态向扩大状态变化时,进行与此相反的动作。
“第5实施方式”
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构成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意1个电动车辆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构成要素构成为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意1个电动车辆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情况下,标注与其相同的附图标记。
此外,在为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而使用的图13~图17中,省略了检测装置等。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能够包含这种检测装置等,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也能够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该检测装置等的作用和效果。
“关于移动基座”
如图13~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具有移动基座301,移动基座301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方面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移动基座1相同。移动基座301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移动基座1同样地,构成为能以使前轮11和后轮12间的轴距H扩大和缩小的方式变化。
移动基座301包含:前侧基座313,其具有前轮11;以及后侧基座314,其具有后轮12。后侧基座314相对于前侧基座313配置在车辆后方。前侧基座313和后侧基座314分别相当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前侧基座313和后侧基座314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前侧基座13和后侧基座14同样地,构成为能够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轴距H能够被扩大和缩小。
前侧基座313具有2个前侧纵梁313a,2个前侧纵梁313a分别相当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2个前侧纵梁13a。后侧基座314具有2个后侧纵梁314a,2个后侧纵梁314a分别相当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2个后侧纵梁14a。
各前侧纵梁313a具有枢转轴317,枢转轴317形成为从该前侧纵梁313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突出。详细情况后述,在这种枢转轴317上安装有座位302的腿部322。这种枢转轴317配置为,在前侧基座313和后侧基座314相对于彼此相对移动时,避免与后侧基座314发生干扰。
而且,枢转轴317也可以在移动基座301的扩大状态下位于后侧纵梁3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枢转轴317还可以在移动基座301的缩小状态下位于后轮12的附近。
“关于座位”
如图13~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具有座位302,座位302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方面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座位2相同。座位302包含能够支撑就坐部21的2个腿部322。2个腿部322分别相当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2个腿部22。
座位302还具有2个座位纵梁323,2个座位纵梁323分别相当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2个座位纵梁23。座位302具有背板支撑机构324,背板支撑机构324构成为,在座位302处于退避位置并且后述的背板304处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支撑背板304。此外,在图16中,背板支撑机构324是就坐部21的座位前后方向的后端。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背板支撑机构也可以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意1个背板支撑机构同样地,形成为从各座位纵梁向座位上下方向的下方突出。
可以是,各腿部322以随着从座位上下方向的上方去往下方而从座位前后方向的后方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延伸。也可以是,各腿部322从与其对应的座位纵梁323的座位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向座位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延伸。
各腿部322具有构成为将该腿部322安装于前侧基座313的基座安装区域322a。基座安装区域322a安装于前侧纵梁313a的枢转轴317并且能枢转。更具体来说,基座安装区域322a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贯通以便能供枢转轴317插入的安装长孔322b。安装长孔322b沿着腿部322的长边方向延伸。当前侧基座313相对于后侧基座3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时,枢转轴317在安装长孔322b内沿着安装长孔322b的长边方向移动。
详细情况后述,各腿部322具有框架安装区域322c,框架安装区域322c构成为安装于框架303并且使该腿部322能相对于后述的框架303枢转。框架安装区域322c位于就坐部21与基座安装区域322a之间。另外,也可以是,各腿部322的基座安装区域322a位于该腿部322的座位上下方向的下端,并且各腿部322的框架安装区域322c位于该腿部322的座位上下方向的中间。
“关于框架”
如图13~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具有框架303,框架303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方面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框架3相同。框架303具有2个支柱331,2个支柱331分别相当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2个支柱31。各支柱331具有座位枢转安装部331a,座位枢转安装部331a构成为能安装与其对应的腿部322的框架安装区域322c。框架安装区域322c安装于座位枢转安装部331a,并且能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322d为中心枢转。
座位枢转安装部331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后侧基座314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特别是,座位枢转安装部331a可以配置在相对于处于就坐位置的就坐部21位于车辆下方的各支柱331的下方区域。支柱331的下方区域可以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以大致三角形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座位枢转安装部331a可以位于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支柱331的下方区域的顶部。
而且,虽未特别明确图示出,但框架303具有座位支撑机构和连结构件,该座位支撑机构和连结构件分别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座位支撑机构32和连结构件33相同。
“关于背板”
如图13~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具有背板304。这种背板304具有基端部304a、顶端部304b以及枢转轴线304c,基端部304a、顶端部304b以及枢转轴线304c分别相当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基端部4a、顶端部4b以及枢转轴线4c。背板304构成为,除了枢转轴线304c位于基端部304a这一点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背板4相同。
“关于扶手以及前侧操作装置和后侧操作装置”
如图13和图15~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具有扶手305,扶手305构成为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扶手5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具有前侧操作装置306和后侧操作装置307,前侧操作装置306和后侧操作装置307分别相当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前侧操作装置6和后侧操作装置7。电动车辆具有2个扶手305、2个前侧操作装置306以及2个后侧操作装置307。
前侧操作装置306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方面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前侧操作装置6相同。前侧操作装置306是操纵杆。但是,前侧操作装置不限于此。2个前侧操作装置306分别安装于2个扶手305的前端部。但是,车辆也可以具有安装于2个扶手中的一个扶手的1个前侧操作装置。此外,这样的2个前侧操作装置306也能够应用于第1~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
后侧操作装置307构成为,除了以下叙述的方面以外,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1个方式中的后侧操作装置7相同。后侧操作装置307是操纵杆。但是,后侧操作装置不限于此。2个后侧操作装置307分别安装于框架303的2个支柱331。但是,后侧操作装置也可以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安装于框架的连结构件。
关于这种后侧操作装置307与背板304的关系,背板304配置为在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从车辆上方覆盖后侧操作装置307。在背板304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随着从车辆下方去往车辆上方,这种背板304的顶端部304b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弯曲。但是,背板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背板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随着从车辆下方去往车辆上方,背板的顶端部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倾斜。而且,背板的顶端部也可以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此外,这种背板304的配置也能够应用于第1~第4实施方式的背板4的配置。
这种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能够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变形动作的一例同样地进行变形动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中,不仅能够得到第1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的移动体的效果,还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的移动体中,座位302的腿部322具有框架安装区域322c,框架安装区域322c构成为安装于框架303并且使该腿部322能相对于框架303枢转,框架安装区域322c位于就坐部21与基座安装区域322a之间。因此,在移动体的展开状态下,能够使座位302的就坐部21稳定且顺畅地向前方和后方移动,因此,能够高效地使用移动体。因此,能够提高移动体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式的电动车辆中,背板304配置为在处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从车辆上方覆盖后侧操作装置307。因此,在移动基座301处于扩大状态、并且就坐于座位302的乘员正在操作前侧操作装置306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背板304来限制乘员接近后侧操作装置307。而且,在移动基座301处于扩大状态并且后侧操作装置307无法被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乘员对后侧操作装置307的不必要的接近,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后侧操作装置307的损伤。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基于其技术构思进行变形和变更。

Claims (7)

1.一种移动体,具备:
移动基座,其包含前侧基座和后侧基座,上述前侧基座具有前轮,上述后侧基座相对于该前侧基座配置在后方并且具有后轮;以及
座位,其包含具有就坐面的就坐部和支撑该就坐部的腿部,并且配置在上述移动基座上,
上述移动体的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基座和上述后侧基座构成为能够彼此相对移动,由此上述前轮和上述后轮间的轴距能够被扩大和缩小,
上述就坐部构成为:
通过上述前侧基座和上述后侧基座的相对移动,上述轴距被缩小,由此引起的上述腿部的移动导致上述就坐部向前方移动,以及
通过上述前侧基座和上述后侧基座的相对移动,上述轴距被扩大,由此引起的上述腿部的移动导致上述就坐部向后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腿部具有基座安装区域,上述基座安装区域构成为当上述腿部安装于上述前侧基座时,该腿部能够相对于上述前侧基座枢转,
上述移动体构成为:上述就坐部的向前移动,其是通过上述前侧基座的向后移动使上述轴距缩小而引起的上述基座安装区域的向后移动以及上述腿部的向前枢转实现的;以及,上述就坐部的向后移动,其是通过上述前侧基座的向前移动使上述轴距扩大而引起的上述基座安装区域的向前移动以及上述腿部的向后枢转实现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侧基座上还具备配置在上述座位的后方的框架,
上述腿部具有框架安装区域,上述框架安装区域构成为当上述腿部安装于上述框架时,该腿部能够相对于上述框架枢转,
上述框架安装区域位于上述就坐部与上述基座安装区域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其构成为:通过上述前侧基座和上述后侧基座的相对的前后移动,上述移动基座能够在扩大状态与缩小状态之间变化,上述扩大状态是上述轴距被扩大的状态,上述缩小状态是上述轴距被缩小为比上述扩大状态小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就坐部构成为:在上述移动基座的缩小状态下,上述就坐面朝向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侧基座上还具备配置在上述座位的后方的框架,
上述就坐部构成为:在上述移动基座的扩大状态下,上述就坐面朝向上方,
上述框架构成为在上述移动基座的扩大状态下支撑上述就坐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侧基座上还具备配置在上述座位的后方的框架,
上述就坐部构成为:在上述移动基座的扩大状态下,上述就坐面朝向上方,
上述框架构成为在上述移动基座的扩大状态下支撑上述就坐部。
CN201921832266.7U 2018-11-01 2019-10-29 移动体 Active CN2117973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6661A JP7180288B2 (ja) 2018-11-01 2018-11-01 移動体
JP2018-206661 2018-11-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97305U true CN211797305U (zh) 2020-10-30

Family

ID=70458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2266.7U Active CN211797305U (zh) 2018-11-01 2019-10-29 移动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7388B2 (zh)
JP (1) JP7180288B2 (zh)
CN (1) CN21179730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2178B2 (ja) * 2019-08-27 2023-05-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2021030954A (ja) * 2019-08-27 2021-03-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2021030953A (ja) * 2019-08-27 2021-03-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KR20210060066A (ko) * 2019-11-18 2021-05-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봇
US12109892B2 (en) * 2020-09-25 2024-10-08 Rajeev Ramanath Personal mobility vehicle
USD1043456S1 (en) * 2022-11-29 2024-09-24 Rajeev Ramanath Smart wheelchair
USD1037944S1 (en) * 2023-09-01 2024-08-06 Rajeev Ramanath Smart wheelchai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6220A (en) * 1972-10-02 1976-06-29 Forsyth Robert W Variable length vehicle
US4025088A (en) * 1976-04-13 1977-05-24 Rothschild Barbara G Folding wheelchair
US4128258A (en) * 1977-08-05 1978-12-05 Robert Johnson Extensible utility wagon
US4613151A (en) * 1984-02-16 1986-09-23 Kielczewski William J High/low extension-lift power wheelchair
US5782483A (en) * 1995-06-05 1998-07-21 Adorno/Rogers Technology, Inc. Adjustable wheelbase wheelchair
JP3065554B2 (ja) 1997-03-13 2000-07-17 茨城県 電動車椅子
JP2000005239A (ja) 1998-06-25 2000-01-11 Suzuki Motor Corp 電動車の駆動制御装置
JP2001048497A (ja) 1999-06-02 2001-02-20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フォークリフト
US6530445B1 (en) * 2000-05-12 2003-03-11 Electric Mobility Corporation Variable wheelbase personal mobility vehicle
WO2003040015A1 (fr) 2001-11-05 2003-05-15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Ltd. Dispositif de levier de commande d'une machine de construction et machine de construction
JP3852381B2 (ja) 2001-11-29 2006-1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操作装置
US6773059B2 (en) * 2002-11-19 2004-08-10 Dmitriy Volotsenko Convertible device for sitting
JP4529543B2 (ja) 2004-05-18 2010-08-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椅子
JP4529629B2 (ja) 2004-10-05 2010-08-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小型電動車両の方向指示装置
US7334658B2 (en) 2004-12-23 2008-02-26 Caterpillar Inc. Steering system with joystick mounted controls
JP4590568B2 (ja) 2005-03-10 2010-12-01 国立大学法人 新潟大学 走行形態切換え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EP1970037A1 (de) 2007-03-12 2008-09-17 Wandeler Konrad Fahrzeug für den Transport eines Rollstuhl
US7721840B2 (en) 2007-05-11 2010-05-25 Deere & Company Creep steering control system operable from rearward-facing position
JP2009183407A (ja) 2008-02-05 2009-08-20 Toyota Motor Corp 歩行補助装置
US8038165B2 (en) * 2008-10-08 2011-10-18 Arthur Wang Device for allowing a wheeled vehicle for individuals to be dragged in a folded configuration
US8442738B2 (en) 2009-10-12 2013-05-14 Stryker Corporation Speed control for patient handling device
US8100218B2 (en) 2009-10-19 2012-01-24 Cnh America Llc Electronic throttle on control handle
US8894346B2 (en) 2011-01-05 2014-11-25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Skid steer loader blade control
GB2506208A (en) 2012-09-25 2014-03-26 Penny & Giles Controls Ltd Control module for electric wheelchair
JP6485737B2 (ja) 2015-03-12 2019-03-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小型電動車両
JP6421983B2 (ja) 2015-04-21 2018-11-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6631790B2 (ja) 2016-02-10 2020-01-15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複輪車両
US9889874B1 (en) 2016-08-15 2018-02-13 Clause Technology Three-axis motion joystick
US10597067B2 (en) * 2018-05-22 2020-03-24 Upright Manufacturers (Shenzhen) Ltd. Miniature vehicle with foot steering arrang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69253A (ja) 2020-05-07
US11267388B2 (en) 2022-03-08
US20200139874A1 (en) 2020-05-07
JP7180288B2 (ja) 2022-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97305U (zh) 移动体
JP7185849B2 (ja) 移動体
US20080190682A1 (en) Vehicle
JP7269551B2 (ja) 電動車両
US11191683B2 (en) Electric vehicle with movable baggage base
JP7272178B2 (ja) 電動車両
JP2005199993A (ja)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7320192B2 (ja) 電動車両
JP7180289B2 (ja) 電動車両
US11123243B2 (en) Mobile object
US11173080B2 (en) Mobile object
KR102546970B1 (ko) 캠핑 차량용 시트 프레임
GB2450348A (en) Folding invalid vehicle
JP7209212B2 (ja) 電動車両
EP1719659A2 (fr) Siège repliable en au moins une position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6821625B (zh) 电动折叠轮椅
CN213157098U (zh) 电动车辆
CN114767408A (zh) 智能电动折叠轮椅
CN209916423U (zh) 一种轮椅车
CN221418375U (zh) 载具
JP7447596B2 (ja) 電動車両
JP7473173B2 (ja) 昇降装置
JP7400573B2 (ja) 電動車両
KR101964671B1 (ko) 개인형 운송 차량
JPH0428840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