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00150U -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 Google Patents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00150U
CN209400150U CN201920035272.3U CN201920035272U CN209400150U CN 209400150 U CN209400150 U CN 209400150U CN 201920035272 U CN201920035272 U CN 201920035272U CN 209400150 U CN209400150 U CN 2094001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ell
clamping
heavy
neat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3527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angke Tianhang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03527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001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001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001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下底座上的水箱和设置在水箱上方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机架上,所述夹持装置包括沉水滑板以及均固定在沉水滑板上的支撑底座和夹持机械手,所述沉水滑板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机架上,所述支撑底座设置在沉水滑板的下侧边上,所述夹持机械手设置在支撑底座的上方,所述沉水滑板相对于夹持机械手的上方设有充气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通过支撑底座和夹持机械手的配合便可有效的实现固定外壳的效果,并且避免因为端部滑移导致外壳弹出的问题,而通过充气装置的设置,则能够更好辅助检测外壳的漏气情况。

Description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验设备,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背景技术
复合减震器是一种减震设备,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减震器的外壳结构为柱状,并且中空,其气密性是衡量减震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有技术中也有检测复合减震器的外壳气密性的设备,但是需要通过手动的方式将复合减震器的外壳一步步地安装密封,安装条件困难,生产效率过低,检测精度低,因而现有技术中便提供了一种检测气密性的设备,其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个底座和一个压紧板,通过将外壳放置在底座和压紧板之间,然后利用动力机构推动压紧板朝向底座运动的方式,实现将外壳夹持固定在底板和压紧板之间,之后再通过动力机构将底板和压紧板带着外壳一起沉入水里观察气泡的方式实现检测外壳的气密性,但是这种结构的固定检测方式,由于压紧板和底板是通过挤压外壳两端的方式来实现对外壳的固定的,因此在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外壳端部打滑导致的外壳弹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沉入水底以后,若是此时的外壳气密性不好,容易出现外壳内部进水的问题,同时也容易出现若是漏气情况极微的情况,不容易检测出来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外壳端部打滑导致的外壳弹出的问题,以及能够有效的检测出极微的漏气情况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下底座上的水箱和设置在水箱上方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机架上,用于安装外壳,并带着外壳向下滑移沉入水箱内,所述夹持装置包括沉水滑板以及均固定在沉水滑板上的支撑底座和夹持机械手,所述沉水滑板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机架上,所述支撑底座设置在沉水滑板的下侧边上,用于与外壳下端相抵,所述夹持机械手设置在支撑底座的上方,用于夹住外壳的侧壁,所述沉水滑板相对于夹持机械手的上方设有充气装置,用于与外壳上端密封连接,并向外壳内充入气体,检测时,支撑底座与外壳的下端相抵,夹持机械手夹住外壳侧壁,充气装置密封住外壳上端并充入气体,沉水滑板向下滑移带着外壳沉入至水箱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底座、充气气缸和调节机构,所述充气气缸的缸体固定在充气底座上,其充气头穿过充气底座后设置在夹持机械手的上方,所述充气底座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沉水滑板上,所述调节机构与充气底座联动,以驱动充气底座在沉水滑板上上下滑移,调节充气气缸的竖直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电机,所述沉水滑板上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调节滑轨,所述充气底座包括升降板和安装板,所述升降板呈竖直设置,且可滑移的设置在调节滑轨上,并与调节电机的转轴丝杆联动,所述安装板呈水平的固定在升降板的上侧边上,与升降板垂直设置,所述夹持机械手固定在升降板上,并设置在安装板的下方,所述充气气缸固定在安装板上,其充气头向下穿过安装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机械手包括夹持底座、动力气缸、左夹头和右夹头,所述夹持底座固定在升降板上,所述左夹头和右夹头可相对滑移的设置在夹持底座上,并设置在支撑底座的上方,所述动力气缸的缸体固定在夹持底座上,并且其推动杆通过联动机构与左夹头和右夹头联动,以驱动左夹头和右夹头相向或是相背滑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左连杆组件和右连杆组件,所述左连杆组件包括左推力杆和左夹紧杆,所述左推力杆的一端与动力气缸的推动杆铰接,另一端与左夹紧杆铰接,所述左夹紧杆相对左推力杆的另一端与左夹头铰接,该左夹紧杆的中部与夹持底座铰接,所述右连杆组件包括右推力杆和右夹紧杆,所述右推力杆的一端与动力气缸的推动杆铰接,另一端与右夹紧杆铰接,所述右夹紧杆相对右推力杆的另一端与右夹头铰接,该右夹紧杆的中部与夹持底座铰接,其中,左推力杆相对于动力气缸的推动杆的一端开设有铰接槽,右推力杆相对于动力气缸的推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铰接柱,所述铰接柱嵌设在铰接槽内,并与铰接槽的槽壁铰接后与动力气缸的推动杆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夹头和右夹头均包括用于铰接的夹紧块和用于夹持外壳的夹紧工装,所述两个夹紧工装分别设置在两个夹紧块相对的一侧上,并与夹紧块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底座包括底板和支撑垫,所述底板固定在沉水滑板的下侧边上,所述支撑垫由软性材料制作而成,并固定在底板的上侧面上,用于与外壳的端部相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和加强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在底板远离支撑垫的一侧上,并贴合固定在沉水滑板上,所述加强板呈直角三角形状,两条直角边分别与连接板和底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夹持装置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固定外壳然后带着外壳沉入到水箱内实现外壳气密性的检测了,而通过将夹持装置设置成支撑底座和夹持机械手的方式,可实现通过对外壳的下端和侧壁同步固定的方式来实现将外壳稳固的固定在机架内,而通过充气装置的设置,便可实现与支撑底座两端挤压固定的同时,还能够将检测气体充入到外壳内,使得外壳内部具有较高的气压,这样就不容易出现现有技术中在沉水的时候,外壳泄露情况极微导致的内部的空气不容易出来无法在水箱内形成气泡,使得该泄露无法有效的检测出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的正面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的背面整体结构图;
图3为图1中的扶持机械手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下底座上的水箱2和设置在水箱2上方的夹持装置3,所述夹持装置3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机架1上,用于安装外壳,并带着外壳向下滑移沉入水箱2内,所述夹持装置3包括沉水滑板31以及均固定在沉水滑板31上的支撑底座32和夹持机械手33,所述沉水滑板31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支撑底座32设置在沉水滑板31的下侧边上,用于与外壳下端相抵,所述夹持机械手33设置在支撑底座32的上方,用于夹住外壳的侧壁,所述沉水滑板31相对于夹持机械手33的上方设有充气装置34,用于与外壳上端密封连接,并向外壳内充入气体,检测时,支撑底座32与外壳的下端相抵,夹持机械手33夹住外壳侧壁,充气装置34密封住外壳上端并充入气体,沉水滑板31向下滑移带着外壳沉入至水箱2内,在使用本实施例的试验台试验外壳的气密性的时候,只需要要需要检测气密性的外壳放置到夹持装置3上,然后被夹持装置3夹持固定即可,然后在检测的过程中,充气装置34先下降与外壳的上端相抵,并且将高压气体充入到外壳内,在充气装置34充气完成以后,利用外部的动力机构带动沉水滑板31向下滑移,将外壳沉入到水箱2内,如此因为外壳内具有高压气体,因此若是外壳有气密性问题,那么外壳内部的气体就会在气压的作用从外壳漏出,在水箱2内形成水泡,这样便可有效的实现对于外壳的气密性的检测了,因此便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因为气压不够导致的外壳极微泄露时,无法有效的检测出来的问题,而且在检测的过程中是通过充气装置34和支撑底座32配合通过相抵的方式固定外壳的两端,然后再通过夹持机械手33的作用,将外壳的侧壁夹住,这样便能够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中因为端部滑脱导致的外壳从试验装置内弹出来的问题,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机构采用大型气缸带动,以增加沉水滑板31的升降速度。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装置34包括充气底座341、充气气缸342和调节机构343,所述充气气缸342的缸体固定在充气底座341上,其充气头穿过充气底座341后设置在夹持机械手33的上方,所述充气底座341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沉水滑板31上,所述调节机构343与充气底座341联动,以驱动充气底座341在沉水滑板31上上下滑移,调节充气气缸342的竖直位置,通过充气气缸342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一个对外壳进行充气的作用,而通过充气底座341和调节机构343的设置,便可提供一个驱动调整充气气缸342的竖直位置的效果,这样在外壳放置到支撑底座32上,然后通过夹持机械手33夹住以后,便可利用调节机构343的调节作用,驱使充气底座341下降,使得充气头与外壳相抵,构成一个密封的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充气头结构为圆柱体状,且下端打开作为充气口,在充气口内填塞一个中间具有透气孔的橡胶块,在充气头与外壳相抵时,橡胶块抵在外壳的端壁上,并且充气口与外壳内部相连通,如此便可简单有效的实现充气装置34与外壳的上端密封连接或是相互分离的效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机构343包括调节电机3431,所述沉水滑板31上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调节滑轨311,所述充气底座341包括升降板3411和安装板3412,所述升降板3411呈竖直设置,且可滑移的设置在调节滑轨311上,并与调节电机3431的转轴丝杆联动,所述安装板3412呈水平的固定在升降板3411的上侧边上,与升降板3411垂直设置,所述夹持机械手33固定在升降板3411上,并设置在安装板3412的下方,所述充气气缸342固定在安装板3412上,其充气头向下穿过安装板3412,通过安装板3412和升降板3411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提供一个供充气气缸342安装的位置和与调节滑轨311配合的滑动部件,然后通过调节电机3431的设置,则可以实现作用驱动升降板3411上下升降的动力,如此便能够实现将充气头自动的抵接到外壳的上端,或是与外壳的上端相互分离了,并且采用了夹持机械手33的设置,在工人安装外壳的过程中,只需要将外壳放置到支撑底座32上,然后夹持机械手33感应到外壳,并夹住外壳,之后才是充气头下降与外壳的上端相抵密封,如此便可避免在安装的过程中进行直接抵接密封在出现外壳倾斜放置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外壳被弹出的问题,因为在抵接的过程中,通过夹持机械手33对外壳进行了有效的定位作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夹持机械手33包括夹持底座331、动力气缸332、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所述夹持底座331固定在升降板3411上,所述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可相对滑移的设置在夹持底座331上,并设置在支撑底座32的上方,所述动力气缸332的缸体固定在夹持底座331上,并且其推动杆通过联动机构与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联动,以驱动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相向或是相背滑移,上述结构中动力气缸332作为动力源,可增加夹持机械手33的夹持速度,然后利用将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直接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联动的方式,可减少动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使得夹持机械手33的动作速度更快。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左连杆组件和右连杆组件,所述左连杆组件包括左推力杆335和左夹紧杆336,所述左推力杆335的一端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铰接,另一端与左夹紧杆336铰接,所述左夹紧杆336相对左推力杆335的另一端与左夹头333铰接,该左夹紧杆336的中部与夹持底座331铰接,所述右连杆组件包括右推力杆337和右夹紧杆338,所述右推力杆337的一端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铰接,另一端与右夹紧杆338铰接,所述右夹紧杆338相对右推力杆337的另一端与右夹头334铰接,该右夹紧杆338的中部与夹持底座331铰接,其中,左推力杆335相对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的一端开设有铰接槽,右推力杆337相对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铰接柱,所述铰接柱嵌设在铰接槽内,并与铰接槽的槽壁铰接后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铰接,在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伸长的时候,左推力杆335就会被推动朝向左夹紧杆336运动,而由于左夹紧杆336的中部与夹持底座331铰接,因此左夹紧杆336无法滑动,并且与左推力杆335铰接的一端进行翻转,那么相对应的另一端也会进行反方向的反转,如此便可有效的推动左夹头333朝向右夹头334滑移的了,而由于右连杆组件的结构基本于左连杆组件的结构相同,因此在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推出的时候,右夹头334也会被推动的同步朝向左夹头333移动,进而与左夹头333配合夹住外壳,而在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回缩的时候,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就会相互分离,同时在带动相互分离的过程中,左夹紧杆336和右夹紧杆338的端部会相互靠近,相应的左推力杆335和右推力杆337也会相互靠近,而通过左推力杆335上的铰接槽以及右推力杆337的铰接柱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两者相互铰接后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铰接,并且在动力气缸332回缩推动杆的时候,通过铰接槽的槽底与铰接柱相抵的方式来避免左推力杆335和右推力杆337相互重叠,使得夹持机械手33无法进行下一次夹持动作的问题。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均包括用于铰接的夹紧块3331和用于夹持外壳的夹紧工装3332,所述两个夹紧工装3332分别设置在两个夹紧块3331相对的一侧上,并与夹紧块3331可拆卸连接,通过夹紧块3331和夹紧工装3332的设置,便可有效的通过置换夹紧工装3332的方式,使得夹持机械手33能够夹持直径规格各不相同的外壳了,进一步增加了试验台的适用范围。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底座32包括底板321和支撑垫322,所述底板321固定在沉水滑板31的下侧边上,所述支撑垫322由软性材料制作而成,并固定在底板321的上侧面上,用于与外壳的端部相抵,通过底板321和支撑垫322的设置,便可有效的与外壳的下端相抵,使得能够更好的与充气头配合实现对于外壳的端部固定了。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底板321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和加强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在底板321远离支撑垫322的一侧上,并贴合固定在沉水滑板31上,所述加强板呈直角三角形状,两条直角边分别与连接板和底板321固定连接,利用加强板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连接板和底板32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避免在充气头下压的过程中,因为底板321变形导致的无法很好的实现端部固定的问题。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底板321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通过透水孔的设置,这样在底板321沉入到水箱2内的时候,便能够有效的提供给水箱2内的水一个流通的通道,如此避免在沉入水箱2时,因为底板321挤压水箱2内的水导致水从水箱2内溢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气密性试验台,通过机架1、水箱2和夹持装置3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利用夹持装置3夹住固定外壳,然后通过沉水滑板31沉入到水箱2内观察外壳上是否有气泡的方式实现检测出外壳的气密性情况,并且利用了支撑底座32、夹持机械手33和充气装置34的配合作用,实现对外壳三点固定,使得外壳能够被固定的更加牢固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下底座上的水箱(2)和设置在水箱(2)上方的夹持装置(3),所述夹持装置(3)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机架(1)上,用于安装外壳,并带着外壳向下滑移沉入水箱(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3)包括沉水滑板(31)以及均固定在沉水滑板(31)上的支撑底座(32)和夹持机械手(33),所述沉水滑板(31)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支撑底座(32)设置在沉水滑板(31)的下侧边上,用于与外壳下端相抵,所述夹持机械手(33)设置在支撑底座(32)的上方,用于夹住外壳的侧壁,所述沉水滑板(31)相对于夹持机械手(33)的上方设有充气装置(34),用于与外壳上端密封连接,并向外壳内充入气体,检测时,支撑底座(32)与外壳的下端相抵,夹持机械手(33)夹住外壳侧壁,充气装置(34)密封住外壳上端并充入气体,沉水滑板(31)向下滑移带着外壳沉入至水箱(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装置(34)包括充气底座(341)、充气气缸(342)和调节机构(343),所述充气气缸(342)的缸体固定在充气底座(341)上,其充气头穿过充气底座(341)后设置在夹持机械手(33)的上方,所述充气底座(341)可上下滑移的设置在沉水滑板(31)上,所述调节机构(343)与充气底座(341)联动,以驱动充气底座(341)在沉水滑板(31)上上下滑移,调节充气气缸(342)的竖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343)包括调节电机(3431),所述沉水滑板(31)上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调节滑轨(311),所述充气底座(341)包括升降板(3411)和安装板(3412),所述升降板(3411)呈竖直设置,且可滑移的设置在调节滑轨(311)上,并与调节电机(3431)的转轴丝杆联动,所述安装板(3412)呈水平的固定在升降板(3411)的上侧边上,与升降板(3411)垂直设置,所述夹持机械手(33)固定在升降板(3411)上,并设置在安装板(3412)的下方,所述充气气缸(342)固定在安装板(3412)上,其充气头向下穿过安装板(341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械手(33)包括夹持底座(331)、动力气缸(332)、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所述夹持底座(331)固定在升降板(3411)上,所述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可相对滑移的设置在夹持底座(331)上,并设置在支撑底座(32)的上方,所述动力气缸(332)的缸体固定在夹持底座(331)上,并且其推动杆通过联动机构与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联动,以驱动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相向或是相背滑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左连杆组件和右连杆组件,所述左连杆组件包括左推力杆(335)和左夹紧杆(336),所述左推力杆(335)的一端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铰接,另一端与左夹紧杆(336)铰接,所述左夹紧杆(336)相对左推力杆(335)的另一端与左夹头(333)铰接,该左夹紧杆(336)的中部与夹持底座(331)铰接,所述右连杆组件包括右推力杆(337)和右夹紧杆(338),所述右推力杆(337)的一端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铰接,另一端与右夹紧杆(338)铰接,所述右夹紧杆(338)相对右推力杆(337)的另一端与右夹头(334)铰接,该右夹紧杆(338)的中部与夹持底座(331)铰接,其中,左推力杆(335)相对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的一端开设有铰接槽,右推力杆(337)相对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铰接柱,所述铰接柱嵌设在铰接槽内,并与铰接槽的槽壁铰接后与动力气缸(332)的推动杆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夹头(333)和右夹头(334)均包括用于铰接的夹紧块(3331)和用于夹持外壳的夹紧工装(3332),所述两个夹紧工装(3332)分别设置在两个夹紧块(3331)相对的一侧上,并与夹紧块(3331)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32)包括底板(321)和支撑垫(322),所述底板(321)固定在沉水滑板(31)的下侧边上,所述支撑垫(322)由软性材料制作而成,并固定在底板(321)的上侧面上,用于与外壳的端部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21)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和加强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在底板(321)远离支撑垫(322)的一侧上,并贴合固定在沉水滑板(31)上,所述加强板呈直角三角形状,两条直角边分别与连接板和底板(321)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21)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
CN201920035272.3U 2019-01-10 2019-01-10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Active CN2094001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35272.3U CN209400150U (zh) 2019-01-10 2019-01-10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35272.3U CN209400150U (zh) 2019-01-10 2019-01-10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00150U true CN209400150U (zh) 2019-09-17

Family

ID=67898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35272.3U Active CN209400150U (zh) 2019-01-10 2019-01-10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001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2547A (zh)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CN207439621U (zh) 一种汽车飞轮壳的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09400150U (zh) 自动干湿式减振器气密性试验台
CN209945631U (zh) 一种管件气密性检测机
CN107671644B (zh) 一种带机器人的牛仔裤自动打磨设备
CN111473926A (zh) 歧管气密性检测设备
CN107044806B (zh) 一种烟花筒自动装纸片装置
CN107253048B (zh) 汽车管道的气密性检测及管口保持圈安装一体工装
CN211576460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夹具
CN21150456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盒盖的漏气检测装置
CN116858460A (zh) 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设备及使用方法
CN218994633U (zh) 一种电池托盘气密检测设备
CN209014211U (zh) 一种管道试漏机
CN207894569U (zh)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气密性检测工装
CN208333788U (zh) 动态振动试验台
CN209175245U (zh) 一种硒鼓护盖组装机
CN208631615U (zh) 纵向安装快速定位气动夹爪
CN211121787U (zh) 全自动气雾罐高压捡漏机
CN219704940U (zh) 一种空气弹簧减震器扣边工装
CN207335979U (zh) 气密性测试装置
CN220794556U (zh) 一种电池托盘气密测试装置
CN208012984U (zh) 一种巴氏硬度计装配用气动固定装置
CN203223515U (zh) 一种减振器充气装置
CN110303328A (zh) 汽车油壶软管、c环装配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CN215985016U (zh) 一种防爆阀封堵测试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10

Address after: 402247 3rd flo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No. 28 Jiujiang Avenue, Shuangfu street,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next to the Ministry of armed forces)

Patentee after: Chuangke Tianhang Technology (Chongq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88, Aimin Road, Tangxia Town, Rui'an Ci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204

Patentee before: Zhang Cha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