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24874U -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24874U
CN211624874U CN201921850939.1U CN201921850939U CN211624874U CN 211624874 U CN211624874 U CN 211624874U CN 201921850939 U CN201921850939 U CN 201921850939U CN 211624874 U CN211624874 U CN 211624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valve
container
conveying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509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金波
屈从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Leoch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oqing Leoch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qing Leoch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oqing Leoch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509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24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24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24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peline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流体传输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容器、多个第二容器、多个第一输送管、多个第二输送管、连通管以及排余管;各第一容器与各第一输送管一一对应连通,各第一输送管均与连通管连通,连通管与各第二输送管连通,各第二输送管与各第二容器一一对应连通;连通管上设置输送泵,排余管与连通管连通;第一输送管上设置第一阀门;第二输送管上设置第二阀门;排余管设置第三阀门,排余管上设置排余泵。在输送距离较长的场景中,在输送的中间段仅需一个连通管即可对两端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进行连通,无需安装多个输送管,有效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增加输送的流体种类时,无需在中间段重新增设管道,降低扩容成本和提高扩容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中的生产环境中需要用到多种酸溶液,对多种酸溶液进行输送时,分别需要采用多个输送管进行输送,这样,在输送距离较长的场景中,将耗费较多的输送管材料,造成输送成本较高,并且在一些施工不便的环境中,同时安装多个输送管,也会造成施工不便,导致施工难度较高,且效率低下,此外,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需要增加输送的酸溶液的种类,需要重新增设管道,耗费较多的成本,并且难度高,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容器、多个第二容器、多个第一输送管、多个第二输送管、一连通管以及一排余管;
各所述第一容器与各所述第一输送管一一对应连通,各所述第一输送管均与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各所述第二输送管连通,各所述第二输送管与各所述第二容器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连通管上设置输送泵,所述排余管与所述连通管连通;
每一所述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一第一阀门;
每一所述第二输送管上设置有一第二阀门;
所述排余管于靠近所述连通管的位置设置第三阀门,且所述排余管上设置排余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余管与所述连通管连通于所述连通管靠近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余管与所述连通管连通于所述输送泵靠近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余管上的所述第三阀门设置于所述排余泵靠近所述连通管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回流管,每一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排余管的远离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每一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一所述第一容器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回流管上设置一第四阀门。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容器内设置传感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均为电磁阀,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为液位传感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器内的高度相异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多个第一容器分别通过第一输送管与连通管连通,连通管通过多个第二输送管与多个第二容器连通,只需根据所需输送的流体的种类,控制对应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开启,即可实现流体的输送,当输送完该流体后,通过开启排余管将输送管内剩余的流体排出,使得多种流体不会相互影响。在输送距离较长的场景中,在输送的中间段仅需一个连通管即可对两端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进行连通,而无需安装多个输送管,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增加需要输送的流体种类时,无需在中间段重新增设管道,仅需在两端增加容器与连通管连通即可,有效降低了扩容成本和提高了扩容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多流体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中的多流体传输装置为传输多种流体的装置,用于传输多种流体。流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下面实施例中,以输送酸溶液为例子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流体传输装置10,包括:多个第一容器100、多个第二容器200、多个第一输送管310、多个第二输送管320、一连通管400以及一排余管500;各所述第一容器100与各所述第一输送管310一一对应连通,各所述第一输送管310均与所述连通管400的一端连通,所述连通管400的另一端与各所述第二输送管320连通,各所述第二输送管320与各所述第二容器200一一对应连通;所述连通管400上设置输送泵410,所述排余管500与所述连通管400连通;每一所述第一输送管310上设置有一第一阀门315;每一所述第二输送管320上设置有一第二阀门325;所述排余管500于靠近所述连通管400的位置设置第三阀门530,且所述排余管500上设置排余泵510。
具体地,该第一容器100为配酸房的装盛酸液的容器,即储酸桶,该第二容器200为使用场所里的酸桶,每一第一容器100与一第一输送管310的一端连接,各第一输送管310的另一端与连通管400的一端连接,连通管400的另一端与各第二输送管320的一端连接,每一所述第二输送管320的另一端与一第二容器200连接,这样,在输送的中间段,只需一个连通管400即可实现两端的第一容器100和第二容器200的连通,而无需在中间段安装设置多个管道,减少了中间段的安装施工量,降低了成本。
第一阀门315用于控制第一输送管310的开启或关闭,第二阀门325用于控制第二输送管320的开启或关闭,每一第一容器100和一个第二容器200对应,对应的第一容器100和第二容器200内的酸液相同,第一容器100为对应的第二容器200供应酸液,则每一第一输送管310和一第二输送管320对应,不同的第一容器100内装的酸液的密度不同,不同的第二容器200内装酸液密度也不同。
为了实现将第一容器100内的酸液输送至第二容器200,打开对应的第一输送管310上的第一阀门315以及第二输送管320上的第二阀门325,关闭其余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关闭第三阀门530,开启连通管400上是输送泵410,输送泵410将第一容器100内的酸液抽送至对应的第二容器200内,输送完毕后,关闭输送泵410,关闭全部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开启第三阀门530,开启排余泵510,将连通管400内和第二输送管320内残余的酸液抽出,从而清空连通管400内的酸液,便于下一次进行另一种酸液的输送,避免两种不同密度的酸液的混合。
在对输送扩容时,在增加第一容器100和第二容器200后,为第一容器100和第二容器200分别安装连通的第一输送管310以及第二输送管320,将两端的新增的第一输送管310和第二输送管320分别连接至连通管400的两端,而无需在输送的中间段增加管道,有效降低了扩容的成本。
上述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容器100分别通过第一输送管310与连通管400连通,连通管400通过多个第二输送管320与多个第二容器200连通,只需根据所需输送的流体的种类,控制对应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开启,即可实现流体的输送,当输送完该流体后,通过开启排余管500将输送管内剩余的流体排出,使得多种流体不会相互影响。在输送距离较长的场景中,在输送的中间段仅需一个连通管400即可对两端的第一容器100和第二容器200进行连通,而无需安装多个输送管,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增加需要输送的流体种类时,无需在中间段重新增设管道,仅需在两端增加容器与连通管400连通即可,有效降低了扩容成本和提高了扩容效率。
为了使得扩容更为方便,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1,各所述第一输送管310分别通过一第一接驳管710与所述连通管400的一端连通,所述连通管40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驳管720与各所述第二输送管320连通,其中,第一接驳管的中部与连通管400的一端连接,第二接驳管的中部与连通管400的一端连接,各所述第一输送管310连接于第一接驳管的不同位置,各所述第二输送管320连接于第二接驳管的不同位置,这样,在增加酸液的种类时,仅需延长第一接驳管,接入增加的第一输送管310,延长第二接驳管,接入增加的第二输送管320,即可实现输送管道的增加,使得输送的酸液的种类能够有效增加,使得扩容更为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第一接驳管可以由多个第一子管相互连接而成,第一输送管310连接于两个第一子管之间,第二接驳管可以由多个第二子管相互连接而成,第二输送管320连接于两个第二子管之间,而第一接驳管与连通管400的连接、第二接驳管与连通管400的连接、第一输送管310与第一接驳管的连接、第二输送管320与第二接驳管的连接均可采用三通管连接,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连接方式连接,这些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获知的,本实施例中不累赘描述。
为了使得输送效率更高,在一个实施例中,连通管400倾斜设置,一个实施例中,连通管400由靠近第一输送管310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输送管320的一端逐渐朝下倾斜,这样,有利于酸液在连通管400内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靠近第一输送管310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输送管320的一端的方向运动,便于输送,从而使得在输送泵410关停后,剩余的酸液仍能够流通至第二容器20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管310由靠近第一容器100管的一端至靠近第二容器200的一端逐渐朝下倾斜,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输送管320由靠近第一容器100管的一端至靠近第二容器200的一端逐渐朝下倾斜,这样,有利于酸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进一步提高了输送效率,使得在输送泵410关停后,剩余的酸液仍能够流通至第二容器200。
为了使得排余管500能够充分将残余在输送管内的酸液排出,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1,所述排余管500与所述连通管400连通于所述连通管400靠近所述第二输送管320的位置。由于排余管500连接于连通管400靠近第二输送管320的位置,使得排余管500能够充分将连通管400内的残余酸液排出,并且由于连通管400倾斜设置,使得在输送泵410关停后,残余在连通管400内的酸液仍能够朝向第二输送管320流通,便于排余管500上的排余泵510将剩余的酸液抽出。
为了将连通管400内残余的酸液排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余管500与所述连通管400连通于所述输送泵410靠近所述第二输送管32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排余管500连接于连通管400上输送泵410的输出端的一侧,这样,有利于将连通管400内残余的酸液排出。
为了避免连通管400内的酸液在输送过程中输送至排余管50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余管500上的所述第三阀门530设置于所述排余泵510靠近所述连通管40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三阀门530设置于靠近排余管500上与连通管400连接的位置,这样,在连通管400进行输送的过程中,第三阀门530关闭,能够有效阻挡酸液进入排余管500,从而提高了输送效率。
为了使得残余的酸液排出后能够被回收,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流体传输装置10还包括多个回流管600,每一所述回流管600的一端与所述排余管500的远离所述连通管400的一端连通,每一所述回流管600的另一端与一所述第一容器100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回流管600上设置一第四阀门610。
这样,通过设置回流管600与第一容器100连通,使得残余的酸液能够通过排余管500、回流管600回流至第一容器100中,实现了残余的酸液的回收,避免了残余酸液的浪费。此外,由于每一回流管600与一第一容器100对应,通过控制对应的第四阀门610,即可使得对应的酸液回收至第一容器100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器的顶部连通一进气阀,通过设置进气阀,能够使得第一容器内的气压平衡,有利于酸液的流入。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多流体传输装置还包括多个回流管,每一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排余管的远离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每一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一所述第一容器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回流管上设置一第四阀门。这样,通过设置回流管与第二容器连通,使得残余的酸液能够通过排余管、回流管传输至第二容器中,实现了残余的酸液的回收,避免了残余酸液的浪费。此外,由于每一回流管与一第二容器对应,通过控制对应的第四阀门,即可使得对应的酸液回收至第二容器中。
为了检测第二容器200内的酸液的容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容器200内设置传感器(图未示)。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二容器内的流体的含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为液位传感器。通过在第二容器200内设置传感器,能够有效检测出第二容器200内的酸液的容量或者液位,从而合理控制各第一容器100向对应的第二容器200输送酸液的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各第一容器100向对应的第二容器200输送的控制,可采用手动的方式控制,比如,手动打开对应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关闭其余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关闭第三阀门530,开启输送泵410,即可实现将一种酸液由第一容器100输送至第二容器200,在第二容器200内的酸液达到所需的容量时,手动关闭输送泵410,关闭全部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开启第三阀门530,开启排余泵510,将连通管400内和第二输送管320内残余的酸液抽出,从而清空连通管400内的酸液,便于下一次进行另一种酸液的输送。
为了实现自动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门315、所述第二阀门325和所述第三阀门530均为电磁阀,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阀门315、所述第二阀门325和所述第三阀门530电连接。液位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二容器200内的酸液的高度,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器200内的高度相异设置。两个传感器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通过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阀门315、所述第二阀门325和所述第三阀门530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在第二容器200内的酸液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时,向控制器发送第一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信号控制打开对应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关闭其余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关闭第三阀门530,开启输送泵410,将第一容器100内的酸液输送至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的第二容器200内,使得第二容器200内的酸液的液位上升;第二液位传感器用于当第二容器200内的酸液的液位上升至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时,向控制器发送第二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二信号控制关闭输送泵410,关闭全部的第一阀门315和第二阀门325,开启第三阀门530,开启排余泵510,并且开启第四阀门,实现对残余酸液的排出和回收。
值得一提的是,当多流体传输装置应用于气体输送时,传感器为气体压强传感器,此时,可根据传感器测量的第二容器内的压强来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以及第三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控制输送泵和排余泵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气体输送的精准控制。本实施例中不累赘描述。
应该理解的是,对于输送不同的酸液、液体或者气体时,可一曾设装有溶剂和清洗液的容器,清洗液比如水,当输送完成后,开启装有水的第一容器对应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将水传输至对应的第二容器,实现对连通管的清洗,清洗后再进行传输另一种酸液、液体或者气体。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刚开始设计建设时,就预埋或铺设好一条耐腐的管道,从配酸房到使用场所(管道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保证剩余的能全部流到最低点,设这一点为A点;它必须离酸桶很近)。
从配酸房把各种密度的酸桶都引出一条管道,管道的大小根据用量来定,全部用阀分别控制后同时连接到一条管道上,再用酸泵连接到输送管上(这一部分的余酸也能流到A点)。把要输送的酸泵到使用场所后,再从出口把管道分散到各个储酸桶里(中间加阀分别控制)。在A点开出一个最低的口,再接一台酸泵在换酸时把残余的酸泵回酸桶(两边酸桶都行,只看A点离那边近。
整个系统简单可以手动控制:如果要使用那种酸,只需要人手打开两边同密度桶的阀门,关闭其它的阀门,再把主泵打开就可以泵酸过去了。泵完酸以后,关闭刚打开的配酸房储酸桶的阀门,打开A点余酸的阀门、进气阀门(管道的最高点开口装个阀)和余酸泵,把管道内的余酸清空,关闭所有阀门。重复上述步骤泵其它密度的酸。
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当使用场所的某一密度酸桶里的酸少到一定程度,感应器发出信号,打开同一密度管道上两个电磁阀,再延时打开主酸泵,把对应的酸泵到使用场所;等这种酸桶里的酸达到高位感应器时,给出一个信号关闭主泵和配酸房储酸桶电磁阀,延时打开A点余酸的阀门、管道进气阀门(管道的最高点开口装个阀)和余酸泵,把管道内的余酸清空,余酸清空后感应器给出一个信号关闭余酸泵和所有阀门。重复上述步骤泵其它密度的酸。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容器、多个第二容器、多个第一输送管、多个第二输送管、一连通管以及一排余管;
各所述第一容器与各所述第一输送管一一对应连通,各所述第一输送管均与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各所述第二输送管连通,各所述第二输送管与各所述第二容器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连通管上设置输送泵,所述排余管与所述连通管连通;
每一所述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一第一阀门;
每一所述第二输送管上设置有一第二阀门;
所述排余管于靠近所述连通管的位置设置第三阀门,且所述排余管上设置排余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余管与所述连通管连通于所述连通管靠近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余管与所述连通管连通于所述输送泵靠近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余管上的所述第三阀门设置于所述排余泵靠近所述连通管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回流管,每一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排余管的远离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每一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一所述第一容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回流管上设置一第四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容器内设置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均为电磁阀,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液位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器内的高度相异设置。
CN201921850939.1U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Active CN211624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0939.1U CN211624874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0939.1U CN211624874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24874U true CN211624874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4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50939.1U Active CN211624874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248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05905U (zh) 一种双线式干油润滑系统
CN211624874U (zh) 一种多流体传输装置
WO2022143592A1 (zh) 多相流混输的计量方法及装置
CN101888967B (zh) 多入口管分配系统
CN214171961U (zh) 多相流混输装置及多相流混输应用系统
CN214306519U (zh) 多相流输送装置
CN114542991B (zh) 一种多相流混输的计量装置及方法
CN208413821U (zh) 一种液料输送装置
CN215048624U (zh) 一种叔丁醇高效卸车装置
JP4236143B2 (ja) バルク移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バルク移送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CN218032677U (zh) 一种浆料输送装置及浆料输送系统
CN201530715U (zh) 乳胶漆包装系统
CN207060938U (zh) 一种乳液储存罐
CN209237221U (zh) 多路防发泡泡沫液输转装置
CN207121420U (zh) 灌装机的液体加料装置
CN114278620A (zh) 多相流混输的液体回收方法以及装置
CN213078383U (zh) 一种智能化自动配液系统
CN217794688U (zh) 一种涂料抑泡剂加药装置
CN220165824U (zh) 一种消除化工承运船与岸基储罐连接管路内气体的装置
CN215905431U (zh) 卧式连续气力输送装置
CN209237220U (zh) 防发泡泡沫液输转装置
CN215905435U (zh) 立式连续输送装置
CN217921472U (zh) 一种液体原料收料系统
CN217808744U (zh) 一种罐装溶剂注入包
CN218412164U (zh) 粘度检测设备及浆料制作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