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71759U - 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71759U
CN208071759U CN201820372176.3U CN201820372176U CN208071759U CN 208071759 U CN208071759 U CN 208071759U CN 201820372176 U CN201820372176 U CN 201820372176U CN 208071759 U CN208071759 U CN 2080717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enching
furnace body
plc controller
funnel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721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波
杨光飞
杨小军
孙国强
杨在祥
刘金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Yang Xin Coal Min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Yang Xin Coal Min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Yang Xin Coal Min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Yang Xin Coal Min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721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717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717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717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链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所述炉体包括炉门、氮气发生器、淬火液提升泵、喷嘴、加热元件、漏孔支撑板、漏斗状集液器和淬火槽;所述氮气发生器设置在炉体上部与PLC控制器连接,氮气出口通入炉体内;淬火液提升泵管道入口通入淬火槽内,出口从炉体上部中心位置通入到漏孔支撑板上方,末端连接喷嘴;所述淬火液提升泵与PLC控制器连接;通过淬火液提升泵将储藏在下部的淬火液从上部喷洒在淬火工件上,然后再通过PLC控制器的控制进行回火,从而实现淬火与回火的两用功能,结构简单,使用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链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较大的链条制造企业普遍采用推拉淬火工艺,推杆将链条从出料口推到淬火槽上方的淬火位置后,链条下降浸入淬火液进行淬火。由于推杆淬火机构转移链条的速度较慢,延误链条的最佳淬火时机,既浪费能源,又影响链条淬火的质量。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淬火回火两用炉都是通过升降结构来进行链条升降完成淬火与回火的,比如在淬火完成后通过调节支撑架然后将链条放入到萃取槽中,然后再上升完成回火。如中国新型专利申请号2016205092729,公开了一种零部件加工专用的定时清洗水路的箱式淬火炉,其就是通过设置升降机构来完成淬火的,该淬火回火两用炉结构复杂,升降系统容易出现故障影响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淬火回火两用炉。
具体技术方案是,所述淬火回火两用炉,包括PLC控制器和炉体;所述炉体包括炉门、氮气发生器、淬火液提升泵、喷嘴、加热元件、漏孔支撑板、漏斗状集液器和淬火槽;所述氮气发生器设置在炉体上部与PLC控制器连接,氮气出口通入炉体内;淬火液提升泵管道入口通入淬火槽内,出口从炉体上部中心位置通入到漏孔支撑板上方,末端连接喷嘴;所述淬火液提升泵与PLC控制器连接;淬火槽设置在漏斗状集液器下端,用于盛放淬火液;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炉体内侧壁上;漏孔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漏斗状集液器上,在漏斗状集液器的侧壁上漏孔支撑板的上部设置有与PLC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PLC控制器用来控制氮气发生器产生氮气、控制加热元件对淬火工件进行不同温度的加热,实现淬火与回火、控制淬火液提升泵将淬火槽内的淬火液提升到支撑板上方对淬火工件进行喷洒淬火液进行淬火、通过温度传感器来采集淬火工件的加热温度信息。
漏斗状集液器的下端设置只允许从上向下流通的单向阀,只允许淬火液从漏斗状集液器内流入淬火槽,下部的气体及其它物质不能从单向阀进入。
淬火槽的侧壁底部设置淬火液排放口。
PLC控制器固定在炉体的外侧壁上。
炉体的侧壁为3层结构,内层和外层为不锈钢,中间为硅酸铝纤维毡。
炉体底部设置万向轮。
有益效果,通过淬火液提升泵将储藏在下部的淬火液从上部喷洒在淬火工件上,然后再通过PLC控制器的控制进行回火,从而实现淬火与回火的两用功能,结构简单,使用更加方便,不用将淬火工件取出就可完成淬火与回火;通过与PLC控制器连接的氮气发生器,并将氮气通入到炉体内从而实现对淬火工件的保护,防止氧化或脱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这些附图所直接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PLC控制器;2、炉体;2.1、硅酸铝纤维毡;2.2、氮气发生器;2.3、淬火液提升泵;2.4、喷嘴;2.5、加热元件;2.6、漏孔支撑板;2.7、漏斗状集液器;2.8、单向阀;2.9、淬火槽;2.10、淬火液提升泵管道入口;2.11、淬火液排放口;2.12、万向轮;2.13、炉门;2.14、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所述淬火回火两用炉,包括PLC控制器1和炉体2;所述炉体2包括炉门2.13、氮气发生器2.2、淬火液提升泵2.3、喷嘴2.4、加热元件2.5、漏孔支撑板2.6、漏斗状集液器2.7和淬火槽2.9;所述氮气发生器2.2设置在炉体2上部与PLC控制器1连接,可以通过PLC控制器1来控制氮气发生器2.2产生氮气,氮气出口通入炉体2内,将产生的氮气通入炉内对淬火工件进行保护;淬火液提升泵管道入口2.10通入淬火槽2.9内,出口从炉体2上部中心位置通入到漏孔支撑板2.6上方,末端连接喷嘴2.4;所述淬火液提升泵2.3与PLC控制器1连接,由PLC控制器1来控制淬火液提升泵2.3将淬火槽2.9内的淬火液喷淋到淬火工件上;淬火槽2.9设置在漏斗状集液器2.7下端,用于盛放淬火液,所述淬火液为水、盐水、PAG淬火液、无机淬火剂、类油淬火液等其中的一种;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炉体2内侧壁上,可以在除去炉门的三个面上设置,加热元件为加热丝,通过PLC控制器1来控制加热丝的加热温度;漏孔支撑板2.6固定设置在漏斗状集液器2.7上,在漏斗状集液器2.7的侧壁上漏孔支撑板2.6的上部设置有与PLC控制器1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用来采集加热工件被加热的温度,并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传递给PLC控制器1;所述温度传感器2.14为红外温度传感器。
淬火工件放入到漏孔支撑板2.6上后然后关闭炉门2.13,PLC控制器1控制氮气发生器2.2向炉内通入氮气,然后启动加热元件,使加热元2.5件对淬火工件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2.14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发送给传递给PLC控制器1,当淬火工件达到一定温度后PLC控制器1控制淬火液提升泵2.3将淬火槽2.9内的淬火液抽到上端出口,通过喷嘴喷淋到淬火工件上,完成淬火,所喷淋的淬火液顺着漏孔支撑板2.6的漏孔,再通过漏斗状集液器2.7的收集流回到淬火槽2.9中,重新利用。待淬火工件温度将下来后,PLC控制器1重新通过控制加热元件2.5对淬火工件进行回火,回火完成后打开炉门2.13,取出淬火工件。
通过淬火液提升泵将储藏在下部的淬火液从上部喷洒在淬火工件上,然后再通过PLC控制器的控制进行回火,从而实现淬火与回火的两用功能,结构简单,使用更加方便,不用将淬火工件取出就可完成淬火与回火。
所述漏斗状集液器2.7的下端设置只允许从上向下流通的单向阀2.5,只允许淬火液从漏斗状集液器2.7内流入淬火槽2.9,而下部的气体及其它物质不能从单向阀进入,从而可以很好的在炉门关闭后炉内形成密闭空间,从而可以让氮气很好的保护淬火工件,防止氧化。
实施例2,如图1、图2所示,所述淬火回火两用炉,包括PLC控制器1和炉体2;所述炉体2包括炉门2.13、氮气发生器2.2、淬火液提升泵2.3、喷嘴2.4、加热元件2.5、漏孔支撑板2.6、漏斗状集液器2.7和淬火槽2.9;所述氮气发生器2.2设置在炉体2上部与PLC控制器1连接,可以通过PLC控制器1来控制氮气发生器2.2产生氮气,氮气出口通入炉体2内,将产生的氮气通入炉内对淬火工件进行保护;淬火液提升泵管道入口2.10通入淬火槽2.9内,出口从炉体2上部中心位置通入到漏孔支撑板2.6上方,末端连接喷嘴2.4;所述淬火液提升泵2.3与PLC控制器1连接,由PLC控制器1来控制淬火液提升泵2.3将淬火槽2.9内的淬火液喷淋到淬火工件上;淬火槽2.9设置在漏斗状集液器2.7下端,用于盛放淬火液,所述淬火液为水、盐水、PAG淬火液、无机淬火剂、类油淬火液等其中的一种;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炉体2内侧壁上,可以在除去炉门的三个面上设置,加热元件也可以为短波红外加热管、电热圈、电热板、电磁感应热装置等,通过PLC控制器1来控制加热丝的加热温度;漏孔支撑板2.6固定设置在漏斗状集液器2.7上,在漏斗状集液器2.7的侧壁上漏孔支撑板2.6的上部设置有与PLC控制器1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用来采集加热工件被加热的温度,并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传递给PLC控制器1;所述温度传感器2.14为光纤温度传感器。所述漏斗状集液器2.7的下端设置只允许从上向下流通的单向阀2.5,只允许淬火液从漏斗状集液器2.7内流入淬火槽2.9,而下部的气体及其它物质不能从单向阀进入,从而可以很好的在炉门关闭后炉内形成密闭空间,从而可以让氮气很好的保护淬火工件,防止氧化。淬火槽2.9的侧壁底部设置淬火液排放口2.11,便于淬火液排放更换。PLC控制器1固定在炉体2的外侧壁上,可以通过铆钉、螺纹、焊接等方法进行连接。炉体2的侧壁为3层结构,内层和外层为不锈钢,中间为硅酸铝纤维毡,隔热性及保温性更好,更加节能。在炉体2底部设置万向轮2.12,移动更加方便。通过淬火液提升泵将储藏在下部的淬火液从上部喷洒在淬火工件上,然后再通过PLC控制器的控制进行回火,从而实现淬火与回火的两用功能,结构简单,使用更加方便,不用将淬火工件取出就可完成淬火与回火;通过与PLC控制器连接的氮气发生器,并将氮气通入到炉体内从而实现对淬火工件的保护,防止氧化或脱碳。

Claims (5)

1.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包括PLC控制器和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包括炉门、氮气发生器、淬火液提升泵、喷嘴、加热元件、漏孔支撑板、漏斗状集液器和淬火槽;所述氮气发生器设置在炉体上部与PLC控制器连接,氮气出口通入炉体内;淬火液提升泵管道入口通入淬火槽内,出口从炉体上部中心位置通入到漏孔支撑板上方,末端连接喷嘴;所述淬火液提升泵与PLC控制器连接;淬火槽设置在漏斗状集液器下端,用于盛放淬火液;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炉体内侧壁上;漏孔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漏斗状集液器上,在漏斗状集液器的侧壁上漏孔支撑板的上部设置有与PLC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淬火回火两用炉,其特征在于:漏斗状集液器的下端设置只允许从上向下流通的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淬火回火两用炉,其特征在于:淬火槽的侧壁底部设置淬火液排放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淬火回火两用炉,其特征在于:PLC控制器固定在炉体的外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淬火回火两用炉,其特征在于:炉体的侧壁为3层结构,内层和外层为不锈钢,中间为硅酸铝纤维毡。
CN201820372176.3U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Active CN2080717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72176.3U CN208071759U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72176.3U CN208071759U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71759U true CN208071759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47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72176.3U Active CN208071759U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717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7803A (zh) * 2019-09-06 2019-12-03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一种自动水淬油冷双液淬火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65763A (zh) * 2020-06-29 2020-10-13 国工恒昌新材料沧州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实现淬火功能的真空感应熔炼炉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7803A (zh) * 2019-09-06 2019-12-03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一种自动水淬油冷双液淬火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65763A (zh) * 2020-06-29 2020-10-13 国工恒昌新材料沧州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实现淬火功能的真空感应熔炼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71759U (zh) 一种淬火回火两用炉
CN201793694U (zh) 辊道式固溶热处理及淬火装置
CN104827553A (zh) 一种节能环保中频加热自动温控混凝土养护系统
CN206660154U (zh) 一种液态发酵生产过程中的灭菌装置
CN206033795U (zh) 一种采用碳纤维发热管加热的井式回火炉
CN209295700U (zh) 一种铝合金生产用余热利用装置
CN204639118U (zh) 一种连铸中间包用浸入式水口高效烘烤装置
CN203572221U (zh) 通入气氛罩式移动台车炉
CN203893139U (zh) 蒸汽蒸箱的蒸汽发生装置
CN206396285U (zh) 一种过热回收的钢丝等温铅淬火装置
CN205383829U (zh) 一种高温金属陶瓷循环冷却装置
CN108826689A (zh) 一种高效容积式热交换器及热水器
CN209722227U (zh) 一种高效井式回火炉
CN203569337U (zh) 一种节能型烘布炉
CN206724706U (zh) 一种新型电阻炉
CN203653416U (zh) 窑炉降温装置
CN207002792U (zh) 一种连续式退火炉加热装置
CN204329042U (zh) 一种新型蓄热室
CN104404217A (zh) 一种网带式加热炉生产线的淬火炉排烟口热能回收系统
CN206919693U (zh) 一种用于风冷水冷机组的冷凝水热回收装置
CN104514106A (zh) 一种节能型烘布炉
CN204958984U (zh) 一种淬火油水双槽快速转换装置
CN205035428U (zh) 一种金属材料回火热处理生产线
CN216274281U (zh) 一种新型台车热处理炉
CN209508352U (zh) 一种钢丝的分段式热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