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13902U - 铰刀 - Google Patents

铰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13902U
CN211413902U CN201922490328.7U CN201922490328U CN211413902U CN 211413902 U CN211413902 U CN 211413902U CN 201922490328 U CN201922490328 U CN 201922490328U CN 211413902 U CN211413902 U CN 2114139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mer
cutter head
mounting
side wall
bla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9032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国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uji Superhar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49032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139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139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139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lling, Broaching, Filing, Reaming,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铰刀,该铰刀包括刀柄、刀颈以及刀头,所述刀颈一端与刀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刀头固定连接,所述刀头沿其周向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面向所述铰刀的外侧设置;所述铰刀还包括若干刀片,每一所述刀片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台,所述刀片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旨在解决传统铰刀易磨损,加工稳定性差问题。

Description

铰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切削刀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铰刀。
背景技术
铰刀是一种用于加工金属表面的旋转刀具,经铣削加工的孔可获得精准的尺寸和形状,铰刀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孔的加工精度,增加孔的光滑度,降低其表面的粗糙度,适用于精加工的刀具,其加工余量一般很小。传统铰刀易磨损,加工稳定性差。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铰刀,旨在解决传统铰刀易磨损,加工稳定性差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铰刀,包括刀柄、刀颈以及刀头,所述刀颈一端与刀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刀头固定连接,所述刀头沿其周向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面向所述铰刀的外侧设置;
所述铰刀还包括若干刀片,每一所述刀片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台,所述刀片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刀片设有朝向所述安装台的面朝方向设置的切削面,所述切削面开设有排屑槽。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排屑槽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刀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刀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远离所述切削面的侧边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远离所述切削面的侧边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夹角为β,则满足条件90°≤β≤13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由所述刀头的外缘向内依次布置,定义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安装台的面朝方向的法向之间的夹角为α,则满足条件1°≤α≤9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铰刀还包括若干连接块,每一所述连接块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台,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刀片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台为碳化钨基硬质合金制成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刀片沿所述刀头轴向的长度为2mm~30mm。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刀片沿所述所述安装台的面朝方向的厚度为0.1mm~1mm。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刀头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具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刀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刀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侧壁的远离所述刀头外缘的侧边与所述第四侧壁的远离所述刀头外缘的侧边连接;所述第三侧壁朝向所述安装台的面朝方向设置,并构成所述安装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种铰刀,包括刀柄、刀颈以及刀头,刀颈一端与刀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刀头固定连接,刀柄用于与外界转动装置稳定连接,以带动刀颈与刀头稳定转动;刀头沿其周向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台,安装台面向铰刀的外侧设置,安装台可用于安装刀片,以让刀片更加稳定牢固的设于安装台,增加刀片的稳定性;铰刀还包括若干刀片,每一刀片安装于一安装台,刀片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刀片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能有效的提高刀片的硬度,使得刀片在加工过程中,更加稳定且不易磨损,提高了刀片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了加工稳定性好和提高了铰刀使用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铰刀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刀头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刀柄 200 刀颈
300 刀头 400 刀片
310 安装槽 311 第三侧壁
312 第四侧壁 410 切削面
420 排屑槽 421 第一侧壁
422 第二侧壁 500 连接块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铰刀。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铰刀,包括刀柄100、刀颈200以及刀头300,刀颈200一端与刀柄10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刀头300固定连接,刀头300沿其周向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台,安装台面向铰刀的外侧设置;铰刀还包括若干刀片400,每一刀片400安装于一安装台,刀片400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解决了传统铰刀易磨损,加工稳定性差问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安装台的数量视情况而定,可是两个,三个等,考虑到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加工精度,优选设置六个安装台,刀片400的数目与安装台的数目相对应,每一刀片400安装于一安装台,六个刀片400能够使得铰刀在铰孔的过程中切削力分散,切削过程中更加稳定,选用聚晶金刚石作为刀片400的材料,聚晶金刚石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高导热性和低热膨胀系数,切削时散热快,切削温度低,热变形小,且摩擦系数小,可降低表面粗糙度,增加了刀片400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提高了刀片400的加工效率,刀片400的材质不局限于聚晶金刚石,也可以是聚晶金刚石与碳化钨基硬质合金的复合材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种铰刀,包括刀柄100、刀颈200以及刀头300,刀颈200一端与刀柄10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刀头300固定连接,刀柄100用于与外界转动装置稳定连接,以带动刀颈200与刀头300稳定转动;刀头300沿其周向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台,安装台面向铰刀的外侧设置,安装台可用于安装刀片,以让刀片更加稳定牢固的设于安装台,增加刀片的稳定性;铰刀还包括若干刀片400,每一刀片400安装于一安装台,刀片400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刀片400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能有效的提高刀片400的硬度,使得刀片400在加工过程中,更加稳定且不易磨损,提高了刀片400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了加工稳定性好和提高铰刀使用寿命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刀片400设有朝向安装台的面朝方向设置的切削面410,切削面410开设有排屑槽420。刀片400的切削面410设有排屑槽420,使得铰刀在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屑及时的从排屑槽420排出,避免切屑粘到刀片400上,影响刀片400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排屑槽420具有第一侧壁421和第二侧壁422,第一侧壁421沿刀头3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二侧壁422沿刀头3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侧壁421的远离切削面410的侧边与第二侧壁422的远离切削面410的侧边连接。排屑槽420具有第一侧壁421与第二侧壁422,第一侧壁421与第二侧壁422沿刀头3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方便导向切屑排出到刀头300外面,避免切屑堆积起来,影响刀片400的切削效率,第一侧壁421的远离切削面410的侧边与第二侧壁422的远离切削面410的侧边连接,以形成排屑槽42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定义第一侧壁421与第二侧壁422之间的夹角为β,则满足条件90°≤β≤130°。β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使得切削面410变小,不利于刀片400切削,使得切削效果不好,过小会使得排屑槽420过小不利于排屑,使得切屑粘在刀片400上,影响切削精度,故将β限制在90°~13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第一侧壁421和第二侧壁422由刀头300的外缘向内依次布置,定义第一侧壁421与安装台的面朝方向的法向之间的夹角为α,则满足条件1°≤α≤90°。α不能过大,过大会影响刀片400的切削效果,导致切削效率降低,且过大还会导致排屑槽420过小,故将α限制在1°~9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铰刀还包括若干连接块500,每一连接块500安装于一安装台,连接块500与刀片400为一体结构。铰刀还包括若干连接块500,连接块500的数量与安装台的数目相对应,每一连接块500安装于一安装台,连接块500与刀片400为一体结构,因此连接块500的材质与刀片400的材质是一致的,刀片400是聚晶金刚石,连接块500也是聚晶金刚石,刀片400是聚晶金刚石与碳化钨基硬质合金的复合材料,连接块500也是聚晶金刚石与碳化钨基硬质合金的复合材料;一体结构使得刀片400更加牢固的安装于安装台,连接块500与安装台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可以是熔焊,压焊以及钎焊,考虑到技术效果,优选采用钎焊,钎焊可使得接头表面光洁,气密性好,且形状和尺寸稳定,焊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不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安装台为碳化钨基硬质合金制成的结构。安装台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材质,可以是钨钴类硬质合金,钨钛钴类硬质合金,钨钛铌类硬质合金等,考虑到经济成本以及硬度因素,优选采用碳化钨基硬质合金,碳化钨基硬质合金硬度高,不易磨损,从而使得刀片400达到了不易磨损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刀片400沿刀头300轴向的长度为2mm~30mm。刀片400沿刀头300轴向的长度不能超过刀头300的轴向长度,过长会影响刀片400的切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刀片400沿安装台的面朝方向的厚度为0.1mm~1mm。刀片400沿安装台的面朝方向的厚度不能过厚,过厚影响刀片400的切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刀头300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槽310,安装槽310具有第三侧壁311和第四侧壁312,第三侧壁311沿刀头3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四侧壁312沿刀头3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三侧壁311的远离刀头300外缘的侧边与第四侧壁312的远离刀头300外缘的侧边连接;第三侧壁311朝向安装台的面朝方向设置,并构成安装台。刀头300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槽310,安装槽310的数目与刀片400的数目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310的数目优选为六个,六个安装槽310能够使得铰刀在铰孔的过程中切削力分散,切削过程中更加稳定,安装槽310沿刀头300的长度方向设置,不仅可以安装刀片400,还可以导向切屑的排出,避免切屑粘在刀片400上,从而达到了提高加工效率的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铰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刀柄、刀颈以及刀头,所述刀颈一端与刀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刀头固定连接,所述刀头沿其周向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面向所述铰刀的外侧设置;
所述铰刀还包括若干刀片,每一所述刀片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台,所述刀片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设有朝向所述安装台的面朝方向设置的切削面,所述切削面开设有排屑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屑槽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刀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刀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远离所述切削面的侧边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远离所述切削面的侧边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夹角为β,则满足条件90°≤β≤130°。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由所述刀头的外缘向内依次布置,定义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安装台的面朝方向的法向之间的夹角为α,则满足条件1°≤α≤9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铰刀还包括若干连接块,每一所述连接块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台,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刀片为一体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为碳化钨基硬质合金制成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沿所述刀头轴向的长度为2mm~30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沿所述安装台的面朝方向的厚度为0.1mm~1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具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刀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刀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侧壁的远离所述刀头外缘的侧边与所述第四侧壁的远离所述刀头外缘的侧边连接;所述第三侧壁朝向所述安装台的面朝方向设置,并构成所述安装台。
CN201922490328.7U 2019-12-31 2019-12-31 铰刀 Active CN2114139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0328.7U CN211413902U (zh) 2019-12-31 2019-12-31 铰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0328.7U CN211413902U (zh) 2019-12-31 2019-12-31 铰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13902U true CN211413902U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85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90328.7U Active CN211413902U (zh) 2019-12-31 2019-12-31 铰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139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51401B1 (ja) 刃先交換式回転切削工具
JP5230201B2 (ja) きりもみ・さらもみ工具用のドリルときりもみ・さらもみ工具
JP6025569B2 (ja) 正面フライスおよびその使用
CN109304507B (zh) 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用pcd铣刀
CN109249071B (zh) 一种阵列微槽微铣刀
CN211413902U (zh) 铰刀
CN212019544U (zh) 铣刀
CN211413925U (zh) 铰刀
CN112355333B (zh) 一种刀具及其刀头结构
CN211413804U (zh) 铣刀
CN211413811U (zh) 铣刀
CN211413819U (zh) 铣刀
CN211413900U (zh) 铰刀
CN214079467U (zh) 一种玉米铣刀
CN211804049U (zh) 铣刀
CN211727541U (zh) 可转位车刀片
CN211413806U (zh) 铣刀
CN216176915U (zh) 一种铲钻刀片及铲钻
CN212019543U (zh) 铣刀
JP2003136319A (ja) 刃先交換式ツイストドリル
CN211413820U (zh) 铣刀
CN211804056U (zh) 铣刀
CN215315943U (zh) 微型超硬刀具
CN111112713A (zh) 铣刀
CN216177242U (zh) 铰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2

Address after: Room 301, building F, Long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335 Bulong Road, Ma'antang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uji superhar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503, building 4, Shiji Huating, Longhua Town,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ue Guoh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