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80772U - 一种工程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工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80772U
CN210480772U CN201921601822.XU CN201921601822U CN210480772U CN 210480772 U CN210480772 U CN 210480772U CN 201921601822 U CN201921601822 U CN 201921601822U CN 210480772 U CN210480772 U CN 2104807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hole
boss
plate
counterweight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0182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成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Mari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Mari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Mari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Mari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0182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807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807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807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程车辆,涉及配重安装技术领域。工程车辆包括车架和配重,车架包括第一卡接件和设置有安装孔的立板,立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安装孔从第一侧延伸至第二侧以贯穿立板。配重设置有第二卡接件,第二卡接件从立板的第二侧穿过安装孔,并且第二卡接件从第一侧穿出的部分被第一卡接件卡住并使第二卡接件抵接安装孔的内壁,以使配重固定于立板的第二侧。本工程车辆的配重与车架连接的紧固性较高,配重不易松动。

Description

一种工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重安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叉车等工程车辆用于工业中货物的搬运、装卸或者堆垛等作业,在作业时车体的稳定对工作效率和人员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配重作为叉车举升、搬移货物的平衡重物,被安装在车架上,以保证工程车辆的正常使用和安全使用。现有的工程车辆如叉车通过悬置于后车架的配重支座来实现配重与后车架的配合连接,配重与车架连接的紧固性较差,配重容易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工程车辆,其配重与车架连接的紧固性较高,配重不易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工程车辆,包括车架和配重;车架包括第一卡接件和设置有安装孔的立板,立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安装孔从第一侧延伸至第二侧以贯穿立板;配重设置有第二卡接件,第二卡接件从立板的第二侧穿过安装孔,并且第二卡接件从第一侧穿出的部分被第一卡接件卡住并使第二卡接件抵接安装孔的内壁,以使配重固定于立板的第二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接件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本体的第一凸台,本体固定于配重且沿垂直于立板的方向延伸,第一凸台向上凸起于本体的表面,本体从第二侧伸入安装孔且第一凸台越过安装孔而位于立板的第一侧,第一卡接件卡接于第一凸台且第二卡接件与安装孔的底壁抵接从而使配重固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件设置有第一斜面,第一凸台具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连接于本体的表面且与本体的表面之间呈钝角,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互贴合并抵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体远离第一凸台的一端埋设于配重内。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接件还包括设置于本体的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与第一凸台相对设置且向下凸起于本体的表面,本体从第二侧伸入安装孔且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均越过安装孔而位于立板的第一侧,以用于防止第二卡接件从安装孔脱落。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凸台具有第三斜面,第三斜面连接于本体的表面且与本体的表面之间呈钝角,第三斜面与安装孔的底壁抵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车架包括垂直连接于立板的平板,第一卡接件包括固定板和垂直连接于固定板的卡板,固定板和卡板均位于立板的第一侧,固定板连接于平板,第二卡接件能被卡板卡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固定板和卡板之间设置有加强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工程车辆包括套设于第二卡接件的第一调整垫片,第一调整垫片用于调整配重在垂直于立板的方向上的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工程车辆包括设置于安装孔的底壁的第二调整垫片,第二卡接件穿过安装孔且被第一卡接件卡住以使第二卡接件抵接于第二调整垫片,第二调整垫片用于调整配重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工程车辆包括车架和配重,车架包括第一卡接件和设置有安装孔的立板,立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安装孔从第一侧延伸至第二侧以贯穿立板。配重设置有第二卡接件,第二卡接件从立板的第二侧穿过安装孔,并且第二卡接件从第一侧穿出的部分被第一卡接件卡住并使第二卡接件抵接安装孔的内壁,以使配重固定于立板的第二侧。本工程车辆在车架的立板上设置安装孔,并使配重的第二卡接件自立板的第一侧从安装孔穿过后在立板的第二侧被第一卡接件卡住的同时使得第二卡接件抵接于安装孔的内壁,利用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的卡接以及利用第二卡接件与安装孔内壁的抵接能实现对第二卡接件的多方向限位,进而将配重稳定装配于车架,多方向限位使得配重与车架连接的紧固性较高,配重不易松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程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程车辆的车架与配重装配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程车辆的车架与配重装配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程车辆的车架与配重装配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8的B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的装配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0的C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5的A部放大图。
图标:100-工程车辆;110-车架;112-第一卡接件;113-安装孔;114-立板;115-第一侧;116-第二侧;117-平板;118-斜板;119-第一斜面;120-固定板;121-卡板;122-主体;123-卡手;124-加强件;130-配重;132-第二卡接件;133-本体;134-扩张段;135-第一凸台;136-第二斜面;137-第二凸台;138-第三斜面;150-第一调整垫片;152-第二调整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工程车辆100,包括车架110和配重130。车架110包括第一卡接件112和设置有安装孔113的立板114,立板11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15和第二侧116,安装孔113从第一侧115延伸至第二侧116以贯穿立板114。配重130设置有第二卡接件132,第二卡接件132从立板114的第二侧116穿过安装孔113,并且第二卡接件132从第一侧115穿出的部分被第一卡接件112卡住并使第二卡接件132抵接安装孔113的内壁,以使配重130固定于立板114的第二侧116。
在本实施例中,工程车辆100可以是叉车,车架110可以为叉车的后车架,配重130装配于后车架。在其他实施例中,工程车辆100也可以是堆料机等。配重130因自身受到的向下的重力而对工程车辆100起到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请参照图4和图5,车架110包括垂直连接于立板114的平板117,车架110还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斜板118。在本实施例中,立板114沿竖直方向延伸,平板117沿水平方向延伸。平板117、斜板118均垂直连接于立板114的第一侧115,且斜板118同时连接于立板114和平板117,第一卡接件112设置于立板114、平板117以及斜板118共同围成的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立板114设置有两个安装孔113,两个安装孔113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安装孔113的截面大致为矩形。
请参照图4、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件112包括固定板120和垂直连接于固定板120的卡板121,第二卡接件132能被卡板121卡住。具体地,固定板120和卡板121均位于立板114的第一侧115,固定板120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固定板120连接于平板117,固定板120和平板117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卡板121和固定板120之间平滑连接。卡板121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整个卡板121贴合于立板114。卡板121包括主体122和沿水平方向凸设于主体122两侧的卡手123,且卡手123位于主体122靠上的位置,使得卡板121大体为反“凸”字形。两个卡手123均用于与第二卡接件132卡接。当第一卡接件112与第二卡接件132卡接时,在立板114的第一侧115,主体122位于两个安装孔113之间,两个卡手123与两个安装孔113一一对应,且卡手123位于安装孔113上方,以能够与从立板114的第二侧116穿过安装孔113而伸出的第二卡接件132卡接。另外,为进一步保证多向限位,第一卡接件112设置有第一斜面119,第一斜面119设置于卡手123的底部,第一斜面119沿靠近立板114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当第一卡接件112与第二卡接件132卡接时,第一斜面119作为直接卡合面与第二卡接件132接触。为保证第一卡接件112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固定板120和卡板121之间设置有加强件124。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20和卡板121一体成型为一个弯折板,且固定板120和卡板121之间平滑过渡,可以保证第一卡接件112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件112也可以不设置固定板120,仅需将卡板121固定在立板114上也可以实现对配重130的装配,仅需保证卡板121和立板114的结构强度和连接稳定性即可。
请参照图8和图9,配重130通常为铸铁材质。配重130具有朝向立板114的平面,第二卡接件132的至少一部分从该平面朝靠近车架110的方向凸出。在本实施例中,配重130连接有两个第二卡接件132,两个第二卡接件132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与两个安装孔113一一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3个、4个等更多的第二卡接件132,仅需保证配重130与车架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地,第二卡接件132包括本体133和设置于本体133的第一凸台135。本体133固定于配重130且沿垂直于立板114的方向延伸。本体133为钢板或钢块,其截面呈矩形。本体133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与安装孔113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当。为保证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33的一端埋设于配重130内。并且,本体133埋设于配重130内的一端设置有扩张段134,扩张段134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本体133在竖直方向上尺寸,从而扩张段134相对于本体133表面的凸起,从而提高第二卡接件132与配重130的连接强度。扩张段134可以是梯形台,梯形台的上底面连接于本体133。扩张段134可以是尺寸较大的长方体板材,板材的最大表面连接于本体133。在其他实施例中,本体133也可以与配重130一体成型,仅需保证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135向上凸起于本体133的表面,本体133从第二侧116伸入安装孔113且第一凸台135越过安装孔113而位于立板114的第一侧115,进而第一卡接件112卡接于第一凸台135且第二卡接件132与安装孔113的底壁抵接从而使配重130固定。为更好地固定配重130,第二卡接件132还包括设置于本体133的第二凸台137,第二凸台137与第一凸台135相对设置且向下凸起于本体133的表面,本体133从第二侧116伸入安装孔113且第一凸台135和第二凸台137均越过安装孔113而位于立板114的第一侧115,以用于防止第二卡接件132从安装孔113脱落。第一凸台135和第二凸台137凸出于本体133的尺寸、本体133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以及安装孔113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进行特定设置以使第一凸台135和第二凸台137既能够越过安装孔113且能具有防脱落作用。
请参照图10和图11,具体地,第一凸台135设置于本体133远离配重130的一端,本体133远离第一凸台135的一端埋设于配重130内。第一凸台135具有第二斜面136,第二斜面136连接于本体133的表面且与本体133的表面之间呈钝角,以使本体133远离配重130的一端呈梯形,梯形的下底位于上底远离配重130的一侧。当第一卡接件112与第二卡接件132卡接时,卡手123的第一斜面119与第一凸台135的第二斜面136相互贴合并抵接,也就是说,卡手123从上方卡住第二卡接件132。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台135也可以不具有第二斜面136且卡手123不具有第一斜面119,第一凸台135和卡手123通过竖直的平面相互抵接,并通过增大卡手123向下卡入的深度来对第二卡接件132进行竖直施压使其抵接于安装孔113的底壁,也可实现对配重130多方向的限位。
配重130由于自身重力有滑落趋势,第一卡接件112通过卡手123的第一斜面119和第一凸台135的第二斜面136之间的抵接使得配重130被挂在立板114上,第一斜面119和第二斜面136使得力的传递为倾斜方向,即卡手123在水平方向对第一凸台135产生拉力的同时在竖直方向对第一凸台135产生向下的压力。同时,第二凸台137具有第三斜面138,第三斜面138连接于本体133的表面且与本体133的表面之间呈钝角,即第二凸台137与第一凸台135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台137的第三斜面138连接于本体133表面的位置与配重130朝向立板114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立板114的厚度,以使第二卡接件132穿过安装孔113与第一卡接件112卡接时,在卡手123对第一凸台135产生向下的压力的作用下,第三斜面138与安装孔113的底壁抵接,从而使得第二卡接件132被更加紧固地限定在安装孔113内,且尽可能地使配重130朝向立板114的表面能够紧贴立板114,以提高连接的稳固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台137也可以不具有第三斜面138,仅需保证第二凸台137能够起到防止第二卡接件132脱落的作用即可。
通过借助卡手123以及安装孔113两者的共同限制,使得第二卡接件132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上被紧固挟持在立板114的安装孔113内,实现配重130与车架110之间的紧固配合,提高装配的稳定性,即使在振动工况下,配重130也不易松动。另外,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直接采用高强度螺栓紧固装配的安装方式将配重130直接紧固在车架110上,与这种安装方式相比,本工程车辆100中配重130的装配效率显著提高,且成本相对降低。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手123也可以设置于安装孔113的下方,卡手123从第二卡接件132的下部与第二凸台137卡接并使第二卡接件132的第一凸台135抵持于安装孔113的顶壁,也可以实现对配重130多方向的限位,以实现配重130与车架110的稳定装配。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接件132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凸台137,仅需保证第二卡接件132能稳固连接于安装孔113即可。
请参照图4、图11和图12,为更加方便地调整配重130与车架110的相对位置,工程车辆100包括套设于第二卡接件132的第一调整垫片15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整垫片150同时套设在两个第二卡接件132的本体133上,并紧贴配重130朝向立板114的表面。第一调整垫片150用于调整配重130在垂直于立板114的方向上的位置。工程车辆100包括设置于安装孔113的底壁的第二调整垫片152,第二卡接件132穿过安装孔113且被第一卡接件112卡住以使第二卡接件132抵接于第二调整垫片152,第二调整垫片152用于调整配重13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配重130的相对于车架110的位置具有较高可调性。
工程车辆100的配重130与车架110的装配过程和原理如下:
车架110包括设置有两个安装孔113的立板114,配重130设置有安装孔113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接件132。第二卡接件132埋设在配重130内以提高结构强度。在装配时,第二卡接件132从立板114的第二侧116伸入安装孔113,且第一凸台135和第二凸台137均越过安装孔113而位于立板114的第一侧115。位于立板114的第一侧115的第一卡接件112包括固定板120和垂直连接于固定板120的卡板121,卡板121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手123,卡板121紧贴立板114并使卡手123向下一一对应地卡持于两个第一凸台135。卡手123的底部设置第一斜面119,第一斜面119沿靠近立板114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第一凸台135具有第二斜面136,第二斜面136连接于本体133的表面且与本体133的表面之间呈钝角,当第一卡接件112与第二卡接件132卡接时,卡手123的第一斜面119与第一凸台135的第二斜面136相互贴合并抵接。第一斜面119和第二斜面136使得力的传递为倾斜方向,即卡手123在水平方向对第一凸台135产生拉力的同时在竖直方向对第一凸台135产生向下的压力。第二凸台137具有第三斜面138,第三斜面138连接于本体133的表面且与本体133的表面之间呈钝角,第二凸台137的第三斜面138连接于本体133表面的位置与配重130朝向立板114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立板114的厚度,以使第二卡接件132穿过安装孔113与第一卡接件112卡接时,在卡手123对第一凸台135产生向下的压力的作用下,第三斜面138与安装孔113的底壁抵接,从而使得第二卡接件132被更加紧固地限定在安装孔113内,且尽可能地使配重130朝向立板114的表面能够紧贴立板114,以提高连接的稳固性。通过借助卡板121的卡手123以及安装孔113两者的共同限制,使得第二卡接件132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上被紧固挟持在立板114的安装孔113内,同时配重130朝向立板114的表面能够基本贴合立板114,从而实现配重130与车架110之间的紧固配合,提高装配的稳定性,即使在振动工况下,配重130也不易松动。另外,通过第一调整垫片150和第二调整垫片152可以对配重130进行位置调整。
工程车辆100在车架110的立板114上设置安装孔113,并使配重130的第二卡接件132自立板114的第一侧115从安装孔113穿过后在第二侧116被第一卡接件112卡住的同时使得第二卡接件132抵接于安装孔113的内壁。利用第一卡接件112与第二卡接件132的卡接以及利用第二卡接件132与安装孔113内壁的抵接能实现对第二卡接件132的多方向限位,进而将配重130稳定装配于车架110,多方向限位使得配重130与车架110连接的紧固性较高,配重130不易松动。另外,配重130与车架110的装配效率较高,且成本相对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和配重;所述车架包括第一卡接件和设置有安装孔的立板,所述立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安装孔从所述第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侧以贯穿所述立板;所述配重设置有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从所述立板的所述第二侧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且所述第二卡接件从所述第一侧穿出的部分被所述第一卡接件卡住并使所述第二卡接件抵接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以使所述配重固定于所述立板的所述第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件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第一凸台,所述本体固定于所述配重且沿垂直于所述立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台向上凸起于所述本体的表面,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侧伸入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凸台越过所述安装孔而位于所述立板的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卡接件卡接于所述第一凸台且所述第二卡接件与所述安装孔的底壁抵接从而使所述配重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件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凸台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连接于所述本体的表面且与所述本体的表面之间呈钝角,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互贴合并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远离所述第一凸台的一端埋设于所述配重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相对设置且向下凸起于所述本体的表面,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侧伸入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均越过所述安装孔而位于所述立板的所述第一侧,以用于防止所述第二卡接件从所述安装孔脱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具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三斜面连接于所述本体的表面且与所述本体的表面之间呈钝角,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安装孔的底壁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立板的平板,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固定板和垂直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卡板,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卡板均位于所述立板的所述第一侧,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平板,所述第二卡接件能被所述卡板卡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卡板之间设置有加强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车辆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卡接件的第一调整垫片,所述第一调整垫片用于调整所述配重在垂直于所述立板的方向上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车辆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底壁的第二调整垫片,所述第二卡接件穿过所述安装孔且被所述第一卡接件卡住以使所述第二卡接件抵接于所述第二调整垫片,所述第二调整垫片用于调整所述配重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CN201921601822.XU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工程车辆 Active CN2104807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01822.XU CN210480772U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工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01822.XU CN210480772U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工程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80772U true CN210480772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08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01822.XU Active CN210480772U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工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807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80772U (zh) 一种工程车辆
US8545124B2 (en) Coupling apparatus
JP2003118818A (ja) 制振ラックとラックの制振方法
JP6401961B2 (ja) 連結部材及び天井下地材施工方法
EP3063054A1 (en) Cab support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 machine
JP4714387B2 (ja) 天井吊ボルト連結金具
JP2008201328A (ja) トラクタの後作業機装着フレーム構造。
JP4286206B2 (ja) ワーク支持装置
JP6748438B2 (ja) 吊り上げ装置
JP4579042B2 (ja) 吊下具
CN218025045U (zh) 一种翻身吊具结构
CN213731275U (zh) 一种靠背骨架定位装置
JP3243916U (ja) タラップ
CN211664574U (zh) 配重固定组件和起重机
CN212151536U (zh) 一种带有稳定结构的斗式提升机
CN212775964U (zh) 一种对穿连接形式支吊架
CN214575060U (zh) 防震、防坠吊顶安装结构
CN216094422U (zh) 装卸设备及其夹持装置
CN217317740U (zh) 一种pack箱体定位夹具
CN211594744U (zh) H型钢梁吊具
CN220073751U (zh) 耳板焊接治具
US7036247B1 (en) Adaptable front end bucket
CN213889675U (zh) 舱口围板制作辅助装置
JP2018071077A (ja) 外壁パネル用吊具
CN215287676U (zh) 后悬架吊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