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35696U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35696U
CN208035696U CN201820315276.2U CN201820315276U CN208035696U CN 208035696 U CN208035696 U CN 208035696U CN 201820315276 U CN201820315276 U CN 201820315276U CN 208035696 U CN208035696 U CN 2080356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roller
amount
movement
medium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152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努
山下贵洋
金本修
金本修一
井手孝彦
铃木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356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356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 Ink Jet (AREA)
  • Advancing Web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刷装置,抑制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引起的介质的输送精度的下降。印刷装置(1)具备:环形的输送带(10),能够支承介质(P);驱动辊(8),通过使输送带(10)旋转而使介质(P)向输送方向(A)输送;印刷部(7),将图像印刷到介质(P)上;以及控制部(31),进行介质(P)的输送动作的控制,作为输送带(10)的周长的带周长(L0)是第一带移动量的整数倍,第一带移动量是输送动作中的介质(P)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输送带(10)的移动量。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有各种各样的印刷装置。其中,公开有一种印刷装置,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带,并将图像印刷到由该输送带输送的介质。在这样的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带的印刷装置中,有时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产生介质的输送精度的下降、印刷位置错位。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将环形的记录纸输送带的周长设为架设有该记录纸输送带的辊的周长的整数倍来降低转印位置(印刷位置)的错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29687号公报
但是,因装置结构等的不同,存在难以将输送带的周长设为架设有该输送带的辊的周长的整数倍的情况。
另外,在环形的输送带中,大多情况下具有接缝部分,在该接缝部分与辊接触的状态下和该接缝部分未与辊接触的状态下,输送带的移动量有时会产生差(偏差)。专利文献1的结构并不是能抑制因这样的缘故而产生的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抑制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产生的介质的输送精度的下降。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环形的输送带,能够支承介质;驱动辊,通过使所述输送带旋转而使所述介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印刷部,将图像印刷到所述介质上;以及控制部,进行所述介质的输送动作的控制,作为所述输送带的周长的带周长是第一带移动量的整数倍,该第一带移动量是所述输送动作中所述介质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
根据本方式,作为输送带的周长的带周长是第一带移动量的整数倍,该第一带移动量是输送动作中的介质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带周长与输送带的移动量相对应,因此,能够有周期地形成输送带的规定部分(接缝等)与驱动辊接触的定时。若有周期地形成输送带的规定部分与驱动辊接触的定时,则能够根据该定时校正驱动辊的旋转量,从而校正介质的输送距离。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产生的介质的输送精度的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印刷装置以所述第一方式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架设于包括所述驱动辊的多个辊,并且所述输送带具有周向上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接合而成的连接部,所述控制部对在接触期间的所述介质的输送距离进行校正,所述接触期间是在所述输送动作中所述连接部与多个所述辊中的任一个辊接触的期间。
根据本方式,在输送带具有连接部,在连接部与多个辊中的任一个辊接触的接触期间对介质的输送距离进行校正。因此,在容易产生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的状态时能够对介质的输送距离进行校正,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引起的介质的输送精度的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印刷装置以所述第二方式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连接部从与所述印刷部相对的一侧朝向不与所述印刷部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所述接触期间和所述连接部从不与所述印刷部相对的一侧朝向与所述印刷部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所述接触期间,使所述介质的输送距离的校正值不同。
在连接部从与印刷部相对的一侧朝向不与印刷部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和连接部从不与印刷部相对的一侧朝向与印刷部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使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离量不同。更具本方式,由于在两者的情况下使介质的输送距离的校正值不同,因此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引起的介质的输送精度的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印刷装置以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架设于包含所述驱动辊的多个辊,各个所述辊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带周长除以偶数所得到的距离,所述带周长是所述第一带移动量的偶数倍。
根据本方式,输送带架设于多个辊,各个辊之间的距离为带周长除以偶数所得到的距离,带周长是第一带移动量的偶数倍。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输送带的规定部分(接缝等)与驱动辊接触的定时是周期性的,因此根据该定时来校正驱动辊的旋转量,从而能够简单地校正介质的输送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印刷装置以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架设于包括所述驱动辊的多个辊,各个所述辊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带周长除以奇数所得到的距离,所述带周长是所述第一带移动量的奇数倍。
根据本方式,输送带架设于多个辊,各个辊之间的距离为带周长除以奇数所得到的距离,带周长是第一带移动量的奇数倍。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输送带的规定部分(接缝等)与驱动辊接触的定时是周期性的,因此根据该定时来校正驱动辊的旋转量,从而能够简单地校正介质的输送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印刷装置以所述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周长是所述驱动辊的周长的半周量的整数倍。
通过以驱动辊的半周为基准单位而进行输送动作,能够容易地抑制与驱动辊的旋转轴从中心位置的偏离相伴的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根据本方式,带周长为驱动辊的周长的半周量的整数倍,因此,输送带的规定部分(接缝等)与驱动辊接触的定时是周期性的,根据该定时来校正驱动辊的旋转量,从而能够容易地校正介质的输送距离。进一步,此时,当将输送带相对于驱动辊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或最小的位置设为旋转开始位置时,即使驱动辊的旋转轴从中心位置偏离,对应于驱动辊的半周的输送带的移动量也始终为驱动辊的周长的半周量,为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印刷装置以所述第六方式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介质的输送动作中,所述控制部将所述驱动辊的旋转开始位置设定为所述输送带相对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或最小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在介质的输送动作中,将驱动辊的旋转开始位置设定为输送带相对于驱动辊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或最小的位置。当将驱动辊的旋转开始位置设为输送带相对于驱动辊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或最小的位置时,即使驱动辊的旋转轴从中心位置偏离,对应于驱动辊的每半周的输送带的移动量也固定(驱动辊的圆周的长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的印刷装置以所述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装置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对所述驱动辊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输送动作中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运算出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为基准,设定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角度。
根据本方式,在介质的输送动作中,以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运算出的输送带的移动量为基准,设定驱动辊的旋转角度。即,不以驱动辊的旋转量为基准来移动输送带,而以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运算出的输送带的移动量为基准来移动输送带。因此,即使驱动辊的旋转轴从中心位置偏离,也能够通过预先进行考虑到从旋转轴的中心位置的偏离的运算,而以高精度使输送带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式的印刷装置以所述第八方式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装置具备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有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角度和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建立关系的表格,所述控制部使用所述表格来运算所述输送带相对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将与驱动辊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驱动辊的旋转角度和输送带的移动量建立关系的表格来运算输送带相对于驱动辊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因此,能够简单地运算输送带的移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仰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印刷装置、2…放出部、3…输送机构、4…印刷机构、5…旋转轴、6…从动辊、7…印刷头(印刷部)、8…驱动辊、9…从动辊、10…粘接性带(输送带)、11…从动辊、12…按压辊、13…清洁刷、14…托盘、15…清洁机构、16…滑架、17…卷绕轴、18…检测部、19…支承部、20…驱动辊8的旋转轴、21…通过旋转轴20的架设方向的直线位置、21a~21d…通过旋转轴20的架设方向的直线位置、22…通过旋转轴20的架设方向的直线位置、22a~22d…通过旋转轴20的架设方向的直线位置、23…驱动辊8的中心位置、24…中立位置、25…施力位置、26…连接部、27…从动辊、28…卷绕机构、29…滑架移动部、30…从动辊、31…控制部、32…I/F(接口)、33…CPU、34~41…喷嘴列、42…喷出范围、44…控制电路、45…存储部、46…PC、47…检测器组、F…支承面、L0…带周长、L1…喷出长度、L2…使驱动辊8旋转180°时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3…辊间距离、N…喷嘴、P…介质、R1…介质P的卷状物、R2…介质P的卷状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的一例详细进行说明。
[实施例1](图1~图11)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概略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具备放出部2、输送机构3、印刷机构4、清洁机构15、以及卷绕机构28。放出部2能够将用于印刷的介质(被印刷介质)P的卷状物R1放出。输送机构3是通过在附着有粘接剂的支承面F支承介质P的粘接性带10(由环形带构成的输送带)而将介质P向输送方向A输送的机构。另外,印刷机构4是使滑架16在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扫描方向B上往复扫描(往复移动)而将图像印刷到介质P上的(喷出墨)机构,滑架16具备作为喷出墨而进行印刷的印刷部的印刷头7。另外,具备粘接性带10的清洁机构15。卷绕机构28是具有卷绕介质P的卷绕轴17的机构。此外,“扫描”是指使滑架16在扫描方向B上移动,例如可列举出在印刷时一边从印刷头7喷出墨一边使滑架16在扫描方向B上移动等情况。
此外,作为介质P,可以使用被印染材料。被印染材料是指作为印染的对象的布帛、衣服、其他服饰制品等。布帛包含棉、麻、丝绸、羊毛等天然纤维、尼龙等化学纤维、或者将它们混合的复合纤维的纺织物、编织物、无纺布等。另外,在衣服、其他服饰制品中除了包含缝制后的T恤、手绢、纱巾、毛巾、手提袋、布制包、帘子、被单、床罩等家居类的布帛之外,还包含缝制前状态的作为部分材料而存在的剪裁前后的布帛等。
另外,作为介质P,除了可以使用上述被印染材料之外,还可以使用普通纸、优质纸、以及光面纸等喷墨印刷用专用纸等。另外,作为介质P,例如也可以使用未实施用于喷墨印刷的表面处理(即,未形成吸墨层)的塑料薄膜、在纸等基材上涂布有塑料的介质、以及在纸等基材上粘接有塑料薄膜的介质。作为该塑料,不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列举出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氨酯、聚乙烯、以及聚丙烯。
放出部2具备兼任用于进行印刷的介质P的卷状物R1的设置位置的旋转轴5,并构成为能够从设置于旋转轴5的卷状物R1经由从动辊6以及30将介质P向输送机构3放出。此外,在将介质P向输送机构3放出时,旋转轴5向旋转方向C旋转。
输送机构3具备:载置并输送被从放出部2放出的介质P的粘接性带10;使粘接性带10向方向E移动的驱动辊8;以及从动辊9。粘接性带10架设于驱动辊8和从动辊9,在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中驱动辊8和从动辊9位于水平的位置,因此,粘接性带10的架设方向成为水平方向。介质P通过由按压辊12按压于粘接性带10的支承面F而被贴附并载置于粘接性带10。此外,在输送介质P时,驱动辊8向旋转方向C旋转。此外,在驱动辊8的旋转轴20(参照图5~图11)设有检测该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以及驱动辊8的旋转量(旋转角度)的检测部18(具体而言是编码器)。
但是,作为输送带的环形带不限定于粘接性带。例如也可以使用静电吸附式的环形带。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粘接性带10的下部即经由粘接性带10与按压辊12相对的区域设有能够支承粘接性带10的支承部19。通过支承部19支承粘接性带10,能够抑制该粘接性带10伴随着使粘接性带10移动而进行的振动等情况。
另外,为了抑制本实施例的按压辊12通过与介质P的相同部位接触一定时间而导致接触痕附着于介质P,采用按压辊12能够沿着输送方向A往复移动(摆动)的结构。但是,按压辊12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
印刷机构4具有使具备印刷头7的滑架16在扫描方向B上往复移动的滑架移动部29(参照图2)。此外,在图1中,扫描方向B是与纸面垂直的垂直方向。
在印刷时,使具备印刷头7的滑架16往复扫描而进行印刷,但是在印刷扫描中(滑架16的移动中),输送机构3使介质P的输送停止。换句话说,在印刷时,滑架16的往复扫描和介质P的输送是交替进行的。即,在印刷时,对应于滑架16的往复扫描,输送机构3使介质P间歇地输送(使粘接性带10间歇移动)。
粘接性带10的清洁机构15具有:多个清洁辊沿旋转轴方向连结而构成的清洁刷13;以及放入有用于对清洁刷13进行清洁的清洁剂的托盘14。
卷绕机构28是对经由从动辊11从输送机构3输送来的要被印刷的介质P进行卷绕的机构,在卷绕轴17设置卷绕用的纸管等并将该介质P缠绕于该纸管等,从而能够作为介质P的卷状物R2进行卷绕。
此外,在图1中,表示以如下方式进行卷绕的状态:要被印刷的面使用外侧的卷状物R1,进行印刷后的面成为外侧。因此,使旋转轴5和卷绕轴17一起在旋转方向C上旋转。但是,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卷绕:要被印刷的面使用内侧的卷状物R1,并且,印刷后的面成为内侧。即,能够使旋转轴5与卷绕轴17在与旋转方向C相反的方向上旋转。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中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框图。
控制部31是用于进行印刷装置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31具备I/F(接口)32、CPU33以及存储部45等。
I/F32用于与作为外部装置的PC46进行印刷数据等数据的收发。另外,CPU33是用于基于来自包含检测部18等的检测器组47的输入信号等来进行印刷装置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另外,存储部45具有储存有CPU33所执行的各种控制程序等的ROM、用于对储存CPU33所执行的程序的区域、作业区域等进行确保的RAM以及EEPROM等。
CPU33通过控制电路44来控制使粘接性带10在输送方向A上移动的驱动辊8、使具备印刷头7的滑架16在扫描方向B上移动的滑架移动部29、向介质P喷出墨的印刷头7、以及未图示的各装置的驱动。
本实施例的控制部31能够通过这种结构而进行如下的控制:伴随介质P的输送动作的、使墨从后述的印刷头7的喷出范围42(参照图4)喷出而将图像形成于介质P的印刷动作的控制。此外,“介质P的输送动作”是指:在基于印刷头7向介质P形成图像的间歇,使用输送机构3将介质P向输送方向A输送。
另外,控制部31能够基于由检测部18检测出的驱动辊8的旋转量来运算该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详细而言,将与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对应的、该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建立关系的表格储存于存储部45,控制部31能够使用该表格来运算与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对应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
此外,本实施例的检测部18是能够检测驱动辊8的旋转量的编码器,但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能够对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进行计测的结构。
接着,对作为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输送机构3进行说明。
图3是作为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输送机构3的概略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3具备驱动辊8及从动辊9、以及架设于这些辊的粘接性带10。
粘接性带10构成为能够通过驱动辊8在旋转方向C上旋转而在方向E上移动。另外,粘接性带10具有将该粘接性带10的周向上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接合的连接部26,成为带周长为L0的环形的环形带。
此外,本实施例的粘接性带10与一般的输送带同样地在内部设有芯体(加强件),但在连接部26未设置芯体(未连接加强件),因此与其他部分相比连接部26在带周长L0方向上的伸长率稍微容易变化。因此,在连接部26与辊(驱动辊8以及从动辊9)接触的期间即接触期间(从连接部26进入到辊之后到从辊排出为止的期间),与辊向旋转方向C的旋转相伴的连接部26的追随容易变得不稳定,粘接性带10向方向E的移动量容易产生偏差。此外,作为芯体的原材料,可以使用树脂(聚酯、聚酰胺、芳族聚酰胺等)。另外,作为芯体的原材料,也可以使用金属。
在此,在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3中,粘接性带10架设于两个辊(驱动辊8以及从动辊9),驱动辊8以及从动辊9之间的距离即辊间距离L3为带周长L0除以2所得到的距离。即,准确地说,辊间距离L3是指对辊之间的粘接性带10最大程度地施力的位置即施力位置25之间的沿着带周长L0方向的距离。
接着,对作为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印刷头7进行说明。
图4是作为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印刷头7的概略仰视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印刷头7具有沿着输送方向A与(扫描方向B交叉的方向)排列多个喷嘴N而构成的喷嘴列34至41。此外,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是能够喷出青色墨、品红色墨、黄色墨以及黑色墨的结构,喷嘴列34以及38与青色墨对应,喷嘴列35以及39与品红色墨对应,喷嘴列36以及40与黄色墨对应,喷嘴列37以及41与黑色墨对应。
但是,喷嘴N的排列、能够使用的墨的种类(喷嘴列的数量)等不限定于本实施例。
在此,图4中的喷出范围42表示喷出范围为最大的情况下的喷出范围(例如,印刷头7的一次扫描(所谓单道(single pass))的方式对介质P的相同部分进行印刷的情况下的喷出范围)。因此,图4中的喷出长度L1表示喷出范围为最大时的最大喷出长度。并且,图4中的喷出长度L1与第一带移动量对应,该第一带移动量是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的该介质P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
此外,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能够对介质P的相同部分分为印刷头7的多次扫描而进行印刷,以所谓多道(multi pass)的方式进行印刷。以多道的方式进行印刷时,使粘接性带10间歇移动,即,每当印刷头7进行一次扫描时,使粘接性带10间歇移动图4中的喷出长度L1除以道数所得到的长度。
在此,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具备能够支承介质P的环形的粘接性带10、通过使粘接性带10旋转而使介质P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驱动辊8、以及将图像印刷到介质P上的印刷头7。另外,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具备进行介质P的输送动作的控制的控制部31。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中,作为粘接性带10的周长的带周长L0为第一带移动量(图4中的喷出长度L1)的整数倍,该第一带移动量是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的该介质P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
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而使带周长L0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喷出长度L1或喷出长度L1除以道数所得到的长度)对应,因此,周期地设定粘接性带10的规定部分(例如连接部26)与驱动辊8接触的定时。并且,有周期地形成粘接性带10的规定部分与驱动辊8接触的定时,根据该定时校正驱动辊8的旋转量,从而校正介质P的输送距离。因此,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可抑制由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偏差而引起的介质P的输送精度的下降。
另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粘接性带10架设于包含驱动辊8的多个辊,另外,粘接性带10具有将周向上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接合的连接部26。
并且,控制部31构成为,在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对连接部26与多个辊中的任一个辊(驱动辊8以及从动辊9中的任一个)接触的接触期间的介质P的输送距离进行校正。以下具体进行说明。
接触期间与连接部26与多个辊中的任一个辊都不接触的非接触期间相比,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増加或减少。在接触期间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如何变动例如能够通过使粘接性带10旋转一周并形成测试图来把握。然后,基于测试图的形成结果,预先在控制部31存储将接触期间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增减抵消的校正值。控制部31通过在接触期间使用所存储的校正值进行输送动作来校正接触期间的介质P的输送距离。
如上所述,在该接触期间,与辊向旋转方向C的旋转相伴的连接部26的追随容易变得不稳定,粘接性带10向方向E的移动量容易出现偏差,但是,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能够在该接触期间校正介质P的输送距离。因此,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能够在容易产生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偏差状态时校正介质P的输送距离,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偏差而引起的介质P的输送精度的下降。
此外,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3中,驱动辊8与从动辊9位于水平的位置,因此粘接性带10的架设方向为水平方向。即,在从动辊9侧朝向驱动辊8侧的一侧,粘接性带10在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上侧)移动,在从驱动辊8侧朝向从动辊9侧的一侧,粘接性带10在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下侧)移动。在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3中,为了在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可靠地保持介质P,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与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相比,与架设有粘接性带10相伴的张力变强。这样一来,存在如下情况:当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和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存在张力差时,连接部26从张力强的一侧进入的情况和连接部26从张力弱的一侧进入的情况下,接触期间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会出现差值,适当的校正量会有所不同。在此,在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3中,将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设为上侧,将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设为下侧,从而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的张力变强。
因此,本实施例的控制部31能够在连接部26从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朝向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连接部26与驱动辊8接触的情况)、和连接部26从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朝向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连接部26与从动辊9接触的情况),使介质P的输送距离的校正值不同。
由于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3能够在连接部26从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朝向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和连接部26从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朝向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使介质P的输送距离的校正值不同,因此,成为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由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偏差而引起的介质P的输送精度的下降的结构。
此外,与介质P的输送距离的校正值相关的数据存储于存储部45,控制部31使用该数据进行介质P的输送距离的校正(驱动辊8的旋转量的控制)。具体而言,将连接部26从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朝向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连接部26与驱动辊8接触的情况)的校正值设为第一校正值,将连接部26从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朝向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连接部26与从动辊9接触的情况)的校正值设为第二校正值,并存储于存储部45。并且,控制部31在连接部26从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朝向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使用第一校正值校正介质P的输送距离,在连接部26从不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朝向与印刷头7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期间使用第二校正值校正介质P的输送距离。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粘接性带10架设于包含驱动辊8的多个辊,各个辊之间的距离(辊间距离L3)成为带周长L0除以偶数所得到的距离,该带周长L0成为第一带移动量(图4中的喷出长度L1)的偶数倍,该第一带移动量是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的该介质P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3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而有周期地形成粘接性带10的规定部分(连接部26等)与驱动辊8接触的定时,根据该定时来校正驱动辊8的旋转量,从而简单地校正介质P的输送距离。
接着,对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以及驱动辊8的旋转量(旋转角度)、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此,图5是表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驱动辊8以及该驱动辊8附近的粘接性带10的概略侧视图,表示驱动辊8的旋转轴20未从驱动辊8的中心位置23偏离的状态。另外,图6~图9都是表示从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驱动辊8的概略侧视图,表示驱动辊8的旋转轴20从驱动辊8的中心位置23偏离的状态。此外,图6~图9中,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各不相同,图6表示旋转轴20相对于中心位置23位于铅垂方向的下侧的状态,图7表示旋转轴20相对于中心位置23位于铅垂方向的上侧的状态,图8以及图9表示旋转轴20相对于中心位置23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偏离的位置的状态。
此外,图5~图9都表示第一带移动量(图4中的喷出长度L1)为驱动辊8的周长的半周量的情况下的例子,该第一带移动量是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的该介质P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
如图5所示,在连接部26不存在于与多个辊中的任一个辊接触的位置的状态,驱动辊8的旋转轴20未从驱动辊8的中心位置23偏离的情况下,若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为固定,则无论该旋转角度是如何的角度,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都固定。例如,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为180°的情况下,无论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是哪个位置,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都为2πr(π是圆周率,r是从驱动辊8的旋转轴20到粘接性带10的中立位置24的距离)。
如图5所示,这是由于施力位置25(例如最远离作为环形带的粘接性带1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与通过旋转轴20的架设方向上的直线位置21以及22一致。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在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为180°的情况下,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使驱动辊8旋转180°时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始终为2πr。
在此,“粘接性带10的中立位置24”是指粘接性带10的架设于驱动辊8的部分(粘接性带10与驱动辊8接触的部分)中的既未伸长也未收缩的位置。此外,在中立位置24的外侧,粘接性带10在伸长方向上位移,在中立位置24的内侧,粘接性带10在收缩方向上位移。
另一方面,如图6~图9所示,驱动辊8的旋转轴20从驱动辊8的中心位置23偏离的情况下,即使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固定,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也不会根据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而固定。这是由于,旋转轴20从中心位置23偏离,从而即使将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设为固定,在到达施力位置25的距离长的状态下,由于驱动辊8的旋转半径变大,因此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变大,在从旋转轴20到达施力位置25的距离短的状态下,由于驱动辊8的旋转半径变小,因此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变小。
在此,当将喷出范围42的输送方向A上的长度即喷出长度L1设为使驱动辊8旋转一周(旋转360°)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C上的移动长度(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整数倍时,使驱动辊8旋转一周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始终固定,因此,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固定。但是,当将喷出长度L1设为使驱动辊8旋转一周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整数倍时,对印刷头7的大小、喷嘴N的配置产生较大的限制。为了使印刷头7的大小、喷嘴N的配置不受到较大的限制,理想的是,将喷出长度L1设为使驱动辊8旋转半周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整数倍程度。
但是,例如,即使在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为180°的情况下,也存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不会根据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而固定的情况。
例如,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施力位置25与通过旋转轴20的架设方向的直线位置21a以及22a不一致。当以这种状态使驱动辊8旋转半周(旋转180°)时,如图7所示,曾位于直线位置21a的部分移动至直线位置22b的位置,曾位于直线位置22a的部分移动至直线位置21b的位置。因此,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成为图6所示的移动量L2a。
另一方面,当进一步使驱动辊8从图7所示的状态旋转半周(旋转180°)时,如图6所示,曾位于直线位置21b的部分移动至直线位置22a的位置,曾位于直线位置22b的部分移动至直线位置21a的位置。因此,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成为图7所示的移动量L2b。
对移动量L2a和移动量L2b进行比较,移动量L2a明显大于移动量L2b。也就是说,即使将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设为180°,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也不固定。
因此,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构成为能够使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设成图8所示的状态、以及图9所示的状态(使驱动辊8从图8所示的状态旋转半周后的状态)成为基准。换句话说,构成为能够使施力位置25与通过旋转轴20的架设方向的直线位置21c以及22c(直线位置21d以及22d)一致。
当以图8所示的状态使驱动辊8旋转半周(旋转180°)时,如图9所示,曾位于直线位置21c的部分移动至直线位置22d的位置,曾位于直线位置22c的部分移动至直线位置21d的位置。此时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成为移动量L2c。
另外,当以图9所示的状态使驱动辊8旋转半周(旋转180°)时,如图8所示,曾位于直线位置21d的部分移动至直线位置22c的位置,曾位于直线位置22d的部分移动至直线位置21c的位置。此时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成为移动量L2d。
对移动量L2c和移动量L2d进行比较,移动量L2c和移动量L2d都成为驱动辊8的圆周长度的一半(周长的半周量),从而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若将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设为180°,则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固定。
此外,关于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基于检测部18的检测结果,控制部31对驱动辊8进行控制,从而进行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定位、以及驱动辊8的旋转。另外,图8所示的驱动辊8的位置能够表述为从旋转轴20到施力位置25为止的距离最长、粘接性带10相对于驱动辊8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的位置。并且,图9所示的驱动辊8的位置能够表述为从旋转轴20到施力位置25为止的距离最短、粘接性带10相对于驱动辊8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小的位置。
在此,本实施例的粘接性带10的带周长L0成为驱动辊8的周长的半周量的整数倍。
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设为这样的结构,以驱动辊8的半周为基准单位进行输送动作,从而容易地抑制与驱动辊8的旋转轴20从中心位置23的偏离等相伴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偏差。本实施例的粘接性带10的带周长L0为驱动辊8的周长的半周量的整数倍,因此粘接性带10的规定部分(连接部26等)与驱动辊8接触的定时是有周期的,根据该定时校正驱动辊8的旋转量,从而简单地校正介质P的输送距离。进一步,此时,将粘接性带10相对于驱动辊8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或最小的位置设为旋转开始位置,由此,即使驱动辊8的旋转轴20从中心位置23偏离,也能够使对应于驱动辊8的每个半周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始终成为驱动辊8的周长的半周量,为固定。
在此,在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控制部31能够将驱动辊8的旋转开始位置设定为粘接性带10相对于驱动辊8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的位置(与图7的状态对应)或成为最小的位置(与图8的状态对应)。
即,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将驱动辊8的旋转开始位置设为粘接性带10相对于驱动辊8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或最小的位置,由此,即使驱动辊8的旋转轴20从中心位置23偏离也可使对应于驱动辊8的每个半周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成为固定(驱动辊8的圆周的长度的一半)。
另外,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除了能够以印刷头7的一次扫描(所谓单道)的方式对介质P的相同部分进行印刷之外,还能够对介质P的相同部分分为印刷头7的多次扫描进行印刷,以所谓多道的方式进行印刷。
接着,说明以多道的方式进行印刷时的驱动辊8的旋转动作。
图10是驱动辊8的概略侧视图,在图10中,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与图8对应,该图10用于说明将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设为固定的情况下的以多道(四道)的方式进行印刷时的各道之间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驱动辊8的旋转)。另外,图11是驱动辊8的概略侧视图,图11中,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与图8对应,该图11用于说明如下情况:为了使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固定而调整了以多道(四道)的方式进行印刷时的各道之间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驱动辊8的旋转)。
如图10所示,使用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以四道的方式进行印刷时,当将各道之间的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设为固定(角度θ)时,距旋转轴20的距离越长,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移动距离(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越长。在图10中,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移动距离随着成为移动距离Lθ1、移动距离Lθ2、移动距离Lθ3、移动距离Lθ4而变短。
因此,当将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设为基准时,会导致各道之间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变化,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中,为了使各道之间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为固定,控制部31根据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来调整驱动辊8的旋转量(旋转角度)。图11表示如下状态: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以四道的方式进行印刷时,将各道之间的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调整为角度θa、角度θb、角度θc、角度θd,从而使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移动距离都为移动距离L2c/4(移动量L2c的1/4),而成为距离固定的状态。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具备对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18,控制部31在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基于检测部18的检测结果来运算与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对应的、粘接性带10相对于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能够以运算出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为基准设定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
即,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能够不以驱动辊8的旋转量为基准来移动粘接性带10,而以与旋转轴20和中心位置23的偏离对应地运算出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为基准来移动该粘接性带10。因此,即使驱动辊8的旋转轴20从中心位置23偏离,也能够通过预先进行考虑到从旋转轴20的中心位置23的偏离的运算,而以高精度使粘接性带10移动。
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如上所述地具备存储部45,在存储部45存储有将与驱动辊8的旋转方向C上的位置对应的、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和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建立关系的表格。并且,控制部31能够使用该表格来运算粘接性带10相对于驱动辊8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成为能够通过这样地使用表格而简单地运算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结构。
从其他观点来说明到此为止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具备作为使印刷头7在与输送方向A交差的扫描方向B上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的滑架移动部29。并且,控制部31在印刷动作中交替地反复进行与墨的喷出相伴的印刷头7向扫描方向B的移动和粘接性带10的移动而使图像形成于介质P,将伴随印刷头7向扫描方向B的一次移动(单道)而从印刷头7喷出墨的范围的、输送方向A的单道量的长度(例如喷出长度L1的1/4)设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的N(N为整数)分之一(例如移动量L2c的1/4),能够以与粘接性带10的一次移动相伴的各个移动量(例如移动量L2c的1/4)都成为单道量的长度(例如喷出长度L1的1/4)的方式,对应于粘接性带10的每一次移动来调整驱动辊8的旋转量。
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中,这样地将伴随印刷头7向扫描方向B的一次移动而从印刷头7喷出墨的范围的、输送方向A上的单道量的长度设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的N(N为整数)分之一,能够以与粘接性带10的一次移动(间歇移动的一次量的移动)相伴的各个移动量成为该单道量的长度方式对应于粘接性带10的每一次移动来调整驱动辊8的旋转量。即,在通过所谓串列式印刷装置1以多道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能够不以驱动辊8的旋转量为基准,而以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为基准进行粘接性带10的间歇移动的一次量的移动。因此,即使驱动辊8的旋转轴20从中心位置23偏离,也可预先考虑到旋转轴20从中心位置23的偏离(例如使存储部45预先存储该偏离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由此,例如即使在以多道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每一次移动而以高精度进行粘接性带10的间歇移动。此外,在以多道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设为基准的各道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换行量)在各道之间也可以不是相同的。例如,也可以使第一次道的换行量比第二次道的换行量小。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根据道使喷出长度L1变化,将喷出长度L1设为各道的换行量的整数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喷出长度L1设为使驱动辊8旋转180°时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的一倍,因此,将与印刷头7向扫描方向B的一次移动相伴的从印刷头7喷出的输送方向A上的单道量的长度设为喷出长度L1的1/4,将与粘接性带10的一次移动相伴的各个移动量设为移动量L2c的1/4。但是,也可以将喷出长度L1设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的两倍以上的整数倍。因此,例如,在将喷出长度L1设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L2的两倍的情况下,能够将与印刷头7向扫描方向B的一次移动相伴的从印刷头7喷出的输送方向A上的单道量的长度设为喷出长度L1的1/8,能够将与粘接性带10的一次移动相伴的各个移动量设为移动量L2c的1/4。
[实施例2](图12)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例2的印刷装置1进行详细说明。
图12是作为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输送机构3的概略仰视图,是与实施例1的印刷装置1的图3对应的图。此外,与上述实施例1共同的结构部件以相同附图标记进行表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的除了输送机构3以外的结构是与实施例1的印刷装置1相同的结构。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中,粘接性带10架设于包含驱动辊8的多个辊(驱动辊8、从动辊9以及从动辊27)。
并且,各个辊之间的距离L3成为带周长L0除以3所得到的距离。具体而言,距离L3a、距离L3b以及距离L3c都成为带周长L0的三分之一的距离。此时,带周长L0成为第一带移动量(图4中的喷出长度L1)的奇数倍,该第一带移动量是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的该介质P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综上所述,各个辊之间的距离L3成为带周长L0除以奇数所得到的距离,带周长L0成为第一带移动量的奇数倍。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3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而有周期地形成粘接性带10的规定部分(连接部26等)与驱动辊8接触的定时,可根据该定时来校正驱动辊8的旋转量,从而简单地校正介质P的输送距离。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这些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这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带周长L0设为驱动辊8的周长的半周量,其中介质P的输送动作中的该介质P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即第一带移动量(图4中的喷出长度L1)成为驱动辊8的周长的半周量,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

Claims (9)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环形的输送带,能够支承介质;
驱动辊,通过使所述输送带旋转而使所述介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
印刷部,将图像印刷到所述介质上;以及
控制部,进行所述介质的输送动作的控制,
作为所述输送带的周长的带周长是第一带移动量的整数倍,该第一带移动量是所述输送动作中所述介质的输送距离为最大的情况下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带架设于包括所述驱动辊的多个辊,并且所述输送带具有周向上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接合而成的连接部,
所述控制部对在接触期间的所述介质的输送距离进行校正,所述接触期间是在所述输送动作中所述连接部与多个所述辊中的任一个辊接触的期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连接部从与所述印刷部相对的一侧朝向不与所述印刷部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所述接触期间和所述连接部从不与所述印刷部相对的一侧朝向与所述印刷部相对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的所述接触期间,使所述介质的输送距离的校正值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带架设于包括所述驱动辊的多个辊,
各个所述辊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带周长除以偶数所得到的距离,
所述带周长是所述第一带移动量的偶数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带架设于包括所述驱动辊的多个辊,
各个所述辊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带周长除以奇数所得到的距离,
所述带周长是所述第一带移动量的奇数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周长是所述驱动辊的周长的半周量的整数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的输送动作中,所述控制部将所述驱动辊的旋转开始位置设定为所述输送带相对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的移动量成为最大或最小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具备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对所述驱动辊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
在所述输送动作中,所述控制部以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运算出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为基准,设定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具备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有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角度和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建立关系的表格,
所述控制部使用所述表格来运算所述输送带相对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
CN201820315276.2U 2017-03-10 2018-03-07 印刷装置 Active CN20803569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6146A JP2018150099A (ja) 2017-03-10 2017-03-10 印刷装置
JP2017-046146 2017-03-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35696U true CN208035696U (zh) 2018-11-02

Family

ID=63680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15276.2U Active CN208035696U (zh) 2017-03-10 2018-03-07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50099A (zh)
CN (1) CN20803569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1088A (zh) * 2019-02-12 2019-05-17 威海星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锂电池隔膜张力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4080322A (zh) * 2019-07-17 2022-02-22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CN115122765A (zh) * 2021-03-25 2022-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1088A (zh) * 2019-02-12 2019-05-17 威海星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锂电池隔膜张力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4080322A (zh) * 2019-07-17 2022-02-22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CN115122765A (zh) * 2021-03-25 2022-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5122765B (zh) * 2021-03-25 2023-06-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50099A (ja) 2018-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35696U (zh) 印刷装置
US11214089B2 (en) Printing system
RU2433049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несения печатного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на наружной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бутылок или сосудов подобного рода
CN106671596B (zh) 印刷装置
JP6988096B2 (ja) 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0281663A (zh) 印刷装置及介质的输送方法
JP6930162B2 (ja) 印刷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US11141972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correcting landing position deviation of liquid
CN108778750A (zh) 印刷装置
CN100395111C (zh) 定式喷墨头导带输送数码喷射印花机
JP2019093609A (ja) 複合印刷装置
CN208035669U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8698414A (zh) 印刷总成以及用于运行印刷总成的方法
US20170274650A1 (en) Recording device
CN107264028B (zh) 记录装置及输送带的移动量的计算方法
CN112644173B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10304474A (zh)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CN101713156A (zh) 布帛印花方法及其装置
JP2013188899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
CN115066336A (zh) 用于装饰布料的喷墨打印机
CN220947252U (zh) 输送装置、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检测装置
CN207207422U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17222099A (ja) 印刷装置、吐出タイミング調整方法
CN207697284U (zh) 印刷装置
CN107042707A (zh) 液体喷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