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81798U -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81798U
CN207481798U CN201721475972.1U CN201721475972U CN207481798U CN 207481798 U CN207481798 U CN 207481798U CN 201721475972 U CN201721475972 U CN 201721475972U CN 207481798 U CN207481798 U CN 2074817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m panel
panel body
vehicle pillar
interior trim
reinforcing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7597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哲
吕晟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7597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817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81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81798U/zh
Priority to EP18875824.7A priority patent/EP3708433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113666 priority patent/WO2019091339A1/zh
Priority to TW107215104U priority patent/TWM573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13/0237Side or rear panels
    • B60R13/025Pillars; Roof r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2013/0287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integrating other functions or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包括:内饰板本体和设于所述内饰板本体两侧的翻边;所述两个翻边的相对的侧壁设有沿翻边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朝向所述内饰板本体拱起的拱形结构。可选的,相邻的第一加强筋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为波浪形的加强结构。进一步的,第一加强筋与内饰板本体之间具有空隙,形成为沿内饰板本体长度方向的第一滑槽;车辆立柱内饰板还包括安全带滑板,安全带滑板的侧边在第一滑槽中沿内饰板本体长度方向滑动。利用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抵抗内饰板的变形,并且能利用波浪形加强结构与内饰板本体之间的空隙来实现安全带高度的调节,简化了安全带滑板的滑动结构,节省了物料成本和工装成本。

Description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内饰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立柱是车身上的重要支撑部件。习惯上,将车辆一侧从车头到车尾的立柱依次称为A柱、B柱、C柱等等。车辆立柱内饰板是包覆车辆立柱内部的内饰件,而一般将安全带织带布置为从立柱内饰板中穿出。并且一些车型的立柱内饰板上,例如B柱的上内饰板上,还设置有安全带滑板结构(也称为安全带高度调节挡板),以便调节安全带的高度。
现有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存在以下诸多不足:
首先,为了减小B柱饰板与门饰板之间的缝隙,现有车辆B柱上内饰板往往被做成倒拔模的结构。但对于具有安全带滑板的B柱上内饰板,倒拔模结构的立柱内饰板容易受到密封条的挤压而产生变形,从而造成安全带滑板运动不顺畅。一种改进方式为,通过在立柱内饰板内侧焊接一个强度较大的矩形框来支撑立柱内饰板两侧以防止变形,但这样会使得立柱内饰板的制造成本及物料成本大大增加。
其次,在带有侧气帘的车型上,为了方便拆卸立柱内饰板,往往使用螺钉将立柱内饰板固定到车身上,在这种方式中,需要设置可拆卸的闷盖才能将立柱内饰板拆下,使得造型不美观。
另外,对具有安全带滑板的立柱内饰板进行安装时,在将安全带滑板的螺栓连接孔对准安全带螺栓时,安全带滑板容易产生窜动,不方便安装,增大了安装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内饰板抵抗变形的能力、简化安全带滑板的滑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包括:内饰板本体和设于所述内饰板本体两侧的翻边;所述两个翻边的相对的侧壁设有沿所述翻边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朝向所述内饰板本体拱起的拱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为波浪形的加强结构。
前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中所述两个翻边的相对的侧壁还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背向所述内饰板本体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相连,以加强所述第一加强筋的支撑效果。
前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内饰板本体之间具有空隙,形成为沿所述内饰板本体长度方向的第一滑槽;所述车辆立柱内饰板还包括安全带滑板,所述安全带滑板的侧边能容纳于所述第一滑槽中并沿所述内饰板本体长度方向滑动。
前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中所述两个翻边的相对的侧壁还设有第三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滑槽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安全带滑板两侧边缘相抵靠,或与所述安全带滑板两侧边缘处设置的弧形凸起相抵靠,以阻止所述安全带滑板进行沿所述内饰板本体宽度方向的移动。
前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中所述车辆立柱内饰板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卡扣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及所述第二卡扣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饰板本体、所述车辆立柱相卡接,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车辆立柱之间为不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车辆立柱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内饰板本体设有用于卡接所述第一卡扣的第一卡扣基座和用于卡接所述第二卡扣的第二卡扣基座。
前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中所述第一卡扣基座与所述内饰板本体的连接处设有第四加强筋,以加强所述第一卡扣基座的强度。
前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中所述第一卡扣为聚己二酰己二胺卡扣。
前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中所述内饰板本体、所述安全带滑板之中的一个设有第三卡扣,另一个设有与所述第三卡扣进行可拆卸卡接的第三卡扣配合件,用于在装卸所述车辆立柱内饰板时,将所述安全带滑板与所述内饰板本体预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其包括前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具有波浪形加强筋结构,与现有的直条型的或断开式的筋板相比,更能有效的抵抗内饰板的变形;并且,可以利用波浪形加强筋结构与内饰板本体之间的空隙(第一滑槽),来实现安全带滑板的滑动以及调节安全带的高度,从而无需再焊接加强框支撑饰板两侧,节省了物料成本和工装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内饰板通过设置高强度材料的与车辆立柱不可拆卸卡接的第一卡扣和普通塑料材质的与车辆立柱可拆卸卡接的第二卡扣,在拆卸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立柱内饰板时,能通过:先将第二卡扣从车辆立柱上拔出,再滑动内饰板使第一卡扣从基座中滑出,来完成内饰板的拆卸,从而在保证内饰板与立柱连接强度的同时,使内饰板的拆卸更加方便;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于内饰板本体和安全带滑板的预紧结构(第三卡扣及配合件),在安装拆卸内饰板时,能使滑板与内饰板本体之间相对固定,增加了总装操作的便利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立柱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将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扣基座分离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饰板本体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饰板本体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滑板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滑板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内饰板本体 110:翻边
111:第一加强筋 120:第一滑槽
200:安全带滑板 130:滑板安装孔
220:安全带出口 112:第二加强筋
113:第三加强筋 140:第一卡扣基座
150:第二卡扣基座 310:第一卡扣
320:第二卡扣 141:第四加强筋
210:滑板本体 230:高度调节按钮安装孔
400:高度调节按钮 240:弧形凸起
250:安全带螺栓连接结构 260:第二滑槽
270:弹簧 280:限位筋
410:安全带按钮连接结构 510:第三卡扣
520:第三卡扣配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的内饰板结构可以应用在车身的各个立柱,并特别适用于设有安全带的立柱。由于通常在车辆B柱的上内饰板设置可调节高度的安全带,以下的文字及附图主要以车辆B柱的上内饰板为示范,以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内饰板,以下对内饰板及其部件的方向、朝向或位置的描述,主要是以将内饰板装配到车辆立柱上之后,相对于车辆或车辆立柱为参考进行的方向、朝向或位置的描述。例如,上、上方、上部指的是靠近或指向车顶的方向;下、下方、下部指的是靠近或指向车底的方向。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车辆立柱内饰板主要包括:内饰板本体100,用于从车厢内侧包裹、覆盖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100具有能与车辆立柱连接的背面,内饰板本体100两侧向背面弯折而形成有翻边110,两个翻边110的相对的侧壁设有沿翻边110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一加强筋111,且该第一加强筋111为朝向内饰板本体100拱起的拱形结构。进一步的,可将相邻的第一加强筋111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为波浪形的加强结构,与现有的设置多个独立筋板的结构相比,波浪形加强结构能更有效的防止内饰板两侧变形。进一步的,第一加强筋111与内饰板本体100的背面之间具有空隙,形成为沿内饰板本体 100长度方向的第一滑槽120,同时,车辆立柱内饰板还包括安全带滑板200,安全带滑板200可容纳于第一滑槽120中并沿内饰板本体100长度方向滑动。
需注意,当车辆立柱内饰板包括安全带滑板200时,内饰板本体100中部设有滑板安装孔130,使设置于安全带滑板200的安全带出口220、高度调节按钮400能够从滑板安装孔130中露出或穿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拱形的第一加强筋111沿翻边110长度方向排成一个直线,相邻的两两第一加强筋111相互连接,形成为波浪形加强结构。所有的第一加强筋111的拱形顶点组成了波浪形加强结构的波峰。将波峰距内饰板本体100背面的距离设置得,大致等于安全带滑板200的厚度,使第一加强筋111的波峰和内饰板本体100背面能与安全带滑板200相接触,从而第一加强筋111与内饰板本体100的背面之间的空隙形成为第一滑槽120,用于容置安全带滑板200的侧边,使安全带滑板200能沿内饰板本体100长度方向滑动,以阻止安全带滑板200进行垂直于内饰板本体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窜动。
在两个翻边110的相对的侧壁还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加强筋112,位于第一加强筋111背向内饰板本体100的一侧或者位于第一加强筋111的面向和背向内饰板本体100的两侧,第二加强筋112可呈矩形或三角形。在第二加强筋112为多个时,可将位于同一翻边110的多个第二加强筋112,沿翻边 110长度方向平行地间隔设置。将第二加强筋112的一端与第一加强筋111相连,可以连接于波浪形加强结构的相邻两个第一加强筋111之间的连接处,以加强第一加强筋111、波浪形加强结构的支撑效果。需注意,各个加强筋之间以及加强筋与内饰板本体100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7,在两个翻边110的相对的侧壁还可设有第三加强筋113,位于第一加强筋111朝向内饰板本体100的一侧,事实上位于第一滑槽120内,第三加强筋113能与安全带滑板200两侧边缘相抵靠,以限制安全带滑板200进行沿内饰板本体100宽度方向的移动。在一种具体方式中,第三加强筋113包括长度方向与第一滑槽120长度方向一致的长条形筋板,并可以在该长条形筋板上间隔地设置多个与该长条形筋板长度方向垂直且高度相同的筋板,使第三加强筋113呈“丰”字型,第三加强筋113与安全带滑板200两侧边缘相抵靠,或者,当安全带滑板200两侧边缘处设有弧形凸起240时(如图8、图9所示),与该弧形凸起240相抵靠,以阻止安全带滑板200进行沿内饰板本体100宽度方向的移动。第三加强筋113的侧端可与第一加强筋111相连,以同时加强第一加强筋111、第三加强筋113的支撑效果。事实上也可将本具体方式中的“丰”字型结构的第三加强筋113视为:在第一加强筋111朝向内饰板本体100的一侧设有长度方向与第一滑槽120 长度方向一致的长条形的第三加强筋113,并且在第一加强筋111的两侧均设连接有多个第二加强筋112,且位于朝向内饰板本体100一侧的第二加强筋112与长条形的第三加强筋113相交叉且高度相同,从而形成为“丰”字型的加强结构。需注意,第三加强筋113高度应低于第一加强筋111的高度。
第一滑槽120靠近车底的一端可以是封闭的,例如可以将位于最底端的第一加强筋111的靠近车底的一端与内饰板本体100背面相连接,或者可以将靠近车底的一个第二加强筋112与内饰板本体100背面相连,从而将第一滑槽120的靠近车底的一端封闭,以限制安全带滑板200滑动幅度,阻止安全带滑板200因重力而下坠脱落。如果还有其他结构限制安全带滑板200的滑动幅度,也可以不将第一滑槽120靠近车底的一端封闭。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立柱内饰板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卡扣,卡扣两端分别与内饰板本体100、车辆立柱相卡接。在内饰板本体100的背面设有对应的卡扣基座,该卡扣基座具有用于容纳并卡住卡扣一端的凹槽。进一步的,该卡扣为多个,该多个卡扣中的一个或多个为第一卡扣310,与车辆立柱之间为不可拆卸连接,并且该多个卡扣中的一个或多个为第二卡扣320,与车辆立柱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内饰板本体100背面,靠近车顶的一侧设有第一卡扣基座140,靠近车底的一侧设有第二卡扣基座 150。并且,车辆立柱内饰板还包括第一卡扣310和第二卡扣320,第一卡扣 3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卡扣基座140、车辆立柱卡接,第二卡扣32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卡扣基座150、车辆立柱卡接。
其中的第一卡扣基座140设有用于与第一卡扣310的一端卡接的凹槽,该凹槽的开口朝向于车底,并且在凹槽的靠近车辆立柱的侧壁设有缺口,用于卡住第一卡扣310的一端并使第一卡扣310的另一端伸出。类似的,第二卡扣基座150设有用于与第二卡扣320卡接的凹槽,该凹槽的开口朝向于车底,并且在凹槽的靠近车辆立柱的侧壁设有缺口。第一卡扣基座140与内饰板本体100的连接处可设置第四加强筋141,以提高第一卡扣基座140的强度。第一卡扣基座140、第二卡扣基座150的具体数量可为单个也可为多个,一般而言,可以均为两个,并沿内饰板本体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卡扣310为不可拆卸卡扣,并与车辆立柱的卡接为不可拆卸的卡接,只有在破坏第一卡扣310的情形才能使第一卡扣310从车辆立柱上拆卸下来。第一卡扣310可以是高强度塑料的卡扣,例如是聚己二酰己二胺 (俗称为尼龙66或PA66)。在一种示例中,第一卡扣310包括“个”字形锁紧件,由梁以及梁的顶端倾斜设置的两个卡爪组成,用于与车辆立柱不可拆卸的卡接。
其中,第二卡扣320与车辆立柱的卡接为可拆卸的卡接,材料可以为塑料,具体选用的塑料种类不做限制。在一种示例中,第二卡扣320包括,由弯折成钩形的梁形成的锁紧件,用于与车辆立柱可拆卸的卡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立柱内饰板从车辆立柱拆卸的具体方法为,先拔出内饰板本体100下方的第二卡扣320,再滑动内饰板本体100,使上方的第一卡扣310从第一卡扣基座140中滑出,从而完成了立柱内饰板从车辆立柱上的拆卸。
请参阅图8和图9,安全带滑板200主要包括滑板本体210、高度调节按钮400、安全带出口220、高度调节按钮安装孔230。
其中,滑板本体210为平板状结构,具有装配到车辆立柱之后,朝向于车辆立柱的背面,以及与背面相背的朝向于车厢内部的正面。
安全带滑板200的两侧边能同时容纳于两个翻边110的第一滑槽120中,并且同时与翻边110相接触,或者在设有第三加强筋113时,同时与第三加强筋113相抵靠,以使安全带滑板200能在两个第一滑槽120中进行沿内饰板本体100长度方向的滑动,并阻止安全带滑板200进行沿内饰板本体100宽度方向的移动。进一步的,在安全带滑板200两侧的边缘处,设有多个弧形凸起240,沿安全带滑板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在将安全带滑板200的两侧边容置于第一滑槽120中时,该弧形凸起240能与第三加强筋113相抵靠,以提高安全带滑板200在滑动时的稳定性和平滑性。
其中,安全带滑板200背面设有安全带螺栓连接结构250,用于与安全带的螺栓连接。具体可以是,安全带螺栓连接结构250套接于安全带螺栓的外部。
其中的高度调节按钮400通过弹簧270与安全带滑板200的背面相连接。
其中的高度调节按钮安装孔230,能使高度调节按钮400正面凸起部分从高度调节按钮安装孔230中穿出。
在安全带滑板200背面,高度调节按钮安装孔230的周围,设有多个第二滑槽260,高度调节按钮400可在第二滑槽260中沿安全带滑板200的长度方向滑动。并且通过设置在安全带滑板200背面高度调节按钮安装孔230上方的弹簧270和限位筋280,来限制高度调节按钮400沿安全带滑板200长度方向滑动的幅度。
高度调节按钮400背面设有安全带按钮连接结构410,在按压高度调节按钮400时,通过安全带按钮连接结构410与安全带按钮的接触,达到解锁安全带的目的。
可选的,安全带滑板200和内饰板本体100之间设有预紧结构,包括在安全带滑板200、内饰板本体100之中的一个上设置的第三卡扣510,以及在另一个上设置的能与第三卡扣510进行可拆卸卡接的第三卡扣配合件520。
具体的,请参阅图2、图6、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安全带滑板200靠近车顶一端的边缘处,设有第三卡扣51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悬臂钩。在内饰板本体100背面的滑板安装孔130的上方设有第三卡扣配合件 520,包括由三个筋板组成的“Y”字形凸起。“Y”字形的第三卡扣配合件 520能够卡接在第三卡扣510的两个悬臂钩之间。并且,第三卡扣510与第三卡扣配合件520之间的卡接为可拆卸卡接,例如可以增大第三卡扣510两个悬臂钩的梁的长度,减小两个悬臂钩的保持面的深度和角度,也可选用刚度较低的塑料作为第三卡扣510的材料,使得在受到外力时,第三卡扣510 容易产生形变而与第三卡扣配合件520脱开,以防止因第三卡扣510与第三卡扣配合件520的卡合而妨碍安全带滑板200在使用过程中的滑动。
在装配、拆卸车辆立柱内饰板的过程中,利用第三卡扣510与第三卡扣配合件520之间的配合,可先将安全带滑板200与内饰板本体100预紧,使安全带滑板200与内饰板本体100之间相对固定,再进行车辆立柱内饰板的装卸,从而增加了安装、拆卸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饰板本体(100)和设于所述内饰板本体(100)两侧的翻边(110);所述两个翻边(110)的相对的侧壁设有沿所述翻边(110)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一加强筋(111),所述第一加强筋(111)为朝向所述内饰板本体(100)拱起的拱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强筋(111)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为波浪形的加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翻边(110)的相对的侧壁还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加强筋(112),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11)背向所述内饰板本体(100)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11)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111)相连,以加强所述第一加强筋(111)的支撑效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111)与所述内饰板本体(100)之间具有空隙,形成为沿所述内饰板本体(100)长度方向的第一滑槽(120);
所述车辆立柱内饰板还包括安全带滑板(200),所述安全带滑板(200)的侧边能容纳于所述第一滑槽(120)中并沿所述内饰板本体(100)长度方向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翻边(110)的相对的侧壁还设有第三加强筋(113),位于所述第一滑槽(120)内,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滑槽(120)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三加强筋(113)与所述安全带滑板(200)两侧边缘相抵靠,或与所述安全带滑板(200)两侧边缘处设置的弧形凸起(240)相抵靠,以阻止所述安全带滑板(200)进行沿所述内饰板本体(100)宽度方向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立柱内饰板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卡扣(310)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卡扣(320),所述第一卡扣(310)及所述第二卡扣(3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饰板本体(100)、所述车辆立柱相卡接,所述第一卡扣(310)与所述车辆立柱之间为不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卡扣(320)与所述车辆立柱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所述内饰板本体(100)设有用于卡接所述第一卡扣(310)的第一卡扣基座(140)和用于卡接所述第二卡扣(320)的第二卡扣基座(15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基座(140)与所述内饰板本体(100)的连接处设有第四加强筋(141),以加强所述第一卡扣基座(140)的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310)为聚己二酰己二胺卡扣。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板本体(100)、所述安全带滑板(200)之中的一个设有第三卡扣(510),另一个设有与所述第三卡扣(510)进行可拆卸卡接的第三卡扣配合件(520),用于在装卸所述车辆立柱内饰板时,将所述安全带滑板(200)与所述内饰板本体(100)预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到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立柱内饰板。
CN201721475972.1U 2017-11-07 2017-11-07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Active CN207481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75972.1U CN207481798U (zh) 2017-11-07 2017-11-07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EP18875824.7A EP3708433B1 (en) 2017-11-07 2018-11-02 Interior trim panel of vehicle pillar, and vehicle
PCT/CN2018/113666 WO2019091339A1 (zh) 2017-11-07 2018-11-02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TW107215104U TWM573707U (zh) 2017-11-07 2018-11-06 Vehicle pillar trim panel and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75972.1U CN207481798U (zh) 2017-11-07 2017-11-07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81798U true CN207481798U (zh) 2018-06-12

Family

ID=62475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75972.1U Active CN207481798U (zh) 2017-11-07 2017-11-07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08433B1 (zh)
CN (1) CN207481798U (zh)
TW (1) TWM573707U (zh)
WO (1) WO201909133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91339A1 (zh) * 2017-11-07 2019-05-16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CN112918396A (zh) * 2021-04-02 2021-06-08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辆立柱的内饰板及车辆
CN112937470A (zh) * 2021-04-02 2021-06-11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辆立柱的内饰板及车辆
WO2023160382A1 (zh) * 2022-02-23 2023-08-31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带滑动组件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1195A (en) * 1995-04-05 1997-06-24 Ford Motor Company Trim component having energy absorbing feature
AT502474B1 (de) * 2005-12-20 2007-04-15 Intier Automotive Eybl Gmbh Eb Innenverkleidungsteil für kraftfahrzeuge
JP5895708B2 (ja) * 2012-05-25 2016-03-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ピラートリム構造
CN204055984U (zh) * 2014-08-08 2014-12-31 常熟市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 可减小装配间隙的汽车a柱内饰板
CN104442685A (zh) * 2014-12-04 2015-03-25 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b柱上内饰板总成安全带运动机构
CN205737309U (zh) * 2016-05-23 2016-11-30 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b柱内饰板及车辆
CN206351712U (zh) * 2016-12-20 2017-07-2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中柱上装饰板结构
CN207481798U (zh) * 2017-11-07 2018-06-12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91339A1 (zh) * 2017-11-07 2019-05-16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CN112918396A (zh) * 2021-04-02 2021-06-08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辆立柱的内饰板及车辆
CN112937470A (zh) * 2021-04-02 2021-06-11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辆立柱的内饰板及车辆
WO2023160382A1 (zh) * 2022-02-23 2023-08-31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带滑动组件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08433B1 (en) 2023-07-12
TWM573707U (zh) 2019-02-01
EP3708433A1 (en) 2020-09-16
WO2019091339A1 (zh) 2019-05-16
EP3708433A4 (en) 202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81798U (zh) 车辆立柱内饰板和车辆
US20080072530A1 (en) Pre-embedded connector formed by hot rolled steel for concrete
DE102013225661A1 (de) Untere Struktur einer Mittelsäule eines Fahrzeugs
DE102007053995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Instrumententafel eines Kraftfahrzeugs
US8985674B2 (en) Door trim for vehicle
CN108394422B (zh) 智能轨道车辆司机室内饰顶部的设计方法及结构
DE102007017834A1 (de) Werkzeugkoffer mit vereinfachter Montage
CN207141673U (zh) 一种卡扣式组合包装箱的异型材组合结构
US11260801B2 (en) Vehicle roof rail assembly
CN105774725B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与装饰件卡接结构
DE20307764U1 (de) Vorrichtung zum Abdecken einer Aussparung in einer Außenhülle eines Kraftfahrzeuges
CN207999064U (zh) 轻钢龙骨型转角墙模加固体系
CN208658458U (zh) 一种货架
CN203651699U (zh) 一种汽车侧气帘的导向结构
CN207847424U (zh) 一种隐藏门系统
CN208007109U (zh) 用于轻量化车身连接侧围立柱与底部横梁的连接结构
DE8600110U1 (de) Verstärkungsunterlagen aus Kunststoff für KFZ-Kennzeichen
CN209278277U (zh) 一种不锈钢柜体板的固定结构
CN206012733U (zh) 一种车身侧围b柱总成
CN206012503U (zh) 防丢侧气帘堵盖
US2026585A (en) Trim panel assembly
CN108454558A (zh) 安全带导向支撑件、车身立柱上饰板组件及车辆
CN210760617U (zh) 一种皮纹保险杠
CN220417622U (zh) 门体组件及空调器
CN213948340U (zh) 一种汽车a柱的轻量化高分子塑胶外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0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2, Bank of America Center, Cecil Harcourt Road, central, Hongkong, China, 12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