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B板接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SMT测试及烧录系统的送料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PCB 板接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SMT测试及烧录系统送料大都采用人工操作,由于人工作业效率低,且长时间工作会造成视觉及精神疲劳,而导致PCB板位置不准确,进而造成产品不合格率增大。为了取缔人工操作,现有部分生产企业已使用机械传动来实现自动送料,然而自动送料没有检测措施,经常会导致PCB板层叠在自动送料装置上,影响后续的 SMT测试及烧录系统的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为SMT测试及烧录系统逐一输送PCB板且提高生产效率的PCB板接驳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PCB板接驳装置,所述PCB板接驳装置设于用于将料框内的PCB板逐一输送至其上的推料机构和SMT测试及烧录系统之间,所述PCB板接驳机构包括宽度可调节的接驳平台,和设于接驳平台上用于感应PCB板宽度并将信号传递至PLC以实现调节接驳平台宽度的感应机构,及设于接驳平台上在接收到SMT测试及烧录系统阻挡命令时用于阻挡PCB板进入SMT测试及烧录系统的挡停机构,所述挡停机构在接收到SMT 测试及烧录系统放行命令时撤销对PCB板的阻挡,以构成为SMT测试及烧录系统逐一供给PCB板。
进一步的,所述接驳平台包括沿PCB板的输送方向并排固设于支撑架上的若干个直线导轨,和两并排设置且分别与若干个所述直线导轨滑动的传动机构,及固连于支撑架的一侧用于驱动两传动机构其中之一沿直线导轨的导向方向滑动的调节机构。
进一步的,两所述传动机构为皮带传动机构,且其中之一的所述皮带传动机构上固连于一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直线导轨滑动连接的滑块,固连于所述固定板上的皮带传动机构在所述调节机构的驱动下向另一皮带传动机构远离或靠近,以构成所述接驳平台宽度的调节。
进一步的,各所述皮带传动机构包括两个分设于所述固定板或所示支撑架两端并与固定板或支撑架转动连接的皮带轮,和设于两皮带轮之间的驱动轮,及输出轴与两所述皮带传动机构的两所述驱动轮连接第一驱动电机,组成各所述皮带传动机构的驱动轮和两所述皮带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于各所述驱动轮分别靠近两所述皮带轮的两端端部处设有张紧轮。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设于支撑架上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与所述固定板螺纹连接的丝杠,所述丝杠的轴线与所述直线导轨的导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挡停机构设于所述接驳平台靠近所述SMT测试及烧录系统的一端端部处,所述挡停机构包括与所述支撑架或所述接驳平台固连的驱动气缸和与驱动气缸的输出端固连的挡板,所述挡板在所述驱动气缸驱动下向上伸出所述接驳平台,以构成对位于接驳平台上的PCB板的阻挡。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所述接驳平台将由所述料框内逐一推出的PCB板输送给SMT测试及烧录系统,其中,所述接驳平台的宽度可根据PCB板的宽度的大小自动调节,以实现不同宽度PCB板的输送,所述挡停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接驳平台上始终保持一块PCB板,进而避免接驳平台上存在多块PCB板而导致层叠堆积的现象发生,且所述挡停机构确保接驳平台能够将PCB板逐一输送给SMT测试及烧录系统,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取缔的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推料机构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标注部件:1-支撑架,2-接驳平台,3-传动机构,301-皮带轮,302-驱动轮,303- 张紧轮,304-第一驱动电机,4-直线导轨,5-滑块,6-第二驱动电机,7-丝杠,8- 驱动气缸,9-挡板,10-第一感应器,11-第二感应器,12-固定板,13-料框,14-推料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种PCB板接驳装置
表面组装技术(表面贴装技术)译文为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缩写为SMT(文中均以此表示),称为表面贴装或表面安装技术,是目前电子组装行业里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工艺。它是一种将无引脚或短引线表面组装元器件(简称SMC/SMD),中文称片状元器件安装在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通过回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组装的电路装连技术。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PCB板接驳装置,如图3所示,其设置在推料机构14与SMT 测试及烧录系统之间。其中,推料机构14用于将固定在升降平台上的料框13内的层叠的PCB板逐一推送至接驳平台2上,接驳平台2检测到PCB板后,将其上的PCB板输送给SMT测试及烧录系统。接驳平台2上设置有感应机构,感应机构用于感应PCB 板宽度并将信号传递至PLC,PLC发出指令以实现接驳平台2宽度的调节。接驳平台 2上还设置有挡停机构,挡停机构在接收到SMT测试及烧录系统阻挡命令时用来阻挡 PCB板进入SMT测试及烧录系统,PLC在接收到SMT测试及烧录系统放行命令时,将控制挡停机构撤销对PCB板的阻挡,用以构成为SMT测试及烧录系统逐一供给PCB板。
接驳平台2包括调节机构、两个传动机构3和多条直线导轨4。其中,多条直线导轨4沿PCB板的输送方向并排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上的,本实用新型直线导轨4数量为两个,两个直线导轨4分别设置在接驳平台2的两端端部处,其目的是使其中一个传动机构3在调节机构的驱动下向另一个传动机构3运动时不会发生偏移。两个传动机构3并排设置且分别与两条直线导轨4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为了实现接驳平台2宽度可调节,如图1所示,两个传动机构3为皮带传动机构,且其中之一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2上,固定板12上固定有两个分别与相对应的直线导轨4滑动连接的滑块5,安装在固定板12上的皮带传动机构在调节机构的驱动下随固定板12向另一皮带传动机构远离或靠近,以构成接驳平台2宽度的调节。其中,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2上的皮带传动机构包括两个分转动连接在固定板12 两端的皮带轮301,两个皮带轮301之间设置有驱动轮302,驱动轮302与两个皮带轮301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上的皮带传动机构与固定在固定板12上的皮带传动机构相同。支撑架1上远离固定板1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304,第一驱动电机304的输出轴与两个驱动轮302同轴连接,第一驱动电机304驱动两个皮带传动机构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为了使皮带传动机构平稳地传动,在每个驱动轮302分别靠近两个皮带轮301的两端端部处安装有张紧轮303。位于固定板12 侧的皮带传动机构的张紧轮303与固定板12转动连接,位于支撑架1侧的皮带传动机构的张紧轮303与支撑架1转动连接。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上的第二驱动电机6,第二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连接有与固定板12螺纹连接的丝杠7,且丝杠的轴线与直线导轨4的导向相同。
如图2所示,挡停机构安装在接驳平台2靠近SMT测试及烧录系统的一端端部处(即PCB板的出口端),挡停机构包括与支撑架1或接驳平台2固定连接的驱动气缸8,驱动气缸8位于皮带传动机构的下方,驱动气缸8的输出端竖直向上设置,且驱动气缸8的输出端固定有挡板9,挡板9在驱动气缸8驱动下向上伸出接驳平台2,并对位于接驳平台2上的PCB板的阻挡。为了自动化控制本实施例运行,在两个皮带传动机构之间的支撑架1上并位于皮带传动机构的进料端安装有第一感应器10,第一感应器10感应到PCB 板后,将信号反馈给PCL,PCL控制皮带传动机构对PCB板进行传送;皮带传动机构的出料端的端部处安装有第二感应器11,当第二感应器11感应到PCB板时,将信号反馈给PLC,PLC控制驱动气缸8驱动挡板9向上伸出接驳平台2,阻挡PCB板进入SMT测试及烧录系统。当SMT测试及烧录系统向PLC发出PCB板需求的指令时,PLC控制驱动气缸8 使挡板9向下运动,取消对PCB板的阻碍,第一驱动电机304带动皮带传动机构将PCB 板输送给SMT测试及烧录系统,进而实现PCB板逐一进入接驳平台2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当客户选取一款待测PCB板后,根据PCB板的宽度,PLC设置参数控制第二驱动电机6带动丝杠7将两个皮带传动机构所构成的导轨宽度调节到合适的位置(约比 PCB板宽1mm)并将参数保存在PLC中。当推料机构14将PCB板顺利推到接驳平台2上的第一感应器10的正上方位置后,第一感应器10得到信号并反馈给PLC,之后PLC控制第一驱动电机304带动皮带运转,继而带动PCB板输送,当PCB板输送至第二感应器11处,第二感应器11将信号传递给PLC,PLC反馈命令驱动气缸8带动挡板9升起(起到防止PCB 板流到下一工位去的作用)。当后一工序动作完成并给与了PLC信号后,PLC反馈信号命令驱动气缸8带动挡板9下降,将PCB板输送至下一工位。当PCB板通过第二感应器11 时,第二感应器11得到信号并传送PLC,PLC反馈信号给推料机构14,允许再次推送一块PCB板到接驳平台2上,如此构成循环,将PCB板逐一输送至SMT测试及烧录系统;同时,实现接驳平台2上始终处于一个PCB板的状态,进而防止PCB板的层叠堆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