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66377U - 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66377U
CN211166377U CN201922189536.3U CN201922189536U CN211166377U CN 211166377 U CN211166377 U CN 211166377U CN 201922189536 U CN201922189536 U CN 201922189536U CN 211166377 U CN211166377 U CN 211166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door
connecting rod
sliding plug
door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8953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平云
王正伟
周勇
何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8953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66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66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66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Support Devices For Sliding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该塞拉门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下铰链;第一连杆在塞拉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均位于门洞空间外;第一连杆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塞拉门驱动机构连接、下端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下铰链的一端连接;下铰链的另一端与塞拉门连接。这样设置,第一连杆不会侵占门洞空间,从而便于乘客通行,而且,由于设有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以位于门洞空间外的第一连杆能够与塞拉门驱动机构以及塞拉门有效连接,保证塞拉门的正常启闭。该塞拉门传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门洞空间外的罩壳,罩壳不会侵占门洞空间,第一连杆位于罩壳内,这样可以规避乘客因抓扶第一连杆而受伤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的汽车塞拉门系统包括塞拉门驱动机构 01、塞拉门传动机构02和塞拉门03,塞拉门传动机构02包括传动连杆021和下铰链022,传动连杆021布置在供乘客通行的门洞空间内,其上端与塞拉门驱动机构01连接、下端与下铰链022的一端连接,下铰链022的另一端与塞拉门03连接。由于传动连杆021布置在门洞空间内,导致乘客通行不便,而且容易被乘客当作扶手,致使塞拉门03 启闭时容易造成乘客受伤。
有鉴于此,规避乘客通行不便的弊端和塞拉门启闭时容易造成乘客受伤的弊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的塞拉门传动机构,所述塞拉门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下铰链;所述第一连杆在塞拉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均位于门洞空间外;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塞拉门驱动机构连接、下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与所述下铰链的一端连接;所述下铰链的另一端与塞拉门连接。
由于第一连杆在塞拉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均位于门洞空间外,这样不会侵占门洞空间,从而便于乘客通行。而且,由于设置了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以第一连杆位于门洞空间外也能够与塞拉门驱动机构以及塞拉门有效连接,保证了塞拉门的正常启闭。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塞拉门驱动机构连接、下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连接、下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五连杆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五连杆的下端与所述下铰链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五连杆竖直布置,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倾斜布置。
可选的,所述第三连杆的斜向和所述第四连杆的斜向相反。
可选的,所述塞拉门传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门洞空间外的罩壳,所述第一连杆位于所述罩壳的壳腔内。
可选的,所述罩壳固定于车身骨架。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塞拉门系统,所述塞拉门系统包括塞拉门驱动机构、塞拉门传动机构和塞拉门,所述塞拉门传动机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塞拉门传动机构。
由于上述塞拉门传动机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具有上述塞拉门传动机构的汽车也必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可选的,所述塞拉门系统为双塞拉门系统。
可选的,所述汽车为小型客车或乘用车。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塞拉门传动机构与塞拉门驱动机构以及塞拉门连接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局部俯视图;
图1-图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1塞拉门驱动机构,02塞拉门传动机构,021传动连杆,022下铰链,03塞拉门。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塞拉门传动机构与塞拉门驱动机构以及塞拉门连接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4为图3隐藏罩壳状态下的局部主视图;
图5为图3的局部俯视图;
图3-图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塞拉门驱动机构;
2塞拉门传动机构,21第一连杆,22第一连接组件,221第二连杆,222第二连杆,23第二连接组件,231第四连杆,232第五连杆, 24下铰链,25罩壳;
3塞拉门,4车身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汽车的塞拉门系统包括塞拉门驱动机构1、塞拉门传动机构2和塞拉门3。塞拉门驱动机构1固定在车身门框的顶梁上,塞拉门驱动机构1固连有携门架,携门架与塞拉门3的上部连接。
如图4所示,塞拉门传动机构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一连接组件 22、第二连接组件23和下铰链24。第一连杆21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22与塞拉门驱动机构1连接,第一连杆21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组件23与下铰链24的一端连接,下铰链24的另一端与塞拉门3的下部连接。
塞拉门驱动机构1施加的驱动力通过携门架传递到塞拉门3上部,通过塞拉门传动机构2传递到塞拉门3下部,使塞拉门3的上部和下部同时受力,从而能够稳定地启闭。
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连杆21在塞拉门3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均位于门洞空间外(图中仅展示了塞拉门3开启状态),这样第一连杆21不会侵占门洞空间,从而便于乘客通行。而且,由于设置了第一连接组件22和第二连接组件23,所以第一连杆21位于门洞空间外也能够与塞拉门驱动机构1以及塞拉门3有效连接,保证塞拉门3的正常启闭。
简言之,如上设置,不影响塞拉门3的正常启闭、不侵占门洞空间,便于乘客通行。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组件22包括第二连杆221和第三连杆222。第二连杆221的上端与塞拉门驱动机构1连接,第二连杆221的下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三连杆222的上端连接。第三连杆222 的下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一连杆21的上端连接。第二连接组件23包括第四连杆231和第五连杆232。第四连杆231的上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一连杆21的下端连接,第四连杆231的下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五连杆 232的上端连接。第五连杆232的下端与下铰链24连接。这样设置,能够保证塞拉门3启闭顺畅。
当然,实际实施时,第一连接组件22和第二连接组件23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起到连接作用且不影响塞拉门3在汽车长度方向上产生位移和在汽车宽度方向上产生位移的结构均可。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1和第五连杆 232竖直布置,第三连杆222和第四连杆231倾斜布置。这样,便于节约布置空间。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三连杆222的斜向和第四连杆231的斜向相反。图中,第三连杆222的上端向右倾斜,第四连杆231的上端向左倾斜。使第三连杆222的斜向和第四连杆231的斜向相反,利于提升塞拉门传动机构2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该塞拉门传动机构2还包括罩壳25。如图5所示,罩壳25固定在门洞空间外,第一连杆21位于罩壳25的壳腔内,由于第一连杆21位于门洞空间外,所以罩壳25位于门洞空间外即可罩住第一连杆21,所以罩壳25也不会侵占门洞空间。
通过设置罩壳25,可以防止乘客抓扶第一连杆21,规避乘客因抓扶第一连杆21而受伤的风险。另外,由于罩壳25是固定设置的,所以不随塞拉门3的启闭而转动,所以乘客抓扶罩壳25不会受伤。
具体的,如图5所示,罩壳25可以固定于车身骨架4。图中,罩壳25与车身骨架4相连的一侧未设置壳壁,这样便于节约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塞拉门系统,其塞拉门系统的塞拉门传动机构为上述塞拉门传动机构2。
具体的,其塞拉门系统可以为双塞拉门系统。当然,实际实施时,也可是单塞拉门系统。
具体的,汽车可以为小型客车或乘用车,在小型客车或乘用车上应用双塞拉门系统,可以提升乘客体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塞拉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塞拉门传动机构(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一连接组件(22)、第二连接组件(23)和下铰链(24);所述第一连杆(21)在塞拉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均位于门洞空间外;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与塞拉门驱动机构(1)连接、下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23)与所述下铰链(24)的一端连接;所述下铰链(24)的另一端与塞拉门(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塞拉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包括第二连杆(221)和第三连杆(222);所述第二连杆(221)的上端与塞拉门驱动机构(1)连接、下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三连杆(222)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22)的下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上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塞拉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23)包括第四连杆(231)和第五连杆(232);所述第四连杆(231)的上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下端连接、下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五连杆(232)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五连杆(232)的下端与所述下铰链(2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塞拉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21)、所述第二连杆(221)和所述第五连杆(232)竖直布置,所述第三连杆(222)和所述第四连杆(231)倾斜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塞拉门传动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222)的斜向和所述第四连杆(231)的斜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塞拉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塞拉门传动机构(2)还包括固定在门洞空间外的罩壳(25),所述第一连杆(21)位于所述罩壳(25)的壳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塞拉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25)固定于车身骨架(4)。
8.一种汽车,包括塞拉门系统,所述塞拉门系统包括塞拉门驱动机构、塞拉门传动机构和塞拉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塞拉门传动机构为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塞拉门传动机构(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塞拉门系统为双塞拉门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为小型客车或乘用车。
CN201922189536.3U 2019-12-03 2019-12-03 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Active CN211166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9536.3U CN211166377U (zh) 2019-12-03 2019-12-03 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9536.3U CN211166377U (zh) 2019-12-03 2019-12-03 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66377U true CN211166377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793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89536.3U Active CN211166377U (zh) 2019-12-03 2019-12-03 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663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5591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门系统多点锁闭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5591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门系统多点锁闭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09748B1 (en) Forward facing rear door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EP1010558B1 (en) Sliding door system for vehicles
CN211166377U (zh) 一种汽车及其塞拉门传动机构
US6655634B2 (en) Arrangement for moving an airplane door swivellably disposed on a supporting arm
JP2005526199A (ja) 車両ドアもしくは車両ゲートの可変旋回のための装置
US20060130274A1 (en) Door stopper for a motor vehicle door and motor vehicle door for a motor vehicle with a door stopper of this type
JP2008230458A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EP1712387B1 (en) Sliding door structure
JPS59230841A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ステツプ構造
JP2000103360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10257953U (zh) 一种平拉式车门控制系统及两门式车辆
JPH0444422Y2 (zh)
JP6232143B2 (ja) 自動車の窓を閉鎖する閉鎖装置及びそれに対応する自動車
CN216617214U (zh) 一种车辆及其电控锁双开门机构
CN212614214U (zh) 一种车门离合器、车门及其车辆
JPH11180147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ドア構造
CN209008366U (zh) 上翻式自动开合车顶
JPH036530Y2 (zh)
JP2022108513A (ja) 車両用ドア
KR200158569Y1 (ko) 도어체크링크의 유동방지구조
JPH0737952Y2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ミドルサッシュの連結構造
JPH11348559A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ドア
JP2539894Y2 (ja) スライド式パワーウィンドゥ装置
JP2000190728A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安全装置
CN111663866A (zh) 一种车门离合器、车门及其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