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89997U - 复合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89997U
CN207789997U CN201820141005.XU CN201820141005U CN207789997U CN 207789997 U CN207789997 U CN 207789997U CN 201820141005 U CN201820141005 U CN 201820141005U CN 207789997 U CN207789997 U CN 207789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version
cloth
version printing
prin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410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之濑孝
一之濑孝一
松下俊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TADA INDUSTRIAL Co Ltd
Toshin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TAD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TAD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TADA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89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8999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Screen Printers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在于,在具备有版印刷部和无版印刷部的复合印刷装置中,高精度地印刷图案,解决的方案为,复合印刷装置具备:支撑并传送布料的传送带;无版印刷部,其设置于布料的传送路径上,且具有测量传送带的直线移动距离的测量装置;有版印刷部,其设置于布料的传送路径上的无版印刷部的下游位置;以及制御部,其每当测量装置测量相当于无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L1)的直线移动距离时,使传送带停止移动以使传送带进行间歇动作。无版印刷部每隔相当于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L2)的距离而印刷标记(M),有版印刷部具备:在无版印刷部所印刷的布料的印刷部分被传送来时,根据印版相对于标记的错位量来移动印版的位置的印版位置调整机构。

Description

复合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印刷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平行地执行由无版印刷部对布料的印刷和由有版印刷部对布料的印刷的复合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布料进行印刷的方法,有有版印刷和无版印刷。有版印刷也称为丝网印刷,是使用具有丝网的印版的印刷方法。丝网上形成有与预定图案对应的贯穿孔(开口),向丝网上供给油墨,刮板按压油墨并在印版上移动(滑动),由此使得油墨透过贯穿孔而将预定图案印刷在布料上。印版按照使用的每种油墨的颜色来制作。
有版印刷通过刮板的一次移动,能够将与印版的贯穿孔大小对应的布料的大片面积印刷成相同的颜色,因而适用于印刷单色图案的背景等,能够高速印刷。另一方面,由于必须按照每种油墨的颜色制作印版,因此存在花费时间、成本高,难以进行图案的多色表现的问题。
无版印刷是指不用印版而将油墨直接喷到布料上的印刷方法,例如,有使用油墨喷头的印刷。油墨喷头具备容纳各色油墨的油墨罐和与油墨罐连接的喷嘴,从喷嘴喷射油墨以对布料进行印刷。在无版印刷中,例如将cyan(青)、magenta(红)、yellow(黄)、black(黑)等被称为印刷色的颜色的油墨配以浓淡进行叠印,因而与有版印刷相比,能够有多种颜色的表现,并能够表现细微复杂的图案。然而,将油墨喷到布料上进行印刷,与有版印刷相比,存在一次只能印刷小片面积,印刷花费时间的问题。
为了解決上述问题,专利文件1中提出了将有版印刷与无版印刷复合的印刷装置。专利文件1的印刷装置具备:通过传送带连续地传送长布料的传送部、有版印刷部、以及无版印刷部,传送带上设置有位置调节用标记。通过传送带传送布料,并利用有版印刷部对布料进行印刷,再传送布料,并利用无版印刷部对布料进行印刷。由此,将有版印刷的图案和无版印刷的图案印刷在布料上。此时,颜色数量少,一种颜色所占面积较大的背景等的图案通过有版印刷部印刷,颜色数量多的细致的图案通过无版印刷部印刷,从而能够在所印刷的图案上多色表现,同时与只进行无版印刷的情况相比,印刷速度变快,能够弥补有版印刷和无版印刷的缺点。
为了通过有版印刷和无版印刷印刷图案,需要将有版印刷的图案的印刷位置与无版印刷的图案的印刷位置对准。在引用文件1的印刷装置中,在传送带上设置有多个位置调整用标记。在先进行印刷的有版印刷部中,印版上设置有与设置在传送带上的位置调整用标记相同形状的标记,通过进行位置对准以使得设置在传送带上的位置调整用标记与印版上的标记一致,从而连续地印刷图案。
无版印刷部具备:位置确认传感器,其检测位置调整用标记的位置;以及位置调整机构,其根据标记的位置来调整油墨喷嘴的位置,结合位置调整用的标记的位置而印刷图案。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第321827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引用文件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的情况下,在先进行印刷的有版印刷部中,如何将传送带的位置调整用标记与印版的标记对准是不清楚的。例如,通过伺服马达等驱动马达控制传送带,以进行设置于布料或传送带上的位置调整用标记与印版的对准时,因由架设有传送带的驱动滚筒的芯晃动或聚氨酯橡胶等弹性体形成的传送带在传送过程中发生若干伸缩,而可能产生±0.2mm程度的传送误差。
如此,在有版印刷部中,由于位置调整用标记与印版的对准的精度低,因此如图14所示,在与有版印刷的图案的印刷部分A1-1(图14A)连续,并通过有版印刷印刷图案时,之后的图案的印刷部分A1-2与之前的图案的印刷部分A1-1重合(图14B),而且存在后续的印刷部分A1-3与印刷部分A1-2之间留有间隙的情况(图14C)。有版印刷结束后,进一步结合位置调整用标记A3进行无版印刷,但由于有版印刷所印刷的图案的印刷部分A1-2与位置调整用标记A3错位,因此无版印刷所印刷的图案的印刷部分A2的位置相对于有版印刷所印刷的图案的印刷部分A1-2发生错位(图14D),存在不能准确地印刷图案,印刷精度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在具备有版印刷部和无版印刷部的复合印刷装置中,能够高精度地印刷无版印刷所进行的印刷部分与有版印刷所进行的印刷部分。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复合印刷装置,具备:传送带,其将印刷对象的布料支撑在上表面上并进行传送;无版印刷部,其设置于所述传送带所进行的布料的传送路径上,且具有测量所述传送带的直线移动距离的测量装置;有版印刷部,其设置于所述布料的传送路径上的所述无版印刷部的下游位置;以及控制部,每当所述测量装置测量相当于所述无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所述直线移动距离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传送带停止移动以使所述传送带间歇动作,所述无版印刷部每隔相当于所述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距离而印刷标记,所述有版印刷部具备印版位置调整机构,所述印版位置调整机构在所述无版印刷部所完成的布料的印刷部分被传送来时,根据印版相对于所述标记的错位量来移动印版的位置。
首先,由无版印刷部进行图案的印刷(以下也称为“无版印刷”)。此时,无版印刷部每隔相当于所述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距离而印刷标记。在无版印刷部中,通过利用测量装置测量传送带的直线移动距离,使得传送带准确地移动相当于无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距离,因而在无版印刷部中,先印刷的印刷部分与接下来印刷的印刷部分不会重合或者留有间隙,而是准确地每隔相当于印刷间距的距离而进行印刷,并且以每一相当于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距离准确地印刷标记。接着,通过传送带将布料传送至有版印刷部,由有版印刷部进行图案的印刷(以下也称为“有版印刷”),但在印刷之前,由印版位置调整机构根据印版相对于标记的错位量来移动印版的位置,以将标记和印版的位置对准,因此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部分相对于无版印刷部的印刷部分不会发生错位。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印刷无版印刷所进行的印刷部分和有版印刷所进行的印刷部分。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标记印刷于布料或者所述传送带的表面。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印版位置调整机构包括:传感器,其检测印版相对于所述标记的错位量;以及印版移动机构,其使印版移动与所述传感器所检测的印版的错位量对应的距离。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传感器为二维CCD摄像机,所述二维CCD摄像机与所述有版印刷部的印版一体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印版移动机构使所述印版在沿着布料的顺序进给方向的X方向和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夹持机构部,其在初始位置夹持所述传送带,并跟随所述传送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夹持机构部跟随所述传送带的距离以作为所述直线移动距离;返回动作机构部,其使所述夹持机构部进行返回动作至所述初始位置;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夹持机构部以及所述返回动作机构部的各部,每当所述测量部测量相当于所述印刷间距的距离时,所述控制部解除所述夹持机构部所进行的夹持动作,利用所述返回动作机构部使所述夹持机构部进行返回动作至初始位置。
在夹持机构部在初始位置夹持传送带并跟随传送带的动作直线移动时,测量部测量夹持机构部的移动距离。若夹持机构部移动相当于印刷间距的距离,则控制部使传送带的动作停止,并解除夹持机构部所进行的夹持动作,利用返回动作机构部使夹持机构部进行返回动作至初始位置。
所述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优选为所述无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整数倍。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高精度地印刷无版印刷所进行的印刷部分和有版印刷所进行的印刷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表示复合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表示无版印刷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测量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测量装置的与图4为相反侧的侧视图。
图6是有版印刷部的俯视图。
图7A是XY工作台的立体图,图7B是单向工作台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8A、图8B是通过传感器获取的图像。
图9A是通过无版印刷部印刷有图案和标记的布料的图,图9B是表示图9A中通过有版印刷部印刷有图案的布料的图。
图10A~图10D是表示复合印刷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A是通过有版印刷印刷有图案的布料的示例,图11B是通过印刷无版印刷有图案的布料的示例,图11C是印刷有有版印刷所印刷的图案和无版印刷所印刷的图案的布料的示例。
图12是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有版印刷部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4A~图14C是在现有技术的印刷装置中,通过有版印刷印刷有图案的布料的示例,图14D是还印刷有无版印刷所印刷的图案的布料的示例。
附图标记说明:
1 复合印刷装置
3 无版印刷部
4 有版印刷部
5 控制部
22 传送带
33 测量装置
41 夹持机构部
42 测量部
43 返回动作机构部
60 印版
62 印版位置调整机构
68 传感器
69 印版移动机构
79 XY工作台
C 印刷对象的布料
L1 无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
L2 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
M 标记
P1 初始位置
S3 错位量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印刷装置1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印刷装置1中,通过传送带22传送布料C,并通过无版印刷部3在布料C上进行图案的印刷(例如图11A所示的印刷部分E1)。并且,通过有版印刷部4在与布料C的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部分E1不重叠的区域进行与印刷部分E1对应的图案的印刷(例如图11B所示的印刷部分E2)。由此,得到无版印刷所进行的印刷与有版印刷所进行的印刷所构成的图案(例如图11C所示的印刷部分E1与印刷部分E2组合的部分)。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1和图2的由左向右的方向称为布料C的传送方向(也称“顺序进给方向”、“X方向”)、将图1的上下方向称为布料C的宽度方向(也称“Y方向”)、将图1和图2的左侧称为上游侧,右侧称为下游侧而进行说明。另外,布料C的印刷区域是指布料C上能够印刷图案的范围,布料C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可以不是印刷区域,也可以将布料C的宽度方向的全长作为印刷区域。
(复合印刷装置1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2所示,复合印刷装置1具有:布料传送部2,其将印刷对象的布料C支撑在上表面上并进行传送;无版印刷部3,其设置于传送带22所进行的布料C的传送路径上,通过从油墨喷头喷出的油墨来印刷图案;有版印刷部4,其设置于布料C的传送路径上的无版印刷部3的下游位置,并使用印版在布料C上印刷图案;以及控制部5,其控制布料传送部2、有版印刷部4以及无版印刷部3的各部的动作。控制部5组装在操作箱6中,并控制传送带22所进行的布料C的顺序进给动作,所述顺序进给动作用于平行地执行由无版印刷部3对布料C的印刷,以及由有版印刷部4对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布料C的印刷部分E1的印刷。
对印刷对象的布料C的素材不作特别限定,能够印染由棉、丝绸等天然纤维、聚酯纤维、人造纤维、醋酸纤维等人造纤维等构成的各种布料。
(布料传送部2的结构)
布料传送部2具备:旋转驱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驱动滚筒21、21,以及架设在该两个驱动滚筒21、21之间,且将印刷对象的布料C支撑在上表面上并进行传送的环状的传送带22。
上游侧的驱动滚筒21和下游侧的驱动滚筒21用于使传送带22每次间歇地移动预定距离,并与伺服马达等驱动源(省略图示)连接。由控制部5控制驱动源进行间歇驱动。
传送带22由聚氨酯橡胶等弹性体构成,且上表面设置有粘接层(未图示),以支撑布料C。布料C由设置于传送带22的上游侧的粘贴滚筒23紧压于传送带22上。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布料传送部2还具备:输送卷绕成滚筒状的长布料C的输送滚筒、卷取传送带22所传送的布料C的卷绕滚筒等。另外,传送带22由清洗装置清洗,该清洗装置设置于自下游侧的驱动滚筒21朝向上游侧的驱动滚筒21的回程途中,由涂胶装置在上表面形成粘接层。
(无版印刷部3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无版印刷部3进行被称为所谓“扫描型”的喷墨印刷,具备:头单元31;单元移动机构32,其使该头单元31沿布料C的宽度方向扫描;以及测量装置33,其测量传送带22的直线移动距离。
如图1和图3所示,头单元31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油墨用打印头 各打印头上设置有多个向布料C喷出油墨的喷嘴(未图示)。各打印头 中例如填充有被称为青色、洋红色、黄色、黑色的印刷色的颜色的油墨。此外,油墨用打印头的数量不限于4个,也可以具备5个以上,也可以是3个以下。另外,还可以具有喷出稀释剂的稀释剂用打印头。而且,油墨用打印头中所填充的油墨的颜色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将由打印头喷出至布料C的油墨的宽度(沿传送方向的长度)作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换而言之,无版印刷部3通过头单元31沿布料C的宽度方向扫描一次,能够在传送方向上印刷印刷间距L1的距离大小。
另外,虽未图示,但各打印头通过除气模块与油墨罐连接,从油墨罐导出的油墨由除气模块除去油墨中所含的气体后,填充至各打印头
设置有单元移动机构32,该单元移动机构32与该头单元31临接且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单元移动机构32配置为,通过单元支撑机构32a支撑头单元31,并使头单元31在传送带22的上方至少从布料C的印刷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扫描至另一端。此外,如图1所示,头单元31在不进行印刷时,停止在比布料C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无版印刷部3的测量装置33的结构)
测量装置33测量传送带22的直线移动距离,该传送带22的直线移动距离相当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如图4、图5所示,测量装置33在板状本体40上设置有:夹持机构部41,其在初始位置P1夹持传送带22并跟随传送带22;测量部42,其测量夹持机构部41跟随传送带22的距离,以作为直线移动距离;以及返回动作机构部43,其使夹持机构部进行返回动作至初始位置P1。另外,测量装置33包括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夹持机构部41和返回动作机构部43的各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测量装置33的控制部由组装在操作箱6中的控制部5兼任,未在图4、5中未示出。
在板状本体40的传送带22侧的表面的上方沿布料C的传送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上下隔开间隔地设置有2根导轨44、44。导轨44、44上安装有平板状的支撑部件45,且该支撑部件45能够滑动。在支撑部件45的与导轨44、44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滑动部件46,滑动部件46上形成有截面形状为T字状的槽。通过将该滑动部件46的槽卡入至具有与槽对应的形状的导轨44、44的轨道部分,从而使支撑部件45能够沿导轨44、44在传送方向上滑动。
支撑部件45的上端安装有夹持机构部41。夹持机构部41具备两张夹持板47a、47b和汽缸48,该两张夹持板47a、47b上下配置且能够夹持传送带22。上侧的夹持板47a比下侧的夹持板47b沿传送方向的长度短,上侧夹持板47a和下侧的夹持板47b以传送方向的一端侧对齐的方式配置。下侧的夹持板47b的下表面的传送方向的另一端侧利用螺栓(未图示)等与支撑部件45的上端固定,由此,夹持机构部41能够随着支撑部件45的滑动沿传送方向移动。
下侧的夹持板47b的下表面的一端侧安装有汽缸48。汽缸48的螺杆贯穿设置于下侧板上的未图示的贯穿孔,汽缸48的螺杆的前端由螺栓59固定在上侧的夹持板47a上。在夹持机构部41未夹持传送带22的状态下,汽缸48的螺杆伸长,并且上侧的夹持板47a向远离下侧的夹持板47b的方向被推起。在夹持机构部41夹持传送带22的状态下,汽缸48的螺杆缩短,并且上侧的板47a向靠近下侧的板47b的方向移动,传送带22被夹在两枚夹持板47a、47b之间。
测量部42具备磁标尺49和检测器50,检测器50由能够读取磁标尺49的磁阻效应元件等磁传感器构成。标尺49设置于导轨44、44的下方且与导轨44、44平行,在标尺49的下表面上以例如10μm的间距形成有刻度。检测器50安装于支撑部件45的内表面的与标尺49刻度相对的位置上,且能够随着支撑部件45的滑动而沿标尺49移动。检测器50通过电缆51与控制部5连接,并将移动距离的相应的脉冲信号发送控制部5。测量部42测量相当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距离。此外,测量部42可以由玻璃标尺和能够读取玻璃标尺的光传感器构成,只要能够测量相当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距离,可以是任一种结构。
如图5所示,返回动作机构部43具备:长孔52,其形成于板状本体40的两根导轨44、44之间,且沿传送方向延伸;无螺杆汽缸53,其沿传送方向设置于板状本体40的与传送带22侧为相反侧的表面上;突起部54,其自无螺杆汽缸53的滑动体56突出至长孔52内;以及突起部55,其从支撑部件45突出至长孔52内。
无螺杆汽缸53在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一对侧壁部53a、53a之间具备汽缸筒57,该汽缸筒57容纳有活塞(未图示),在汽缸筒57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滑动体56,该滑动体56沿汽缸筒57能够滑动。活塞与滑动体56利用磁耦合力一体地移动,利用空气使活塞移动,从而滑动体56能够追随活塞的移动而移动。设置于滑动体56上的突起部54的前端部位于长孔52内,支撑部件45的突起部55上安装有止动螺栓58。
对测量装置33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4中,布料C的传送方向是自左向右的方向,在图5中,布料C的传送方向是自右向左的方向。在图4中,在初始状态下,支撑部件45位于左端的初始位置P1。返回动作机构部43即无螺杆汽缸53的滑动体56位于右端的待机位置。控制部5在传送带22的传送开始之前,使传送带22夹持在夹持机构部41的夹持板47a、47b之间。接着,若控制部5使传送带22沿传送方向移动,则夹持机构部41跟随传送带22而进行直线移动。此时,测量部42测量夹持机构部41跟随传送带22的距离以作为直线移动距离。控制部5接收自测量部42的检测器50发送的表示直线移动距离的脉冲信号,并使夹持机构部41移动相当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距离,若判断到达位置P2,则停止传送带22的传送。接着,控制部5解除夹持机构部41所进行的传送带22的夹持动作,并使无螺杆汽缸53的滑动体56向初始位置P1移动。此时,在长孔52内,滑动体56的突起部54的止动螺栓58与支撑部件45的突起部55抵接,并对支撑部件45施加按压力,以使支撑部件45返回至初始位置P1。控制部5使无螺杆汽缸53的滑动体56返回至待机位置,重新返回到初始状态。通过反复进行这些动作,测量装置33反复测量相当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直线移动距离。
(有版印刷部4的结构)
图6中示出了有版印刷部4。有版印刷部4具备:印版60、印染单元61、以及印版位置调整机构62。如图10所示,有版印刷部4以有版印刷部4所印刷的布料C的印刷部分E2成为自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布料C的印刷部分E1起距离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整数倍的下游侧的方式而配置。具体如图10D所示,从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1的下游端到有版印刷部4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2的上游端为止的距离L3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整数倍的距离,在图10所示的方式中为3倍。
另外,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设定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整数倍,在图10所示的方式中为4倍。另外,在具备多个有版印刷部4的情况下,各有版印刷部4被配置为其印刷部分E2之间的距离L4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整数倍,在图10所示的方式中为4倍,即与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相同。
(印版60的结构)
如图6所示,印版60在矩形状的框架63的中央部安装有丝网(未图示)。丝网上开设有与在有版印刷部4中所印刷的图案对应的微小的孔,经过该微小孔的油墨到达布料C,将所期望的图案印刷在布料C上。将有版印刷部4中将一个印版60能够在布料C上印刷的宽度(沿传送方向的长度)作为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
(印染单元61的结构)
如图6所示,印染单元61具备:两根导轨支架64、64,其隔着印版60,且沿布料C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部件64b、64b,其分别连接两根导轨支架64、64的端部64a、64a;一对刮板载体65、65,其由该导轨支架64、64引导,且沿宽度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往复运动用的一对刮板66a、66b,其两端由刮板载体65、65支撑,在进行往复运动时,使刮板的压力作用于印版60的丝网,以在布料C上进行印刷;以及印染单元驱动部67、67。印染单元61设置于复合印刷装置1的支架8上。
印染单元驱动部67、67具备:同步带轮,其以驱动马达67a、67a为驱动源,且安装在驱动马达67a、67a的轴上;以及同步带,其由同步带轮驱动,且连接刮板载体65、65,通过印染单元驱动部67、67使刮板载体65、65进行往复运动。
(印染单元61的动作)
印染单元61在将油墨注入至一对刮板66a、66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刮板66a、66b沿布料C的宽度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在布料C上印刷图案。在图6中,若将自下向上的方向作为刮板载体65、65的去程方向,将与去程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刮板载体65、65的回程运动方向,则首先通过未图示的印版上下移动机构使印版60向上方移动,以将丝网从布料C分离,并将油墨注入至一对刮板66a、66b之间。然后,使位于上侧的回程运动用的刮板66b上升,并与印版60的丝网分离,使位于下侧的去程运动用的刮板66a下降并与丝网稍微抵接。在该状态下,若使刮板载体65、65进行去程运动,则通过去程运动用的刮板66a将油墨压入至形成于丝网上的孔内。
若刮板载体65、65移动至丝网的端部,则通过印版上下移动机构使印版60向下方移动,以使丝网与布料C紧密接触,同时使去程运动用的刮板66a上升,并与印版60的丝网分离,使回程运动用的刮板66b下降,以与丝网强力抵接。在该状态下,若使刮板载体65、6进行回程运动,则压入丝网的孔的油墨移动至布料C,从而印刷出预定图案。
(印版位置调整机构62)
印版位置调整机构62在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布料C的印刷部分E1传送来时,根据印版60相对于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标记M的错位量S3来移动印版60的位置。
印版位置调整机构62包括:传感器68,其检测印版60相对于标记M的错位量S3;以及印版移动机构69,其使印版60移动与传感器68所检测的印版60的错位量S3相应的距离。
印版移动机构69包括:双向工作台70,其设置于一方侧的连接部件64b上,且与印版60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连接;以及单向工作台71,其设置于另一方侧的连接部件64b上,且与印版6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连接。
如图7A所示,双向工作台70是能够分别在沿着布料C的顺序进给方向的X方向和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移动的XY工作台。具体而言,具备:两根导轨73、73,其沿Y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在基台72上;以及Y工作台74,其能够沿导轨73、73在基台72上滑动。在Y工作台74的下表面的与导轨73、73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滑动部件74a、74a,滑动部件74a、74a与导轨73、73嵌合并能够沿Y方向滑动。
Y工作台74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螺母部件(未图示),该螺母部件供螺栓75贯穿并螺合。螺栓75的一端安装有使螺栓旋转的伺服马达76,螺栓75的另一端由设置于基台72上的支撑部件(未图示)通过滚珠轴承支撑。通过伺服马达76使螺栓75旋转,从而使Y工作台74沿Y方向移动。
Y工作台74上具备:两根导轨78、78,其沿X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以及X工作台79,其能够沿导轨78、78在Y工作台74上滑动。在X工作台79的下表面的与导轨78、78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滑动部件79a、79a,滑动部件79a、79a与导轨78、78嵌合并能够沿X方向滑动。
在X工作台79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螺母部件(未图示),该螺母部件供螺栓81贯穿并螺合。螺栓81的一端安装有使螺栓81旋转的伺服马达82,螺栓81的另一端由设置于X工作台79上的支撑部件(未图示)通过滚珠轴承支撑。通过伺服马达82使螺栓81旋转,从而使得X工作台79沿X方向移动。X工作台79上设置有与印版60的框架63连接的连接部84。在X工作台79的连接部84上朝向上方设置有圆筒形的凸部85,通过使凸部85可转动地嵌入至设置于框架63上的孔86,从而使框架63与X工作台79连接。
设置于框架63的另一端侧的单向工作台71能够沿布料C的顺序进给方向、即X方向移动。单向工作台71的基台上安装有X工作台79,该X工作台79能够滑动,X工作台79在基台上滑动的结构与双向工作台70的X工作台79在Y工作台74上滑动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说明。如图7(B)所示,在X工作台79的连接部84上朝向上方设置有圆筒形的凸部88。框架63上设置有槽87,该槽87沿布料C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端部敞开。通过凸部88沿着槽87可移动且可转动地嵌入,从而使框架63与单向工作台71的X工作台79连接。
同步地驱动设置于双向工作台70上的伺服马达82和设置于单向工作台71上的伺服马达82,以使印版60的框架63沿X方向移动。由此,双向工作台70的连接部84与单向工作台71的连接部84对框架63施加X方向的按压力,从而使框架63沿X方向移动。
驱动双向工作台70的伺服马达76,以使印版60的框架63沿Y方向移动。由此,双向工作台70的连接部84对框架63施加Y方向的按压力,从而使框架63沿Y方向移动。此时,单向工作台71的连接部84的凸部88沿框架63的槽87移动。
若仅使单向工作台71的伺服马达82驱动,则框架63以双向工作台70的连接部84的凸部85为中心旋转。此外,也可以仅使双向工作台70的伺服马达82驱动,从而使框架63旋转。
印版移动机构69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能够使印版60移动并旋转,可以是任意结构。
传感器68通过自双向工作台70的连接部84延伸出的支撑部件89与印版60一体地设置在印版60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68为二维CCD摄像机。如图8A、图8B所示,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布料C的印刷部分E1传送至有版印刷部4时,由无版印刷部3印刷在布料C上的标记M的图像进入摄像机所获取的图像范围S。印刷时的印版60的位置以标记M为基准而确定,在图像范围S内所确定的预定位置S1(在图8A、图8B的实施方式中为图像范围S的中央部)与标记M的图像位置S2一致时的印版60的位置进行有版印刷。因此,若摄像机的图像范围S中的标记M自预定位置S1错开,则印版60相对于标记M的位置发生错位,印版60的错位量S3由标记M自印版60的预定位置S1的错位量而获取。
具体地,控制部5事先储存标记M1配置于预定位置S1的基准图像。若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布料C的印刷部分E1传送至有版印刷部4,则控制部5通过传感器68得到输入图像。将该输入图像与基准图像进行比较,并求出基准图像的标记M1与输入图像的标记M的错位量S3。错位量S3中包括:如图8A所示,在X-Y平面上错位的情况(错位量S3-1),以及如图8B所示,标记M的倾斜(角度)自基准图像的基准标记M1错开的情况(错位量S3-2)中的任一种或两种。控制部5求出错位量S3,该错位量S3包括错位量S3-1和错位量S3-2中的任一种或两种,并根据该错位量S3,控制伺服马达76、82,使双向工作台70、单向工作台71进行动作,进行印版60的移动和旋转中的任一种或两种。
此外,传感器68可以不设置于双向工作台70的连接部84上,只要能够检测出标记M与印版60的错位量S3,则可以设置于任意的位置。另外,标记M的形状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是直角等腰三角形,但也可以是四角形等多角形,也可以是圆形,只要是传感器68能够识别形状的形状,则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而且,传感器68并不限于为二维CCD摄像机,只要能够检测出标记M与印版60的错位量S3,则可以是任意的传感器。
(无版印刷部3和有版印刷部4的动作)
控制部5在无版印刷部3中使传送带22进行间歇动作,以进行无版印刷。具体地,控制部5每当测量装置33测量相当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直线移动距离时,就使传送带22的移动停止,并使头单元31沿布料C的宽度方向扫描,以进行无版印刷。此时,通过无版印刷部3,每隔相当于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的距离就将标记M印刷在布料C的表面上。在图9A所示的示例中,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是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5倍,每进行5次无版印刷,印刷1次标记M。
印刷标记M的位置是布料C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未印刷图案的区域,且是布料C被传送至有版印刷部4时,由印版位置调整机构62的传感器68能够摄像到标记M的位置。此外,只要利用传感器68能够摄像到标记M,印刷标记M的位置可以是布料C的任意的位置。另外,标记M可以印刷在传送带22上。
无版印刷时,由测量装置33测量传送带22的移动距离,并顺序进给传送带22,因此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1不会重叠或者留有间隙,而是按照每个印刷间距L1准确地印刷,标记M按照每个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准确地印刷。即,标记M不会相对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部分E1而发生错位,而是准确地印刷在与印刷部分E1对应的位置上。
在有版印刷部4中,将印版60的位置与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标记M对准而进行印刷。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布料C的印刷部分E1被传送至有版印刷部4时,标记M的图像进入传感器68的图像范围S。印版60的预定位置S1与标记M的位置S2不一致而发生错位时,控制部5利用印版移动机构69使印版60移动错位量S3,并以在传感器68所获取的图像上印版60与标记M的错位量为0的方式对准位置。之后,进行有版印刷。由此,如图9B所示,能够相对于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1无错位地印刷有版印刷部4所进行的印刷部分E2。
(复合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印刷)
利用图10对复合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对布料C的图案的印刷方法进行说明。在图10的实施方式中,具有2个有版印刷部4,有版印刷部4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上,也可以是1个。此外,图10中,简单记载了驱动滚筒21、布料C、无版印刷部3和有版印刷部4,为了便于说明,使无版印刷部3的宽度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相同,有版印刷部4的宽度与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相同。另外,在图10B~图10D中,为了说明印刷的顺序,根据印刷顺序,将印刷部分E1、E2、E3层叠而示出。但实际上,印刷部分E1、E2、E3印刷在布料C上,并且印刷部分E1、E2、E3并未产生重叠部分。在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有版印刷部4配置于距离无版印刷部3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3倍的下游侧,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4倍,第一、第二有版印刷部4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2之间的距离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4倍。
由复合印刷装置1开始对布料C进行印刷,首先,如图10A所示,由无版印刷部3在布料C上印刷印刷部分E1。传送带(未图示)的每个间歇动作,布料C每次顺序进给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依次进行无版印刷。如图10B所示,若重复8次无版印刷,则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1被传送至第一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位置。在此,无版印刷部3停止,由第一有版印刷部4印刷印刷部分E2。
若第一有版印刷部4所进行的印刷结束,则再次按照传送带22的每个间歇动作,布料C每次顺序进给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依次进行无版印刷。如图10C所示,若重复4次无版印刷,则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1被传送至第一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位置。在此,无版印刷部3停止,与先印刷的第一有版印刷部4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2连续,由第一有版印刷部4印刷印刷部分E2。
若第一有版印刷部4所进行的印刷结束,则再次按照传送带22的每个间歇动作,布料C每次顺序进给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依次进行无版印刷。如图10D所示,若重复4次无版印刷,则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1被传送至第一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位置,同时无版印刷部3和第一有版印刷部4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1、E2被传送至第二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位置。在此,使无版印刷部3停止,先印刷的第一有版印刷部4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2连续,由第一有版印刷部4印刷印刷部分E2的同时,由第二有版印刷部4印刷印刷部分E3。如此,由第一有版印刷部4和第二有版印刷部4同时进行印刷。之后,每进行4次无版印刷,由第一有版印刷部4和第二有版印刷部4进行印刷,从而将图案印刷在布料C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印刷装置1,能够高精度地印刷图案。即,通过测量装置33测量传送带22的移动距离,并顺序进给传送带22,因此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部分E1不会重叠或者留有间隙,而能够每次间隔印刷间距L1地准确地印刷,并能够每次间隔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地准确地印刷标记M。另外,在有版印刷部4中,调整印版60的位置进行有版印刷,以免印版60相对于标记M发生错位,因此能够相对于无版印刷部3所印刷的印刷部分E1无错位地印刷有版印刷部4所进行的印刷部分E2。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印刷无版印刷部3所进行的印刷部分E1与有版印刷部4所进行的印刷部分E2。
另外,通过将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以及无版印刷部3与有版印刷部4之间的距离L3设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整数倍,从而能够每进行相当于印刷间距L2的次数的无版印刷,就进行有版印刷。另外,在复合印刷装置1具备多个有版印刷部4的情况下,通过使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整数倍,使各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相同,使有版印刷部4间的距离L4为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的整数倍,从而印刷的布料C在相同的时刻被传送至各有版印刷部4,因此能够使多个有版印刷部4同时动作而进行有版印刷,能够实现印刷的高速化。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比,有版印刷部4的印版移动机构69的结构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印版移动机构69,通过2个X方向工作台100、100和2个滑动工作台110、110而使印版60的框架63在X方向上移动,该2个X方向工作台100、100分别与印染单元61的上游侧的导轨支架64的两端部64a、64a连接,该2个滑动工作台110、110分别与下游侧的导轨支架64的两端部64a、64a连接,并且通过Y方向工作台120和框架支撑工作台130而使印版60的框架63在Y方向上移动,该Y方向工作台120与印版60的框架63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连接,该框架支撑工作台130与框架6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连接。
X方向工作台100设置于复合印刷装置1的支架8上,基台101上安装有导轨支架64的端部64a,且该导轨支架64的端部64a能够滑动。导轨支架64的端部64a通过伺服马达102在基台101上沿X方向滑动的结构与图6、图7A所示的双向工作台70的X工作台79通过伺服马达82在Y工作台74上沿X方向滑动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滑动工作台110设置于复合印刷装置1的支架8上,其结构为,安装在下游侧的导轨支架64的端部64a的下表面的滑动部件(未图示)嵌合于设置在基台111上的导轨112、112中,且沿X方向能够滑动。
通过X方向工作台100、100和滑动工作台110、110,导轨支架64、64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优选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程度相同。
Y方向工作台120的基台121上安装有Y工作台123,该Y工作台123沿Y方向能够滑动。Y工作台123通过伺服马达122在基台121沿Y方向滑动的结构与图6、图7A所示的双向工作台70的Y工作台74在基台72上滑动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说明。另外,与框架63连接的Y工作台123的连接部的结构与图6、图7A所示的双向工作台70的X工作台79的连接部84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框架支撑工作台130与连接部件64b一体地设置,且在基台131上安装有连接板132。框架支撑工作台130的连接板132的连接部的结构、以及连接部与框架63连接的结构与图6、图7B所示的单向工作台71的X工作台79的连接部84的结构、以及连接部84与框架63连接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同步驱动X方向工作台100、100的伺服马达102、102,以使印版60的框架63沿X方向移动。由此,对上游侧的导轨支架64施加按压力,从而使印染单元61沿X方向移动,同时通过Y方向工作台120和框架支撑工作台130,对与导轨支架64连接的印版60的框架63施加X方向的按压力,从而使框架63向X方向移动。
驱动Y方向工作台120的伺服马达122,以使印版60的框架63沿Y方向移动。由此,印版60的框架63沿Y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也能够沿X方向和Y方向调整印版60的位置,以免有版印刷部4的印版60相对于标记M发生错位,从而能够相对于无版印刷部3所完成的印刷部分E1无错位地印刷有版印刷部4所进行的印刷部分E2。
另外,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未设定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整数倍时,例如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3.5倍时,布料C每次被间歇地传送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不能与有版印刷部4的之前的印刷部分E2连续地印刷下一个印刷部分E2。但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有版印刷部4的印版60的位置沿传送方向(X方向)大幅移动,以能够在有版印刷时与有版印刷部4的之前的印刷部分E2连续地印刷下一个印刷部分E2。
另外,印版移动机构69除了图6所示的双向工作台70和单向工作台71之外,还可以具备图12所示的X方向工作台100、100和滑动工作台110、110。根据该结构,在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没有设定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整数倍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图12所示的X方向工作台100、100和滑动工作台110、110使有版印刷部4的印版60的位置沿X方向大幅移动,以能够与有版印刷部4的之前的印刷部分E2连续地印刷下一个印刷部分E2。另外,能够使用图6所示的双向工作台70和单向工作台71微调整有版印刷部4的印版60相对于标记M的位置,从而使印版60的错位量为0。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比,无版印刷部3的结构不同,无版印刷部3进行被称为所谓“单程型”的喷墨印刷。在无版印刷部3中,各打印头沿布料C的宽度方向,至少设置在整个印刷区域内,各打印头并排配置在布料C的传送方向上。
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与有版印刷部4的印刷间距L2相同,或者为印刷间距L2的整数倍或整数分之一。即,从最上游侧的打印头34a所印刷的印刷部分的上游侧端至最下游侧的打印头34d的印刷部分的下游侧端之间的距离为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并以使印刷间距L1为印刷间距L2的整数倍或整数分只之一的距离的方式配置打印头通过控制部5,布料C每次顺序进给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在该顺序进给期间,由打印头进行无版印刷。其他结构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同,因而省略说明。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高精度印刷无版印刷部3所进行的印刷部分E1与有版印刷部4所进行的印刷部分E2。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测量装置33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能够测量相当于无版印刷部3的印刷间距L1的传送带22的直线移动距离,则可以是任一方式。另外,印染单元61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且,印版位置调整机构62的结构只要能够根据印版60相对于标记M的错位量S3来移动印版60的位置,则可以是任一方式。

Claims (7)

1.一种复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传送带,其将印刷对象的布料支撑在上表面上并进行传送;
无版印刷部,其设置于所述传送带所进行的布料的传送路径上,且具有测量所述传送带的直线移动距离的测量装置;
有版印刷部,其设置于所述布料的传送路径上的所述无版印刷部的下游位置;以及
控制部,每当所述测量装置测量相当于所述无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所述直线移动距离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传送带停止移动,以使所述传送带进行间歇动作,
所述无版印刷部每隔相当于所述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距离而印刷标记,
所述有版印刷部具备印版位置调整机构,所述印版位置调整机构在所述无版印刷部所印刷的布料的印刷部分被传送来时,根据印版相对于所述标记的错位量,移动印版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印刷于布料或者所述传送带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版位置调整机构包括:传感器,其检测印版相对于所述标记的错位量;以及印版移动机构,其使印版移动与所述传感器所检测的印版的错位量对应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为二维CCD摄像机,所述二维CCD摄像机与所述有版印刷部的印版一体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版移动机构使所述印版在沿着布料的顺序进给方向的X方向和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夹持机构部,其在初始位置夹持所述传送带,并跟随所述传送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夹持机构部跟随所述传送带的距离以作为所述直线移动距离;返回动作机构部,其使所述夹持机构部进行返回动作至所述初始位置;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夹持机构部以及所述返回动作机构部的各部,
每当所述测量部测量相当于所述印刷间距的距离时,所述控制部解除所述夹持机构部所进行的夹持动作,并利用所述返回动作机构部使所述夹持机构部进行返回动作至初始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为所述无版印刷部的印刷间距的整数倍。
CN201820141005.XU 2017-11-21 2018-01-26 复合印刷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78999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3885A JP6925622B2 (ja) 2017-11-21 2017-11-21 複合印刷装置
JP2017-223885 2017-1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89997U true CN207789997U (zh) 2018-08-31

Family

ID=632691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41005.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789997U (zh) 2017-11-21 2018-01-26 复合印刷装置
CN201810076559.0A Active CN109808300B (zh) 2017-11-21 2018-01-26 复合印刷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76559.0A Active CN109808300B (zh) 2017-11-21 2018-01-26 复合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25622B2 (zh)
CN (2) CN2077899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8300A (zh) * 2017-11-21 2019-05-28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复合印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3426B2 (ja) * 2019-05-15 2023-03-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搬送制御方法および搬送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467899B2 (ja) 2019-12-05 2024-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484146B2 (ja) 2019-12-05 2024-05-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484147B2 (ja) 2019-12-05 2024-05-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24422A (ja) * 2020-07-28 2022-0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6652A (en) * 1987-07-10 1989-01-20 Yokohama T Pu Kogyo Kk Continuous screen printing method
JP2672767B2 (ja) * 1993-05-13 1997-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方法及び装置及びそのプリント物及び加工品
JP3218274B2 (ja) * 1995-05-09 2001-10-15 カネボウ株式会社 捺染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4291493A (ja) * 2003-03-27 2004-10-21 Brother Ind Ltd 印刷装置、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印刷方法
JP2008051965A (ja) * 2006-08-23 2008-03-06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直流モータ制御方法
US8708437B2 (en) * 2006-09-19 2014-04-29 David S. Kushner Ink jet multi-color printing system
JP2010094840A (ja) * 2008-10-14 2010-04-30 Riso Kagaku Corp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CN201291635Y (zh) * 2008-11-25 2009-08-19 武汉红金龙印务股份有限公司 卷筒纸印刷机模拟的色标对色标套准系统
JP2010214731A (ja) * 2009-03-16 2010-09-30 Riso Kagaku Corp 印刷装置
JP5473858B2 (ja) * 2010-10-22 2014-04-16 阪本 順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2131203A (ja) * 2010-12-24 2012-07-12 Sakurai Graphic Syst:Kk シリンダー型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印刷方法
JP2016013681A (ja) * 2013-11-26 2016-01-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5145066A (ja) * 2014-01-31 2015-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204037031U (zh) * 2014-09-01 2014-12-24 福建省晋江市佶龙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纺织品印花的平网和数码喷墨混合印花机
CN104267041B (zh) * 2014-09-12 2017-02-15 北京慧眼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高速印刷品在线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204622855U (zh) * 2015-05-11 2015-09-09 深圳市全印图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印花机的导带定位装置
JP6030732B1 (ja) * 2015-09-09 2016-11-24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見当誤差量検出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5235362B (zh) * 2015-10-20 2017-12-12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成衣数码印花机及对成衣进行印花的方法
CN105922756A (zh) * 2016-06-16 2016-09-07 深圳市全印图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实现组合喷印的印花机
CN206231050U (zh) * 2016-11-28 2017-06-09 淄博精工喷印技术有限公司 台式丝网‑喷墨打印流水线
JP6925622B2 (ja) * 2017-11-21 2021-08-25 東伸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印刷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8300A (zh) * 2017-11-21 2019-05-28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复合印刷装置
CN109808300B (zh) * 2017-11-21 2022-02-25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复合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8300B (zh) 2022-02-25
JP6925622B2 (ja) 2021-08-25
JP2019093609A (ja) 2019-06-20
CN109808300A (zh) 2019-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89997U (zh) 复合印刷装置
CN108016145B (zh) 导带式喷墨印花机及其传动误差补偿方法
CN108032629A (zh) 一种带有导带传动误差补偿的喷墨印花机
US9327492B2 (en) Printing machine with print head control
WO2016173668A1 (en) Misalignment detection for a 3d printing device
CN104943404A (zh) 用于印刷对象弯曲表面的设备
CN107187201A (zh) 一种全自动六色十六工位复杂曲面数码旋转印刷检测一体机
US20170120647A1 (en) Inkjet print device and inkjet head eje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US11141972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correcting landing position deviation of liquid
CN108946235B (zh) 印刷装置
CN102815092A (zh) 高效数码印花机
CN101837682A (zh) 液滴排出头的检查方法、检查装置及液滴排出装置
KR101531676B1 (ko) 필름 재단 장치 및 방법
US922128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forming test pattern,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12020440B (zh) 带张紧系统
CN207416324U (zh) 一种带有导带传动误差补偿的喷墨印花机
US20100177143A1 (en) Method for printing endless printing substrates digitally
JP6562000B2 (ja) 搬送ベルトの張力調整方法、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200269618A1 (en) Recording device
CN110304474A (zh)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斜行状态的判断方法
CN205009755U (zh) 一种喷码机
CN108494983A (zh) 一种基于数码印花系统的坯布扫描方法
CN209775566U (zh) 珍珠棉包装盒加工机
CN113580780A (zh) 一种折页点胶在线喷码装置及喷码方法
EP0446977B1 (en) Device for guiding and regulating the forward step in operating machines with intermittent forward motion, particularly for automatic 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22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