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13819U - 铣刀 - Google Patents

铣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13819U
CN211413819U CN201922369986.0U CN201922369986U CN211413819U CN 211413819 U CN211413819 U CN 211413819U CN 201922369986 U CN201922369986 U CN 201922369986U CN 211413819 U CN211413819 U CN 211413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ing
blade
side wall
milling cutter
moun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6998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国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uji Superhar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36998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13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13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13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铣刀,包括:刀柄,刀柄的一端端面具有安装面;刀头,刀头安装于所述安装面,且刀头包括加强件、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加强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加强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另一端沿背离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加强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刀片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刀片抵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第一刀片的一侧边缘具有第一切削面,第二刀片的一侧边缘具有第二切削面,第一切削面凸出于第一侧壁的侧边缘,第二切削面凸出于第二侧壁的侧边缘,第一切削面和所述第二切削面均面向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的切线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旨在提高刀头的抗弯曲能力,以增加铣刀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铣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铣刀切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铣刀。
背景技术
铣刀包括刀柄和刀头,其中,刀头连接于刀柄上,用于加工工件。由于现有的刀头大多采用超硬材料(如聚晶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制成,这类超硬材料虽然有较强的刚性和热稳定性,但韧性和弯曲强度较差,在铣刀高速运转加工过程中,刀头长时间与工件接触,对工件进行加工,容易造成刀头断裂的问题,导致铣刀的使用寿命较短。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铣刀,旨在提高刀头的抗弯曲能力,以增加铣刀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铣刀,包括:
刀柄,所述刀柄的一端端面具有安装面;
刀头,所述刀头安装于所述安装面,且所述刀头包括加强件、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所述加强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加强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刀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第一刀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刀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第二刀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刀片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刀片抵接于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刀片的一侧边缘具有第一切削面,所述第二刀片的一侧边缘具有第二切削面,所述第一切削面凸出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侧边缘,所述第二切削面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侧边缘,所述第一切削面和所述第二切削面均面向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的切线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刀片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一切削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抵接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第一切削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侧,并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切削部的侧壁;所述第二刀片包括第二安装部和第二切削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抵接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第二切削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侧,并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切削面形成于所述第二切削部的侧壁;所述第一切削面和所述第二切削面分别位于所述加强件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一避让面,所述第一避让面沿所述加强件的周向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避让面与所述第一切削面连接,并围合形成第一排屑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避让面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面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一排屑槽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避让面,所述第二避让面与所述第一避让面背对设置,所述第二避让面沿所述加强件的周向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避让面与所述第二切削面连接,并围合形成第二排屑槽。
可选地,所述第二避让面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二切削面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二排屑槽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刀片的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端面凸设有第一切削台,所述第一切削台的台面高于所述加强件的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端面;
且/或,所述第二刀片的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端面凸设有第二切削台,所述第二切削台的台面高于所述加强件的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端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切削台包括直线侧边、外侧弧形侧边和内侧弧形侧边,所述外侧弧形侧边设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外侧,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连接,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直线侧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和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所述外侧弧形侧边与直线侧边形成有切削角,所述切削角朝向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刀柄为柱状结构,且直径为2mm-10mm。
可选地,所述第一刀片和所述第二刀片均为超硬材料制成的切削件,所述加强件为钨钢制成的结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铣刀包括刀柄和刀头,刀柄用于与机床固定,刀柄的一端端面设有安装面,刀头安装于安装面。具体地,刀头包括加强件、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加强件、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加强件、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的一端均连接于安装面,另一端均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加强件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刀片抵接于第一侧壁,第二刀片抵接于第二侧壁。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的侧边缘分别具有第一切削面和第二切削面,第一切削面和第二切削面均面向铣刀的旋转方向的切线方向设置,用于切削工件。可以理解地,加强件设于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之间,用于加强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的抗弯曲能力,具体地,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分别抵接于加强件,当铣刀高速运转时,刀头对工件进行切削的同时工件会给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一个反作用力,此时,加强件会给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一个向外的支撑力,以便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进行缓冲,以此增加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的抗弯曲能力,使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在切削过程中不易被工件的反作用力崩断,从而达到增加铣刀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铣刀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图;
图3为图1的分解图;
图4为图3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第二刀片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铣刀 131 第二安装部
110 刀柄 132 第二切削部
111 安装面 1321 第二切削面
120 第一刀片 133 第二切削台
121 第一安装部 140 加强件
122 第一切削部 141 第一侧壁
1221 第一切削面 142 第二侧壁
123 第一切削台 143 第一避让面
130 第二刀片 144 第二避让面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铣刀100。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铣刀100包括:
刀柄110,所述刀柄110的一端端面具有安装面111;
刀头,所述刀头安装于所述安装面111,且所述刀头包括加强件140、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所述加强件14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加强件14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111,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刀片12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第一刀片12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111,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刀片13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第二刀片13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111,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加强件14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所述第一刀片120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141,所述第二刀片130抵接于所述第二侧壁142;
所述第一刀片120的一侧边缘具有第一切削面1221,所述第二刀片130的一侧边缘具有第二切削面1321,所述第一切削面1221凸出于所述第一侧壁141的侧边缘,所述第二切削面1321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142的侧边缘,所述第一切削面1221和所述第二切削面1321均面向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的切线方向设置。
刀柄110为长条柱状结构,且刀柄110的直径由远离刀头的一端至靠近刀片的一端逐渐减小,刀柄的一端设有安装台,安装台为圆台结构,圆台的的下台面(直径较大的一端)与刀柄的一端连接,圆台的上台面(直径较小的一端)与刀头连接。安装台的外表面呈斜面结构设置,且直径由靠近刀头逐渐减小,斜面设置切削时能够提供更大的让刀空间,避免刀柄110与工件接触,造成工件损坏。安装台朝向刀头的一端端面设有安装面111,刀头安装于安装面111。
刀头包括加强件140、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具体地,加强件140、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加强件140、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安装面111,另一端分别沿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方向延伸设置,加强件14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第一刀片120抵接于第一侧壁141,第二刀片130抵接于第二侧壁142。也可以理解为,两刀片分别嵌设于两刀片槽内,加强件140设于凸起之上,且两刀片分别抵接于加强件140的两相对外侧壁,即加强件140设于两刀片之间,加强件140与刀柄为一体成型结构。由于刀片为超硬材料制成,虽然刚性较强,但抗弯曲能力较弱,材质较脆,切削过程中容易崩裂,而加强件140用钨钢材料制成,起韧性和抗弯曲能力较强,所以在两刀片之间设置加强件140,可以加强刀片的抗弯曲能力和切削强度,避免在铣刀高速旋转的过程中被崩断。以此既可以避免刀片被崩断又可以达到增强铣刀的切削强度的目的,不用经常更换刀片,节省加工成本。当然,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的一侧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均需显露于加强件140之外,用于对工件进行切削。
可以理解地,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也可以是其中之一显露于加强件140,也可以是两切削面均显露于加强件140的两侧,均用于切削工件。具体地,当第一切削面1221或第二切削面1321显露于加强件140的外侧时,铣刀旋转,即该切削面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当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分别显露于加强件140的两侧时,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面向铣刀的旋转方向的切线方向设置,此时,两切削面不间断地对工件进行,即铣刀旋转一周,可对工件加工两次,如此两切削面同时对工件进行加工,可提高铣刀的切削效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铣刀包括刀柄和刀头,刀柄用于与机床固定,刀柄的一端端面设有安装面111,刀头安装于安装面111。具体地,刀头包括加强件140、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加强件140、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加强件140、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的一端均连接于安装面111,另一端分别沿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方向延伸设置,加强件14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第一刀片120抵接于第一侧壁141,第二刀片130抵接于第二侧壁142。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的侧边缘均具有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均面向铣刀的旋转方向的切线方向设置,用于切削工件。可以理解地,加强件140设于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之间,用于加强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的抗弯曲能力,具体地,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分别抵接于加强件140,当铣刀高速运转时,刀头对工件进行切削的同时工件会给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一个反作用力,此时,加强件140会给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一个向外的支撑力,以便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进行缓冲,以此增加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的抗弯曲能力,使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在切削过程中不易被工件的反作用力崩断,从而达到增加铣刀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刀片120包括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一切削部122,所述第一安装部121抵接于所述安装面111,所述第一切削部122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21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一侧,并沿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面1221形成于所述第一切削部122的侧壁。
第一安装部121为扇形结构,扇形弧边抵接于安装面111,扇形内表面贴合于第一侧壁141的下端。如此设计,可确保第一刀片120安装的稳定性。第一切削部122为长条柱状结构,第一切削部12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安装部121背离安装面111的一侧,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刀柄的一侧延伸设置。加强件140包括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第一切削部122抵接于加强件140的第一侧壁141的上部,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一切削面1221为一体成型结构,增强刀片的稳定性。具体地,第一切削部122的内壁抵接于第一侧壁141。第一切削面1221设于切削部的内侧壁,并凸出于第一侧壁141的外侧边缘,用于切削工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刀片130包括第二安装部131和第二切削部132,所述第二安装部131抵接于所述安装面111,所述第二切削部132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31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一侧,并沿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切削面1321形成于所述第二切削部132的侧壁,所述第一切削面1221和所述第二切削面1321分别位于所述加强件的两侧。
第二安装部131为扇形结构,扇形弧边抵接于安装面111,扇形内表面贴合于第二侧壁142的下端。如此设计,可确保第二刀片130安装的稳定性。第二切削部132为长条柱状结构,第二切削部13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部131背离安装面111的一侧,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刀柄的一侧延伸设置。加强件140包括第二侧壁142和第二侧壁142,第二切削部132抵接于加强件140的第二侧壁142的上部,第二安装部131和第二切削面1321为一体成型结构,增强刀片的稳定性。具体地,第二切削部132的内壁抵接于第二侧壁142。第二切削面1321设于切削部的内侧壁,并凸出于第二侧壁142的外侧边缘,用于切削工件。第二切削部132的长度均为5mm-15mm。第二切削部132用于与工件抵接,并对工件进行加工,且第二切削面1321沿第二切削部13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以第二切削部132设置有一定的长度,可增加第二切削面1321与工件的接触面,即增加第二切削部132的切削效果。但第二切削部132不宜过长,否则会与工件发生抵持,使铣刀无法旋转,将影响切削效果,所以第二切削部132的长度在5mm-15mm之间较佳。第一切削部122的结构与第二切削部132的结构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140还包括第一避让面143,所述第一避让面143沿所述加强件140的周向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41与所述第二侧壁142之间,所述第一避让面143与所述第一切削面1221连接,并围合形成第一排屑槽。
第一避让面143用于断屑和排屑,第一避让面143由第一侧壁141的侧边缘向第二侧壁142的相对一侧边缘延伸设置,即第一避让面143设于加强件140的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之间的一外壁面上,沿刀柄的径向方向设置。且第一避让面143由加强件140背离刀柄的一端向靠近刀柄的一端延伸设置,即第一避让面143沿加强件140的长度方向设置。由于一切削部抵接于第二侧壁142,所以,抵接于第二侧壁142的切削部的切削刃由第一避让面143所显露。可以理解地,该抵接于第二侧壁142的切削部的切削面凸出于第二侧壁142的侧边缘,可用于切削工件。当切削面加工工件时,会产生大量的切屑,而这些切削若堆积在切削面将会影响工件的质量,对工件和刀片造成划伤,所以设置第一避让面143可以与第一切削面1221形成第一排屑槽,第一避让面143和第一切削面1221可以将切屑导入第一排屑槽并通过第一排屑槽排出,避免切削对工件和刀片造成损坏。
可选地,所述第一避让面143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面1221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一排屑槽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
由于刀片为柱状结构,第一避让面143沿所述加强件140的周向方向盘旋设置,且设于第一侧壁141与所述第二侧壁142之间。即第一避让面143、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一排屑槽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使第一切削面1221在加工时,同一时间不会同时与工件接触,避免第一刀片120崩断,第一切削面1221的螺旋角度为45°-85°,该范围内既可以确保第一切削面1221在加工时强度,又可以避免第一切削面1221同时与工件接触,造成崩断。当然,第一避让面143和第一排屑槽的螺旋角度与第一切削面1221的螺旋角度相同,且朝向同一圆周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140还包括第二避让面144,所述第二避让面144与所述第一避让面143背对设置,所述第二避让面144沿所述加强件140的周向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41与所述第二侧壁142之间,所述第二避让面144与所述第二切削面1321链接,并围合形成第二排屑槽。
第二避让面144同样用于断屑和排屑,第二避让面144由第二侧壁142的侧边缘向第一侧壁141的相对一侧边缘延伸设置,即第二避让面144设于加强件140的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之间的另一外壁面上,并沿刀柄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二避让面144和第一避让面143相对设置,且第二避让面144由加强件140背离刀柄的一端向靠近刀柄的一端延伸设置,即第二避让面144沿加强件140的长度方向设置。由于另一切削部抵接于第一侧壁141,所以,抵接于第一侧壁141的切削部的切削刃由第二避让面144所显露。可以理解地,该抵接于第一侧壁141的切削部的切削面凸出于第一侧壁141的侧边缘,可用于切削工件。第二避让面144与另第二切削面1321相邻设置,所以设置第二避让面144可加强铣刀的排屑效果。第二避让面144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第二切削面1321沿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第二排屑槽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且与第一避让面143、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一排屑槽的螺旋方向背对设置,螺旋角度相同。
具体地,所述第二避让面144与所述第一避让面143之间的最短离距为0.2mm~1mm。
由于第二避让面144和第一避让面143相对设置于加强件140的相对两侧面,且均沿加强件140的长度方向和径向方向延伸设置,同时一切削面由第一避让面143所显露,第一切削面1221由第二避让面144所显露,所以第一避让面143和第二避让面144均为斜面结构。可以理解的,斜面结构有助于加快切屑的排出,同时,由于第一避让面143和第二避让面144的倾斜方向不同,所以两斜面之间各点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因此0.2mm~1mm为两切削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即为加强件140的厚度,限定加强件140的厚度,可确保加强件140可以加强刀片的韧性和弯曲能力,又可以确保加强件140不影响刀片的切削工作。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141和所述第二侧壁142之间的间距为0.1mm~0.6mm。
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之间的间距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之间的距离。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均为平面结构,所以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之间的距离即为两侧壁之间的直线距离。铣刀旋转时,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交替切削工件,所以为确保切削效率,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之间的距离在0.1mm~0.6mm较佳,同时,可为工件加工预留一定的调节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刀片120的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一端端面凸设有第一切削台123,所述第一切削台123的台面高于所述加强件140的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一端端面;且/或,所述第二刀片130的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一端端面凸设有第二切削台133,所述第二切削台133的台面高于所述加强件140的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一端端面。
可以理解地,第一切削台123和第二切削台133同样用于切削工件,第一切削台123和第二切削台133分别凸出于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的背离所述安装面111的一端端面。第一切削台123和第二切削台133为台柱结构,均具有用于切削工件的切削刃,且两切削刃分别与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连接并呈一定夹角设置。当铣刀竖直放置时,切削刃便可进行切削工作,两切削刃分别与第一切削面1221和第二切削面1321连接设置,可以加强铣刀切削时的稳定性,确保铣刀的加工效率和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第一切削台123包括直线侧边、外侧弧形侧边和内侧弧形侧边,所述外侧弧形侧边设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外侧,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连接,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直线侧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和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所述外侧弧形侧边与直线侧边形成有切削角,所述切削角朝向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设置。
第一切削台123的上台面包括直线侧边、外侧弧形侧边和内侧弧形侧边,外侧弧形侧边与刀片外壁面的上边缘重合,内侧弧形侧边沿刀片的中心轴线方向向内设置,但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与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连接,内侧弧形侧边的另一端与外侧弧形侧边的另一端间隔设置,直线侧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外侧弧形侧边和内侧弧形侧边的另一端,且直线侧边用于切削工件,也可以理解为切削刃。外侧弧形侧边与直线侧边形成有切削角,切削角朝向铣刀的旋转方向设置,切削角用于对工件进行切削,当然,形成切削角的外侧弧形侧边和直线侧边均可对工件进行加工。第二切削台133的结构与第一切削台123的结构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刀柄110柱状结构,且直径为2mm-10mm;所述第一刀片120和所述第二刀片130均为超硬材料制成的切削件,所述加强件140为钨钢制成的结构件。
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均安装于刀柄的一端,为确保刀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安装的稳定性,即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的直径受刀柄110的直径的影响。刀柄110设置为柱状结构即长条结构可以加强刀片的稳定性,同一时间,第一切削面1221与工件的接触面积加大,即同一时间加工的工件增多。所以限制刀柄110的外径为2mm-10mm,也即限定刀片的直径,即切削面与避让面的数量和宽度,以确保加工精度。具体地,刀柄采用碳化钨(即WC)材料制成,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为超硬材料制成,超硬材料具体为聚晶金刚石(即PCD)、聚晶立方氮化硼(即PCBN)、碳化钨和立方氮化硼(即CBN)等,具体地,刀头主要为PCD和钨钢的超硬复合材料结合制成,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为PCD材料制成,加强件140为钨钢制成。刀柄和刀头通过纤焊连接成为一体,使之成为可在车床或镗床上用的铣刀,第一刀片120和第二刀片130通过电加工在加强件140上加工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铣刀,其特征在于,包括:
刀柄,所述刀柄的一端端面具有安装面;
刀头,所述刀头安装于所述安装面,且所述刀头包括加强件、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所述加强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加强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刀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第一刀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刀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第二刀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另一端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刀片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刀片抵接于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刀片的一侧边缘具有第一切削面,所述第二刀片的一侧边缘具有第二切削面,所述第一切削面凸出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侧边缘,所述第二切削面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侧边缘,所述第一切削面和所述第二切削面均面向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的切线方向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片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一切削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抵接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第一切削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侧,并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切削部的侧壁;
所述第二刀片包括第二安装部和第二切削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抵接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第二切削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侧,并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切削面形成于所述第二切削部的侧壁;
所述第一切削面和所述第二切削面分别位于所述加强件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一避让面,所述第一避让面沿所述加强件的周向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避让面与所述第一切削面连接,并围合形成第一排屑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面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面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一排屑槽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避让面,所述第二避让面与所述第一避让面背对设置,所述第二避让面沿所述加强件的周向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避让面与所述第二切削面连接,并围合形成第二排屑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让面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二切削面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二排屑槽沿所述刀头的周向呈螺旋形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片的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端面凸设有切削台,所述切削台的台面高于所述加强件的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端面;
且/或,所述第二刀片的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端面凸设有切削台,所述切削台的台面高于所述加强件的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端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台包括直线侧边、外侧弧形侧边和内侧弧形侧边,所述外侧弧形侧边设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外侧,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连接,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与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直线侧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一端和所述内侧弧形侧边的背离所述外侧弧形侧边的一端;
所述外侧弧形侧边与所述直线侧边形成有切削角,所述切削角朝向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柄为柱状结构,且直径为2mm-10mm。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片和所述第二刀片均为超硬材料制成的切削件,所述加强件为钨钢制成的结构件。
CN201922369986.0U 2019-12-25 2019-12-25 铣刀 Active CN211413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9986.0U CN211413819U (zh) 2019-12-25 2019-12-25 铣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9986.0U CN211413819U (zh) 2019-12-25 2019-12-25 铣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13819U true CN211413819U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50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69986.0U Active CN211413819U (zh) 2019-12-25 2019-12-25 铣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138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59224A (zh) * 2021-02-23 2021-07-02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深槽加工刀具、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59224A (zh) * 2021-02-23 2021-07-02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深槽加工刀具、装置及方法
CN113059224B (zh) * 2021-02-23 2022-08-05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深槽加工刀具、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22727B1 (ko) 정면 밀링 커터
KR101359119B1 (ko) 엔드밀
US20070172321A1 (en) Ball endmill
CN211413819U (zh) 铣刀
WO2010047428A1 (en) An end mill and a cutting insert used for the same
JP4830552B2 (ja) 正面フライス
CN211413804U (zh) 铣刀
CN113399724B (zh) 一种快进给铣削刀片及其铣削刀具
CN211804054U (zh) 铣刀
CN211413820U (zh) 铣刀
JPH0433565B2 (zh)
CN110899802A (zh) 铣刀
CN211413681U (zh) 刀具
CN211413807U (zh) 铣刀
JP2001239416A (ja) 回転切削工具
CN211413811U (zh) 铣刀
CN216263705U (zh) 超多刃刀具
CN211804056U (zh) 铣刀
CN213563630U (zh) 圆鼻刀
CN211413919U (zh) 切削刀具
CN211413902U (zh) 铰刀
CN215903316U (zh) 一种金刚石磨头
CN214557702U (zh) 铣刀
CN217991053U (zh) 一种两刃螺旋槽倒角刀
CN220636403U (zh) 用于实心钻孔工艺的多刃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8

Address after: Room 301, building F, Long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335 Bulong Road, Ma'antang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uji superhar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503, building 4, Shiji Huating, Longhua Town,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ue Guoh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