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61573U -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61573U
CN208761573U CN201821117565.8U CN201821117565U CN208761573U CN 208761573 U CN208761573 U CN 208761573U CN 201821117565 U CN201821117565 U CN 201821117565U CN 208761573 U CN208761573 U CN 208761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ing plate
positioning mechanism
fixed station
column
bear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1756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雪崑
杨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yi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pollo Ding Ro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pollo Ding Ro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pollo Ding Ro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1756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61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61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61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涉及工业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包括:承载板、固定台、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所述承载板用于承载工件,所述承载板通过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和三定位机构与所述固定台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机构用于使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平行,以及限制所述承载板在垂直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承载板在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三定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承载板在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卸承载组件能够在对承载板的位置进行定位的同时,对承载板的承载面角度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生产加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加工中,尤其是对高精度工件进行加工时,对工件承载板的位置以及承载面的角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不同的工件需要使用不同规格的承载板进行承载,为方便生产,承载板都是通过可拆卸连接机构与固定台进行连接,以便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承载板适应不同工件的生产与加工。但现有的承载板与固定台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机构只能对承载板的位置进行定位,无法对承载面角度进行控制。当承载面角度不符合规定时,会对工件的生产加工造成影响,从而降低良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旨在改善现有的承载板与固定台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机构只能对承载板的位置进行定位,无法对承载面角度进行控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包括:承载板、固定台、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所述承载板用于承载工件,所述承载板通过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和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与所述固定台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机构用于使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平行,以及限制所述承载板在垂直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承载板在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三定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承载板在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所在平面与所述承载板上表面平行。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若干平面定位柱和若干平面定位孔,若干所述平面定位柱均设置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若干所述平面定位孔均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且位置与若干所述平面定位柱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平面定位柱均包括第一圆柱体和第二圆柱体,所述第一圆柱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台和第二圆柱体连接,所述第二圆柱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圆柱体的外径,所述第二圆柱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台的上表面平行;所述平面定位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连接至所述承载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段的孔径与所述第二圆柱体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一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圆柱体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孔径,所述第二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圆柱体的长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横向定位柱和横向限位孔,所述横向定位柱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所述横向限位孔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且位置与所述横向定位柱相对应,所述横向限位孔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所述横向定位柱在第一方向上的直径,所述横向限位孔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横向定位柱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定位机构包括纵向定位柱和纵向限位孔,所述固定台上表面设有收缩槽,所述纵向定位柱底端通过弹性件与所述收缩槽底面连接,所述收缩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纵向定位柱的长度;所述纵向限位孔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且位置与所述纵向定位柱相对应,所述纵向限位孔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所述纵向定位柱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所述纵向限位孔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纵向定位柱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定位柱底端设有拉销,所述拉销用于使所述纵向定位柱收缩进所述收缩槽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上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将工件固定在所述承载板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真空发生器和若干真空吸附孔,若干所述真空吸附孔均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述真空发生器与若干所述真空吸附孔通过管道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包括依次层叠连接的第一钢板、弹性板和第二钢板。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板和/或所述第二钢板上设有若干减重孔。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板为橡胶板。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板和所述弹性板之间,以及所述弹性板与所述第二钢板之间均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使用时,承载板通过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与固定台连接。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用于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承载板的位置进行定位,第一定位机构在垂直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的方向对承载板进行定位,防止承载板脱离固定台。同时,第一定位机构还可使承载板与固定台的上表面平行,以实现对承载板的承载面的角度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中固定台的上表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中承载板上表面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中承载板下表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中平面定位柱和平面定位孔的示意图。
图标:承载板1;第一钢板11;弹性板12;第二钢板13;平面定位孔14;第一段141;第二段142;横向限位孔15;纵向限位孔16;真空吸附孔17;减重孔18;固定台2;平面定位柱21;第一圆柱体211;第二圆柱体212;横向定位柱22;纵向定位柱2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1,请参照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包括:承载板1、固定台2、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承载板1用于承载工件,承载板1通过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与固定台2可拆卸连接;第一定位机构用于使承载板1与固定台2上表面平行,以及限制承载板1在垂直于固定台2上表面的方向上移动,第二定位机构用于限制承载板1在第一方向移动;第三定位机构用于限制承载板1在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所在平面与承载板上表面平行。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使用时,承载板1通过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与固定台2连接。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用于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承载板1的位置进行定位,第一定位机构在垂直于固定台2上表面的方向对承载板1进行定位,防止承载板1脱离固定台2。同时,第一定位机构还可使承载板1与固定台2的上表面平行,以实现对承载板1的承载面的角度进行控制。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固定台2上表面上的横向和纵向。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机构包括若干平面定位柱21和若干平面定位孔14,若干平面定位柱21均设置于固定台2上表面,若干平面定位孔14均设置于承载板1下表面且位置与若干平面定位柱21一一对应。
每一平面定位柱21均包括第一圆柱体211和第二圆柱体212,第一圆柱体211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台2和第二圆柱体212连接,第二圆柱体212的外径大于第一圆柱体211的外径,第二圆柱体212的下表面与固定台2的上表面平行;平面定位孔14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第一段141连接至承载板1的下表面,第一段141的孔径与第二圆柱体212的外径相同,第一段141的长度与第一圆柱体211的长度相同,第二段142的孔径大于第一段141的孔径,第二段14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圆柱体212的长度。
使用时,平面定位柱21的第二圆柱体212由平面定位孔14的第一段141插入至第二段142位置。此时,承载板1下表面与固定台2上表面贴合,第二圆柱体212的下表面与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的连接处在同一高度。推动承载板1,使第二圆柱体212的下表面与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的连接处的平面抵接在一起,实现对承载板1在垂直于固定台2上表面方向上的固定,防止承载板1脱离固定台2。同时,由于第二圆柱体212的下表面与固定台2的上表面平行,且第二圆柱体212的下表面与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的连接处的平面抵接在一起,使得承载板1始终保持与固定台2上表面平行,实现对承载板1的承载面角度的控制。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机构包括横向定位柱22和横向限位孔15,横向定位柱22固定设置于固定台2上表面,横向限位孔15设置于承载板1下表面且位置与横向定位柱22相对应,横向限位孔15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横向定位柱22在第一方向上的直径,横向限位孔15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横向定位柱22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
在将平面定位柱21插入平面定位孔14时,横向定位柱22也对应插入横向限位孔15。由于横向限位孔15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横向定位柱22在第一方向上的直径,横向限位孔15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横向定位柱22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当横向定位柱22插入横向限位孔15后,承载板1无法在第一方向上推动,只能沿第二方向推动,直至推动至指定位置。从而实现对承载板1在第一方向上的定位。本实施例中,横向定位柱22可为圆柱形或棱柱形。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机构包括纵向定位柱23和纵向限位孔16,固定台2上表面设有收缩槽,纵向定位柱23底端通过弹性件与收缩槽底面连接,收缩槽的深度大于纵向定位柱23的长度;纵向限位孔16设置于承载板1下表面且位置与纵向定位柱23相对应,纵向限位孔16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等于纵向定位柱23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纵向限位孔16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纵向定位柱22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
当平面定位柱21和横向定位柱22分别对应插入平面定位孔14和横向限位孔15时,由于承载板1尚未推动至指定位置,故而纵向定位柱23和纵向限位孔16的位置未对应上。所以纵向定位柱23的顶端会与承载板1的下表面接触,在下压承载板1时,弹性件在压力的作用下被压缩,使纵向定位柱23收缩进收缩槽内。在承载板1沿第二方向推动至指定位置后,纵向限位孔16会运动之纵向定位柱23上方,此时,纵向定位柱23弹出,插入纵向限位孔16内。使承载板1无法继续沿第二方向移动。至此实现承载板1的定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纵向定位柱23底端设有拉销,拉销用于使纵向定位柱23收缩进收缩槽内。拉销一端与纵向定位柱23连接,另一端伸出至固定台2外,以便工作人员拉动。
当需要对承载板1进行拆卸时,拉动拉销,使纵向定位柱23与纵向限位孔16脱离。推动承载板1,使第二圆柱体212的下表面与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的连接处脱离后,抬起承载板1完成承载板1的拆卸。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板1上设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用于将工件固定在承载板1上。固定机构包括真空发生器和若干真空吸附孔17,若干真空吸附孔17均设置于承载板1上,真空发生器与若干真空吸附孔17通过管道连接。
将工件放置在承载板1上后,启动真空发生器,真空发生器产生负压,使工件被吸附在承载板1上进行固定。使用负压对工件进行固定可避免对工件的表面造成损伤。提高生产的良品率。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板1包括依次层叠连接的第一钢板11、弹性板12和第二钢板13。本实施例中,弹性板12为橡胶板。当机械手夹持工件放置在承载板1上时,机械手会对承载板1产生冲击,多次冲击后会对承载板1造成损伤。本实施例中,承载板1中间设有弹性板12,可在机械手对承载板1形成冲击时起到缓冲作用,减小冲击对承载板1造成的损伤。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段141设置于第二钢板13上,第二段142设置于弹性板12上,以此,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共同组成平面定位孔14。如此设置的优点在于:由于平面定位孔14的整体形状属于异型孔,如果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都设置在第二钢板13上,其加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将第一段141设置于第二钢板13上,第二段142设置于弹性板12上,这样设置,在第二钢板13和弹性板12加工时,只需分别在上面开设规定尺寸通孔即可,加工方便,减少加工成本。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板11和/或第二钢板13上设有若干减重孔18。可减小承载板1的总重量,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板11和弹性板12之间,以及弹性板12与第二钢板13之间均设有密封圈。由于承载板1上设有真空吸附孔17,设置密封圈可加强承载板1各层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对真空吸附孔17吸附工件时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第一钢板11和弹性板12之间,以及弹性板12与第二钢板13之间用密封圈密封后均通过螺钉进行锁紧,使第一钢板11、弹性板12和第三钢板直接形成可拆卸连接,当某一部件损坏后可对应更换,不用整体进行更换。
同时,弹性板12上设有与若干真空吸附孔相对应的气流通道,真空发生器与若干真空吸附孔17之间的管道通过气流通道连接至真空吸附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板、固定台、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第三定位机构,所述承载板用于承载工件,所述承载板通过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和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与所述固定台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机构用于使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平行,以及限制所述承载板在垂直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承载板在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三定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承载板在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所在平面与所述承载板上表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若干平面定位柱和若干平面定位孔,若干所述平面定位柱均设置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若干所述平面定位孔均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且位置与若干所述平面定位柱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平面定位柱均包括第一圆柱体和第二圆柱体,所述第一圆柱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台和第二圆柱体连接,所述第二圆柱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圆柱体的外径,所述第二圆柱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台的上表面平行;所述平面定位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连接至所述承载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段的孔径与所述第二圆柱体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一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圆柱体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孔径,所述第二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圆柱体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横向定位柱和横向限位孔,所述横向定位柱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台上表面,所述横向限位孔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且位置与所述横向定位柱相对应,所述横向限位孔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所述横向定位柱在第一方向上的直径,所述横向限位孔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横向定位柱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定位机构包括纵向定位柱和纵向限位孔,所述固定台上表面设有收缩槽,所述纵向定位柱底端通过弹性件与所述收缩槽底面连接,所述收缩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纵向定位柱的长度;所述纵向限位孔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且位置与所述纵向定位柱相对应,所述纵向限位孔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所述纵向定位柱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所述纵向限位孔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纵向定位柱在第二方向上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定位柱底端设有拉销,所述拉销用于使所述纵向定位柱收缩进所述收缩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上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将工件固定在所述承载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真空发生器和若干真空吸附孔,若干所述真空吸附孔均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述真空发生器与若干所述真空吸附孔通过管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包括依次层叠连接的第一钢板、弹性板和第二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和/或所述第二钢板上设有若干减重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拆卸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和所述弹性板之间,以及所述弹性板与所述第二钢板之间均设有密封圈。
CN201821117565.8U 2018-07-13 2018-07-13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Active CN208761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17565.8U CN208761573U (zh) 2018-07-13 2018-07-13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17565.8U CN208761573U (zh) 2018-07-13 2018-07-13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61573U true CN208761573U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29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17565.8U Active CN208761573U (zh) 2018-07-13 2018-07-13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615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20794A (zh) * 2018-07-13 2018-11-16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20794A (zh) * 2018-07-13 2018-11-16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84510U (zh) 用于手机侧键加工的吸附治具
CN208761573U (zh)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CN103730400A (zh) 一种多尺寸晶圆对中装置
CN205033928U (zh) 电动汽车
CN203817635U (zh) 具有吸附结构的激光加工装置
CN108820794A (zh) 一种可拆卸承载组件
CN105460615A (zh) 一种带卡锁的钣金件弹性吸取装置
CN219114088U (zh) 吸附装置、机械手、贴胶设备及电池生产设备
CN209551037U (zh) 一种机芯摇杆压装装置及摇杆固定组件
CN103633005B (zh) 大面积异形晶片匀胶均匀性控制装置
CN213715699U (zh) 一种光刻机用陶瓷吸盘
CN213201472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吸盘机
CN210878742U (zh) 气缸夹持机构
CN211855209U (zh) 长轴检测工装
CN112976058A (zh) 基于磁吸原理的快换装置
CN209012789U (zh) 一种可移动储气罐
CN209492570U (zh) 一种半导体生产车间用示波器推车
CN202307843U (zh) 一种磁性真空吸附板
CN109702411A (zh) 夹具装置
CN217982055U (zh)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屏检测机
CN109830736A (zh) 一种夹持机构
CN109449108A (zh) 去膜机载片台及硅片加工设备
CN104443846B (zh) 搬运治具和存放槽
CN203563108U (zh) 一种吸盘式手机支架
CN209467817U (zh) 机器人码垛蝶形吸盘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076 6015, 6th floor, building 8, 9 Yingshun Road, Yinghai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Dingro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eijing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Rongchang East Street 7 hospital 6 Building 3001 room.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POLLO DING RONG SOLAR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30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Hongy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6 6015, 6th floor, building 8, 9 Yingshun Road, Yinghai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Dingro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