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62253U - 高效的盖体模具 - Google Patents

高效的盖体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62253U
CN210362253U CN201921108786.3U CN201921108786U CN210362253U CN 210362253 U CN210362253 U CN 210362253U CN 201921108786 U CN201921108786 U CN 201921108786U CN 210362253 U CN210362253 U CN 210362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roduct
mold
square iro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087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永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iansheng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iansheng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iansheng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iansheng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087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62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62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62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的盖体模具,其包括前模板、后模板、上模芯、下模芯以及顶针装置,前模板底壁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前模板高度方向延伸,上模芯设置在第一凹槽内,后模板位于前模板的下方,后模板顶壁设置有第三凹槽,下模芯设置在第三凹槽内,顶针装置包括顶出组件和切刀组件,切刀组件用于将产品和水口料分离,顶出组件用于顶出水口料和产品。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通过注塑机驱动切刀组件将水口料分离,模具开模后,顶出组件将水口料和产品顶出,解决现有技术中心大部分模具在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后期人工进行修剪,工作效率太低,生产效率太低。

Description

高效的盖体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的盖体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我们身边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已经离不开模具的制造,尤其是注塑成型的模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现有技术中的注塑成型的模具,模具只有一组顶针,在产品注塑成型的过程中形成水口料,模具开模后,顶针同时将水口料和产品顶出,需要后期人工修剪将产品和水口料分离,人工修剪水口料工作效率太低,生产效率低。
故需要提供一种高效的盖体模具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的盖体模具,其通过在后模板下方设置有切刀组件和顶出组件,注塑机对模具注塑完成后,模具在开模前,注塑机驱动切刀组件将水口料和产品分离,模具开模后,顶出组件顶出水口料和产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部分模具在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后期人工进行修剪,工作效率太低,生产效率太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的盖体模具,包括前模板、后模板、上模芯、下模芯以及顶针装置;
前模板底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前模板高度方向延伸;
上模芯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上模芯包括第一流道、第二凹槽以及浇注孔,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上模芯的底部,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定型产品的外周表,所述浇注孔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上方,所述浇注孔用于引导液体胶流动到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
后模板位于所述前模板的下方,所述后模板顶壁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沿所述后模板的高度方向延伸;
下模芯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下模芯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凸起用于定型产品的内周表,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形成产品,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形成水口料;
顶针装置包括顶出组件和切刀组件,所述顶出组件用于顶出水口料和产品,所述切刀组件用于将产品和水口料分离。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切刀组件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切刀顶杆,所述切刀顶杆包括支撑部和切刀部,所述第二面板用于将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面板内;
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下模芯上,所述后模板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部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下方,所述支撑部另一端与所述切刀部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切刀部包括过盈段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延伸段另一端连接所述过盈段一端,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一通孔间隙配合;
当所述切刀组件位于初始位时,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过盈段过盈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
当所述切刀组件分离产品与水口料时,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过盈段远离所述第一通孔且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延伸段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顶出组件包括第三面板、第四面板、产品顶杆以及水口料顶杆,所述第四面板用于将所述产品顶杆的一端与水口料顶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面板内;
所述产品顶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凸起,所述产品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起顶壁平齐,所述水口料顶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水口料顶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平齐。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模板设置有第一运水通道,所述后模板设置有第二运水通道,所述第一运水通道贯穿所述前模板,所述第二运水通道贯穿所述后模板,所述第一运水通道与所述第二运水通道用于产品注塑后加快冷却成型。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模板设置有导柱,所述导柱固定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前模板在所述导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导柱位于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导柱可沿所述第三通孔的高度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柱设置有4个,分布在所述后模板的两端的两侧,用于加强所述后模板与所述前模板合模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模板下方设置有第一方铁和第二方铁,所述第一方铁一端设置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二方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部;
所述第一方铁位于所述后模板下方的一端,所述第二方铁位于所述后模下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方铁的凸部与所述第二方铁的凸部位置相对,所述顶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上方,所述切刀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之间,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方铁与所述第二方铁下方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用于将所述第一方铁、所述第二方铁以及所述后模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通过设置切刀组件和顶出组件,注塑机对模具注塑完成后,模具在开模前,注塑机驱动切刀组件将产品与水口料分离,模具开模后,顶出组件顶出水口料和产品,解决大部分模具在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后期人工进行修剪,工作效率低,生产效率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的模具拆分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的前模板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的后模板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的模具只有一组顶针,在产品注塑成型的过程中形成水口料,模具开模后,顶针同时将水口料和产品顶出,需要后期人工修剪将产品和水口料分离,人工修剪水口料工作效率太低,生产效率太低。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的模具拆分例题图。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的盖体模具,包括前模板101、后模板102、上模芯107、下模芯108以及顶针装置。
请参照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的前模板立体图。
前模板101底壁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前模板101的高度方向延伸。
上模芯107设置在第一凹槽内,上模芯107包括第一流道11B、第二凹槽11A以及浇注孔,第二凹槽11A设置在上模芯107的底部,第二凹槽11A用于定型产品的外周表,浇注孔位于第一流道11B的上方,浇注孔用于引导液体胶流动到第一流道11B,第二凹槽11A与第一流道11B相连。
请参照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的优选实施例的后模板立体图。
后模板102位于前模板101的下方,后模板102顶壁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沿后模板102的高度方向延伸。
下模芯108设置在第三凹槽内,下模芯108设置有第一凸起21和第二流道22,第一凸起21与第二凹槽11A之间形成产品腔室,用于形成产品,第一流道11B与第二流道22之间形成水口料腔室,用于形成水口料,水口料腔室与产品腔室相连。
顶针装置包括顶出组件和切刀组件,顶出组件用于顶出水口料和产品,切刀组件用于将产品和水口料分离。
其中,液体胶从浇注孔内流入第一流道11B,液体胶填充水口料腔室,液体胶经过水口料腔室进入产品腔室并填充产品腔室,切刀组件运动将产品和水口料分离,液体胶冷切后,顶出组件顶出产品与水口料。
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有第五面板115,第五面板115位于前模板101的上方,面板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环119,定位环119贯穿面板,定位环119与前模板101之间形成浇注通道,定位环119用于定位注塑机和进入液体胶。
切刀组件包括第一面板103、第二面板104以及切刀顶杆109,切刀顶杆109包括支撑部和切刀部,第二面板104用于将支撑部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面板103内。
第二凹槽11A与第一流道11B相连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第一流道11B,第一通孔位于下模芯108上,后模板102与第一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支撑部另一端位于第二通孔下方,支撑部另一端与切刀部一端相连,切刀组件穿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位于产品和水口料相连的下方,支撑部用于支撑切刀部。
切刀部包括过盈段和延伸段,延伸段一端与支撑部连接,延伸段另一端连接过盈段一端,延伸段与第一通孔间隙配合,减少延伸段与第一通孔的摩擦。
切刀组件位于初始位时,支撑部远离第二通孔,过盈段过盈连接在第一通孔,切刀组件的初始位为模具未运行的状态。
切刀组件分离产品与水口料时,支撑部位于第二通孔内,过盈段远离第一通孔且位于第一流道11B内,支撑部与第二通孔配合能限制滑动方向。
延伸段可拆卸的安装在支撑部上,方便更换切刀部。
顶出组件包括第三面板105、第四面板106、产品顶杆110以及水口料顶杆111,第四面板106用于将产品顶杆110的一端与水口料顶杆1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面板105内。
产品顶杆11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凸起21,产品顶杆110的另一端与第一凸起21顶壁平齐,水口料顶杆111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流道22,水口料顶杆111的一端与第二流道22平齐。
本实用新型中,第三面板105与后模板102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用于顶出组件复位。
前模板101设置有第一运水通道112,后模板102设置有第二运水通道113,第一运水通道112贯穿前模板101,第二运水通道113贯穿后模板102,第一运水通道112与第二运水通道113用于产品注塑后加快冷却成型。
后模板102设置有导柱114,导柱114固定在后模板102上,前模板101在导柱114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11C,导柱114位于第三通孔11C中,导柱114可沿第三通孔11C的高度方向运动,后模板102运作时导柱114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使模具合模时不偏离。
导柱114设置有4个,分布在后模板102的两端的两侧,用于加强后模板102与前模板101合模的稳定性。
后模板102下方设置有第一方铁116和第二方铁117,第一方铁116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部,第二方铁117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部。
第一方铁116位于后模板102下方的一端,第二方铁117位于后模板102下方的另一端,第一方铁116的凸部与第二方铁117的凸部位置相对,顶出组件位于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上方,切刀组件位于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之间,第一面板103与第二面板104的高度小于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高度,给切刀组件运作时留出运作的空间。
第一方铁116与第二方铁117下方设置有底板118,底板118用于将第一方铁116、第二方铁117以及后模板102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底板118中间位置设置有顶棍孔1A,用于注塑机驱动顶针模块。
工作原理:
首先,将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开启电源,启动注塑机,将模具合模,前模板101与后模板102闭合,第一流道11B与第二流道22形成水口料腔室,第二凹槽11A与第一凸起21形成产品腔室,水口料腔室与产品腔室相连。
产品顶杆110与第一凸起21顶壁平齐,水口料顶杆111与第二流道22底壁平齐,切刀顶杆109的支撑部位于第二通孔内,切刀顶杆109的过盈段远离第一通孔且位于第一通孔内。
液体胶经过定位环119与浇注孔流入水口料腔室,水口料腔室的液体胶流入到产品腔室内,同时,由于前模板101设置有第一运水通道112,后模板102设置有第二运水通道113,第一运水通道112与第二运水通道113加快液体胶凝固,使得产品和水口料能加快成型。
注塑机驱动驱动系统穿过顶棍孔1A,驱动系统驱动切刀组件往顶出组件方向移动,切刀组件的支撑部移动进入第二通孔内,切刀组件的切刀部进入第一流道11B内,切刀组件与顶针组件接触并停止运动,切刀部切断产品与水口料,驱动系统复位。
到达设定时间后,注塑机驱动底板118移动,使得前模板101和后模板102分离,注塑机驱动驱动系统穿过顶棍孔1A,驱动系统驱动切刀组件并带动顶出组件移动,驱动系统驱动切刀组件继续移动,切刀组件带动顶出组件移动。
与此同时,产品顶杆110穿过第一凸起21将产品顶出,同时,水口料顶杆111穿过第二流道22将水口料顶出。
驱动组件驱动切刀组件返回初始位,顶出组件通过弹簧弹力回到初始位,按此流程继续控制注塑机运转,即可在注塑产品的同时将水口料分离,省去了后续人工修剪的过程。
本优选实施例的高效的盖体模具通过后模板下方设置有切刀组件和顶出组件,注塑机对模具注塑完成后,模具在开模前,注塑机驱动切刀组件将水口料与产品分离,模具开模后,注塑机驱动顶针装置顶出产品和水口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部分模具在产品生产出来后,水口料需要后期人工修剪,工作效率太低,生产效率太低。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板、后模板、上模芯、下模芯以及顶针装置;
前模板底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前模板高度方向延伸;
上模芯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上模芯包括第一流道、第二凹槽以及浇注孔,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上模芯的底部,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定型产品的外周表,所述浇注孔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上方,所述浇注孔用于引导液体胶流动到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
后模板位于所述前模板的下方,所述后模板顶壁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沿所述后模板的高度方向延伸;
下模芯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下模芯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凸起用于定型产品的内周表,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形成产品,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形成水口料;
顶针装置包括顶出组件和切刀组件,所述顶出组件用于顶出水口料和产品,所述切刀组件用于将产品和水口料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组件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切刀顶杆,所述切刀顶杆包括支撑部和切刀部,所述第二面板用于将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面板内;
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下模芯上,所述后模板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部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下方,所述支撑部另一端与所述切刀部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部包括过盈段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延伸段另一端连接所述过盈段一端,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一通孔间隙配合;
当所述切刀组件位于初始位时,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过盈段过盈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
当所述切刀组件分离产品与水口料时,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过盈段远离所述第一通孔且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组件包括第三面板、第四面板、产品顶杆以及水口料顶杆,所述第四面板用于将所述产品顶杆的一端与水口料顶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面板内;
所述产品顶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凸起,所述产品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起顶壁平齐,所述水口料顶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水口料顶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板设置有第一运水通道,所述后模板设置有第二运水通道,所述第一运水通道贯穿所述前模板,所述第二运水通道贯穿所述后模板,所述第一运水通道与所述第二运水通道用于产品注塑后加快冷却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板设置有导柱,所述导柱固定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前模板在所述导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导柱位于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导柱可沿所述第三通孔的高度方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设置有4个,分布在所述后模板的两端的两侧,用于加强所述后模板与所述前模板合模的稳定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板下方设置有第一方铁和第二方铁,所述第一方铁一端设置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二方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部;
所述第一方铁位于所述后模板下方的一端,所述第二方铁位于所述后模下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方铁的凸部与所述第二方铁的凸部位置相对,所述顶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上方,所述切刀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之间,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效的盖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铁与所述第二方铁下方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用于将所述第一方铁、所述第二方铁以及所述后模板固定连接。
CN201921108786.3U 2019-07-16 2019-07-16 高效的盖体模具 Active CN210362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8786.3U CN210362253U (zh) 2019-07-16 2019-07-16 高效的盖体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8786.3U CN210362253U (zh) 2019-07-16 2019-07-16 高效的盖体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62253U true CN210362253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71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08786.3U Active CN210362253U (zh) 2019-07-16 2019-07-16 高效的盖体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622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1772A (zh) * 2020-04-29 2020-07-17 东莞市泽上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器壳体上盖注塑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1772A (zh) * 2020-04-29 2020-07-17 东莞市泽上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器壳体上盖注塑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05724U (zh) 一种行位进胶的注塑模具
CN210362253U (zh) 高效的盖体模具
CN210679492U (zh) 注塑模具滑块底部进胶机构
CN202388706U (zh) 模具结构
CN210362282U (zh) 自动分离水口料的模具
CN216465971U (zh) 一种模内裁切注塑模具
CN212171195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切水口机构
CN215703707U (zh) 一种双层注塑模具
CN212603058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11730074U (zh) 一种模内自动切料头机构
CN209079122U (zh) 模内切模具
CN109483828B (zh) 一种方便脱模的汽车零件用注塑模具
CN210047017U (zh) 一种具有倒扣行位机构的注塑模具
CN113977878A (zh) 一种模内裁切注塑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09320217U (zh) 一种双色注塑模的三级顶出机构
CN210820619U (zh) 高良率的模具
CN218477073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11730079U (zh) 一种注塑模具行位进胶自动顶出水口机构
CN209649405U (zh) 一种模内切模具
CN214448172U (zh) 一种改进流道结构的注塑模具
CN111186102B (zh) 一种用于生产水壶壶身的模具
CN210880651U (zh) 一种塑料玩具注塑成型模具
CN212123997U (zh) 带有顶出机构的模具
CN218111567U (zh) 一种潜伏式进胶注塑模具
CN218948342U (zh) 一种模内自动断料头的模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