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73722U -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73722U
CN211673722U CN202020205405.XU CN202020205405U CN211673722U CN 211673722 U CN211673722 U CN 211673722U CN 202020205405 U CN202020205405 U CN 202020205405U CN 211673722 U CN211673722 U CN 211673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iece
temperature measuring
temperature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054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韦铭
刘化勇
羊小亮
邢胜华
罗飞龙
曾东
刘传兰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0540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73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73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737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其中,烹饪煲体,包括:煲体,煲体上设有内锅腔;内锅,设于内锅腔内,测温组件,设于煲体上,测温组件包括:与内锅对应设置的透光件,以及与透光件对应设置的测温件,其中,测温件用于根据由内锅穿过透光件的光线确定内锅的温度。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提高内锅的测温效率以及测温结果的准确性,有效减少烹饪煲体在使用过程中与温度有关的控制延迟。

Description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煲体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饭煲已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厨房烹饪用品,现有技术的饭煲在控制烹饪的过程中,由于需要获知内锅的温度,以及时调整加热功率,故而会在饭煲底座上设置具有热敏电阻的温度传感器,一般的饭煲内锅的热量都是先经内锅传导至铝外壳,再由铝外壳过度传导至热敏电阻上,以使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内锅的温度,然而上述方式均在极大的滞后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煲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烹饪煲体,包括:煲体,煲体上设有内锅腔;内锅,设于内锅腔内,测温组件,设于煲体上,测温组件包括:与内锅对应设置的透光件,以及与透光件对应设置的测温件,其中,测温件用于根据由内锅穿过透光件的光线确定内锅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烹饪煲体,通过在煲体上设置内锅腔,可将内锅放置于内锅腔中,以便对内锅中放置的食材予以烹饪,此外,通过在煲体上设置测温组件,能够快速检测内锅的温度,具体地,测温组件包括相互对应设置的透光件和测温件,通过将透光件与内锅对应设置,能够将内锅发出的指定波长的光线进行过滤,又由于测温件的位置与透光件的位置相对应,故而测温件能够检测到经透光件过滤后的光线由于辐射产生的温度变化,进而实现内锅的测温。
需要说明的是,测温件在确定温度时所获取的物理量为光线,一般而言,光线的传播速度较快,光线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较低,通过上述测温方式,可提高内锅的测温效率以及测温结果的准确性,有效减少烹饪煲体在使用过程中与温度有关的控制延迟。
进一步地,在测温件检测光线时,主要通过对光线产生的辐射能的变化予以检测,测温件通过吸收光线,能使得测温件自身的温度有所升高,此时根据测温件向外发出的电流、电压或是其余与温度变化相关的物理参数会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对上述物理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测温件所接受到的光线的红外辐射,也可以对光线的发射源(即内锅)的温度予以确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测温组件还包括:聚光片,设于透光件和测温件之间,其中,透光件与测温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10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透光件和测温件之间设置聚光片,可对经透光件射出的光线的能量予以调整,具体地,可预先设定一个测温件接收到的能量与内锅的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透光件和测温件之间的距离发生移动时,可通过移动聚光片或是更换不同类型的聚光片保持测温件接收到的能量的稳定,以便于提升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聚光片,可针对不同的透光件与测温件之间的距离予以调整,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
可以理解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经过透光件,可能存在一定的折射和反射,通过设置聚光片,可将光线在发生折射和反射时所消耗的能量予以补充,具体地,聚光片将光线的焦点进行调整,可以直接调整至测温件上,此时可最大程度地增大测温件所吸收的光线的能量,还可以调整至测温件的前后,此时可稍微增加测温件所吸收的光线的能量,根据测温组件在煲体中具体的设置位置灵活设置,增大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特别的,通过限定透光件和测温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100mm,可以理解,透光件和测温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即为光线在透光件和测温件之间传播的最短路径,对于测温件而言,可提升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聚光片与透光件一体成型,透光件与测温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0mm;或聚光片与测温件一体成型。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设置聚光片的基础上,可将聚光片与透光件一体成型加工,或是将聚光片与测温件一体成型加工,特别地,由于聚光片设于透光件和测温件之间,故而在将聚光片与透光件一体加工时,需要将聚光片设于透光件朝向测温件的一侧,同样的,在将聚光片与测温件一体加工时,需要将聚光片设于测温件朝向聚光片的一侧。
需要强调的是,在将聚光片和透光件一体加工时,此时由于光路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透光件和测温件之间的最小距离需小于或等于30mm,以提升测温件的测量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设于煲体内,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内锅,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以及设于线圈盘上的加热线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煲体内设置加热组件,可对内锅实现加热,具体地,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和加热线圈,线圈盘用于固定加热线圈的位置,加热线圈可以对内锅实现加热。
进一步地,加热线圈对内锅的加热,可以通过直接由加热线圈产生热量传递至内锅上实现,还可以通过加热线圈生成笼罩部分内锅的磁场,通过磁热效应对内锅中的食材进行加热。
一般的,加热组件设于煲体的底部,加热组件的位置与内锅的位置相对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线圈盘上设有测温安装腔,测温组件可拆卸地设于测温安装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线圈盘上设置测温安装腔,通过将测温组件设于测温安装腔内,可通过线圈盘对测温组件在煲体内的位置予以固定,一方面可减少由于位置的变化导致的温度测量的偏差,进而保证温度测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将测温组件集成到线圈盘中,减少煲体内空间的占据,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此外,测温组件与测温安装腔可拆卸连接,在测温组件和线圈盘中的一个发生损坏时,可将另一个拆卸下来,直接更换至新的配件上,便于维修,同时也降低更换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内锅的底表面上设有测温区域,透光件在内锅的底表面上的投影与测温区域至少部分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内锅的底表面上设置测温区域,便于在线圈盘上设置的测温组件对光线的吸收,此外,通过限制透光件和测温区域在内锅的底表面上的投影存在部分重合或全部重合,即在竖直方向上透光件和测温区域存在重合,可减少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路径及损耗,以提升测温件对内锅温度的测量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测温件具体包括:测温支架,与煲体可拆卸连接;红外传感器,可拆卸连接于测温支架上,红外传感器用于根据由内锅穿过透光件的光线确定内锅的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测温件包括用于固定的测温支架以及设于测温支架上的红外传感器,其中,测温支架与煲体可拆卸连接,且红外传感器与测温支架可拆卸连接,在任一配件发生损坏或故障时,可直接更换该配件,降低维修成本。此外,通过设置红外传感器,在接收到光线时,通过红外辐射的热效应,红外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吸收辐射能后会升高温度,进而使得红外传感器的指定物理参数发生变化,例如电压值或电流值等,进而通过指定物理参数发生的变化以确定红外传感器所吸收经透光件射出的光线辐射,进而确定内锅的温度。
进一步地,测温支架选用导热性能较差的材料,以减少对红外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影响。例如塑料件,PP、PC、尼龙、电木等,也可以是非塑料件,如陶瓷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透光支架,设于测温支架与内锅腔之间,透光件设于透光支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测温支架和内锅腔之间设置透光支架,便于固定透光件,此外,透光支架可以直接与内锅腔相连,或是与测温支架相连,甚至可以与煲体的其余部分相连。
可以理解,透光支架在光路传播的路径上的部分需要一定的透光性,其余部分可以根据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选择同样透光性的材料或者不透光材料制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密封件,设于透光支架朝向内锅腔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透光支架朝向内锅腔的一侧设置密封件,可减少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水汽流入透光支架内,以影响测温件正常工作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密封件的形状为环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测温支架上设有散热孔,散热孔用于形成流经红外传感器的散热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测温支架上设置散热孔,便于降低测温件的工作温度,以提升使用寿命。具体地,散热孔可以设于测温支架的相对两侧,或是设于测温支架的相邻两侧,可以理解,只要形成散热通道,且空气在散热通道中流动时会流经红外传感器,即可实现对红外传感器的散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隔磁件,设于测温支架沿径向方向的至少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测温支架沿径向方向的至少一侧设有隔磁件,以减少电磁辐射对测温件的工作的影响,以提升内锅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隔磁件呈环形,套设于测温支架的外侧,或者设于测温支架的内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透光件能够透过5微米~14微米的光线。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制透光件所过滤的光线波长为5微米~14微米,利于提高通过测温件确定的内锅温度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出的烹饪煲体,烹饪煲体的一侧设有开口;盖体,与烹饪煲体活动连接,盖体用于开启或关闭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技术方案的烹饪煲体以及与其活动连接的盖体,通过二者共同作用以实现烹饪煲体上开口开闭,进而实现对烹饪煲体中食材的烹饪,此外,由于烹饪器具包括烹饪煲体,故而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煲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煲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煲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煲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煲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煲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煲体,11线圈盘,12加热线圈,13测温安装腔,2内锅,21测温区域,3测温组件,31透光件,32测温件,321测温支架,322散热孔,33聚光片,34透光支架,35密封件,36隔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煲体1,限定了:烹饪煲体1包括:煲体1、内锅2和测温组件3,其中,内锅2设于煲体1上的内锅2腔内,以便于对内锅2中放置的食材予以烹饪,测温组件3包括相互对应设置的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通过将透光件31与内锅2对应设置,能够将内锅2发出的指定波长的光线进行过滤,又由于测温件32的位置与透光件31的位置相对应,故而测温件32能够检测到经透光件31过滤后的光线由于辐射产生的温度变化,进而实现内锅2的测温。
更进一步地,透光件31可以为对指定波长的光线进行过滤的滤光片或是导热隔离片。
需要说明的是,测温件32在确定温度时所获取的物理量为光线,一般而言,光线的传播速度较快,光线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较低,通过上述测温方式,可提高内锅2的测温效率以及测温结果的准确性,有效减少烹饪煲体1在使用过程中与温度有关的控制延迟。
进一步地,在测温件32检测光线时,主要通过对光线产生的辐射能的变化予以检测,测温件32通过吸收光线,能使得测温件32自身的温度有所升高,此时根据测温件32向外发出的电流、电压或是其余与温度变化相关的物理参数会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对上述物理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测温件32所接受到的光线的红外辐射,也可以对光线的发射源(即内锅2)的温度予以确定。
实施例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煲体1,限定了:
烹饪煲体1包括:煲体1、内锅2和测温组件3,其中,内锅2设于煲体1上的内锅2腔内,以便于对内锅2中放置的食材予以烹饪,测温组件3包括相互对应设置的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以及设于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之间的聚光片33,通过将透光件31与内锅2对应设置,能够将内锅2发出的指定波长的光线进行过滤,又由于测温件32的位置与透光件31的位置相对应,故而测温件32能够检测到经透光件31过滤后的光线由于辐射产生的温度变化,进而实现内锅2的测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聚光片33为菲涅尔透镜或凹、凸片。
进一步地,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100mm,可以理解,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之间的最小距离,即为光线在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之间传播的最短路径,对于测温件32而言,可提升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聚光片33与透光件31一体成型,透光件31与测温件32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0mm。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聚光片33与测温件32一体成型。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煲体1,限定了:烹饪煲体1包括:煲体1、内锅2和测温组件3,其中,内锅2设于煲体1上的内锅2腔内,以便于对内锅2中放置的食材予以烹饪,测温组件3包括相互对应设置的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通过将透光件31与内锅2对应设置,能够将内锅2发出的指定波长的光线进行过滤,又由于测温件32的位置与透光件31的位置相对应,故而测温件32能够检测到经透光件31过滤后的光线由于辐射产生的温度变化,进而实现内锅2的测温。此外,在煲体1内设有能够加热内锅2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11和加热线圈12,线圈盘11用于固定加热线圈12的位置,加热线圈12可以对内锅2实现加热。
进一步地,加热线圈12对内锅2的加热,可以通过直接由加热线圈12产生热量传递至内锅2上实现。
进一步地,加热线圈12对内锅2的加热,可以通过加热线圈12生成笼罩部分内锅2的磁场,通过磁热效应对内锅2中的食材进行加热。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可以设于煲体1的底部。
进一步地,线圈盘11上设有测温安装腔13,测温组件3可拆卸地设于测温安装腔13内。上述可拆卸连接可以为卡接。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内锅2的底表面上设置有测温区域21,便于在线圈盘11上设置的测温组件3对光线的吸收,此外,透光件31和测温区域21在内锅2的底表面上的投影存在部分重合或全部重合,即在竖直方向上透光件31和测温区域21存在重合,可减少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路径及损耗,以提升测温件32对内锅2温度的测量准确性。
实施例4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煲体1,限定了:烹饪煲体1包括:煲体1、内锅2和测温组件3,其中,内锅2设于煲体1上的内锅2腔内,以便于对内锅2中放置的食材予以烹饪,测温组件3包括相互对应设置的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测温件32由测温支架321和红外传感器共同构成,测温支架321用于固定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能够根据由内锅2穿过透光件31的光线确定内锅2的温度,具体地,在接收到光线时,通过红外辐射的热效应,红外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吸收辐射能后会升高温度,进而使得红外传感器的指定物理参数发生变化,例如电压值或电流值等,进而通过指定物理参数发生的变化以确定红外传感器所吸收经透光件31射出的光线辐射,进而确定内锅2的温度。通过将透光件31与内锅2对应设置,能够将内锅2发出的指定波长的光线进行过滤,又由于测温件32的位置与透光件31的位置相对应,故而测温件32能够检测到经透光件31过滤后的光线由于辐射产生的温度变化,进而实现内锅2的测温。
其中,红外传感器的位置可以对应内锅2的底部的中间区域设置,或是对应内锅2的底部的非中间区域设置,甚至可以对应于内锅2的侧面设置。
进一步地,测温支架321与煲体1可拆卸连接,且红外传感器与测温支架321可拆卸连接,在任一配件发生损坏或故障时,可直接更换该配件,降低维修成本。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测温支架321选用导热性能较差的材料,以减少对红外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影响。例如塑料件,PP、PC、尼龙、电木等,也可以是非塑料件,如陶瓷等。
实施例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煲体1,限定了:烹饪煲体1包括:煲体1、内锅2和测温组件3,其中,内锅2设于煲体1上的内锅2腔内,以便于对内锅2中放置的食材予以烹饪,测温组件3包括相互对应设置的透光件31和测温件32,测温件32由测温支架321和红外传感器共同构成,在测温支架321和内锅2腔之间设有透光支架34,透光件31设于透光支架34上。测温支架321用于固定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能够根据由内锅2穿过透光件31的光线确定内锅2的温度,具体地,在接收到光线时,通过红外辐射的热效应,红外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吸收辐射能后会升高温度,进而使得红外传感器的指定物理参数发生变化,例如电压值或电流值等,进而通过指定物理参数发生的变化以确定红外传感器所吸收经透光件31射出的光线辐射,进而确定内锅2的温度。通过将透光件31与内锅2对应设置,能够将内锅2发出的指定波长的光线进行过滤,又由于测温件32的位置与透光件31的位置相对应,故而测温件32能够检测到经透光件31过滤后的光线由于辐射产生的温度变化,进而实现内锅2的测温。
进一步地,在测温支架321上设置散热孔322,便于降低测温件32的工作温度,以提升使用寿命。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散热孔322设于测温支架321的相对两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散热孔322设于测温支架321的相邻两侧。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在测温支架321沿径向方向的至少一侧设有隔磁件36,以减少电磁辐射对测温件32的工作的影响,以提升内锅2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隔磁件36为隔磁环,套设于测温支架321的外侧,或者隔磁环设于测温支架321的内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限制透光件31所过滤的光线波长为5微米~14微米。
实施例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煲体1,限定了:在煲体1上设置红外传感器,内锅2上的光波通过滤光片(即透光件31),滤光片能够透过5微米~14微米的光线,在红外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吸收过滤后的辐射能后引起温度升高,产生热电效应,产生对应的电压或电流,从而对应不同的温度,达到测温的效果。(即利用红外辐射的热效应,探测器的敏感元件吸收辐射能后引起温度升高,进而使某些有关物理参数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物理参数的变化来确定探测器所吸收的红外辐射)。
更进一步地,滤光片能够透过10微米~12微米的光线。
采用上述方案测得的温度数据,由于红外传感器直接对内锅2测温,测温速度能够达到0.1S,测温精度能够达到±2℃。
如图4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包括:相互分离的滤光片、聚光片33(菲涅尔透镜或凹、凸片)和红外传感器,滤光片到红外传感器的距离范围为0~100mm。例如:3mm、5mm、10mm、20mm、50mm、80mm。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包括:一体的滤光片和聚光片33,以及红外传感器,此时滤光片到红外传感器的距离范围为0~30mm。例如:3mm、5mm、10mm、20mm。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包括:一体的红外传感器和聚光片33,以及滤光片。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包括:一体的红外传感器和聚光片33,以及具有导热和隔离作用的导热隔离片。
此外,煲体1的底部是通过线圈盘11产生的电磁感应对内锅2加热,电磁辐射会影响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在红外传感器周围增加隔热环结构(即隔磁件36),隔热环可以在传感器支架(即测温支架321)外,也可以在内部。
其中,红外传感器可以通过扣位或螺钉固定在传感器支架上,传感器支架旋转扣入到扣位槽(即测温安装腔13)上,然后在弹簧的作用下,固定在线圈盘11支架(即线圈盘11)上,传感器支架也可以螺钉固定到线圈盘11支架上。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还可以固定在底座上。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滤光片支架与线圈盘11之间设置密封圈(即密封件35),使水不能滴落到红外传感器上。
如图7所示,更进一步地,为增加红外传感器的寿命,可以降低其工作温度,红外传感器支架(即测温支架321)上设置散热孔322。
实施例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限定了: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烹饪煲体和盖体,其中,烹饪煲体的一侧设有开口,盖体和烹饪煲体活动连接以开闭上述开口。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可提高内锅的测温效率以及测温结果的准确性,有效减少烹饪煲体在使用过程中与温度有关的控制延迟。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上设有内锅腔;
内锅,设于所述内锅腔内,
测温组件,设于所述煲体上,所述测温组件包括:与所述内锅对应设置的透光件,以及与所述透光件对应设置的测温件,
其中,所述测温件用于根据由所述内锅穿过所述透光件的光线确定所述内锅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
聚光片,设于所述透光件和所述测温件之间,
其中,所述透光件与所述测温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光片与所述透光件一体成型,所述透光件与所述测温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0mm;或
所述聚光片与所述测温件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煲体内,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内锅,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以及设于所述线圈盘上的加热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上设有测温安装腔,所述测温组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测温安装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底表面上设有测温区域,所述透光件在所述内锅的底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测温区域至少部分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件具体包括:
测温支架,与所述煲体可拆卸连接;
红外传感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测温支架上,所述红外传感器用于根据由所述内锅穿过所述透光件的光线确定所述内锅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透光支架,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与所述内锅腔之间,所述透光件设于所述透光支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件,设于所述透光支架朝向所述内锅腔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支架上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用于形成流经所述红外传感器的散热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磁件,设于所述测温支架沿径向方向的至少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能够透过5微米~14微米的光线。
13.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煲体,所述烹饪煲体的一侧设有开口;
盖体,与所述烹饪煲体活动连接,所述盖体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开口。
CN202020205405.XU 2020-02-25 2020-02-25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673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05405.XU CN211673722U (zh) 2020-02-25 2020-02-25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05405.XU CN211673722U (zh) 2020-02-25 2020-02-25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73722U true CN211673722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77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05405.XU Active CN211673722U (zh) 2020-02-25 2020-02-25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737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792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11772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1673722U (zh)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JP531508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3486630A (zh) 储能加热的光波炉、电陶炉及电磁炉与锅具
CN216020411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JP2009004141A (ja) 多口加熱調理器
JP5653546B1 (ja) センサケース構造、及びそのセンサケース構造を備えた加熱調理器
JP6362720B2 (ja) センサケース構造、及びそのセンサケース構造を備えた加熱調理器
CN219264377U (zh) 烹调器
JP2004095312A (ja) 調理器
CN219981078U (zh) 一种精准测温电磁炉
CN218791830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KR101659582B1 (ko) 음식물 조리기용 가열장치
CN215336499U (zh) 一种应用于红外测温的锅具及电磁炉
CN218006536U (zh) 红外发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891502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19981079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10493707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锅
JP5859085B2 (ja) センサケース構造、及びそのセンサケース構造を備えた加熱調理器
CN217013629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958561U (zh) 电磁炉
CN219264370U (zh) 烹调器
CN208551117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18954947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