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容墨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背景技术
墨盒是喷墨打印机中必备的消耗品,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喷墨打印机厂商在设计阶段,会考虑同一个型号的打印机能够适用两种不同容量型号的墨盒,此两种型号墨盒仅大小不同。
对于墨盒兼容生产厂商来说,需要同时准备两种型号墨盒的空壳,无疑将增大兼容生产厂商的生产制造成本。
对于再生墨盒来说,较小型号的墨盒由于其中容纳的墨水量较少,导致市面上该小容量型号的墨盒空壳较多,而大容量型号的墨盒空壳较少,墨盒再生厂商苦于无法搜集到足够多的大容量型号空壳而不能满足市面上对该大容量型号再生墨盒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扩容后的墨盒,根据已有的小容量型号的墨盒空壳,将其容量扩大,最终形成一种大容量的墨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扩容墨盒,包括相互结合并用于容纳墨水的多边体和扩容件;所述多边体包括位于前方的前侧板以及形成在前侧板上的出墨口,多边体与扩容件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二者之间至少形成液体连通,多边体上设置的液体连通口不设置在前侧板上。
扩容件设置有压力调节组件,用于控制从扩容件进入多边体中的墨水量。
压力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扩容件的进气孔、凹槽、与外置件的腔体连通的连通孔、设置在凹槽内的支撑台、同时与进气孔和凹槽连通的连通口、被支撑台支撑的弹性膜片、压环以及密封膜;压环将弹性膜片压在支撑台上,密封膜密封压环的环形区域以及连通口。
在弹性膜片与凹槽之间形成第一空间,在弹性膜片与密封膜之间形成第二空间。
压环与连通口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缺口,弹性膜片上形成有切口,所述第一空间通过连通孔与外置件的腔体连通,第二空间通过缺口、连通口和进气孔与大气连通。
多边体与扩容件之间还形成气体连通,多边体上设置的气体连通口不设置在前侧板上。
气体连通口设置在多边体的上方,液体连通口设置在多边体的下方,扩容件与多边体之间通过连通管连通,扩容件的前面板与多边体的后侧板相邻,所述后侧板与前侧板相对。
气体连通口和液体连通口均设置在多边体的后侧板上,所述后侧板与前侧板相对。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小容量型号的墨改制前的盒立体图。
图2A是将本实用新型涉及实施例一的小容量型号的墨盒切除一部分后的立体图。
图2B是将本实用新型涉及实施例一的小容量型号的墨盒改制后的立体图。
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外置体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改制后的小容量型号墨盒与外置体结合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改制后的小容量型号墨盒与外置体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改制前的小容量型号墨盒的立体图。
图6B和图6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改制前的小容量型号墨盒的分解图。
图6D是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改制前的小容量型号墨盒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小容量型号墨盒被改制后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小容量型号墨盒采用另一种方式被改制后的立体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小容量型号墨盒采用另一种方式被改制后的侧视图。
图9A和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与外置体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10A和图10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与外置体结合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般的,由小容量墨盒扩容成大容量墨盒所使用的小容量墨盒空壳可以是通过回收方式获得的已被消耗完墨水的墨盒空壳,也可以是通过注塑的方式获得的新的墨盒空壳,然而,不管是采用何种方式获得的小容量墨盒空壳,均可采用本实用新型记载的方法,将该小容量墨盒扩容成大容量墨盒。
根据下文记载的方法,首先需改制小容量墨盒空壳,再将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空壳与外置体结合。为使得描述更清楚,定义如下,改制前的小容量墨盒空壳为C0,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空壳为C1,外置体为C2,扩容后的墨盒为C。
可实现的,如采用注塑的方式获得墨盒空壳,可直接注塑出改制前的小容量墨盒空壳C0;从节省工序、降低工艺成本的方面考虑,也可直接注塑出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空壳C1。
实践中,兼容墨盒生产厂商可获得较多的已被使用过的小容量墨盒空壳,下面以已被使用过的小容量墨盒空壳作为改制前的墨盒空壳C0,为简便,下文中墨盒空壳均简称为墨盒。
实施例一
[改制前墨盒的结构]
图1A和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小容量型号的墨盒改制前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改制前的墨盒C0整体呈规则的多边体形,所述多边体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墨水的腔体,且墨盒C0设置有用于与喷墨打印机结合的出墨口11以及与外部进行大气交换的进气口12;以墨盒C0被安装后的状态为准,定义出墨口11所在的一侧为前方,与前方相对的一侧为后方,当从后方向前方观察时,视线的左侧为左方,视线的右侧为右方,视线的上侧为上方,视线的下侧为下方。
墨盒C0包括位于前方的前侧板10、位于左方或右方的中间板20、位于后方的后侧板40、位于上方的上侧板30以及位于下方的下侧板50,所述中间板20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前侧板10和后侧板40,并在上下方向上连接上侧板30和下侧板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墨口11和进气口12均被设置在前侧板10;进一步的,墨盒C0还包括设置在上侧板30上方的顶板60,所述顶板60与上侧板30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手指的容纳空间。
如图1A所示,沿墨盒C0的上下方向,从后侧板40向上延伸形成有封闭板41,该封闭板41通过一个弧部42与顶板60连接,因而,在墨盒C0的前后方向上,容纳空间被封闭;进一步的,墨盒C0还包括设置在顶板60与上侧板30之间的第一支撑板32,因而,顶板60的强度得以加强;更进一步的,结合图1A和图1B,从上侧板30向上突出形成有下肋条31,从顶板60向下突出形成有与下肋条31相对的上肋条61,所述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在墨盒C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同时,墨盒C0还包括设置在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之间的第二支撑板62,第一支撑板32与第二支撑板62相交,且在前后方向上,第二支撑板62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且第一空间S1位于第二空间S2的后方,也就是说,第一空间S1更靠近封闭板41;在左右方向上,第二支撑板62将第一支撑板32分隔成左支撑板32a和右支撑板32b。当操作者在拿取墨盒C0时,即使手指打滑,由于所述左支撑板32a和右支撑板32b的设置,一方面可增大摩擦力,另一方面,可阻止手指滑动的更远;当然,即使不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62,以上肋条61或下肋条31为界,第一支撑板32仍可被分割为所述左支撑板32a和右支撑板32b。优选的,沿墨盒C0的前后方向,至少第二支撑板62面向第一空间S1的侧边621为弧面,以此适应手指的形状,提升操作者的使用体验。
[墨盒的改制方法]
下面结合图2A和图2B描述所述墨盒C0的改制方法。图2A是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小容量型号的墨盒切除一部分后的立体图;图2B是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小容量型号的墨盒改制后的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将小容量墨盒C0扩容的方法是在现有的墨盒C0上安装外置体C2(下文所述),并连通现有墨盒C0腔体与外置体C2腔体,使得进入现有墨盒C0腔体中的空气能与外置体C2腔体中的墨水相交换,以此将外置体C2腔体中的墨水补充至现有墨盒C0腔体中,从而达到扩大现有墨盒C0腔体容量的目的。所述现有墨盒包括以回收方式获得的已被消耗完墨水的墨盒C0,也包括以注塑的方式获得的新的墨盒C1。
具体而言,在现有墨盒C0/C1上需设置结合部、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在外置体C2上需设置被结合部、气流流入管88和墨水流出管89,通过结合部与被结合部的结合,气体流出口43与气体流入管88的结合以及墨水流入口44与墨水流出口89的结合,现有墨盒C0/C1与外置体C2结合成下文所述的改制后的墨盒C。
如图2A所示,切除所述封闭板41,使得第一空间S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开口K,弧面621面向开口K,进一步的,还可以切除所述弧部42,使得开口K更大,更有利于下述外置体C2的结合;更进一步的,还可切除部分上肋条61或部分下肋条31,使得在前后方向上,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的长度不同,其有益效果在下文中描述。
同时,墨盒C1中还切除了左支撑板32a和右支撑板32b,如图所示,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之间被第二支撑板62支撑,虽然位于后方的封闭板41和弧部42被切除,顶板60与上侧板30之间形成开口K,位于开口K附近的顶板60不再被支撑,然而,第二支撑板62可起到支撑顶板60的作用,因而,顶板60以及墨盒C1的强度可以得到保证。
如图2B所示,在未设置出墨口11的一侧开设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均不与出墨口11设置在同一个侧板上,优选的,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设置在同一个侧板上;更优选的,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设置在后侧板40上,且在上下方向上,气体流出口43位于开口K与墨水流入口44之间,因而,开口K的开口方向与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的开口方向相同,当墨盒C1与外置体C2进行气体交换和液体交换时,将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设置的远25离出墨口有助于减小出墨口11附近的压力变化,以此避免可能带来的成像缺陷。
所述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均被设置成阶梯形,也就是说,气体流出口43与后侧板40之间形成有台阶面431,墨水流入口44与后侧板40之间也形成有台阶面441,其中,气体流出口43用于使得通过进气口12进入墨盒C1腔体中的空气流出至外置体C2,墨水流入口44用于在空气从墨盒C1腔体进入外置体C2腔体后,使得外置体C2中的墨水流入墨盒C1腔体。
[外置体]
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外置体的立体图。
外置体C2中容纳有墨水,用于与改制后的墨盒C1结合,以扩大墨盒C1的腔体容量,如图所示,外置体C2包括外置件80以及与外置件80结合的被结合部90,墨水被容纳在外置件80中,被结合部90用于与设置在墨盒C1上的结合部结合。
类似墨盒C0和墨盒C1,外置体C2也具有所述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被结合部90从外置件80的前面板81向前突出。在上下方向上,外置件80与墨盒C0和墨盒C1具有相同的尺寸,因而,扩容后的墨盒C在上下方向上基本齐平(如图5所示)。
外置件80包括前面板81、后面板82、上面板83、下面板84、右面板85和覆盖件86,其中,前面板81、后面板82、上面板83、下面板84和右面板85围合形成一侧敞口的储墨空间S4,覆盖件86覆盖敞口,因而,储墨空间S4可以被密封;优选的,所述覆盖件86为透明材料制成,例如,覆盖件86为透明PP膜,如此,操作者从覆盖件86的外部即可观察到储墨空间S4中是否还有墨水。
如上所述,被结合部90从前面板81向前突出,外置件80还包括设置在前面板81上的气体流入管88和墨水流出管89,所述气体流入管88用于与墨盒C1上设置的气体流出口43结合,墨水流出管89用于与墨盒C1上设置的墨水流入口44结合,且气体流入管88和墨水流出管89从前面板81向前突出。同样的,在上下方向上,气体流入管88位于墨水流出管89和被结合部90之间。
优选的,所述墨水流入口44和墨水流出管89应被设置在尽量分别靠近墨盒C1的下侧板50和外置件80的下面板84,然而,考虑到墨盒C1的实际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墨水流入口44与下侧板50之间总是有一定距离,因而,墨水流出管89离下面板84之间也总是有一定距离。如图3A所示,外置件80还包括隔板G,所述隔板G在储墨空间S4中分隔出空置腔S3,墨水流出管89紧邻隔板G设置,此种方式可确保储墨空间S4中储存的墨水全部被消耗,不会造成浪费。
当然,所述隔板G不是必需的,例如,在上下方向上,外置件80的尺寸小于墨盒C1的尺寸,二者的尺寸差即为空置腔S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的,外置件80还包括设置在储墨空间S4中的导流件87,优选的,导流件87为从右面板85向储墨空间S4突出的板状体,导流件(导流板)87向着墨水流出管89倾斜,且不再与外置件80的其他部位接触,因而,在有效提升储墨空间S4中的墨水流动效率的同时,还可大幅减小储墨空间S4中的空气和墨水流动时受到的来自导流板87的阻力。
如图3B所示,被结合部90包括从前面板81向前方延伸的第一结合杆91和第二结合杆92,所述第一结合杆91和第二结合杆92相互平行,并形成夹持空间93;当被结合部90在前后方向上与墨盒C1结合时,至少所述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之一进入夹持空间93,在上下方向上,第一结合杆91和第二结合杆92被顶板60和上侧板30限制,在左右方向上,第一结合杆91和第二结合杆92被至少所述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之一限制,最终,外置体C2相对于墨盒C1的位置被确定。
关于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如上所述,二者的长度不一致,即在前后方向上,上肋条61比下肋条31长,或者下肋条31比上肋条61长,无论二者中哪一个的长度更长,较短的肋条可在所述被结合部90与墨盒C1结合时,为被结合部90在左右方向上提供摆动的空间,从而使得外置体C2与墨盒C1的结合更有效率;作为一种变换,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将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设置成一样长,但将第一结合杆91和第二结合杆92设置成长度不同,从而起到同样的效果;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将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设置成不一样长,同时,第一结合杆91和第二结合杆92也设置成不一样长,通过此种设计,被结合部90的安装更顺利。
如上所述,墨盒C1上需设置能够与被结合部90结合的结合部,具体到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所述结合部包括顶板60、上侧板30以及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至少之一,其中,顶板60和上侧板30在上下方向上限制被结合部90,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至少之一在左右方向限制被结合部90,也就是说,当外置体C2在前后方向与墨盒C1结合时,所述结合部包括能够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对被结合部90限制的部件;一般的说,结合部包括空间上在与外置体C2和墨盒C1结合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限制被结合部90的部件。
虽然上侧板30是形成墨盒C1腔体的一部分,但如果仅考虑结合部的结构,所述上侧板30可以从形成墨盒C1腔体的部分中剥离,使得结合部可被描述为:包括用于在上方限制被结合部90的顶板(上限制件)60、用于在下方限制被结合部90的上侧板(下限制件)30、以及用于在左右方向限制被结合部90的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至少之一,其中,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分别从上限制件60和下限制件30上在上下方向上突出;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结合部被设置在墨盒C1腔体的上方,然而,具有结合部还可以被设置在墨盒C1的其他部位,例如,结合部被设置在墨盒C1的左方、右方、下方等,只要能够实现与被结合部90结合即可。
如上所述,改制后的墨盒C1中,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之间还保留有第二支撑板62,当结合部与被结合部90结合时,第二支撑板62将随着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进入夹持空间93。为进一步提升扩容后的墨盒C的强度,如图3A和图3B所示,夹持空间93中还设置有支撑台94,当结合部与被结合部90结合时,所述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撑台94支撑,上肋条61尤其是顶板60在上下方向上的可能晃动被支撑台94制止。
在上下方向上,支撑台94的尺寸小于夹持空间93的尺寸,且支撑台94既可以从前面板81向前延伸而来,也可以仅形成在夹持空间93中,而不与前面板83接触,当支撑台94采用后一种形成方式时,所述支撑台94还可以与所述结合杆分体形成,即支撑台94为从外部安装至夹持空间93的独立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夹持空间93被分隔形成为前夹持部93a和后夹持部93b,优选的,在该方向上,前夹持部93a的尺寸和后夹持部93b的尺寸分别与第二空间S2的尺寸和第一空间S1的尺寸基本相同,在上下方向上,支撑台94的尺寸与第一空间S1的尺寸基本相同,当结合部与被结合部90结合时,第一结合杆91和第二结合杆92与前夹持部93a相对的部分与第二空间S2相对,支撑台94与第一空间S1相对,且支撑台94基本填满第一空间S1。
更优选的,如图3B所示,支撑台94的前末端还设置有与第二支撑板侧面621配合的配合面941,如此,结合部与被结合部90的结合更加紧密,扩容后墨盒C整体具有更好的强度。
以上以结合部被设置在墨盒C1上,被结合部90被设置在外置体C2为例进行了描述,可以想到的是,结合部和被结合部90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结合部被设置在外置体C2上,被结合部90被设置在墨盒C1上;不管墨盒C1上设置结合部还是被结合部90,优选的,所述结合部或被结合部90均不设置在出墨口11所在侧。
[外置体与改制后墨盒的结合]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改制后的小容量型号墨盒与外置体结合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改后的小容量型号墨盒与外置体结合后的立体图。
改制后的墨盒C1由于被另外开设了所述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在开始为墨盒C1灌装墨水前,还需分别将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密封,如图4所示,墨盒C1还包括用于密封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的自密件70,所述自密件70在不受外力时,可自动密封,包括具有插入口73的密封体71以及形成在密封体71一个末端凸缘72,所述密封体71与气体流出口43配合,凸缘72与台阶面431配合,在前后方向上,当密封件70被安装后,不会超出后侧板40。在外置体C2与墨盒C1结合时,气体流入管88通过插入口73插入至墨盒C1的腔体,实现墨盒C1的腔体与外置件80的腔体之间气体连通。
同样的,墨水流入口44也被自密件70密封,且墨水流出管89通过插入口73插入至墨盒C1的腔体,实现墨盒C1的腔体与外置件80的腔体之间墨水(液体)连通。由于自密件70不超出后侧板40,如图5所示,当外置体C2与墨盒C1结合时,墨盒C1的后侧板40与外置件80的前面板81能够紧密结合,提升扩容后墨盒C的外观美观度。
可替换的,墨盒C1上还可以将气体流出口43设置成气体流出管,墨水流入口44设置成墨水流入管,相应的,外置件80上还可以将气体流入管88设置成气体流入口,墨水流出管89设置成墨水流出口。
[外置体的更换]
如上所述,外置体C2与改制后的墨盒C1结合形成扩容后的墨盒C,然后扩容后的墨盒C可以如改制前的墨盒C0一样被注入墨水,在上下方向上,当墨盒C1中的墨水线高于气体流出口43时,墨盒C1中的墨水将首先被消耗,当墨盒C1中的墨水线低于气体流出口43时,进入墨盒C1腔体中的空气将通过气体流出口43进入外置件80的储墨空间S4,导致储墨空间S4中气压增大,储墨空间S4中的墨水通过墨水流出管89流入墨盒C1的腔体,使得墨盒C1腔体中的墨水线与气体流出口43保持一致,周而复始,直至外置体C2中的墨水被消耗完,然后,墨盒C1腔体中的墨盒开始被消耗;在外置体C2中的墨水被消耗完之前,墨盒C1腔体中的墨水量始终维持在一个固定值,即墨水线与气体流出口43等高的位置,即使喷墨打印机工作时,墨盒C被晃动,墨盒C1对打印头的压力变化也几乎可以忽略,从而确保了打印质量的稳定。
对于外置件80储墨空间S4中墨水量的变化,操作者可通过透明的覆盖件86可随时观察到,而墨水流出管89紧邻隔板G设置,这就导致储墨空间S4中的墨水可被完全消耗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置体C2可更换,也就是说,外置体C2与墨盒C1之间是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当操作者观察到储墨空间S4中的墨水被消耗完后,可将已被消耗完墨水的外置体C2与墨盒C1分离,然后更换一个新的外置体C2与墨盒C1结合。
外置体C2的更换过程为:
首先分离已被消耗完墨水的外置体C2和墨盒C1,由于自密件70具有自密封功能,当气体流入管88和墨水流出管89分别与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脱离结合后,位于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上的自密件70将自动密封,因而,墨盒C1中的墨水不会流出。
然后,将准备好的外置体C2的气体流入管88和墨水流出管89所在的前面板81向上放置,将墨盒C1的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所在的后侧板40向下,使得气体流出口43与气体流入管88对应、墨水流入口44与墨水流出管89对应,肋条61和肋条31至少之一与夹持空间93对应,最终使得墨盒C1与新的外置体C2结合起来。
通过将外置体C2设置成可更换,操作者可根据喷墨打印机型号采用相应容量的外置体C2与墨盒C1结合而扩容成对应容量的墨盒C,也就是说,扩容后的墨盒C的容量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可根据需求任意改变。
综上,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扩容方法不仅适用于通过注塑形成的新的墨盒C1,也适用于已被消耗完墨水的已有墨盒C0,只不过当使用已被消耗完墨水的已有墨盒C0时,还需将墨盒C0改制或者说再生成墨盒C1,使得墨盒C1上形成所述结合部或被结合部90,具体方法为:
准备容纳有墨水的外置体C2;
切除多边体(改制前墨盒)C0上的封闭板41、弧部42以及第一支撑板32,形成改制后墨盒C1;
在后侧板40上开设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
将外置体C2的一部分(被结合部90)插入至上侧板30与顶板60之间,使得上肋条61和下肋条31至少之一与外置体C2相对,且外置体C2通过气体流出口43和墨水流入口44与多边体C1气体连通和液体连通。
其中,切除第一支撑板32包括切除位于第二支撑板左侧的左支撑板32a和位于第二支撑板右侧的右支撑板32b,最终,上侧板30与顶板6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支撑板62。
所述外置体C2与多边体(改制后墨盒)C1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由于二者之间形成气体连通和墨水(液体)连通,从而形成扩容后的墨盒C。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的扩容后的墨盒C以已被消耗完墨水的小容量型号墨盒C0再生而来,再生过程中,不需要在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C1安装所述外置体C2,具体描述如下。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改制前的小容量型号墨盒的立体图;图6B和图6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改制前的小容量型号墨盒的分解图;图6D是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改制前的小容量型号墨盒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改制前的小容量型号墨盒C0为可容纳墨水的多边体,包括主体280以及分别与主体280结合的第一端盖281和第二端盖282,主体280包括前侧板280a、与前侧板280a连接的隔板280b和下侧板280c,隔板280b和下侧板280c也相互连接,前侧板280a上设置有出墨口289,且墨盒C0的腔体被隔板280b分隔成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其中,出墨口289与第一腔体283连通,第一端盖281将第一腔体283封闭,第二端盖282将第二腔体284封闭,25且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均为可容纳墨水的多边体。
在墨盒C0中,第一腔体283与第二腔体284相互隔离,二者不连通,仅第一腔体283中容纳有墨水,墨水可通过出墨口289向外供应;为获得更大容量的墨盒C,本实施例通过改制墨盒C0,使得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之间形成气体连通和墨水(液体)连通。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小容量型号墨盒被改制后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隔板280b开设有分体的气体交换口280d和液体交换口280e,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分别通过气体交换口280d实现气体交换,通过液体交换口280e实现液体交换。进一步的,气体交换口280d和液体交换口280e分离设置,且气体交换口280d比液体交换口280e的位置更高,液体交换口280e靠近下侧板280c设置,从而确保第二腔体284中的墨水可被全部消耗,不会造成浪费。
更进一步的,沿墨盒C0的长度方向,气体交换口280d和液体交换口280e在隔板280b上被设置在远离前侧板280a的一个末端,当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之间进行气体和液体交换时,此种设计有助于减小出墨口289附近的压力变化,以此避免可能带来的成像缺陷。
通过此种方式扩容的墨盒C与实施例一中的墨盒C的工作过程相同,当第一腔体283中的墨水被吸出进入第一腔体283中的空气通过气体交换口280d进入第二腔体284,随着第二腔体284中的气压升高,被存储在第二腔体284中的墨水通过液体交换口280e补充到第一腔体283中,使得第一腔体283中的墨水量保持恒定,直至第二腔体284中的墨水被消耗完。
由于所述第二腔体284与第一腔体283一体形成,因而,本实施例中就不需要另外安装外置体,在隔板280b上开设气体交换口(气体连通口)280d和液体交换口(液体连通口)280e之后的小容量墨盒即为改制后的墨盒C1,第二腔体284和上述实施例中外置体80均起着增大墨盒容量的作用,在此将第二腔体284和实施例一中的外置体80统称为扩容件,所述扩容件与改制后的墨盒形成气体连通和液体连通。
在隔板280b上形成所述气体连通口280d和液体连通口280e的方式,例如可以将第一端盖281和第二端盖282至少之一取下,然后在隔板280b上开设所述气体连通口280d和液体连通口280e,然而,从减少生产工序的方面考虑,可在不取下第一端盖281和第二端盖282的情况下,直接将第一端盖281或第二端盖282上形成第一开口2811和第二开口2812,其中,第一开口2811与气体连通口280d相对,第二开口2812与液体连通口280e相对,最后再将第一开口2811和第二开口2812密封。
基于本实施例的思路,还可以将所述气体连通口280d和液体连通口280e设置成图8A所示的形状,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小容量型号墨盒采用另一种方式被改制后的立体图,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小容量型号墨盒采用另一种方式被改制后的侧视图。
如图8A所示,隔板280b设置有用于实现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和液体交换的交换口280f,也就是说,利用该交换口280f,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可同时进行气体交换和液体交换。进一步的,交换口280f被设置在靠近下侧板280c的位置,从而确保第二腔体284中的墨水可被全部消耗,不会造成浪费;优选的,沿墨盒C0的长度方向交换口280f在隔板280b上被设置在远离前侧板280a的一个末端,同样的,此种设计有助于减小出墨口289附近的压力变化,从而避免可能带来的成像缺陷;更优选的,如图8B中虚线所示,交换口280f的最高点比出墨口289高,以更充分的消耗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中的墨水,更进一步的,当喷墨打印机中的吸墨针E与出墨口289结合后,交换口280f的最高点比吸墨针E高。
通过此方式再生的墨盒C在工作时,第一腔体283中的墨水首先会被消耗掉一部分,当第一腔体283中的墨水线低于交换口280f的高度时,第一腔体283中的空气通过交换口280f进入第二腔体284,同时,第二腔体284中的墨水通过交换口280f被补充至第一腔体283,5使得第一腔体283中的墨水量回到高于交换口280f的位置,周而复始,第一腔体283中的墨水量始终维持在高于交换口280f的位置,直至第二腔体284中的墨水量下降至低于交换口280f的位置,此后,第一腔体283和第二腔体284中的墨水量维持在同等的高度;同样的,第一端盖281或第二端盖282上也设置有与交换口280f相对的第三开口2813,通过第三开口2813,操作人员可方便的在隔板280b上开设所述交换口280f,且在完成交换口280f的开设后,第三开口2813被密封。
实施例三
图9A和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与外置体结合后的立体图。
类似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改制后的墨盒C1通过与外置体C2结合而达到增加容量的目的,外置体C2与墨盒C1之间形成气体连通和液体连通,二者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中的墨盒C1的结构大体相同,二者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墨盒C1的顶板360被切割的更多,在墨盒C1的上下方向上,上侧板330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
如图所示,墨盒C1的出墨口311和进气口312被设置在前侧板310上,外置体C2与墨盒C1通过连通管实现气体连通和液体连通,具体的,墨盒C1的上侧板330设置有气体流出口333、下侧板350设置有液体流入口334,气体流出口333设置在上侧板330被暴露的部分上,外置体C2的上面板383设置有气体流入口388、下面板384设置有液体流出口389,气体流出口333与气体流入口388通过第一连通管391连通,液体流出口389与液体流入口334通过第二连通管392连通,在墨盒C1的上下方向上,第一连通管391位于第二连通管392的上方。
不同于实施例一中的外置体C2,由于液体流出口389设置在下面板384上,因此,外置体C2中不再设置隔板G,同样的,气体流出口333、气体流入口388、液体流出口389和液体流入口334中均安装有自密件370,以防止气体和液体泄漏。
本实施例中,外置体C2与墨盒C1的后侧板340相邻,但所述气体流出口333和液体流入口334未设置在后侧板340,且气体流出口388和液体流出口389也未设置在外置体C2与后侧板340相对的前面板381上,如本实施例所述,气体流出口333和液体流入口334分别设置在墨盒C1的上侧板330和下侧板350上、以及气体流入口388和液体流出口389分别设置在外置体的上面板383和下面板384上,且第一连通管391将气体流入口388和气体流出口333连通、第二连通管392将液体流入口334和液体流出口389连通,如此设计可使得终端用户更直观的看出外置体C2与墨盒C1之间是否有气体泄漏或液体泄漏。
当外置体C2与墨盒C1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管391和第二连通管392连通时,所述第一连通管391和第二连通管392还可被看做结合部,在与外置体C2与墨盒C1的结合方向(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第一连通管391和第二连通管392共同限制外置体C2。
扩容后的墨盒工作时,同样是外置体C2中的墨水先被消耗,工作过程为,空气从进气口312进入墨盒C1的腔体,然后通过第一连通管391进入外置体C2的腔体,同时,位于外置体C2中的墨水通过第二连通管392补充至墨盒C1,待外置体C2中的墨水被消耗完后,其中充满空气,墨盒C1中的墨水也不会倒流至外置体C2。
当需要更换外置体C2时,只需要解除第一连通管391和第二连通管392对外置体C2的限制,并将第一连通管391和第二连通管392分别插入至新的外置体C2中即可。
实施例四
图10A和图10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与外置体结合后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中,外置体C2与墨盒C1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具体的结合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即外置体C2的被结合部490被插入至墨盒C1的上侧板430与顶板460之间,外置件480的前面板481与墨盒C1的后侧板440相邻;外置体C2与墨盒C1形成液体连通,如图所示,墨盒C1的前侧板410设置有进气口411和出墨口412,墨盒C1的下侧板450设置有液体流入口434,外置件480的下面板设置有液体流出口489,二者通过连通管492连通,同样的,液体流入口434和液体流出口489均安装有自密件470。
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外置体C2还设置有压力调节组件400,当喷墨打印机的吸墨针E通过出墨口412吸取墨水时,压力调节组件400根据外置件480和墨盒C1腔体内的压力变化调节进入外置件480内的空气,以维持外置件480、墨盒C1与外界大气的平衡,保证吸墨针E可顺利的吸取墨水;进一步的,在设置了压力调节组件400后,所述进气口411将变得不再必需。
如图10B所示,压力调节组件400包括设置在外置件480的进气孔400a、凹槽400b、与外置件480的腔体连通的连通孔400c、设置在凹槽400b内的支撑台400d、同时与进气孔400a和凹槽400b连通的连通口400e、被支撑台400d支撑的弹性膜片400f、压环400g以及密封膜400h;压环400g将弹性膜片400f压在支撑台400d上,密封膜400h密封压环400g的环形区域以及连通口400e,因而,在弹性膜片400f与凹槽400b之间形成第一空间,在弹性膜片400f与密封膜400h之间形成第二空间;进一步的,压环400g与连通口400e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缺口400g1,弹性膜片400f上形成有切口400f1,所述第一空间通过连通孔400c与外置件480的腔体连通,第二空间通过缺口400g1、连通口400e和进气孔400a与大气连通。
弹性膜片400f未发生弹性变形时,切口400f1不打开,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不连通;随着外置件480内的墨水通过连通管492被抽吸至墨盒C1,外置件480内的气压逐渐降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的气压差逐渐变大,弹性膜片400f向着第一空间弹性变形,直至切口400f1打开,外部空气通过切口进入第一空间,随后通过连通孔400c进入外置件480的腔体,使得外置件480腔体内的气压逐渐升高,弹性膜片400f向着第二空间所在的方向复位,直至切口400f1关闭,在墨盒C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弹性膜片400f不断重复所述弹性变形和复位的动作。
在墨盒C的运输途中,外置件480腔体内的气压可能会升高,此时,第一空间内的气压将逐渐大于第二空间内的气压,当二者之间的气压差达到使切口400f1打开的程度时,外置件480腔体内的墨水可能会从切口400f1进入第二空间,进而通过连通口400e和进气孔400a外溢,因此,在墨盒C的左右方向上,第二空间的深度被设置成使得弹性膜片400f向着第二空间发生弹性变形时,切口400f1不会被打开,也就是说,弹性膜片400f向着第二空间弹性变形至预定量后,弹性膜片400f进一步的弹性变形被密封膜400h限制,从而防止外置件480腔体内的墨水进入第二空间外溢。
同样的,当外置件480腔体内的墨水被消耗完后,终端用户也可通过更换外置体C2继续使用墨盒C。
如上所述,通过改制小容量墨盒C0,并使得改制后的小容量墨盒C1与扩容件之间至少形成液体连通,从而达到增加小容量墨盒容量的目的;当墨盒C1与扩容件之间仅形成液体连通时,扩容件还需设置所述压力调节组件400,以控制从扩容件进入墨盒C1中的墨水量;当墨盒C1与扩容件之间同时形成液体连通和气体连通时,二者之间的液体连通口和气体连通口可被设置在墨盒C1未设置出墨口的任意一侧,例如液体连通口和气体连通口被设置在墨盒C1的后侧板上,或者气体连通口被设置在墨盒C1的上侧板上,液体连通口被设置在墨盒C1的下侧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