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41129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41129U
CN208141129U CN201820406454.2U CN201820406454U CN208141129U CN 208141129 U CN208141129 U CN 208141129U CN 201820406454 U CN201820406454 U CN 201820406454U CN 208141129 U CN208141129 U CN 2081411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light source
cover
protrusion
sourc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064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井淳
横井淳一
塚田隆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411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411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第一盒,具有第一感光鼓;第二盒,具有第二感光鼓;外壳,供第一盒及第二盒装配,具有能够容许第一盒及第二盒的插入的开口;罩,能够在将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将开口封闭的封闭位置之间转动;第一光源单元,对第一感光鼓进行曝光,能够与罩一起移动;第二光源单元,对第二感光鼓进行曝光,能够与罩一起移动;及转印带,在此,第一盒能够在第一感光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面部从转印带分离的第一位置和面部与转印带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盒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在罩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转动的期间,第二光源单元与第一盒接触,使第一盒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LED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外壳,使用能够拆装的盒,且具有开口;罩,能够移动到将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和将开口封闭的封闭位置;及曝光单元,能够与罩一起移动。盒经由外壳的开口向外壳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要求将盒相对于外壳稳定地装配在一定的位置。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一盒、第二盒、外壳、罩、第一光源单元、第二光源单元及转印带。所述第一盒具有第一感光鼓。所述第二盒具有第二感光鼓。所述外壳供所述第一盒及所述第二盒装配,具有能够容许所述第一盒及所述第二盒的插入的开口。所述罩能够在将所述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将所述开口封闭的封闭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光源单元对所述第一感光鼓进行曝光,能够与所述罩一起移动。所述第二光源单元对所述第二感光鼓进行曝光,能够与所述罩一起移动。所述第一盒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感光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面部从所述转印带分离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面部与所述转印带接触的位置,在所述第一盒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罩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转动的期间,所述第二光源单元与所述第一盒接触,使所述第一盒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外壳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光源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一侧第二突起与鼓盒接触时的状况的图。
图9是表示一侧第一突起与鼓盒接触时的状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第二光源单元的长度方向称为“第一方向”。而且,将处理盒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壳的插入方向称为“第二方向”。而且,将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壳上的多个插槽的排列方向称为“第三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优选正交),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交叉,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优选正交)。
<1.关于处理盒>
图1是能够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处理盒1具有鼓盒2和显影盒3。显影盒3能够相对于鼓盒2进行拆装。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者能够将鼓盒2及显影盒3中的仅任一方更换为新品。因此,能够分别有效地消耗鼓盒2的寿命和显影盒3的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使用上述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来说明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状态下的处理盒1的各部分的结构。
鼓盒2将从显影盒3供给的调色剂经由感光鼓22向印刷纸张转印。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鼓盒2具有鼓框架21、感光鼓22及齿轮部23。
鼓框架21是能够装配显影盒3的框架。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鼓框架21具有框架主体211和框架罩212。框架罩212固定于框架主体211。感光鼓22位于框架主体211与框架罩212之间。不过,鼓框架21也可以由单个构件构成,还可以由3个以上的构件构成。
如图1所示,鼓框架21具有第二方向上的一端部213和从一端部213沿第二方向离开的另一端部214。一端部213比另一端部214接近感光鼓22。鼓框架21在一端部213与另一端部214之间具有供显影盒3插入的凹部210。
感光鼓22是能够绕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而旋转的鼓。感光鼓22位于鼓框架21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213。本实施方式的感光鼓22具有鼓主体和鼓轴。鼓主体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鼓主体的外周面由感光材料覆盖。鼓轴是沿着感光鼓22的旋转轴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构件。鼓轴位于鼓主体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鼓主体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鼓轴。
需要说明的是,鼓轴可以在第一方向上贯通鼓主体。例如,鼓轴可以插入到在鼓主体的中央设置的贯通孔中。而且,也可以是一对鼓轴从鼓主体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
鼓轴的材料使用例如作为导体的金属。鼓轴连接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接地端子。由此,鼓轴维持为基准电压。
齿轮部23位于鼓盒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齿轮部23具有多个齿轮和联轴节231。多个齿轮收容于在框架主体211与框架罩21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联轴节231从鼓框架21露出。当在图像形成装置装配处理盒1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轴与联轴节231连接。并且,驱动轴的旋转经由联轴节231向多个齿轮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齿轮部23所包含的多个齿轮可以是通过齿的啮合来传递旋转力的齿轮,也可以是通过摩擦来传递旋转力的齿轮。
显影盒3装配于鼓框架21的凹部210。显影盒3将调色剂向鼓盒2的感光鼓22供给。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影盒3具有壳体31、显影辊32、齿轮部33及IC芯片组件34。
壳体31是能够收容调色剂的外壳。壳体31具有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12。第一侧板311位于壳体31的第一方向的一端。第二侧板312位于壳体31的第一方向的另一端。第一侧板311与第二侧板312在第一方向上分离。齿轮部33及IC芯片组件34位于第一侧板311的外表面。在壳体31的内部设有收容室313。调色剂收容于收容室313。而且,壳体31具有开口部314。开口部314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壳体31的一端。收容室313与外部经由开口部314而连通。
显影辊32是能够绕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而旋转的辊。显影辊32位于壳体31的开口部314。即,显影辊32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壳体31的一端。在显影盒3装配于鼓盒2时,显影辊32的外周面与感光鼓22的外周面接触。
显影辊32具有显影辊主体和显影辊轴。显影辊主体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显影辊主体的材料使用例如具有弹性的橡胶。显影辊轴是在第一方向上贯通显影辊主体的圆柱状的构件。显影辊轴的材料使用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显影辊主体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显影辊轴。
显影辊轴的第一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固定于作为齿轮部33的一部分的显影辊齿轮。因此,显影辊轴及显影辊主体通过齿轮部33的驱动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显影辊轴也可以不在第一方向上贯通显影辊主体。例如,也可以是一对显影辊轴从显影辊主体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
另外,显影盒3具有省略了图示的供给辊。供给辊位于显影辊32与收容室313之间。调色剂从收容室313经由供给辊向显影辊32的外周面供给。此时,在供给辊与显影辊32之间,调色剂受到摩擦而带电。另一方面,在显影辊32的显影辊轴上施加有偏压。因此,通过显影辊轴与调色剂之间的静电力而向显影辊32的外周面吸引调色剂。
另外,显影盒3具有省略了图示的层厚限制刮板。层厚限制刮板将供给到显影辊32的外周面的调色剂成形为一定的厚度。然后,显影辊32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向感光鼓22供给。此时,调色剂根据在感光鼓22的外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而从显影辊主体向感光鼓22移动。由此,在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上,使静电潜像可视化。
齿轮部33位于壳体31的第一侧板311的外表面。齿轮部33具有包含上述的显影辊齿轮在内的多个齿轮、联轴节331及齿轮罩332。齿轮罩332例如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壳体31的第一侧板311。多个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侧板311与齿轮罩332之间。联轴节331从齿轮罩332露出。当在图像形成装置装配处理盒1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轴与联轴节331连接。并且,驱动轴的旋转经由联轴节331向包含显影辊齿轮在内的多个齿轮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齿轮部33所包含的多个齿轮可以是通过齿的啮合来传递旋转力的齿轮,也可以是通过摩擦来传递旋转力的齿轮。
IC芯片组件34位于壳体31的第一方向的一端。IC芯片组件34具有作为板状的存储介质的IC芯片341及IC芯片支架342。IC芯片341固定于IC芯片支架342的外表面。IC芯片支架342位于齿轮罩332与固定于齿轮罩332的支架罩344之间。在IC芯片341中存储有与显影盒3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与显影辊32等部件的寿命相关的信息)。IC芯片341具有电接触面343。电接触面343由作为导体的金属构成。
<2.关于图像形成装置>
图2~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纵向剖视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利用从处理盒1供给的调色剂而在印刷纸张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例如,LED打印机)。如图2~图5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外壳11、罩12及多个光源单元13。
外壳11具有多个插槽110。各插槽110具有能够容许处理盒1的插入的开口111。处理盒1经由开口111向插槽110插入。由此,向外壳11装配处理盒1。处理盒1按照调色剂的每个颜色来准备。因此,外壳11按照调色剂的每个颜色而具有插槽110。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K(黑色)、C(青色)、M(品红色)及Y(黄色)这4种颜色的调色剂。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壳11具有4个插槽110(以下,称为插槽110k、插槽110c、插槽110m及插槽110y)。
4个插槽110k、110c、110m、110y在第三方向上排列。插槽110c比插槽110k接近后述的罩转动轴120。插槽110m比插槽110c接近后述的罩转动轴120。插槽110y比插槽110m接近后述的罩转动轴120。
在插槽110k中插入处理K色的调色剂的处理盒1(以下,称为处理盒1k)。在插槽110c中插入处理C色的调色剂的处理盒1(以下,称为处理盒1c)。在插槽110m中插入处理M色的调色剂的处理盒1(以下,称为处理盒1m)。在插槽110y中插入处理Y色的调色剂的处理盒1(以下,称为处理盒1y)。
不过,4个插槽110k、110c、110m、110y在第三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也可以是其他的顺序。
图6是外壳11的局部剖视图。如图6所示,外壳11针对每个插槽110而具有引导框架112。引导框架112具有第一引导板112a和第二引导板112b。第一引导板112a与第二引导板112b在第三方向上面对。而且,第一引导板112a具有电气端子113。电气端子113与设置在外壳11内的控制部电连接。
当处理盒1插入插槽110后,该处理盒1的IC芯片组件34夹在第一引导板112a与第二引导板112b之间。并且,该IC芯片组件34的IC芯片341的电接触面343与电气端子113接触。由此,电接触面343与电气端子113电导通。其结果,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进行信息从IC芯片341的读出和信息向IC芯片341的写入。
另外,如图2~图5中的虚线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转印带15和位于各插槽110的转印辊14。转印带15位于各插槽110的与开口111相反一侧的端部。转印辊14位于各插槽110的与开口111相反一侧的端部。转印辊14相对于转印带15位于感光鼓22的相反侧。当在插槽110中正常插入处理盒1时,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与转印带15相互接触。印刷纸张在感光鼓22与转印带15之间通过。此时,如果向转印辊14施加转印偏压,则在感光鼓22的外表面上附着的调色剂向印刷纸张转印。
罩12是覆盖外壳11的平板状的盖。罩12的第三方向的一端相对于外壳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罩12能够绕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罩转动轴120而在开放位置与封闭位置之间转动。罩12处于开放位置时的罩12的第三方向的另一端比罩12处于封闭位置时的罩12的第三方向的另一端远离外壳11。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者在向外壳11装配处理盒1时,将罩12配置在开放位置。当罩12配置于开放位置时,插槽110k的开口111、插槽110c的开口111、插槽110m的开口111及插槽110y的开口111开放。而且,当处理盒1的装配完成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者将罩12配置在封闭位置。当罩12配置于封闭位置时,插槽110k的开口111、插槽110c的开口111、插槽110m的开口111、插槽110y的开口111封闭。
多个光源单元13安装于罩12的与外壳11面对的面。当罩12绕着罩转动轴120转动时,光源单元13也与罩12一起移动。光源单元13针对每个处理盒1来准备。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4个光源单元13(以下,称为光源单元13k、光源单元13c、光源单元13m及光源单元13y)。光源单元13k对处理盒1k的感光鼓22进行曝光。光源单元13c对处理盒1c的感光鼓22进行曝光。光源单元13m对处理盒1m的感光鼓22进行曝光。光源单元13y对处理盒1y的感光鼓22进行曝光。由此,在各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图7是1个光源单元13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光源单元13具有光源列131、光源支架132及弹性构件133。
光源列13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光源。多个光源能够根据应该印刷的图像而独立发光。各光源例如使用发光二极管(LED)。光源支架132是沿着第一方向扩展的板状的构件。光源支架132能够绕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支架转动轴130而相对于罩12转动。光源列131固定于光源支架132的与连接于支架转动轴130的端缘相反一侧的端缘。
光源支架132能够相对于罩12在退避位置(图2中的双点划线的位置)和与退避位置相比更远离罩12的曝光位置(图2中的实线的位置)之间转动。在光源支架132处于曝光位置时,与光源支架132处于退避位置时相比,光源列131离罩12远。
另外,光源支架132具有一侧第一突起411、另一侧第一突起412、一侧第二突起421及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一侧第一突起411及另一侧第一突起412是用于在罩12位于封闭位置时与处理盒1接触而对处理盒1进行定位的突起。一侧第二突起421及另一侧第二突起422是用于在使罩12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转动时与处理盒1接触而使处理盒1的位置从后述的第一位置向后述的第二位置移动的突起。
一侧第一突起411位于光源支架13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即,一侧第一突起411位于比光源列131及一侧第二突起421靠第一方向的一侧处。一侧第一突起411向离开支架转动轴130的方向突出。另一侧第一突起412位于光源支架132的第一方向的另一端。即,另一侧第一突起412位于比光源列131及另一侧第二突起422靠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处。另一侧第一突起412向离开支架转动轴130的方向突出。
一侧第二突起42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光源列131靠一侧且比一侧第一突起411靠另一侧处。一侧第二突起421比光源列131及一侧第一突起411远离支架转动轴130。一侧第二突起421向离开支架转动轴130的方向突出。另一侧第二突起42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光源列131靠另一侧且比另一侧第一突起412靠一侧处。另一侧第二突起422比光源列131及另一侧第一突起412远离支架转动轴130。另一侧第二突起422向离开支架转动轴130的方向突出。
螺旋弹簧133位于罩12与光源支架132之间。螺旋弹簧133能够伸缩。因此,即使在光源支架132与处理盒1接触时有较强的力作用于光源支架132,也能通过螺旋弹簧133收缩而降低作用于光源支架132的力。
<3.关于处理盒的装配时的动作>
接下来,说明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壳11装配处理盒1时的动作。
在向外壳11装配处理盒1时,首先,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者使罩12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转动。由此,插槽110k的开口111、插槽110c的开口111、插槽110m的开口111及插槽110y的开口111开放。
接下来,将处理盒1经由开口111向插槽110插入。即,将处理盒1k向插槽110k插入,或将处理盒1c向插槽110c插入,或将处理盒1m向插槽110m插入,或将处理盒1y向插槽110y插入。
此时,处理盒1相对于插槽110的插入有时会在不完全的状态下停止。例如,有时,由于IC芯片支架342与引导框架112的一部分接触而产生阻力,处理盒1的插入停止。并且,使用者有时不会注意到处理盒1的插入不完全。这种情况下,感光鼓22的外周面还未与转印带15接触。即,感光鼓22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面部处于从转印带15分离的状态。以下,将此时的处理盒1相对于外壳11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处,IC芯片341的电接触面343也还未与引导框架112的电气端子113接触。
另一方面,当处理盒1相对于插槽110完全插入时,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与转印带15接触。即,感光鼓22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面部与转印带15接触。以下,将此时的处理盒1相对于外壳11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处,IC芯片341的电接触面343也与引导框架112的电气端子113接触。
即,处理盒1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将处理盒1插入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之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者使罩12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转动。多个光源单元13与罩12一起绕着罩转动轴120转动。而且,当罩12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开始转动时,各光源单元13绕着支架转动轴130从退避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
图2示出处理盒1c处于上述的第一位置的例子。在该状态下,当罩12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转动时,在该转动的期间,光源单元13k会与处理盒1c接触。即,不是用于对处理盒1c(第一盒)的感光鼓22(第一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光源单元13c(第一光源单元),而是用于对处理盒1c的相邻的处理盒1k(第二盒)的感光鼓22(第二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光源单元13k(第二光源单元)与处理盒1c(第一盒)接触。
具体而言,在光源单元13k位于曝光位置的状态下,光源单元13k的一侧第二突起421及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中的至少一方与处理盒1c接触。由此,处理盒1c从光源单元13k受到朝向第二位置的按压力。其结果,处理盒1c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向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
光源单元13k可以与处理盒1c的鼓盒2(第一鼓盒)接触,也可以与处理盒1c的显影盒3(第一显影盒)接触。不过,在与鼓盒2接触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使感光鼓22向与转印带15接触的位置移动。
同样,如果在处理盒1m(第一盒)为第一位置时罩12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转动,则在该转动的期间,光源单元13c(第二光源单元)与处理盒1m(第一盒)接触。由此,处理盒1m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而且,同样,如果在处理盒1y(第一盒)为第一位置时罩12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转动,则在该转动的期间,光源单元13m(第二光源单元)与处理盒1y(第一盒)接触。由此,处理盒1y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8是示出了一侧第二突起421与鼓盒2接触时的状况的图。如图8所示,鼓框架21的外表面具有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15。一侧第二突起421与该倾斜面215接触。即,一侧第二突起421与相对于移动方向倾斜的面接触。因此,与一侧第二突起421与相对于移动方向垂直的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缓和接触时的冲击。
需要说明的是,鼓框架21在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也同样地具有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图示省略)。并且,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与该倾斜面接触。
一侧第二突起421比一侧第一突起411远离支架转动轴130。因此,能够以不使一侧第一突起411与鼓框架21接触的方式使一侧第二突起421与鼓框架21接触。由此,能够使一侧第二突起421相对于鼓框架21的接触状态稳定。而且,另一侧第二突起422比另一侧第一突起412远离支架转动轴130。因此,能够以不使另一侧第一突起412与鼓框架21接触的方式使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与鼓框架21接触。由此,能够使另一侧第二突起422相对于鼓框架21的接触状态稳定。
另外,一侧第二突起421比光源列131远离支架转动轴130。因此,能够以不使光源列131与鼓框架21接触的方式使一侧第二突起421与鼓框架21接触。由此,能够使一侧第二突起421相对于鼓框架21的接触状态更加稳定。而且,另一侧第二突起422比光源列131远离支架转动轴130。因此,能够以不使光源列131与鼓框架21接触的方式使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与鼓框架21接触。由此,能够使另一侧第二突起422相对于鼓框架21的接触状态更加稳定。
之后,当罩12进一步朝向封闭位置转动时,一侧第二突起421从鼓框架21的倾斜面215分离。而且,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也从鼓框架21的倾斜面分离。然后,当罩12转动至封闭位置时,各光源单元13与成为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接触。例如,如图4及图5所示,光源单元13y(第二光源单元)与成为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y(第二盒)接触。
具体而言,在光源单元13y位于曝光位置的状态下,光源单元13y的一侧第一突起411及另一侧第一突起412中的至少一方与处理盒1y接触。更具体而言,光源单元13y的一侧第一突起411及另一侧第一突起412中的至少一方与处理盒1y的鼓盒2(第二鼓盒)接触。并且,处理盒1y在第二方向上受到按压。由此,处理盒1y被牢固地定位在第二位置。
同样,当罩12转动至封闭位置时,光源单元13m(第二光源单元)与成为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m(第二盒)接触。由此,处理盒1m被定位在第二位置。而且,光源单元13c(第二光源单元)与成为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c(第二盒)接触。由此,处理盒1c被定位在第二位置。而且,光源单元13k(第二光源单元)与成为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k(第二盒)接触。由此,处理盒1k被定位在第二位置。
图9是示出了一侧第一突起411与鼓盒2接触时的状况的图。如图9所示,鼓框架21具有鼓凸缘216。鼓凸缘216从第一方向上的鼓框架21的一端部沿第一方向突出。即,鼓凸缘216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感光鼓22(第二感光鼓)靠外侧处。一侧第一突起411与该鼓凸缘216接触。并且,一侧第一突起411将鼓凸缘216向第二方向按压。由此,处理盒1被定位在第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鼓框架21在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也具有同样的鼓凸缘(图示省略)。并且,另一侧第一突起412与该鼓凸缘接触。
另外,在罩12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光源单元13y(第二光源单元)的一侧第二突起421及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与成为光源单元13y的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y的感光鼓22(第二感光鼓)面对,并且从该感光鼓22分离。而且,光源单元13m(第二光源单元)的一侧第二突起421及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与成为光源单元13m的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m的感光鼓22(第二感光鼓)面对,并且从该感光鼓22分离。而且,光源单元13c(第二光源单元)的一侧第二突起421及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与成为光源单元13c的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c的感光鼓22(第二感光鼓)面对,并且从该感光鼓22分离。而且,光源单元13k(第二光源单元)的一侧第二突起421及另一侧第二突起422与成为光源单元13k的曝光对象的处理盒1k的感光鼓22(第二感光鼓)面对,并且从该感光鼓22分离。
由此,能够抑制由一侧第二突起421或另一侧第二突起422引起的处理盒1从第二位置的位置偏离。
<4.变形例>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壳装配的处理盒的数量也可以为1~3个,还可以为5个以上。而且,外壳所具有的插槽的数量也可以为1~3个,还可以为5个以上。而且,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光源单元的数量也可以为1~3个,还可以为5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IC芯片支架的外表面固定有具有电接触面的IC芯片。然而,也可以在IC芯片支架的外表面仅固定电接触面,而将IC芯片的电接触面以外的部分配置在显影盒的其他部位。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旋弹簧133作为弹性构件。然而,也可以取代螺旋弹簧而使用板簧、扭簧等其他种类的弹簧。
另外,关于显影盒及鼓盒的细微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而且,也可以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感光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面部从转印带分离的状态下的第一盒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并且,将第一感光鼓的面部与转印带接触的状态下的第一盒的位置设为“第二位置”。
然而,第一感光鼓的面部与转印带也可以不完全接触。即,也可以将第一感光鼓的面部与转印带之间的距离成为第一距离时的第一盒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并且,也可以将第一感光鼓的面部与转印带之间的距离成为比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时的第一盒的位置设为“第二位置”。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盒,具有第一感光鼓;
第二盒,具有第二感光鼓;
外壳,供所述第一盒及所述第二盒装配,具有能够容许所述第一盒及所述第二盒的插入的开口;
罩,能够在将所述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将所述开口封闭的封闭位置之间转动;
第一光源单元,对所述第一感光鼓进行曝光,能够与所述罩一起移动;
第二光源单元,对所述第二感光鼓进行曝光,能够与所述罩一起移动;及
转印带,
在此,所述第一盒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感光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面部从所述转印带分离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面部与所述转印带接触的位置,
在所述第一盒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罩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转动的期间,所述第二光源单元与所述第一盒接触,使所述第一盒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盒具有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具有电接触面,
所述外壳具有电气端子,
在所述第一盒为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电接触面与所述电气端子不接触,
在所述第一盒为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接触面与所述电气端子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盒具有:
第一鼓盒,具有所述第一感光鼓;及
第一显影盒,能够装配于所述第一鼓盒,
如果在所述第一盒为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罩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转动,则在所述罩转动的期间,所述第二光源单元与所述第一鼓盒接触,使所述第一盒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光源单元能够绕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而在退避位置与曝光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罩移动,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的长度方向,所述曝光位置是与所述退避位置相比所述第二光源单元更远离所述罩的位置,
在所述罩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转动的期间,所述第二光源单元从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曝光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在所述第一盒为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罩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转动,则在所述罩转动的期间,所述第二光源单元在位于所述曝光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盒接触,使所述第一盒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光源单元具有:
光源;
第一突起,在所述第二盒装配于所述外壳且所述罩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盒的端部接触;及
第二突起,如果在所述第一盒为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罩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转动,则在所述罩转动的期间,该第二突起与所述第一盒接触,使所述第一盒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该第二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一突起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起位于比所述第一突起远离所述轴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盒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感光鼓的端部的鼓凸缘,
在所述罩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鼓凸缘接触,
在所述罩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第二感光鼓面对,并且从所述第二感光鼓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起位于比所述光源远离所述轴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起具有:
一侧第二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光源的一侧;及
另一侧第二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光源的另一侧。
CN201820406454.2U 2017-03-31 2018-03-23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2081411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0356 2017-03-31
JP2017070356A JP6841132B2 (ja) 2017-03-31 2017-03-3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41129U true CN208141129U (zh) 2018-11-23

Family

ID=64108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06454.2U Active CN208141129U (zh) 2017-03-31 2018-03-2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41132B2 (zh)
CN (1) CN20814112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2831A (ja) * 1991-09-17 1993-03-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504170B2 (ja) * 1998-12-14 2004-03-0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1753B2 (ja) * 2005-08-30 2011-09-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US7831168B2 (en) * 2007-03-15 2010-11-0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maging units and methods of insertion into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877161B2 (ja) * 2007-08-31 2012-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26562B2 (ja) * 2013-05-28 2017-1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押込み機構
JP2017181883A (ja) * 2016-03-31 2017-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1132B2 (ja) 2021-03-10
JP2018173482A (ja) 2018-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72933B2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8292114A (zh) 具有可缩回电连接器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可更换单元
JP7102774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11275336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riving portion provided at only one side of developing cartridge for moving developing roller toward and away from photosensitive drum
KR20200124283A (ko) 현상 카트리지
JP2018146830A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22086711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23166592A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880925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A3094941C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208141129U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1402763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JP466592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02796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developing roller to contact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00310279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US11454923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cam movable relative to casing between first position and second position
CN208172510U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3241037U (ja) 画像形成装置
AU2020246265B2 (en) Drum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JP20230490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