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8417U -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8417U
CN219028417U CN202223476179.7U CN202223476179U CN219028417U CN 219028417 U CN219028417 U CN 219028417U CN 202223476179 U CN202223476179 U CN 202223476179U CN 219028417 U CN219028417 U CN 219028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feeding
auxiliary material
mould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7617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iyue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iy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iyue Furni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iy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7617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84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8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8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包括依次堆叠的注料模具、第一模具组、第二模具组、第三模具组、出料模具和成型模具;注料模具包括主入料孔、第一入料孔、第二入料孔和第三入料孔;主入料孔连通第一模具组、第二模具组、第三模具组、出料模具和成型模具,形成主料通道;通过将塑料藤条模具分成多个不同的模具,使得塑料藤条成型时所需要的各种辅料能够通过第一辅料通道、第二辅料通道和第三辅料通道嵌入或者附着于主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塑料藤条模具单一,通过模具挤出后的塑料藤条款式单一,扭纹、色泽不均匀、仿真效果差,且成型后的塑料藤条韧性与拉力不足,导致藤条的可编织性不强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以木质藤条编制成的物品,如沙发、椅子或置物栏、置物栏架等,具有突显古代建筑的精美意象及空间陈设的独特风格,因而广受许多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木质藤条藤编制作的过程费时费工,成本价格越来越昂贵,且不易保养,怕灰尘及水气附着而发霉,不易清理,市场上生产厂家研发出塑料藤条来取代传统藤条,利用塑料藤本身的塑料特性,不仅物料便宜、价格低廉,而且不受灰尘及水气的影响,容易清理保养,因此越来越多的藤编物品渐渐采用塑料藤条进行制作。
目前生产制作塑料藤条的成型器械,以挤塑机为主,将要成型塑料藤条的物料自集料区域处,导入搅拌挤压区域内,由搅拌挤压区域将物料均匀搅拌后,将物料挤压送往搅拌挤压区域的输出端所衔接的模具,将物料呈丝、条状流出于外,形成半成品的塑料藤条。
现有技术的塑料藤条模具单一,通过模具挤出后,塑料藤条形状单一,扭纹、色泽不均匀、仿真效果差,为增加塑料藤条的仿真效果等,通常需要对成型后的塑料藤条进行上漆或上色,相当浪费人力与物力,且成型后的塑料藤条韧性与拉力不足,从而导致藤条的可编织性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塑料藤条模具,从该塑料藤条模具内挤出的塑料藤条具备色泽均匀,仿真效果好,且塑料藤条的韧性和拉力好,藤条的可编织性强的优点。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包括依次堆叠的注料模具、第一模具组、第二模具组、第三模具组、出料模具和成型模具;
所述注料模具包括主入料孔、第一入料孔、第二入料孔和第三入料孔;
所述主入料孔连通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三模具组、所述出料模具和所述成型模具,形成主料通道;
所述第一入料孔连通所述第一模具组,形成第一辅料通道,所述第一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所述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一辅料嵌入主料内;
所述第二入料孔连通所述第一模具组和所述第二模具组,形成第二辅料通道,所述第二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所述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二辅料附着于主料表面;
所述第三入料孔连通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和所述第三模具组,形成第三辅料通道,所述第三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所述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三辅料附着于主料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主入料孔位于所述注料模具的正中心,所述第一入料孔、所述第二入料孔和所述第三入料孔位于所述主入料孔的周侧;
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三模具组和所述出料模具的正中心均设有主入料孔;
不同模具之间的主入料孔之间相互连通,形成所述主料通道;
所述成型模具的正中心设有成型孔,所述成型孔连通所述主料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具组包括第一入料模具和第一出料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组的主入料孔包括第一主入料孔和第二主入料孔;
所述第一入料模具设有第一入料孔,所述第一入料模具的第一入料孔与所述注料模具的第一入料孔相连通;
所述第一出料模具的第一主入料孔和第二主入料孔之间设有第一出料孔;
所述第一出料孔连通所述第一入料模具的第一入料孔和所述第二模具组的主入料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料模具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出料模具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一辅料导流槽;
两个所述第一辅料导流槽相对设置连通所述第一入料孔和所述第一出料孔形成所述第一辅料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具组包括第二入料模具和第二出料模具;
所述第一模具组和所述第二入料模具均设有所述第二入料孔,不同模具的所述第二入料孔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主入料孔的侧部设有第二出料孔,所述第二出料孔连通所述第二入料模具的的第二入料孔和所述第三模具组的主入料孔;
所述第二入料模具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二辅料导流槽,两个所述第二辅料导流槽相对设置连通所述第二入料孔和所述第二出料孔形成所述第二辅料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模具组包括第三入料模具和第三出料模具;
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和第三入料模具均设有所述第三入料孔,不同模具的所述第三入料孔相互连通;
所述第三出料模具的主入料孔的侧部设有第三出料孔,所述第三出料孔连通所述第三入料模具的第三入料孔和所述出料模具的主入料孔;
所述第三入料模具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三出料模具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三辅料导流槽,两个所述第三辅料导流槽相对设置连通所述第三入料孔和所述第三出料孔形成所述第三辅料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入料模具的第二入料孔的中间和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第二辅料导流槽的中间均设有第二分流板;
所述第二出料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出料孔分设于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主入料孔的两侧;
所述第二分流板使第二辅料沿所述第二辅料导流槽分流成两个第二辅料流道,两个所述第二出料孔分别连通两个第二辅料流道和所述第三入料模具的主入料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三入料模具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二辅料集料槽,两个所述第二辅料集料槽相对设置形成第二辅料集料腔;
所述第二出料孔连通所述第二辅料流道和所述第二辅料集料腔;
所述第二辅料集料腔与所述主料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辅料集料槽的两侧均沿所述主入料孔所在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二辅料集料槽与所述主入料孔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注料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三模具组、所述出料模具和所述成型模具均设有多个定位孔;
通过定位轴依次穿过位于同一轴线的所述定位孔,使所述注料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三模具组、所述出料模具和所述成型模具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塑料藤条模具分成多个不同的模具,使得塑料藤条成型时所需要的各种辅料能够通过第一辅料通道、第二辅料通道和第三辅料通道嵌入或者附着于主料,使得从该塑料藤条模具内挤出的塑料藤条具备色泽均匀,仿真效果好,同时藤条的使用性能好的优点,能够提高藤条的韧性和拉力,从而提高藤条的可编织性,使之适应更高要求的藤条产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塑料藤条模具单一,通过模具挤出后的塑料藤条款式单一,扭纹、色泽不均匀、仿真效果差,且成型后的塑料藤条韧性与拉力不足,导致藤条的可编织性不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塑料藤条模具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第一模具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第二模具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第三模具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注料模具,10-主入料孔、101-第一主入料孔、102-第二主入料孔,11-定位孔;2-第一模具组,21-第一入料模具、210-第一入料孔,211-第一分流板,22-第一出料模具、220-第一出料孔,23-第一辅料导流槽;3-第二模具组,31-第二入料模具、310-第二入料孔、311-第二分流板,32-第二出料模具3、320-第二出料孔、321-第二辅料集料槽,33-第二辅料导流槽;4-第三模具组,41-第三入料模具、410-第三入料孔、411-第三分流板,42-第三出料模具、420-第三出料孔、421-第三辅料集料槽,43-第三辅料导流槽;5-出料模具;6-成型模具,60-成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塑料藤条模具,包括依次堆叠的注料模具1、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第三模具组4、出料模具5和成型模具6;注料模具1包括主入料孔10、第一入料孔210、第二入料孔310和第三入料孔410;主入料孔10连通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第三模具组4、出料模具5和成型模具6,形成主料通道;第一入料孔210连通第一模具组2,形成第一辅料通道,第一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一辅料嵌入主料内;第二入料孔310连通第一模具组2和第二模具组3,形成第二辅料通道,第二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二辅料附着于主料表面;第三入料孔410连通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和第三模具组4,形成第三辅料通道,第三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三辅料附着于主料表面。
本实用新型中,藤条成型时的主料注入主入料孔10内,主料在主料通道内流动,同时第一辅料注入第一入料孔210在第一辅料通道内流动,第二辅料注入第二入料孔310在第二辅料通道内流动,第三辅料注入第三入料孔410在第三辅料通道内流动,最后嵌入或者附着于主料的表面,由成型模具6挤出形成色泽均匀,仿真效果强,韧性高的塑料藤条。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辅料为增韧料,通过第一辅料通道后能够进入主料通道内,嵌入与主料通道内的主料内,增强塑料藤条的韧性与拉力,提高藤条的可编织性,第二辅料和第三辅料均为色料,通过第二辅料通道和第三辅料通道后附着于注料通道的主料表面,提高仿真效果,此外两层色料的设置,使得成型后的塑料藤条色泽均匀,同时提高色料附着于主料表面的粘结性,增加塑料藤条的使用性。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塑料藤条模具分成多个不同的模具,使得塑料藤条成型时所需要的各种辅料能够通过第一辅料通道、第二辅料通道和第三辅料通道嵌入或者附着于主料,使得从该塑料藤条模具内挤出的塑料藤条具备色泽均匀,仿真效果好,同时藤条的使用性能好的优点,能够提高藤条的韧性和拉力,从而提高藤条的可编织性,使之适应更高要求的藤条产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塑料藤条模具单一,通过模具挤出后的塑料藤条款式单一,扭纹、色泽不均匀、仿真效果差,且成型后的塑料藤条韧性与拉力不足,导致藤条的可编织性不强的问题。
进一步的,主入料孔10位于注料模具1的正中心,第一入料孔210、第二入料孔310和第三入料孔410位于主入料孔10的周侧;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第三模具组4和出料模具5的正中心均设有主入料孔10;不同模具之间的主入料孔10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主料通道;成型模具6的正中心设有成型孔60,成型孔60连通主料通道。
主入料孔10位于注料模具1的正中心,且第一入料孔210、第二入料孔310和第三入料孔410位于主入料孔10的周侧,孔与孔之间相互独立,使得不同原料注入时不会出现混杂,第一辅料通道、第二辅料通道和第三辅料通道之间不连通,提高了该塑料藤条模具的可使用性。
注料模具1、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第三模具组4、出料模具5和成型模具6依次堆叠后,不同模具的主入料孔10连通后形成注料通道,注料通道位于塑料藤条模具的正中心,便于第一辅料通道的出料端、第二辅料通道的出料端和第三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注料通道连通,将第一辅料、第二辅料和第三辅料嵌入或者附着于主料。
值得说明的是,成型后的塑料藤条的形状和扭纹由成型模具6成型孔60的形状决定,通过更换不同的成型模具6,从而得到形状造型不同的塑料藤条,提高了该塑料藤条模具的可使用性。
进一步的,第一模具组2包括第一入料模具21和第一出料模具22,第一模具组2的主入料孔10包括第一主入料孔101和第二主入料孔102;第一入料模具21设有第一入料孔210,第一入料模具21的第一入料孔210与注料模具1的第一入料孔210相连通;第一出料模具22的第一主入料孔101和第二主入料孔102之间设有第一出料孔220;第一出料孔220连通第一入料模具21的第一入料孔210和第二模具组3的主入料孔10。第一出料孔220位于第一出料模具22的第一主入料孔101和第二主入料孔102之间,使得第一辅料由第一入料孔210注入,通过第一入料模具21和第一出料模具22后,从主入料孔10的中间流出,嵌入主料的中心,本实施例中第一辅料为增韧料,将其嵌入主料的中心,使得成型后的塑料藤条更加具有韧性和拉力,提高了成型后的塑料藤条的可编织性。
更进一步的,第一入料模具21的下表面和第一出料模具22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一辅料导流槽23;两个第一辅料导流槽23相对设置连通第一入料孔210和第一出料孔220形成第一辅料通道。
第一入料模具21的第一辅料导流槽23与第一入料孔210相连通,第一出料模具22的第一辅料导流槽23与第一出料孔220相连通;两个第一辅料通道相对设置,与第一入料孔210和第一出料孔220相连通后形成第一辅料通道。具体的,第一辅料由第一入料孔210流入两个第一辅料导流槽23之间,然后通过第一出料孔220流入主料通道的中间,被主料包裹,提高成型后塑料藤条的韧性和拉力。
如图3所示,第一入料孔210通过第一分流板211将第一辅料沿第一辅料导流槽23分流成两个第一辅料流道,第一出料模具22的第一辅料导流槽23的两个第一辅料流道包围第一主入料孔101后与第一出料孔220相连通,将分流的第一辅料汇入主料通道内,第一辅料的分流提高了第一辅料注入时的流动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第二模具组3包括第二入料模具31和第二出料模具32;第一模具组2和第二入料模具31均设有第二入料孔310,不同模具的第二入料孔310相互连通;第二出料模具32的主入料孔10的侧部设有第二出料孔320,第二出料孔320连通第二入料模具31的的第二入料孔310和第三模具组4的主入料孔10;第二入料模具31的下表面和第二出料模具32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二辅料导流槽33,两个第二辅料导流槽33相对设置连通第二入料孔310和第二出料孔320形成第二辅料通道。第二入料模具31的第二辅料导流槽33与第二入料孔310相连通,第二出料模具32的第二辅料导流槽33与第二出料孔320相连通;两个第二辅料通道相对设置,与第二入料孔310和第二出料孔320相连通后形成第二辅料通道。具体的,第二辅料由第二入料孔310流入两个第二辅料导流槽33之间,然后通过第二入料孔310汇入主料通道,由于第二出料孔320位于第二出料模具32的主入料孔10的侧边,使得第二辅料流入主料通道时附着于主料的表面,本实施例中第二辅料为色料,将其附着于主料的表面,使得成型后的塑料藤条更加美观,提高了成型后的塑料藤条的仿真性。
更进一步的,第三模具组4包括第三入料模具41和第三出料模具42;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和第三入料模具41均设有第三入料孔410,不同模具的第三入料孔410相互连通;第三出料模具42的主入料孔10的侧部设有第三出料孔420,第三出料孔420连通第三入料模具41的第三入料孔410和出料模具5的主入料孔10;第三入料模具41的下表面和第三出料模具42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三辅料导流槽43,两个第三辅料导流槽43相对设置连通第三入料孔410和第三出料孔420形成第三辅料通道。
第三入料模具41的第三辅料导流槽43与第三入料孔410相连通,第三出料模具42的第三辅料导流槽43与第三出料孔420相连通;两个第三辅料通道相对设置,与第三入料孔410和第三出料孔420相连通后形成第三辅料通道。具体的,第三辅料由第三入料孔410流入两个第三辅料导流槽43之间,然后通过第三入料孔410汇入主料通道,由于第三出料孔420位于第三出料模具42的主入料孔10的侧边,使得第三辅料流入主料通道时附着于主料的表面,本实施例中第三辅料为色料,将其附着于主料的表面,使得成型后的塑料藤条更加美观,提高了成型后的塑料藤条的仿真性。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辅料通道和第三辅料通道相对设置,使得两个辅料通道相互独立,分成两次将色料附着于主料的表面,使得成型后的塑料藤条色泽更加均匀,同时提高色料附着于主料表面的粘结性,增加塑料藤条的使用性。
第二入料模具31的第二入料孔310的中间和第二出料模具32的第二辅料导流槽33的中间均设有第二分流板311;第二出料孔3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出料孔320分设于第二出料模具32的主入料孔10的两侧;第二分流板311使第二辅料沿第二辅料导流槽33分流成两个第二辅料流道,两个第二出料孔320分别连通两个第二辅料流道和第三入料模具41的主入料孔10。
如图4所示,第二入料孔310通过第二分流板311将第二辅料沿第二辅料导流槽33分流成两个第二辅料流道,两个第二辅料流道内的第二辅料通过主入料孔10两侧的第二出料孔320流入主料通道,附着于主料的表面,第二辅料的分流使得第二辅料能够更加均匀地附着于主料表面。
值得说明的是,第三模具组4内第三导流槽的分流结构与第二模具组3的分流结构相同。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三入料模具41的第三入料孔410的中间和第三出料模具42的第三辅料导流槽43的中间均设有第三分流板411;第三出料孔4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出料孔420分设于第三出料模具42的主入料孔10的两侧;第三分流板411使第三辅料沿第三导流槽分流成两个第三辅料流道,两个第三出料孔420分别连通两个第三辅料流道,两个第三辅料流道内的第三辅料通过主入料孔10两侧的第三出料孔420流入主料通道,附着于主料的表面,提高成型后的塑料藤条的色泽的均匀性。
第二出料模具32的下表面和第三入料模具41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二辅料集料槽321,两个第二辅料集料槽321相对设置形成第二辅料集料腔;第二出料孔320连通第二辅料流道和第二辅料集料腔;第二辅料集料腔与主料通道相连通。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出料模具32的下表面和第三入料模具41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二辅料集料槽321,当第二模具组3和第三模具组4堆叠时,两个第二辅料集料槽321相对设置形成第三辅料集料腔,第二辅料集料腔与主料通道相连通,第二出料孔320连通第二辅料流道和第二辅料集料腔,两个第二辅料流道内第二辅料通过第二出料孔320流入第二辅料集料腔内,第二辅料集料腔内的第二辅料沿第二辅料集料槽321流动后附着于主料的表面,两个第二出料孔320将第二辅料分流汇入第二辅料集料腔内,使得第二辅料能够均匀的附着于主料表面,且粘结性强。
值得说明的是,第三出料模具42与出料模具5之间也设有与第二辅料集料腔相同的第三辅料集料腔。具体的,第三出料模具42的下表面和出料模具5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三辅料集料槽421,当第三模具组4和出料模具5堆叠时,两个第三辅料集料槽421相对设置形成第三辅料集料腔,第三辅料集料腔与主料通道相连通,第三出料孔420连通第三辅料集料腔和第三辅料流道,两个第三辅料流道内的第三辅料通过第三出料孔420流入第三辅料集料腔内,第三辅料集料腔内的第三辅料沿第三辅料集料槽421流动后附着于主料的表面,两个第三出料孔420将第三辅料分流汇入第三辅料集料腔内,第二辅料和第三辅料的叠加附着,提高成型后的塑料藤条的色泽的均匀性。
第二辅料集料槽321的两侧均沿主入料孔10所在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二辅料集料槽321与主入料孔10相连通。如图1所示,第二辅料集料槽321的两端沿主入料孔10所在的方向向上倾斜,提高了第二辅料集料腔内第二辅料的流动性,提高了该塑料藤条模具的可使用性。值得说明的是,第三辅料集料槽421的形状与第二辅料集料槽321相同,第三辅料集料槽421的两侧均沿主入料孔10所在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三辅料集料槽421与主入料孔10相连通,提高第三辅料的流动性。
进一步的,注料模具1、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第三模具组4、出料模具5和成型模具6均设有多个定位孔11;通过定位轴依次穿过位于同一轴线的定位孔11,使注料模具1、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第三模具组4、出料模具5和成型模具6连接。本实施例的塑料藤条模具为可拆分模具,在应用时,通过定位轴锁紧注料模具1、第一模具组2、第二模具组3、第三模具组4、出料模具5和成型模具6,当某个模具发生损坏时,可单独替换该模具,无需将整个模具进行替换,延长了该塑料藤条模具的使用寿命,此外,可根据成型后藤条所需的形状及扭纹的需求,单独更换成型模具6,提高了该塑料藤条的可使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塑料藤条模具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堆叠的注料模具、第一模具组、第二模具组、第三模具组、出料模具和成型模具;
所述注料模具包括主入料孔、第一入料孔、第二入料孔和第三入料孔;
所述主入料孔连通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三模具组、所述出料模具和所述成型模具,形成主料通道;
所述第一入料孔连通所述第一模具组,形成第一辅料通道,所述第一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所述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一辅料嵌入主料内;
所述第二入料孔连通所述第一模具组和所述第二模具组,形成第二辅料通道,所述第二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所述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二辅料附着于主料表面;
所述第三入料孔连通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和所述第三模具组,形成第三辅料通道,所述第三辅料通道的出料端与所述主料通道连通,使第三辅料附着于主料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入料孔位于所述注料模具的正中心,所述第一入料孔、所述第二入料孔和所述第三入料孔位于所述主入料孔的周侧;
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三模具组和所述出料模具的正中心均设有主入料孔;
不同模具之间的主入料孔之间相互连通,形成所述主料通道;
所述成型模具的正中心设有成型孔,所述成型孔连通所述主料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具组包括第一入料模具和第一出料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组的主入料孔包括第一主入料孔和第二主入料孔;
所述第一入料模具设有第一入料孔,所述第一入料模具的第一入料孔与所述注料模具的第一入料孔相连通;
所述第一出料模具的第一主入料孔和第二主入料孔之间设有第一出料孔;
所述第一出料孔连通所述第一入料模具的第一入料孔和所述第二模具组的主入料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料模具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出料模具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一辅料导流槽;
两个所述第一辅料导流槽相对设置连通所述第一入料孔和所述第一出料孔形成所述第一辅料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具组包括第二入料模具和第二出料模具;
所述第一模具组和所述第二入料模具均设有所述第二入料孔,不同模具的所述第二入料孔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主入料孔的侧部设有第二出料孔,所述第二出料孔连通所述第二入料模具的第二入料孔和所述第三模具组的主入料孔;
所述第二入料模具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二辅料导流槽,两个所述第二辅料导流槽相对设置连通所述第二入料孔和所述第二出料孔形成所述第二辅料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模具组包括第三入料模具和第三出料模具;
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和第三入料模具均设有所述第三入料孔,不同模具的所述第三入料孔相互连通;
所述第三出料模具的主入料孔的侧部设有第三出料孔,所述第三出料孔连通所述第三入料模具的第三入料孔和所述出料模具的主入料孔;
所述第三入料模具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三出料模具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三辅料导流槽,两个所述第三辅料导流槽相对设置连通所述第三入料孔和所述第三出料孔形成所述第三辅料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料模具的第二入料孔的中间和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第二辅料导流槽的中间均设有第二分流板;
所述第二出料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出料孔分设于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主入料孔的两侧;
所述第二分流板使第二辅料沿所述第二辅料导流槽分流成两个第二辅料流道,两个所述第二出料孔分别连通两个第二辅料流道和所述第三入料模具的主入料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料模具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三入料模具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二辅料集料槽,两个所述第二辅料集料槽相对设置形成第二辅料集料腔;
所述第二出料孔连通所述第二辅料流道和所述第二辅料集料腔;
所述第二辅料集料腔与所述主料通道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料集料槽的两侧均沿所述主入料孔所在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二辅料集料槽与所述主入料孔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藤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料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三模具组、所述出料模具和所述成型模具均设有多个定位孔;
通过定位轴依次穿过位于同一轴线的所述定位孔,使所述注料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组、所述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三模具组、所述出料模具和所述成型模具连接。
CN202223476179.7U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Active CN2190284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76179.7U CN219028417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76179.7U CN219028417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8417U true CN219028417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88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76179.7U Active CN219028417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84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58841U (zh) 一种改进进胶流道的注塑模
CN219028417U (zh) 一种塑料藤条模具
CN111037879B (zh) 一种异种材料复合护层挤塑模具及挤塑工艺
CN208714369U (zh) 一种适配电机线插头的注塑模具
CN114801068A (zh) Tpu发泡注塑鞋材模具
CN217476498U (zh) 一种多点侧胶口热流道
CN206690480U (zh) 一种叉勺成型模具
CN217531709U (zh) 一种注射吹塑分流板
CN212288520U (zh) 一种改进型高利用率eva射出模具及双色鞋底成型机
CN214000410U (zh) 一种具有缓存功能的进胶结构
CN209566456U (zh) 一种热流型多流道注塑结构
CN201244900Y (zh) 一种中空吹塑模头及吹塑装置
CN212826587U (zh) 一种鞋材注塑模具
CN222972676U (zh) 一种透析器接头盖模具
CN208324068U (zh) 一种新型橡胶护套模具
CN211566799U (zh) 注塑模具多层热流道结构
CN107738410B (zh) 一种橡胶模具的流道结构
CN222156453U (zh) 易脱模成泡刷条注塑模具
CN215703683U (zh) 一种成型质量好的扇叶注塑模具
CN213860474U (zh) 一种用于生产门帘珠子的多流道注塑模具
CN111805849A (zh) 一种改进型高利用率eva射出模具及双色鞋底成型机及工艺
CN219028204U (zh) 多腔挤出模具
CN213166777U (zh) 一种单层多色片材挤出模具
CN218535555U (zh) 一种挤出设备用的复合模头
CN110076965A (zh) 一种热流型多流道注塑结构及其注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