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12538U - 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12538U
CN210212538U CN201920907153.2U CN201920907153U CN210212538U CN 210212538 U CN210212538 U CN 210212538U CN 201920907153 U CN201920907153 U CN 201920907153U CN 210212538 U CN210212538 U CN 2102125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end assembly
vehicle body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071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ui Wang
汪隋
Zhengchao Song
宋正超
Weiwei Zhang
张伟伟
Jun Fan
范俊
Pengfei Zhang
张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071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125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12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125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其中,该车身后端组件用于两厢型车辆,并且包括:两个车身后纵梁、后排框架、尾门框架、顶盖后横梁和两个三通接头板;其中,后排框架的第一端和尾门框架的第一端分别接合到两个车身后纵梁的前接合部和后接合部上,后排框架的第二端和尾门框架的第二端分别通过三通接头板来接合到顶盖后横梁的两端上,以形成三角笼式结构。本申请的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使用方便等优点,能够改善两厢车的整车架构的结构刚度和安全性,并提高操作稳定性和NVH性能。

Description

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结构领域。更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两厢车的车身后端组件,其旨在提供重量轻且结构刚度足够的车身设计。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车身后端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身架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车的结构刚度,进而影响整车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和NVH性能。现有的两厢车型的车身后端架构设计通常包括方形笼式结构,以形成闭环传力路径,甚至不包括完整的闭环传力路径。
然而,方形结构在稳定性方面的性能不佳。因此,一些技术方案通过增加架构的截面和厚度来提高整车的结构刚度,从而满足安全,操稳和NVH性能,但是增加架构截面和厚度会影响整车空间布置和整车重量,进而会影响到汽车的价格和油耗。
因此,本领域中存在对于改善的车身后端组件的解决方案的持续需求,所期望的是该解决方案能够在确保两厢车的车身结构刚度的同同时提高车辆的整体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两厢车的车身后端组件,其旨在确保车身架构的结构刚度的同时提高整车性能。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身后端组件的车辆。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端组件,其用于两厢型车辆,包括:两个车身后纵梁、后排框架、尾门框架、顶盖后横梁和两个三通接头板;
其中,后排框架的第一端和尾门框架的第一端分别接合到两个车身后纵梁的前接合部和后接合部上,后排框架的第二端和尾门框架的第二端分别通过三通接头板来接合到顶盖后横梁的两端上,以形成三角笼式结构。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三角笼式结构构造为在车辆侧面呈三角形,在车辆后侧呈矩形。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顶盖后横梁与车身后纵梁之间的垂直高度差为在800mm至1200mm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的第一端与尾门框架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在500mm至1200mm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与车身后纵梁之间形成第一角,第一角为在40度到90度之间;并且尾门框架与车身后纵梁之间形成第二角,第二角为在40度到90度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车身后纵梁和尾门框架的截面厚度为在40mm至120mm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车身后端组件的宽度为在900mm至1500mm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尾门框架、后纵梁、顶盖后横梁和三通接头板构造为由0.6mm至2.8mm的钢材料来制成。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尾门框架、后纵梁、顶盖后横梁和三通接头板通过焊接来接合。
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车身后端组件。
本申请的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使用方便等优点,能够改善两厢车的整车架构的结构刚度和安全性,并提高操作稳定性和NVH性能。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是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是本申请的车身后端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爆炸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变化。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语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
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本文中所称的“前”和“后”是以车辆作为参考来划分的。换言之,靠近车头的部分称为“前部”,而靠近车尾的部分称为“后部”。类似地,本文中所称的“侧面”指的是车辆两侧,“侧视图”则为在车辆两侧看到的视图。同理,“后视图”指的是从车辆后方看到的视图。
图1是本申请的车身后端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并且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爆炸视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一种用于两厢型车辆的车身后端组件100包括:两个车身后纵梁111和112、后排框架120、尾门框架130、顶盖后横梁140以及两个三通接头板151和152。
其中,后排框架120的第一端和尾门框架130的第一端分别接合到两个车身后纵梁111和112的前接合部和后接合部上,后排框架120的第二端和尾门框架130的第二端分别通过三通接头板151和152来接合到顶盖后横梁140的两端上,以形成如图1中所示的三角笼式结构。也就是说,后排框架120、车身后纵梁111及尾门框架130通过三通接头板151和顶盖后横梁140的一端接合,以形成在车辆一侧的第一三角形构造;后排框架120、车身后纵梁112及尾门框架130通过三通接头板152和顶盖后横梁140的另一端接合,以形成在车辆另一侧的第二三角形构造。第一三角形构造和第二三角形构造可为对称的或大致对称的。此外,三角笼式结构构造为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呈三角形,在车辆后侧观察时呈矩形。
在制造时,可以首先将后排框架和尾门框架通过点焊的方式接合到车身后纵梁上,然后将后排框架、尾门框架与顶盖后横梁三者通过三通接头板焊接到一起,最终形成三角笼式结构。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侧视图,并且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后视图。图3和图4中以示例性的方式标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车身后端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各种尺寸。
如图3和图4中所示,顶盖后横梁140与车身后纵梁111、112之间的垂直高度差H为在800mm至1200mm之间。
如图3中所示,后排框架120的第一端与尾门框架130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w为在500mm至1200mm之间,也即,两个车身后纵梁111和112的前接合部和后接合部之间的距离也大致为在500mm至1200mm之间。
如图3中所示,后排框架120与车身后纵梁111之间形成第一角α,第一角α为在40度到90度之间;并且尾门框架130与车身后纵梁111之间形成第二角β,第二角β为在40度到90度之间。通过选择合适的第一角及第二角的角度,能够确保三角笼式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中所示,后排框架120、车身后纵梁111、112以及尾门框架130的截面厚度T为在40mm至120mm之间。
如图4中所示,车身后端组件的宽度L为在900mm至1500mm之间。该宽度可以由第一三角形构造与第二三角形构造之间的水平距离来定义。容易理解的是,后排框架、车身后纵梁及尾门框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并且并非是保持在同一平面或保持直线形状构造的。
后排框架、尾门框架、后纵梁、顶盖后横梁和三通接头板构造为由0.6mm至2.8mm的钢材料来制成。例如,钢材料可为低碳钢或合金钢。此外,后排框架、尾门框架、后纵梁、顶盖后横梁和三通接头板通过焊接来接合。焊接方式例如可为电阻点焊等。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车辆,其包括根据上文所描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中,车身后端组件的尺寸可根据实际车辆的尺寸来设计,并且通过焊接或其他接合方式来附接到车辆的其他部件上。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为两厢型的车辆。
本说明书参考附图来公开本申请,并且还使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申请,包括制造和使用任何装置或系统、选用合适的材料以及使用任何结合的方法。本申请的范围由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限定,并且包含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想到的其他实例。只要此类其他实例包括并非不同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字面语言的结构元件,或此类其他实例包含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字面语言没有实质性区别的等价结构元件,则此类其他实例应当被认为处于由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端组件,其用于两厢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车身后纵梁、后排框架、尾门框架、顶盖后横梁和两个三通接头板;
其中,所述后排框架的第一端和所述尾门框架的第一端分别接合到两个所述车身后纵梁的前接合部和后接合部上,所述后排框架的第二端和所述尾门框架的第二端分别通过所述三通接头板来接合到所述顶盖后横梁的两端上,以形成三角笼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笼式结构构造为在车辆侧面呈三角形,在车辆后侧呈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车身后纵梁之间的垂直高度差为在800mm至1200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框架的第一端与所述尾门框架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在500mm至1200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框架与所述车身后纵梁之间形成第一角,所述第一角为在40度到90度之间;并且所述尾门框架与所述车身后纵梁之间形成第二角,所述第二角为在40度到90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框架、所述车身后纵梁和所述尾门框架的截面厚度为在40mm至120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端组件的宽度为在900mm至1500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框架、所述尾门框架、所述后纵梁、所述顶盖后横梁和所述三通接头板构造为由0.6mm至2.8mm的钢材料来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框架、所述尾门框架、所述后纵梁、所述顶盖后横梁和所述三通接头板通过焊接来接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端组件。
CN201920907153.2U 2019-06-17 2019-06-17 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02125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07153.2U CN210212538U (zh) 2019-06-17 2019-06-17 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07153.2U CN210212538U (zh) 2019-06-17 2019-06-17 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12538U true CN210212538U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32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07153.2U Active CN210212538U (zh) 2019-06-17 2019-06-17 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125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1931A (zh) * 2021-01-18 2021-04-30 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会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1931A (zh) * 2021-01-18 2021-04-30 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会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1584B (zh) 车辆的前部本体结构
US8991906B2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336369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1195387A (zh) 三维车架
CN104554099A (zh) 用于机动车的保险杠横梁
JP2014180911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02879610U (zh) 一种后地板结构
CN201338655Y (zh) 一种低地板客车车架
CN210212538U (zh) 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
CN112092920A (zh) 一种新型减震器激励载荷传导结构
CN211494239U (zh) 一种车体及汽车
JP2014004850A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CN205345058U (zh) 汽车顶盖后横梁焊接总成
CN207790879U (zh) 车辆及其地板结构
CN105151127B (zh) 模块轻量化全承载客车车身结构
CN204870814U (zh) 一种汽车的连接件及使用其的汽车
CN211592714U (zh) 适于贯穿式车体的分体式顶盖总成
CN208906754U (zh) 一种电动汽车地板框架结构
CN210338051U (zh) 纵梁加强支架、纵梁总成及车辆
CN105799780A (zh) 一种多功能车底盘系统
CN207631072U (zh) 一种自卸车车厢结构
CN208469929U (zh) 一种后纵梁总成
KR101673341B1 (ko) 차체 멤버 연결구조
CN202368650U (zh) 地板纵梁组件
CN202046368U (zh) 前副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