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57494U - 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57494U
CN207957494U CN201721873347.2U CN201721873347U CN207957494U CN 207957494 U CN207957494 U CN 207957494U CN 201721873347 U CN201721873347 U CN 201721873347U CN 207957494 U CN207957494 U CN 2079574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ss
additional component
angle bar
lap
supporting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733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上泰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574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574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一种乘客输送机,能够确保足够的“搭接量”且牢固地支承桁架的端部、提高了耐冲击性的乘客输送机。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具有的第一地面与第二地面之间并具有在横向上相互留有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上弦件;支承角铁,从桁架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设在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而突出。支承角铁具有事先决定的“搭接量”地载置于角铁支承台之上。在桁架的端部,一对追加部件架设于上弦件与角铁支承台之间。追加部件具有以从下方架住上弦件的方式固定在上弦件的支承部、以及从支承部朝向角铁支承台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以比支承角铁的“搭接量”大的“搭接量”被载置于角铁支承台之上。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
关联申请
本申请享受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038306号(申请日:2017年03月01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的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自动扶梯或者移动人行道那样的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在对已设的自动扶梯进行改修时,以强化自动扶梯的耐冲击性为目的而进行有延长桁架的支承角铁与建筑构造物之间的“搭接量”的情况。
以往,例如在已设的桁架的端部设置朝向建筑构造物延伸的追加框体,在建筑构造物上以比已有的“搭接量”大的“搭接量”来载置该追加框体,从而确保足够的“搭接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30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88631号公报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以往的追加框体虽能够延长“搭接量”,但关于支承桁架的端部的构造却没有特别考虑。因此,在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支承桁架的端部的强度有可能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确保足够的“搭接量”且能够牢固地支承桁架的端部,提高了耐冲击性的乘客输送机。
根据实施方式,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具有的第一地面与第二地面之间,并具有在横向上相互留有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上弦件;以及支承角铁,从上述桁架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设在上述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而突出。上述支承角铁具有事先决定的“搭接量”地载置于上述角铁支承台之上。在上述桁架的上述端部,一对追加部件架设于上述上弦件与上述角铁支承台之间。上述追加部件具有:支承部,以从下方架住上述上弦件的方式固定在上述上弦件;以及延伸部,从上述支承部朝向上述角铁支承台延伸。上述延伸部以比上述支承角铁的“搭接量”大的“搭接量”被载置于上述角铁支承台之上。
优选地,所述支承角铁位于一对所述追加部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追加部件的所述支承部经由紧固用具与所述上弦件结合,所述支承部与所述上弦件的下表面叠合。
优选地,所述追加部件还具备位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中间部,该中间部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立起,以使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位于更上方。
优选地,所述追加部件具有折弯成曲柄状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追加部件是连续的一体构造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地表示将动扶梯安装在建筑物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自动扶梯的桁架的端部与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为沿着图2的F3-F3线的剖视图。
图4为沿着图2的F4-F4线的剖视图。
图5为沿着图2的F5-F5线的剖视图。
图6为追加部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自动扶梯,2…建筑物,3…桁架,4…第一地面,5…第二地面,21、23…支承角铁(第一支承角铁、第二支承角铁),25、26…角铁支承台(第一角铁支承台、第二角铁支承台),40a、40b…上弦件,43…追加部件,44…支承部,45…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图1公开了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个例子的自动扶梯1。自动扶梯1例如安装在商业设施或者交通工具的航站楼那样的建筑物2。
自动扶梯1具备作为躯体的桁架3。桁架3被架设于构成建筑物2的上层的地面的第一地面4与构成下层的地面的第二地面5之间。桁架3是通过螺栓或焊接结合上侧主弦部6、下侧主弦部7以及多个立杆8而成的框架构造体,具备上层侧水平部10a、下层侧水平部10b以及倾斜部10c。
上层侧水平部10a以与第一地面4连续的方式位于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下层侧水平部10b以与第二地面5连续的方式位于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部10c将上层侧水平部10a与下层侧水平部10b之间连结。
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1被支承于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驱动装置11的马达12所输出的转矩经由驱动链13被传递至驱动链轮14。
从动链轮15被支承于桁架3的下层侧水平部10b。并且,梯级链16被卷挂于驱动链轮14与从动链轮15之间。梯级链16构成为,在驱动链轮14接受来自马达12的转矩而旋转时,在桁架3的内部呈环状行驶。
多个梯级17以等间隔与梯级链16连结。梯级17是供不特定的多人的乘客乘用的要素,与梯级链16一起行驶。由此,乘用梯级17的乘客被从上层的地面向下层的地面输送或从下层的地面向上层的地面输送。
如图1所示,在桁架3的右侧部以及左侧部分别设有栏杆18(仅对一方进行图示)。并且,扶手带19安装在栏杆18的外周部。扶手带19与梯级17同步地呈环状行驶。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支承角铁21固定在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的前端部。第一支承角铁21具有从上层侧水平部10a的上侧主弦部6沿桁架3的长度方向水平地突出的水平部21a。
水平部21a伸出至支承第一地面4的支承件22之上。支承件22作为建筑物2的躯体,例如由钢梁或者混凝土壁构成。在支承件22立起的端面与第一支承角铁21之间设有第一间隙L1,该第一间隙L1用于吸收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层间位移。
第二支承角铁23固定在桁架3的下层侧水平部10b的前端部。第二支承角铁23具有从下层侧水平部10b的上侧主弦部6沿桁架3的长度方向水平地突出的水平部23a。
水平部23a伸出至支承第二地面5的支承件24之上。支承件24作为建筑物2的躯体,例如由钢梁或者混凝土壁构成。在支承件24立起的端面与第二支承角铁23之间设有第二间隙L2,该第二间隙L2用于吸收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层间位移。
如图1所示,第一支承角铁21被通过固定在支承件22之上的第一角铁支承台25支承。第二支承角铁23被通过固定在支承件24之上的第二角铁支承台26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角铁21与第一角铁支承台25协作而构成所谓非固定部。非固定部是指无论地震的规模都能将第一支承角铁21保持为相对于第一角铁支承台25能够在桁架3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自由地移动的状态的构造。并且,对于第二支承角铁23也与第二角铁支承台26协作而构成非固定部。
第一支承角铁21相对于第一角铁支承台25的支承方式以及第二支承角铁23相对于第二角铁支承台26的支承方式相互共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支承角铁21相对于第一角铁支承台25的支承方式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具有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搭接量”M1并载置在第一角铁支承台25上。“搭接量”M1是指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中的在第一角铁支承台25之上叠合的部分的长度。该“搭接量”M1根据以前的升降机耐震设计与施行指南而决定以能够吸收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2的层间位移量。
第一角铁支承台25具有基座27以及一对引导板28a、28b。基座27是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板状的要素,例如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支承件24上。
一对引导板28a、28b分别具有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四边形形状。引导板28a、28b在基座27之上、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相互留有间隔地配置。
具体而言,一方的引导板28a介于基座27与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的右端部之间。一方的引导板28a例如通过焊接等方法强固地被固定在基座27的上表面。
从第一地面4侧观察,另一方的引导板28b介于基座27与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的左端部之间。另一方的引导板28b例如通过焊接等方法强固地被固定在基座27的上表面。
在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与引导板28a、28b之间分别设有高度调整用的衬垫32。如图3所示,衬垫32具有滑动板33以及多个垫板34。
滑动板3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叠合在引导板28a、28b之上。垫板34介于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与滑动板33之间。并且,多个调整螺栓35贯通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以及垫板34且被螺入滑动板33。螺母36被螺入于在水平部21a之上突出的调整螺栓35的中间部。螺母36与水平部21a的上表面抵接。
由此,滑动板33以及垫板34被夹持在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与引导板28a、28b之间,实现了基于调整螺栓35的防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减垫板34的张数、或者选择厚度不同的垫板34,能够对第一支承角铁21相对于基座27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整。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对自动扶梯1进行改修时,为了满足对应于改订后的升降机耐震设计与施行指南的自动扶梯1的耐冲击性,在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以及下层侧水平部10b附加了新的结构。对于新的结构,以上层侧水平部10a为代表进行说明,对下层侧水平部10b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以及图4所示,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具备一对上弦件40a、40b。上弦件40a、40b在沿着桁架3的宽度方向的横向上相互留有间隔地平行地配置。上弦件40a、40b例如由具有近似L形的截面形状的山形钢构成。山形钢具有相互正交的第一法兰片41以及第二法兰片42。第一法兰片41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水平地延伸。第二法兰片42从第一法兰片41的一侧缘起朝下延伸。
如图4至图6所示,一对追加部件43装配在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的前端部。追加部件43是为了延长桁架3的“搭接量”而向桁架3附加的要素。一方的追加部件43从一方的上弦件40a的前端朝向第一角铁支承台25突出。另一方的追加部件43从另一方的上弦件40b的前端朝向第一角铁支承台25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述第一支承角铁21从上弦件40a、40b之间朝向第一角铁支承台25突出。因此,在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的前端部,第一支承角铁21以及一对追加部件43被排为一列地配置,第一支承角铁21位于追加部件43之间。
追加部件43是具有支承部44、延伸部45以及中间部46的连续的一体构造物,例如由具有与第一支承角铁21同等的板厚的带状的金属板构成。
具体而言,支承部44在上弦件40a、40b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与上弦件40a、40b的第一法兰片41的下表面叠合。支承部44经由多个螺栓47以及螺母48与支承部44结合。螺栓47以及螺母48是紧固用具的一个例子。螺栓47在上弦件40a、40b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为一列。螺栓47的轴部47a将第一法兰片41以及支承部44连续地贯通。螺栓47的头部47b与第一法兰片41的上表面相接。
螺母48被螺入螺栓47的轴部47a的贯通端。通过紧固螺母48,第一法兰片41以及支承部44被夹持在螺栓47的头部47b与螺母48之间,支承部44被维持与第一法兰片41的下表面紧贴的状态。
如图2以及图4所示,追加部件43的延伸部45从上弦件40a、40b的前端沿桁架3的长度方向水平地突出。延伸部45在与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相邻的位置向第一角铁支承台25上延伸。
并且,延伸部45具有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搭接量”M2并载置在第一角铁支承台25之上。“搭接量”M2是指延伸部45中的在第一角铁支承台25上叠合的部分的长度。
该“搭接量”M2根据改订的升降机耐震设计与施行指南而设定并大于上述第一支承角铁21的“搭接量”M1,以能够吸收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2的层间位移量。
如图4以及图6所示,追加部件43的中间部46位于支承部44与延伸部45之间的边界。中间部46以延伸部45与支承部44相比位于更上方的方式在支承部44与延伸部45之间立起。
因此,追加部件43具有折弯成曲柄状的形状。由此,延伸部45成为位于与上弦件40a、40b的第一法兰片41以及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相同的平面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延伸部45相面对的引导板52通过焊接等方法被强固地固定在第一角铁支承台25的基座27的上表面。并且,在延伸部45与引导板52之间分别设有高度调整用的衬垫53。衬垫53具有滑动板54以及多个垫板55。
滑动板5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叠合在引导板52之上。垫板55介于延伸部45与滑动板54之间。多个调整螺栓56贯通延伸部45以及垫板55并被螺入滑动板54。螺母58被螺入于在延伸部45之上突出的调整螺栓56的中间部。螺母58与延伸部45的上表面抵接。
由此,滑动板54以及垫板55被夹持在延伸部45与引导板52之间,实现了基于调整螺栓56的防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减垫板55的张数、或者选择厚度不同的垫板55,能够对追加部件43相对于基座27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整。
由此,如图4所示,在追加部件43架设于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与建筑物2的第一角铁支承台25之间的状态下,构成上层侧水平部10a的上弦件40a、40b通过追加部件43的支承部44从下方架住。
另外,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以及追加部件43被可拆除的乘降板60覆盖而被隐藏。
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固定在桁架3的上弦件40a、40b的一对追加部件43以远大于第一支承角铁21的“搭接量”M1的“搭接量”M2载置于建筑物2的第一角铁支承台25之上。
因此,在对自动扶梯1进行改修时,能够通过仅将追加部件43向桁架3附加的简单的作业来延长桁架3的“搭接量”。因此,能够强化自动扶梯1的耐震性以对应改订后的升降机耐震设计与施行指南。
并且,在将追加部件43架设在桁架3与建筑物2之间的状态下,追加部件43的支承部44与上弦件40a、40b的第一法兰片41的下表面叠合,从下方架住该上弦件40a、40b。
根据该构成,在例如在地震发生时从桁架3的上弦件40a、40b向追加部件43施加过大的负荷的情况下,该负荷的大部分被追加部件43承担,能够避免对螺栓47施加过大的负荷。
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追加部件43与桁架3的结合强度,能够防止自动扶梯1的下落于未然。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追加部件43在支承部44与延伸部45之间的边界具有中间部46。利用中间部46的存在,使延伸部45的位置高于支承部44,因此能够避免追加部件43的延伸部45与第一角铁支承台25或者建筑物2的支承件22互相干涉。
因此,在自动扶梯1的改修时,无需对由混凝土壁或者钢架构成的支承件22实施繁琐的后加工,能够容易进行改修作业。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示,无意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内,也包含在专利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例如,追加部件与上弦件的结合方式不限于螺栓以及螺母那样的紧固用具,也可以兼用焊接。
除此之外,对于上弦件也不限于山形钢,例如H形钢、槽形钢或者具有四边截面形状的方钢构成。
并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客输送机不特定于自动扶梯,对于水平或倾斜而配置的移动人行道也同样能够实施。

Claims (6)

1.一种乘客输送机,具备:
桁架,架设于建筑物具有的第一地面与第二地面之间,并具有在横向上相互留有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上弦件;
支承角铁,从所述桁架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设在所述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而突出,并具有事先决定的“搭接量”地载置于所述角铁支承台之上;以及
一对追加部件,在所述桁架的所述端部,架设于所述上弦件与所述角铁支承台之间,
所述追加部件具有:
支承部,以从下方架住所述上弦件的方式固定在该上弦件;以及
延伸部,从所述支承部朝向所述角铁支承台延伸、并以比所述支承角铁的“搭接量”大的“搭接量”被载置于所述角铁支承台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支承角铁位于一对所述追加部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追加部件的所述支承部经由紧固用具与所述上弦件结合,所述支承部与所述上弦件的下表面叠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追加部件还具备位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中间部,该中间部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立起,以使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位于更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追加部件具有折弯成曲柄状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所述追加部件是连续的一体构造物。
CN201721873347.2U 2017-03-01 2017-12-28 乘客输送机 Active CN20795749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8306A JP6367403B1 (ja) 2017-03-01 2017-03-01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7-038306 2017-03-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57494U true CN207957494U (zh) 2018-10-12

Family

ID=63036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73347.2U Active CN207957494U (zh) 2017-03-01 2017-12-28 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67403B1 (zh)
CN (1) CN20795749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7461A1 (ja) * 2019-04-26 2020-10-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ヤのトラ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3052B2 (ja) * 1992-02-03 1997-08-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のトラス
JP2000255954A (ja) * 1999-03-05 2000-09-19 Toshiba Corp マンコンベアのトラス支持装置
US6637580B1 (en) * 2002-12-05 2003-10-28 Terryle L. Sneed Telescoping escalator seismic restraint
JP4774744B2 (ja) * 2005-01-14 2011-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の延長デッキ取付装置
JP5247038B2 (ja) * 2007-02-02 2013-07-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及びその改修方法
JP2015101472A (ja) * 2013-11-27 2015-06-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用フレーム支持構造
JP6362997B2 (ja) * 2014-10-30 2018-07-25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乗客コンベア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
JP6389788B2 (ja) * 2015-03-26 2018-09-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67403B1 (ja) 2018-08-01
JP2018144899A (ja) 2018-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4836B (zh) 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的行驶轨道系统
US20140030051A1 (en) Stacker crane
CN102666352A (zh) 用于乘客传送机的桁架构造
CN107416130A (zh) 一种船舶上建整体运输装置
CN207957494U (zh) 乘客输送机
CN101804939B (zh) 乘客传送设备
CN202359504U (zh) 钢结构桥梁腹板外倾式梁段组装用移动式可拆支承装置
CN104653194B (zh) 多平台铁路隧道作业台车
CN203332738U (zh) 集装箱底架及集装箱
US2799406A (en) Vehicle parking apparatus
CN201390584Y (zh) 一种梯级链条安装装置
UA119379C2 (uk) Несуча конструкція транспортувального пристрою
CN215803328U (zh) 一种预制pk板安装的滑动装置
CN207209685U (zh) 一种电梯轿厢装置
KR20140060645A (ko) 교량 보수용 대차
US2715970A (en) Auto vehicle parking structure
CN104229612A (zh) 桁架装置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US10392226B2 (en) Machine room-less elevator
CN206328020U (zh) 固定电梯导轨的机架座
CN106477433A (zh) 一种电梯曳引机支撑机构
CN101417695B (zh) 一种集装箱船用导轨及其架设方法
JP5581024B2 (ja) 立体駐車装置
CN204454192U (zh) 盖板式防止轿厢舱前倾装置
JP6200626B2 (ja) 荷台にガイドレールを備えるトラックの床構造及びトラック
CN207903727U (zh) 乘客输送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