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4474A -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04474A
CN110304474A CN201910207889.3A CN201910207889A CN110304474A CN 110304474 A CN110304474 A CN 110304474A CN 201910207889 A CN201910207889 A CN 201910207889A CN 110304474 A CN110304474 A CN 110304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nveyer belt
diagonal
rota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078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04474B (zh
Inventor
佐佐木努
山下贵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04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4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04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44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6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ba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8Conveyor band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8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60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guiding belts, e.g. by fluid jets
    • B65G15/64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guiding belts, e.g. by fluid jets for automatically maintaining the position of the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9/00Rollers, e.g. drive roller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corporated in roller-ways or other types of mechanical conveyors 
    • B65G39/10Arrangements of rollers
    • B65G39/12Arrangements of rollers mounted on framework
    • B65G39/16Arrangements of rollers mounted on framework for aligning belts or ch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3/00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 B65G43/02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detecting dangerous physical condition of load carriers, e.g. for interrupting the drive in the event of over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 B65H23/0204Sensing transverse register of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 B65H5/021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by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1Skewing, correcting skew, i.e. changing slightly orientation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90Machine drive
    • B65H2403/94Other features of machine drive
    • B65H2403/942Bidirectional powered handl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7/00Means for control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51/00 - B65H2555/00
    • B65H2557/60Details of processes or procedures
    • B65H2557/61Details of processes or procedures for calibrating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在具备架设于第一辊(3)和第二辊(4)并通过支承面(5a)支承并传送介质的传送带(5)的介质传送装置中,控制部(10)能够执行判断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是否是相同的方向的第一控制,该第一斜行方向示出在使第一辊以及第二辊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了的情况下传送带是否在与传送带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该第二斜行方向示出在使第一辊以及第二辊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了的情况下传送带是否在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

Description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传送带传送介质的介质传送装置、在通过介质传送装置传送的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及介质传送装置中的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背景技术
传送片材状的介质的介质传送装置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将带架设于两个辊并使辊旋转,从而使带旋转来传送支承于带上的介质。
在这样的介质传送装置中,当架设带的两个辊变为不平行时,存在发生如下带斜行的问题:在旋转时,带以在与带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单向偏靠的方式移动。当产生带斜行时,被传送的介质也有可能发生斜行(也称为偏离)。
特别是,在大型的介质传送装置中,如果只单纯设置有辊,则两个辊易于从平行的状态偏斜,而存在介质斜行的问题变得明显的情况。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调整带斜行的调整单元的介质传送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构成为,调整单元(带蜿蜒调整单元5)能够使一方侧的辊(端辊6)在沿物品的传送方向的前后方向上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64809号公报
但是,自两个辊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不仅是朝传送方向的辊的偏斜,还有时包含朝相对于带的介质支承面垂直方向的辊的偏斜。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调整单元中,只能够调整沿传送方向的辊的位置偏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使用了带的介质传送装置中适当进行带斜行的调整,抑制介质的斜行。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辊,能够在第一旋转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反向的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传送带,架设于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支承面来支承并传送介质;以及控制部,至少控制所述第一辊的旋转驱动,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判断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是否是相同的方向的第一控制,所述第一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与所述传送带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
在传送带发生斜行的情况下,有时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从平行的状态偏斜。自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存在如下情况:各个辊的两轴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但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不平行的情况、和各个辊的两轴端之中一个轴端与其他三个轴端不在同一平面上即第一辊和第二辊处于扭转的位置的关系的情况。
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前者称为“面内偏斜”的状态,将后者称为“面外偏斜”的状态。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判断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是否是相同的方向的第一控制,其中,该第一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与所述传送带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该第二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因此能够检测自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是否包含面外偏斜。
更具体地,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式上旋转了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是不包含面外偏斜的状态(仅面内偏斜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是包含面外偏斜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带检测部,所述带检测部检测所述传送带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获得所述第一斜行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的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控制。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获得所述第一斜行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的信息,并执行所述第一控制,因此能够容易执行所述第一控制。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中,所述控制部基于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使所述传送带绕一圈的期间的所述传送带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平均值,获得所述第一斜行方向的信息,基于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使所述传送带绕一圈的期间的所述传送带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平均值,获得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的信息。
根据本方式,能够容易且适当获得所述第一斜行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的信息。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中,所述带检测部至少在所述移动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一辊的距离比与所述第二辊的距离短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由于至少在偏靠被驱动的所述第一辊的位置设置所述带检测部,因此能够提高基于带检测部的所述传送带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检测的精度。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带检测部设置于所述传送带中的支承面侧和在所述传送带中夹着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而位于所述支承面的相反侧的相反面侧的双方。
在通过一个所述带检测部进行在使所述第一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和在使所述第一辊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的双方的检测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辊的旋转方向,所述传送带的旋转方向也变化,基于所述带检测部的传送带的检测条件变化。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带检测部设置于所述传送带中的支承面侧和在所述传送带中夹着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而位于所述支承面的相反侧的相反面侧的双方,因此即使在使所述第一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任一方旋转了的情况下,例如,也能够使用设置于吸入所述第一辊的一侧的带检测部。因此,能够使在使所述第一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和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的所述带检测部的检测条件一致,进行可靠性较高的检测。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所述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能够使所述第一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和所述第二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的四个轴端之中至少一个轴端在相对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移位,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所述第二斜行方向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基于所述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所述第二斜行方向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是包含所述第一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所述第二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之中的一个轴端与包含其他三个轴端的平面偏斜的面外偏斜的状态。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所述第二斜行方向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基于所述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因此能够减少所述面外偏斜而提高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平行度。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中,不改变所述四个轴端之中三个轴端的位置,而通过使一个轴端的位置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移位来进行基于所述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
根据本方式,能够容易进行减少所述面外偏斜的调整。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所述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能够使所述第一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和所述第二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的四个轴端之中至少一个轴端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移位,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基于所述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所述第一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所述第二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的四个轴端为处于同一平面上的面内偏斜的状态。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基于所述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因此能够减少所述面内偏斜而提高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平行度。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的任一方式的介质传送装置和在支承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支承面而传送的所述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
根据本方式,在具备在支承于介质传送装置的传送带的支承面而传送的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的记录装置中,获得与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介质传送装置中的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该介质传送装置具备:第一辊,能够在第一旋转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反向的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以及传送带,架设于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支承面来支承并传送介质,在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中,判断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是否是相同的方向,所述第一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与所述传送带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
根据本方式,通过判断自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是否包含面外偏斜,从而能够判断所述传送带的斜行状态。更具体地,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是不包含面外偏斜的状态(仅面内偏斜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是包含面外偏斜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介质传送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对基于带检测部的传送带的斜行的检测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对传送带的斜行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对传送带的斜行进行说明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对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示出控制部执行的第一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以及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一例的概略侧视图。
图9A是示出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以及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其他例子的概略侧视图,是示出第一辊的-X方向的轴端位于最+Z方向的状态的图。
图9B是示出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以及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其他例子的概略侧视图,是示出第一辊的-X方向的轴端的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在轴端的移动范围正中央的状态的图。
图9C是示出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以及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其他例子的概略侧视图,是示出第一辊的-X方向的轴端位于最-Z方向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对带检测部的变更例进行说明的概略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打印机(记录装置);2...介质传送装置;3...第一辊;3a、3b...轴端;4...第二辊;4a、4b...轴端;5...传送带;5a...支承面;5b...相反面;6...驱动源;7...记录头;8...滑架;10...控制部;11...送出部;12...卷绕部;20...带检测部;21...第一检测部;22...第二检测部;23...第三检测部;24...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6...螺纹部;27...基部;A...第一旋转方向;B...第二旋转方向;P...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以下,参照图对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1(以下,简称为打印机1)进行说明。
另外,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的X方向是装置的宽度方向。此外,Y方向是传送带5的移动方向,并且是介质P的传送方向。此外,Z方向是重力方向,示出装置的高度方向。此外,将+Z方向设为装置上方(包含上部、上表面等),将-Z方向侧设为装置下方(包含下部、下表面等)。
打印机的概要
作为一例,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通过传送带5使介质P在传送方向(+Y方向)上传送的介质传送装置2。传送带5通过施有胶黏剂的支承面5a来支承介质P,介质传送装置2通过使传送带5旋转而传送介质P。此外,在打印机1设置有能够放置卷筒状的介质P并能够将介质P在介质传送装置2的传送带5上送出的送出部11。
作为打印机1所使用的介质P,例如,可列举棉、绸、羊毛、化学纤维、混纺等的织物、卷筒纸等的纸介质。
介质传送装置2具备由驱动源6驱动的第一辊3、与第一辊3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辊4、架设于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传送带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辊4是从动于第一辊3的旋转而旋转的从动辊。只是,也可以将第二辊4设为与第一辊3同样地由驱动源驱动的驱动辊。
传送带5是环形状的带。传送带5除了能够由橡胶、树脂等的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之外还能够通过金属材料形成。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传送带5构成为通过胶黏剂将介质P粘贴于传送带5,但传送带5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能够构成为,通过静电吸附方式、吸引吸附方式将介质P粘贴于传送带5。
如图1所示,第一辊3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旋转方向A和与第一旋转方向A反向的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从动于第一辊3而旋转的第二辊4构成为配合第一辊3的旋转而能够在第一旋转方向A和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
当使第一辊3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时,传送带5也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此时,支承面5a在+Y方向上移动,使支承于支承面5a的介质P在+Y方向上传送。+Y方向是在通过记录头7在介质P上进行记录时的介质P的传送方向。
此外,当使第一辊3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时,传送带5也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此时,支承面5a在-Y方向上移动。
如图2所示,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分别具有旋转轴,构成为以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分别将旋转轴的两端部称呼为“轴端”。在图2中,将第一辊3的一方侧的轴端作为轴端3a、第一辊3的另一方侧的轴端作为轴端3b示出,将第二辊4的一方侧的轴端作为轴端4a、第二辊4的另一方侧的轴端作为轴端4b示出。
此外,打印机1具备作为在支承于传送带5的支承面5a而传送的介质P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的记录头7。记录头7搭载于能够在与介质P的传送方向(+Y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滑架8。记录头7从液体喷出面7a喷出油墨(液体),在传送在液体喷出面7a的下方的介质P上进行图像等的记录。
另外,作为记录头(记录部),也能够使用如下行扫描头类型的头:使能够横跨介质P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喷出液体的记录头不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而固定,在被传送的介质P上进行记录。
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在记录时使具备记录头7的滑架8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地进行记录,但在记录中(滑架8的移动中)介质传送装置2使介质P的传送停止。换言之,在记录时,交替进行滑架8的往复移动和介质P的传送。也就是说,对应于滑架8的往复移动,介质传送装置2使介质P间歇传送(使传送带5间歇移动)。
此外,构成为通过设置于比第一辊3靠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卷绕部12使基于记录头7的记录后的介质P呈卷筒状卷绕。
在打印机1中,通过控制部10来控制记录的动作。除了控制第一辊3的旋转驱动并控制基于介质传送装置2的介质P的传送之外,控制部10还控制自记录头7的油墨的喷出、滑架8的移动等。
此外,如图2所述,在介质传送装置2设置有检测传送带5的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移动的带检测部20。
例如,当传送带5在与第一辊3和第二辊4变为不平行的状态下旋转时,有时传送带5会产生向宽度方向的一方侧(+X侧)或另一方侧(-X侧)的任一侧偏靠而倾斜地移动的斜行。
另外,传送带5有时边向+X侧和-X侧蜿蜒边移动,但在本说明书中将最终偏靠到+X侧或-X侧的任一侧的状态称为传送带5的斜行。
带检测部20能够检测传送带5的斜行方向是+X侧或-X侧的哪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检测部20在传送带5的移动方向即Y轴方向上具备设置于偏靠第一辊3的位置的第一检测部21以及第二检测部22、和设置于偏靠第二辊4的位置的第三检测部23。具体地,第一检测部21以及第二检测部22分别在Y轴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一辊3的距离比与第二辊4的距离短的位置。此外,第三检测部23在Y轴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二辊4的距离比与第一辊3的距离短的位置。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检测部21设置于与传送带5的宽度方向上的+X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第二检测部22以及第三检测部23设置于与传送带5的宽度方向上的-X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
作为一例,第一检测部21、第二检测部22以及第三检测部23作为光遮断器而形成。即,光遮断器具备夹着传送带5对置的未图示的发光部和光接收部。在传送带5位于发光部与光接收部之间的情况下,传送带5遮断从发光部朝向光接收部的光,光接收部不接收从发光部发出的光。该状态是通过光遮断器检测出传送带5的检测状态。
另一方面,在光接收部接收到从发光部发出的光的情况下,是通过光遮断器未检出传送带5的非检出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判断为传送带5从遮断从发光部朝向光接收部的光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进行了移动。
例如,在以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图1所示的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并使支承面5a在+Y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使传送带5旋转了的情况下,在从在图2中由实线示出的传送带5那样第一检测部21、第二检测部22以及第三检测部23的所有的检测部均为检测状态的状态变为在图3中由虚线示出的传送带5那样第二检测部22为检测状态但第一检测部21以及第三检测部23为非检出状态的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说传送带5以在-X侧移动的方式斜行。
另外,带检测部20也能够构成为只具备设置于偏靠第一辊3的位置的第一检测部21以及第二检测部22,但能够构成为通过具备设置于偏靠第二辊4的位置的第三检测部23而能够更可靠地检测传送带5的朝宽度方向的移动。
此外,除了由光遮断器构成的情况之外,带检测部20例如也能够使用基于与能够进行计算机用鼠标所使用的二维(平面)移动的检测的传感器相同或者类似的原理的传感器,例如光学方式(红色LED)、激光方式、滚珠方式、蓝色LED方式、红外线方式(IR)等的各种方式的众所周知的传感器。
特别是,在传送带5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期望带检测部20设置于偏靠驱动辊即第一辊3的位置。通过将带检测部20设置于偏靠第一辊3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少传送带5的伸缩的影响,而更可靠地高精度检测传送带5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这里,如上述那样,自架设传送带5的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成为一个原因,而发生传送带5的斜行。
自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存在图4所示的状态的偏斜和图5所示的状态的偏斜。在以下具体地说明。
图4示出在第一辊3的一方侧的轴端3a以及另一方侧的轴端3b、和第二辊4的一方侧的轴端4a以及另一方侧的轴端4b的四个轴端3a、3b、4a、4b的所有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图4的纸面上)的状态下,一个轴端(在图4中是第一辊3的轴端3b)在Y轴方向上偏斜的状态。具体地,在图4中,轴端3b以接近轴端4b的方式偏斜。当将轴端3a与轴端4a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1、将轴端3b与轴端4b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2时,在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平行的情况下,距离L1与距离L2的关系应为L2=L1,但在图4中为L2<L1的状态。这样,根据任一侧的轴端在Y轴方向上偏斜,从而将在L1与L2之间产生差的那样的偏斜称为“面内偏斜”。
图5示出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一个轴端(在图5中是由虚线示出的第一辊3的轴端3b)不在同一平面C上的状态。换言之,图5的状态是第一辊3和第二辊4变为扭转的位置的关系的状态。这样,根据任一侧的轴端在Z轴方向上偏斜,从而将四个轴端3a、3b、4a、4b不再在同一平面C上排列的那样的偏斜称为“面外偏斜”。
概括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变为如图4那样自平行的状态偏斜的状态称为“面内偏斜”,将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变为如图5那样自平行的状态偏斜的状态称为“面外偏斜”。
另外,也有时复合产生“面内偏斜”和“面外偏斜”的双方。
在校正图4的状态的传送带5的斜行的情况下,有必要使已偏斜的轴端3b在Y轴方向上移动。
另一方面,在校正图5的状态的传送带5的斜行的情况下,有必要使已偏斜的轴端3b在Z轴方向上移动。
也就是说,由于根据斜行的原因而对策方法不同,因此在介质P斜行的情况下,为了适当校正斜行而有必要适当掌握斜行的原因。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通过执行在以下说明的“第一控制”,从而能够判断“面内偏斜”或“面外偏斜”的哪一方成为主要原因使第一辊3和第二辊4从平行的状态偏斜。
关于第一控制
控制部10能够执行的第一控制是判断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是否是相同的方向的控制,该第一斜行方向T1示出在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图1所示的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了的情况下传送带5是否在与传送带5的移动方向(+Y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一方侧(+X侧)和另一方侧(-X侧)的任一侧移动,该第二斜行方向T2示出在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了的情况下(传送带5在-Y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传送带5是否在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
通过进行该第一控制,从而能够检测自第一辊3与第二辊4之间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是否包含面外偏斜。
在以下更具体地对通过第一控制检测是否包含面外偏斜的传送带5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带5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着眼于无面外偏斜而仅有面内偏斜的情况下和有面外偏斜的情况下传送带5的斜行的举动不同。
图6是对传送带5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表)。图表的纵轴示出通过带检测部20检测的传送带5的斜行方向(传送带5向+X方向和-X方向之中哪一方斜行而去)。图表的横轴是传送带5的圈数(带圈数)。另外,图6的“D”示出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的旋转方向的切换点。
首先,控制部10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此时,在图6的例子中,朝+X方向的传送带5的斜行发生。因此,在图6中,第一斜行方向T1为+X方向。
当使传送带5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绕一圈到达切换点D时,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反向旋转、即、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
此时,在自第一辊3与第二辊4之间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只是面内偏斜(图4)的情况下,即使将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的旋转切换到第二旋转方向B,斜行方向(第二斜行方向T2)也不变化。即,在切换点D之后传送带5的朝+X方向的移动也继续,变为在图6中由单点划线示出的图表那样。也就是说,第二斜行方向T2也变为+X方向,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变为相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自第一辊3与第二辊4之间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包含有面外偏斜(图5)的情况下,当将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的旋转切换到第二旋转方向B时,斜行方向(第二斜行方向T2)变为与第一斜行方向T1反向的-X方向。即,在切换点D之后,传送带5朝-X方向移动,变为在图6中由双点画线示出的图表那样。也就是说,第二斜行方向T2变为-X方向,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变为不同的方向。另外,在产生面内偏斜和面外偏斜的双方的情况下,也变为在图6中由双点画线示出的图表那样。
因此,基于切换了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旋转方向时的传送带5的移动方向的变化,能够判断自第一辊3与第二辊4之间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是否包含面外偏斜。
进一步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的传送带5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包含在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为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那样在第一辊3的一方侧轴端3a以及另一方侧轴端3b、和第二辊4的一方侧轴端4a以及另一方侧轴端4b的四个轴端3a、3b、4a、4b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下判断为是传送带5斜行的“面内偏斜”的状态,其中,该第一斜行方向T1示出在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了的情况下示出传送带5是否在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该第二斜行方向T2示出在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了的情况下示出传送带5是否在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由于若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为相同的方向,则可以说未产生面外偏斜,因此说在该状态下产生介质P的斜行,是因为能够判断面内偏斜是斜行的原因。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传送带5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包含在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为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变为在图6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图表那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在第一辊3的轴端3a以及轴端3b、和第二辊4的轴端4a以及轴端4b的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一个轴端3b与其他三个轴端3a、4a、4b不在同一平面C上的状态下,判断为是包含传送带5斜行的“面内偏斜”的状态。另外,如上述那样,在该情况下,也有时同时产生“面内偏斜”。
如此能够判断自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是“面内偏斜”的状态还是包含“面外偏斜”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基于带检测部20的检测结果获得第一斜行方向T1以及第二斜行方向T2的信息,执行第一控制。
如此能够容易且自动地执行第一控制。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在将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旋转在第一旋转方向A和第二旋转方向B之间切换了的情况下,通过视觉来确认朝第一旋转方向A的旋转时的传送带5的斜行方向即第一斜行方向T1和朝第二旋转方向B的旋转时的传送带5的斜行方向即第二斜行方向T2,经由未图示的输入部将第一旋转方向A和第二旋转方向B的信息向控制部10发送,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10基于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并使传送带5绕一圈的期间的、传送带5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平均值,获得第一斜行方向T1的信息,基于使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并使传送带5绕一圈的期间的、传送带5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平均值,获得第二斜行方向T2的信息。这是由于第一斜行方向T1以及第二斜行方向T2的信息只要具有斜行方向在+X方向或-X方向这一“斜行的方向”的信息即可,关于斜行的大小,也可以不用准确掌握。
基于使传送带5在各方向上绕一圈的期间的、传送带5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平均值,能够容易且适当获得第一斜行方向T1以及第二斜行方向T2的信息。
使用图7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部10进行的第一控制进行说明。
控制部10首先在步骤S1中使第一辊3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驱动。追随第一辊3的旋转,第二辊4也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
接着,在步骤S2中,基于带检测部20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有传送带5的斜行。在有传送带5的斜行的情况下,即,在步骤S2中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获取使第一辊3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了的情况下的传送带5的斜行方向即第一斜行方向T1。基于带检测部20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第一斜行方向T1。
在无传送带5的斜行的情况下,即,在步骤S2中为否的情况下,结束第一控制。
在步骤S3中在获取到第一斜行方向T1之后,进入步骤S4,使第一辊3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驱动,在步骤S5中,获取此时的传送带5的斜行方向即第二斜行方向T2。基于带检测部20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第二斜行方向T2。
接下来,进入步骤S6,判断获取到的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是否相同。在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相同的情况下,即,在步骤S6中为是的情况下,判断为传送带5的斜行仅起因于面内偏斜,在步骤S7中,指示第一辊3的轴端3a以及轴端3b、和第二辊4的轴端4a以及轴端4b的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至少一个轴端位置的朝Y轴方向(传送带5的移动方向)的调整。例如,控制部10给出催促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至少一个轴端位置的朝传送方向的调整的提醒。
此外,在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不同的情况下,即,在步骤S6中为否的情况下,判断为传送带5的斜行的原因包含有面外偏斜。
在步骤S8中,指示第一辊3的轴端3a以及轴端3b、和第二辊4的轴端4a以及轴端4b的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的至少一个轴端位置的朝“交叉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Z轴方向)的调整。
在步骤S7或步骤S8中,给出轴端位置的调整的指示,如果进行了该调整,则返回步骤S2,在步骤S2中为否,即,重复步骤S2-步骤S8至判断为无传送带5的斜行。
对第一控制概括而言,在传送带5斜行的情况下,首先确认有无面外偏斜,在有面外偏斜的情况下,尝试面外偏斜的解除。然后,在即使解除面外偏斜而传送带5还斜行的情况下,判断为残留有面内偏斜,尝试面内偏斜的解除。之所以为这样的流程,是因为比起面内偏斜,面外偏斜的一方对介质P的斜行的影响更大,应该优先解除。
另外,步骤S7以及步骤S8也能够构成为,除了给出催促朝各方向的调整的提醒的情况之外,控制部10还控制后述的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或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的动作,自动地进行轴端位置的调整。
优选在发生了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安装状态变化的那样的环境的变化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控制。例如,优选在打印机1的组装后、打印机1的设置场所的变更后以及打印机1的设置面的形状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等进行第一控制。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发生了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安装状态变化的那样的环境的变化的情况下,控制部10检测这样的环境的变化,给出催促第一控制的执行的提醒。例如,通过设置检测打印机1的姿态的姿态传感器,从而能够检测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安装状态变化的那样的环境的变化。
此外,控制部10通过连接于计算机等的打印机1的外部设备也能够执行第一控制。
关于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和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
为了校正自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平行的状态的偏斜,如图1所示,在介质传送装置2设置有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和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
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能够使第一辊3的轴端3a以及轴端3b、和第二辊4的轴端4a以及轴端4b的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至少一个轴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轴端3b)在相对于传送带5的支承面5a交叉的交叉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Z方向)上移位。
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能够使第一辊3的轴端3a以及轴端3b、和第二辊4的轴端4a以及轴端4b的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至少一个轴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轴端3b)在Y轴方向(传送带5的移动方向)上移位。
在图8中示出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和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的一例。
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具备基部27和与设置于基部27的底部的螺纹孔27a螺合的螺纹部26,构成为通过使螺纹部26旋转而使基部27在Z轴方向上移位。
此外,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具备安装轴端3b的轴承29。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配置于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的基部27的上部,构成为能够沿设置于基部27的上表面的滑动槽28在Y轴方向上移位。
能够通过手动使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以及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朝各方向移位。
控制部10在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基于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的在Z轴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
如此能够减少面外偏斜而提高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的平行度。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能够构成为,在通过手动来操作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省略图示的显示部显示催促基于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的调整的提醒,从而进行轴端位置的调整。也可以通过使灯等点亮来表示提醒。
此外,控制部10在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第一斜行方向T1和第二斜行方向T2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基于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的在Y轴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
如此能够减少面内偏斜而提高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的平行度。
与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同样地,能够构成为,在通过手动来操作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的情况下,使显示部、提醒灯等显示基于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的调整的提醒、或者使提醒灯点亮,进行轴端位置的调整。
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以及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也能够构成为,受到来自未图示的动力源的动力而在各方向上移位,也能够构成为,通过控制部10自动地控制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和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的移位。
控制部10通过从始至终对从第一控制至轴端位置的朝Z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调整,从而能够容易调整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平行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第一辊3和第二辊4的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一个轴端3b设置有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以及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的移位。
即,不改变四个轴端3a、3b、4a、4b之中三个轴端3a、4a、4b的位置,而通过使一个轴端3b的位置在Z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上移位来进行基于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的在Z轴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和基于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的在Y轴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如此能够容易进行减少面外偏斜或者面内偏斜的调整。
此外,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和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也能够构成为图9A~图9C所示的那样。
图9A~图9C所示的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构成为能够沿滑动槽28在Y轴方向上移位。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作为一体设置于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的偏心凸轮机构而形成。
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4具备偏心凸轮30和偏心凸轮从动件31。使安装第一辊3的轴端3b的轴承29设置于偏心凸轮30的偏心轴的位置。另外,图9A~图9C的偏心凸轮30的旋转角度分别不同。图9A示出轴端3b位于最+Z方向的状态,图9C示出轴端3b位于最-Z方向的状态。此外,图9B示出轴端3b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在轴端3b的移动范围正中央的状态。
通过使偏心凸轮30旋转,从而使轴端3b从图9A的位置移动至图9C的位置。如此能够使轴端3b在Z轴方向上移位。当使偏心凸轮30旋转时,在图9A与图9C之间的位置、即在图9B那样的状态下,轴端3b也在Y轴方向上移位,但由于Y轴方向的调整通过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25来进行,因此这里的轴端3b的朝Y轴方向的移位对轴端位置的调整影响不大。
关于带检测部的变更例
以下,参照图10对带检测部20的变更例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带检测部20能够设置于传送带5中的支承面5a侧和在传送带5中夹着第一辊3以及第二辊4而位于支承面5a的相反侧的相反面5b侧的双方。
带检测部20在传送带5中的支承面5a侧具备检测传送带5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带侧缘)的第一检测部21、第二检测部22、第三检测部23和检测相反面5b侧的带侧缘的第四检测部41、第五检测部42、第六检测部43。
在只在支承面5a侧设置带检测部20的情况下,例如,当使第一辊3在上述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时,带检测部20检测吸入第一辊3的带侧缘,但当使第一辊3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时,带检测部20检测从第一辊3送出的带侧缘。
也就是说,根据第一辊3的旋转方向,带检测部20的检测条件变化。
通过使带检测部20设置于传送带5中的支承面5a侧和相反面5b侧,从而在使第一辊3在上述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检测传送带5中的支承面5a侧的带侧缘的第一检测部21、第二检测部22、第三检测部23,在使第一辊3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检测相反面5b侧的带侧缘的第四检测部41、第五检测部42、第六检测部43。
根据该情况,从而即使在使第一辊3在第一旋转方向A以及第二旋转方向B的任一方旋转了的情况下,例如,也能够使用设置于吸入第一辊3的一侧的带侧缘的带检测部。因此,能够使在使第一辊3在第一旋转方向A上旋转了的情况下和在第二旋转方向B上旋转了的情况下的带检测部20的检测条件一致,进行可靠性较高的检测。
除此之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它们也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这一点毋庸讳言。
例如,上述所说明的介质传送装置1不仅是记录装置还能够搭载于包含传送片材状(并不限于卷筒状,也可以是单页的片材)的介质的结构的其他装置。

Claims (10)

1.一种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辊,能够在第一旋转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反向的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
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
传送带,架设于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支承面来支承并传送介质;以及
控制部,至少控制所述第一辊的旋转驱动,
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判断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是否是相同的方向的第一控制,
所述第一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与所述传送带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
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带检测部,所述带检测部检测所述传送带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获得所述第一斜行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的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使所述传送带绕一圈的期间的所述传送带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平均值,获得所述第一斜行方向的信息,
基于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使所述传送带绕一圈的期间的所述传送带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平均值,获得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检测部至少在所述移动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一辊的距离比与所述第二辊的距离短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检测部设置于所述传送带中的支承面侧和在所述传送带中夹着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而位于所述支承面的相反侧的相反面侧的双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所述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能够使所述第一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和所述第二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的四个轴端之中至少一个轴端在相对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移位,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所述第二斜行方向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基于所述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不改变所述四个轴端之中三个轴端的位置,而通过使一个轴端的位置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移位来进行基于所述交叉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所述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能够使所述第一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和所述第二辊的一方侧轴端以及另一方侧轴端的四个轴端之中至少一个轴端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移位,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在判断为所述第一斜行方向和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基于所述移动方向轴位置调整部的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轴端位置的调整。
9.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和在支承于传送带的支承面而传送的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
10.一种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介质传送装置中的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
第一辊,能够在第一旋转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反向的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
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以及
传送带,架设于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支承面来支承并传送介质,
在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中,判断第一斜行方向和第二斜行方向是否是相同的方向,所述第一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与所述传送带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所述第二斜行方向示出在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了的情况下所述传送带是否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移动。
CN201910207889.3A 2018-03-20 2019-03-19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Active CN110304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2140A JP7056281B2 (ja) 2018-03-20 2018-03-20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搬送ベルトの斜行状態の判断方法
JP2018-052140 2018-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4474A true CN110304474A (zh) 2019-10-08
CN110304474B CN110304474B (zh) 2023-03-24

Family

ID=65894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07889.3A Active CN110304474B (zh) 2018-03-20 2019-03-19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7914B2 (zh)
EP (1) EP3553003B1 (zh)
JP (1) JP7056281B2 (zh)
CN (1) CN1103044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43645B1 (en) * 2018-10-25 2023-02-22 IPCO Sweden AB A conveyor belt adjusting and tracking method and an arrangement therefor
JP2022062867A (ja) * 2020-10-09 2022-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15008A1 (en) * 2005-03-24 2006-09-28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JP2007113897A (ja) * 2005-10-24 2007-05-10 Denso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US20130222456A1 (en) * 2012-02-28 2013-08-29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veyance belt movement correction
CN107264077A (zh) * 2016-04-05 2017-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介质按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9761B2 (ja) * 1992-03-11 2000-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
JPH05346746A (ja) * 1992-06-16 1993-12-27 Nec Niigata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US5515139A (en) * 1994-08-29 1996-05-07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teral belt control with backlash compensation
US6134406A (en) * 1999-03-11 2000-10-17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Belt steering mechanism for use with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system
JP4413759B2 (ja) * 2004-12-02 2010-02-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810896B2 (ja) * 2005-06-23 2011-1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040465B2 (ja) * 2006-08-18 2012-10-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における蛇行制御手段の調整方法
JP2008195463A (ja) * 2007-02-09 2008-08-28 Dymco:Kk ベルト蛇行防止装置
JP5319217B2 (ja) 2008-09-09 2013-10-16 オークラ輸送機株式会社 ベルトコンベヤ
WO2012045622A1 (en) * 2010-10-07 2012-04-12 Oce-Technologies B.V. Belt adjusting method and belt transport system
JP6427898B2 (ja) * 2013-05-30 2018-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15008A1 (en) * 2005-03-24 2006-09-28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JP2007113897A (ja) * 2005-10-24 2007-05-10 Denso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US20130222456A1 (en) * 2012-02-28 2013-08-29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veyance belt movement correction
CN107264077A (zh) * 2016-04-05 2017-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介质按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63134A (ja) 2019-09-26
CN110304474B (zh) 2023-03-24
JP7056281B2 (ja) 2022-04-19
EP3553003B1 (en) 2021-05-19
US20190291990A1 (en) 2019-09-26
US11097914B2 (en) 2021-08-24
EP3553003A1 (en) 2019-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23119B2 (ja) 印刷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エンドレスフレキシブルベルト
US10391795B2 (en) Target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10304474A (zh)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CN100592984C (zh) 可防止起皱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方法
CN105209263B (zh) 带式步进传送器系统
CN108621554B (zh) 打印装置及输送方法
US11141972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correcting landing position deviation of liquid
CN108696180B (zh) 压电驱动装置、压电电机、机器人及电子部件输送装置
CN207789997U (zh) 复合印刷装置
JP200824843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装置
CN108946235A (zh) 印刷装置
CN104822531B (zh) 长条带状体的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
US11142006B2 (en) Recording device
CN107264028B (zh) 记录装置及输送带的移动量的计算方法
US9260263B2 (en) Substrate aligning unit,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ligning substrate using the same
CN208035669U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13188899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
CN101403166A (zh) 缝纫机的xy轴电动机控制装置
CN105936185B (zh) 打印设备和控制方法
EP3842249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inting apparatus
WO2016171684A1 (en) Direct-to-garment printer
JP2017154452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吐出動作の補正方法
JP5029325B2 (ja) ライントレーサ
EP4017733A1 (en) Apparatus employing pressurized fluid-based dancer for controlling tension applied to a flexible member
JP20051192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