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6506U - 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76506U CN208376506U CN201820360846.XU CN201820360846U CN208376506U CN 208376506 U CN208376506 U CN 208376506U CN 201820360846 U CN201820360846 U CN 201820360846U CN 208376506 U CN208376506 U CN 2083765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plate
- pedestal
- reinforcing rib
- rear suspension
- suspension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底座、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底座一边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底座的另一边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连接处均形成有多条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加强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定位可靠,制造精度高,具有较好的使用强度和刚度,减小运输过程中的变形,提高整车的NVH。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车辆各方面的结构、性能更加紧凑、优异,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装配制造程序和优质的使用效果。
发动机是实现汽车行驶的核心结构,其中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位于于发动机后悬置与动力总成之间,悬置是用于减少并控制发动机振动的传递,并起到支承作用的汽车动力总成件,后悬置支架起到动力总成的载荷、振动和噪音向发动机后悬置传递的作用,后悬置支架的结构设计影响到整车的可靠性以及NVH性能。目前,参阅图1,现有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通常由多个钣金件冲压焊接而成,钣金件冲压及焊接过程中需要设计模具及夹紧定位机构,存在结构复杂、设计及制造成本高、生产过程工序多、焊接精度不易保证等问题、进一步的,在运输过程容易变形、固有频率低等问题,带来后悬置的装入不易和整车NVH不良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后悬置支架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运输过程中容易变形等问题,以及后悬置的装入不易、整车NVH不良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所述后悬置支架一体压铸成型,所述后悬置支架包括底座、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底座一边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底座的另一边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连接处均形成有多条加强筋,
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加强块。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厚度范围为 4-8mm,所述底座的厚度范围为6-10mm。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均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悬置支架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加强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底座的端面平齐,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底座的另一端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凸台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的开孔方向相同。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均为沉头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相互背离的侧面上均设置有减重槽,且两个侧板上的减重槽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连接处形成有多条第一加强筋,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连接处形成有多条第二加强筋,所述多条第一加强筋和所述多条第二加强筋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起始于所述底座并向所述第一安装板延伸,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圆弧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起始于所述底座并向所述第二安装板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圆弧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底座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加强组件与第一安装板连接,通过第二加强组件与第二安装板连接,且第一加强组件和第二加强组件均由多条加强筋组成,通过设置加强筋,使得后悬置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提高,节约材料用量,减轻重量,降低了成本,有效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后悬置支架因应力不均所造成的制品歪扭变形,同时降低了由车身传递给动力总成的振动和冲击,保证动力总成正常运行;
2)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加强筋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悬置支架,通过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设置加强板,进一步提高了后悬置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3)本实用新型中,加强筋和第一安装板以及加强筋和第二安装板之间采用圆弧过度连接,提高了后悬置支架底座的强度,且使得后悬置支架的整体模态即固有频率得到提高。
4)本实用新型中,将安装凸台设置在凹槽内,由于凹槽两侧侧板的存在,保证了安装凸台的强度。
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设置为沉头孔,以及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设置减重槽,减轻了零件的重量。
6)本汽车的悬置支架的强度和刚性都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机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正向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俯视轴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与发动机后悬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安装板,3-加强板,31-第一侧面,32-第二侧面,4-第一安装孔,5-第二安装板,6-第一加强筋,7-第二安装孔,8-第二加强筋,9-加强块,10-安装凸台,11-第三安装孔,12-减重槽,13-第一连接孔,14-第二连接孔,15-发动机后悬置,16-钣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实施例: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具体的,参阅图2和图3,所述后悬置支架采用铝材料一体压铸成型,结构简餐,工序单一,制造精度高,所述后悬置支架包括底座1、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的厚取值范围为4-8mm,所述底座1的厚度取值范围为6-10mm,作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的厚度均为6.5mm。可以理解的是,传统的后悬置支架一般采用钣金冲压成型,我们都知道,冲压成型工艺所用的钣金材料都比较薄,一般在1.0mm左右,产品强度比较低,本申请中采用一体压铸成型,且压铸成型后的厚度能够达到6.5mm,在压铸成型后的后悬置支架整体厚度比较后,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用于与动力总成连接的第一安装孔4 和第二安装孔7,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孔4和第二安装孔7均为沉头孔,可以理解的是,将所述第一安装孔4和第二安装孔7设置成沉头孔,可以有效减小后悬置支架的重量,实现后悬置支架的轻量化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的一边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连接,所述底座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连接,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连接处均形成有多条加强筋,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连接处形成有多条第一加强筋6,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连接处形成有多条第二加强筋8,所述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8相对于所述底座1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底座1、第一安装板2、第二安装板5连接后形成一个U型结构,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开口空间,发动机后悬置装入此空间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8中的“第一”和“第二”的设定并不仅理解为多条第一加强筋6的结构形状完全相同,因为,这里“第一”和“第二”的设定依据仅仅是根据加强筋设置的位置设定的,比如说,形成于底座1的同一边的加强筋定义为第一加强筋6,则形成于底座1上与第一加强筋 6的对立边的加强筋定义为第二加强筋8,也就是说设置在同一边的第一加强筋6的形状、结构均不相同,也可以均相同,同理,设置在同一边的第二加强筋8的形状、结构可以均不相同,也可以均相同。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与第一安装板2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形状、结构均不相同的凹槽,每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肋板即为上述所述的第一加强筋6,作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条数为5条,所述第一加强筋6一端起始于所述底座1,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安装板2延伸后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连接,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6向所述第一安装板2延伸的一端向上呈一定弧度延伸,即所述第一加强筋6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之间通过圆弧过度连接,同理,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形状、结构均不相同的凹槽,每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肋板即为上述所述的第二加强筋8,作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筋8的条数也为5条,且,同理,所述第二加强筋8的一端起始于所述底座1,所述第二加强筋8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安装板5延伸后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 8向所述第二安装板5延伸的一端向上呈一定弧度延伸,即所述第二加强筋8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之间通过圆弧过度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底座1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8,使得后悬置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提高,节约材料用量,减轻重量,降低了成本,有效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后悬置支架因应力不均所造成的制品歪扭变形,同时降低了由车身传递给动力总成的振动和冲击,保证动力总成正常运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6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加强筋8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之间通过圆弧过度连接,提高了后悬置支架底座的强度,且使得后悬置支架的整体模态即固有频率得到提高。
进一步的,所述后悬置支架还包括加强板3,所述加强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一端,且所述加强板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 2连接,所述加强板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3包括第一侧面31和第二侧面32,所述加强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后,所述第一侧面31与所述底座1的端面齐平,所述第二侧面32向所述底座1的另一端延伸。通过在第一安装板2 和第二安装板5之间设置加强板3,进一步提高了后悬置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强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仅是本实施中的一个优选方案,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加强板3底部距离所述底座1一定距离设置,且,作为优选的,所述加强板3的底部距离所述底座1的上平面的距离小于所述加强板3的顶部距离所述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顶部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板2上背离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凸台10,所述安装凸台10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之间设置有加强块9,所述加强块9上沿所述第二安装板5方向凹陷的凹槽,使得所述加强块9构成一个逆时针翻转90°的U型结构,所述安装凸台10上设置有用于与动力总成连接的第三安装孔1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安装孔4、第二安装7孔和第三安装孔11,三者的开孔方向一致。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凸台10的部分圆周侧面包设在所述加强块10的凹槽内,与所述凹槽边缘固定连接在一起。作为优选的,所述安装凸台10的一端向底座1方向延伸,并通过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之间加强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将所述安装凸台 10设置在所述凹槽内,通过凹槽两侧的侧板对安装凸台10起到一定的加强固定作用,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第三安装孔11的强度。进一步的,参阅图4,将发动机后悬置15装入底座1、第一安装板2、第二安装板5形成的开口空间后,分别通过螺栓穿入第一安装孔4、第二安装孔7和第三安装孔11将所述发动机后悬置15与所述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相背离的侧面上均设置有减重槽12,为便于理解,将所述第一安装板2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相对的两个侧面定义为内侧面,将所述第一安装板2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相背离的两个侧面定义为外侧面。作为优选的,所述减重槽12包括第一减重槽和第二减重槽,所述第一减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外侧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重槽为5条,所述第二减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外侧面,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重槽位5条。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第一减重槽和第二减重槽中的“第一”和“第二”的设定并不依赖于每条第一减重槽的形状、结构均相同或每条第二减重槽的形状、结构均相同,其设定依据仅仅是根据第一减重槽或第二减重槽的设置位置,即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 2外侧时为第一减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5外侧时为第二减重槽。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5条第一减重槽中的每条第一减重槽的形状、结构均不相同,所述第一减重槽沿所述加强块9的周边设置,并由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外侧面向所述底座1延伸,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重槽延伸至底座1上时,其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加强筋6两侧的凹槽位置一一对应,同理,在本实施中,5条第二减重槽中的每条第二减重槽的形状、结构均不相同,所述第二减重槽由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外侧面向所述底座1延伸,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减重槽延伸至底座1上时,其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二加强筋8两侧的凹槽的位置一一对应。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第一减重槽一所述多条第二减重槽相对于所述底座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通过在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上设置减重槽12,进一步减小了后悬置支架的重量,使得后悬置支架轻量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非连接端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 13,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非连接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4,所述第一连接孔13和第二连接孔14同轴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所述的加强筋的条数仅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并不限制于上述所列举的条数,所述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 8的条数也可以均为4条、6条等,同时,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条数和第二加强筋8的条数也可以不等,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8之间可以交错设置。同理,上述所述第一减重槽和第二减重槽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条数也仅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置支架一体压铸成型,包括底座(1)、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所述底座(1)一边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连接,所述底座(1)的另一边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连接,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连接处均形成有多条加强筋,
所述第一安装板(2)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2)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凸台(10),所述安装凸台(10)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之间设置有加强块(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和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厚度范围为4-8mm,所述底座(1)的厚度范围为6-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和所述第二安装板(5)均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置支架还包括加强板(3),所述加强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且所述加强板(3)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连接,所述加强板(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包括第一侧面(31)和第二侧面(32),所述第一侧面(31)与所述底座(1)的端面平齐,所述第二侧面(32)向所述底座(1)的另一端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4)和第二安装孔(7),所述安装凸台(1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1),所述第一安装孔(4)、第二安装孔(7) 和第三安装孔(11)的开孔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4)和第二安装孔(7)均为沉头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5)相互背离的侧面上均设置有减重槽(12),且两个侧板上的减重槽(12)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连接处形成有多条第一加强筋(6),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的连接处形成有多条第二加强筋(8),所述多条第一加强筋(6)和所述多条第二加强筋(8)一一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6)起始于所述底座(1)并向所述第一安装板(2)延伸,所述第一加强筋(6)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之间圆弧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8)起始于所述底座(1)并向所述第二安装板(5)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8)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之间圆弧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60846.XU CN208376506U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60846.XU CN208376506U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76506U true CN208376506U (zh) | 2019-01-15 |
Family
ID=64974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360846.XU Active CN208376506U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7650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8983A (zh) * | 2019-12-20 | 2020-04-10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总成连接支架 |
-
2018
- 2018-03-16 CN CN201820360846.XU patent/CN20837650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8983A (zh) * | 2019-12-20 | 2020-04-10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总成连接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376506U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 |
CN203864813U (zh) | 一种汽车铰链安装加强结构 | |
CN208646603U (zh) | 一种纯电动车变速箱与悬置总成连接支架 | |
CN208813023U (zh) | 一种座椅安装横梁组件 | |
CN209097465U (zh) | 罐体以及液罐车 | |
CN213442025U (zh) | 用于车门的铰链加强板和车门 | |
CN205273296U (zh) | 一种轿车高音喇叭安装支架 | |
CN212447804U (zh) | 一种汽车悬置支架安装结构 | |
CN210793364U (zh) | 一种汽车后座椅安装横梁 | |
CN209634569U (zh) | 车用后副车架及车辆 | |
CN217554013U (zh) | 一种a柱下铰链安装加强件及车辆 | |
CN106740002A (zh) | 一种汽车背门撑杆安装支架总成 | |
CN217294168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上的摆臂组件 | |
CN206317668U (zh) | 一种汽车背门撑杆安装支架总成 | |
CN109318997A (zh) | 一种汽车座椅安装横梁总成 | |
CN212827831U (zh) | 汽车后背门锁扣安装点加强结构 | |
CN205311428U (zh) | 一种汽车安全拉手支架结构 | |
CN211494260U (zh) | 一种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 |
CN203681295U (zh) |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的上支撑架 | |
CN210653376U (zh) | 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 |
CN217554022U (zh) | 一种前壁板左加强件总成及车辆 | |
CN220518414U (zh) | 一种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5663679U (zh) | 一种增加汽车前地板车身稳定性的加强结构 | |
CN206317662U (zh) | 用于车门的支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 |
CN214296142U (zh) | 一种b柱加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