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56448U - 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56448U
CN208856448U CN201821048731.3U CN201821048731U CN208856448U CN 208856448 U CN208856448 U CN 208856448U CN 201821048731 U CN201821048731 U CN 201821048731U CN 208856448 U CN208856448 U CN 2088564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sleeve
mounting plate
servo motor
rack
feed 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487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一波
郑小武
林广培
王敬儒
谭冬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da Clean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da Clean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da Clean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da Clean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4873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564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564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564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强套管取放装置,涉及加强套管生产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伺服电机及带传动机构,以实现对抓手沿机架横向的位置的调整;通过设置第二伺服电机并在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丝杠,以实现对抓手沿机架垂向的位置的调整;通过设置手指气缸,实现对抓手抓取及释放加强套管的控制;通过设置检测元件来判断抓手当前所在位置是否有加强套管,并设置与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手指气缸及检测元件通信连接的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手指气缸及检测元件执行相应的功能,实现了对加强套管的自动取放,降低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利于提高加强套管与辊棒坯体的装配效率,利于提高辊棒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辊棒生产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背景技术
辊道窑炉是通过众多辊棒不停地向同一个方向转动来运输陶瓷、玻璃等制品的设备;辊棒是辊道窑炉中的关键部件。
辊棒通常采用陶瓷制成,其烧成工艺为垂直吊烧,即在辊棒坯体挤出成型过程中,在辊棒坯体一端距端面约10cm处垂直于其轴线打通一贯穿孔,坯体干燥后,用一根长度长于辊棒坯体外径的销子穿过贯穿孔,然后将辊棒坯体垂直吊装在窑车上,最终烧成辊棒。由于辊棒坯体的重量过大,在吊装过程中,辊棒坯体贯穿孔处承受较大的作用力,极易断裂,为此,辊棒坯体设置有贯穿孔的一端加装有增强套管。
然而,现有技术中,在将增强套管加装至陶瓷辊棒的过程中,通常都需要人工取放加强套管,增加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强套管取放装置,能够实现对加强套管的自动取放,大大降低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包括:控制系统;机架,所述机架具有沿其横向延伸且位于料仓上方的横梁;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安装在所述横梁上,且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连接有带传动机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第一滑块与所述带传动机构连接,以使所述带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板沿所述机架的横向往复移动;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丝杠;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通过第二滑块与所述丝杠连接,以通过所述丝杠的回转运动带动所述第三安装板沿所述机架的垂向往复运动;手指气缸,所述手指气缸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手指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上,且所述手指气缸连接有抓手;检测元件,所述检测元件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所述检测元件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检测元件用于在检测到所述抓手当前到达位置有加强套管时向所述控制系统发送信号,以使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手指气缸驱动所述抓手开启并抓取加强套管。
可选地,所述加强套管取放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横梁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可选地,所述带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从动轮,所述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与所述主动轮连接,且所述同步带横跨在所述料仓上方,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同步带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沿所述机架的横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机架的垂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滑块具有伸出所述第二安装板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安装板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的第一端。
可选地,所述检测元件包括:光电开关。
可选地,所述手指气缸包括有缸体,所述缸体连接有两个所述抓手,两个所述抓手用于在启动时分别插设在所述加强套管的两端,以抓取所述加强套管;所述光电开关安装在所述缸体上。
可选地,机架包括:矩形安装架,所述矩形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向上延伸的立柱,所述两个立柱的顶端与所述横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料仓包括:料仓安装支架,所述料仓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料仓主体,各所述料仓主体上设置有多个存放单元,各所述存放单元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所述加强套管;所述料仓主体下方设置有承接台,且所述承接台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料仓主体之间,所述承接台位于所述料仓主体下方,所述承接台安装在承接台安装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通过设置第一伺服电机及带传动机构,以实现对抓手沿机架横向的位置的调整;通过设置第二伺服电机并在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丝杠,以实现对抓手沿机架垂向的位置的调整;通过设置手指气缸,实现对抓手抓取及释放加强套管的控制;通过设置检测元件来判断抓手当前所在位置是否有加强套管,并设置与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手指气缸及检测元件通信连接的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手指气缸及检测元件执行相应的功能,从而实现了对加强套管的自动取放,大大降低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还利于提高加强套管与辊棒坯体的装配效率,利于提高辊棒的生产效率,节省辊棒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架;11-立柱;12-横梁;
21-第一伺服电机;22-主动轮;23-从动轮;24-同步带;25- 第一导轨;26-第一安装板;
31-第二安装板;32-第二伺服电机;33-丝杠;34-第二导轨;
41-第三安装板;42-第二滑块;43-手指气缸;44-抓手;45- 光电开关;
51-料仓主体;511-存放单元;52-料仓安装支架;53-承接台; 54-承接台安装支架;
6-加强套管。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 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请参照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包括:控制系统、机架1、第一伺服电机21、第二安装板31、第二伺服电机32、第三安装板41、手指气缸43以及检测元件。
控制系统具体可以为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控制加强套管取放装置的工作状态;控制系统可以设置有多个操作开关,作业人员也可通过操作开关手动控制加强套管取放装置的工作状态。本实施例对于控制系统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可以采用常规设置,只要能够实现其相应的控制功能即可。
机架1主要用于支撑加强套管取放装置的其它部件。机架1具体包括:位于下方且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矩形安装架,矩形安装架上设置有多个向上延伸的立柱11,立柱11的顶端连接有横梁12,横梁12横跨设置在料仓的上方。例如:矩形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向上延伸的立柱11,两个立柱11分别连接在横梁12的两端,以免立柱11干涉第二安装板31等部件的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立柱11的数量大于两个是,其中至少一个立柱11可支撑在横梁12的中部,此时,立柱11可连接在横梁12背离第二安装板31的一侧,以免立柱11干涉第二安装板31等部件的移动。当然,立柱11的数量及安装位置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其中,矩形安装架可以由多个钢管焊接形成,立柱11及横梁 12也可由钢管形成,钢管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以提高机架1的承载能力,提高其支撑可靠性。
第一伺服电机21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由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伺服电机21的转向及转速。第一伺服电机21可直接安装在机架1的横梁12的侧壁上,第一伺服电机21具体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与机架1的横梁12连接。其中,第一伺服电机21的结构采用常规的伺服电机结构即可。
第一伺服电机21也可通过第一安装板26与机架1的横梁12 连接,第一安装板26可过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与机架1的横梁12连接,第一伺服电机21安装在第一安装板26上;其中,第一安装板26可过多个螺栓机架1的横梁12连接,且第一安装板26的上端可以设置用于搭设在横梁12上的翻折边,以提高第一安装板26 与机架1横梁12的连接可靠性,且提高第一安装板26的承载能力。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板26,将第一安装板26与机架1的横梁12可拆卸连接,便于后续对第一伺服电机21等部件的检修及更换,利于降低对加强套管取放装置的检修成本。
第一伺服电机21安装在机架1横梁12的一端,第一伺服电机 21的输出轴上可套设有主动轮22,机架1横梁12的另一端可设置有从动轮23,从动轮23通过同步带24与主动轮22连接,此时,同步带24沿机架1的横向延伸,同步带24横跨在料仓上方。其中,主动轮22、从动轮23及同步带24共同构成带传动机构。
第二安装板31通过第一滑块与带传动机构连接,以使带传动机构带动第二安装板31沿机架1的横向往复移动。
第二安装板31沿机架1的垂向延伸,第二安装板31朝向第一安装板2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可与第一安装板26一体设置或者焊接固定,第一滑块还可通过粘接、卡接、螺接等方式与带传动机构上的同步带24连接,以在第一伺服电机21带动带传动机构运动时,同步带24能够带动第一滑块沿机架1的横向往复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安装板26沿机架1的横向往复移动。其中,垂向是指立柱11的延伸方向,也即机架1的高度方向。
第二伺服电机32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由控制系统控制第二伺服电机32的转向及转速。第二伺服电机32安装在第二安装板31 上,第二伺服电机32具体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二安装板31连接。第二伺服电机32的输出端设置有丝杠33,以通过丝杠33带动第三安装板41沿机架1的垂向往复移动。其中,第二伺服电机32的结构采用常规的伺服电机结构即可。
第三安装板41通过第二滑块42与丝杠33连接,以通过丝杠33的回转运动带动第三安装板41沿机架1的垂向往复运动。
第三安装板41可通过一体设置、焊接、螺接等连接方式与第二滑块42连接,以使第三安装板41能够随着第二滑块42同步运动。第二滑块42上开设有与丝杠33上的螺纹配合的螺孔,以将丝杠33 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从而达到第二导轨41沿机架1的垂向往复运动的目的。
第二滑块42具有伸出第二安装板31的第一端,第三安装板41 安装在第二滑块42的第一端,以利于将手指气缸43的抓手44对准加强套管6端部的中心孔。第三安装板41沿机架1的垂向往复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抓手44沿机架1的垂向往复运动;其中,当抓手44沿机架1的垂向向下移动时,抓手44逐渐靠近料仓,当抓手 44沿机架1的垂向向上移动时,抓手44逐渐远离料仓。
第三安装板41上安装有手指气缸43,手指气缸43可通过焊接、螺接等连接方式与第三安装板41固定连接,以在第三安装板41沿机架1的垂向往复移动时,手指气缸43也能够沿机架1的垂向往复移动,从而使得手指气缸43上的抓手44也能够沿机架1的垂向往复移动也即靠近或者远离料仓移动。
手指气缸43与控制系统连接,由控制系统控制手指气缸43的工作状态也即控制抓手44的工作状态。手指气缸43的结构采用常规设置即可;例如,手指气缸43可具有缸体,缸体连接有两个抓手 44,其中至少一个抓手44可与缸体滑动连接,通过抓手44相对于与缸体的滑动,以抓取或者释放加强套管6;两个抓手44也与缸体转动连接,以通过两个抓手44相对于缸体的转动抓取或者释放加强套管6。
其中,抓手44朝向加强套管6的中心孔的一侧可设置有凸柱,凸柱用于插设在加强套管6的中心孔中,以提高抓取加强套管6过程中的可靠性,以免加强套管6从两个抓手44之间滑落。
为了提高加强套管取放装置的自动化程度,第二导轨41上还设置有检测元件,且检测元件靠近抓手44设置,以通过检测元件检测抓手44当前所到达的位置是否存在加强套管6,在检测到抓手44 当前所到达的位置存在加强套管6时,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以使控制系统控制手指气缸43驱动抓手44开启并抓取加强套管6。
其中,检测元件具体可以为光电开关45。光电开关45具体可安装在第三安装板41上,或者安装在固定在第三装扮41上的手指气缸43上,具体可以安装在手指气缸43缸体的下端,并且,可以通过螺钉与缸体紧固连接。当然,光电开关45的安装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实现其检测功能即可。
光电开关45可以为多个,此时,当其中至少两个光电开关45 的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可由控制系统发送警报,以提醒工作人员。
本实施例中,第一伺服电机21、第二伺服电机32、手指气缸 43及检测元件可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也可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通过设置第一伺服电机21 及带传动机构,以实现对抓手44沿机架1横向的位置的调整;通过设置第二伺服电机32并在第二伺服电机32的输出端设置丝杠33,以实现对抓手44沿机架1垂向的位置的调整;通过设置手指气缸 43,实现对抓手44抓取及释放加强套管6的控制;通过设置检测元件来判断抓手44当前所在位置是否有加强套管6,并设置与第一伺服电机21、第二伺服电机32、手指气缸43及检测元件通信连接的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伺服电机21、第二伺服电机32、手指气缸43及检测元件执行相应的功能,从而实现了对加强套管6 的自动取放,大大降低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还利于提高加强套管6与辊棒坯体的装配效率,利于提高辊棒的生产效率,节省辊棒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一安装板26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25,至少一个第一导轨25沿机架1的横向延伸,第一滑块与第一导轨25滑动配合。其中,第一导轨25可以通过焊接、卡接、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与第一安装板26连接。
第一安装板26上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一导轨25,第一导轨25与带传动机构的同步带24平行设置,且第一导轨25与第二安装板31 上的第一滑块滑动配合,以引导第二安装板31的运动方向。
当然,第一安装板26上也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二导轨34,两个第二导轨34分别设置在同步带24上下两侧,且第二安装板31上的第一滑块与两个第二导轨34滑动配合,以更好地引导第二安装板 31的运动方向。
可选地,第二安装板3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导轨34,第二导轨34沿机架1的垂向延伸,第二滑块42与第二导轨34滑动配合。
第二安装板31上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二导轨34,第二导轨34与丝杠33平行设置,且第二导轨34与第三安装板41上的第二滑块 42滑动配合,以引导第三安装板41的运动方向。其中,第二导轨 34可以通过焊接、卡接、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与第二安装板31连接。
当然,第二安装板31上也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二导轨34,两个第二导轨34分别设置在丝杠33的左右两侧,且第三安装板41上的第二滑块42与两个第二导轨34滑动配合,以更好地引导第三安装板41的运动方向。
可选地,料仓包括:料仓安装支架52,料仓安装支架52上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料仓主体51,各料仓主体51上设置有多个存放单元511,各存放单元511用于存储至少一个加强套管6;料仓主体51下方设置有承接台53,且承接台53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料仓主体51之间,承接台53位于料仓主体51下方,承接台53安装在承接台安装支架54上。
其中,料仓安装支架52主要用于支撑料仓主体51,料仓安装支架52可以安装在机架1的矩形安装架上,且料仓安装支架52可位于矩形安装架的中部;或者,料仓安装支架52可以直接安装在立柱11上。料仓主体51安装在料仓安装支架52上,料仓主体51具有多个用于存放加强套管6的存放单元511,多个存放单元511平行设置;各存放单元511可用于存放至少一个加强套管6;当存放单元511中存放多个加强套管6时,多个加强套管6上下叠设,以利于减少加强套管6上下料所用空间,此时,抓手44从一个存放单元511中从上往下逐个抓取加强套管6,且逐个抓取各存放单元511 中的加强套管6。
其中,料仓主体51为两个,两个料仓主体51之间具有间距,两个料仓主体51下方设置有承接台53,承接台53上设置有承接槽,承接槽位于两个料仓主体51之间,承接槽用于承接加强套管6;承接台53安装在承接台安装支架54上,承接台安装支架54可以为升降式安装支架,具体可由气缸或者电机等驱动件实现升降。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在需要取放加强套管 6时,以第一安装板26背离第一伺服电机21的一端为初始位置为例: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伺服电机21启动,以控制第二安装板31运动至初始位置也即图1中料仓主体51的右端,此时,抓手44位于料仓主体51最右端的存放单元511的上方;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电机启动,以控制第三安装板41带动手指气缸43下移,直至控制系统接收到光电开关45检测到抓手44当前到达位置存在加强套管6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电机停止转动并启动手指气缸43,通过手指气缸 43控制手指抓取加强套管6;抓取加强套管6之后,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电机启动,以控制第三安装板41带动手指气缸43上移以使加强套管6脱离存放单元511,并控制第一电机启动,通过带传动机构带动第二安装板31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再控制第二电机启动以控制第三安装板41带动手指气缸43下移至第二预设位置,最后通过手指气缸43控制抓手44释放加强套管6,将加强套管6放置在第二预设位置处。如此循环,从上至下依次抓取料仓主体51最右端的存放单元511中的加强套管6。
在检测单元检测到将料仓主体51最右端的存放单元511中已不存在加强套管6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电机启动,以控制第三安装板41带动手指气缸43上移,再控制第一伺服电机21启动,以控制第二安装板31左移至右端第二个存放单元511的上方,并开始从上至下依次抓取加强套管6。如此,从右至左依次抓取各存放单元511 中的加强套管6。
在将承接台53右侧料仓主体51中存放的加强套管6抓取完毕之后,可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抓取承接台53左侧料仓主体51中存放的加强套管6,其实现过程与前述类似。
当然,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的抓取过程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以抓取承接台53右侧的料仓主体 51中的加强套管6为例,各存放单元511中存放有多个加强套管6,控制系统可控制加强套管取放装置从上至下逐层抓取料仓主体51中的加强套管6,也即,控制系统可控制加强套管取放装置从右至左依次抓取各存放单元511中第一层的加强套管6,再控制加强套管取放装置从右至左或者从左至右依次抓取各存放单元511中第二层的加强套管6;其中,第二层的加强套管6位于第一层的加强套管6下方。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具有较高的自动化能力,且精度高、定位准,大大提高了取放加强套管6的工作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系统;
机架,所述机架具有沿其横向延伸且位于料仓上方的横梁;
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安装在所述横梁上,且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连接有带传动机构;
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第一滑块与所述带传动机构连接,以使所述带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板沿所述机架的横向往复移动;
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丝杠;
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通过第二滑块与所述丝杠连接,以通过所述丝杠的回转运动带动所述第三安装板沿所述机架的垂向往复运动;
手指气缸,所述手指气缸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手指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上,且所述手指气缸连接有抓手;
检测元件,所述检测元件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所述检测元件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检测元件用于在检测到所述抓手当前到达位置有加强套管时向所述控制系统发送信号,以使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手指气缸驱动所述抓手开启并抓取加强套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横梁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从动轮,所述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与所述主动轮连接,且所述同步带横跨在所述料仓上方,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同步带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沿所述机架的横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机架的垂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具有伸出所述第二安装板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安装板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的第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元件包括:光电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指气缸包括有缸体,所述缸体连接有两个所述抓手,两个所述抓手用于在启动时分别插设在所述加强套管的两端,以抓取所述加强套管;所述光电开关安装在所述缸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机架包括:矩形安装架,所述矩形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向上延伸的立柱,所述两个立柱的顶端与所述横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加强套管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仓包括:
料仓安装支架,所述料仓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料仓主体,各所述料仓主体上设置有多个存放单元,各所述存放单元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所述加强套管;
所述料仓主体下方设置有承接台,且所述承接台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料仓主体之间,所述承接台位于所述料仓主体下方,所述承接台安装在承接台安装支架上。
CN201821048731.3U 2018-07-03 2018-07-03 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Active CN2088564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48731.3U CN208856448U (zh) 2018-07-03 2018-07-03 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48731.3U CN208856448U (zh) 2018-07-03 2018-07-03 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56448U true CN208856448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12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48731.3U Active CN208856448U (zh) 2018-07-03 2018-07-03 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564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22412B1 (ko) 트레이 이송장치
CN109572860A (zh) 一种用于物流的具有可调节功能的稳定型搬运装置
CN104416360B (zh) 钢管缩口切割一体加工机
CN209701794U (zh) 玻璃上下片台
CN109225928A (zh) 一种电池自动检测设备
ITTO20010575A1 (it) Linea di unita' operatrici per l'esecuzione di lavorazioni di macchina provvista di dispositivi traslatori modulari per il trasferimento dei
CN209939583U (zh) 一种中药存放架
CN108996248A (zh) 一种卸垛机
CN205675782U (zh) 一种用于全自动转杯纺纱机落筒系统纸管输送装置
CN101791657A (zh) 棒材剪切生产线的输送落料机构
CN208856448U (zh) 加强套管取放装置
CN102502252B (zh) 一种工件翻转搬运装置
CN111703793B (zh) 一种智能存取系统
CN109761059B (zh) 一种砖坯码放机器人
CN209939109U (zh) 全自动颗粒形中药存储料仓
CN217349303U (zh) 一种立体料库一拖二交叉上下料系统
CN109132493A (zh) 一种自动上托盘设备
CN213801815U (zh) 滤板加工上料装置及加工生产线
CN211732887U (zh) 一种具有定位功能的板材输送机构
CN114180330A (zh) 一种平腕臂上料装置
CN209080903U (zh) 一种光器件生产夹持装置
CN208164014U (zh) 一种混凝土梁体施工操作设备
CN105731053B (zh) 一种用于板材生产线上的数控集料接料系统
CN110451435A (zh) 一种堆垛机总成及其堆垛方法
CN110697375A (zh) 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翻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