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32428U -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32428U
CN209832428U CN201822268188.4U CN201822268188U CN209832428U CN 209832428 U CN209832428 U CN 209832428U CN 201822268188 U CN201822268188 U CN 201822268188U CN 209832428 U CN209832428 U CN 209832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 line
section
injection molding
line section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681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银川
柴水华
章小静
张焕法
韩小红
周会中
张燕青
符文科
高文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Langdi Impeller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Langdi Impeller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Langdi Impeller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Langdi Impeller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681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32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32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32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叶配件成型模具领域,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芯和下模芯,上模芯与下模芯对接并构成模腔和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包括主浇道和多条分浇道;所述分浇道沿注塑材料的输送方向依次连接的包括第一直线段、折弯段、延伸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沿模腔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二直线段的始端部与延伸段的始端或中部连接交汇,延伸段的至少末端部位沿其通道方向线性延伸构成冷料穴,冷料穴处于该交汇处下游。该成型模具的注塑通道一方面对内部应力进行分散和减弱,解决模腔的进胶口应力集中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冷料穴,能够储存注塑材料初始的冷料段,避免产品产生冷料块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叶配件成型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斜流风叶是通风设备领域常用的产品,斜流风叶的特点是叶片形状不规则,尤其是叶片中设置空腔。斜流圈做为斜流风叶的重要部件,有着焊接定位、强度支撑、出风导向等重要作用。但是斜流圈在跌落试验和内应力相关试验中是最受冲击的一个部件。因为它要承受80%~90%的外力影响,所以对注塑成型工艺,主要是注塑模具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斜流圈的注塑进胶方式如图1所示,采用90°的四条径向设置的进胶通道进行注胶。在该方案中,注塑材料的初始段容易产生冷料块。注塑时,冷料块在注塑材料前流动,容易堵塞流道;即便随注塑材料进入成型模具腔,则此冷料块会在制品表面形成疤痕,影响制品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该成型模具的注塑通道一方面对内部应力进行分散和减弱,解决模腔的进胶口应力集中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冷料穴,能够储存注塑材料初始的冷料段,避免产品产生冷料块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芯和下模芯,上模芯与下模芯对接并构成用于填充注塑材料并形成斜流圈的模腔,以及用于向模腔输送注塑材料并在注塑成型后得到料柄的注塑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通道包括处于上模芯中心处的主浇道,以及由主浇道的下端部向模腔连通的多条分浇道,多条分浇道沿模腔的轴心处周向规则布置;所述分浇道沿注塑材料的输送方向依次连接的包括第一直线段、折弯段、延伸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沿模腔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二直线段的始端部与延伸段的始端或中部连接交汇,延伸段的至少末端部位沿其通道方向线性延伸构成冷料穴,冷料穴处于该交汇处下游。
作为优选,所述延伸段的末端部位沿其通道方向直线延伸。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直线段的末端部设有进胶口与模腔相连接,进胶口为扁宽的锥形扩展口。
作为优选,所述分浇道有四条,多条分浇道沿模腔的轴心处周向等圆心角度规则布置;相邻两条分浇道的第一直线段始端部相垂直。
作为优选,所述模腔的内径为D,第一直线段的长度为L1,延伸段的长度为L2;并满足如下条件:L1=(0.25~0.3)×D,L2=(0.4~0.6)×L1。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直线段的长度为L3,进胶口的长度为L4,并满足如下条件:L3=(0.1~0.15)×D,L4=(0.2~0.3)×L3;所述第一直线段的宽度为W,第二直线段的顶部宽度为W1,第二直线段的底部宽度为W2,进胶口的宽度为W3,并满足如下条件:W=(0.1~0.2)×L1,W1=(0.7~0.8)×W,W2=(0.8~0.9)×W,W3=(1.2~1.5)×W2。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厚度为H1,进胶口的宽度为H2,并满足如下条件:H1=(0.7~0.8)×W,H2=(0.1~0.2)×H1。
作为优选,所述折弯段为弧形折弯段。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该斜流圈的成型模具的注塑通道包括处于上模芯中心处的主浇道,以及由主浇道的下端部向模腔连通的多条分浇道。其中,分浇道沿注塑材料的输送方向依次连接的包括第一直线段、折弯段、延伸段和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沿模腔的径向方向,是为了尽可能缩短分浇道的起始端至终点端的路径长度;而折弯段的设置能够对于注塑材料进行导向,对内部应力进行分散和减弱,解决模腔的进胶口应力集中问题;而延伸段上形成的冷料穴,能够储存注塑材料初始的冷料段,避免产品产生冷料块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斜流圈的成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斜流圈的成型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斜流圈成型模具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芯的平面示意简图。
图5为图4中A-A剖视图。
图6为图4中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6所示的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芯31和下模芯32,上模芯31与下模芯32对接并构成用于填充注塑材料并形成斜流圈1的模腔11,以及用于向模腔输送注塑材料并在注塑成型后得到料柄2的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包括处于上模芯中心处的主浇道,以及由主浇道的下端部向模腔连通的多条分浇道,多条分浇道沿模腔的轴心处周向规则布置,如图中所示的是分浇道有四条,多条分浇道沿模腔的轴心处周向等圆心角度规则布置,相邻两条分浇道的第一直线段始端部相垂直。
所述分浇道沿注塑材料的输送方向依次连接的包括第一直线段21、折弯段22、延伸段23和第二直线段24。所述第一直线段21和第二直线段24沿模腔的径向方向设置。折弯段22优选设置为弧形折弯段22。第二直线段24的始端部与延伸段23的始端或中部连接交汇,所述第二直线段24的末端部设有进胶口25与模腔相连接,进胶口25为扁宽的锥形扩展口。所述延伸段23的至少末端部位沿其通道方向线性延伸构成冷料穴,冷料穴处于该交汇处下游;此方案中优选方案如图中所示,所述延伸段23的末端部位沿其通道方向直线延伸,采用直线延伸所构成的冷料穴26,注塑材料的初始段的冷料块更容易送入冷料穴26。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并采用如下数据方案。
所述模腔的内径为D,第一直线段21的长度为L1,延伸段23的长度为L2。并满足如下条件:L1=(0.25~0.3)×D,L2=(0.4~0.6)×L1。
所述第二直线段24的长度为L3,进胶口25的长度为L4,并满足如下条件:L3=(0.1~0.15)×D,L4=(0.2~0.3)×L3。所述第一直线段21的宽度为W,第二直线段24的顶部宽度为W1,第二直线段24的底部宽度为W2,进胶口25的宽度为W3,并满足如下条件:W=(0.1~0.)2×L,1W1=(0.7~0.8)×W,W2=(0.8~0.9)×W,W3=(1.2~1.5)×W2。
所述第二直线段24的厚度为H1,进胶口25的宽度为H2,并满足如下条件:H1=(0.7~0.8)×W,H2=(0.1~0.2)×H1。
上述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斜流圈1的成型模具,该斜流圈1的成型模具的注塑通道包括处于上模芯中心处的主浇道,以及由主浇道的下端部向模腔连通的多条分浇道。其中,分浇道沿注塑材料的输送方向依次连接的包括第一直线段21、折弯段22、延伸段23和第二直线段24。第一直线段21和第二直线段24沿模腔的径向方向,是为了尽可能缩短分浇道的起始端至终点端的路径长度。而折弯段22的设置能够对于注塑材料进行导向,对内部应力进行分散和减弱,解决模腔的进胶口25应力集中问题。而延伸段23上形成的冷料穴26,能够储存注塑材料初始的冷料段,避免产品产生冷料块现象。通过上述对于分浇道改进的设计方案,产品破损率下降了2~3个百分点;跌落试验合格率100%;拉力试验性能提高10%~2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芯和下模芯,上模芯与下模芯对接并构成用于填充注塑材料并形成斜流圈的模腔,以及用于向模腔输送注塑材料并在注塑成型后得到料柄的注塑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通道包括处于上模芯中心处的主浇道,以及由主浇道的下端部向模腔连通的多条分浇道,多条分浇道沿模腔的轴心处周向规则布置;所述分浇道沿注塑材料的输送方向依次连接的包括第一直线段、折弯段、延伸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沿模腔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二直线段的始端部与延伸段的始端或中部连接交汇,延伸段的至少末端部位沿其通道方向线性延伸构成冷料穴,冷料穴处于该交汇处下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的末端部位沿其通道方向直线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段的末端部设有进胶口与模腔相连接,进胶口为扁宽的锥形扩展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浇道有四条,多条分浇道沿模腔的轴心处周向等圆心角度规则布置;相邻两条分浇道的第一直线段始端部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腔的内径为D,第一直线段的长度为L1,延伸段的长度为L2;并满足如下条件:L1=(0.25~0.3)×D,L2=(0.4~0.6)×L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段的长度为L3,进胶口的长度为L4,并满足如下条件:L3=(0.1~0.15)×D,L4=(0.2~0.3)×L3;所述第一直线段的宽度为W,第二直线段的顶部宽度为W1,第二直线段的底部宽度为W2,进胶口的宽度为W3,并满足如下条件:W=(0.1~0.2)×L1,W1=(0.7~0.8)×W,W2=(0.8~0.9)×W,W3=(1.2~1.5)×W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厚度为H1,进胶口的宽度为H2,并满足如下条件:H1=(0.7~0.8)×W,H2=(0.1~0.2)×H1。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段为弧形折弯段。
CN201822268188.4U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Active CN209832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68188.4U CN209832428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68188.4U CN209832428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32428U true CN209832428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01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68188.4U Active CN209832428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324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074A (zh) * 2020-05-07 2020-09-04 江门市康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喉罩通气管、注塑方法及注塑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074A (zh) * 2020-05-07 2020-09-04 江门市康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喉罩通气管、注塑方法及注塑设备
CN111619074B (zh) * 2020-05-07 2022-03-08 江门市康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喉罩通气管、注塑方法及注塑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0104A (zh) 用于注射模制装置的单级歧管
CN209832428U (zh) 一种斜流圈的成型模具
CN211843010U (zh) 带有缓冲结构的浇注系统
CN205705294U (zh) 一种导管尖端成型模具
CN210851156U (zh) 一种改善热嘴感温线安装位置的热嘴
CN213500606U (zh) 一种热流道的换色热咀
CN214000410U (zh) 一种具有缓存功能的进胶结构
CN210389977U (zh) 注塑模具用热流道系统及倒装注塑模具
CN210940178U (zh) 蝶形光缆并排空心模具
CN210820793U (zh) 一种挤塑成型装置
CN219789211U (zh) 一种中空吹塑机模头的芯棒
CN210791899U (zh) 一种模具中阀针的导流结构
CN212124039U (zh) 无阀式针点热流道结构及分流针
CN214773680U (zh) 一种进水阀模具用导向机构
CN220482373U (zh) 一种燃气套管色带模具环
CN219028417U (zh)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CN214111391U (zh) 一种四出位挤出机头
CN214820508U (zh) 一种方便换色的热咀结构
CN213891064U (zh) 一种分流式热咀结构
CN220903976U (zh) 一种可变锥度牙胶尖成型模具
CN217573891U (zh) 一种用于高温料的针阀热咀
CN215434802U (zh) 一种热流道热咀
CN215320075U (zh) 转轴盖模具
CN214926564U (zh) 一种导正管模具结构
CN218535558U (zh) 一种pvc护套挤管式圆整电缆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