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81258U - 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81258U
CN207581258U CN201721406578.2U CN201721406578U CN207581258U CN 207581258 U CN207581258 U CN 207581258U CN 201721406578 U CN201721406578 U CN 201721406578U CN 207581258 U CN207581258 U CN 207581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fuel
connect
passage
intak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0657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艳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Jinte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eng K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eng K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eng K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0657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81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81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81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涉及机动车配件的技术领域。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包括手柄组件、踏板组件、进油组件、出油组件和支撑臂;踏板组件与进油组件的进油口连接,进油组件的出油口与出油组件的进油口连接;进油组件具有进油部和回油部,进油部使进油组件内的一部分油进入出油组件,回油部将另一部分油回流至进油组件内;出油组件的出油口与支撑臂连接;手柄组件与进油组件的回油口连接。解决了踏板踏下后,液压缸内不能回油释放多余压力,容易损坏液压缸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利用进油组件的进油部对油进行推送,利用回油部将小部分油回流至油箱,有效的对出油组件内的过大压力进行及时释放,对整个千斤顶进行保护。

Description

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机动车是指由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在道路上行驶的、供乘用或运送物品或者进行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以及游乐设施,例如电动摄位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踏板车等。按照机动车的类型,主要分为大型汽车、小型汽车、专用汽车、特种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瓶车、三轮摩托车、二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四轮农用运输车、三轮农用运输车、大型方向盘式拖拉机、小型方向盘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轮式自行专用机械、全挂车、半挂车。无论是在服务行业,还是在工业领域,机动车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上述现有技术中,机动车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损坏的现象,造成机动车不能使用,这时,人们一般会将机动车运送至维修公司进行维修,以完成对机动车的检修,机动车检修完毕后,人们才能够继续进行使用。一旦机动车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损坏,维修方式比较简单,而维修公司不能及时赶到,人们只能亲自对机动车进行检修,尤其是轮胎出现爆胎的情况,需要人们使用车体内存放的千斤顶进行维修,即:利用千斤顶将车体一侧的底盘向上抬起,将千斤顶支架支撑在车体的底盘下部,待车体固定好后,利用千斤顶支架支撑底盘,将千斤顶撤出,然后才能更换轮胎。
但是,现有的千斤顶在使用的过程中,踏板被踩踏后,利用油缸直接将支撑臂顶起,而支撑臂抬至最高点时,经常会出现油缸内压力过大,导致油缸内的压力不能适当的释放,使油缸内的部件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挤压力太大,容易被挤压损坏,降低了油缸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千斤顶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油压到达最高点时,过大的压力不能适当的释放,使油缸内的部件容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动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机动车的千斤顶使用效果差,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包括手柄组件、踏板组件、进油组件、出油组件和支撑臂;
所述踏板组件与所述进油组件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进油组件的出油口与所述出油组件的进油口连接,通过所述踏板组件的压力使所述进油组件内的油进入所述出油组件;所述进油组件具有进油部和回油部,所述进油部使所述进油组件内的一部分油进入所述出油组件,所述回油部对所述出油组件内的压力进行释放,将另一部分油回流至所述进油组件内;
所述出油组件的出油口与所述支撑臂连接,通过所述出油组件的压力对所述支撑臂进行支撑;
所述手柄组件与所述进油组件的回油口连接,通过所述手柄组件将所述出油组件内的油释放至所述进油组件内。
进一步的,所述进油组件包括油箱和泵芯,所述泵芯和所述手柄组件与所述油箱的同一侧面连接,所述泵芯的一端与所述踏板组件连接;
所述油箱的进油部包括第一进油通道、第二进油通道、安装低压螺钉的低压螺钉孔、安装高压螺钉的高压螺钉孔和出油通道,所述泵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油通道的一端和第二进油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油通道的另一端和第二进油通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低压螺钉孔垂直连通,所述低压螺钉孔和所述高压螺钉孔的一端连通,所述高压螺钉孔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油通道垂直连通,所述出油通道与所述出油组件的进油口连通;
所述油箱的回油部包括第一回油通道,所述第一回油通道与低压螺钉孔垂直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内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油通道垂直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封堵装置;
所述封堵装置包括调压阀螺钉、锥阀芯、调压阀弹簧和密封圈;所述调压阀螺钉穿过所述密封圈和调压阀弹簧将所述锥阀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还设有第二回油通道,所述第二回油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封堵装置连通,所述第二回油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油箱侧壁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低压螺钉孔和所述高压螺钉孔之间设有第二通道;
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钢珠,所述第一钢珠设置在所述低压螺钉孔内,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钢珠,所述第二钢珠设置在所述高压螺钉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还设有第三回油通道,所述第三回油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出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回油通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钢珠连接阀杆,所述阀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油通道连接,所述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柄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阀杆上连接有压簧和U型件,所述阀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揿手弯钩;
所述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揿手弯钩一端内侧面的连接孔连接,所述揿手弯钩的另一端与千斤顶底部侧壁的固定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揿手弯钩的一端能够以另一端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运动;所述揿手弯钩的一端外侧面与所述手柄组件的平移块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踏板组件包括踏板、传动件和连接板;
所述踏板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泵芯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出油组件包括油管、油缸和活塞杆;
所述油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油组件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油缸的一端连接,所述油缸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臂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动车,包括车体和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
所述车体内设有安装座,所述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安装在所述安装座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所述手柄组件和所述踏板组件均连接在所述进油组件的右端位置,所述踏板组件与所述进油组件的进油口连接,以使所述踏板组件能够为所述进油组件提供所需的压力,所述进油组件的出油口与所述出油组件的进油口连接,通过所述踏板组件的压力,使所述进油组件内的油进入所述出油组件内;所述进油组件设有进油部和回油部,所述踏板组件提供压力时,压力使大部分油沿着进油组件的进油部进入所述出油组件,而为了释放所述出油组件内的压力,一小部分油沿着所述进油组件的回油部释放,从而对所述出油组件的压力进行释放,防止所述出油组件内的压力过大,对所述出油组件造成的压迫损坏;所述出油组件的出油口与所述支撑臂连接,以使所述出油组件内的油足够多时,能够带动所述支撑臂逐渐上升,从而对机动车的底盘进行支撑;所述手柄组件与所述进油组件的回油口连接,机动车维修完毕后,可以旋转所述手柄组件,使所述手柄组件对所述出油组件内的油进行释放,并将油全部释放至所述进油组件内。本实用新型利用进油部将大部分油推动至所述出油组件,对支撑臂进行支撑,利用回油部将一小部分油回流至油箱,防止过大的压力对出油组件造成的损坏,有效的保护了整个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动车,将上述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安装在机动车内的安装座上,整个机动车的维修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部局部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泵芯和阀杆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泵芯和阀杆之间连接的平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泵芯和阀杆之间连接的剖开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沿A-A方向剖开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手柄组件;200-踏板组件;300-进油组件;400-出油组件;500-支撑臂;101-平移块;201-踏板;202-传动件;203-连接板;301-油箱;302-泵芯;303-第一进油通道;304-第二进油通道;305-低压螺钉孔;306-高压螺钉孔;307-出油通道;308-第一回油通道;309-第一通道;310-调压阀螺钉;311-锥阀芯;312-调压阀弹簧;313-密封圈;314-第二通道;315-第一钢珠;316-第二钢珠;317-第二回油通道;318-第三回油通道;319-第三钢珠;320-阀杆;321-压簧;322-U型件;323-揿手弯钩;401-油管;402-油缸;403-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部局部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泵芯和阀杆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泵芯和阀杆之间连接的平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泵芯和阀杆之间连接的剖开示意图;图9为图8中沿A-A方向剖开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的主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杆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包括手柄组件100、踏板组件200、进油组件300、出油组件400和支撑臂500;
如图1所示,所述踏板组件200与所述进油组件300右端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进油组件300左端的出油口与所述出油组件400右端的进油口连接,踩踏所述踏板组件200,通过所述踏板组件200提供向下的压力使所述进油组件300内的油进入左端的所述出油组件400;所述进油组件300具有进油部和回油部,所述进油部使所述进油组件300内的一部分油进入所述出油组件400,即:大部分油都进入所述出油组件400内,这时,所述出油组件400和所述进油组件300之间的压力增大,为避免压力过大对部件造成的冲击,利用所述回油部对所述出油组件400内的压力进行释放,将所述出油组件400另一部分油回流至所述进油组件300内,即:小部分油回流至所述进油组件300内;
所述出油组件400左端的出油口与所述支撑臂500的下端连接,通过所述出油组件400向上的压力对所述支撑臂500进行支撑,使所述支撑臂500对机动车的底盘进行支撑;
所述手柄组件100的下端与所述进油组件300右端的回油口连接,旋转所述手柄组件100,通过所述手柄组件100的下端将所述出油组件400内全部的油释放至所述进油组件300内,从而对出油组件400内的压力进行释放,完成一次使用的过程。
如图6-1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进油组件300包括油箱301和泵芯302,所述泵芯302和所述手柄组件100与所述油箱301右端的侧面连接,所述泵芯302右面的一端与所述踏板组件200连接;
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油箱301的进油部包括右侧面的第一进油通道303、第二进油通道304,第一进油通道303和第二进油通道304沿着水平方向平行设置,所述油箱301上端面的安装低压螺钉的低压螺钉孔305、安装高压螺钉的高压螺钉孔306,低压螺钉孔305和高压螺钉孔306沿着竖直方向平行设置,油箱301内左侧面设有出油通道307,所述泵芯302左侧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油通道303右侧的一端和第二进油通道304右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油通道303的左侧一端和第二进油通道304的左侧一端均与所述低压螺钉孔305由上至下依次垂直连通,所述低压螺钉孔305的左侧和所述高压螺钉孔306的右侧之间设有通道,通道的右端与所述低压螺钉孔305的左侧一端通过通道连通,通道的左端与所述高压螺钉孔306的右侧一端垂直连通,所述高压螺钉孔306的左侧一端与所述出油通道307的右侧垂直连通,所述出油通道307的左侧与所述出油组件400的进油口连通;
所述油箱301的回油部包括第一回油通道308,所述第一回油通道308与第一进油通道303在水平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回油通道308的右端与油箱301连通,第一回油通道308的左端与低压螺钉孔305的下端垂直连通。
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油箱301内设有第一通道309,所述第一通道309的上面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油通道304的侧面位置垂直连通,所述第一通道309的下面一端连接有封堵装置;
所述封堵装置包括调压阀螺钉310、锥阀芯311、调压阀弹簧312和密封圈313;所述调压阀螺钉310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密封圈313和调压阀弹簧312将所述锥阀芯311连接在所述第一通道309下面的一端;所述调压阀螺钉310的上端连接所述锥阀芯311,所述调压阀螺钉310的下端设置在所述油箱301的下端面的连接孔内。
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油箱301还设有第二回油通道317,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17与所述第一进油通道303在水平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17左侧的一端与所述封堵装置的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17右侧的一端与所述油箱301右面的侧壁连通。
如图9所示,进一步的,所述低压螺钉孔305和所述高压螺钉孔306之间设有第二通道314;
所述第二通道314左侧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钢珠315,所述第一钢珠315设置在所述低压螺钉孔305内,所述第二通道314右侧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钢珠316,所述第二钢珠316设置在所述高压螺钉孔306内,所述低压螺钉孔305、第二通道314和高压螺钉孔306之间相连通。
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油箱301还设有第三回油通道318,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左侧的一端与所述出油通道307连通,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右侧的一端连接所述阀杆320左侧的一端,所述所述阀杆320左侧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钢珠319,所述阀杆320左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右端连接,使所述第三钢珠319连接在阀杆320的左端,利用第三钢珠319对第三回油通道318的右端进行封堵,所述阀杆320的右侧一端与所述手柄组件100的下端连接,利用所述手柄组件100的旋转运动,对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的右端进行打开或者关闭。
如图3、图8、图1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阀杆320上由左至右依次连接有压簧321和U型件322,所述阀杆320右侧的一端连接有揿手弯钩323;
所述阀杆320右侧的一端与所述揿手弯钩323右侧一端的内侧面的连接孔连接,所述连接孔为弧形,以使所述阀杆320的右侧一端能够在连接孔内上下移动,所述揿手弯钩323左侧的一端设置在千斤顶底部侧壁内侧,在千斤顶的底部侧壁上连接有固定件,固定件采用U型连接件,所述揿手弯钩323的左端与U型连接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揿手弯钩323的右端能够以左端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如图3所示,所述揿手弯钩323的右端外侧面与所述手柄组件100下端的平移块101活动连接,所述平移块101能够推动所述揿手弯钩323的右端外侧面沿着上下方向运动,从而使所述揿手弯钩323的右端能够以左端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运动,从而使所述揿手弯钩323的右端能够带动所述阀杆320的右端向右运动,从而使所述阀杆320向右运动,这时,使所述第三钢珠319向外脱离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的右端,使所述出油组件400内的油沿着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回流至所述油箱301内。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踏板组件200包括踏板201、传动件202和连接板203;
所述踏板201的下端面与所述传动件202上面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件202为弧度朝外侧的弧形件,所述传动件202下面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板203与所述泵芯302右侧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板203为两个,两个连接板203的右侧一端通过连接轴分别与所述传动件202的下端连接,两个连接板203的左侧一端通过连接轴分别与所述泵芯302右侧的一端连接。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出油组件400包括油管401、油缸402和活塞杆403;
所述油管401右侧的一端与所述进油组件300左侧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油管401左侧的一端与所述油缸402左侧的一端连接,所述油缸402右侧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杆403左侧的一端连接,所述活塞杆403连接在所述油缸402内,所述活塞杆403右侧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臂500的下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携式机动车千斤顶,使用前,将千斤顶的下部移动至机动车的底盘下面,处于底盘待升起的位置,手握所述手柄组件的上端,对千斤顶的位置进行固定,脚掌向下踩踏住所述踏板,所述踏板的压力通过所述传动件和所述连接板传递至所述泵芯的右端,此时所述泵芯向左移动,所述泵芯的左端顶住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二进油通道,使油沿着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二进油通道向左进入低压螺钉处,第二进油通道内的压力比较大,锥阀芯的上端密封住第一通道,油只能沿着第二进油通道进入低压螺钉处,低压螺钉处的压力增大,第一钢珠封堵住第一回油通道,使油沿着第二通道流至所述高压螺钉处,高压螺钉处的压力增大,顶开第二钢珠使油沿着出油通道流至所述出油组件,然后利用出油组件将所述支撑臂向上顶起,使所述支撑臂将机动车的底盘向上抬起;松开所述踏板,所述泵芯向右移动,所述油箱的内部压力变小,所述出油组件内的小部分油沿着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二进油通道倒吸,由于所述锥阀芯封堵住第一通道的上端,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二进油通道均由所述低压螺钉孔处倒吸,所述低压螺钉孔处的压力变低,所述第二钢珠封堵住出油通道,防止出油组件的油倒吸,所述第一钢珠将倒流的油通过第一回油通道回流至所述油箱内,封堵装置将第二进油通道内的油通过第二回油通道回流至所述油箱内,避免了压力过大对元件造成的损伤,保护元件不被损坏,如此反复循环,将液压油逐渐注入油缸内,利用活塞杆顶出所述支撑臂;当支撑臂抬升至最高点,需要放油时,旋转所述手柄组件的手柄的上端,使手柄下部的平移块向上推动所述揿手弯钩的右端,所述揿手弯钩的左端向上旋转,使所述揿手弯钩的右端带动所述泵芯的右端向外侧运动,从而使所述泵芯左端的第三钢珠向右脱离所述第三回油通道的右端,使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经过油管和第三回油通道回流至所述油箱内,所述活塞杆退回,所述支撑臂下降,从而完成了机动车底盘的下降运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动车,包括车体和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
所述车体内设有安装座,所述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安装在所述安装座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需要对机动车进行检修时,只需要将千斤顶打开,由于千斤顶的缓冲效果好,支撑机动车的底盘时,所具有的支撑力稳定,不会对机动车的部件造成损伤,从而提高了机动车的检修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组件(100)、踏板组件(200)、进油组件(300)、出油组件(400)和支撑臂(500);
所述踏板组件(200)与所述进油组件(300)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进油组件(300)的出油口与所述出油组件(400)的进油口连接,通过所述踏板组件(200)的压力使所述进油组件(300)内的油进入所述出油组件(400);所述进油组件(300)具有进油部和回油部,所述进油部使所述进油组件(300)内的一部分油进入所述出油组件(400),所述回油部对所述出油组件(400)内的压力进行释放,将另一部分油回流至所述进油组件(300)内;
所述出油组件(400)的出油口与所述支撑臂(500)连接,通过所述出油组件(400)的压力对所述支撑臂(500)进行支撑;
所述手柄组件(100)与所述进油组件(300)的回油口连接,通过所述手柄组件(100)将所述出油组件(400)内的油释放至所述进油组件(30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组件(300)包括油箱(301)和泵芯(302),所述泵芯(302)和所述手柄组件(100)与所述油箱(301)的同一侧面连接,所述泵芯(302)的一端与所述踏板组件(200)连接;
所述油箱(301)的进油部包括第一进油通道(303)、第二进油通道(304)、安装低压螺钉的低压螺钉孔(305)、安装高压螺钉的高压螺钉孔(306)和出油通道(307),所述泵芯(30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油通道(303)的一端和第二进油通道(30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油通道(303)的另一端和第二进油通道(30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低压螺钉孔(305)垂直连通,所述低压螺钉孔(305)和所述高压螺钉孔(306)的一端连通,所述高压螺钉孔(306)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油通道(307)垂直连通,所述出油通道(307)与所述出油组件(400)的进油口连通;
所述油箱(301)的回油部包括第一回油通道(308),所述第一回油通道(308)与低压螺钉孔(305)垂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301)内设有第一通道(309),所述第一通道(30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油通道(304)垂直连通,所述第一通道(309)的另一端连接有封堵装置;
所述封堵装置包括调压阀螺钉(310)、锥阀芯(311)、调压阀弹簧(312)和密封圈(313);所述调压阀螺钉(310)穿过所述密封圈(313)和调压阀弹簧(312)将所述锥阀芯(311)连接在所述第一通道(309)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301)还设有第二回油通道(317),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17)的一端与所述封堵装置连通,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17)的另一端与所述油箱(301)侧壁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螺钉孔(305)和所述高压螺钉孔(306)之间设有第二通道(314);
所述第二通道(314)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钢珠(315),所述第一钢珠(315)设置在所述低压螺钉孔(305)内,所述第二通道(31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钢珠(316),所述第二钢珠(316)设置在所述高压螺钉孔(306)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301)还设有第三回油通道(318),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的一端与所述出油通道(307)连通,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钢珠(319)连接阀杆(320),所述阀杆(3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油通道(318)连接,所述阀杆(320)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柄组件(10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320)上连接有压簧(321)和U型件(322),所述阀杆(320)的另一端连接有揿手弯钩(323);
所述阀杆(320)的另一端与所述揿手弯钩(323)一端内侧面的连接孔连接,所述揿手弯钩(323)的另一端与千斤顶底部侧壁的固定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揿手弯钩(323)的一端能够以另一端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运动;所述揿手弯钩(323)的一端外侧面与所述手柄组件(100)的平移块(101)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组件(200)包括踏板(201)、传动件(202)和连接板(203);
所述踏板(201)与所述传动件(202)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件(20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板(203)与所述泵芯(302)的一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组件(400)包括油管(401)、油缸(402)和活塞杆(403);
所述油管(401)的一端与所述进油组件(300)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油管(401)的另一端与所述油缸(402)的一端连接,所述油缸(402)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杆(403)的一端连接,所述活塞杆(403)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臂(500)连接。
10.一种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
所述车体内设有安装座,所述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安装在所述安装座内。
CN201721406578.2U 2017-10-27 2017-10-27 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Active CN207581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06578.2U CN207581258U (zh) 2017-10-27 2017-10-27 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06578.2U CN207581258U (zh) 2017-10-27 2017-10-27 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81258U true CN207581258U (zh) 2018-07-06

Family

ID=62730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06578.2U Active CN207581258U (zh) 2017-10-27 2017-10-27 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812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71817U (zh) 汽车千斤顶系统
CN105947933B (zh) 一种电动搬运车
CN106241663A (zh) 一种操作方便的电力施工设备
CN201033724Y (zh) 自行桅柱式升降车
CN207581258U (zh) 便携式机动车千斤顶及机动车
CN207060009U (zh) 一种电动汽车换电池用的定位平台
CN105333035A (zh) 一种基于空气压缩的制动发电机构
CN205968124U (zh) 一种汽车电喇叭外壳装配旋紧装置
CN207902404U (zh) 一种长途货车制动器冷却降温装置
CN203411315U (zh) 移动式手动加油机
CN1583480A (zh) 一种无动力天然气加气系统及其加气方法
CN212769671U (zh) 一种两用功能全电动托盘搬运车
CN207190686U (zh) 拖挂车的拖车钩及拖挂车
CN204185178U (zh) 一种双泵单缸快速增压卧顶
CN203006845U (zh) 拆装汽车总成的起重托车
CN206900342U (zh) 一种汽车修理专用汽车移动装置
CN208648674U (zh) 一种用于风力发电场电力检修的高空作业车
CN201161635Y (zh) 液压省力双梯装置
CN205916283U (zh) 电动助力自行车中轴
CN206338162U (zh) 一种车载的手摇式自行车打气筒
CN206219117U (zh) 车辆自顶升装置
CN205110447U (zh) 液压式护栏校正平台
CN202245921U (zh) 液压托车
CN207082232U (zh) 一种交通运输信号灯装置
CN202320695U (zh) 自行车的气动助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21

Address after: 314300 Zhongle Road, Xitangqiao Street, Haiyan Coun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xing Jinteng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Fuyang District Silver Lake Street Sizhou village of Hang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Heng K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