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08863U - 鼓风机 - Google Patents
鼓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08863U CN209908863U CN201790001075.9U CN201790001075U CN209908863U CN 209908863 U CN209908863 U CN 209908863U CN 201790001075 U CN201790001075 U CN 201790001075U CN 209908863 U CN209908863 U CN 2099088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wer
- fan
- air
- opening region
- suction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3—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pecially for fans, e.g. fan guar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0—Cultivation of turf, lawn or the like;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0/40—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 A01G20/43—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for sweeping, collecting or disintegrating lawn debris
- A01G20/47—Vacuum or blower devic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0—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084—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hand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084—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hand fans
- F04D25/08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hand fans hand operat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10—Two-dimensional
- F05D2250/19—Two-dimensional machined; miscellaneous
- F05D2250/191—Two-dimensional machined; miscellaneous perforat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1—Inlet
- F05D2250/511—Inlet augmenting, i.e. with intercepting fluid flow cross sectional area grea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machine behind the inle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70—Shape
- F05D2250/71—Shape curved
- F05D2250/712—Shape curved conca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60—Fluid transfer
- F05D2260/607—Preventing clogging or obstruction of flow paths by dirt, dust, or foreign p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便在衣服等已吸附在送风风扇的吸入口时,也可以防止送风性能的下降的鼓风机。在具有安装在收容所述送风风扇(20)的涡室(24)的壁面上所形成的吸入口(30)的外侧的风扇护罩(40)的便携型的鼓风机中,在风扇护罩(40)中形成从外侧朝吸入口(30)侧凹陷、且与送风风扇(20)的轴方向大致同心地配置的凹部,在凹部的内侧形成多个第一风孔(45~48),在所述凹部的外侧形成多个第二风孔(42)。即便障碍物(X)已附着在风扇护罩(40)上,风也如(BA3、BA4)般流动,凹陷区域内的负压被分散,因此可容易地解除吸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的鼓风机(送风作业机)的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对设置在送风风扇的吸入口的护罩的结构进行改良而成者,尤其涉及一种鼓风机。
背景技术
将引擎作为驱动源的便携型的鼓风机已在市场上有销售。作为此种鼓风机,例如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般,通过引擎的驱动来使装置内的风扇旋转,而使从壳体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壳体的排出口喷出。此鼓风机是如下的鼓风机:在送风风扇的排出口处安装管子或喷嘴等,作业人员一面在握住手柄部的状态下保持鼓风机,一面使喷嘴朝向作为吹风对象物的落叶或割掉的草等,通过风压来将它们吹到一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6429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的手持式的鼓风机中,因作业人员的衣服吸附在送风风扇的吸入口,而存在如下的课题:送风性能的下降、由引擎过度旋转所引起的振动·噪音·燃料消耗的增大、由吸附力所引起的手柄的操作性的恶化。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背景而成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衣服等已吸附在送风风扇的吸入口时,也可以防止送风性能的下降,并且容易解除吸附状态的鼓风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风扇护罩的形状的改良而实现朝送风风扇的吸入口中的吸入现象的抑制效果的鼓风机。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若对本申请案中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中的代表性的实用新型的特征进行说明,则如下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特征,其是具有使送风风扇旋转的驱动源、收容所述驱动源且形成有手柄部的壳体、收容所述送风风扇的涡室(volute chamber)、形成在所述涡室的壁面上的吸入口、及安装在所述吸入口的外侧的风扇护罩的便携型的鼓风机,在所述风扇护罩中形成从外侧朝所述吸入口侧凹陷、且与所述送风风扇的轴方向大致同心地配置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内侧形成多个第一风孔,在所述凹部的外侧形成多个第二风孔。通过此风扇护罩的第一风孔及第二风孔,可使由送风风扇所生成的负压分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使形成在风扇护罩的凹部的内侧的第一开口区域的第一风孔的总面积比形成在凹部的外侧的第二开口区域的第二风孔的总面积小。另外,第一开口区域的第一风孔包含以使风在径向上流动的方式相对于轴方向倾斜地形成的开口来形成。第二开口区域与风扇护罩一体地形成、或设置在其他构件侧。送风风扇为离心式,在与送风风扇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观察,第一开口区域的外缘位置位于比吸入口的外缘位置更靠近径向外侧。第一开口区域的多个第一风孔以轴方向位置随着从外缘侧靠近送风风扇的轴线逐渐地或阶段性地移动的方式配置。此时,靠近轴线的内周部分的第一风孔以比远离轴线的外周部分的第一风孔更靠近送风风扇的方式配置。第一风孔的形状为在径向上延伸得长的椭圆,且以椭圆的内周侧与外周侧的轴方向位置不同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以比外周部分的平均开口率大的方式设定第一开口区域的内周部分的平均开口率。另外,使第一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第一风孔的总面积比吸入口的面积小。另外,将凹部形成为具有平滑的倾斜的研钵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特征,其是具有使送风风扇旋转的驱动源、收容所述驱动源且在上方形成有手柄部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收容所述送风风扇的涡室、设置在所述涡室的壁面上的吸入口、及以位于所述吸入口的外侧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上的风扇护罩的便携型的鼓风机,以朝向吸入方向从外侧朝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所述风扇护罩的与所述吸入口相向的区域,在所述凹陷区域内配置有在所述吸入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多个第一风孔,在所述凹陷区域的外侧配置有第二风孔。通过此风扇护罩的如凹陷般的形状,可使由送风风扇所生成的负压分散。设置有具有形成在风扇护罩的凹陷区域中的多个第一风孔的第一开口区域,在第一开口区域的外周侧配置具有多个第二风孔的第二开口区域。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便在如在风扇护罩的凹部的顶部存在作业人员或障碍物而几乎被密封般的情况下,也从离送风风扇远且离大气压近的外周侧的第二开口区域朝凹陷空间(负压缓和空间)内供给外部空气及大气压的一部分,由此可减少凹陷空间内的负压。因此,即便在万一衣服已吸附的情况下,由于将凹陷空间的负压维持得低,因此吸附力也小,作业人员可容易地使鼓风机本体从衣服中分离,因此不会对作业带来障碍。另外,越靠近形成凹陷空间的凹部的中心,将开口率设定得越大,因此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由负压缓和空间所产生的负压的缓和效果,而大幅度地减少到达凹陷空间的顶部或作业人员侧的负压。进而,在第二开口区域中设为比第一开口区域更大的开口率,因此容易确保送风风扇的吸入量,并容易维持风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鼓风机1的左侧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鼓风机1的A-A部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鼓风机1的立体图,且为表示卸下了风扇护罩40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风扇护罩40单体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5是用以说明由送风风扇20所生成的空气的流动的图(正常时)。
图6是用以说明由送风风扇20所生成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在风扇护罩40的正面存在障碍物X的情况)。
图7是用以说明图1的风扇护罩40与吸入口30的大小的关系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护罩140的纵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护罩240的纵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鼓风机
3:引擎收容室
4:第一外壳
5:第二外壳
5a:贯穿孔
5b:凹部
6:第三外壳
7:手柄部
7a、7b:吊孔
8:腿部
8a:支撑手柄
9a~9h:螺钉
10:引擎
11:汽缸
12:活塞
13:曲轴
14:曲轴箱
15:磁转子
16:点火线圈
17:火花塞盖
18:连接构件
18b:螺母
19:起动装置
20:送风风扇
20a:散热片
20b:突起
21:节流杆
22:巡航杆
23:停止开关
24:涡室
24b:壁面
25:喷嘴安装部
25a:喷出口
26:安装槽
27:空气净化器盖
28:燃料槽
29:燃料盖
30:吸入口
31a~31c:螺柱
32、33:隆起部
39a~39c:螺钉
40:风扇护罩
41:壁面(第一开口区域)
41a:中心
41b:外缘
42:狭缝部(第二风孔·第二开口区域)
43:外框
44:连结框
45~48:贯穿孔(第一风孔)
47a:贯穿孔47的一侧
47b:贯穿孔47的另一侧
49a~49c:螺钉孔
50:延长护罩部
51:框架
55:负压缓和空间
60:连结管
140:风扇护罩
141a:中心面
141b:中周面
141c:外周面
142:开口
145、146、147、148:贯穿孔
155:负压缓和空间
240:风扇护罩
241a:凹陷面
241b:内周壁
241c:外周面
242:开口
245~247:贯穿孔
255:负压缓和空间
A1:中心轴线
BA1~BA4:风的流动
D1、DF、DH、RF、RH:直径
D2:外径
S:距离
X:障碍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图中,对同一个部分标注同一个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将说明书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作为以从用右手握持鼓风机时的作业人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指明图中所示的方向者来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鼓风机1的整体的左侧面图。鼓风机1将被收容在壳体内的引擎(后述)作为驱动源而使送风风扇(后述) 旋转来抽吸外部空气,并使由送风风扇所生成的风从旋涡状的涡室经由作为喷出口的喷嘴安装部25而朝圆周方向在前方侧排出,由此用于将落叶或割掉的草等吹到一起。构成鼓风机1的外壁的壳体通过将强化塑料等合成树脂在模腔中射出成形等来形成。若从左侧观察鼓风机1的壳体,则在中央具有吸入口30,并形成在吸入口30的周围逆时针地转动、且朝前方侧略微向下喷出的空气的引导通路(涡室)。此处,透过贯穿孔47仅看得见吸入口30的外缘的一部分,因此吸入口30的详细情况将在图3中后述。鼓风机1的壳体以在引擎的旋转轴方向上被分割的形状构成。在壳体的上方形成手柄部7。手柄部7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筒状且作为作业人员用单手握住的部分的握柄,在握柄的下侧设置触发型的节流杆 (throttle lever)21。作业人员用单手握持手柄部7,由此支撑鼓风机1的总重量,并用手指操作节流杆21,由此调整节流开度,并一面控制引擎的输出一面进行作业。节流杆21与操作引擎的气化器(未图示)的节流线 (未图示)连接。在手柄部7的握柄的前方上侧,设置用于通过保持节流杆21的位置来将引擎的转数保持为固定的巡航杆(cruise lever)22。在手柄部7的前方侧与后方侧的侧面上,形成在悬挂鼓风机1时使用的吊孔7a、 7b。在壳体的下部,设置用于在将鼓风机1落地时稳定地保持的腿部8。
壳体之中,第一外壳4位于图1中所示的左侧面。第一外壳4是与后述的第二外壳一同形成变成风的通道的涡室者,在其左侧侧面设置如覆盖吸入口30的整个面般的圆形的风扇护罩40。风扇护罩40是以容许朝吸入口30中的空气的流入的方式,在整个面上整齐地配置有多个风孔(贯穿孔)者,其阻止朝吸入口30中的异物的吸入,并且以作业人员的身体的一部分或衣物等不被吸入的方式进行防御。使用三个螺钉39a~39c来将风扇护罩40固定在第一外壳4上。在第一外壳4的外缘附近形成多个螺柱(screw boss),使用多个螺钉9a~9h来将第一外壳4与第二外壳5(在图2中后述)螺固。在涡室的空气的出口处设置圆筒状的喷嘴安装部25,可连结连结管60、或者未图示的圆锥喷管或扇形喷嘴等。为了与连结管 60等的连接,在喷嘴安装部25中形成在侧视时隆起成大致L字状的安装槽26。安装槽26与连结管60或未图示的喷嘴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未图示的突起部卡合。另外,风扇护罩40朝第一外壳4上的固定方法也能够以在一部分中具备铰链,相对于第一外壳4可转动地安装的方式构成。即,也可以将吸入口30的护罩部件设为能够开闭。
图2是图1的A-A部的剖面图。在左右方向上观察,鼓风机1的壳体从中央附近至右侧具有收容引擎10的引擎收容室3,在引擎收容室3的左侧具有收容送风风扇20并且形成通过送风风扇20来抽吸及排出的风的通道的涡室24。壳体由具有在上下及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面的分成三个的外壳所构成,由第一外壳4与第二外壳5形成涡室24,由第二外壳5与第三外壳6形成引擎收容室3。即,第二外壳5成为涡室24的框体的一部分与引擎收容室3的框体的一部分。在第二外壳5与第三外壳6的上方形成手柄部7。手柄部7的左侧侧面与第二外壳5一体地成形,同样地,手柄部7的右侧侧面与第三外壳6一体地制造。在手柄部7的上侧前方设置用于通过阻断点火电路来使引擎10停止的停止开关23。在第一外壳4与第二外壳5的下侧设置腿部8(参照图1、图3),在腿部8上连接支撑手柄 8a,所述支撑手柄8a作为腿发挥功能,并且当作业人员使鼓风机1横向倾斜来拿住此鼓风机1时,作为握住的部位发挥功能。
引擎10为二冲程的小型引擎,曲轴13以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的方式配置,活塞12在汽缸11内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返运动。活塞12的往返运动被转换成曲轴13的旋转运动。在曲轴箱(crankcase)14的下侧设置燃料槽28。在燃料槽28中加入由以规定的比率混合的汽油与石油所形成的混合油。在曲轴13的右端附近设置手动式的起动装置19。起动装置19例如可使用公知的反冲起动器(recoil starter)。在曲轴13的左端附近设置磁转子(magnet rotor)15。磁转子15为了使空气吹在形成在汽缸 11的外侧的冷却用的散热片上,而使引擎收容室3内产生冷却风的流动。在磁转子15的外周侧,以隔开规定的距离而邻接的方式设置点火线圈 (ignition coil)16。在曲轴13的左端部,进而经由连接构件18而安装送风风扇20。通过此结构来使引擎10运转,由此连接在曲轴13上的磁转子 (冷却风扇)15与用于产生作业用的风的送风风扇20均进行旋转。
收容送风风扇20的空间,即涡室24在送风风扇20的外周部分具有旋涡状的空间,在送风风扇20的左侧(与引擎10相反侧)设置吸入口30。旋涡状的空间是用于使通过离心式的送风风扇20而朝径向外侧送出的风与旋转方向一致并朝圆周方向的一方向引导的排出通道,到达喷嘴安装部 25(参照图1)为止的风从喷出口25a(在图3中后述)中排出。涡室24的外周部分的形状以如下方式形成:与风流动的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为大致圆形,且剖面面积从上风方向朝下风方向逐渐地变大。磁转子15被收容在引擎收容室3的内部,磁转子15与送风风扇20之间通过由第二外壳5形成的壁面来划分。在送风风扇20的引擎侧形成圆筒状的突起20b,通过以与形成在第二外壳5的贯穿孔5a附近的凹部5b接近的方式配置,而变成所谓的迷宫(labyrinth)结构,引擎收容室3与涡室24间的空气的流动被阻断。
在第一外壳4的左侧,以覆盖吸入口30的整体的方式设置风扇护罩 40。风扇护罩40发挥构成鼓风机1的壳体的左侧壁面的功能、及覆盖吸入口30的护罩功能,进而发挥使由送风风扇20所吸入的空气穿过的功能。以可使所述多个功能全部发挥的方式,对风扇护罩40的形状施加设计。风扇护罩40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来形成,从外侧观察,在内侧形成如凹陷成研钵状的壁面41。在壁面41上呈同心圆状地形成多个贯穿孔(第一风孔)45~48。另外,研钵状的壁面41的外周侧形成为具有大的开口的狭缝状。若引擎10起动且曲轴13进行旋转,则送风风扇20与曲轴13 的旋转同步地进行旋转。若送风风扇20进行旋转,则从吸入口30朝送风风扇20中吸入空气(外部空气),并通过送风风扇20而朝涡室24的外周侧排出,经排出的空气沿着涡室24的外周壁在规定方向上移动后,被从喷嘴安装部25(参照图1)朝前方侧吹出。此时,作业人员一面用单手握持手柄部7,一面使所吹出的风吹在对象物上来进行作业。当要停止引擎 10时,通过作业人员来将停止开关23从运转位置切换至停止位置,由此朝未图示的火花塞(ignition plug)中的高压电流的供给被阻断,引擎10 停止。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鼓风机1的立体图,且为表示卸下螺钉39a~39c(参照图1)并卸除了风扇护罩40(参照图1)的状态的图。在第一外壳4的左侧形成吸入口30,在吸入口30的外周侧的三个部位上形成用于将风扇护罩40螺固的螺柱31a~31c。螺柱31a~31c通过合成树脂的成形而与第一外壳4一体地制造。送风风扇20在圆周方向上并排地配置有多个散热片,这些散热片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来制造,并通过螺母18b而固定在连接构件18(参照图2)上。从鼓风机1的左侧面观察,由第一外壳4与第二外壳5所形成的涡壳形成为旋涡状,以使风的流动变成逆时针转动,且朝前方侧略微下方形成环状的喷嘴安装部25。另外,形成在第一外壳4的吸入口30的外周侧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隆起部32、及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多个隆起部33是为了设计上的理由与提升强度而设置者。在燃料槽28的开口部设置燃料盖29。在燃料槽28的上部配置未图示的气化器与空气净化器(air cleaner),并由空气净化器盖27覆盖。与引擎 10的火花塞连接的火花塞盖17配置在手柄部7的下方略微右侧。
图4是表示风扇护罩40单体的形状的立体图,且为从表面侧(外侧) 观察的图。风扇护罩40的内周部分在中心轴线A1方向上形成朝吸入侧凹陷成研钵状的外形的壁面41。在风扇护罩40的外周侧部分中形成增大了开口率的狭缝部42(第二风孔)。壁面41以中心41a与送风风扇20的中心轴线A1同轴,且朝流入方向下游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为研钵状。在壁面41上,从中心41a朝向径向外侧至壁面41的外缘41b位置为止配置多个椭圆形的贯穿孔45~48。贯穿孔45是在最内周侧呈同心圆状地在圆周方向上并排配置多个(九个)者,在其外侧配置呈同心圆状地在圆周方向上并排配置的贯穿孔46。进而,在贯穿孔46的外侧配置呈同心圆状地在圆周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十八个贯穿孔47,在最外周配置呈同心圆状地在圆周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十八个贯穿孔48。这些贯穿孔例如如贯穿孔47般为椭圆形形状,以其一侧47a位于内侧,另一侧47b位于外周侧的方式形成。此处,中心41a附近成为形成有壁的闭塞区域,在比贯穿孔45更内周部分,即中央附近未形成孔。
贯穿孔45~47以在沿着壁面41的径向上分别不重叠的方式配置,但贯穿孔47与48在沿着壁面41的径向上,如距离S般略微重叠。另外,壁面41的区域内的贯穿孔45~48的配置目的是限制穿过壁面41而朝吸入口30中吸入的风的量来抽吸适量的风,由此调整壁面41的外侧的负压的分布,因此只要可达成此目的,则可任意配置贯穿孔45~48。但是,必须不使大的异物进入吸入口30内,因此以设为稍小的贯穿孔为宜。将壁面41的部分(第1区域)中的贯穿孔45~48的总面积设定得比吸入口30 的面积小。通过设为此面积比,可将在成为凹部的壁面的外侧产生的由送风风扇20所生成的负压确实地朝外周侧推开,而减少作用于作业人员侧的负压。另外,在实施例中,第1区域中的贯穿孔45~48的总面积为吸入口的32%。根据发明人的验证,10%~50%为适宜的范围,30%前后为特别优选的范围。尤其,由送风风扇20所生成的负压的分布是越靠近中心轴线A1,越以指数函数的方式变大,因此理想的是在壁面41的凹部的中央附近设定不形成大的贯穿孔的闭塞区域,由此可实现有效的负压的分散。
比壁面41更外侧部分(第二开口区域),即狭缝部42以为了可吸入大量的空气而具有足够大的开口率的方式形成,其补充若只是穿过贯穿孔 45~48进行流动的空气的话并不足够的吸入空气。此处,在狭缝部42中,通过多个在径向上延伸的连结框44来将壁面41的圆形的外缘41b与外框 43之间连接。将连结框44的间隔设为如大的异物无法进入内部般狭小的间隔。风扇护罩40通过三根螺钉39a~39c(参照图1)来固定在第一外壳4(参照图1)上,因此在壁面41的区域内设置螺钉孔49a~螺钉孔49c。
如以上般,将壁面41朝向风下侧形成为凸状而形成风扇护罩40的壁面41的部分(第一开口区域),并以大的开口率形成狭缝部42的外侧部分(第二开口区域)。而且,在第一开口区域中,形成第一开口(开口的总面积)的多个贯穿孔(风孔)以轴方向位置随着从外缘侧靠近送风风扇的轴线逐渐地移动的方式配置,靠近轴线A1的内周部分的贯穿孔以比远离轴线A1的外周部分的贯穿孔更靠近送风风扇20侧的方式配置,由此可使由送风风扇20所产生的负压适当地分布。
图5是用以说明由送风风扇20所生成的空气的流动的图(正常时)。送风风扇20是被称为所谓的离心风扇者,在靠近送风风扇20的中心轴线 A1的中心侧的区域中,在轴方向上抽吸空气,并朝径向外侧排出。此处,在风扇护罩40中,使与吸入口30相向的面(壁面41)从外侧朝内侧凹陷,而形成如由粗线包围的具有平滑的倾斜的研钵状的空间(此处,称为“负压缓和空间55”)。即,在风扇护罩40的与送风风扇20相向的部分中,将壁面41朝向送风风扇20形成为凸状,并在凸状的部分(第一开口区域) 内配置多个贯穿孔45~48(参照图4),由此被吸入的风如BA1、BA2般穿过第一开口区域进行流动。另外,在负压缓和空间55的外侧形成有如可吸入大量的空气般的大的开口的第二开口区域,因此可使若只是BA1、 BA2的话并不足够的风如BA3般流动,由此进行补充。如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负压缓和空间55,因此可使其以如下方式发挥作用:通过凹状的负压缓和空间55来将从送风风扇20的中心位置朝向风扇护罩40 产生的负压朝外周侧推开,而减少作业人员侧产生的负压。另外,通过形成在负压缓和空间55中的贯穿孔45~48,可实现从壁面41的区域内(第一开口区域)朝送风风扇20中的直线的气流的吸入,因此容易确保送风风扇20的风量。
图6是用以说明当在风扇护罩40的正面存在障碍物X时由送风风扇 20所生成的风的流动BA3、BA4的图。鼓风机1是作业人员一面用单手握持而拿住手柄部7,或一面在利用带子经由吊孔7a、7b而挎在肩膀上的状态下操作手柄部7,一面进行作业者,由于用右手操作节流杆21的关系,因此大部分的人在使鼓风机1位于作业人员的右侧的状态下进行作业。此时,作业人员的身体或衣服等障碍物X邻接于风扇护罩40的左侧,因此若障碍物X接触风扇护罩40,则存在由被抽吸的风BA1、BA2(参照图5) 来抽吸衣服等障碍物X的担忧。于是,如BA1、BA2般的空气的流动被阻断,因此转移至如图6所示的风的流动BA3、BA4。转移后的空气的流动虽然如BA3般从壁面41的外周侧的区域(第二开口区域)吸入的风的流动与图5的例子相同,但产生如BA4般从第二开口区域吸入后经由贯穿孔48而暂时流入负压缓和空间55(参照图5)中,其后经由贯穿孔47 或比贯穿孔47更内侧的贯穿孔45~46而被吸入送风风扇20中的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即便在作业人员或障碍物X存在于风扇护罩40的顶部且第一开口区域已被密封的情况下,也从离送风风扇20的中心轴线A1远且离大气压近的外周侧的贯穿孔48朝负压缓和空间55内供给外部空气的一部分,由此可顺利地引导朝向吸入口30的气流,而且可减少负压缓和空间55内的负压并提升送风效率及风量。因此,即便在第一开口区域内,也使微弱的负压跑向作业人员侧,由此不存在负压集中在第二开口区域中且衣服等强力地吸附在外周上的情况,也可以减少第一开口区域的轴方向外侧的负压及吸附力。进而,可使形成在护罩中的第一开口区域及第二开口区域内的开口(即所有开口)的负压均匀地减少,因此即便在作业人员的衣服已吸附的情况下,由于将负压缓和空间55的负压维持得低,因此吸附力也小,作业人员可容易地使鼓风机1的本体从衣服中分离。
图7是用以说明风扇护罩40与吸入口30的大小的关系的图。在涡室 24的内部配置直径为DF的送风风扇20,在送风风扇20的左侧的壁面24b 上形成吸入口30。吸入口30是配置在与中心轴线A1同轴上的圆形的开口,直径DH形成得比送风风扇20的直径DF小。在风扇护罩40中形成从外侧朝吸入口30侧凹陷、且与送风风扇20的轴方向大致同心地配置的凹部(负压缓和空间55)。第一开口区域的直径D1形成得比送风风扇20的直径DF大。即,在与送风风扇20的轴方向A1正交的方向上观察,第一开口区域的外缘位置位于比吸入口30的外缘位置更靠近径向外侧。第二开口区域的外径D2形成得比第一开口区域的直径D1大。另外,如根据图 7而明确般,在风扇护罩40的一部分中,在由虚线包围的部分中形成格子状的延长护罩部50。延长护罩部50是以多根框架51在第一外壳4侧延伸存在的方式形成者。配置延长护罩部50的附近为旋涡状,且为内径逐渐变大的涡室24之中内径小的前侧部分附近。即,由于涡室24与外框43 的距离变大,因此设置延长护罩部50,以使异物难以侵入。另外,即便在形成延长护罩部50的部分以外的圆周方向部分中,外框43与第一外壳4 之间也具有规定的间隙,但也经由这些间隙来抽吸外部空气。
如以上般,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开口区域中的开口的总面积(第一开口)设定得比第二开口区域中的开口的总面积(第二开口)小,因此可通过凹状的负压缓和空间55来将从送风风扇中心朝向护罩产生的负压朝外周侧推开,而减少作业人员侧产生的负压。进而,通过第一开口而使微弱的负压也跑向作业人员侧,由此也不存在负压集中在第二开口中且衣服等强力地吸附在外周上的情况,也可以减少第二开口区域中的负压及吸附力。因此,可一面确保风量,一面使形成在护罩中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即所有开口)的负压均匀地减少,而大幅度地减少护罩周围的负压及吸附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风扇护罩40来一体地形成第二开口区域,但也可以通过与第一开口区域不同的构件来形成第二开口区域部分。
实施例2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护罩140的纵剖面图。第二实施例仅将第一实施例的风扇护罩40更换成风扇护罩140,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在第一实施例的风扇护罩40中,将第一开口区域设为从外侧观察凹陷成研钵状的外形,将贯穿孔45~48配置在斜面上,由此经由贯穿孔48而容许如图6的BA4般的径向的风的流动。在第二实施例中,代替此研钵状的形状的凹部而设为如凹陷成两阶段的段差状的凹部,在各个段差面(中心面141a、中周面141b)上配置有多个贯穿孔。风扇护罩140的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部分作为最靠近送风风扇20的圆形的中心面141a来形成,最外周形成环状的外周面141c,在中心面141a与外周面141c之间形成在轴方向上分别成为段差的环状的中周面141b。在中心面141a上,在内侧呈同心圆状地配置多个贯穿孔145,在其外侧呈同心圆状地配置多个贯穿孔146。中周面141b在内侧呈同心圆状地配置多个贯穿孔147,在其外侧呈同心圆状地配置多个贯穿孔148。作为风扇护罩 140的顶部(在中心轴线A1的轴方向上观察,最远离送风风扇20的部位) 的外周面141c作为如在径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般的环状的面来形成,但此处不形成贯穿孔。比外周面141c的径向中心更内侧部分为第一开口区域,外侧部分为第二开口区域。在第二开口区域中,形成许多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框架,在框架之间形成多个大的开口142。
形成在中心面141a及中周面141b上的贯穿孔145~148的形状可为圆形或如从中心呈放射状地延伸般的长孔状的任一者。此处,也以比第二开口区域中的开口率AR2小的方式形成第一开口区域中的开口率AR1(每单位面积的孔的面积的比例)。进而,在第一开口区域内,使中心面141a 中的开口率AR1A比中周面141b中的开口率AR1B小。如此,第一开口区域的多个贯穿孔以轴方向位置随着从外缘侧靠近轴线A1阶段性地移动的方式形成,而且在凹陷成凹状的负压缓和空间155中使内侧的开口率比外侧部分小,因此可通过凹部来将由送风风扇20所产生的负压确实地朝外周侧推开,而减少作用于作业人员侧的负压。另外,可顺利地引导从第一开口区域或第二开口区域朝向吸入口的气流,因此容易提升送风效率及风量。
实施例3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护罩240的纵剖面图。第三实施例利用作为同一面的凹陷面241a来形成第二实施例的风扇护罩140的中心面141a及中周面141b,且在凹陷面241a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245~ 246。外周面241c的径向内侧部分为第一开口区域,外侧部分为第二开口区域。进而,在凹陷成凹状的侧壁部分,即内周壁241b上也形成有贯穿孔247。风扇护罩240的凹陷面241a与送风风扇20等距离地配置,在与中心轴线A1交叉的中心附近不形成贯穿孔。在中心附近的外侧呈同心圆状地配置多个贯穿孔245,在其外侧呈同心圆状地配置多个贯穿孔246。贯穿孔247的开口以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A1平行的开口的方式配置。作为风扇护罩240的顶部(在中心轴线A1的轴方向上观察,最远离送风风扇20的部位)的外周面241c作为如在径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般的环状的面来形成,但此处不形成贯穿孔。在第二开口区域中,形成许多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框架,在框架之间形成多个大的开口242。
在第三实施例中,也以比第二开口区域中的开口率AR2小的方式形成第一开口区域中的开口率AR1(每单位表面积的孔的面积的比例)。另外,在第一开口区域内,使凹陷面241a中的开口率AR1A比内周壁241b中的开口率AR1B大。若如此形成,则在凹陷成凹状的负压缓和空间中,内侧的开口率比外侧部分小,因此可通过凹部来将由送风风扇20所产生的负压确实地朝外周侧推开,而减少作用于作业人员侧的负压。另外,即便在第一开口区域因作业人员或障碍物X而已被密封的情况下,也从外周侧的开口242经由贯穿孔247而朝负压缓和空间内供给外部空气的一部分,其后经由贯穿孔245、246而朝送风风扇20侧流动,由此可减少负压缓和空间255内的负压。
以上,根据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利用将引擎用作驱动源的鼓风机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使用电动马达等其他动力源者。进而,在用于鼓风机中的送风风扇的吸入口的风扇护罩中应用了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仅限于鼓风机,也可以在覆盖通过风扇来吸入空气的吸入口的护罩中应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2)
1.一种鼓风机,其是包括使送风风扇旋转的驱动源、收容所述驱动源且形成有手柄部的壳体、收容所述送风风扇的涡室、形成在所述涡室的壁面上的吸入口、及安装在所述吸入口的外侧的风扇护罩的便携型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扇护罩中形成从外侧朝所述吸入口侧凹陷、且与所述送风风扇的轴方向大致同心地配置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内侧形成多个第一风孔,在所述凹部的外侧形成多个第二风孔,
即使在所述第一风孔因作业人员而被密封的情况下,外部空气也通过所述第二风孔而朝所述送风风扇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风扇护罩的所述凹部的内侧的第一开口区域的所述第一风孔的总面积比形成在所述凹部的外侧的第二开口区域的所述第二风孔的总面积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所述第一风孔包含以使风在径向上流动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轴方向倾斜地形成的开口来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口区域与所述风扇护罩一体地形成、或设置在其他构件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为离心式,在与所述送风风扇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观察,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外缘位置位于比所述吸入口的外缘位置更靠近径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多个所述第一风孔以轴方向位置随着从外缘侧靠近所述送风风扇的轴线逐渐地或阶段性地移动的方式配置,靠近轴线的内周部分的所述第一风孔以比远离轴线的外周部分的所述第一风孔更靠近所述送风风扇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孔的形状为在径向上延伸得长的椭圆,且以所述椭圆的内周侧与外周侧的轴方向位置不同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以比外周部分的平均开口率大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内周部分的平均开口率。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所述第一风孔的总面积比所述吸入口的面积小。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凹部形成为具有平滑的倾斜的研钵状。
11.一种鼓风机,其是包括使送风风扇旋转的驱动源、收容所述驱动源且在上方形成有手柄部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收容所述送风风扇的涡室、设置在所述涡室的壁面上的吸入口、及配置在所述吸入口的外侧而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上的风扇护罩的便携型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以朝向吸入方向从外侧朝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所述风扇护罩的与所述吸入口相向的凹陷区域,在所述凹陷区域内配置有在所述吸入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多个第一风孔,在所述凹陷区域的外侧配置有第二风孔,
即使在所述第一风孔因作业人员而被密封的情况下,外部空气也通过所述第二风孔而朝所述送风风扇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具有形成在所述风扇护罩的所述凹陷区域中的多个所述第一风孔的第一开口区域,在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外周侧配置有具有多个所述第二风孔的第二开口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92970 | 2016-09-30 | ||
JP2016-192970 | 2016-09-30 | ||
PCT/JP2017/030547 WO2018061555A1 (ja) | 2016-09-30 | 2017-08-25 | ブロ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08863U true CN209908863U (zh) | 2020-01-07 |
Family
ID=61759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9000107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08863U (zh) | 2016-09-30 | 2017-08-25 | 鼓风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270291A1 (zh) |
JP (1) | JP6687120B2 (zh) |
CN (1) | CN209908863U (zh) |
WO (1) | WO201806155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8205300A1 (de) * | 2018-04-09 | 2019-10-10 | Ziehl-Abegg Se | Ventilator und Einströmgitter für einen Ventilator |
CN111637549B (zh) * | 2019-03-01 | 2023-07-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
CN112007451B (zh) * | 2019-05-31 | 2024-03-2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JP2021050488A (ja) * | 2019-09-24 | 2021-04-01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ブロワ |
US11795967B2 (en) | 2020-12-23 | 2023-10-24 | Makita Corporation | Blower |
US12049898B2 (en) * | 2021-10-29 | 2024-07-30 | Jiangsu Guorun Electric Co., Ltd. | Air-flow channel structure of air pump, micro air pump, waterproof air pump, and inflatable product |
JP2024098519A (ja) * | 2023-01-11 | 2024-07-24 |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 遠心送風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78243U (zh) * | 1984-10-29 | 1986-05-26 | ||
US4644606A (en) * | 1985-04-08 | 1987-02-24 | Mcculloch Corporation | Lawn/garden blower/vacuum |
JP4448929B2 (ja) * | 1999-11-30 | 2010-04-14 | ハスクバーナ・ゼノア株式会社 | 可搬式のブロワ |
JP2002155899A (ja) * | 2000-11-21 | 2002-05-31 | Kioritz Corp | 背負架台 |
JP4287260B2 (ja) * | 2003-12-05 | 2009-07-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動力送風機 |
JP2008002310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Kioritz Corp | 背負式送風機 |
US20100086412A1 (en) * | 2006-10-13 | 2010-04-08 | Shindaiwa Corporation | Blower |
-
2017
- 2017-08-25 US US16/326,367 patent/US2021027029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8-25 CN CN201790001075.9U patent/CN20990886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8-25 WO PCT/JP2017/030547 patent/WO201806155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8-25 JP JP2018542000A patent/JP668712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8061555A1 (ja) | 2018-12-27 |
WO2018061555A1 (ja) | 2018-04-05 |
US20210270291A1 (en) | 2021-09-02 |
JP6687120B2 (ja) | 2020-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08863U (zh) | 鼓风机 | |
US4318203A (en) | Single-handed operation type scavenging blower | |
CA2828569C (en) | Handheld blower | |
US11788538B2 (en) | Blower having multiple control switches | |
US20040004356A1 (en) | Power generator unit | |
CA2828567A1 (en) | Handheld blower | |
JP2024041943A (ja) | 送風機 | |
CN101737208A (zh) | 发动机工具 | |
US7252063B2 (en) | Engine generator | |
JP5982713B2 (ja) | 送風作業機 | |
JPH0658191U (ja) | 可搬式パワーブロワー | |
US9068504B2 (en) | Engine operated machine | |
US20180016956A1 (en) | Engine and engine-driven working machine | |
JP5286977B2 (ja) | ブロワ装置 | |
EP2020490A1 (en) | Portable work machine | |
CN211735212U (zh) | 吹风机 | |
KR100406213B1 (ko) | 브러시가 부착된 드라이어 | |
CN111148891B (zh) | 通用发动机 | |
JP6631194B2 (ja) | エンジン作業機 | |
JP2013021979A (ja) | 刈払機 | |
CN214660967U (zh) | 涡轮式手持小风扇 | |
JP6619252B2 (ja) | エンジン発電機 | |
JP6572678B2 (ja) | エンジン及びエンジン作業機 | |
JP2020041450A (ja) | エンジン及びエンジン作業機 | |
CN218575829U (zh) | 电动研磨工具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