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41957U -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41957U
CN210941957U CN201921346784.8U CN201921346784U CN210941957U CN 210941957 U CN210941957 U CN 210941957U CN 201921346784 U CN201921346784 U CN 201921346784U CN 210941957 U CN210941957 U CN 210941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reinforcing plate
control arm
cross beam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467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丽丽
丁智
尹道志
程稳正
楼位鹏
郭川川
秦艳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467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41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41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41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加强板,所述第一纵梁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和控制臂相连,同时所述加强板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一方面能够提高副车架的刚度和强度,另一方面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相对应,能够提升控制臂和副车架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减少了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的零件数量,减小了结构质量,降低了结构成本。

Description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控制臂是悬架系统重要的导向部件和承载部件,其作为导向部件控制臂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特性,其作为承载部件控制臂承载整车重量同时承受和传递车轮的冲击荷载。控制臂的一端与车轮连接,另一端与副车架连接。
专利文件申请号为CN201720186315.9中公开了一种控制臂和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副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上板、控制臂安装加强板、副车架加强板和副车架下板,副车架上板与副车架加强板一面之间焊接有两个焊接套管,副车架加强板的另一面焊接有两个凸焊螺母,副车架加强板与副车架下板边缘焊接固定,副车架上板与控制臂安装加强板焊接固定,副车架总成上还设置有凹槽,控制臂衬套外套管位于凹槽内;但该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和控制臂连接结构中,除副车架上板、副车架下板,还另外设有两个加强板,零件数量多,造成结构质量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中零件数量多,造成结构质量大、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加强板,所述第一纵梁位于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
所述第一纵梁具有一用于安装控制臂的连接部;
所述加强板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的顶部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所述加强板的一侧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纵梁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部为所述加强板的一侧延伸出的翻边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加强板贴合连接,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朝所述第二纵梁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连接部的形状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设有减重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顶部周围,所述加强板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的第四通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呈管状,所述第三连接件位于所述加强板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相连,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所述加强板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纵梁远离所述第一纵梁的一侧,所述紧固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位置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两个所述纵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纵梁间隔设置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
所述纵梁的一端和所述前横梁相连,所述纵梁的另一端和所述后横梁相连。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包括控制臂和所述副车架,所述控制臂和所述连接部相连。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加强板,所述第一纵梁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和控制臂相连,同时所述加强板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一方面能够提高副车架的刚度和强度,另一方面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相对应,能够提升控制臂和副车架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减少了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的零件数量,减小了结构质量,降低了结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副车架;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A-A方向的断面图;
图4为图1中a框俯视细节图;
图5为图1中a框仰视细节图;
图6为图1中B-B方向的断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稳定杆和副车架的连接结构;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副车架的侧视图;
图9为图1中C-C方向的断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加强板;
以下对附图作补充说明:
1-前横梁;
2-后横梁;201-第一横梁;202-第二横梁;21-第一连接端;21’-第二连接端;22-第一连接组件;22’-第二连接组件;221-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
3-纵梁;301-第一纵梁;302-第二纵梁;303-加强板;3031-抵接部;31-连接部;
4-第一连接件;5-紧固件;6-第二连接件;7-第三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实施例1:
一种副车架,副车架上搭载有动力总成、稳定杆总成和控制臂等。
如图1所示,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和两个纵梁3,两个所述纵梁3间隔设置,所述纵梁3位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所述纵梁3的一端和所述前横梁1相连,所述纵梁3的另一端和所述后横梁2相连;所述副车架是全框式的。
所述后横梁2包括朝两端延伸的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1’,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1’安装有副车架和车身的安装支架,所述副车架通过安装支架和车身连接;
所述后横梁2靠近所述前横梁1的一侧延伸有第一连接组件22和第二连接组件22’,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和其中一个所述纵梁3搭接相连并在搭接处采用塞焊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22’和另一个所述纵梁3搭接相连并在搭接处采用塞焊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副车架搭载有动力总成,动力总成是三点悬置,三个悬置支架均布置在所述副车架上,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副车架的所述后横梁2的上方。通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实施,并由载荷分解可知,所述后横梁2主要承受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的垂向载荷,载荷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1’传递至车身,本实用新型所述后横梁2和所述纵梁3的接头位置避开了载荷的传递路线,使得所述副车架的承受载荷能力增强,提升了所述副车架的耐久性;同时在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和所述纵梁3的搭接处采用塞焊连接,能够避免所述纵梁3与所述后横梁2的接头位置发生异响。
如图3所示,所述后横梁2包括第一横梁201和第二横梁202,所述第一横梁201位于所述第二横梁202的一侧,所述第一横梁201和所述第二横梁202拼合连接,所述后横梁2内部形成一空腔,该结构的结构刚度强、承载能力好;
所述第一横梁201靠近所述前横梁1的一侧延伸有第一连接部221,所述第二横梁202靠近所述前横梁1的一侧延伸有第二连接部222,所述第一连接部2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2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2拼合连接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内部为一空腔;所述纵梁3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的空腔内,所述纵梁3搭接于所述空腔的内壁。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实施,所述纵梁3和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的搭接处就是所述纵梁3和所述后横梁2的接头位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的位置避开了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的垂向载荷向车身传递的路径,使所述副车架的承受载荷能力增强,耐久性提升。
如图3所示,所述纵梁3包括第一纵梁301和第二纵梁302,所述第一纵梁301位于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所述第一纵梁301和所述第二纵梁302连接;所述纵梁3内部形成一空腔,该结构的结构刚度强、承载能力好;
所述第一纵梁301延伸至所述后横梁2的部分和所述第一连接部221搭接相连,所述第二纵梁302伸至所述后横梁2的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2搭接相连。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纵梁301和所述第二纵梁302延伸至所述后横梁2的部分分别和所述后横梁2搭接或者贴合连接,加强了所述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和支撑能力。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221靠近所述前横梁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纵梁301焊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22靠近所述前横梁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纵梁302焊接,焊接的焊缝均布置在所述后横梁2主体部分之前的位置,避开了动力总成的垂向载荷向车身传递的路径,使所述副车架耐久性提升。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221和所述第一纵梁301的搭接处采用塞焊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22和所述第二纵梁302的搭接处采用塞焊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22和所述第二纵梁302的搭接处设有三个塞焊孔,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纵梁3与所述后横梁2的接头位置处进一步采用塞焊工艺加固,防止了所述纵梁3与所述后横梁2产生异响问题。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纵梁302延伸至所述后横梁2内的至少部分边缘直立有一翻边3021,所述翻边302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纵梁302相连,所述翻边302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横梁201相连。所述翻边3021进一步加强了所述副车架的结构刚度和支撑能力。
所述后横梁2一体成型。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的垂向载荷经由所述后横梁2传递至所述第一连接端22与车身的连接点,进而传递给车身,整个载荷的传递路径是所述后横梁2,所述后横梁2是一体成型的,是连续无间断的,使所述副车架耐久性提升;同时所述后横梁2的材质是钣金,进一步的,钣金可以经过简单的形貌优化、板厚变化、材料变化等手段提升其耐久性能,进而提升所述副车架的耐久性能。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横梁201和所述第一纵梁301之间具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纵梁301和所述第二纵梁302之间具有第二空腔。通过所述第一纵梁301和所述第一横梁201之间形成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纵梁302和所述第一纵梁301之间形成的第二空腔,两个空腔结构使得所述副车架的垂向刚度增强,承载力增强。
两个所述第一空腔内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4,所述第一连接件4呈管状,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纵梁301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一横梁201,此处的靠近可以是接触或者有微小间隙。所述第一连接件4增强了稳定杆安装点的垂向刚度,使副车架不容易开裂。
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内壁设有连接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4为支撑套管。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部可以是所述支撑套管内壁设有螺纹部或者是其他具有紧固功能的组件。
如图6所示,所述副车架还包括紧固件5,该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5为焊接螺母,所述焊接螺母固定于所述第一纵梁301远离所述第一横梁201的一侧,所述焊接螺母的位置和所述支撑套管的位置相对应。两个所述第一空腔内分别设有两个所述支撑套管。
如图7所示,一种副车架和稳定杆的连接结构,包括稳定杆和所述副车架,所述稳定杆设于所述第一横梁201远离所述第二横梁202的一侧;还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6,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6为稳定杆支架,所述稳定杆穿过所述支架并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一横梁201上。
所述第一横梁201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纵梁301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支撑套管的通孔相对应。使使用螺栓依次穿过所述支架、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支撑套管和第二通孔与所述焊接螺母配合连接并固定。
一种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纵梁301具有一用于安装控制臂的连接部31;所述纵梁3还包括加强板303,所述加强板303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301靠近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所述加强板303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31的位置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纵梁301具有一连接部31,所述连接部31用于和控制臂相连,同时所述加强板303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301靠近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一方面能够提高副车架的刚度和强度,另一方面所述加强板303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31的位置相对应,能够提升控制臂和副车架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减少了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的零件数量,减小了结构质量,降低了结构成本。
如图10所示,所述加强板303的顶部和所述第一纵梁301贴合连接,所述加强板303的一侧设有抵接部3031,所述抵接部3031与所述第二纵梁302焊接。所述加强板303与所述第一纵梁301贴合,起到加强所述第一纵梁301强度的作用,保证了结构的强度性能及耐久性能;同时所述加强板303与所述第二纵梁302焊接,将局部结构分成两个腔体,增加了结构的局部刚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抵接部3031为所述加强板303的一侧延伸出的翻边形成。
所述连接部31与所述加强板303贴合连接,所述连接部31远离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朝所述第二纵梁302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加强板303与所述连接部31的形状相配合。所述加强板303设有减重孔,减轻了重量;同时在减重孔周边和所述第一纵梁301增加焊缝防止产生异响。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连接部31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凹槽顶部周围,所述加强板303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的第四通孔。
所述副车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7,所述第三连接件7呈管状,所述第三连接件7位于所述加强板303和所述第二纵梁302之间,所述第三连接件7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纵梁302相连,所述第三连接件7的另一端和所述加强板303相连。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件7为支撑套管,支撑套管增加了所述第一纵梁301与所述第二纵梁302之间的关联性,使所述纵梁3受载均匀;同时也支撑着所述第一纵梁301和所述第二纵梁302,增加了结构的局部刚度。
所述副车架还包括紧固件,该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焊接螺母,所述焊接螺母固定于所述第二纵梁302远离所述第一纵梁301的一侧,所述焊接螺母的位置和所述支撑套管的位置相对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纵梁(301)、第二纵梁(302)和加强板(303),所述第一纵梁(301)位于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所述第一纵梁(301)和所述第二纵梁(302)连接;
所述第一纵梁(301)具有一用于安装控制臂的连接部(31);
所述加强板(303)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301)靠近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所述加强板(303)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31)的位置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03)的顶部和所述第一纵梁(301)连接,所述加强板(303)的一侧设有抵接部(3031),所述抵接部(3031)与所述第二纵梁(302)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3031)为所述加强板(303)的一侧延伸出的翻边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1)与所述加强板(303)贴合连接,所述连接部(31)远离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朝所述第二纵梁(302)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加强板(303)与所述连接部(31)的形状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03)设有减重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1)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凹槽顶部周围,所述加强板(303)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的第四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接件(7),所述第三连接件(7)呈管状,所述第三连接件(7)位于所述加强板(303)和所述第二纵梁(302)之间,所述第三连接件(7)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纵梁(302)相连,所述第三连接件(7)的另一端和所述加强板(303)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纵梁(302)远离所述第一纵梁(301)的一侧,所述紧固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三连接件(7)的位置相对应。
9.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和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纵梁(3),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纵梁(3)间隔设置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
所述纵梁(3)的一端和所述前横梁(1)相连,所述纵梁(3)的另一端和所述后横梁(2)相连。
10.一种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副车架,所述控制臂和所述连接部(31)相连。
CN201921346784.8U 2019-08-19 2019-08-19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0941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46784.8U CN210941957U (zh) 2019-08-19 2019-08-19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46784.8U CN210941957U (zh) 2019-08-19 2019-08-19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41957U true CN210941957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71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46784.8U Active CN210941957U (zh) 2019-08-19 2019-08-19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419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1584B (zh) 车辆的前部本体结构
JP2006082742A (ja) 後部車体構造
CN214084469U (zh) 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身骨架总成
US8308193B2 (en) Vehicle frame assembly and method
CN109895855B (zh) 车身构造
CN111497940A (zh) 用于汽车、尤其电动汽车的副车架
CN210941957U (zh)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CN214524060U (zh) 一种挂车及挂车车架结构
JP3354300B2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210941956U (zh) 一种副车架、副车架和稳定杆的连接结构
CN210941958U (zh) 一种副车架和汽车
JP2002219918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JP2003104237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0478818U (zh) 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JPH068716A (ja) 車両の懸架システム用の制御アーム
CN213566147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2890580U (zh) 车架结构及其连接支架和车辆
CN210882314U (zh)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前副车架
CN210116344U (zh) 悬架及其下控制臂、车辆
KR102175959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 마운팅구조
CN109131564B (zh) 一种铝合金汽车底盘硬点系统及汽车
JP2000233765A (ja) 自動車の前部フレーム構造
CN114056430A (zh) 一种平台化后副车架结构
CN220948263U (zh) 履带架及其加强折弯板
CN221162062U (zh) 双叉臂连接结构、车身框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