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66108U - 电磁阀和流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阀和流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66108U
CN210266108U CN201921176357.XU CN201921176357U CN210266108U CN 210266108 U CN210266108 U CN 210266108U CN 201921176357 U CN201921176357 U CN 201921176357U CN 210266108 U CN210266108 U CN 2102661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axial
solenoid valve
axial direc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763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大辅
安田智宏
高桥建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66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661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磁阀和流路装置,该电磁阀具有:可动部;主体部,其具有螺线管;筒部件,其具有筒部件主体和底部;连接流路部;以及密封部件,其配置在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上。可动部具有轴部、阀体部以及从轴部中的位于比底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凸缘部的径向外侧面与筒部件主体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比对轴部进行支承的滑动轴承部的内周面与轴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大。连接流路部在关闭状态下将第1流路部与收纳部相连。密封部件在关闭状态下被凸缘部按压而压缩弹性变形,由此在整周范围内封闭凸缘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之间。收纳部在关闭状态下通过密封部件而与第2流路部遮断。

Description

电磁阀和流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阀和流路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对流路进行开闭的电磁阀。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闩锁式电磁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50457号公报
在利用上述那样的电磁阀关闭流路时,在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压力会施加于电磁阀的阀体部。因此,在流路的流量比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关闭阀体部的状态而需要比较大的力,有时会使电磁阀大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小型化的构造的电磁阀以及具有这样的电磁阀的流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电磁阀,该电磁阀具有能够沿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移动的可动部,该电磁阀能够切换使第1流路部与位于所述第1流路部的轴向一侧的第2流路部经由第1孔部相连的打开状态和封闭所述第1孔部而遮断所述第1 流路部和所述第2流路部的关闭状态,其特征在于,该电磁阀具有:主体部,其具有供所述可动部沿轴向移动的螺线管和收纳所述螺线管的罩;筒部件,其具有从所述主体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的筒部件主体和从所述筒部件主体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底部;连接流路部,其将所述电磁阀的外部与所述筒部件的内部相连;以及密封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上。所述底部具有第1贯通孔,该第1贯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底部并在所述第2流路部开口。所述可动部具有:轴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通过所述筒部件的内部和所述第1贯通孔;阀体部,其设置于所述轴部中的位于比所述底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从轴向一侧封闭所述第1孔部;以及凸缘部,其从所述轴部中的位于比所述底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位于所述筒部件的内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将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的筒状的滑动轴承部。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面位于从所述筒部件主体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离开的位置。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面与所述筒部件主体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比所述滑动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大。所述密封部件呈在比所述第1贯通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包围所述轴部的环状,并且在所述打开状态下,从所述底部向轴向一侧突出。所述筒部件的内部具有位于比所述凸缘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的收纳部。所述连接流路部在所述关闭状态下将所述第1流路部与所述收纳部相连。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关闭状态下被所述凸缘部从轴向一侧按压而压缩弹性变形,由此在整周范围内封闭所述凸缘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之间。所述收纳部能够收纳在所述第1流路部流动的流体,并且在所述关闭状态下通过所述密封部件而与所述第2流路部遮断。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凸缘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位于比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远离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密封部件位于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的径向外缘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电磁阀中,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阀体部的径向外缘部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底部具有从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部,所述槽部呈包围所述轴部的环状,所述密封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嵌入于所述槽部而被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槽部具有:窄幅部,其在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开口;以及宽幅部,其与所述窄幅部的轴向另一侧相连,径向的尺寸比所述窄幅部大,所述密封部件具有:固定部,其嵌入于所述宽幅部而被固定;以及密封主体部,其从所述固定部经由所述窄幅部比所述底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筒部件主体具有:树脂制的树脂部,所述凸缘部位于该树脂部的径向内侧;以及金属制的金属部,其固定于所述树脂部的轴向一侧,所述金属部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电磁阀中,该电磁阀还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对所述可动部施加朝向轴向一侧的弹力,所述连接流路部具有:第1部分,其设置于所述轴部的内部,沿轴向延伸;以及第2部分,其从所述第1部分沿径向延伸至所述轴部的外周面,所述弹性部件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凸缘部接触,所述弹性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底部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式提供一种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流路装置具有:上述的电磁阀;以及流路部,其具有所述第1流路部、所述第2流路部以及所述第1孔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式的流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九方式的流路装置中,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第1孔部的内缘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使电磁阀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装置所具有的流路系统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装置所具有的流路系统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筒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电磁阀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流路装置;20:流路部;21:第1流路部;22:第2流路部;25:第1孔部; 30:电磁阀;40:主体部;41:罩;42:螺线管;46a:滑动轴承部;50:可动部;51:轴部;52b:阀体部;54:凸缘部;55:连接流路部;55a:第1部分;55b:第 2部分;60、160:筒部件;61、161:底部;61a:第1贯通孔;61c、161c:槽部; 61d:窄幅部;61e:宽幅部;62:筒部件主体;62a:树脂部;62b:金属部;62g:贯通孔;65、165:密封部件;65a:固定部;65b:密封主体部;80:弹性部件;91:第1收纳部(收纳部);CS:关闭状态;Fs:弹力;J:中心轴线;OS:打开状态; W: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将正侧作为上侧,将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作为假想轴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对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装置10具有:流路部20,其供流体W流动;以及电磁阀30,其对流路部20进行开闭。流体W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水。在图1中示出了打开电磁阀30而使流体W在流路部20内流动的打开状态OS。在图 2中示出了关闭电磁阀30而阻挡流路部20内的流体W的流动的关闭状态CS。电磁阀30能够切换打开状态OS和关闭状态CS。
流路系统1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流路装置10。流路系统1是对被冷却体5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流路系统1例如搭载于车辆。被冷却体5例如是车辆的驱动部。
流路系统1具有泵部2、流体冷却部3、流体罐4、被冷却体5以及流路装置10。泵部2将流体罐4内的流体W向被冷却体5输送。流体冷却部3对流路部20内的流体W进行冷却。流体冷却部3设置于流路部20中的泵部2与被冷却体5之间的部分。
流路部20具有第1流路部21、第2流路部22、流入部23以及流出部24。流入部23是从流体罐4延伸至泵部2的流路。流出部24是从被冷却体5延伸至流体罐4 的流路。第1流路部21是从泵部2延伸的流路。由泵部2输送的流体W流入到第1 流路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流路部21设置有流体冷却部3。
第2流路部22是从第1流路部21延伸至被冷却体5的流路。第2流路部22位于第1流路部21的上侧。第1流路部21和第2流路部22被分隔壁部27沿轴向分隔。分隔壁部27是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壁,构成第1流路部21的上侧的壁部的一部分和第2流路部22的下侧的壁部的一部分。分隔壁部27具有沿轴向贯穿分隔壁部 27的第1孔部25。即,流路部20具有第1孔部25。虽然省略了图示,第1孔部25 例如是圆形的孔。在图1所示的打开状态OS下,第1流路部21和第2流路部22经由第1孔部25相连。
第2流路部22具有供电磁阀30安装的安装孔26。安装孔26设置于第2流路部 22的壁部中的上侧的上壁部28。安装孔26沿轴向贯穿上壁部28。安装孔26位于第 1孔部25的上侧。虽然省略了图示,安装孔26例如是圆形的孔。安装孔26的内径比第1孔部25的内径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2流路部位于第1流路部的上侧”,只要第2流路部中的与第1流路部经由孔部而相连的部分位于第1流路部中的与第2流路部经由孔部而相连的部分的上侧即可。即,在本说明书中,“第2流路部位于第1流路部的上侧”也包含第2流路部的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部的上侧那样的情况。
如图1所示,在打开状态OS下,流体罐4内的流体W通过泵部2经由流入部 23而流入到第1流路部21。流入到第1流路部21的流体W经由第1孔部25流入到第2流路部22。流入到第2流路部22的流体W对被冷却体5进行冷却,经由流出部24返回到流体罐4。这样,在打开状态OS下,流体W在流体罐4与流路部20之间循环,能够利用流体W对被冷却体5进行冷却。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关闭状态CS下,利用电磁阀30封闭第1孔部25而遮断第1流路部21和第2流路部22。由此,流体W不向第2流路部22流动,停止被冷却体5的冷却。
电磁阀30固定于流路部20。更详细而言,电磁阀30安装于安装孔26,固定于第2流路部22的上壁部28。如图3和图4所示,电磁阀30具有主体部40、筒部件 60、可动部50、密封部件65以及弹性部件80。另外,图3、图6以及图7示出了打开状态OS,图4示出了关闭状态CS。
如图3和图4所示,主体部40具有罩41、螺线管42、第1磁性部件44a、第2 磁性部件44b、间隔件45、滑动轴承部46a、46b以及O型圈47a、47b。罩41收纳螺线管42。罩41是磁性材料。罩41固定于上壁部28。罩41具有第1罩41a和第2 罩41b。
第1罩41a具有罩主体41c、圆环板部41d以及保持部41e。罩主体41c呈在下侧开口的有盖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罩主体41c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圆环板部41d从罩主体41c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保持部41e呈从圆环板部 41d的径向外缘部向下侧突出的筒状。保持部41e的下侧的端部压接于径向内侧。
第2罩41b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虽然省略了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 罩41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板状。第2罩41b嵌合于保持部41e的径向内侧。第2罩41b关闭第1罩41a的下侧的开口。第2罩41b具有沿轴向贯穿第2罩41b的中央部的罩贯通孔41f。
螺线管42具有绕线架部42a、线圈43以及模制部42b。绕线架部42a呈沿轴向延伸并在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架部42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绕线架部42a的下侧的端部与第2罩41b接触。绕线架部42a的上侧的端部与第1罩41a的上侧的盖部接触。线圈43卷绕于绕线架部42a的外周面。模制部42b覆盖绕线架部42a的径向外侧和线圈43的径向外侧。
第1磁性部件44a和第2磁性部件44b呈沿轴向延伸并在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磁性部件44a和第2磁性部件44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第1磁性部件44a和第2磁性部件44b嵌合于绕线架部42a的径向内侧。第1 磁性部件44a的下侧的端部与第2罩41b接触。第2磁性部件44b位于第1磁性部件 44a的上侧。第2磁性部件44b的上侧的端部与第1罩41a的上侧的盖部接触。第1 磁性部件44a和第2磁性部件44b是磁性材料。
间隔件45呈沿轴向延伸并在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件45 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间隔件45位于第1磁性部件44a与第2磁性部件 44b的轴向之间。间隔件45的轴向两端部与各磁性部件接触。间隔件45是非磁性材料。间隔件45例如由树脂构成。
滑动轴承部46a、46b呈沿轴向延伸并在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轴承部46a、46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滑动轴承部46a的下侧的端部嵌合于罩贯通孔41f。滑动轴承部46a的上侧的部分嵌合于第1磁性部件44a的径向内侧。滑动轴承部46b嵌合于第2磁性部件44b的径向内侧。
O型圈47a、47b呈沿着周向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O型圈47a、47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O型圈47a位于绕线架部42a的上侧的端部与第1罩41a 的上侧的盖部之间。O型圈47a与绕线架部42a和第1罩41a接触,封闭绕线架部42a 与第1罩41a之间。O型圈47b位于绕线架部42a的下侧的端部与第2罩41b之间。 O型圈47b与绕线架部42a和第2罩41b接触,封闭绕线架部42a与第2罩41b之间。
筒部件60呈从主体部40向下侧延伸的筒状。筒部件60固定于主体部40的下侧。筒部件60嵌合于安装孔26中,固定于上壁部28。筒部件60具有筒部件主体62和底部61。筒部件主体62呈从主体部40向下侧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件主体6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件主体62嵌合于安装孔26中。筒部件主体62的上侧的端部与第2罩41b的下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而被固定。由此,筒部件主体62的上侧的端部固定于主体部40。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件主体62具有树脂制的树脂部62a、金属制的金属部62b以及固定凸部62d。树脂部62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后述的凸缘部54位于树脂部62a的径向内侧。树脂部62a嵌合于安装孔26中。金属部62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金属部62b固定于树脂部62a的上侧。金属部62b中的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与树脂部62a的上侧的面接触。
金属部62b的外径比树脂部62a的外径大。金属部62b比树脂部62a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6所示,金属部62b中的比树脂部62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位于上壁部 28的上侧的面中的安装孔26的周缘部的上侧。金属部62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保持部41e的内周面接触。金属部62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被压接于径向内侧的保持部41e 的下侧的端部从下侧支承。将金属部62b夹入保持部41e的下侧的端部与第2罩41b 的轴向之间。由此,金属部62b固定于主体部40,筒部件60固定于主体部40。金属部62b的内径与树脂部62a的内径相同。
金属部62b具有沿轴向贯穿金属部62b的贯通孔62g。如图5所示,贯通孔62g 是圆形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设置有多个贯通孔62g。例如设置8个贯通孔 62g。多个贯通孔62g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如图6所示,贯通孔62g 具有小径孔部62h和大径孔部62i。小径孔部62h从金属部62b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延伸。大径孔部62i与小径孔部62h的上侧相连。大径孔部62i在金属部62b的上侧的面开口。大径孔部62i的内径比小径孔部62h的内径大。
固定凸部62d从树脂部62a向上侧突出,插入到贯通孔62g的内部。固定凸部 62d呈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固定凸部62d由树脂制成。固定凸部62d与树脂部62a 均是相同的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固定凸部62d具有小径凸部62e和大径凸部62f。
小径凸部62e是从树脂部62a向上侧延伸的部分。小径凸部62e嵌合于小径孔部62h。大径凸部62f是与小径凸部62e的上侧相连的部分。大径凸部62f的外径比小径凸部62e的外径大。大径凸部62f嵌合于大径孔部62i。大径凸部62f从上侧钩挂于小径孔部62h与大径孔部62i的轴向之间的台阶部。由此,固定凸部62d钩挂于金属部62b,金属部62b相对于树脂部62a固定。如图5所示,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固定凸部62d。例如设置8个固定凸部62d。
如图6所示,在筒部件主体62的上侧的端部与第2罩41b的下侧的面之间设置有O型圈64。O型圈64呈沿着周向的环状。利用O型圈64封闭筒部件主体62的上侧的端部与第2罩41b的下侧的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件主体62的上侧的端部是金属部62b的上侧的端部。因此,O型圈64封闭金属部62b的上侧的端部与第2罩41b的下侧的面之间。
筒部件主体62具有从筒部件主体62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槽部62c。槽部62c呈沿着周向的圆环状。槽部62c设置于筒部件主体62的外周面中的嵌合于安装孔26中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62c设置于树脂部62a的外周面。O型圈63嵌入于槽部62c。O型圈63与槽部62c的槽底面和安装孔26的内周面接触。O 型圈63封闭筒部件主体62的外周面与安装孔26的内周面之间。由此,能够抑制第 2流路部22内的流体W从安装孔26向外部泄漏。
如图3和图4所示,底部61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61从树脂部62a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底部61在第2 流路部22的内部沿径向扩展。底部61的外径比后述的凸缘部54的外径和阀体部52b 的外径大。底部61位于阀体部52b与凸缘部54的轴向之间。
底部61具有凹部61b、第1贯通孔61a以及槽部61c。凹部61b从底部61的上侧的面中的中央部分向下侧凹陷。第1贯通孔61a沿轴向贯穿底部61的中央部分。更详细而言,第1贯通孔61a沿轴向从凹部61b的底面贯穿至底部61的下侧的面。第1贯通孔61a在第2流路部22开口。
槽部61c从底部61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凹陷。槽部61c呈包围后述的轴部51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61c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槽部61c位于比第 1贯通孔61a和凹部61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61c位于底部61 的上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
如图6所示,槽部61c具有窄幅部61d和宽幅部61e。窄幅部61d在底部61的上侧开口。宽幅部61e与窄幅部61d的下侧相连。宽幅部61e的径向的尺寸比窄幅部 61d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窄幅部61d的轴向的尺寸与宽幅部61e的轴向的尺寸例如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61由树脂制成。底部61、树脂部62a以及固定凸部62d 均是相同的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件60例如通过将金属部62b 作为嵌件部件的嵌件成型而制作出。
可动部50能够沿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移动。如图3和图4所示,可动部 50具有轴部51、阀部52、铁芯部53以及凸缘部54。轴部51沿中心轴线J延伸。轴部51从主体部40向下侧突出,通过筒部件60的内部和第1贯通孔61a。另外,轴部51经由安装孔26而插入到第2流路部22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51具有第1轴部51a和第2轴部51b。第1轴部51a和第2轴部51b是彼此分开的部件。
第1轴部51a呈沿轴向延伸的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部5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第1轴部51a位于主体部40的内部。第1轴部51a跨越第1 磁性部件44a的内部、间隔件45的内部以及第2磁性部件44b的内部而配置。
第2轴部51b具有第2轴部主体51c和突出部51d。第2轴部主体51c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轴部主体51c呈在轴向两侧开口并以中心轴线J 为中心的圆筒状。第2轴部主体51c的外径比第1轴部51a的外径大。第2轴部主体 51c的内径比第1轴部51a的外径小。
第2轴部主体51c位于第1轴部51a的下侧。第2轴部主体51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主体部40的内部。第2轴部主体51c的上侧的端部嵌合于滑动轴承部46a的径向内侧,被滑动轴承部46a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由此,滑动轴承部46a将轴部51 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第2轴部主体51c的上侧的端部能够与第1轴部51a的下侧的端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在打开状态OS和关闭状态CS下,第2轴部主体51c的上侧的端部与第1轴部51a的下侧的端部接触。
第2轴部主体51c的下侧的部分从主体部40的内部向下侧突出,经由安装孔26 插入到第2流路部22的内部。第2轴部主体51c的轴向的中央部分插入到筒部件60 的内部。第2轴部主体51c的下侧的端部比筒部件60向下侧突出。更详细而言,第 2轴部主体51c的下侧的端部通过第1贯通孔61a而比底部61向下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轴部主体51c的下侧的端部在打开状态OS和关闭状态CS这两个状态下,沿轴向贯穿第2流路部22的内部,经由第1孔部25突出至第1流路部21的内部。在第2轴部主体51c的下侧的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部。
突出部51d从第2轴部主体51c的轴向的中央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51d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突出部51d位于筒部件60的内部。突出部51d的外径比第1贯通孔61a的内径大。
阀部52具有固定筒部52a和阀体部52b。即,可动部50具有固定筒部52a和阀体部52b。固定筒部52a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筒部52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在固定筒部52a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部。固定筒部52a以内周面的内螺纹部紧固于第2轴部主体51c的外螺纹部的方式固定于第2轴部主体51c的下侧的部分。固定筒部52a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第2轴部主体51c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阀体部52b经由固定筒部52a固定于第2轴部主体51c中的比筒部件60靠下侧的部分。由此,阀体部52b设置于轴部51中的位于比底部61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阀体部52b从固定筒部52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部 52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板面朝向轴向的圆环板状。阀体部52b的外径比突出部 51d的外径和第1孔部25的内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部52b的下侧的面是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上侧的弯曲面。阀体部52b的上侧的面是与轴向垂直的平坦的面。
阀体部52b位于第2流路部22的内部。如图4所示,阀体部52b在关闭状态CS 下从上侧封闭第1孔部25。在关闭状态CS下,阀体部52b的径向外缘部与第2流路部22的内侧面中的第1孔部25的缘部接触。阀体部52b具有第2受压面52c。第2 受压面52c是朝向下侧的面,是阀体部52b的下侧的面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受压面52c是阀体部52b的下侧的面中的除径向外缘部以外的部分。第2受压面 52c在关闭状态CS下露出到第1流路部21。第2受压面52c在关闭状态CS下从第1 流路部21内的流体W受到朝向上侧的压力。
铁芯部53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部5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铁芯部53嵌合于第1轴部51a的外周面而被固定。铁芯部53嵌合于滑动轴承部46b的径向内侧,被滑动轴承部46b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铁芯部53是磁性材料。
凸缘部54从轴部51中的插入到筒部件60的内部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54位于筒部件60的内部。凸缘部54位于比底部61靠上侧的位置。即,凸缘部54从轴部51中的位于比底部61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4从第2轴部主体51c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54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板状。凸缘部54的轴向的面是与轴向垂直的平坦面。凸缘部54的外径比突出部 51d的外径大。凸缘部54的外径与阀体部52b的外径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4的外径比阀体部52b的外径稍小。
凸缘部54位于比主体部40靠下侧且比阀体部52b靠上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4位于安装孔26的内部。凸缘部54位于突出部51d的上侧。凸缘部54 的下侧的面中的径向内缘部与突出部51d的上侧的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 54是与轴部51分开的部件。
凸缘部54的外径比筒部件主体62的内径小。凸缘部54的径向外侧面位于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离开的位置。即,在凸缘部54与筒部件主体 62的径向之间设置有间隙。凸缘部54的径向外侧面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比滑动轴承部46a的内周面与轴部51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大。因此,即使轴部51相对于滑动轴承部46a沿径向移动了间隙量,凸缘部54的径向外侧面也不会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接触。另外,即使在轴部51在与滑动轴承部46a之间的间隙所允许的范围内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凸缘部54的径向外侧面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接触。因此,在轴部51倾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凸缘部54嵌入到筒部件主体62的内部而被固定。由此,能够抑制对可动部50的轴向的移动的阻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4的径向外侧面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是如下程度的大小:即使在轴部51以与滑动轴承部46a之间的间隙所允许的最大量倾斜的情况下,凸缘部54的径向外侧面也不会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接触。由此,即使轴部51倾斜,凸缘部54也不会与筒部件主体62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对可动部50的轴向的移动的阻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4的径向外侧面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比滑动轴承部46b的内周面与铁芯部53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大。滑动轴承部46b的内周面与铁芯部53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例如与滑动轴承部46a 的内周面与轴部51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相同。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述的凸缘部54的径向外侧面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与各间隙的关系以及各间隙彼此的关系只要在轴部51和凸缘部 54相对于筒部件主体62不倾斜,轴部51、凸缘部54以及筒部件主体62同轴配置的状态下满足即可。
凸缘部54随着电磁阀30的打开状态OS与关闭状态CS的切换,在筒部件60 的内部沿轴向移动。如图3所示,凸缘部54在打开状态OS下,位于树脂部62a和金属部62b的径向内侧。如图4所示,凸缘部54在关闭状态CS下,位于比金属部 62b靠下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树脂部62a的径向内侧。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在关闭状态CS下,位于比底部61的上侧的面向上侧离开的位置。由此,在阀体部52b封闭第1孔部25之前,凸缘部54不会与底部61接触,而能够利用阀体部52b适当地封闭第1孔部25。
密封部件65配置于底部61的上侧的面。密封部件65呈在比第1贯通孔6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包围轴部51的环状。密封部件65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65嵌入于槽部61c。密封部件65位于底部61的上侧的面的径向外缘部。密封部件65例如是将橡胶等作为材料的弹性部件。
如图6所示,密封部件65具有固定部65a和密封主体部65b。固定部65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固定部65a嵌入于宽幅部61e而被固定。固定部65a 是密封部件65的下侧的端部。即,密封部件65的下侧的端部嵌入于槽部61c而被固定。因此,不必使用粘接剂等就能够容易地将密封部件65相对于底部61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65a通过嵌入于宽幅部61e而从下侧钩挂于宽幅部61e与窄幅部 61d的轴向之间的台阶部。由此,抑制了密封部件65从槽部61c向上侧脱落。
密封主体部65b从固定部65a经由窄幅部61d而比底部61向上侧突出。密封主体部65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在密封部件65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密封主体部65b的上侧的端面的与周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向上侧凸出的半圆弧状。如图 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主体部65b在打开状态OS和关闭状态CS中的任意状态下,均从底部61向上侧突出。由此,密封部件65在打开状态OS和关闭状态CS下,从底部61向上侧突出。
密封部件65在关闭状态CS下与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接触,封闭底部61的上侧的面与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之间。在关闭状态CS下,密封部件65处于在轴向上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即,密封部件65在关闭状态CS下被凸缘部54从上侧按压而压缩弹性变形,由此在整周范围内封闭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与底部61的上侧的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65中的密封主体部65b在轴向上压缩弹性变形,封闭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与底部61的上侧的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65 在关闭状态CS下与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轴向观察时,密封部件65与阀体部52b的径向外缘部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65的径向外缘位于比阀体部52b的径向外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轴向观察时,密封部件65与第1孔部25 的内缘重叠。更详细而言,在沿轴向观察时,密封部件65中的与凸缘部54接触的密封主体部65b与第1孔部25的内缘重叠。
弹性部件80被底部61从下侧支承。弹性部件80位于底部61与凸缘部54的轴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80是沿轴向延伸的线圈弹簧。弹性部件80的上侧的端部从径向外侧嵌合于突出部51d,与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接触。弹性部件80 的下侧的部分插入到凹部61b的内部。弹性部件80的下侧的端部与凹部61b的底面接触。即,弹性部件80的下侧的端部与底部61接触。弹性部件80经由凸缘部54 对可动部50施加朝向上侧的弹力Fs。
当从图3所示的打开状态OS向螺线管42的线圈43提供电流时,在线圈43的径向内侧产生从上侧朝向下侧的磁场。由此,产生磁通依次通过第2磁性部件44b、铁芯部53、第1磁性部件44a、第2罩41b、罩主体41c,从罩主体41c的上侧的盖部返回到第2磁性部件44b的磁路。通过该磁路,铁芯部53受到朝向下侧的电磁力 Fm。因此,铁芯部53和第1轴部51a向下侧移动,且第2轴部51b被第1轴部51a 从上侧按压,从而第2轴部51b也向下侧移动。这样,螺线管42能够使可动部50 沿轴向移动。如图4所示,通过可动部50向下侧移动,阀体部52b封闭第1孔部25,从而从打开状态OS向关闭状态CS切换。
另一方面,在关闭状态CS下,当停止向螺线管42的线圈43提供电流时,上述的磁路消失,在铁芯部53产生的电磁力Fm也消失。由此,借助阀体部52b从第1 流路部21内的流体W受到的朝向上侧的流体力Fw2和凸缘部54从弹性部件80受到的朝向上侧的弹力Fs使第2轴部51b和阀体部52b向上侧移动,使第1孔部25打开。因此,从关闭状态CS向打开状态OS切换。另外,此时,第1轴部51a和铁芯部53也被第2轴部51b按压而向上侧移动。
如上所述,电磁阀30通过切换向螺线管42的线圈43的电流的提供和停止,能够对第1孔部25进行开闭,从而切换打开状态OS和关闭状态CS。
电磁阀30还具有作为收纳部的第1收纳部91和第2收纳部92。第1收纳部91 是筒部件60的内部中的位于比凸缘部54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第2收纳部92是筒部件60的内部中的位于比凸缘部54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即,筒部件60的内部具有第1收纳部91和第2收纳部92。第1收纳部91与第2收纳部92经由凸缘部54 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间隙而在轴向上相连。
第1收纳部91能够收纳在第1流路部21流动的流体W。第1收纳部91位于比阀体部52b靠上侧的位置。第1收纳部91的内部中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安装孔26 靠上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第1收纳部91在关闭状态CS下通过密封部件65而与第2流路部22遮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收纳部91被主体部40、凸缘部54以及筒部件主体62包围而构成。凸缘部54的上侧的面是朝向上侧,构成第1收纳部91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第1受压面54a。即,可动部50具有第1受压面54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受压面54a是与轴向垂直的平坦的面。第1受压面54a的面积与第2受压面52c的面积彼此相同。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1受压面的面积与第2受压面的面积彼此相同”除了第1受压面的面积与第2受压面的面积严格相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第1受压面的面积与第2受压面的面积大致相同的情况。
如图3所示,在打开状态OS下,第2流路部22经由第1贯通孔61a与第2收纳部92相连。由此,第2收纳部92能够收纳在第2流路部22流动的流体W。
如图3和图4所示,第1收纳部91的容积和第2收纳部92的容积在打开状态 OS和关闭状态CS下发生变化。关闭状态CS下的第1收纳部91的容积比打开状态 OS下的第1收纳部91的容积大。关闭状态CS下的第2收纳部92的容积比打开状态OS下的第2收纳部92的容积小。第2收纳部92在打开状态OS下处于收纳流体 W的状态,在关闭状态CS下处于几乎将流体W排出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在关闭状态CS下,流体W从第2收纳部92中的比密封部件65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经由第1 贯通孔61a排出,成为流体W被收纳于第2收纳部92中的比密封部件65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状态。
电磁阀30还具有将电磁阀30的外部与筒部件60的内部相连的连接流路部55。连接流路部55在关闭状态CS下将第1流路部21与第1收纳部91相连。因此,在图4所示的关闭状态CS下,成为流体W经由连接流路部55从第1流路部21流入到第1收纳部91内的状态。而且,在关闭状态CS下,密封部件65在整周范围内封闭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与底部61的上侧的面之间。因此,即使第1收纳部91与第 2收纳部92经由凸缘部54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的间隙而相连,流入到第1收纳部91内的流体W也被密封部件65阻挡,从而能够阻止经由第2收纳部92和第1贯通孔61a而向第2流路部22排出。因此,在关闭状态CS下,维持了流体W收纳于第1收纳部91内的状态。
由此,在关闭状态CS下,因第1收纳部91内的流体W的压力而对凸缘部54 的第1受压面54a施加了朝向下侧的流体力Fw1。因此,借助第1流路部21内的流体W的压力能够使施加于阀体部52b的第2受压面52c的流体力Fw2的至少一部分被流体力Fw1抵消。因此,能够利用阀体部52b封闭第1孔部25,从而减小为了维持在关闭状态CS而所需的电磁阀30的输出。由此,能够使电磁阀30小型化。
另外,通过设置密封部件65,即使增大凸缘部54与筒部件主体62的径向的间隙,也能够维持将流体W收纳于第1收纳部91的状态,得到流体力Fw1。由此,能够使电磁阀30小型化,并且能够像上述那样,在轴部51倾斜的情况下,抑制凸缘部 54嵌入于筒部件主体62的内部而被固定。因此,能够抑制对可动部50的轴向的移动的阻碍,从而能够提高电磁阀30的可靠性。
另外,不需要利用凸缘部54将筒部件主体62的内部分隔,也不需要使凸缘部 54在筒部件主体62的内周面滑动而进行移动。因此,不需要提高筒部件主体62的内周面的成型精度。由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筒部件主体62的一部分作为树脂制的树脂部62a,能够降低筒部件60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筒部件60具有相对于主体部40固定的金属制的金属部62b,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将筒部件60相对于主体部40固定。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确保电磁阀30的组装精度,并且能够降低电磁阀30的制造成本。
另外,例如,第1孔部25的开口面积越大,越能够减少在打开状态OS下从第1 流路部21向第2流路部22流动的流体W的损失。但是,另一方面,第1孔部25的开口面积越大,施加于阀体部52b的第2受压面52c的流体力Fw2越大。因此,以往,如果为了抑制流体W的损失而增大第1孔部25的开口面积,则需要使电磁阀的输出变大,因而有时会使电磁阀大型化。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像上述那样减小为了维持关闭状态CS而所需的电磁阀30的输出。因此,不必改变电磁阀30的输出,能够克服比以往大的流体力 Fw2而维持关闭状态CS。由此,不会使电磁阀30大型化,而能够使第1孔部25的开口面积比以往大,从而能够减少在流路部20流动的流体W的损失。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受压面54a的面积与第2受压面52c的面积彼此相同。而且,由于第1收纳部91与第1流路部21彼此相连,因此第1收纳部91内的流体W的压力与第1流路部21内的流体W的压力大致相同。由此,能够使施加于第1受压面54a的流体力Fw1的大小与施加于第2受压面52c的流体力Fw2的大小大致相同。因此,能够使施加于第2受压面52c的朝向上侧的流体力Fw2被流体力 Fw1大致抵消。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为了维持关闭状态CS而所需的电磁阀30的输出。由此,能够使电磁阀30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受压面54a是平坦的面。因此,容易从第1收纳部 91内的流体W稳定地受到朝向下侧的流体力Fw1。由此,容易使为了维持关闭状态 CS而所需的电磁阀30的输出变得更小,从而能够使电磁阀30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如上所述,在关闭状态CS下,维持了在第2收纳部92中的比密封部件 65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收纳流体W的状态。这里,在收纳于第2收纳部92的流体W 位于凸缘部54的下侧的情况下,凸缘部54从位于凸缘部54的下侧的流体W受到朝向上侧的流体力。由此,施加于第1受压面54a的流体力Fw1的一部分被抵消。因此,流体力Fw1中的实质上有助于抵消施加于第2受压面52c的流体力Fw2的流体力为施加于第1受压面54a中的位于比密封部件6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流体力。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密封部件65位于底部61的上侧的面的径向外缘部。因此,能够增大第1受压面54a中的位于比密封部件6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面积。由此,能够增大流体力Fw1中的实质上有助于抵消施加于第2受压面52c的流体力Fw2的流体力。因此,容易使为了维持关闭状态CS而所需的电磁阀30的输出变得更小,从而容易使电磁阀30进一步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65 与凸缘部54的下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因此,在关闭状态CS下,几乎没有位于凸缘部54的下侧的流体W,能够使施加于第1受压面54a的大致全部流体力Fw1 实质上有助于抵消施加于第2受压面52c的流体力Fw2。由此,能够使为了维持关闭状态CS而所需的电磁阀30的输出变得更小,从而能够使电磁阀30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沿轴向观察时,密封部件65与阀体部52b的径向外缘部重叠。因此,容易使第1受压面54a中的位于比密封部件6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面积与阀体部52b的第2受压面52c的面积相同。由此,借助施加于第1受压面54a的流体力Fw1,能够适当地抵消施加于第2受压面52c的流体力Fw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沿轴向观察时,密封部件65与第1孔部25的内缘重叠。因此,容易使第1受压面54a中的位于比密封部件6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面积与阀体部52b的第2受压面52c的面积更加相同。由此,借助施加于第1受压面54a的流体力Fw1,能够更适当地抵消施加于第2受压面52c的流体力Fw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阀30的输出是电磁力Fm。本实施方式的关闭状态 CS是通过使电磁力Fm与流体力Fw1的合力比流体力Fw2、来自弹性部件80的弹力Fs以及凸缘部54从上述的第2收纳部92内的流体W受到的朝向上侧的流体力的合力大而维持的。这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闭状态CS下,几乎没有位于凸缘部54的下侧的第2收纳部92内的流体W。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关闭状态CS实质上是通过使电磁力Fm与流体力Fw1的合力比流体力Fw2与来自弹性部件80的弹力Fs的合力大而维持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流路部55设置于可动部50。因此,例如与在筒部件60 和流路部20等可动部50以外的部分设置有连接流路部55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制作连接流路部55。连接流路部55具有第1部分55a和第2部分55b。第1部分55a设置于轴部51的内部,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55a是第2轴部主体 51c的内部。
第2部分55b从第1部分55a沿径向延伸至轴部51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部分55b设置于第2轴部主体51c中的比凸缘部54靠上侧的部分。第2部分55b 在打开状态OS和关闭状态CS中的任意状态下,均在第1收纳部91的内部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第2部分55b。例如,第2部分55b在第2轴部主体51c 的壁部中的与轴向垂直的第1方向两侧的部分各设置1个,在第2轴部主体51c的壁部中的与轴向和第1方向这两者垂直的第2方向两侧的部分各设置1个,合计设置4 个第2部分55。
通过这样设置连接流路部55,在关闭状态CS下,流体W从露出到第1流路部 21的第2轴部主体51c的下端部的开口流入到第1部分55a。然后,流入到第1部分 55a的流体W从第2部分55b流入到第1收纳部91。由此,在关闭状态CS下,成为流体W收纳于第1收纳部91内的状态。另外,如图3所示,即使在打开状态OS下,第1收纳部91也经由连接流路部55与第1流路部21相连,因此流体W流入到第1 收纳部91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轴部51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流路部55,因此与例如在比轴部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设置连接流路部55那样的情况相比,容易使可动部50在径向上小型化。另外,通过使第2轴部主体51c为筒状,能够容易地制作第1部分 55a。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连接流路部55。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位于阀体部52b与凸缘部54的轴向之间的底部 61,弹性部件80位于凸缘部54与底部61之间。因此,即使轴部51中的在主体部 40的内部设置有铁芯部53的第1轴部51a和在主体部40的外部设置有凸缘部54的第2轴部51b是彼此分开的部件,也能够将施加于第2轴部51b的弹性部件80的弹力Fs传递至第1轴部51a。由此,在将轴部51分成多个部件,并且从关闭状态CS 切换至打开状态OS时,能够利用弹性部件80使可动部50向上侧移动。因此,能够使设置有连接流路部55的第2轴部主体51c的轴向的尺寸变小。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2轴部主体51c制作成筒状,能够容易地制作连接流路部55。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以下的其他结构。密封部件只要配置在底部的上侧的面上,则可以以任意方式配置在任意位置。例如,密封部件也可以位于比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6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也可以是,在沿轴向观察时,密封部件不与阀体部的径向外缘部和第1孔部的内缘重叠。密封部件也可以不嵌入于槽部,而利用粘接剂等固定于底部的上侧的面。
密封部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密封部件例如也可以为图7所示的密封部件165那样的形状。如图7所示,密封部件165嵌入于设置在筒部件160的底部161的槽部 161c。密封部件165的下侧的端部嵌入于槽部161c而被固定。密封部件165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65不同,不具有固定部65a。密封部件165整体是密封部件主体。槽部161c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槽部61c不同,不具有窄幅部61d和宽幅部61e。槽部161c的径向的尺寸在轴向的整体范围内是均匀一致的。
凸缘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凸缘部也可以比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凸缘部54向筒部件的径向内侧较大地远离而配置。凸缘部也可以在关闭状态CS下与底部的上侧的面接触。在该情况下,在关闭状态CS下,密封部件例如整体被压入于槽部的内部。筒部件主体也可以延伸至分隔壁部的上侧的面。在该情况下,底部从筒部件主体的轴向的中间部分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筒部件可以整体是金属制的,也可以整体是树脂制的。第1受压面的面积与第2受压面的面积也可以互不相同。
连接流路部只要在关闭状态CS下将第1流路部与第1收纳部相连,则没有特别限定。连接流路部也可以设置于可动部以外的部分。例如,连接流路部可以设置于筒部件,也可以设置于流路部和筒部件。连接流路部也可以弯曲延伸。连接流路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连接流路部也可以在打开状态OS下不将第1流路部与第1收纳部相连。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电磁阀和流路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结构可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0)

1.一种电磁阀,其具有能够沿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移动的可动部,该电磁阀能够切换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该打开状态下,第1流路部与位于所述第1流路部的轴向一侧的第2流路部经由第1孔部相连,在该关闭状态下,封闭所述第1孔部而遮断所述第1流路部和所述第2流路部,其特征在于,
该电磁阀具有:
主体部,其具有供所述可动部沿轴向移动的螺线管和收纳所述螺线管的罩;
筒部件,其具有从所述主体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的筒部件主体和从所述筒部件主体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底部;
连接流路部,其将所述电磁阀的外部与所述筒部件的内部相连;以及
密封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上,
所述底部具有第1贯通孔,该第1贯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底部并在所述第2流路部开口,
所述可动部具有:
轴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通过所述筒部件的内部和所述第1贯通孔;
阀体部,其设置于所述轴部中的位于比所述底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从轴向一侧封闭所述第1孔部;以及
凸缘部,其从所述轴部中的位于比所述底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位于所述筒部件的内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将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的筒状的滑动轴承部,
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面位于从所述筒部件主体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离开的位置,
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面与所述筒部件主体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比所述滑动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大,
所述密封部件呈在比所述第1贯通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包围所述轴部的环状,并且在所述打开状态下,从所述底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所述筒部件的内部具有位于比所述凸缘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的收纳部,
所述连接流路部在所述关闭状态下将所述第1流路部与所述收纳部相连,
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关闭状态下被所述凸缘部从轴向一侧按压而压缩弹性变形,由此在整周范围内封闭所述凸缘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之间,
所述收纳部能够收纳在所述第1流路部流动的流体,并且在所述关闭状态下通过所述密封部件而与所述第2流路部遮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位于比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远离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位于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的径向外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
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阀体部的径向外缘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具有从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部,
所述槽部呈包围所述轴部的环状,
所述密封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嵌入于所述槽部而被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具有:
窄幅部,其在所述底部的轴向一侧开口;以及
宽幅部,其与所述窄幅部的轴向另一侧相连,径向的尺寸比所述窄幅部大,
所述密封部件具有:
固定部,其嵌入于所述宽幅部而被固定;以及
密封主体部,其从所述固定部经由所述窄幅部比所述底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部件主体具有:
树脂制的树脂部,所述凸缘部位于该树脂部的径向内侧;以及
金属制的金属部,其固定于所述树脂部的轴向一侧,
所述金属部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
该电磁阀还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对所述可动部施加朝向轴向一侧的弹力,
所述连接流路部具有:
第1部分,其设置于所述轴部的内部,沿轴向延伸;以及
第2部分,其从所述第1部分沿径向延伸至所述轴部的外周面,
所述弹性部件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凸缘部接触,
所述弹性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底部接触。
9.一种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流路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以及
流路部,其具有所述第1流路部、所述第2流路部以及所述第1孔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第1孔部的内缘重叠。
CN201921176357.XU 2018-07-27 2019-07-24 电磁阀和流路装置 Active CN2102661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1399A JP2020016316A (ja) 2018-07-27 2018-07-27 電磁弁、および流路装置
JP2018-141399 2018-07-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66108U true CN210266108U (zh) 2020-04-07

Family

ID=69580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76357.XU Active CN210266108U (zh) 2018-07-27 2019-07-24 电磁阀和流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16316A (zh)
CN (1) CN21026610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3733B1 (en) * 1997-07-08 2001-05-01 Siemens Canada Limite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valve
US6832748B2 (en) * 2001-12-05 2004-12-21 Cummins Inc. Outwardly opening, seat-sealed, force balanced, hydraulic valve and actuator assembly
JP5803609B2 (ja) * 2011-11-24 2015-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16316A (ja) 2020-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0629B2 (en) Solenoid valve
US9646754B2 (en) Linear solenoid
CN209839181U (zh) 电磁阀以及流路装置
CN210266108U (zh) 电磁阀和流路装置
CN209762251U (zh) 电磁阀以及流路装置
CN209762280U (zh) 电磁阀以及流路装置
CN213088783U (zh) 电磁阀及流路装置
CN213117530U (zh) 电磁阀及流路装置
JP7308642B2 (ja) 流路切替弁
CN213088784U (zh) 电磁阀及流路装置
US20200408320A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US11333266B2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US20210310564A1 (en) Valve device
JP7347075B2 (ja) 電磁弁
JP4563086B2 (ja) 流体制御弁
JP2000097361A (ja) 電磁弁
JP3127320B2 (ja) 電磁弁
CN213419895U (zh) 切换阀
JP2000274551A (ja) 流体圧力制御用の電磁弁
US20210095783A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CN116928264A (zh) 阻尼器机构
KR20190131234A (ko) 솔레노이드 밸브
JP2010006291A (ja) 燃料遮断弁
JPS5881283A (ja) 電磁弁
JPH1197239A (ja) 油圧電磁弁用ソレノイ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