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95264U -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95264U
CN207395264U CN201690000116.8U CN201690000116U CN207395264U CN 207395264 U CN207395264 U CN 207395264U CN 201690000116 U CN201690000116 U CN 201690000116U CN 207395264 U CN207395264 U CN 207395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detection means
air blast
blast fan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011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健裕
高木昌彦
铃木康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95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95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9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e.g. by trial operation or configuration che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24F11/526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giving audible ind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3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收纳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单元;以及控制热交换器单元的控制部,热交换器单元具备送风风扇与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控制部构成为:当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并且,控制部构成为:在对制冷剂检测构件进行通电的状态下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制冷剂检测构件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空调机。该空调机具备:设置于室内机的外表面并检测制冷剂的气体传感器;以及在气体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的控制的控制部。在该空调机中,当制冷剂从与室内机相连的延长配管朝室内泄漏的情况下、或在室内机内部泄漏的制冷剂通过室内机的壳体的缝隙而向室内机的外部流出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气体传感器检测到泄漏制冷剂。另外,通过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从设置于室内机的壳体的吸入口吸入室内的空气,并从排出口向室内排出空气,由此能够使泄漏了的制冷剂扩散。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599699号公报
作为制冷剂检测构件的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通电式气体传感器如果在被通电的状态下长时间曝露于作为检测对象的气体或者检测对象以外的杂气,则存在检测特性变化的情况。若通电式气体传感器的检测特性变化,则存在如下课题:存在产生在制冷剂发生了泄漏时无法检测到泄漏的漏检、或者在制冷剂未泄漏时检测为泄漏的误检测的顾虑。特别是在产生上述漏检的情况下,虽然制冷剂正在泄漏但却无法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因此存在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的顾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特性的变化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收纳所述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且具备送风风扇与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的热交换器单元;以及控制所述热交换器单元,当基于来自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在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进行通电的状态下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控制部。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停止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状态下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得比第2阈值小的情况下,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通电,所述第2阈值与所述第1阈值相同或者比所述第 1阈值小。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所述热交换器是所述制冷剂回路的负载侧热交换器。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所述热交换器是所述制冷剂回路的热源侧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5涉及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与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当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在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进行通电的状态下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控制部;由所述控制部控制的送风风扇;以及向所述控制部输出检测信号的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
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停止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状态下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得比第2阈值小的情况下,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通电,所述第2阈值与所述第1阈值相同或者比所述第1 阈值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缩短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特性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概要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控制部30 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状态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状态变化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与空调机的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2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制冷循环系统的概要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制冷循环系统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例子,例示出空调机。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概要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尺寸关系、形状等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
如图1所示,空调机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制冷剂回路40具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7(例如室内热交换器) 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成环状而成的结构。另外,空调机作为热源单元例如具有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并且,空调机作为负载单元例如具有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热交换器单元的一个例子)。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10b连接。
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HFO-1234yf、 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者R290、R1270等强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有两种以上的混合制冷剂使用。以下,有时将具有微燃等级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2L以上)的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另外,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也能够使用具有不燃性(例如在 ASHRAE34的分类中为1)的R22、R410A等不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例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
压缩机3是对所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设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时与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剂回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 例如使用四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外送风风扇5f送风的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减压装置6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而将其形成为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负载侧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这里,制冷运转是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 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在室外机2收纳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以及减压装置6。另外,在室外机2收纳有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 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室外送风风扇5f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 对置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生成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5 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5f在该室外送风风扇5f所生成的空气流中例如配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中,作为制冷剂配管配置有:将制冷运转时成为气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配管12;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将热源侧热交换器5与减压装置6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将制冷运转时成为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与减压装置6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延长配管连接阀13a由能够进行打开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二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另外,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由能够进行打开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三通阀构成。在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一端,安装有在作为向制冷剂回路40填充制冷剂的前作业的抽真空时使用的维护口 14a,在另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
不论在制冷运转时还是在制热运转时,在排出配管12都流动有被压缩机3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不论在制冷运转时还是在制热运转时,在吸入配管11都流动有经过了蒸发作用后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1连接有低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维护口14b,在排出配管12连接有高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维护口14c。维护口14b、14c用于在空调机的安装时或修理时的试运转之际连接压力计从而计测运转压力。
在室内机1收纳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另外,在室内机1设置有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 7f旋转,生成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空气流。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使用离心风扇(例如西洛克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在该室内送风风扇7f所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且在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a的接头部15a (例如扩口接头)。另外,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且在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b的接头部15b(例如扩口接头)。
另外,在室内机1,设置有检测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检测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 (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的制冷剂温度的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2、检测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二相部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或者冷凝温度) 的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3等。并且,在室内机1设置有后述的制冷剂检测构件99(例如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上述传感器类将检测信号朝对室内机1或者空调机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部30输出。
控制部30具有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的微型计算机 (以下,有时称为“微机”)。控制部30形成为能够与未图示的操作部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操作部接受由用户进行的操作,并将基于操作的操作信号朝控制部30输出。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操作部的操作信号或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对包含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在内的室内机1或者空调机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本例的控制部30 形成为能够切换针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以及不通电。控制部30 可以设置于室内机1的壳体内,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内。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由设置于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以及设置于室内机1 且能够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数据通信的室内机控制部构成。
接下来,对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实线箭头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进行切换以使得制冷剂流路如实线所示,以使得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流动有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40。
从压缩机3被排出后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首先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 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5f送风的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室外空气散热。由此,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后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6,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b流入室内机1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从送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7后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借助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蒸发后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a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被吸入至压缩机3。被吸入至压缩机3后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虚线箭头示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进行切换以使得制冷剂流路如虚线所示,以使得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流动有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40。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朝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负载侧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借助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3的左方示出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即室内空间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出了设置在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的地面上的落地式的室内机1。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各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将室内机1 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时的位置关系。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室内机1具备壳体111,该壳体111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在壳体111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本例的吸入口112在壳体111的上下方向比中央部更靠下方,设置于地面附近的位置。在壳体111的前表面上部、即高度比吸入口112更高的位置(例如壳体111的上下方向的比中央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将从吸入口112被吸入后的空气向室内排出的排出口113。在壳体111的前表面中的比吸入口112更靠上方且比排出口113 更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未图示的操作部。在操作部,通过用户的操作来进行空调机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在操作部,也可以设置有向用户报告信息的显示部或声音输出部等。
壳体111是中空的箱体,在壳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壳体111具有相对于前表面开口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的第1前表面面板114a、第2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表面面板114c。第1前表面面板114a、第2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表面面板114c均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形状。第1前表面面板114a相对于壳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第1前表面面板114a 形成有上述的吸入口112。第2前表面面板114b在第1前表面面板114a 的上方与该第1前表面面板114a邻接配置,且相对于壳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第2前表面面板114b设置有上述的操作部。第3前表面面板114c在第2前表面面板 114b的上方与该第2前表面面板114b邻接配置,且相对于壳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拆装。在第3前表面面板114c 形成有上述的排出口113。
壳体111的内部空间大致被分为:构成送风部的空间115a;以及位于空间115a的上方、并构成热交换部的空间115b。空间115a与空间 115b之间被分隔部20分隔。分隔部20例如具有平板状的形状,且大致水平地配置。在分隔部20至少形成有构成空间115a与空间115b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通过将第1前表面面板114a从壳体111取下,空间115a在前表面侧露出,通过将第2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表面面板114c从壳体111取下,空间115b在前表面侧露出。即,分隔部 20所被设置的高度与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者第2前表面面板 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体一致。这里,分隔部20可以与后述的风扇外壳 108一体地形成,可以与后述的接水盘一体地形成,也可以相对于风扇外壳108以及接水盘分体形成。
在空间115a配置有使得在壳体111内的风路81产生从吸入口112 朝向排出口113的空气的流动的室内送风风扇7f。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 7f是西洛克风扇,具备:未图示的马达;以及与马达的输出轴连接且在周方向例如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翼的叶轮107。叶轮107的旋转轴配置成与壳体111的进深方向几乎平行。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设定成通过基于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等进行的控制部30的控制而分多级(例如两级以上)或者连续地变化。
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由螺旋状的风扇外壳108覆盖。风扇外壳108例如与壳体111分体形成。在风扇外壳108的螺旋中心附近,形成有经由吸入口112而向风扇外壳108内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开口部 108b。吸入开口部108b与吸入口112对置配置。另外,在风扇外壳108 的螺旋的切线方向上形成有排出送风空气的排出开口部108a。排出开口部108a配置成朝向上方,并经由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而与空间 115b连接。换言之,排出开口部108a经由风路开口部20a而与空间115b 连通。排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与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之间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经由管道部件等间接相连。
另外,在空间115a设置有例如收纳构成控制部30的微机、各种电气部件、基板等的电气部件箱25。
在空间115b内的风路81配置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下方设置有承接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后的冷凝水的接水盘(未图示)。接水盘可以形成为分隔部20的一部分,也可以相对于分隔部20分体形成且配置在分隔部20上方。
在空间115a的下方附近的位置设置有制冷剂检测构件99。作为制冷剂检测构件99,使用包括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或者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通电式气体传感器在内的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制冷剂检测构件99例如检测该制冷剂检测构件99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并将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0输出。在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检测信号,判定有无制冷剂的泄漏。
在室内机1中存在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的是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以及接头部15a、15b。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99在壳体111内设置于高度比负载侧热交换器7以及接头部15a、15b低的位置。由此,至少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时,在制冷剂检测构件99 中,能够可靠地检测所泄漏的制冷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检测构件99设置于空间115a的下方附近的位置,但制冷剂检测构件99 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是其他位置。
图4是示出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包含空调机的运转中以及停止中在内的任何时间、仅空调机的停止中、或者仅后述的正常状态A下,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
在图4的步骤S1中,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检测信号,取得制冷剂检测构件99周围的制冷剂浓度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2中,判定制冷剂检测构件99周围的制冷剂浓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3中,开始进行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在室内送风风扇 7f已经运转的情况下,保持原样地继续运转。另外,在步骤S3中,也可以将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设定为即便制冷剂泄漏量最大也能够使制冷剂充分扩散的旋转速度(例如后述的阈值R1以上的旋转速度)。该旋转速度并不限于在通常运转中使用的旋转速度。在步骤S3中,也可以使用设置于操作部的显示部或声音输出部等,将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一状况报告给用户。
如上,在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当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即,由制冷剂检测构件99检测出的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由此,能够使泄漏制冷剂扩散,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变高这一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HFO-1234yf、HFO-1234ze、R290、R1270等可燃性制冷剂。因此,当万一在室内机1中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存在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上升而形成可燃浓度区域(例如制冷剂浓度变为燃烧下限浓度(LFL)以上的区域)的顾虑。
上述可燃性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而,当在从室内的地面起的高度高的位置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所泄漏的制冷剂在下降过程中扩散,制冷剂浓度在室内空间中均匀化,因此制冷剂浓度难以变高。与此相对,当在从室内的地面起的高度低的位置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所泄漏的制冷剂停留在地面附近的低处位置,因此制冷剂浓度容易局部变高。由此,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可能性相对升高。
在空调机的运转中,通过室内机1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空气被向室内排出。因此,即便万一可燃性制冷剂泄漏至室内,所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也借助被排出的空气而在室内扩散。由此,能够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这一情况。然而,在空调机的停止中,室内机1的室内送风风扇7f也停止,因此无法利用被排出的空气使泄漏制冷剂扩散。因而,恰恰是在空调机的停止中需要进行泄漏制冷剂的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因此,即便假设在空调机的停止中可燃性制冷剂泄漏至室内,也能够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这里,在图4的步骤S3中开始运转后的室内送风风扇7f也可以在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后停止。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状态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状态变化图。如图5所示,在空调机的状态中至少存在正常状态A与正常状态B。本例的正常状态A以及正常状态B均是未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状态。在处于正常状态A或者正常状态B的空调机中,基于利用操作部进行的用户的操作等,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以及停止动作。空调机的状态基于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而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在正常状态A与正常状态B之间相互变化。状态变化的判断所使用的旋转速度的阈值被预先存储于控制部30的ROM。
停止中的空调机处于正常状态A。在正常状态A下,通过控制部30 的控制而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通电。由此,制冷剂检测构件99成为能够检测制冷剂的动作状态。即,正常状态A是能够利用制冷剂检测构件 99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状态。
若基于用户的操作等而开始空调机的运转,则室内送风风扇7f被控制部30控制为规定的旋转速度。当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变为预先设定的阈值R1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30使空调机的状态从正常状态 A变化为正常状态B。在正常状态B下,利用控制部30的控制来停止朝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由此,制冷剂检测构件99成为无法检测制冷剂的停止状态。即,正常状态B是无法进行由制冷剂检测构件99 执行的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的状态。
当在正常状态B下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变得比阈值R1小的情况下,控制部30使空调机的状态从正常状态B再次变化为正常状态 A。
若将通常运转中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最大旋转速度设为Rmax,将最小旋转速度设为Rmin,则阈值R1例如被设定在0以上且Rmax以下的旋转速度范围内(0≤R1≤Rmax),优选被设定在比0大且Rmax 以下的旋转速度范围内(0<R1≤Rmax),进一步优选被设定在比Rmin 大且Rmax以下的旋转速度范围内(Rmin<R1≤Rmax)。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阈值R1优选被设定为即便朝室内的制冷剂泄漏量最大也不会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旋转速度以上。阈值R1是估算控制公差而设定的。另外,在根据马达的负载而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变动的情况下,考虑最大负载来设定阈值R1。
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99如果在被通电的状态下长时间曝露于检测对象以外的杂气,则存在检测特性变化的情况。特别是若制冷剂检测构件99被设置于高温环境、低温环境或者高湿度环境等,则存在检测特性的变化的进展变快的情况。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为阈值R1以上的正常状态B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由此,能够缩短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检测特性的变化。假设若在正常状态B下产生制冷剂的泄漏,则无法利用制冷剂检测构件99检测到泄漏。然而,由于在正常状态B下室内送风风扇7f以阈值R1以上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能够使所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扩散。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老化被抑制,因此能够长时间地维持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检测特性。由此,当在正常状态A下制冷剂产生了泄漏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可靠地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能够使室内送风风扇7f更加可靠地运转。
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当在正常状态A以及正常状态B的任一种状态下产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室内送风风扇7f可靠地运转。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便万一制冷剂产生了泄漏,也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由此,能够实现即便在例如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加确保安全的空调机。
实施方式2.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例子例示出空调机。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中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与空调机的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图。图6的横轴表示室内送风风扇 7f的旋转速度,纵轴表示空调机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从正常状态B 朝正常状态A变化时的阈值R1与从正常状态A朝正常状态B变化时的阈值R2之间,设置有成为控制上的不灵敏区域的差值(differential)。这里,阈值R2是比阈值R1大的值(R2>R1)。阈值R1以及阈值R2 例如被设定在0以上且Rmax以下的旋转速度范围内(0≤R1<R2≤ Rmax),优选被设定在比0大且Rmax以下的旋转速度范围内(0<R1 <R2≤Rmax),进一步优选被设定在比Rmin大且Rmax以下的旋转速度范围内(Rmin<R1<R2≤Rmax)。
在空调机处于正常状态A的情况下,当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变为阈值R2以上时,空调机从正常状态A朝正常状态B变化。另一方面,当空调机处于正常状态B的情况下,当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变得比阈值R1小时,空调机从正常状态B朝正常状态A变化。在正常状态A下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通电、在正常状态B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这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当室内送风风扇7f正以阈值R1附近的旋转速度运转的情况下,存在频繁地切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以及不通电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正常状态A朝正常状态B变化时的阈值R2与从正常状态B朝正常状态A变化时的阈值 R1之间设定有差值。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以及不通电频繁切换这一情况。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1以及2所涉及的空调机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收纳制冷剂回路40的负载侧热交换器 7、并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以及控制室内机1的控制部30,室内机1 具备室内送风风扇7f与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99,控制部30构成为:当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送风风扇7f运转,并且,控制部30构成为:在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进行通电的状态下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变为第1阈值(例如实施方式1的阈值R1或者实施方式2的阈值R2)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
根据该结构,能够缩短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检测特性的变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的通电的状态下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速度变得比第2阈值(例如实施方式1以及2的阈值R1)小的情况下,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9通电,第2阈值与第1阈值相同或者比第1阈值小。
实施方式3.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例子例示出空调机。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2(热交换器单元的一个例子)的结构的图。如已叙述过的那样,在室外机2例如收纳有压缩机 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减压装置6以及室外送风风扇5f等。在图7中,图示出上述各部件中的压缩机3以及室外送风风扇5f。室外送风风扇5f的旋转速度被设定成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而分多级(例如两级以上)或者连续地变化。另外,在室外机2连接有延长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0a、10b与室外机2内的制冷剂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16a、16b(例如扩口接头)连接。接头部16a、16b配置于室外机2的内部。接头部16a、16b也可以配置于室外机2的外部。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热交换器单元的一个例子)具备制冷剂检测构件98。制冷剂检测构件98例如配置于室外机2的内部、且配置于接头部16a、16b的下方。制冷剂检测构件98也可以配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钎焊部的下方。作为制冷剂检测构件98,例如使用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通电式的气体传感器。制冷剂检测构件98例如对该制冷剂检测构件98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0输出。在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98的检测信号,判定有无制冷剂的泄漏。
对于由控制部30执行的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例如在使用图4~图6等说明了的实施方式1或2的任一个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将“制冷剂检测构件99”以及“室内送风风扇7f”分别替换为“制冷剂检测构件98”以及“室外送风风扇5f”。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当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98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开始室外送风风扇5f的运转。因此,能够使所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外机2的设置空间(例如室外空间或者机械室空间等)扩散。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便万一在室外机2制冷剂产生了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外机2的设置空间中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这一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室外送风风扇5f的旋转速度为阈值R1 以上的正常状态B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98的通电。由此,能够缩短制冷剂检测构件98的通电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98 的检测特性的变化。假设若在正常状态B下产生制冷剂的泄漏,则无法利用制冷剂检测构件98检测到泄漏。然而,由于在正常状态B下室外送风风扇5f以阈值R1以上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能够使所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外机2的设置空间扩散。
实施方式4.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制冷循环系统进行说明。图8 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系统的概要的整体结构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系统所包含的制冷循环装置,例示出分离式的陈列柜。如图8所示,陈列柜具有:设置于例如店铺内等室内空间的室内机601(负载单元的一个例子、并且也是热交换器单元的一个例子);以及设置于例如机械室空间的室外机602(热源单元的一个例子、并且也是热交换器单元的一个例子)。室内机601与室外机602之间经由延长配管10a、10b连接。在本例的室内机601并未设置对设置空间的空气进行搅拌的送风风扇。在室外机602设置有室外送风风扇5f。
虽然在图8中省略了图示,但控制部30具有:设置于室内机601 的室内机控制部;以及设置于室外机602、且能够与室内机控制部通信的室外机控制部。室内机控制部与室外机控制部之间经由控制线603连接。
在室内空间,相对于陈列柜相独立地设置有对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搅拌的送风风扇604。送风风扇604设置于陈列柜的室内机601的壳体的外部。送风风扇604例如能够进行与陈列柜相独立的动作。送风风扇 604经由未图示的控制线而与控制部30(例如室内机控制部)连接。送风风扇604的旋转速度设定成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而分多级(例如两级以上)或者连续地变化。当在室内空间产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若送风风扇604动作,则室内空间的空气与泄漏制冷剂一起被搅拌。由此,泄漏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扩散,抑制在室内空间中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这一情况。即,送风风扇604作为对泄漏至室内空间的制冷剂进行稀释的泄漏制冷剂稀释构件发挥功能。
另外,在室内空间中,相对于陈列柜相独立地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制冷剂检测构件605。制冷剂检测构件605设置于陈列柜的室内机601 的壳体的外部。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此,制冷剂检测构件605例如设置于室内空间的地面附近。制冷剂检测构件605经由通信线606而与控制部30(例如室内机控制部)连接。作为制冷剂检测构件605,例如使用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通电式的气体传感器。制冷剂检测构件605检测该制冷剂检测构件 605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并将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0输出。在控制部30中,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605的检测信号判定有无制冷剂的泄漏。
与实施方式1相同,控制部30构成为:在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5 通电的正常状态A下、送风风扇604的旋转速度变为阈值R1以上的情况下,朝正常状态B变化而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5的通电。另外,控制部30构成为:在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5的通电的正常状态B 下、送风风扇604的旋转速度变得比阈值R1小的情况下,朝正常状态 A变化而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5通电。在例如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阈值R1优选被设定为即便朝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泄漏量最大也不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那样的旋转速度以上。另外,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在从正常状态B朝正常状态A变化时的阈值R1与从正常状态A朝正常状态B变化时的阈值R2之间设定有差值。
在机械室空间中,相对于陈列柜相独立地设置有将机械室空间的空气向室外空间排出的换气用的送风风扇607。送风风扇607设置于陈列柜的室外机602的壳体的外部(例如机械室空间中的面对室外空间的壁部)。送风风扇607例如能够进行与陈列柜相独立的动作。送风风扇607 经由未图示的控制线而与控制部30(例如室外机控制部)连接。送风风扇607的旋转速度被设定成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而分多级(例如两级以上)或者连续地变化。当在机械室空间产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若送风风扇607动作,则机械室空间的空气与泄漏制冷剂一起被向室外空间排出。由此,泄漏制冷剂被向室外空间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在机械室空间中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这一情况。即,送风风扇607作为对泄漏至机械室空间的制冷剂进行稀释的泄漏制冷剂稀释构件发挥功能。
另外,在机械室空间中,相对于陈列柜相独立地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制冷剂检测构件608。制冷剂检测构件608例如设置于陈列柜的室外机602的壳体的外部。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此,制冷剂检测构件608设置于机械室空间的地面附近。制冷剂检测构件 608经由通信线609而与控制部30(例如室外机控制部)连接。作为制冷剂检测构件608,例如使用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通电式的气体传感器。制冷剂检测构件608检测该制冷剂检测构件608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并将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0输出。在控制部30中,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608的检测信号判定有无制冷剂的泄漏。
与实施方式1相同,控制部30构成为:在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8 通电的正常状态A下、送风风扇607的旋转速度变为阈值R1以上的情况下,朝正常状态B变化而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8的通电。另外,控制部30构成为:在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8的通电的正常状态B 下、送风风扇607的旋转速度变得比值R1小的情况下,朝正常状态A 变化而对冷剂检测构件608通电。在例如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阈值R1优选被设定为即便朝机械室空间的制冷剂泄漏量最大也不在机械室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那样的旋转速度以上。另外,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在从正常状态B朝正常状态A变化时的阈值R1与从正常状态A朝正常状态B变化时的阈值R2之间设定有差值。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系统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9所示,控制部30具有:搭载于室内机601并控制室内机601的室内机控制部610;搭载于室外机602并控制室外机602的室外机控制部611;以及搭载于遥控器27(例如设置于室内机601的操作部)并控制遥控器27的遥控器控制部612。
室内机控制部610经由各控制线而与室外机控制部611以及遥控器控制部612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室内机控制部610具有控制基板 610a。在控制基板610a安装有微机620。
室外机控制部611具有控制基板611a。在控制基板611a安装有微机621。
遥控器控制部612具有控制基板612a。在控制基板612a安装有微机622。
另外,在本例的送风风扇604搭载有对送风风扇604进行控制的送风风扇控制部613。在本例的送风风扇607搭载有对送风风扇607进行控制的送风风扇控制部614。
送风风扇控制部613经由控制线而与室内机控制部61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送风风扇控制部613具有控制基板613a。在控制基板613a 安装有微机623。
送风风扇控制部614经由控制线而与室外机控制部611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送风风扇控制部614具有控制基板614a。在控制基板614a 安装有微机624。
另外,控制部30具有: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5进行控制的传感器控制部615;以及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8进行控制的传感器控制部616。
传感器控制部615与室内机控制部61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传感器控制部615具有控制基板615a。在控制基板615a,分别以无法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微机625以及制冷剂检测构件605。本例的制冷剂检测构件605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615a,但制冷剂检测构件605只要以无法拆装的方式与控制基板615a连接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制冷剂检测构件605设置于从控制基板615a离开的位置,并通过焊接等将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605的布线与控制基板615a连接。另外,在本例中,控制基板615a相对于控制基板610a相独立地设置,但也可以省略控制基板 615a并将制冷剂检测构件605与控制基板610a以无法拆装的方式连接。
传感器控制部616与室外机控制部611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传感器控制部616具有控制基板616a。在控制基板616a,分别以无法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微机626以及制冷剂检测构件608。本例的制冷剂检测构件608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616a,但制冷剂检测构件608只要以无法拆装的方式与控制基板616a连接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制冷剂检测构件608设置于从控制基板616a离开的位置,并通过焊接等将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608的布线与控制基板616a连接。另外,在本例中,控制基板616a相对于控制基板611a相独立地设置,但也可以省略控制基板 616a并将制冷剂检测构件608与控制基板611a以无法拆装的方式连接。
传感器控制部615、616的微机625、626分别具有可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各自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设置有存储制冷剂泄漏的历史记录的泄漏历史记录位(泄漏历史记录存储区域的一个例子)。泄漏历史记录位能够被设定为“0”或者“1”。泄漏历史记录位的“0”表示无制冷剂泄漏历史记录的状态,“1”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记录的状态。泄漏历史记录位的初始值为“0”。即,在为新品状态的微机625、626或无制冷剂泄漏历史记录的微机625、626的情况下,将泄漏历史记录位设定为“0”。在由制冷剂检测构件605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微机625的泄漏历史记录位被从“0”改写为“1”。在由制冷剂检测构件 608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微机626的泄漏历史记录位被从“0”改写为“1”。微机625、626的泄漏历史记录位均仅能够沿着从“0”朝“1”的这一个方向不可逆地改写。另外,不论是否进行对该微机625、 626的电力供给,都维持微机625、626的泄漏历史记录位。
在室内机601、室外机602以及遥控器27的微机620、621、622的存储器,分别设置有与微机625的泄漏历史记录位对应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以及与微机626的泄漏历史记录位对应的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上述泄漏历史记录位能够被设定为“0”或者“1”,并能够在“0”与“1”之间朝两个方向改写。微机620、621、622各自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的值被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625的泄漏历史记录位相同的值。微机620、621、622各自的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的值被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626的泄漏历史记录位相同的值。对于微机620、621、622 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以及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即便因电力供给被切断而返回初始值(例如“0”),若再次开始电力供给,则再次被设定为与微机625、626的泄漏历史记录位相同的值。
当微机620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以及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均被设定为“0”时,室内机控制部610进行室内机601的通常控制。该状态下的室内机601基于遥控器27等的操作而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以及停止动作。若微机620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被设定为“1”,则室内机控制部610例如经由送风风扇控制部613进行使送风风扇604强制运转的控制。
当微机621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以及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均被设定为“0”时,室外机控制部611进行室外机602的通常控制。若微机 621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或者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被设定为“1”,则室外机控制部611例如进行使压缩机3停止的控制。只要微机621的第 1泄漏历史记录位或者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持续被设定为“1”,就继续使压缩机3停止。另外,若微机621的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被设定为“1”,则室外机控制部611例如经由送风风扇控制部614进行使送风风扇607 强制运转的控制。此时,室外机控制部611也可以一并进行使室外送风风扇5f强制运转的控制。
当微机622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以及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均被设定为“0”时,遥控器控制部612进行遥控器27的通常控制。若微机622 的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或者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被设定为“1”,则遥控器控制部612例如在设置于遥控器27的显示部显示包含异常种类或者处置方法在内的信息。此时,遥控器控制部612也可以基于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以及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的任一个是否被设定为“1”,在显示部显示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例如,当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被设定为“1”的情况下,显示在室内机601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一情况的信息,当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被设定为“1”的情况下,显示在室外机602 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一情况的信息。另外,遥控器控制部612也可以在设置于遥控器27的声音输出部通过声音来报告异常种类、处置方法或者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
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的泄漏历史记录被不可逆地写入控制基板 615a、616a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为了重置制冷剂的泄漏历史记录,需要将控制基板615a、616a更换为无泄漏历史记录的另外的控制基板。在更换控制基板615a、616a时,以无法拆装的方式连接的制冷剂检测构件605、608也被更换。因而,防止曝露于制冷剂气氛而检测特性产生了变化的制冷剂检测构件605、608继续被使用这一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不更换控制基板615a、616a则无法再次开始陈列柜的运转,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人为错误或者故意为之而再次开始未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的陈列柜的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风扇604的旋转速度为阈值R1以上的正常状态B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5的通电。由此,能够缩短制冷剂检测构件605的通电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605 的检测特性的变化。假设若在正常状态B下在室内空间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则无法利用制冷剂检测构件605检测泄漏。然而,由于在正常状态B下送风风扇604以阈值R1以上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能够使泄漏了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扩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风扇607的旋转速度为阈值R1以上的正常状态B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608的通电。由此,能够缩短制冷剂检测构件608的通电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608 的检测特性的变化。假设若在正常状态B下在机械室空间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则无法利用制冷剂检测构件608检测泄漏。然而,由于在正常状态B下送风风扇607以阈值R1以上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能够将泄漏至机械室空间的制冷剂向室外空间排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室内机601、室外机602以及遥控器 27的微机620、621、622的存储器设置有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以及第2 泄漏历史记录位,但也可以在送风风扇604、607的微机623、624的存储器也设置有第1泄漏历史记录位以及第2泄漏历史记录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扇604、607分别具有送风风扇控制部613、614,因此,送风风扇604与室内机601之间以及送风风扇 607与室外机602之间分别经由控制线连接。然而,送风风扇604、607 并非必须具有控制部。在送风风扇604、607不具有控制部的情况下,例如送风风扇604与室内机601之间以及送风风扇607与室外机602之间分别经由电源线连接。在该情况下,通过室内机控制部610的控制基板610a中的继电器控制来进行送风风扇604的运转以及停止的控制,通过室外机控制部611的控制基板611a中的继电器控制来进行送风风扇607的运转以及停止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泄漏历史记录存储区域,例示出了以1位来存储有无泄漏历史记录的泄漏历史记录位,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设置有2位以上的泄漏历史记录存储区域。泄漏历史记录存储区域选择性地存储表示无制冷剂泄漏历史记录的状态的第1信息与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记录的状态的第2信息中的任一方。另外,存储于泄漏历史记录存储区域的信息仅能够沿着从第1信息朝第2信息的这一个方向变更。控制部30(例如传感器控制部615、616)构成为:当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将存储于泄漏历史记录存储区域的信息从第1信息变更为第2信息。
如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那样,制冷剂检测构件以及送风风扇并非必须内置于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内机或者室外机的壳体。制冷剂检测构件以及送风风扇只要经由控制线等而与制冷循环装置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或者经由电源线而与制冷循环装置以能够远程操作的方式连接即可,也可以相对于制冷循环装置另外设置。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那样,当在室内机的设置场所以及室外机的设置场所分别设置有制冷剂检测构件以及送风风扇的情况下,仅使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空间的送风风扇运转即可。即,在由设置于室内机的设置场所的制冷剂检测构件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仅使设置于室内机的设置场所的送风风扇运转即可。在由设置于室外机的设置场所的制冷剂检测构件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仅使设置于室外机的设置场所的送风风扇运转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搅拌的送风风扇604 设置于室内空间,将机械室空间的空气向室外空间排出的换气用的送风风扇607设置于机械室空间,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将室内空间的空气向室外空间排出的换气用的送风风扇也可以设置于室内空间,对机械室空间的空气进行搅拌的送风风扇也可以设置于机械室空间。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收纳制冷剂回路40的热交换器(例如负载侧热交换器7、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器单元(例如室内机1、室外机2);以及控制热交换器单元的控制部30,热交换器单元具备送风风扇(例如室内送风风扇7f、室外送风风扇5f)与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例如制冷剂检测构件98、99),控制部30构成为:当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并且,控制部30构成为:在对制冷剂检测构件进行通电的状态下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
根据该结构,能够缩短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特性的变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状态下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得比第2阈值小的情况下,对制冷剂检测构件通电,第2阈值与第 1阈值相同或者比第1阈值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热交换器可以是制冷剂回路40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也可以是热源侧热交换器5。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系统具有: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与控制制冷剂回路40的控制部30;由控制部30控制的送风风扇(例如送风风扇604、607);以及检测制冷剂并向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的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例如制冷剂检测构件605、608),控制部30构成为:当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并且,控制部 30构成为:在对制冷剂检测构件进行通电的状态下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
根据该结构,能够缩短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特性的变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系统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停止对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状态下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得比第2阈值小的情况下,对制冷剂检测构件通电,第2阈值与第1阈值相同或者比第1阈值小。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举出了落地式的室内机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吸顶式、天花板埋入式、悬吊式、壁挂式等其他的室内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举出了空调机或者陈列柜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热泵供热水器(例如日本特开 2016-3783号公报所记载的热泵装置)、或者大多设置于机械室的冷却器等其他的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检测构件举出了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或者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制冷剂检测构件,只要是通电式即可,能够使用例如红外线式等其他的制冷剂检测构件。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而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热源侧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负载侧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13b:延长配管连接阀;14a、14b、14c:维护口;15a、15b、16a、16b:接头部;20:分隔部;20a:风路开口部;25:电气部件箱;27:遥控器;30:控制部;40:制冷剂回路;81:风路;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8、99:制冷剂检测构件;107:叶轮;108:风扇外壳;108a:排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11:壳体;112:吸入口;113:排出口;114a:第1前表面面板;114b:第2前表面面板; 114c:第3前表面面板;115a、115b:空间;601:室内机;602:室外机;603:控制线;604:送风风扇;605:制冷剂检测构件;606:通信线;607:送风风扇;608:制冷剂检测构件;609:通信线;610:室内机控制部;610a:控制基板;611:室外机控制部;611a:控制基板; 612:遥控器控制部;612a:控制基板;613、614:送风风扇控制部; 613a、614a:控制基板;615、616:传感器控制部;615a、616a:控制基板;620、621、622、623、624、625、626:微机。

Claims (6)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收纳所述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且具备送风风扇与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的热交换器单元;以及
控制所述热交换器单元,当基于来自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在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进行通电的状态下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停止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状态下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得比第2阈值小的情况下,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通电,
所述第2阈值与所述第1阈值相同或者比所述第1阈值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是所述制冷剂回路的负载侧热交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是所述制冷剂回路的热源侧热交换器。
5.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与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当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构件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在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进行通电的状态下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控制部;
由所述控制部控制的送风风扇;以及
向所述控制部输出检测信号的通电式的制冷剂检测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停止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的通电的状态下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速度变得比第2阈值小的情况下,对所述制冷剂检测构件通电,
所述第2阈值与所述第1阈值相同或者比所述第1阈值小。
CN201690000116.8U 2015-07-08 2016-04-26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Active CN2073952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9656 WO2017006462A1 (ja) 2015-07-08 2015-07-08 空気調和機
JPPCT/JP2015/069656 2015-07-08
PCT/JP2016/063102 WO2017006611A1 (ja) 2015-07-08 2016-04-26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95264U true CN207395264U (zh) 2018-05-22

Family

ID=57685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0116.8U Active CN207395264U (zh) 2015-07-08 2016-04-26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4605B2 (zh)
EP (1) EP3321607B1 (zh)
JP (1) JP6289757B2 (zh)
CN (1) CN207395264U (zh)
AU (1) AU2016288917B2 (zh)
WO (2) WO201700646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3684A (zh) * 2015-08-07 2018-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14234359A (zh) * 2021-11-09 2022-03-25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CN115053104A (zh) * 2020-02-05 2022-09-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15867757A (zh) * 2020-06-18 2023-03-28 三菱电机楼宇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87618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105538B2 (ja) * 2017-01-16 2022-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EP3572744B1 (en) * 2017-01-19 2022-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20190383509A1 (en) * 2017-03-02 2019-12-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CN106871373A (zh) * 2017-03-17 2017-06-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冷媒泄漏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DE202017006578U1 (de) * 2017-12-22 2019-03-25 Thomas Roggenkamp Klimaschrank
US11686491B2 (en) 2019-02-20 2023-06-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ystem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CN110173830B (zh) * 2019-04-26 2022-03-25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空调运行数据的监控方法及相关设备
EP3760955A1 (en) 2019-07-02 2021-01-06 Carrier Corporation Distributed hazard detection system for a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US11231198B2 (en) 2019-09-05 2022-01-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CN110762791B (zh) * 2019-10-18 2021-11-23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出风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EP3875861B1 (en) * 2020-03-06 2023-05-17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ir-conditioner
WO2023188317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435718T3 (es) * 2000-09-26 2013-12-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condicionador de aire
JP4599699B2 (ja) * 2000-09-26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5233577A (ja) * 2004-02-23 2005-09-02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A2641649A1 (en) * 2007-10-25 2009-04-25 Serge Dube Refrigerant leak-detection systems
US20120272672A1 (en) * 2010-02-10 2012-11-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8333210B1 (en) * 2011-06-16 2012-12-18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Leak isolation logic for closed-volume system
JP2014224612A (ja) * 2011-09-16 2014-12-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3250038A (ja) * 2012-06-04 2013-12-12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管理システム
WO2014191035A1 (en) * 2013-05-29 2014-12-04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ircuit
US10113763B2 (en) * 2013-07-10 2018-10-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5665937B1 (ja) * 2013-09-13 2015-0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812081B2 (ja) * 2013-11-12 2015-1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JP2015094525A (ja) * 2013-11-12 2015-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JP2015117931A (ja) * 2013-11-14 2015-06-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JP6375639B2 (ja) * 2014-02-21 2018-08-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355734B2 (ja) * 2014-06-19 2018-07-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その室内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WO2016151641A1 (ja) * 2015-03-26 2016-09-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3684A (zh) * 2015-08-07 2018-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15053104A (zh) * 2020-02-05 2022-09-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15867757A (zh) * 2020-06-18 2023-03-28 三菱电机楼宇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CN115867757B (zh) * 2020-06-18 2023-11-14 三菱电机楼宇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CN114234359A (zh) * 2021-11-09 2022-03-25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89757B2 (ja) 2018-03-07
AU2016288917A1 (en) 2017-10-26
WO2017006462A1 (ja) 2017-01-12
US20180106516A1 (en) 2018-04-19
US10094605B2 (en) 2018-10-09
AU2016288917B2 (en) 2018-08-30
WO2017006611A1 (ja) 2017-01-12
JPWO2017006611A1 (ja) 2017-08-31
EP3321607A1 (en) 2018-05-16
EP3321607B1 (en) 2019-12-25
EP3321607A4 (en) 2019-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95264U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07923684A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08474604B (zh) 空调装置
US10724766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EP3591304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CN109073258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7429957A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0700305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9154464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8139086A (zh) 空调及控制空调的方法
CN10399887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EP3511657B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CN10907330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382777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过冷器回流冷媒的回流控制方法
WO2017081735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JP202217053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41501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