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0552U -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10552U
CN210310552U CN201921005340.8U CN201921005340U CN210310552U CN 210310552 U CN210310552 U CN 210310552U CN 201921005340 U CN201921005340 U CN 201921005340U CN 210310552 U CN210310552 U CN 2103105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buffer
connecting rod
shell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053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0053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105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105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105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包括底盘、碰撞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碰撞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底盘包括前底盘和后底盘,所述前底盘和所述后底盘之间通过缓冲连接装置相连,且前底盘与后底盘之间设置有缓冲间隙,所述缓冲连接装置上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在碰撞传感器未检测到碰撞时锁紧缓冲连接装置,以保证前底盘和后底盘之间刚性连接,所述碰撞传感器在检测到碰撞时,解除对所述缓冲连接装置的锁定,实现前底盘与后底盘在底盘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底盘具备撞击缓冲能力,降低了底盘受力变形的概率,提高了车辆对车上人员的安全保护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背景技术
汽车目前已经普及,走进了千家万户,汽车在增加人们出行便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如何将事故产生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已成为日益关注的话题。
车辆在发生碰撞时,会产生极大的撞击力,而目前大多数汽车都是采用在底盘的前后两端安装一块钢板或硬塑板,用来减缓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撞击力,这就是我们常知的保险杠。
但是目前保险杠的强度较弱,只能缓冲较少部分的冲击力,而底盘本身并不具备缓冲能力,一旦车辆发生碰撞,保险杠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绝大部分的撞击力都会直接传递给车身以及底盘,由于底盘没有缓冲能力,则会使底盘严重变形,对人体起不到真正的安全保护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车辆底盘没有撞击力缓冲能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盘具有缓冲能力的减震型汽车底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包括底盘、碰撞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碰撞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底盘包括前底盘和后底盘,所述前底盘和所述后底盘之间通过缓冲连接装置相连,且前底盘与后底盘之间设置有缓冲间隙;
所述缓冲连接装置上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在碰撞传感器未检测到碰撞时锁紧缓冲连接装置,以保证前底盘和后底盘之间刚性连接,所述碰撞传感器在检测到碰撞时,解除对所述缓冲连接装置的锁定,实现前底盘与后底盘在底盘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
优化的,所述缓冲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杆和插孔;
所述插孔内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的端面和插孔的底面相抵靠。
优化的,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固定杆,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与固定杆相适配的固定孔;
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后底盘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固定杆伸缩状态的电磁吸盘;
所述碰撞传感器未检测到碰撞时,所述复位弹簧将固定杆固定在固定孔内,所述碰撞传感器检测到碰撞时,所述电磁吸盘吸附所述固定杆,使所述固定杆脱离所述固定孔,并实现前底盘与后底盘在底盘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
优化的,所述缓冲机构为阻尼器或减震弹簧。
优化的,所述前底盘和所述后底盘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前车壳和后车壳,所述前车壳朝向所述后车壳的端面上设有八字型开口,所述后车壳伸入所述八字型开口内,且通过缓冲支撑装置与所述前车壳相连。
优化的,所述前车壳和所述后车壳之间对称设置有两套所述缓冲支撑装置,且两缓冲支撑装置的开口相对设置;
所述缓冲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前车壳或后车壳铰接。
优化的,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铰接夹角为钝角。
优化的,所述前车壳和所述后车壳背离所述缓冲支撑装置的端面上设有所述缓冲连接装置。
优化的,所述缓冲间隙介于20~30c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缓冲连接装置和锁紧装置,其中,前底盘和后底盘之间设置有缓冲间隙,并通过缓冲连接装置进行连接,且锁紧装置在碰撞传感器未检测到碰撞时,锁紧缓冲连接装置,实现前底盘和后底盘的刚性连接,这样设计即可保证前底盘和后底盘连接的稳定性和强度,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而当碰撞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控制器会立即控制锁紧装置工作,解除对缓冲连接装置的锁定,进而实现前底盘和后底盘在底盘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通过上述设计,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即可通过缓冲连接装置减缓底盘所受到的撞击力,防止车辆因受力过大而发生严重变形,提高了车辆对乘车人员的安全保护性能,从而最大化的保护车上人员的人身安全。
(2)缓冲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杆和插孔,连接杆上设有固定孔,插孔内设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的端面和插孔的底面相抵靠,而锁紧装置包括固定杆、复位弹簧和电磁吸盘;
通过上述设计,固定杆在插入固定孔后,通过复位弹簧进行固定,即复位弹簧通过弹力将固定杆一直固定在固定孔内,实现对连接杆的固定,防止连接杆在行车过程中发生摇摆,这样即可实现前底盘和后底盘的刚性连接,不会妨碍汽车的正常行驶。一旦当碰撞传感器检测到碰撞时,电磁吸盘会立即通电,产生强大的磁力,将固定杆从固定孔中吸出,此时,连接杆解除固定,而车辆所受的撞击力,通过连接杆直接传递到缓冲机构上进行缓冲,这样即实现了底盘的缓冲能力,降低了车辆发生严重变形的概率,进而提高车辆对乘车人员的安全保护性能,减少车上人员受伤的概率。
(3)本实用新型还在前车壳和后车壳之间设有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前车壳或后车壳相连。通过上述设计,通过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可减少车壳所受到的撞击力,降低车壳发生变形的概率,进而对车上人员进行了二次保护,再次的降低人员受伤概率,进一步的提高车辆对乘车人员的安全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型汽车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底盘和后底盘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紧装置解除锁紧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10-底盘;20-碰撞传感器;11-前底盘;12-后底盘;12a-通孔;13-前车壳;14-后车壳;15-八字型开口;16-缓冲支撑装置;16a-第一连杆;16b-第二连杆;17-驾驶室;30-缓冲连接装置;40-锁紧装置;31-连接杆;32-插孔;32a-缓冲机构;41-固定杆;31a-固定孔;42-复位弹簧;43-电磁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型汽车底盘,包括底盘10、碰撞传感器20和控制器,所述碰撞传感器20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底盘10包括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所述前底盘11和所述后底盘12之间通过缓冲连接装置30相连,且前底盘11与后底盘12之间设置有缓冲间隙。
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上设置有锁紧装置40,所述锁紧装置40在碰撞传感器20未检测到碰撞时锁紧缓冲连接装置30,以保证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之间刚性连接,所述碰撞传感器20在检测到碰撞时,解除对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的锁定,实现前底盘11与后底盘12在底盘10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
如图1~5所示,下面对所述减震型汽车底盘进行具体结构的描述:
所述碰撞传感器20即用于检测汽车是否发生碰撞,以便通过控制器控制锁紧装置是否工作,进而实现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连接状态的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碰撞传感器20未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锁紧装置处于锁定状态,锁紧缓冲连接装置30,此时,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之间的连接为刚性连接,这样设计,即可保证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为车辆正常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一旦碰撞传感器20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控制器则会立即控制锁定装置解除对缓冲连接装置30的锁定,此时,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通过缓冲连接装置30实现缓冲连接,且缓冲方向与底盘10的轴线方向相同。通过这样设计,即可使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之间具备缓冲能力,减缓传递到底盘10上的撞击力,降低底盘变形的概率,提高车辆对乘车人员的保护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前底盘11长度为车头和整个发动机舱的距离,后底盘12的长度为驾驶室到车尾的距离。如图1所示,通过这样设计,即把驾驶室17与侧头分开,能够最大化的减少车上人员所受的撞击力。
在本实施例中,可举例当锁紧装置40处于异常状态时(即出现故障时),可在仪表盘上进行显示,并发出警报声,以便提醒驾驶员及时停车。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为车辆的行车电脑,是一种现有技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型汽车底盘,包括底盘10、碰撞传感器20和控制器,所述碰撞传感器20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底盘10包括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所述前底盘11和所述后底盘12之间通过缓冲连接装置30相连,且前底盘11与后底盘12之间设置有缓冲间隙。
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上设置有锁紧装置40,所述锁紧装置40在碰撞传感器20未检测到碰撞时锁紧缓冲连接装置30,以保证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之间刚性连接,所述碰撞传感器20在检测到碰撞时,解除对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的锁定,实现前底盘11与后底盘12在底盘10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
优化的,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包括连接杆31和插孔32。
所述插孔32内设置有缓冲机构32a,所述缓冲机构32a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31的端面和插孔32的底面相抵靠。
优化的,所述锁紧装置40包括固定杆41,所述连接杆31上设置有与固定杆41相适配的固定孔31a。
所述固定杆41与所述后底盘12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42。
所述锁紧装置40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固定杆41伸缩状态的电磁吸盘43。
所述碰撞传感器20未检测到碰撞时,所述复位弹簧42将固定杆41固定在固定孔31a内,所述碰撞传感器20检测到碰撞时,所述电磁吸盘43吸附所述固定杆41,使所述固定杆41脱离所述固定孔31a,并实现前底盘11与后底盘12在底盘10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
具体的,所述缓冲机构32a为阻尼器或减震弹簧。
具体的,所述缓冲间隙介于20~30cm之间。
如图2所示,下面对缓冲连接装置30进行具体结构的描述:
缓冲连接装置30包括连接杆31和插孔32,插孔32内设有缓冲机构32a,缓冲机构32a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31的端面和插孔32的底面相抵靠。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连接杆31设置在前底盘11上,插孔设置在后底盘12上,且连接杆31的数目为两个。
此时,连接杆31插入插孔32内,并固定连接在缓冲机构32a背离插孔32底面的一端上,这样即实现了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连接杆31为矩形管,插孔32为矩形孔,缓冲机构32a为减震弹簧。
如图3所示,下面对锁紧装置40进行具体结构的描述:
在本实施例,举例固定杆41为T型结构,且为铁质材质。
连接杆31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固定孔31a,即后底盘12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固定杆41,并开有与固定孔31a位置对应且尺寸相同的通孔12a,此时的结构可参见图3。
同时,通孔12a的两侧竖直设有复位弹簧42,复位弹簧42背向后底盘12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杆41的顶端底面,且固定杆41在插入固定孔31a内时,复位弹簧42处于拉伸状态,即利用复位弹簧42的弹力,将固定杆41牢牢的固定在插孔31a内,进而实现对连接杆31的固定,避免连接杆31出现摇摆,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
如图3所示,在后底盘12的顶面上方和底面下方分别设置有电磁吸盘43,即位于后底盘12顶面上的固定杆41上方设有电磁吸盘43,位于后底盘12底面上的固定杆41下方也设有电磁吸盘43。通过上述设计,即可在发生碰撞时,通过电磁吸盘43吸附对应位置的固定杆41,使其脱离插孔31a,进而解除固定杆41对连接杆31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吸盘43通过电控开关电连接车载电源。如图3和图4所示,在碰撞传感器20未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电控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电磁吸盘43未接通车载电源,无磁力产生,无法吸附固定杆41,连接杆31被固定杆41固定,无法移动,这样即提高了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的连接稳定性,保证了车辆的正常行驶。
如图4和图5所示,当碰撞传感器20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控制器立即闭合电控开关,接通电磁吸盘43与车载电源的电连接,使其通电产生强大的磁力,进而实现对固定杆41的快速吸附,进而解除固定杆41对连接杆31的固定,使连接杆31在受到撞击力时,即可压缩缓冲机构32a,减缓底盘10所受到的撞击力,降低底盘10变形的概率,提高对车上人员的安全保护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举例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之间的缓冲间隙为25cm,通过设置较长的缓冲间隙,可以使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之间存在较长的缓冲距离,最大化的减缓底盘10所受到的撞击力,进一步的提高对车上人员的安全保护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41不仅限于在后底盘12的顶面和底面,也可以在插孔32的左右两侧。
优化的,所述前车壳13和所述后车壳14之间对称设置有两套所述缓冲支撑装置16,且两缓冲支撑装置16的开口相对设置。
所述缓冲支撑装置16包括第一连杆16a和第二连杆16b,所述第一连杆16a和所述第二连杆16b的一端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前车壳13或后车壳14铰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杆16a与所述第二连杆16b之间的铰接夹角为钝角。
具体的,所述前车壳13和所述后车壳14背离所述缓冲支撑装置16的端面上设有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前车壳13和后车壳14,前车壳13通过缓冲支撑装置16与后车壳14相连,且后车壳14伸入八字型开口15内。
通过上述设计,当车辆受到碰撞时,前车壳13与后车壳14之间可通过缓冲支撑装置16进行缓冲,降低车壳受力变形的概率,进一步的增加车辆对车上人员的保护能力。八字型开口15可遮挡前车壳13与后车壳14之间的间隙,使整个车壳更加的美观。
如图1所示,缓冲支撑装置16设有两套,且两缓冲装置16的开口相对设置,开口即为第一连杆16a和第二连杆16b的铰接夹角。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前车壳13或后车壳14受到撞击,此时,第一连杆16a和第二连杆16b收拢,起到缓冲作用,这样即实现了前车壳13与后车壳14的相互缓冲。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6a与第二连杆16b的铰接夹角为钝角为保证第一连杆16a与第二连杆16b具有较长收拢距离,即增加了前车壳13与后车壳14之间的缓冲距离。在本实施例中,举例第一连杆16a与第二连杆16b的铰接夹角为160度。
在上述方案还可以进行进一步优化的是:在前车壳13的前端和后车壳14的后端设置缓冲连接装置30。通过上述设计,可进一步增加底盘10的缓冲能力,提高车辆碰撞时的安全性能。
具体实施的方式为:在保险杠与车壳之间设置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减震型汽车底盘,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复位弹簧42将固定杆41固定在固定孔31a后,即使用复位弹簧42的弹力将固定杆41一直固定在固定孔31a内,实现对连接杆31的固定,防止连接杆31在行车过程中发生摇摆,这样即可实现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的刚性连接,不会妨碍汽车的正常行驶。一旦当碰撞传感器20检测到碰撞时,电磁吸盘43会立即通电,产生强大的磁力,将固定杆41从固定孔31a中吸出,此时,连接杆31解除固定,而车辆所受的撞击力,通过连接杆31直接传递到缓冲机构32a上进行缓冲,这样即实现了底盘10的缓冲能力,降低了车辆发生严重变形的概率,进而提高车辆对乘车人员的安全保护性能,减少车上人员受伤的概率。
(2)本实用新型还在前车壳13和后车壳14之间设有的第一连杆16a和第二连杆16b,其中,第一连杆16a和第二连杆16b的一端相互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前车壳13或后车壳14相连。通过上述设计,通过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16a和第二连杆16b可减少车壳所受到的撞击力,降低车壳发生变形的概率,进而对车上人员进行了二次保护,再次的降低人员受伤概率,进一步的提高车辆对乘车人员的安全保护性能。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包括底盘(10)、碰撞传感器(20)和控制器,所述碰撞传感器(20)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0)包括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所述前底盘(11)和所述后底盘(12)之间通过缓冲连接装置(30)相连,且前底盘(11)与后底盘(12)之间设置有缓冲间隙;
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上设置有锁紧装置(40),所述锁紧装置(40)在碰撞传感器(20)未检测到碰撞时锁紧缓冲连接装置(30),以保证前底盘(11)和后底盘(12)之间刚性连接,所述碰撞传感器(20)在检测到碰撞时,解除对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的锁定,实现前底盘(11)与后底盘(12)在底盘(10)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包括连接杆(31)和插孔(32);
所述插孔(32)内设置有缓冲机构(32a),所述缓冲机构(32a)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31)的端面和插孔(32)的底面相抵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40)包括固定杆(41),所述连接杆(31)上设置有与固定杆(41)相适配的固定孔(31a);
所述固定杆(41)与所述后底盘(12)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42);
所述锁紧装置(40)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固定杆(41)伸缩状态的电磁吸盘(43);
所述碰撞传感器(20)未检测到碰撞时,所述复位弹簧(42)将固定杆(41)固定在固定孔(31a)内,所述碰撞传感器(20)检测到碰撞时,所述电磁吸盘(43)吸附所述固定杆(41),使所述固定杆(41)脱离所述固定孔(31a),并实现前底盘(11)与后底盘(12)在底盘(10)轴线方向上的缓冲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32a)为阻尼器或减震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盘(11)和所述后底盘(12)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前车壳(13)和后车壳(14),所述前车壳(13)朝向所述后车壳(14)的端面上设有八字型开口(15),所述后车壳(14)伸入所述八字型开口(15)内,且通过缓冲支撑装置(16)与所述前车壳(1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壳(13)和所述后车壳(14)之间对称设置有两套所述缓冲支撑装置(16),且两缓冲支撑装置(16)的开口相对设置;
所述缓冲支撑装置(16)包括第一连杆(16a)和第二连杆(16b),所述第一连杆(16a)和所述第二连杆(16b)的一端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前车壳(13)或后车壳(14)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16a)与所述第二连杆(16b)之间的铰接夹角为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壳(13)和所述后车壳(14)背离所述缓冲支撑装置(16)的端面上设有所述缓冲连接装置(3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间隙介于20~30cm之间。
CN201921005340.8U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Active CN2103105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05340.8U CN210310552U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05340.8U CN210310552U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10552U true CN210310552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47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05340.8U Active CN210310552U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1055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6125A (zh) * 2021-08-09 2021-10-29 丁永进 一种液压系统
CN115107876A (zh) * 2022-07-12 2022-09-27 随州常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卡车高强度车架总成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6125A (zh) * 2021-08-09 2021-10-29 丁永进 一种液压系统
CN115107876A (zh) * 2022-07-12 2022-09-27 随州常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卡车高强度车架总成
CN115107876B (zh) * 2022-07-12 2024-05-03 合肥常青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卡车高强度车架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10552U (zh) 一种减震型汽车底盘
CN210554641U (zh) 一种汽车一体化防撞系统
CN102490672A (zh) 汽车侧门防撞装置
KR101114035B1 (ko) 자동차의 전방부 구조
CN113771788A (zh) 一种汽车后支撑架
CN112757973A (zh) 一种车辆座椅缓冲结构
CN220809346U (zh) 一种汽车安全保险杠
CN215706151U (zh) 一种车辆防碰撞安全保护装置
KR19990038078U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구조
CN213008009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
KR19990011113U (ko) 대형화물자동차의 충격흡수용 범퍼
CN214450778U (zh) 车辆保险杠
JP4379991B2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CN215971403U (zh) 前副防撞梁及汽车
KR101167270B1 (ko) 자동차용 범퍼 완충장치
KR200284054Y1 (ko) 자동차범퍼의 충격완화장치
KR100535552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흡수 구조
KR19990041303A (ko) 자동차용 범퍼의 충격흡수장치
CN112389544A (zh) 一种车用防撞收缩底盘
KR200336645Y1 (ko) 완충 스프링이 내입된 자동차용 범퍼
KR200368510Y1 (ko) 선회 완충식 자동차용 범퍼 가드
JP2002087321A (ja) 自動車の衝撃吸収車体
KR100520762B1 (ko) 자동차용 리어시트의 센터 힌지 브래킷
KR200145817Y1 (ko) 자동차의 도어 보강구조
JP2590504Y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