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8842U - 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的振动输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的振动输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68842U CN209968842U CN201790000513.XU CN201790000513U CN209968842U CN 209968842 U CN209968842 U CN 209968842U CN 201790000513 U CN201790000513 U CN 201790000513U CN 209968842 U CN209968842 U CN 2099688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ion output
- vibration
- output unit
- suspension
- u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03—Transducers capable of generating both sound as well as tactile vibration, e.g. as used in cellular 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60/00—Details of hearing devices, i.e. of ear- or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or H04R5/033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their subgroups, or of hearing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460/13—Hearing devices using bone conduction transduc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26—Damping by means acting directly on free portion of diaphragm or co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用于产生声音的振动输出装置,该振动输出装置包括:振动输出单元,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并根据所施加的交流信号来产生振动;以及悬架,用于连接振动输出单元与用户佩戴装置,使得用户佩戴装置与振动输出单元之间形成间隙。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利用用户佩戴装置来产生声音的振动输出装置,该振动输出装置包括:前表面壳体,与用户佩戴装置接触且其内部形成有能够设置振动输出单元的空间;振动输出单元,为了向用户传递声音,位于所述空间中并产生振动;以及悬架,用于连接振动输出单元与前表面壳体,使得前表面壳体与振动输出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公开的内容涉及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的振动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陆续涌现出因搭载于手机而广为人知的利用骨传导技术的产品。利用骨传导技术的多种电子设备,例如,如扬声器或助听器等应用产品正处于商用化过程中。持有与骨传导相关专利的Temuko日本计划推出不受水中等使用场所的限制而能够在真空状态下使用的、利用骨传导技术的如扬声器、麦克风等产品。
通常,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使鼓膜振动并且该振动传递至耳蜗而被识别。相反,骨传导直接通过骨头向耳蜗传递振动。基于该原理,即使堵住耳朵,也可以听到声音。由此,即使鼓膜等部位受到损伤,只要耳蜗和听觉神经正常,则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另一方面,在进行如单板滑雪或双板滑雪等激烈运动时用耳机听音乐的情况下,由于用户无法了解周边状况,使得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增加。此外,存在如下缺点,即,耳机有可能从耳朵脱离而导致的不便,以及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无法听到他人的对话。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最近,对于能够在不经过鼓膜的情况下听到声音的装置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此外,正在进行对用户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周边情况且在听音乐的同时能够听到他人对话的装置的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基于前述背景技术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并传递声音的振动输出装置。
解决方法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了传递声音的振动输出装置。所述振动输出装置包括振动输出单元和悬架,其中,振动输出单元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并且根据所施加的交流信号来产生振动,悬架连接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与所述壳体,使得所述用户佩戴装置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本申请的一实施例,公开了利用用户佩戴装置来传递声音的振动输出装置。所述振动输出装置包括前表面壳体、振动输出单元和悬架,其中,前表面壳体与用户佩戴装置接触,并且前表面壳体的内部形成有能够设置振动输出单元的空间,振动输出单元位于所述空间并产生振动,以向用户传递声音,以及悬架连接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与所述前表面壳体,使得所述前表面壳体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有益效果
本申请能够提供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的振动输出装置。
本申请能够提供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并通过骨传导技术向用户传递声音的振动输出装置。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记载了多种实施方式,其中,整体上对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类似的附图标记。根据以下的实施例,出于说明目的,提出了多种特定细节以提供对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的全面理解。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所述实施方式在不具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在另一示例中,以框图形式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及装置,以容易地记载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
图1a、图1b-a和图1b-b示出具有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的用户佩戴装置的示例。
图2a和图2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的外形和用户佩戴装置上设置有振动输出装置的示例。
图3示出设置于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用户佩戴装置的振动输出装置的下部结构。
图4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的组装分解图。
图4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分解的振动输出装置的平面图。
图4c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分解的振动输出装置的剖视图。
图4d示出组装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的一部分的图。
图4e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组装了一部分的振动输出装置的剖视图。
图5a(i)和图5a(ii)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内的悬架的设置方法。
图5b(i)和图5b(ii)示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内的悬架的设置方法。
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与振动输出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框图。
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与振动输出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框图。
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的分解图。
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的弹性部与外壳的结合方式。
图10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的弹性部。
图1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的轭部。
图1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的弹性部与轭部接触的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的以下实施例更加明确。以下的特定结构或功能仅用于说明根据本申请构思的实施例而示出,且根据本申请构思的实施例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而并不局限于本说明书或申请文件中所描述的实施例。
根据本申请构思的实施例可进行多种变换,并且可具有多种形态,因此,在附图中例示了特定实施例且在本说明书或申请文件中对其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应理解,其并非用于将根据本申请构思的实施例限定在特定公开形态,相反,其包括本申请的思想及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换、等同方式及代替方式。
第一和/或第二等术语可用于描述多种结构要素,然而,所述结构要素并不受限于所述术语。所述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区分开的目的,例如,在不脱离根据本申请构思的权利要求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结构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二结构要素,类似地,第二结构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一结构要素。
当某一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连接”或“联接”时,应理解为可以与其他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联接,也可以在中间具有其他结构要素。相反,当某一结构要素和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直接联接”或“接触”时,应理解为中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要素。应当以类似的方式理解用于描述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其他表述,即,“在……之间”和“紧挨着位于……之间”或“与……相邻”和“与……直接相邻”等表述。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而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只要在上下文中并未明确指示,则单数的表述包括复数的表述。在本说明书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指定设定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并非预先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附加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中的振动输出装置1000是指用于为向用户传递声音而产生振动的装置。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例如,智能眼镜、帽子等),且振动输出装置1000能够直接向用户传递振动。此外,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通过使用户佩戴装置(例如,护目镜、太阳镜、头盔、安全帽等)振动向用户的颅骨传递振动。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通过使用户佩戴装置(例如,头盔、安全帽等)振动来产生声音,且通过振动输出装置1000产生的声音可传递给用户。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中所使用的包括技术或科学术语在内的所有术语的含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通常使用的词典上所定义的术语的含义应解释为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所具有的含义相同,且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明确定义,不应解释为理想的或过于形式化的含义。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
图1a、图1b-a和图1b-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1000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示例。
本申请中所指示的前表面意味着用户佩戴装置的、面向用户身体的方向,背表面意味着与前表面相反的方向。
参照图1a,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内侧,且可以设置有一个以上。例如,用户佩戴装置2000 可设置有两个振动输出装置1000。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将由振动输出单元 130所产生的振动通过振动盘120直接传递至用户的身体。在此情况下,用户可通过所述振动接收声音。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附接至两个以上的用户佩戴装置2000接触的表面。所述用户佩戴装置2000可包括用于在用户进行运动或者进行危险活动时保护用户的身体免受冲击的装置。此外,用户佩戴装置2000可包括保护用户的身体免受对用户的身体产生刺激的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线、直射光线等)的影响的装置。例如,用户佩戴装置可以是头盔、安全帽、护目镜或太阳镜,但并不限于此。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向用户佩戴装置 2000传递振动。用户的颅骨可以接收传递至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振动。但是,并不限于此,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以与用户的头部直接接触并将振动传递给用户。传递至所述颅骨的振动可以传递至耳蜗。传递至所述耳蜗的振动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至大脑。由此,用户可通过振动输出装置1000听到声音。用户利用不遮挡耳朵的振动输出装置1000,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够同时听到周围的声音,并能够与周围的人进行对话。由此,用户能够了解周围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向用户佩戴装置2000传递振动。传递的振动利用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至少一部分来产生声音。另外,用户可听到由所述传递的振动通过用户佩戴装置2000 的至少一部分而产生的声音。
在此情况下,即使不佩戴用户佩戴装置2000,用户也能够听到由振动输出装置1000所传递的振动通过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至少一部分而产生的声音。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位于两个以上的用户佩戴装置2000接触的位置。此外,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附接至或脱离用户佩戴装置2000。由此,在振动输出装置1000或用户佩戴装置 2000发生故障或破损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只更换所述发生故障或破损的振动输出装置1000或用户佩戴装置2000来减少更换成本。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附接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方法如下。振动输出装置1000附接至护目镜,使得所述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振动盘120向头盔传递振动。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包括位于与所述护目镜接触的表面处的附接单元。例如,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在与护目镜接触的表面处使用粘合剂、双面胶、尼龙搭扣、磁体来与对象物粘合,但并不限于此。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附接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另一方法如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在与头盔接触的表面处包括附接单元。例如,在振动输出装置1000所接触的表面处使用粘合剂、双面胶、尼龙搭扣、磁体与装置粘合,但并不限于此。此外,振动输出装置1000在没有附接单元的情况下,位于护目镜的头带或橡皮带的内侧,并通过所述护目镜的头带或橡皮带的压力与所述装置接触。
用户佩戴装置2000与振动输出装置1000之间形成有间隙(Gap),因此可减少由于振动输出装置1000和用户佩戴装置2000紧密接触而产生的振动的损失。
本说明书中的间隙为用户佩戴装置2000和振动输出单元130之间、以及用户佩戴装置2000和振动盘120之间的空间缝隙。
参照图1b-a和图1b-b,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 可配置成从用户佩戴装置2000向用户传递声音的模块。
其中,用户佩戴装置2000可包括谷歌(google)公司的谷歌眼镜 2000。谷歌眼镜2000可包括能够拍摄外部图像的摄像头1010,以及能够向用户提供图像的视觉覆盖件1020。此外,谷歌眼镜2000可包括可以与外部通信网络交换数据的通信模块1030以及可以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计算的如CPU等计算处理装置1040。进一步地,谷歌眼镜2000 可包括能够提供能量的可充电池部1050以及用于辅助用户像眼镜那样进行佩戴的支撑单元1060。附加地,谷歌眼镜2000还可包括可配置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用户佩戴装置2000。
用户佩戴谷歌眼镜2000,并通过设置于谷歌眼镜2000的一个以上的振动输出装置1000以振动信号的方式接收语音信号和诸如音乐的声音信号。
图2a和图2b放大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装置1000 的外形和用户佩戴装置2000上设置有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示例。
参照图2a和图2b,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 可包括振动盘120、振动输出单元130、悬架140及固定单元170。
振动盘120与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且与用户的身体接触,并且将所述振动输出单元130中所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至用户的身体。通过所述产生的振动,振动盘120可向用户传递声音。
振动盘120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前表面,由此可以与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振动盘120设置于振动输出单元130,并且可以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形成间隙。由此,在振动盘120进行振动时,振动盘120可以不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接触。在此情况下,能够减少由于振动输出单元130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紧密接触而产生的振动的损失。
此外,振动盘120可包括第三插入口以与振动输出单元130及悬架140连接。连接振动输出单元130与悬架140的支撑单元160(参照图5b(i)和图5b(ii))可通过所述第三插入口插入,使得振动盘120与振动输出单元130及悬架140连接。但是,并不限于此,振动盘120可以在没有支撑单元160(参照图5b(i)和图5b(ii))的情况下与振动输出单元130及悬架140连接,且振动盘120、振动输出单元130及悬架 140中的两个以上的结构要素可成型为一体。在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结构要素成型为一体时,可以获得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耐久性增加的效果。
振动输出单元130可根据所施加的交流信号产生振动,以向用户传递声音。振动输出单元130中所产生的振动可以传递至与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的振动盘120。
振动输出单元130可包括第一插入口以与悬架140连接。连接振动盘120与悬架140的支撑单元160(参照图5b(i)和图5b(ii))可通过所述第一插入口插入,使得振动输出单元130与振动盘120及悬架140 连接。然而,并不限于此,振动输出单元130可以在没有支撑单元160 (参照图5b(i)和图5b(ii))的情况下与振动盘120及悬架140连接,且振动盘120、振动输出单元130及悬架140中的两个以上的结构要素可成型为一体。在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结构要素成型为一体时,可以获得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耐久性增加的效果。
悬架140可包括悬架本体和两个以上的腿部。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可以呈圆形形状。悬架的腿部位于悬架本体的外围,并且可以呈弯曲的形状。例如,悬架140可包括圆形的悬架本体和两个弯曲的腿部。悬架本体和悬架的腿部可成型为一体。
在悬架140配置成包括悬架本体的情况下,悬架140可包括位于悬架本体的中央部的第二插入口,以与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连接振动盘120与振动输出单元130的支撑单元160(参照图5b(i)和图 5b(ii))可通过所述第二插入口插入,使得悬架140与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然而,并不限于此,悬架140可以在没有支撑单元160(参照图5b(i)和图5b(ii))的情况下,与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且振动盘120、振动输出单元130及悬架140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的结构要素可成型为一体。在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结构要素成型为一体时,可以获得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耐久性增加的效果。
悬架140可以配置成只具有腿部,而不具有悬架。例如,悬架140 可仅包括两个腿部。在此情况下,悬架140的腿部可包括能够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的腿部本体141(参照图3),并且可包括从所述腿部本体141(参照图3)弯曲延伸出的至少一个以上的腿 142(参照图3)。
悬架140的腿部可以与振动输出单元130成型为一体。
悬架的腿部可以以弯曲的形状形成为至少两个以上。悬架的腿部可形成为弯曲的形状,而并非呈一字形状,因此腿的长度与呈一字形状的腿相比更长。与呈一字形状的腿相比,弯曲形状的腿能够提升悬架140的弹性,并且可容许悬架140进行更多的移动。因此,悬架140 能够减少在振动输出单元130中产生的振动的损失。
悬架140的至少两个以上的腿部可包括位于各个腿142(参照图3) 的端部处的第四插入口。在此情况下,悬架140可通过固定单元170 固定于用户佩戴装置2000。
悬架140的腿部将振动输出单元130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连接,使得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前表面和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形成有开口部的表面保持平行。
例如,相对于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形成有开口部的表面,通过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开口部暴露至外部的、振动输出单元130的上部的高度均相同。
用户佩戴装置2000可包括能够使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暴露的开口部。例如,振动输出单元130的振动板40可通过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开口部暴露至外部。在此情况下,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开口部可形成为大于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尺寸,以与振动输出单元130 形成间隙。
所述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外形和结构要素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其并不限于此。
图3示出设置于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下部结构。
参照图3,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包括振动盘120、振动输出单元130、悬架140及固定单元170。
悬架140可包括悬架本体和至少两个以上的腿部。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可以呈圆形形状。悬架的腿部位于本体的外围,并且可以呈弯曲的形状。例如,悬架140可包括悬架本体和两个弯曲的腿部。悬架本体和悬架腿部可成型为一体。
悬架140可以配置成只具有腿部,而不具有悬架本体。例如,悬架140可以只具有两个腿部。在此情况下,悬架140的腿部可包括能够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的腿部本体141,并且可包括从所述腿部本体141弯曲地延伸出的至少一个以上的腿142。
悬架的腿部以弯曲的形状形成为至少两个以上。悬架的腿部呈弯曲形状,而并非呈一字形状,因此,弯曲的腿的长度与一字形的腿相比更长。与呈一字的腿相比,弯曲的腿可提升悬架140的弹性,并且可容许容悬架140更多的移动。因此,悬架140能够减少由振动输出单元130产生的振动的损失。
悬架140的至少两个以上的腿部可包括位于各个腿142的端部处的第四插入口。在此情况下,悬架140可通过固定单元170固定于用户佩戴装置2000。
用户佩戴装置2000可包括能够使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暴露的开口部。例如,振动输出单元130的振动板40可通过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开口部暴露至外部。在此情况下,用户佩戴装置2000的开口部可形成为大于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尺寸,以与振动输出单元130 形成间隙。
悬架140可将用户佩戴装置2000与振动输出单元130及振动盘120 连接,使得振动盘120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之间、以及振动输出单元 130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之间形成间隙。
例如,在悬架140包括悬架本体和悬架腿部的情况下,悬架140 的悬架腿部固定于用户佩戴装置2000,并且悬架本体可以与振动盘120 和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在此情况下,振动盘120与用户佩戴装置 2000之间、以及振动输出单元130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之间可形成有空间缝隙(间隙)。
作为另一示例,在悬架140仅包括悬架腿部的情况下,悬架140 的腿部的腿固定于用户佩戴装置2000,且腿部本体与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并且振动盘120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之间、以及振动输出单元130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之间可形成有空间缝隙(间隙)。
振动输出单元130和用户佩戴装置2000之间、以及振动盘120和用户佩戴装置2000之间形成有空间缝隙(间隙)的情况下,悬架140 可减少由于振动输出单元130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紧密接触而产生的振动的损失。由于悬架140减少了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振动的损失,因此用户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
所述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外形和结构要素仅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其并不限于此。
图4a至图4e示出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结构。图4a至图4c分解示出振动输出装置1000,且图4d至图4e示出组装振动输出装置1000 的一部分的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包括前表面壳体 110、振动盘120、振动输出单元130、悬架140、悬架固定壳体150、支撑单元160、固定单元170、第一背表面壳体180及第二背表面壳体 190。所述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结构要素并不限于此。
前表面壳体110可与用户佩戴装置2000接触,但并不限于此,前表面壳体110可与用户的头部直接接触。
前表面壳体110与背表面壳体180、190相结合,以保护构成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装置免受外部的冲击。前表面壳体110可由坚硬的金属材料或塑料材料形成,但并不限于此。
前表面壳体110可在中央部形成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可包括一个孔和至少一个以上的台阶部。例如,所述开口部可包括一个孔和两个台阶部。
所述开口部中可定位有振动盘120、振动输出单元130、悬架140。开口部所包括的孔可以形成为使振动盘120暴露至外部。由此,振动盘120可以与用户佩戴装置接触。此外,振动盘120可以与用户的头部接触。
所述开口部的孔可形成为大于振动盘120的尺寸,以便在振动盘120和前表面壳体110之间形成间隙。
前表面壳体110的开口部的边缘处可形成有靠近前表面的第一台阶部和靠近所述前表面壳体110的背表面的第二台阶部。
前表面壳体110可在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具有间隙。在悬架140通过振动输出单元130所产生的振动而进行振动时,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之间的间隙可提供使得悬架140能够进行振动的空间。由此,即使在位于前表面壳体110处的悬架140进行振动的情况下,振动也不会传递至前表面壳体110。
开口部所包括的台阶部中形成于背表面处的第二台阶部可形成有用于设置悬架140和悬架固定壳体150的空间。形成于所述背表面的台阶部可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第五插入口。固定单元170可通过所述第五插入口插入,使得悬架140固定于所述前表面壳体110。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盘120与用户佩戴装置接触,并将由振动输出单元130产生的振动传递至用户佩戴装置。通过所述传递的振动,振动盘120可以向用户传递声音。
振动盘120可以与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前表面连接。振动盘120 可形成有第三插入口以与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连接振动输出单元 130和悬架140的支撑单元160可通过所述第三插入口插入,使得振动盘120与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然而,并不限于此,振动盘120可在没有支撑单元160的情况下与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
振动输出单元130可产生振动以向用户传递声音。由振动输出单元130产生的振动可以传递至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130连接的振动盘 120。
振动输出单元130可包括第一插入口以与悬架140连接。连接振动盘120和悬架140的支撑单元160可通过所述第一插入口插入,从而使得振动输出单元130与振动盘120及悬架140连接。然而,并不限于此,振动输出单元130可在没有所述支撑单元160的情况下与悬架140连接。
悬架140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背表面。悬架140可固定于前表面壳体110,并且可以连接所述振动输出单元130和所述前表面壳体110,使得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与前表面壳体110和背表面壳体180、190均不接触。悬架140可连接所述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使得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与前表面壳体110 之间形成间隙,并可以连接成使所述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 不与前表面壳体110接触。悬架140使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 与壳体110、180、190之间形成间隙,由此,不会使振动传递至壳体 110、180、190。因此,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通过具有悬架140来减少振动的损失。此外,由于减少了振动的损失,用户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
悬架140可包括圆形的悬架本体和至少两个以上的腿部。所述至少两个以上的腿部呈弯曲形状,而并非呈一字形状。弯曲的腿的长度可以比一字形的腿更长。由此,在利用弯曲的腿将悬架140固定至前表面壳体110的情况下,与一字腿相比,弯曲的腿能够提升悬架140 的弹性,并且可以容许悬架140进行更多的移动。因此,在利用弯曲的腿将悬架140固定至前表面壳体110的情况下,悬架140能够减少由振动输出单元130产生的振动的损失。此外,至少两个以上的腿可包括位于各个腿的端部处的第四插入口,且悬架140可通过固定单元 170固定于前表面壳体110。
悬架固定壳体150可位于悬架140的背表面,并且可以起到固定悬架140的作用。悬架固定壳体150呈矩形形状,但并不限于此。悬架固定壳体150的与悬架140接触的表面处可形成有能够设置所述悬架140的空间。
类似于悬架140,悬架固定壳体150可在外围处包括第六插入口,以便能够通过固定单元170固定于前表面壳体110。
支撑单元160可插入到形成于振动输出单元130的第一插入口、形成于悬架140的第二插入口以及形成于振动盘120的第三插入口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插入口,从而连接所述振动输出单元130或振动盘120使得所述振动输出单元130或振动盘120被悬架140支撑。支撑单元160可包括用于连接振动盘120、振动输出单元130以及悬架140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多种装置。例如,支撑单元160可包括铆钉、螺栓、螺钉、固定销,但并不限于此。
固定单元170可插入到形成于悬架140的腿部的端部处的第四插入口、形成在前表面壳体110中与第四插入口相对应的位置处的第五插入口以及悬架固定壳体150的与第四插入口相对应的第六插入口,从而使悬架140及悬架固定壳体150中的至少一个固定于前表面壳体110。固定单元170的数量可与形成于悬架140的第四插入口的数量相同。固定单元170可包括用于固定悬架140、悬架固定壳体150及前表面壳体110中的至少一个的多种装置。例如,固定单元170可包括铆钉、螺栓、螺钉、固定销,但并不限于此。
背表面壳体180、190可与前表面壳体110相结合,并且保护构成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装置免受外部的冲击。所述背表面壳体180、190 可分为第一背表面壳体180和第二背表面壳体190。
第一背表面壳体180是背表面壳体180、190之中形成于前表面的壳体。第一背表面壳体180可形成有能够容纳悬架固定壳体150的空间。第一背表面壳体180可由坚硬的金属材料或塑料材料形成,但并不限于此。
第二背表面壳体190是背表面壳体180、190之中形成于背表面的壳体。第二背表面壳体190可通过在外部附接贴纸或者刻印文字的方式起到宣传作用。例如,制造方可在制造过程中在第二背表面壳体190 的外部刻印客户的公司名称。此时,制造方可向上述顾客收取广告费。第二背表面壳体190可由坚硬的金属材料或塑料材料形成,但并不限于此。
图5a(i)和图5a(ii)以及图5b(i)和图5b(ii)示出悬架140支撑振动盘 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的方式。
悬架140可包括悬架本体和至少两个以上的腿部。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可以呈圆形形状。悬架的腿部位于悬架本体的外围处,并且可以呈弯曲形状。例如,悬架140 可包括圆形的悬架本体和两个弯曲的腿部。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悬架本体和悬架腿部可成型为一体。
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在此情况下,悬架本体和振动输出单元130可通过多种方法附接。例如,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背表面的中央部。此外,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外围或边缘,但并不限于此。而且,悬架本体可以不与振动输出单元130附接,而是通过支撑单元160连接。此外,悬架140 和振动输出单元130可形成为一体,但并不限于此。
悬架本体可在中央部形成有能够供振动输出单元130插入的空间。此外,振动输出单元130可位于上述空间。振动输出单元130和悬架 140的附接方式并不限于此。
参照图5a(i)和图5a(ii),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中央部。例如,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背表面。
此时,振动输出单元130的中央部可形成有第一插入口,悬架140 的中央部可形成有第二插入口,且振动盘120可形成有第三插入口。而且,支撑单元160可插入到第一插入口至第三插入口而进行连接,使得悬架140支撑振动盘120和振动输出单元130。
此外,悬架140可包括形成于至少两个以上的腿的端部处的第四插入口。另外,固定单元170可插入到第四插入口,从而将所述悬架 140固定至前表面壳体110。所述悬架140可利用固定至前表面壳体110 的力来支撑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
参照图5b(i)和图5b(ii),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外围。在此情况下,悬架本体的中央部可形成有能够供振动输出单元130插入的空间,振动输出单元130可位于所述空间。例如,振动输出单元130可插入到形成于悬架本体的中央部的空间,且悬架本体可附接至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外壳50的外侧面。
振动输出单元130的中央部形成有第一插入口,且振动盘120的中央部可形成有第三插入口。支撑单元160插入到第一插入口及第三插入口而进行连接,使得悬架140支撑振动盘120和振动输出单元130。
此外,悬架140可包括形成于至少两个以上的腿部的端部处的第四插入口。而且,固定单元170可插入到第四插入口,从而将所述悬架140固定至前表面壳体110。所述悬架140可利用固定于前表面壳体 110的力来支撑振动盘120及振动输出单元130。
图6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500与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通信方法的框图。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的内部还可包括有通信模块400和信号转换器300。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外部设备500是用户用来向振动输出装置1000传输声源的设备。例如,外部设备500可以是手机、智能设备、笔记本电脑,但并不限于此。外部设备500将声源转换为电信号并将其传输至振动输出装置1000。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通信模块400可通过蓝牙通信将外部设备500与振动输出装置1000无线连接。通信模块400可从外部设备500 接收声源的电信号。信号转换器300可对信号进行转换,以通过通信模块400所接收的声源的电信号来使振动输出单元130产生振动。所述经转换的信号可传输至所述振动输出单元130。此外,振动输出单元 130可产生与接收的信号相对应的振动。所述产生的振动可传输至振动盘120。之后,振动盘120可将振动传递至用户佩戴装置。由此,用户可通过所述振动收听声源。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还可包括麦克风(未图示)。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将从麦克风(未图示)接收的语音信号传输至信号转换器300。信号转换器300将所述语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其传输至通信模块400。通信模块400可将电信号传输至外部设备 500。外部设备500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来接收用户的声音。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通过前述方法,用户可通过振动输出装置1000欣赏音乐并进行通话,但并不限于此。
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500与振动输出装置 1000的通信方法的框图。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通信模块400和信号转换器300可以独立于振动输出装置1000而形成为单独的设备。所述单独的设备可通过能够彼此收发信号的电线连接。然而,并不限于此,所述单独的设备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来收发信号。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外部设备500是用户用来向振动输出装置1000传输声源的设备。例如,外部设备500可以是手机、智能设备、笔记本电脑,但并不限于此。外部设备500将声源转换为电信号,并将其传输至振动输出装置1000。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通信模块400可通过蓝牙通信将外部设备500与振动输出装置1000无线连接。通信模块400可从外部设备 500接收声源的电信号。信号转换器300可对信号进行转换,以通过通信模块400所接收的声源的电信号来使振动输出单元130产生振动。所述经转换的信号可传输至所述振动输出单元130。另外,振动输出单元130可产生与接收到的信号相对应的振动。所述产生的振动可传输至振动盘120。之后,振动盘120可将振动传递至用户佩戴装置。由此,用户可通过所述振动收听声源。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振动输出装置1000还可包括麦克风(未图示)。振动输出装置1000可将从麦克风(未图示)接收的语音信号传输至信号转换器300。信号转换器300将所述语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其传输至通信模块400。通信模块400可将电信号传输至外部设备 500。外部设备500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从而接收用户的声音。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通过前述方法,用户可通过振动输出装置1000欣赏音乐并进行通话,但并不限于此。
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分解图。
在本申请中,上表面对应于从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轭部20朝向振动板40的方向,且下表面对应于与上表面相反的方向。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单元130可包括PCB衬底81。 PCB衬底81可设置在盖8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处。盖82可连接并固定外壳50与PCB衬底81。盖82可包括位于其中央部的插入口,以能够使支撑单元160插入。外壳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被打开,且外壳50具有圆柱形形状,由此,外壳50的内部可形成空间。外壳50的内部空间中可设置有线圈53。线圈53可根据从外部施加的交流信号来提供磁场变化。磁路51、52可设置成不与线圈53接触且以预定间隔与线圈53间隔开。磁路51、52可包括磁体51和顶板52。磁体51可由具有磁力的材料形成,并且可根据周围磁场的变化进行振动。此外,顶板52可聚集磁体51的磁力。磁路51、52可通过所述磁体51和顶板52来产生振动。
磁路51、52的上表面处可设置有轭部20,且磁路51、52的振动可传递至轭部20。在此情况下,磁路51、52可直接附接至轭部20,并与轭部20结合,并且可通过磁路引导件(未图示)与轭部20结合。
轭部20的上表面可呈多种形状。例如,轭部20的上表面可呈没有台阶部的平坦的圆板形状。此外,轭部20的上表面可包括至少一个台阶部,从而形成能够供弹性部30进行振动的空间。
轭部20的上表面中的一部分可以与弹性部30的振动部接触,且弹性部30的固定部可以与外壳50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在此情况下,弹性部30可通过外壳50的弯曲部分与外壳50结合,并且直接附接至外壳50的内侧面,从而与外壳50结合,但并不限于此。
轭部20的上表面处设置有振动板40,由此能够将磁路51、52的振动传递给用户。此外,轭部20和振动板40的中央处可形成有能够连接支撑单元160的插入口。
以上所描述的各个结构要素中的至少一部分可通过铆钉83结合。例如,弹性部30、轭部20及振动板40可通过铆钉83结合。所述铆钉 83的中央部可形成有插入口以便能够插入支撑单元。
此外,各个结构要素可通过其他方式相结合,而不使用铆钉83。例如,弹性部30可直接附接至轭部20,且振动板40也可直接附接至轭部20。在此情况下,振动输出单元130可具有省略铆钉83的结构。
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弹性部30与外壳50的结合方式。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振动输出单元130可包括外壳50和弹性部30。
外壳50和弹性部30可通过多种方法相结合。例如,弹性部30可通过附接至外壳50的内侧面,与外壳50相结合。此外,弹性部30可通过外壳50的弯曲部分与外壳50结合。
在本说明书中,弯曲部分表示以预定角度弯曲的情况,且预定角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确定。
参照图9,外壳50的上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弹性部30的方向弯曲,由此,弹性部30可放置于外壳50的上表面。
例如,预定角度可以确定为90度,且可以确定为用于固定弹性部 30的最佳角度,但并不限于此。
图10示出苯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弹性部30。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弹性部30可包括弹性体31。弹性体31 可包括振动部33和固定部34。弹性体31的振动部33与轭部20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并根据磁路51、52的振动进行振动。弹性体31 的振动部33的下表面与轭部20的上表面接触,且轭部20的下表面与磁路51、52的上表面接触,因此由磁路51、52所产生的振动可通过轭部20直接传递至弹性部30。
例如,当磁路51、52朝着上侧方向移动时,与磁路51、52的上表面接触的轭部20和与轭部20的上表面接触的弹性体31的振动部33 也朝着上侧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弹性体31的固定部34被固定至外壳50而不会进行移动。
朝着上侧方向移动的弹性体31的振动部33通过弹性体31的弹性接收朝向下侧方向的力,因此弹性体31的振动部33可朝着下侧方向移动。随着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磁路51、52和轭部20可进行上下移动的振动运动。
作为另一示例,当磁路51、52朝着下侧方向移动时,与磁路51、 52的上表面结合的轭部20和与轭部20的上表面结合的弹性体31的振动部33也朝着下侧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弹性体31的固定部34固定于外壳50而不会进行移动。
朝着下侧方向移动的弹性体31的振动部33可通过弹性体31的弹性接收朝向上侧方向的力,因此弹性体31的振动部33可朝着上侧方向移动。随着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磁路51、52和轭部20可进行上下移动的振动运动。
弹性体31的中央部可定位有开口部35。此外,弹性体31的开口部35的外侧方向处可定位有振动部33,且振动部33的外侧方向处可定位有固定部34。振动部33和固定部34可通过连接部连接。
此外,振动部33与固定部34之间可形成有空间,因此使得振动部33在振动时可以不与固定部34碰撞。
弹性体31可包括多个振动部33,且各个振动部33可通过连接部与固定部34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本申请的弹性部30还可包括弹性体悬架32。
弹性体悬架32可以与弹性体3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此外,弹性体悬架32可通过附接至弹性体3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而与弹性体31结合。例如,弹性体悬架32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附接至弹性体31的上表面中的固定部34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底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弹性体31相结合。
弹性体悬架32可呈在中心部包括有开口部的圆板形状。此外,弹性体悬架32可呈能够覆盖弹性体31的上表面的形状,但并不限于此。
弹性体悬架32放置于弹性体31的上表面处,由此能够保护弹性体31,并且能够增加弹性部30的激振力,但并不限于此,其可以实现多种效果。
弹性部30可在中心部包括有开口部35。例如,弹性部30可包括开口部35,并且可形成为一体,使得振动板40通过开口部35暴露至外部。振动板40可通过暴露至外部与振动盘120连接。
弹性部30可通过多种方式放置于外壳50的上表面。例如,弹性部30可通过附接至外壳50的内侧面而被放置于外壳50的上表面。
此外,作为另一示例,弹性部30可通过外壳50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朝着弹性部30的方向弯曲而放置于外壳50的上表面。此外,弹性部30可通过外壳50的上表面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朝着弹性部30 的方向弯曲而放置于外壳50的上表面。
弹性部30可通过与外壳50结合而被固定。例如,弹性部30的弹性体31的固定部34可通过与外壳50相结合而被固定。
根据另一实施例,弹性部30可以与外壳50形成为一体。例如,弹性部30和外壳50可通过利用金属部件的铸造方法形成为一体,但并不限于此。
图1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130的轭部20。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轭部20可将磁路51、52中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弹性部30。例如,当磁路51、52根据施加至线圈53的交流信号而进行振动时,振动直接传递至与磁路51、52接触的轭部20,且传递至轭部20的振动可被传递至与轭部20的上表面接触的弹性部30。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轭部20可包括轭21。
轭21可包括呈圆板形状的上表面。通过轭2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弹性部30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从而能够使轭21将从磁路51、52传递的振动传递至弹性部30。
轭21可包括圆板形状的底表面。此外,轭21可包括在圆形板的中心部附接有圆柱的形态的底表面。
所述轭21的形状仅仅为一实施例,轭21可以呈多种形状。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轭部20还可包括轭板22。
轭板22可放置于轭21的上表面。例如,轭板22可以与轭2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可附接至轭2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可以与轭21成型为一体,但并不限于此。
轭板22放置于轭21的上表面,由此,轭部20可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台阶部的上表面。
轭部20可在上表面处具有至少一个台阶部。通过形成于轭部20 的上表面处的至少一个台阶部,轭部20的上表面可形成有能够供弹性部30进行振动的空间。
在此情况下,弹性部30的一部分可与轭部20的轭板2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当磁路51、52根据施加至线圈53的交流信号而进行振动时,通过磁路51、52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轭部20,且传递至轭部20的振动可传递至与轭部20的上表面接触的弹性体31。
图1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振动输出单元130的弹性部30 与轭部20接触的方式。
轭部20可包括轭板22。此外,轭板2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弹性部30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在此情况下,通过轭板22,轭部20的上表面处可形成有能够供弹性部30进行振动的空间。
弹性部30的一部分可与轭部20的轭板2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例如,弹性部30的振动部33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轭部20的轭板2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弹性部30与轭部20可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可通过弹性部30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附接至轭部20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弹性部30与轭部20相结合。此外,弹性部30与轭部20可通过铆钉83相结合。所述铆钉83可包括插入口以能够使支撑单元160插入。此外,弹性部30与轭部20可通过成型为一体而结合,但并不限于此。
以上,结合用于示出本申请的原理的优选实施例描述并示出了本申请,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所示及所描述的结构和作用。除此之外,在不超出权利要求范围的思想及范围的情况下,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本申请进行多种改变及修改。因此,所有适当的改变及修改和等同方式也均属于本申请的范围。
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结合本申请的最佳实施方式描述了相关内容。
工业实用性
本申请可用于利用骨传导技术的多种电子设备。
Claims (11)
1.振动输出装置,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并产生声音,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输出装置包括:
振动输出单元,设置于所述用户佩戴装置,并且根据所施加的交流信号来产生振动;以及
悬架,连接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与所述用户佩戴装置,使得所述用户佩戴装置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包括至少两个腿部,所述至少两个腿部附接至所述振动输出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且呈弯曲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还包括:
腿部本体,附接至所述振动输出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至少一个腿,所述至少一个腿从所述腿部本体弯曲地延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振动盘,所述振动盘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连接且与用户的身体接触,以用于向所述用户的身体传递由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产生的振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盘设置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以及
所述用户佩戴装置与所述振动盘之间通过所述悬架形成间隙。
6.振动输出装置,利用用户佩戴装置来产生声音,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输出装置包括:
前表面壳体,与用户佩戴装置接触,并且所述前表面壳体的内部形成有能够设置振动输出单元的空间;
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位于所述空间中并产生振动,以向用户传递声音;以及
悬架,连接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与所述前表面壳体,使得所述前表面壳体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振动盘,所述振动盘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连接且与所述用户佩戴装置接触,以用于向所述用户佩戴装置传递由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产生的振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包括:
悬架本体,附接至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以及
至少两个腿部,位于所述悬架本体的外围且呈弯曲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悬架本体附接至所述振动输出单元的中央处的情况下,所述振动输出装置还包括:
第一插入口,形成于所述振动输出单元的中央部;
第二插入口,形成于所述悬架本体的中央部;以及
支撑单元,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口至第二插入口并进行连接,使得所述振动输出单元被所述悬架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悬架本体附接至所述振动输出单元的外围的情况下,所述悬架本体的中央部形成有能够供所述振动输出单元插入的空间,且所述振动输出单元定位至所述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信模块,通过蓝牙通信与外部设备无线连接;以及
信号转换器,对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的信号进行转换,使得所述振动输出单元产生振动,并将经转换信号传输至所述振动输出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160018919 | 2016-02-18 | ||
KR10-2016-0018919 | 2016-02-18 | ||
PCT/KR2017/001855 WO2017142384A1 (ko) | 2016-02-18 | 2017-02-20 | 사용자 착용 장비에 구비되는 진동 출력 장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68842U true CN209968842U (zh) | 2020-01-21 |
Family
ID=597597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517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30652B (zh) | 2016-02-18 | 2017-02-16 | 包括改善后结构的振动输出装置及包括其的便携电子设备 |
CN201790000513.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68842U (zh) | 2016-02-18 | 2017-02-20 | 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的振动输出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517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30652B (zh) | 2016-02-18 | 2017-02-16 | 包括改善后结构的振动输出装置及包括其的便携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75097B2 (zh) |
KR (4) | KR101872689B1 (zh) |
CN (2) | CN10843065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67493B1 (ko) * | 2018-11-20 | 2020-10-19 | 주식회사 이엠텍 | 액추에이터 |
CN112165662B (zh) * | 2020-10-22 | 2021-09-28 |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 扬声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6200062U (zh) * | 1986-01-08 | 1987-12-16 | 赵文元 | 双螺管式电振机 |
JPH10108443A (ja) * | 1996-09-30 | 1998-04-24 | Ee C Ii Tec Kk | ペイジャー用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KR100310891B1 (ko) * | 1998-12-31 | 2001-10-17 | 한성찬 | 초소형 골도 스피커 |
KR100323076B1 (ko) | 1999-12-24 | 2002-02-08 | 이형도 | 진동 스피커 |
KR100807703B1 (ko) | 2006-11-27 | 2008-02-28 | 주식회사 예일전자 | 이어폰 |
KR101031187B1 (ko) | 2009-03-09 | 2011-04-26 | 아이필유(주) | 삽입형 골전도 이어폰 |
KR101039813B1 (ko) * | 2009-03-30 | 2011-06-13 | 주식회사 보니아코퍼레이션 | 골전도와 공기전도 기능을 갖는 듀얼 이어폰 |
TW201043046A (en) * | 2009-05-18 | 2010-12-01 | Aishin Co Ltd | Electromechanical vibration converter for tactile acoustic |
US20100296691A1 (en) * | 2009-05-19 | 2010-11-25 | Aishin Co., Ltd. | Electromechanical vibration converter for tactile acoustic apparatus |
KR101093049B1 (ko) * | 2009-09-02 | 2011-12-13 | 민동훈 | 압전 진동을 이용해 골전도 기능을 가지는 헤드폰 |
KR200454024Y1 (ko) | 2010-01-06 | 2011-06-09 | 주식회사 비에스이 | 다기능 마이크로 스피커 |
KR101004907B1 (ko) * | 2010-06-16 | 2010-12-28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선형 진동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
KR101197917B1 (ko) | 2011-08-29 | 2012-11-05 | 염강문 | 저음특성과 음압을 향상시킨 초박형 스피커유니트 |
CN105340291A (zh) * | 2014-02-20 | 2016-02-17 | 株式会社坦姆科日本 | 骨传导喇叭单元 |
KR102176364B1 (ko) * | 2014-03-19 | 2020-11-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글래스 타입 단말기 |
-
2017
- 2017-02-15 KR KR1020170020425A patent/KR10187268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2-16 US US16/066,120 patent/US1057509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2-16 CN CN201780005175.3A patent/CN10843065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2-20 CN CN201790000513.XU patent/CN20996884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2-20 KR KR1020170022201A patent/KR10188562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
- 2018-06-20 KR KR1020180070761A patent/KR20180071242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7-27 KR KR1020180087684A patent/KR20180088361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80071242A (ko) | 2018-06-27 |
KR101885621B1 (ko) | 2018-08-06 |
KR101872689B1 (ko) | 2018-06-29 |
CN108430652B (zh) | 2020-06-09 |
KR20180088361A (ko) | 2018-08-03 |
KR20170097568A (ko) | 2017-08-28 |
US10575097B2 (en) | 2020-02-25 |
KR20170097583A (ko) | 2017-08-28 |
CN108430652A (zh) | 2018-08-21 |
US20190014416A1 (en) | 2019-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77275B2 (en) | Glasses | |
CN212876067U (zh) | 骨传导耳机 | |
JP7282043B2 (ja) | 耳介用装置を備える眼鏡 | |
KR101176827B1 (ko) | 오디오 장치 | |
JP6515392B2 (ja) | 音声振動発生素子 | |
US20170325040A1 (en) | Ear model unit, artificial head, and measurement device and method using said ear model unit and artificial head | |
US10321218B2 (en) | Ear device for fixing earphone | |
KR100934273B1 (ko) | 진동형 이어폰 | |
CN111670581B (zh) | 听音装置 | |
JP2012525721A (ja) | 骨伝導ヘッドホン | |
JP2004205839A (ja) | 補聴器具 | |
KR101069005B1 (ko) | 골 전도 스피커 | |
CN112911439B (zh) | 同时刺激乳突及耳廓的耳鸣治疗专用骨传导头戴式耳机 | |
KR20120015209A (ko) | 진동 유닛을 이용한 헬멧형 오디오 출력장치 | |
JP2019125904A (ja) | 聴音装置 | |
CN209968842U (zh) | 设置于用户佩戴装置的振动输出装置 | |
WO2012002605A1 (ko) | 귀걸이형 무선 스피커장치 및 골전도 스피커 | |
JP5966333B2 (ja) | 頭部装着型補聴器 | |
JP2023096092A (ja) | 音響出力装置 | |
KR101945769B1 (ko) | 골전도 블루투스 증폭기 | |
CN210469688U (zh) | 耳机 | |
KR101419491B1 (ko) | 다채널 출력용 진동 이어폰 | |
JP7204223B2 (ja) | 聴音装置、聴音装置用クレードル | |
KR102177999B1 (ko) | 헬멧용 골전도 헤드폰 | |
KR101484730B1 (ko) | 골 전도 디바이스 및 그를 이용한 헤드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