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54289U - 注塑模具及轴套 - Google Patents

注塑模具及轴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54289U
CN211054289U CN201921701320.4U CN201921701320U CN211054289U CN 211054289 U CN211054289 U CN 211054289U CN 201921701320 U CN201921701320 U CN 201921701320U CN 211054289 U CN211054289 U CN 2110542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mold core
thimble
ejector pin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013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炜煌
钟达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heng Rongto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heng Rongto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heng Rongto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heng Rongto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0132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542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542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542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及轴套,包括第一模芯、第二模芯、第一顶针、第二顶针、第三顶针、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合模时,第一通孔的孔壁、第一顶针的端面、第二顶针的端面、第三顶针的端面以及第二模芯朝向第一模芯的端面共同围成型腔,从而能够注塑成型筒状注塑件,第一顶针同轴地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并能相对第一通孔沿轴向移动,第一顶针为中空结构,第二顶针同轴地设置在第一顶针的内部并能相对第一顶针沿轴向移动,第三顶针同轴地穿设在第二通孔内,并能相对第二通孔沿轴向移动,从而可通过先抽出第三顶针,再顶出第一顶针推动注塑件脱离第一通孔和第二顶针,实现抽芯脱模,从而实现顺利脱模,有效减少粘模问题。

Description

注塑模具及轴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及轴套。
背景技术
采用注塑成型工艺注塑筒状注塑件时,脱模过程通常会产生粘模问题,尤其是在内孔脱模时,由于模具设置不合理,使得筒状注塑件脱模困难或者粘模,从而给生产带来了不便,甚至影响产品质量。因此,需要对注塑模具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用于生产筒状注塑件,能够使得筒状注塑件顺利脱模,有效减少粘模问题。并提供了一种通过该注塑模具制作的轴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第一模芯,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模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共线,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之间设置有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第一顶针,同轴地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并能相对所述第一通孔沿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顶针为中空结构;第二顶针,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的内部并能相对所述第一顶针沿轴向移动;第三顶针,同轴地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并能相对所述第二通孔沿轴向移动;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模芯连接在所述第一模板上;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芯连接在所述第二模板上;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合模时,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贴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相互抵持,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所述第一顶针的端面、所述第二顶针的端面、所述第三顶针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模芯朝向所述第一模芯的端面共同围成型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和后盖板,所述第二顶针板位于所述后盖板和所述第一顶针板之间,所述第二顶针依次穿过所述后盖板、所述第二顶针板和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后盖板上设置有抵持板,所述抵持板将所述第二顶针板限位在所述后盖板中;所述第一顶针穿过所述第一顶针板且所述第一顶针的头端抵持于所述第二顶针板;所述后盖板上设置有顶出孔,能够通过所述顶出孔推动所述第二顶针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盖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设置有模脚,所述模脚支撑在所述第二模板和所述后盖板之间以形成活动空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装置,所述弹性复位装置对第一顶针板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模板方向的作用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模芯朝向所述第二模芯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模芯朝向所述第一模芯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模芯上还设置有第一进胶孔,所述第一进胶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贴合时,所述的第一通道和所述的第二通道组合形成所述注塑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顶针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顶针的所述第一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顶针的所述第二段的外径,且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一顶针的所述第二段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前盖板,所述第二模板连接于所述前盖板,所述前盖板上设置有浇注口,所述第二模板上设置有第二进胶孔,所述浇注口与所述第一进胶孔对应连通,所述第一进胶孔和所述第二进胶孔对应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模板朝向所述第二模板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台,所述第二模板对应所述定位台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台配合定位安装的定位槽;或者所述第二模板朝向所述第一模板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台,所述第一模板对应所述定位台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台配合定位安装的定位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翻边成型孔,所述翻边成型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且所述翻边成型孔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合模时,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贴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相互抵持,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所述翻边成型孔的孔壁、所述第一顶针的端面、所述第二顶针的端面、所述第三顶针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模芯朝向所述第一模芯的端面共同围成型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轴套,所述轴套通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的注塑模具制造而成。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第一通孔的孔壁、第一顶针的端面、第二顶针的端面、第三顶针的端面以及第二模芯朝向第一模芯的端面共同围成型腔,从而能够注塑成型筒状注塑件,第一顶针同轴地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并能相对第一通孔沿轴向移动,第一顶针为中空结构,第二顶针同轴地设置在第一顶针的内部并能相对第一顶针沿轴向移动,第三顶针同轴地穿设在第二通孔内,并能相对第二通孔沿轴向移动,从而可通过先抽出第三顶针,再顶出第一顶针推动产品脱离第一通孔和第二顶针,实现抽芯脱模,从而实现顺利脱模,有效减少粘模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一个实施例的主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A-A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B-B处剖视图;
图6为第二模芯及相关结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模芯、第二模芯、第一顶针、第二顶针、第三顶针、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后盖板等结构的一个剖视图;
图8为轴套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从而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
对于具有翻边的轴套,在注塑模具设计时,通常将分型面设置在翻边和套筒的连接部,因此,需要分别在两个模芯上设置翻边部分的型腔和套筒部分的型腔,翻边部分和套筒部分分别在前模和后模成型,脱模后可以获得具有翻边的轴套。但该为保证翻边和套筒的同轴度,这对两个模芯的加工精度和配合精度都有较高的要求,给模具的设计、加工和装配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轴套的翻边和套筒部分均设置在同一模芯上,能够在加工上保证两者的同轴度,并且同轴度不受另一模芯的的安装误差影响,减小了模具设计及安装难度,具有实用性。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一个实施例的主图,参考图1、2,注塑模具包括前盖板100、第一模板200、第二模板300、第一顶针板400、第二顶针板500、脚模600和后盖板700等,其中,前盖板100上设置有浇筑口,用于进胶,第一模板200连接于前盖板100,脚模600两侧分别连接第二模板300和后盖板700,本实施例设置两块脚模600,分别设置在两侧,使得第二模板300和后盖板700之间通过脚模600支撑形成一个移动空间,以便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顶针板500的上下移动,后盖板700上设置有顶出孔(图1未示出,参考后文及图4、5),采用顶出装置通过该顶出孔能够推动第二顶针板500移动,同时推动第一顶针板400移动。
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模板300之间可设置弹性复位装置800,弹性复位装置800对第一顶针板400具有朝向远离第二模板300方向的作用力,当撤除顶出装置的推力时,该弹性复位装置800能够推动第一顶针板400向后盖板700方向移动,并且第一顶针板400同时推动第二顶针板500移动,直至第二顶针板500贴靠于后盖板700,实现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顶针板500的复位,以便下一次顶出操作。
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A-A处剖视图,同时参考图3、4,并结合图1及上述说明,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一模芯210、第二模芯310、第一顶针220、第二顶针230和第三顶针320,其中:
第一模芯210连接在第一模板200上,第二模芯310连接在第二模板300上。第一模芯2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11,第二模芯310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11,第二通孔311的轴线与第一通孔211的轴线共线,第一模芯210和第二模芯310之间设置有注塑通道,注塑通道连通第一通孔211的侧壁。
第一顶针220同轴地穿设在第一通孔211内,并能相对第一通孔211沿轴向移动,第一顶针220为中空结构。第二顶针230同轴地设置在第一顶针220的内部并能相对第一顶针220沿轴向移动。第三顶针320,同轴地穿设在第二通孔311内,并能相对第二通孔311沿轴向移动。
当第一模板200和第二模板300合模时,第一模芯210和第二模芯310贴合,第二顶针230和第三顶针320相互抵持,第一通孔211的孔壁、第一顶针220的端面、第二顶针230的端面、第三顶针320的端面以及第二模芯310朝向第一模芯210的端面共同围成型腔,从而可用于生产筒状注塑件。可通过先抽出第三顶针,再顶出第一顶针推动产品脱离第一通孔和第二顶针,实现抽芯脱模,从而实现顺利脱模,有效减少粘模问题,具体过程可参见后文。
第一通孔211的一端设置有翻边成型孔212,翻边成型孔212与通孔同轴,且翻边成型孔212内径大于第一通孔211,当第一模板200和第二模板300合模时,第一模芯210和第二模芯310贴合,第二顶针230和第三顶针320相互抵持,第一通孔211的孔壁、翻边成型孔212的孔壁、第一顶针220的端面、第二顶针230的端面、第三顶针320的端面以及第二模芯310朝向第一模芯210的端面共同围成型腔,从而可用于成型具有翻边的轴套。因此,只需在加工第一模芯210时,保证翻边成型孔212和第一通孔211的同轴度,安装时只需保证第一顶针220和第一通孔211的配合,第二顶针230和第三顶针320共线,即可保证成型后轴套的翻边和套筒的同轴度,而对于同轴度来说,如果将形成翻边和套筒的型腔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的模芯上,在注塑时,需要两个模芯同轴对准形成注塑型腔,安装难度大,并且,多次开模合模之后,存在位置发生偏差的可能,影响产品成型后的同轴度;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形成翻边和套筒的型腔均设置在第一模芯210上,即在第一模芯210上设置第一通孔211和翻边成型孔212,便于加工,同时便于在加工时保证第一通孔211和翻边成型孔212的同轴度,并且,不存在多次开模合模同轴度产生偏差的问题,降低了模具装配难度。
参考图1、4,注塑模具包括第一顶针板400、第二顶针板500和后盖板700,第二顶针板500位于后盖板700和第一顶针板400之间,第二顶针230依次穿过后盖板700、第二顶针板500和第一顶针板400,后盖板700上设置有第一抵持板710,第一抵持板710将第二顶针板500限位在后盖板700中,第一顶针220穿过第一顶针板400且第一顶针220的头端抵持于第二顶针板500;后盖板700上设置有顶出孔720,能够通过顶出孔720推动第二顶针板500。因此,可以在推动第二顶针板500时,使第二顶针230保持与后盖板700、第一模板200相对静止,第一顶针220被第二顶针板500推动而相对后盖板700、第一模板200向上顶出,从而将产品从第一通孔211和翻边成型孔212中顶出,而第二顶针230相对产品抽出,实现产品的顶出和抽芯。
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装置800包括复位杆810和套接在该复位杆810上的复位弹簧820,复位弹簧820两端分别抵持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模板300且具有预压量,从而能够对第一顶针板400具有朝向远离第二模板300方向的作用力,实现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顶针板500的迅速复位,同时带动第一顶针220复位,以便下一次注胶。
图5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B-B处剖视图,图6为第二模芯310及相关结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模芯210、第二模芯310、第一顶针220、第二顶针230、第三顶针320、第一顶针板400、第二顶针板500、后盖板700等结构的一个剖视图,同时参考图5至7,本实施例注塑模具中,注塑通道设置在第一模芯210和第二模芯310之间,第一模芯210朝向第二模芯31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通道240,第二模芯310朝向第一模芯21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通道330,第二模芯310上还设置有第一进胶孔340,该第一进胶孔340连通第二通道330;第一通道240连通第一通孔211的侧壁,第一模芯210和第二模芯310贴合时,的第一通道240和的第二通道330组合形成注塑通道,便于进胶。
第一顶针220包括第一段221和第二段222,第一顶针220的第二段222穿设在第一通孔211内,第一顶针220的第一段221的外径大于第一顶针220的第二段222的外径,且大于第一通孔211的内径,因此外径增大处可作为第一顶针220相对第一通孔211移动的限位结构。
还包括前盖板100,第二模板300连接于前盖板100,前盖板100上设置有浇注口110,第二模板300上设置有第二进胶孔350,浇注口110与第一进胶孔340对应连通,第一进胶孔340和第二进胶孔350对应连通,注塑时通过该浇注口110进胶。第三顶针320依次穿过前盖板100、第二模板300和第二模芯310,前盖板100上设置有第二抵持板120,第二抵持板120将第三顶针310限位在前盖板100中,从而能够通过前盖板带动第三顶针310相对第一模芯210移动从而抽出。因此,脱模时,可先将第三顶针310抽出,完成产品内孔的部分抽芯,然后顶出第一顶针220,将产品推出第一通孔211,于此同时,产品相对第二顶针230移动,实现产品内孔另一部分的抽芯,从而完成产品的脱模操作,第一顶针220、第二顶针230、第三顶针310及三者相应的连接结构的设置,能通过上述脱模顺序,保证产品能够顺利脱模,并且有效减少粘模问题,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
第一模板200朝向第二模板300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台250,第二模板300对应定位台250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定位台250配合定位安装的定位槽(未图示),便于第一模板200和第二模板300快速定位。
或者,反之也成立,可在第二模板300朝向第一模板200的一侧设置定位台,在第一模板200对应定位台的位置设置用于与定位台配合定位安装的定位槽,同样也能够达到定位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轴套,图8为轴套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本实施例的轴套10通过前文所述的注塑模具注塑成型,能够顺利脱模,并且有效减少粘模问题,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通过上述设置有翻边成型孔的模具,能够注塑成型具有同轴的翻边11和套筒12,通过该注塑模具,能够保证成型的轴套的翻边和套筒的同轴度。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的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芯,设置有第一通孔;
第二模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共线,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之间设置有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
第一顶针,同轴地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并能相对所述第一通孔沿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顶针为中空结构;
第二顶针,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的内部并能相对所述第一顶针沿轴向移动;
第三顶针,同轴地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并能相对所述第二通孔沿轴向移动;
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模芯连接在所述第一模板上;
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芯连接在所述第二模板上,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合模时,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贴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相互抵持,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所述第一顶针的端面、所述第二顶针的端面、所述第三顶针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模芯朝向所述第一模芯的端面共同围成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和后盖板,所述第二顶针板位于所述后盖板和所述第一顶针板之间,所述第二顶针依次穿过所述后盖板、所述第二顶针板和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后盖板上设置有抵持板,所述抵持板将所述第二顶针板限位在所述后盖板中;所述第一顶针穿过所述第一顶针板且所述第一顶针的头端抵持于所述第二顶针板;所述后盖板上设置有顶出孔,能够通过所述顶出孔推动所述第二顶针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设置有模脚,所述模脚支撑在所述第二模板和所述后盖板之间以形成活动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装置,所述弹性复位装置对第一顶针板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模板方向的作用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芯朝向所述第二模芯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模芯朝向所述第一模芯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模芯上还设置有第一进胶孔,所述第一进胶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贴合时,所述的第一通道和所述的第二通道组合形成所述注塑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针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顶针的所述第一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顶针的所述第二段的外径,且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一顶针的所述第二段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盖板,所述第二模板连接于所述前盖板,所述前盖板上设置有浇注口,所述第二模板上设置有第二进胶孔,所述浇注口与所述第一进胶孔对应连通,所述第一进胶孔和所述第二进胶孔对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朝向所述第二模板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台,所述第二模板对应所述定位台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台配合定位安装的定位槽;或者所述第二模板朝向所述第一模板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台,所述第一模板对应所述定位台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台配合定位安装的定位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翻边成型孔,所述翻边成型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且所述翻边成型孔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合模时,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贴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相互抵持,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所述翻边成型孔的孔壁、所述第一顶针的端面、所述第二顶针的端面、所述第三顶针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模芯朝向所述第一模芯的端面共同围成型腔。
10.一种轴套,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模具制造而成。
CN201921701320.4U 2019-10-09 2019-10-09 注塑模具及轴套 Active CN2110542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01320.4U CN211054289U (zh) 2019-10-09 2019-10-09 注塑模具及轴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01320.4U CN211054289U (zh) 2019-10-09 2019-10-09 注塑模具及轴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54289U true CN211054289U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94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01320.4U Active CN211054289U (zh) 2019-10-09 2019-10-09 注塑模具及轴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542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67303A (zh) 一种弯管自动脱模模具
CN111037853B (zh) 氧合器螺旋导流内芯注塑成型模具
CN211054289U (zh) 注塑模具及轴套
CN210082294U (zh) 一种保护套注塑模具
CN217993315U (zh) 一种座椅靠背双向顶出注塑模具
CN217573899U (zh) 一种具有交叉角度脱模结构的模具
CN216465959U (zh) 一种塑模的抽芯机构
CN213321397U (zh) 一种延时顶出注塑模具
CN212045816U (zh) 一种活动模板脱模模具
CN215039886U (zh) 基于油缸侧抽芯脱模技术的儿童阶梯坐便器本体注塑模
CN217144752U (zh) 一种三次顶出模具
CN219855835U (zh) 一种前模斜抽注塑模具结构
CN216127646U (zh) 一种高强度连接插件注塑成型的注塑模具
CN216914688U (zh) 一种多孔复杂注塑模具
CN215039979U (zh) 一种制造咖啡机杯环的注塑模具
CN220008630U (zh) 一种可连续生产的注塑模具
CN215619795U (zh) 一种打印机面板模具的脱模机构
CN210910937U (zh) 一种反向脱模的模具结构
CN212446121U (zh) 一种三件式注塑模具
CN220883182U (zh) 一种预抽芯注塑模具
CN219276495U (zh) 一种高频连接器壳体模具
CN211803517U (zh) 一种成型圆筒薄壁件的模具
CN209999632U (zh) 一种前模抽芯模具结构
CN217144661U (zh) 一种自动脱模式双色连续注塑模具
CN216683196U (zh) 一种脱模组件及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